旅游消费研究进展论文

2022-04-19

摘要:旅游消费收入的连续迅猛递增是旅游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提升的结果,同时中国也迎来了由于旅游消费升级而引发部分国人选择高端定制游的出行方式,在此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前提下,梳理了高端定制游客的旅游动机,并基于中国旅游业现在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对旅游动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视角和方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旅游消费研究进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旅游消费研究进展论文 篇1: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国内旅游市场竞争力提升路径①

摘 要: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国内旅游消费市场,潜力广阔。随着全域旅游新时代的到来,旅游供需结构是否平衡将决定未来旅游市场的命运。数据表明,国内旅游虽然人数总量庞大,但在人均消费能力方面较弱,消费结构不合理,并且我国旅游业供给薄弱。研究发现,国内旅游在供给侧方面存在供给规模与供给质量失衡,产业结构、市场及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高级要素投入不足等问题,要通过转变粗放供给、创新国内旅游产品结构、实行特色弹性休假制度、提升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和特色,全面提升国内旅游市场供给质量,提升竞争力。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国内旅游 出境旅游 市场质量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旅游市场持续火爆,旅游需求强劲,国内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6年中国旅游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已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1],中国旅游市场广阔且潜力巨大。当前,中国国内旅游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旅游者消费需求发生了巨大转变,国家将“全域旅游”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升级为国家战略,自上至下的旅游供给侧改革已经逐渐开展。当前时期如何更好地平衡国内旅游供需关系,借鉴国外旅游资源和项目开发、旅游优惠政策等供给优势,提升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供给质量,探索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转型增效”的重要途径,应当引起国内学术界、旅游管理部门等的高度重视。

中国学者对于国内旅游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区域空间结构和分布[2]、演化机制[3]、影响因素[4]、营销策略[5]以及市场预测[6]等,主要运用了GIS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方法、定性定量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目前关于国内旅游市场供需关系的研究数量极少,2000年,魏遐、吴必虎以1999年的国庆旅游市场为例,探讨了峰值期国内旅游市场供需关系的矛盾,并提出了国内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7];2002年,郑志刚分析了我国旅游市场总体供需态势,指出旅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8]。对于国内旅游消费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异,也探讨了旅游消费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行为、购物等内容[9-12],但从旅游消费角度反观旅游供给问题的研究数量较少。

2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2011年~2016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增加,从2015年开始,国内旅游人数开始突破40亿人次,旅游人数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国内旅游收入也在不断增加,逐渐接近4万亿元,平均增速15%以上,国内消费市场和消费活力不断上升。

一直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购物、娱乐、休闲等旅游消费产品供给不足,而在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等旅游发达国家,购物、娱乐、休闲等非基本旅游消费产品非常丰富,对于中国游客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因此一旦出现“小长假”等休闲时间,国民纷纷出国购物。如果国内旅游业不能提高非基本旅游消费方面的供给比重,则为刺激旅游发展而出台的“带薪休假”、“小长假”等政策只能最后为出境旅游“做嫁衣”。

人均消费情况方面,自2012年开始,中国就一直保持世界最大出境旅游市场的地位,中国人尤其热衷“海外购物”。2012年中国游客在境外花费以1020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人均消费1229美元,到2015年达到1045亿美元,人均消费870美元,并连续居世界首位,且人均消费水平居全球第一。此外,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花费的购物支出占比最大,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购物市场规模达到6841亿元,中国游客在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均购物支出超过7000元。相较之下,从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数据上看,从2010年~2015年6年间,国内旅游消费人均不足千元,处于缓慢平稳增长状态,至2015年达到857元。中国国内旅游市场虽然旅游人次数量庞大,但是旅游者在人均购买力上,与出境旅游消费者形成了人均7~10倍的消费差距。出境旅游消费“虚高”,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是通过国民境外消费情况,可以反观国内旅游在供给方面,尤其是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供给方面还存在严重问题。

