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

2022-05-15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分析了我国市场利率现状,并探讨了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未来市场利率的变动趋势,得出我国利率将在短期内上升、长期震荡下降并稳定地高于目前存款利率水平的结论,最后提出了应强化金融监管、加强金融机构行业自律、严防信用风险及实现利率市场化与优化资源配置的相互推动等建议。

第一篇: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摘要: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促进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形成,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以及业务的发展,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但是它加大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基础上,提出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风险管理

文献标识码:A

利率市场化,就是指取消利率管制,建立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2月20日发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确定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政策的总体思路、目标和基本原则。这标志着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三次扩大贷款利率活动幅度试点的基础上即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利率市场化必将对银行的经营与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是金融改革的必经之路,它有利于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促进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形成,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以及业务的发展,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但从短期来看,对银行的财务效益和资产质量产生较大冲击,它加大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因此,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银行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增大了银行的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析

利率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与价值发生不等量变化而造成商业银行损失收入和资产的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利率必将随着货币资金供求和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麦金农的利率传导机制认为,利率市场化极有可能的结果是利率的升高,在信贷活动中,随着利率的升高,偏好风险的借款人将争取更多的贷款,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银行的逆向选择,也加重了借款人的道德风险。提高利率则降低了资产的平均质量,加大了贷款风险。市场利率下降时,居民将活期储蓄转存定期,商业银行被动接受大量的高成本负债,贷款客户提前还款导致选择性风险。商业银行对客户提前还款的违约行为难以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利率风险向商业银行体系积聚。

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发生不等量变化而造成商业银行损失收入和资产的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利率必将随着货币资金供求和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甚至有时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是否有利还是不利,主要是看资产和负债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但是不管是利率上升还是下降,利率缺口必然伴随着利率风险。另外,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违规竞争,竞相高息揽储,则大大地降低其盈利能力,使经营更加困难,过度的竞争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益风险。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利率市场化后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的影响:

1.重新定价风险:市场利率的变化带来了重新定价风险。完备的资金定价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确定、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利率的确定和内部资金转移的合理定价。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利率将围绕着资金供求和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上下波动。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定期、储蓄、存款支付利息不会减少,而贷款收入利息减少,导致银行的利润降低。建立产品定价体系,以防范利率风险,其基本原则是根据客户给银行带来的收益、信用风险、期限长短、利率风险大小以及资金筹措成本和运营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确定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具体包括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建立金融产品内部报价机制。

2.收益曲线风险:收益变动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敏感性负债,即银行经营处于“正缺口”状态时,随着利率上浮,银行将增加收益,随着利率下降,银行收益将减少;反之,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敏感性负债,即银行经营处于“负缺口”状态时,随着利率上浮,银行收益将减少随着利率下降,银行收益将收益增加。这就意味着利率波动使利率风险具有现实可能性。在利率波动频繁而又缺乏风险管理措施的情况下,银行可能遭受严重的风险损失。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的变化难以预计,从而使银行的净收益发生变化,银行面临利率风险加大。

3.利率结构风险: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由于存贷利率波动不一致导致利率结构风险。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指在存贷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例如1998年以来,商业银行利差累计缩小了1.23个百分点,假如以4.5万亿贷款为基数,则商业银行减少利息收入550亿元;另一种是在短期存贷利率波动与长期存贷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目前利率结构风险在我国外币市场已经显现,由于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自行定价,而银行又把利率水平高低作为争夺市场份额和扩大资产规模的手段,客观上造成了存款利率上升幅度远高于贷款利率的上升幅度,利率结构风险正在逐步加大。

4.选择权风险:选择权风险是随着利率的波动,由于客户行使存款或贷款期限的选择权而使银行承担的利率风险。根据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客户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提前提取定期存款或还款,而银行只能被动应对。当利率下调时,客户获得较大的定期存款的利息收入;当利率上升时,客户提前支取再存人以套取新的、更高的利率。近年来,我国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出现了困难,利率风险较大。利率市场化后,如果不能建立有序的竞争秩序和相应的存款保险体系,再加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那么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将会大大增加。