3 国内旅游存在的供给侧问题

3.1 旅游供给规模与供给质量的失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凭借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市场区位条件获得了高速发展,同中国经济发展一样,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然至今日,标榜“旅游资源丰富”的时代已成过去式,从政府管理部门到旅游从业者再到学术界,对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探讨和呼声不绝于耳。随着市场发生的深刻变化,对于旅游供给规模和供给质量之间的失衡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全国上下掀起供给侧改革的浪潮,旅游业在转型升级要求的基础上,也更加明确了自身的转型方向,相关政策和研究逐渐丰富。

国内前期开发的旅游目的地一般都占据了独特的旅游资源,在步入小康社会之前,观光旅游是国民旅游目的的主流,随着我国社会从温饱向小康的转型,以休闲体验和研学交流为目的的游客人数大增[13]。以前人们追求“名川大山”,现在人们更加注重“闲情雅趣”,游客的需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供给也应该顺应需求的变化,否则,在市场化运行的背景下,国内旅游供需之間的失衡和不匹配,就会导致游客对国内旅游失去信心,追捧出境旅游。

3.2 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业结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众多学者认为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构成了旅游产业结构的主体[14]。旅游产业结构的完善与否,可以从旅游产业六要素的投资结构方面进行验证。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阶段的变化,投资的重点也在不断调整。1979年~1999年,中国旅游业投资主要集中在酒店以及旅游交通等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方面[15];到2003年底,宾馆饭店等住宿设施投资规模达到7000亿元,占投资规模的75%,其中景区景点开发投资占12%,旅游车船、文化娱乐、旅行社等占到14%[16];2012年,从投资主要流向看,各类景区、度假区、旅游城市改造等项目建设占全部投资总额比重的66%[17]。2014年~2015年,旅游景区类项目占全部投资的60%,比重最大,其中民营资本的投资重点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主要投资休闲度假类产品,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集中在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以及景区提升改造等观光类项目上[18-19]。从历年投资状况来看,我国旅游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住宿餐饮业、旅游交通、旅游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于购物和娱乐类项目的投资比较少,只是在近两年随着民营资本的大力加入才逐渐增多。随着我国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这种产业结构的失衡难以满足国民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

3.3 旅游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单一

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结构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鉴于国内实际,一直以创汇作为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和政策依据,优先重视和适度超前发展入境旅游,对于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则采取不鼓励、不支持的政策,同时在资金投放上也明显向具有国际向性的地区或项目倾斜。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旅游需求的的迫切,1993年11月,国内旅游开始得到政策认可,中央政府提出“搞活市场,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国内旅游业发展方针。1994年,国内旅游首次纳入国家旅游统计范畴。此后中国的旅游市场结构开始发生转变。由此看来,最初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制约和导向,加之当时国内旅游需求较弱的现状,市场投资和风向也都明显靠向入境旅游方面,因此沿海旅游城市和得到政策支持的旅游目的地借此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而国内其他旅游目的地一方面由于缺乏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又没有受到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刺激,在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上则远远落后于国内入境旅游目的地。

由于中国旅游业长期优先发展入境旅游的政策,导致我国旅游形成了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的单一市场结构和初级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的单一产品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海外旅游市场消费倾向的转变和国内旅游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旅游市场结构才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20]。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国内旅游产品仍是以观光游览为主,度假休闲、健康疗养、商务出差等为辅的结构,购物旅游、休闲娱乐等其他旅游产品数量严重不足,更难提供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按照产品生命周期(PLC)理论来看,目前我国观光旅游产品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主要的旅游目的地都已经为国内游客所熟知,加上大批初次旅游者的涌入对环境景观、管理服务等造成的压力,重复旅游者对这样的旅游目的地已经失去了兴趣,加之国内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的匮乏,因此导致国内旅游竞争力不足。

3.4 忽视旅游高级人才要素的投入

长期以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劳动力、土地等一般性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对于旅游高级人才、旅游科技创新、旅游信息知识等高级要素的投入力度不足,导致在国内旅游业中出现旅游资源消耗大、低端旅游产品居多、旅游项目盲目开发等问题。中国旅游业在发展初期通过一般性生产要素的投入,将旅游资源本底好、品质高的区域开发的较为成熟和完善,发展初期受到了入境旅游者和部分国内旅游者的欢迎,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随着中国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以及世界科学技术,尤其是当前智慧化、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国内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对于这些旅游高级要素的投入,最核心的部分当属旅游高级人才的投入,没有旅游高级人才的培养和付出,旅游科技创新、旅游智慧信息化建设等也难以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旅游业领军人物的影响和左右。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国内对于旅游高级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切,但旅游高层次管理人才、高级旅游研究人才、旅游规划策划人才、旅游高级技能型人才以及复合型高级旅游人才等供给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许多行业问题搁置,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难以实现突破和获得实效,旅游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难以在学生和行业实践之间架起真正的桥梁,并且相当一部分旅游教师在理论基础、行业实践等方面也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导致旅游职业技能培训效果不佳、旅游高级研究人才难以涌现等问题非常突出。

4 国内旅游市场竞争力提升路径

4.1 以全域旅游战略为契机,转变粗放供给模式

长久以来,我国旅游业都是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供给模式,旅游资源只能由政府成立的管理机构直接负责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21],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交通、旅游娱乐项目等也均由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直接监管,这在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对于引导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我国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国家高度重视“全域旅游”发展,应当将政府、市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发挥旅游市场需求在行业中的导向作用,传统旅游供给模式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改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增加有效旅游供给,减少“政绩工程”式的旅游项目。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打造发展全域旅游良好的自然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和设施设备。二是由“粗放式供给”改革为“精益式供给”,旅游企业要提升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质量,打造精品旅游旅游项目、高端旅游目的地,恢复游客对国内旅游的期待和信心。

4.2 以大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旅游产品结构

旅游产品是旅游开发活动的重点,旅游产品的供给质量和程度大大影响着旅游发展的兴盛程度。例如,随着环境污染加剧、社会工作压力不断增大,人们对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静谧舒适的空间休憩场所的需求更为迫切,加上传统景区数量密集,分布集中,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人们对新兴的休闲度假类、生态养生类、乡村民俗类等的旅游产品一时供不应求。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我们在产品供给上提升适应性和灵活性,旅游者越来越需要为其“量身定制”的产品,而不需要政绩工程或者狭隘展现经营者个人意志和喜好的产品。旅游是为了获得一种异地体验,是为了寻求精神滿足的一种高层次需求,因此旅游产品的供给不能以生活必需品的供给理念和要求进行,而应该深入理解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心理,设计开发出充分满足其进行旅游消费活动的心理需求的旅游产品,注重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文化内涵。

4.3 实行旅游特色弹性休假制度

目前,我国的旅游休假制度还不够完善,除双休日外,仅有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庆日能够享受3或7天小长假,并且部分企业的双休日都很难保证,造成了一到小长假,景区爆满、交通瘫痪、环境卫生破坏等问题就异常凸显。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从法律上对公民的带薪休假权益给予保障,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带薪休假制度,公民也非常重视带薪休假,重视休闲和享受,并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带薪休假制度并不是由政府强制规定实施的,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引导鼓励的角色,很多是由劳资双方集体协议制定的[22],这些都体现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弹性休假方式上的优势和有益经验。我国应该在现有节假日和公休日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多种休假形式,鼓励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推进“旅游特色的弹性休假”模式的推广和实施,为游客出行创造更多机会和保障。例如鼓励不同省份联合制定休假方式,减轻旅游淡旺季差别,白天和黑夜的差别;或者进行民意调查,结合企事业单位工作安排,灵活制定休假时间和休假方式,这样才能让游客有充足的时间享受旅游带来的真正乐趣。

4.4 提升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和特色

旅游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消费活动,是人们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追求,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旅游元素的设计也应当着重提升文化内涵,并注重旅游形象的时尚感,即与社会节奏的适应性。

首先要打造个性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消费者形成一种吸引,并产生向往的动力;其次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时,要充分挖掘旅游地的文化特色,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现代文化等充分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形成鲜明的标识和特色;最后将旅游地文化融入到管理和服务中,注重提升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通过服务人员的着装形象、服务语言、服务方式等,都能直接展现旅游地的文化形象和内涵。

参考文献

[1] 国家旅游局发布《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EB/OL]. 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6/0519/c209043-28363768.html,2016-05-19.