5.潜在信息风险:信息博弈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通常不能直接观察到借款项目的风险程度,而且很难了解借款人的信息状况。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如果为了自身利益而调高贷款利率,可能会出现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高的贷款利率会筛选掉低的风险项目的投资人,因而面对银行高的贷款利率,只有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人才会借款,具有正常利润水平的低风险的投资人不敢借款;二是高的贷款利率会刺激借款人获得贷款后从事高风险活动,由于银行不能监督借款人的行为,如果一味地提高利率,就会产生道德风险。以上两种情况都违背了银行寻求低风险的初衷,使信贷市场贷款项目质量整体下降,从而增加违约的信贷风险。

6.利率决策风险:是利率竞争决策中产生的利率风险。由于资金是特殊的商品,利率市场化以后,资金价格真正放开,一家银行是否具有竞争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资金价格方面有无优势,即能否以尽量高的利率吸收存款,能否以尽量低的利率发放贷款。资金价格的竞争充

分体现银行经营决策水平的竞争。如果所决定的存款负债利率低于同业价格或所决定的贷款利率高于同业价格,就会面临着丢失存贷市场的风险;反之,如果所决定的存款负债利率高于同业价格或所决定的贷款利率低于同业价格,就会面临着不必要的利息损失甚至可能出现亏损风险。

7.利率操作风险:利率操作风险长期以来,由于利率是法定的,商业银行基本上不承担利率风险,致使我国银行业非常忽视利率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风险将日益突出。商业银行在这方面风险意识薄弱,管理人才奇缺,技术手段落后,难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利率变化,而不是主动介入到利率风险管理之中,从而在主观上加大了利率变动的体制风险。另一方面,银行管理体制落后将增加利率管理的决策效率;因缺乏专业化人才,利率实际操作中的失误率也会不断上升,这些弱点都将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而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

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1.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巴塞尔委员会在《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规定,商业银行稳健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四个方面内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对利率风险实行妥善监控;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接受独立的外部审计。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银行应该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委员会2004年9月执行的《新巴塞尔协议》中《利率风险管理原则》的有关规定,制定银行稳健管理的核心原则,进行自身的利率风险内控制度的建设,树立利率风险意识,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2.建立科学的市场利率预测体系模型,强化对利率走势的分析。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银行应及时调整利率的结构推出分层利率,根据不同的存款结余和存款期限按照不同的利率给予不同的利息。建立市场利率信息收集、反馈和分析系统。利用利率预测模型,对利率的走向进行科学分析。总之,商业银行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制定利率时,要进行市场化运作,充分考虑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和外部竞争环境。

3.引入以VAR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机制,分析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与期限,确定贷款利率和转移资金利率。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弥补资金来源与运用中的期限缺口。通过调整负债结构,增加主动负债比重,控制综合成本,转嫁银行内部不能消化的风险。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模型和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商业银行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借鉴国际银行界先进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创造并运用适合本行自身特点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型,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运用利率敏感度分析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对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国际银行界用以利率敏感性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更新速度很快,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简单的缺口分析逐步发展到后来的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和现代的模拟分析(少数西方商业银行已在尝试进行CAPM分析),并且进行应力测试。我国各商业银行应从我国现有的金融市场发育的客观条件出发,充分考虑到本行的技术和财力承受能力,借鉴国际银行界的各种分析工具,创造性探索和建立适合本行特点的利率敏感性分析模型。对于资金和技术力量较为雄厚的大银行来说,应着重开发本行特点的高度个性化的动态模拟模型,而尽量不使用共性化的一般动态模拟模型。

4.提高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市场化解利率风险的能力。加强金融市场建设,提高多样化的金融工具,要充分利用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契机,发展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金融市场建设,为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供一定的市场空间。解决利率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金融衍生工具。商业银行要更多地利用利率期货、期权、调期等手段控制和抵补风险并从中获益。