[2] 李景初.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河南省国内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经济,2014(12).

[3] 姚宏,郭雪梅.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与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05).

[4] 吴清,张明,胡露露.湖北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演化及其机制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3).

[5] 张立生.我国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分析与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01).

[6] 刘锋.旅游温冷区国内旅游市场营销研究[J].经济地理, 2001(03).

[7] 梁伟,李君轶.基于Web和GIS的陕西国内旅游客源市场预测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5).

[8] 郑志刚.我国旅游市场总体供需态势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2(08).

[9] 刁宗广,张涛.中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2010(02).

[10] 梁伟,李君轶.基于Web和GIS的陕西国内旅游客源市场预测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5).

[11] 王慧元,杨艳.城市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行为决策研究[J].商业时代,2009(18).

[12] 洪艳.对国内旅游购物消费行为的探讨[J].江苏商论, 2008(02).

[13] 王大悟.论小康社会的旅游转型[J].旅游科学,2004(02).

[14] 刘佳,韩欢乐.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研究进展与述评[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3(03).

[15] 李仲广.中国旅游投资:规模、方向与价值[J].中国流通经济, 2012(03).

[16] 赵恒伯.我国旅游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学,2004(12).

[17] 徐万佳.去年实际完成旅游投资超两千亿[N].中国旅游报, 2012-05-18(002).

[18] 2015全国旅游业投资报告:西部首次超过中部地区[EB/ OL].http://travel.people.com.cn/n1/2016/0515/ c41570-28351503.html

[19] 2014年全国旅游业投资报告(全文)[EB/OL].http://travel. ifeng.com/news/china/detail_2015_05/15/41047646_0. shtml.5

[20] 李俊菊,楼嘉军,张小琴.我国旅游产品结构现状及优化策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3).

[21] 母涛.论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J].天府新论,2009(01).

[22] 杨劲松.境外休假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旅游學刊, 2006(11).

①基金项目:2016年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6236004D-1);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师范大学公共政策评估中心。

作者:高彩霞 张利娜 杨军

旅游消费研究进展论文 篇2:

高端定制旅游动机的文献综述评论

摘要:旅游消费收入的连续迅猛递增是旅游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提升的结果,同时中国也迎来了由于旅游消费升级而引发部分国人选择高端定制游的出行方式,在此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前提下,梳理了高端定制游客的旅游动机,并基于中国旅游业现在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对旅游动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根据根据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旅游总收入5.99万亿元,过去3年旅游消费年均增长47%。从数据上看仍然持上升趋势。而2018年“消费力”前二十强城市也依然呈现一线城市为“主力军”的态势,其中北京和上海的单次旅游人均消费已超过3000元。值得关注的是,在人均消费力升级的同时,旅游消费者更趋向年轻化,2018年90后的出行人数已超过70后,占比达到17%。总体旅游收入的逐年递增、旅游活动人均消费的提升以及旅游消费者的年轻化,无疑说明了旅游已经早已成为国人的必不可少的休闲活动,且旅游消费不断升级。

在旅游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中国旅游者特别是有一定经济实力其时间相对充裕的旅游者,无法满足于传统旅游产品供应链的供给,也不能完全依赖线上自由行攻略的推介。高端定制游作为一个旅游人均消费升级后的新方式,获得了新生代旅游者的青睐,不仅是因其节省旅游者在旅行前的计划时间、精力,更因其便利性、安全性和个性化填补并拉近了旅游市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体验需求与传统产品供给之间产生的差异。邢宁宁等(邢宁宁, 杨双双, 黄宇舟, 李咪咪, & 汪京强, 2018)通过对90后出境旅游的动机研究,提出了价值追寻是年青一代旅游者个性化世代特征。大数据跨界融合与旅游产业应用创新,定制旅游运用而生(叶鹏, 钟凡, & 何燕燕, 2018)。随着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需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定制游已成为继团队游、自由行之后的第三大旅游出行选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改变了旅游者的消费意识,并为旅游者提供了不同于传统旅行方式的经历和体验,实现了他们对于旅游的个性化需求。