5.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银行资产负债而能产生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开展这类业务无需运用或不直接运用银行资金,不涉及银行资产负债总额的变动,而只是通过利用技术、信息、网络、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各种中间业务服务于客户,收取手续费和佣金,具有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小等优点。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得相当成熟,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美国花旗银行收入的80%来自于中间业务。在中国,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例相当低。中间业务要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今后时期发展的重点,一方面要不断扩大中间业务的业务品种,另一方面从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重点发展保险代理、审计咨询、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逐步开展资产管理、承诺和信用担保、结算等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中间业务。从历次降息后的反映来看,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也是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途径。在保持传统业务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大力开拓中间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资产利润率。在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未全面开展金融衍生品种交易情况下,拓展收费中间业务,不失为尽快增加盈利、提高抗风险能力的途径。已有一些银行的特色服务给银行带来了收益。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进行相应的业务重组,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利润收入中的比重,以减少对利息收入的依赖,这也是商业银行寻求新的效益源,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重要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不至于因利率的波动而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发生太大的影响。

6.增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根据“80/20”定律的原则,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客户群体对银行的贡献度进行市场细分,对于高端客户,商业银行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比如配备专门的客户经理,提供投资理财咨询及资产运用的委托服务甚至可以根据客户的预约,设计适合该客户要求的金融产品。因此,商业银行进行市场细分是必要的,而且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可以避免选择权风险。另外,利率市场化后,面对一定的市场份额,商业银行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利率必将会成为各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这时商业银行能否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树立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本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7.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标,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建立对存款人的风险补偿制度,增强银行体系流动性,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之一。不断完善银行的治理结构,树立存款保险理念,把它和最后的贷款人、支付清算保障、银行监管等一起共同作为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措施。

8.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市场经济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拥有专门知识技术和经验,精通利率风险分析和管理的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和掌握这批人才,谁就能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谁能够充分发挥和运用这批人才的智慧,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严峻形势,国有商业银行要保持清醒认识,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尽快造就一支熟练掌握和有效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的“金融工程师”。因此,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培育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土壤,营造团结、拼搏、向上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套引人、留人、用人、育人的良性循环机制。

当然,要彻底地消除和防范利率风险,还必须尽快地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特别是要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改革,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等,建立有序的竞争秩序和相应的存款保险体系,通过资本市场的改革,债券市场的发展,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这样商业银行抗风险的能力就大大加强,有利于彻底地消除和防范利率风险。

责任编辑 李 萍

作者:朱秋霞 徐 燕

第二篇: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未来市场利率的影响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分析了我国市场利率现状,并探讨了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未来市场利率的变动趋势,得出我国利率将在短期内上升、长期震荡下降并稳定地高于目前存款利率水平的结论,最后提出了应强化金融监管、加强金融机构行业自律、严防信用风险及实现利率市场化与优化资源配置的相互推动等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市场利率 宏观调控 资源配置 信用风险

随着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利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日益突出和重要。过去几十年里,许多国家先后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如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我国自1996年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利率现状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具有渐进式特征。自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至今,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一直在逐步推进,具体进程情况参见表1。

表1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时间 进程

1996年 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

1997年 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

1998年 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

1998—1999年 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1999年 尝试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

2000年 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2002年 实现中外银行外币利率政策公平

2003年 放开多个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

2004年 再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2004年 允许存款利率下浮

2012年 央行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

2013年 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七折下限取消,贷款利率市场化完成

2013年 推出同业大额存单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至此,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12月11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分别发布公告,宣布计划发行总规模190亿元的同业存单。同业存单发行的突破,意味着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再次向前迈出大步。

自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与债券市场改革启动,并逐步在同业与债券市场实现利率市场化以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国债收益率的基准利率作用日益突出,既为银行提供了资金的定价基准,引导建立银行内部定价和资金转移体系,也为中央银行提供利率间接调控的操作目标和监测指标。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自2009年以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国债收益率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尤其是2013年,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大政策背景下,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市场监管力度之大为近年所罕见,“流动性”显得弥足珍贵,货币市场利率一年内出现两次大幅波动,其中6月中上旬的“钱荒”使得Shibor隔夜利率最高达到13.44%,债券市场收益率也整体抬升了一个较大的台阶。

图1 2009—2013年银行间隔夜同业拆借利率(单位:%)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图2 2009—2013年银行间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单位:%)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国债券信息网

对比近几年逐渐走高的银行间市场利率,我国的存款基准利率则基本保持稳定,如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自2011年以来则一直稳定在3%左右(如图3所示),低利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