高端定制游是定制旅游中的“高端版本”。定制旅游作为一种兴起于欧美国家的旅游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被引进到国内,目前已经占据旅游市场大约三分之一的份额。卢苓霞等(卢苓霞 & 王彦勋, 2004)以市场营销学视角,提出“定制”是企业在规模化生产成熟之后,将每一位顾客都视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根据个人的特定需求来进行市场营销组合,以满足每位顾客的特定需求。在旅游的细分市场研究领域里,林华英(林华英, 2014)认为,高端定制旅游的产生根本原来来自于游客对个性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他们更关注的是旅游产品品质、体验和个性。学者们对于“定制”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他们认为“定制产品”作为一种个性化产品,是传统市场经济精细化发展升级后的结果,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把握和满足。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消费者和产品提供者可以无间隔沟通,“定制”成为主流趋势。高端定制游与电子商务的运用研究相比对于其本身的旅游者顾客心理的研究较多,如方长秀(方长秀, 2010)、陈巍(陈巍, 2012)、李宗丽等(李宗丽 & 王计平, 2016)、张佳黎等(张佳黎, 隆佳宏, & 龙韧, 2015)、马云驰(2015)等从科技、经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旅游电子商务个性化定制的资源整合与发展。可是,“高端定制游”以游客为主导的研究为数寥寥,目前还未受到重视。

Mill和Morrison(Mill & Morrison, 2002)在旅游系统理论研究中,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不限于经济学和营销学的视角,并首次提到了“定制”,使其引起了旅游行业新模式的思考。张红(张红, 2012)在对定制旅游的深度研究后,提出定制旅游是旅游企业通过与旅游者进行一对一的信息交流,让旅游者加大对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的参与,并按需定制,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模块化设计和生产,以满足旅游者个性化体验需求的一种旅游方式。

定制旅游拥有自助游的“自由和自主”,又免去了所有事务都由旅行者自行安排的辛苦;拥有大众旅游的专业机构提供的服务,又免去了旅游模块的浅尝则止和千篇一律。王涵泳和鲍彩莲(王涵泳 & 鲍彩莲, 2018)在“互联网+”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状况研究中将定制旅游目前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模式:(1)一对多的团体性定制,多为旅行社安排;(2)多对一的自主性定制,主要是借助于OTA等线上平台将食、宿、行、游的、购、娱的环节拆分供旅游者自主选择;(3)一对一的个性化定制,旅游消费者与专业的旅游策划公司等服务机构直接对接,按需定制个性化的旅程安排。

定制旅游的定义相对明确,但无论是在产业界还是在学界,高端定制游目前均尚无统一和明确的定义。本文将高端定制游中的“定制游”确定为上面所指的第三种形式。而对高端的界定,通常有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高端意味着因价格的高昂带来的迥异于普通消费者的贵宾式奢华体验(张燕, 2014);另一种观点为高端不同于奢华,更侧重于因一对一服务所带来的旅游体验上的别致和新颖(李茜,2016)。

旅游动机的研究兴起于自20世纪80年代,学界开始了对旅游动机的研究。由于旅行行为有其简单性和复杂性,“简单”在于其属性只是心理活动,“复杂”在于其是动态的、难以概括的,故诸多心理学家将心理学动机引入到旅游研究领域,从而产生了旅游动机的理论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又产生了很多相关的理论研究模式,到现在主要形成了五种主要的分析模型:自我修正的需求层次模型(TCP)、社会心理模型(SPMTM)、 “推--拉理论”模型、休闲模型和手段目的链模型(MEC)(曾韬, 2019)。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其中以“推--拉理论”和手段目的链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旅游动机维度模型。“推-拉”理论最早由英国社会学家拉文斯坦提出,并用于人口流动的研究中(郑鹏, 马耀峰, 王洁洁, 李君轶, & 杨敏, 2010),随后在劳动关系、社会学等领域也有应用(许恒周, 殷紅春, & 石淑芹, 2013)。在旅游动机的研究中,其理论多应用描述不同旅行者的行为动机和目的地的旅游动机研究中,对于旅游产品的研究也主要关注于如运动、观赏和比赛等,且多为实证研究。而以顾客需求为内驱力的新兴旅游产品是值得被关注的。Dann(Dann, 1981)将“旅游动机”定义为引起并促使人们产生某种特定行为以实现某一目标的需要。就消费者的旅游活动而言,旅游动机决定了旅游者选择哪一种旅游模式、哪一个旅游目的地以及哪一家服务机构等重要内容。换句话说,旅游动机直接决定了旅游者购买哪一种旅游产品。Smith S.(Smith, 1994)对 “旅游产品” 作出了界定,并提出了 “旅游产品概念模型” ,即 “物理场所、服务、友好、可自由选择和参与” 五个维度。此模型强调旅游产品的每个环节都有价值增加,且价值需要获得旅游者的认同。Oliver R.(Oliver, 1996)在对顾客的满意度的研究中,认为旅游动机是个体在心理和生理需求下引发的相关判断和行为。

高端旅游定制者对旅游活动产生的动机多次被定义为“深度游”和“小众游”,而实则他们要求定制游旅游产品的“高端”体现在为其量身定制,强调旅游者作为个体对旅游产品选择的高度自主权和参与度。因此,了解高端旅游的动机对旅游市场供应链上的各级产品供应商提供了一定的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曾韬.(2019).国外旅游动机概念与维度研究进展与评述.学术研究(07),171-176.

[2]陈巍.(2012).个性化背景下的旅游发展新趋势——定制旅游.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28-29.

[3]方长秀.(2010).旅游电子商务个性化在线定制发展探析.现代商业(06),162-163.

[4]胡小玲.(2012).基于QFD的旅游网站用户需求分析及其服务探讨.(硕士).华南理工大学,AvailablefromCnki

[5]李茜.(2016).高端旅游市场受青睐,记.(6),B16.

[6]李宗丽,&王计平.(2016).基于大数据的定制旅游网站创新设计研究.设计(19),58-59.

[7]林华英.(2014).定制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建议.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19(02),16-18.

[8]卢苓霞,&王彦勋.(2004).定制营销:个性化时代的营销.经济论坛(11),90-87.

[9]王涵泳,&鲍彩莲.(2018).“互联网+”背景下定制旅游发展状况分析.现代商贸工业,39(25),40-42.

[10]邢宁宁,杨双双,黄宇舟,李咪咪,&汪京强.(2018).90后出境旅游动机及价值追寻.旅游学刊,33(09),58-69.

[11]许恒周,殷红春,&石淑芹.(2013).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乡城迁移与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推拉理论的实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3(08),75-80.

[12]叶鹏,钟凡,&何燕燕.(2018).大数据时代旅游电子商务对定制旅游的影响.旅游纵览(下半月)(05),46+48.

[13]张红.(2012).定制旅游的特征及其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研究.旅游研究,4(02),58-61.

[14]张佳黎,隆佳宏,&龙韧.(2015).在线旅游定制服务系统的用户体验研究.现代商业(19),64-65.

[15]张燕.(2014).富裕人群爱上“高端定制游”.中国经济周刊(21),82-83.

[16]郑鹏,马耀峰,王洁洁,李君轶,&杨敏.(2010).基于“推—拉”理论的美国旅游者旅华流动影响因素研究.人文地理,25(05),112-117.

[17]Dann, G. M. S. (1981). Tourist motivation an appraisal.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8(2), 187-219.

[18]Harter, S. (199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mpetence, Affect, and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With in Classroom : Processes and Patterns of Changes.