图3 1995—2013年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单位:%)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在债券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中,市场预期理论认为,国债市场收益率曲线一般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未来市场利率的变动方向。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一路飙升与国债市场收益率的整体提高,给我国未来的利率水平带来了一定的上行压力。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

目前,学者普遍认同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最具参考意义。一方面,从改革背景来说,我国目前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情形类似,正处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通胀率总体趋势向上,市场利率持续上升,“金融脱媒”现象日趋严重,银行吸存压力增大,负债的稳定性趋于下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凸显等。另一方面,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来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起步于1996年,与美国一样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模式。

伴随利率市场化,美国的市场利率经历了从上升到回落的过程。在放松管制初期,美国市场利率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联邦基金利率从1977 年初开始不断上涨,到1981 年7 月22 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22.36%,至今尚未超越(如图4所示)。存贷款利率也出现明显上扬。1978年存贷款名义利率分别为8.2%和9.06%,以后逐步上升,在1981年达到15.91%和18.87%的高峰,同期存贷款实际利率也从1978年的0.6%和1.46%,上升到1981年的5.61%和8.57%,然后才开始回落并趋于稳定。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市场利率整体一直维持在低水平,2012年4月25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声明称,将维持现有的高度宽松货币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至0.25%区间至少到2014年下半年。

图4 1960年至今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日)走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此外,从其他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看,日本、韩国、拉美等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与美国一样,由于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大多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在取消管制初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利率总体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利率的影响分析

从国际经验来看,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利率短期内同样面临上升压力。但当前我国已经放开了绝大部分利率,贷款利率放开并没有引起其大幅波动。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已处在一个有相对充分竞争的状态,大多数商业银行已建立起较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成本约束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也逐步趋于理性,因此取消存款利率管制后,预计利率水平不太可能大幅上升,短期内可能会有小幅上升和波动。

除利率市场化进程外,其他宏观因素也对利率走势有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要进行综合分析。

一是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和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减少,全社会融资结构将发生变化,原来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融资规模将下降,民间自发融资规模比重将上升,而社会融资总量增速将趋缓甚至下降,从而使市场利率水平将整体趋向下行。

二是从我国目前经济形势来看,许多行业产能过剩,物价总水平明显下降,形成很强的通货紧缩压力,产能过剩同时也会使企业的投资预期和居民的消费预期下降,宏观经济下行的态势使得未来市场利率难以维持目前的高位水平。

三是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深入,中国金融市场和世界金融市场的融合度越来越高,近几年来,无论在美国、日本还是在欧洲,为了维持宽松的货币环境以刺激经济增长,各国利率均呈下跌态势,有的甚至是零利率,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利率将平稳地向国际市场利率水平靠近。

综合以上因素并结合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笔者预计我国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内市场利率将震荡上行,并倒逼贷款利率同步上升。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后,最终利率会降低到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对均衡水平。

几点建议

利率市场化后,资金价格的变动频率将较为频繁,我国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将日益加大。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强化利率市场化过程的金融监管和行业自律等显得尤为重要。

(一)强化金融监管,积极推出监管新规,降低金融机构巨大的自营投资风险以及由此产生的金融系统风险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弊端与风险得到国际监管的普遍关注。大型金融机构过度自营投资带来的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使得国际金融体系面临严峻考验。欧美主要国家近几年陆续推出银行业结构性改革的自营圈护政策,希望通过强制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方式来降低自营投资风险及预防金融系统性风险。这些银行业改革措施降低了监管体系的复杂度,使监管架构与金融市场结构相匹配,防范金融体系的风险扩大与传染,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银监会于2013年3月25日出台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银监会2013年“8号文”,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试图规范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理财业务,从银行资产管理角度要求构建严格的风险隔离机制,避免银行将有关资金与银行自有资金混同,也避免不同理财资金之间混淆,防止银行理财资金错配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从投资者保护角度进一步提升信息披露的要求,对银行理财业务风险防控的约束大大强化,同时构建了较为严格的责任机制和实施时限。