[19]Mill, R. C., & Morrison, A. M. (2002). The tourism system (4th ed.). Dubuque: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20]Oliver, R. (1996). Satisfaction: 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on the Consumer.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21]Ryan, R. M., & Deci, E. L. (1985).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Contemp Educ Psychol, 25(1), 54-67.

[22]Smith, S. L. J. (1994). The tourism produc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3), 582-595.

中央高校基本業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酒店行业与OTA的合作协调模式研究(编号:2020020121);

作者简介

牟婷婷,1988年10月,女,汉,山东省日照市,硕士研究生,讲师,旅游地运营和酒店服务质量,中国劳动关系学院,100048。

作者:牟婷婷 李倩

旅游消费研究进展论文 篇3:

当代大学生体育旅游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针对上海市高校学生户外运动旅游消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休闲限制理论为依据,对上海市七所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体育旅游发展出现定位模糊阻碍发展、 安全问题制约发展、自身能力限制参与、供给现状阻滞消费的困境,提出构建理论体系,规范行业发展;加强安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鼓励产品开发,创新宣传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旅游  困境  对策

随着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对旅游的需求也逐渐加大。相对于我国传统的观光旅游来说,体育旅游更加强调人们的参与体验,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逐渐受到当代青年的青睐。高校学生作为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群体,既有相对于中学生独立的经济条件,也有区别于成年人更为感性的消费观念。与时代接轨,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对于快速发展的体育旅游勇于尝试、积极探索。身处于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高校学生有着更多参加体育旅游的机会,也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本文基于休闲限制理论,通过对上海代表性的7所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体育旅游消费现状,分析体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以期推动体育旅游高校市场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这七所大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0份,有效回收率90%。其中男生115份,女生155份。通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四个因子克隆巴赫系数在0.732-0.801之間,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通过因子分析进行结构效度检验,KMO检验值为0.900,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X2值为3023.736,自由度171,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抽取因子,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根据特征值提取四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7.224%,各因子载荷均达到0.472以上,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较好。

二、上海高校学生体育旅游发展的困境

(一)定位模糊阻碍发展

学术界对体育旅游基本概念众说纷纭,尚未达到统一的共识,产业划分尚不明确。有学者指出在国内的研究中,由于对体育旅游的界定不清,导致体育旅游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归属。近五年来,关于体育旅游如何进行管理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体育旅游更多的还是得把焦点放在人的参与、体验与休闲上来[1]。我国体育旅游的科学研究并没有从体育产业的角度寻找“研究问题”和回答“研究问题”[2],更多的还是聚焦于体育旅游的休闲特征,集中研究体育旅游的“旅游”概念,对其体育属性的研究较少[3]学者们以自己研究的领域为视角来看体育旅游,使得体育旅游有着不同类型的定义[1]。如果不能科学界定,体育旅游理论体系则难以发展与完善。调查可知上海高校学生虽然认为体育旅游消费是有意义的,但了解程度不高,这与体育旅游概念界定不清有很大关系。在参与过程中,由于对这种体育旅行了解不深,目的性不够强,以致不能感受到体育旅游带来的更深层次的收获,最终体育旅游变成传统旅行。

(二)安全问题制约发展

由于体育旅游本身和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其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后果显著大于其他运动项目和群体。根据调查可知,上海高校学生在体育旅游需求中最看中安全因素。体育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矛盾,由此产生的意外伤害事故成为常见性伤害,其责任归属纠纷又困扰、制约这一项运动的健康发展。比较典型的是发生人员死亡的情况,这些事故遏制了整个大学校园开展户外运动,大学生的消费自然就下降了。因为安全问题,体育旅游不被高校提倡,体育旅游相关知识、信息无法从学校获得,而体育旅游对参与者自身素质能力和相关知识积累要求较高,这就导致一种恶性循环,体育旅游在大学生中的发展相对不够完善。

(三)自身能力限制参与

根据调查与访谈可知,由于高校学生自身能力与经验限制,他们参与体育旅游的动机主要是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娱乐需要,而对培养顽强意志品质的动机并不强。对于体育旅游提倡的自行探索式旅游方式,需要较强的自助能力、自行探索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收集能力和应变能力上。通过问卷调查得知,高校学生获取体育旅游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亲朋好友及同学推荐和新媒体网络,这反映出他们获取信息的被动性。在旅游途中会出现很多突发状况,导致行程内容的调整,有些学生对于有变化的东西把控不住,缺乏自信和应变能力,最终打消了他们进行体育旅行的安排。这就导致一些小众的旅行点,往往得不到高校生的认可,他们只能去一些大众化的,传统型的旅游景点、旅行线路,因而无法体验到体育旅游真正的精髓。

(四)供给现状阻滞消费

体育旅游产品是大众接触体育旅游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而现有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大多粗制滥造,仍是传统路线与内容的组合。许多体育旅游组织者自身对其内涵理解不到位,忽略了体育旅游本身的体验性,尤其是高校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和体验的重要性,很多商业机构把这些户外旅行进行做减法,减难度、减内容。体育旅游空心化成为市场常态,潜在消费者的对体育旅游内涵接触很少甚至没有。体育旅游组织者对产品开发缺乏创新,难以在传统旅游基础上展示体育的魅力,无法通过内容吸引消费者。对安全与服务不能给予充分重视,而这恰恰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以致潜在消费者仍处于观望状态。此外,宣传渠道单一,缺乏对目标群体的市场调查,无法深入学生群体,导致体育旅游市场竞争力不足。

三、上海高校学生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一)构建理论体系,规范行业发展

由于体育旅游属于新兴行业,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高等学校在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责无旁贷,肩负着重要而特殊的使命。加强体育旅游理论研究,培育体育旅游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顺应体育旅游的发展进行专业与课程的调整与变革。国家相关部门应成立专项研究小组,启动体育旅游法规标准、规划政策制定等工作。召开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共商共议体育旅游发展路径。政府要以规划为引领,推动建设产业研究院、示范基地、信息宣传平台等,大力推进体育旅游高速发展。相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准入制度,设置监督保障机制,进行行业监管,规范体育旅游市场。此外,根据行业特质推进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合作,跨行业跨部门搭建平台,促进体育旅游产业融合。

(二)加强安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

安全问题是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旅游主要考虑因素之一,也是限制高校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旅游对参与者自身素质能力和相关知识积累要求较高。高校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主要场所,要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把人格养成、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有机统一起来。加强对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急救常识,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旅游,了解体育旅游的意义与价值,提高体育旅游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增强学生体育旅游风险防范意识和保险保障意识,帮助学生规避风险,了解相关保险产品,提高投保意识。对消费过程的应急保障不健全,提供的服务良莠不齐,售后維权渠道不畅通等,组织者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应急保障预案,针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做好充分准备措施,落实体育旅游保险等多重保障。

(三)鼓励产品开发,创新宣传模式

将特色主题文化元素,如公益元素、民族特色文化元素等与体育旅游项目相融合,用有强度,有深度的产品组合吸引消费者,引导高校学生在旅途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此外,户外旅行中不仅限于接触一些户外运动项目,人文交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组织者可以通过活动设计帮助消费者体验当地的历史文化,以此扩宽体育旅游产品内涵。在宣传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拓展高校学生获取体育旅游资源的途径。重视口碑效应,发挥意见领袖影响力,打造舆论热点,扩大体育旅游影响力。

四、总结

通过调查上海高校学生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发现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定位模糊阻碍发展、安全问题制约发展、自身能力限制参与、供给现状阻滞消费的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构建理论体系,规范行业发展;加强安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鼓励产品开发,创新宣传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涛.近五年来我国体育旅游研究进展分析[J].武术研究,2019,4(4):140-143.

[2]杨强.中国体育旅游研究20年:评述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2011(5).

[3]金银日.体育旅游研究范畴的西方文献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6):27-29.

作者单位:

上海体育学院

作者:陆雨 章堃

上一篇:中学语文审美教育论文下一篇:审计税务风险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