《通知》的出台给银行理财业务带来了巨大影响,引发社会各界对银行及其理财业务的重新审视。但《通知》涉及的监管内容非常广泛,许多内容还需进一步明确。未来各银行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向银行监管机构反映实施上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推动监管规则进一步细化和可操作化。

(二)金融机构应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自身经营行为

利率市场化过程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是金融市场制度的变革,更是金融市场业务结构和竞争态势的一次大洗牌。在这个过程中,行业自律必然是利率市场化能否稳妥推进的重要支柱。

1.金融机构应严格控制同业资产规模,尤其要提高对期限错配的控制力度,严格防范市场风险

利差收入是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由于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受到监管机构存贷比75%的限制和贷款规模的管控,而监管机构尚未对银行同业资产规模进行管制,因此在利润驱动下,银行以同业资产方式达到信贷目的赚取利差,使得同业业务成为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2007年至2013年10月,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增长了5.7倍。而目前同业业务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为期限错配,即以存在利率波动风险的短期负债搭配收益锁定的长期资产。当银行盲目追逐利润,扩大期限错配敞口,整个市场普遍缺少短期资金时,市场风险便完全显现出来。2013年6月的“钱荒”就是一次给银行同业业务的深刻教训,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高企,导致银行成本收益倒挂,同业业务发生亏损,短期市场流动性也受到较大冲击,产生市场风险。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期,市场利率可能呈现大幅波动的走势,同业资产规模越大,期限错配越严重,银行所承担的市场风险则越大。

2.商业银行须主动提高定价水平,确定合理的风险收益

利率市场化把商业银行带入一个公开竞争的环境中,面对竞争压力,提高定价能力成为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定价水平应体现和涵盖不同客户的风险溢价,特别是大银行针对最优质客户的最优贷款利率,起到了市场定价锚的作用,可以为其他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提供参考,又可以发挥类似中央银行基准贷款利率的作用。商业银行合理的风险定价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

(三)金融机构应严防信用风险,避免盲目追逐高收益与高利差

为保证较大的业务利差,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偏好日益增大。在贷款业务上,对高利差的追求,使其一方面将信贷资金过多地投入到风险较高的行业领域,从而导致不良贷款不断暴露,如前几年的钢贸企业;另一方面在同一领域的客户选择上,还易出现逆向选择风险,即选择冒险性客户而淘汰稳健型客户,从而导致信用风险的集聚与放大,增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在投资业务上,“刚性兑付”的心态使得金融机构过度单边关注收益率的高低,将资金过多配置于评级较低、风险较大的债券与信托产品等,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辩证关系。今年3月4日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宣布2011年公司债券第二期利息无法按期全额支付,构成国内首例债券违约事件,打破了债市刚性兑付的魔咒,更是给广大投资者敲响了风险警钟。对金融改革而言,刚性兑付的打破在短期内会对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但长期来看它使得风险有序释放,将给改革进一步踏入“深水区”创造较好的环境,未来存款保险制度、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及金融机构破产与退出机制也有望稳健提速。

(四)实现利率市场化与优化资源配置的相互推动

金融资源配置影响实体资源配置的强度,且往往与实体经济的市场化及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成正比,即实体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金融体系越发展,金融资源配置影响实体资源配置的强度就越大。利率市场化仅仅只是实现金融资源以市场为基础的优化配置,要达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还需要经济体系的完全市场化,包括其他要素市场定价机制的市场化,地方融资平台的约束硬化,政府管制、管理的市场化等,让实体经济向金融体系发出正确的风险收益信号,是保证利率市场化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

作者单位:锦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罗邦敏 夏宇宁

作者:王瑶 韩镇

第三篇: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摘 要: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雨历程后,已经逐渐成熟,现如今正经历着全面进发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能给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许多机遇,但是利率风险也给商业银行的管理经营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让挑战变为优势,商业银行就必须要针对这一风险的解决提出办法方案,探求新的对策和有效可行措施。本研究就我国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利率风险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建议,使商业银行能够适应利率市场的新环境,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利率风险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问题日益突出。现如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着巨大的利率风险挑战。在利率市场化这一过程中,会逐步加大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利率风险将成为影响商业银行市场发展的一大障碍。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够成熟,结构比较单一,各种有效应对风险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在利率风险管理中进行深刻探索,寻求先进的管理对策,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健康稳定发展。

一、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的含义

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减少对利率的直接行政手段的控制、干预,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波动幅度,让市场及主体不断自我平衡、自我定位,在市场供求机制的促使下形成。这一机制的形成将有利于我国各个机构的相互配合、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管制,并能够提升金融机构的整体水平,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好地向前发展。

2.利率风险管理的含义概述

利率风险管理是指,在市场利率变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波动,避免不了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也就是实际收益会远远低于预期所想的收益。这时商业银行为了控制风险,维持其收入的稳定,不使资产负债而要采取的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利率风险问题在银行的管理中一定会常常遇到,是银行管理的核心部分,重点是研究利率变动的影响。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合理性将会对银行经营收益的提高,银行在市场上发展前景、价值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影响的现状分析

1.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促进了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管理创新,业务市场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在原先是由人民银行统一管制的,不能随意改变。这种利率管制体系违背了时代的潮流,阻碍了市场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抑制其向前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密切关注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控制问题,而金融机构产品的创新就能够很好地规避风险。促进了商业银行能够行使经营自主权,提高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商业银行利率严格管制时期,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自身实力都很受限制,各方面的风险成本不能够承担,银行经营管理的成本就很难反映出来。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完善,营造了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利率市场化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过渡最后完善的一个过程。它使各个机构之间公平的展开竞争,相互促进发展。优化了商业银行客户结构。市场管制不再受限开放后,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关注市场随时变化的动态情况,调整完善内部结构制定相应可实施的战略部署,根据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优化银行的客户结构。

2.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挑战

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管理难度加剧。市场情况是变幻莫测的,利率完全自主化实行后,利率波动频繁又难以预测,利率风险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对商业银行的人才竞争、价格竞争加剧。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更多的贷款者,这种方式会使存贷利差的减小从而导致银行收益的减少,利率丧失调节功能。为了谋取更大的竞争空间,竞争方式改变不再简单局限于对客户资源份额占有,银行减小风险控制来获得利益。那么银行的道德信用风险则会加大,信誉降低,影响其整体实力。银行经营管理层的利率风险管理意识落后,利差收入占比过大导致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落后,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利率风险量化能力薄弱,息差减少、利润降低、存款分流现象加剧,资产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以及各种风险的频发收益曲线风险、期权风险、基准利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这些挑战对商业银行的发展都有着阻碍作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要完善内外部结构,有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特点和所要发展的目标进行内部结构的治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进行资产及负债规模的调整。调整资产期限结构、负债期限结构,存款贷款都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资产,只有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相应的变动调整才能不被风险所吞噬。机制的完善,制定合理可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对外部市场情况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2.要加强对专业人员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培养

利率风险管理工作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操作,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还不够高、不成熟,风险管理专业的人员又少之又少。所以为了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好地运营就需要培养专门的人才,制定全面系统的培训计划,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指导,督促人员对该专业的了解学习并考核,只有专业人员的素质、综合能力提升了,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才有好的基础保障。

3.要完善差异化定价体系,加快推动业务转型

定价体系的完善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工作人员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良好的战略政策,在对资金、管理、风险成本都有了很好地考虑下进行。完善授权约束机制、对贷款利率下浮政策谨慎使用、提升定价能力。业务转型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所以要对大客户进行全面的金融服务,增加客户对银行的信赖忠诚度、粘合度,推动集合理财业务的发展,减少利息波动收益的影响,只有如此,商业银行的收益才会确保稳定,当风险来临时,有完善可行的体系、对策来应对。

我国在新政策的正确引领下,不断进行深化体制改革,这也伴随着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进行。在这一进程中,利率风险问题层出不穷而我国抵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因此,结合本研究对我国这一现状的分析和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我们得出在银行风险管理中,要注重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完善内外部环境,实行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使银行风险来临时能及时应对。在利率市场化中,只有风险有效防范了,我国的商业银行市场才能更好地发展,提高社会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左玉宝.我国利率市场化与上市商业银行再融资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谭慧敏.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

[3]杨建东.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3(08).

作者:陈景全 李晶

上一篇:古诗词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学地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