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利率市场化

2024-04-14

浅谈中国利率市场化(精选6篇)

篇1:浅谈中国利率市场化

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报告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现从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所取得的成就及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这五个方面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1、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

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2、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

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3、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在此前已二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再次扩大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同时,进行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

4、--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

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圆、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所取得的成就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的改革,在宏观上推动了融资的规模和效率,为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初步建立了以Shibor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

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中,Shibor的发展和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从长远看,Shibor最终要替代官定利率成为市场存贷款利率定价的基准;其次,Shibor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一头连接着市场,一头连接着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是商业银行经济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再次,Shibor还是其他许多产品和制度安排的基准;最后,Shibor的发展和完善还关系到中国货币、债券市场的纵深化发展,从而成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建立中央银行利率间接调控体系的前提条件。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人民银行的大力推动下,Shibor的定价及应用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培养和促进了金融机构定价机制的建设。

在市场化环境中,定价能力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扩大利率浮动

区间),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提供了空间。同时,在人民银行的积极推动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在过去几年中有了长足的进展。截止到目前,各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已基本建立起根据贷款成本、风险等因素区别定价的利率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还加强了利率定价系统和内部转移定价体系(FTP)的建设,沟通了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间的传导与反馈机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强化了以资本收益为核心的现代银行经营管理机制,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融资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可以通过利率的差异来甄别客户和覆盖风险,这不仅可以提高融资的效率,也促进了融资规模的扩大。从过去几年的经历来看,利率市场化对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展望“十二五”,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将是坚持以债务工具发展及债务工具利率市场化,来促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只有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的改革,才能实现最终的利率完全市场化。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人民银行的自主决策权。利率市场化成功以后,人民银行将不再直接决定和管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而是将参考宏观经济的变化来制定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控制和影响市场利率的水平,这就要求人民银行要建立起决策程序和独立的决策机构。

二是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以帮助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不再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成为一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此时,中央银行将会面对更多的货币政策工具,要想灵活的运用这些工具,人民银行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加大对金融市场利率的分析和监测,适时调整基准利率。

(二)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有效防范金融市场风险

为了能够有效防范市场化利率条件下储户面临的金融风险,应该尽快出台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加快制定金融机构的破产条例制定,从而防范银行出现挤兑风险。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定主要是用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特别是一些小额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保证银行体系能够平稳运行。一旦利率市场化后,我国的所以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都将面临着同样的市场风险,而且如果银行业的信息产生不对称,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现象。因此,为了降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一项必做的“功课”。

(三)建立和健全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机制

为了有效防范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还应建立和健全银行间的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机制。我国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面临的状况与国际市场不太一样。欧美市场是发展过度,而我们却是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产品种类不全、市场规模小、创新机制不完善,并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推出,极大扩展了直接债务融资的规模,改善了市场的融资结构,增加了定价有效性和避险的手段,对促进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定价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以及宏观调功能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加强市场基础利率(Shibor)建设

一是完善Shibor 生成机制,提高Shibor 定价基准公信力。二是完善Shibor 传导机制,提高Shibor 的定价基准渗透力。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完善Shibor 的形成基础。扩大Shibor 的基准定价范围,提高基准利率的传导效率。扩大Shibor 基准在票据贴现、短期融资、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定价中的应用和推广。三是改善Shibor 的运行环境,消弱Shibor 定价基准噪音干扰。建立激励与约束机构,促进成员自律。进一步弱化股市、汇率对Shibor 的干扰。进一步大Shibor 的宣传力度,增强基准利率的告示效应。四是以债市为突破口推进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环节,由于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有赖于高效稳定的债券市场,未来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债券市场仍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真正实现利率的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我国而言,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等因素制约了金融的深化,不利于进一步地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另外,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金融监管的滞后,金融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等因素就成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难点。

1、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

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低会导致市场主体间的竞争的非充分性,就有可能出现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利率并不是完全均衡性的。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受政府的制约性较强,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彼此间缺少有效的竞争,导致金融中介的运行低效率,以及资金的非价格性配给。另外,国有企业面临的依然是预算软约束,这就可能导致在利率放开后,国企不考虑资金利用成本的贷款饥渴给银行系统带来更大的风险;而大量的高效率的私有企业却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这些都会造成资金使用的低效率,并不能实现利率市场化后预期的经济的高增长。

2、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监管手段滞后

尽管这几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还远未成熟。尽管这几年,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监管效果有所提高,但仍缺乏深度和广度。

3、金融企业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

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但是金融企业依然存在着行政管理色彩浓厚,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业务制度不健全;信贷资产质量不高,违规经营时有发生等不足之处,这不利于金融中介市场主体的发挥和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另外,当前我国的利率管制基本上还是国家控制型,这种利率管制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利率传导机制,使得人民银行主观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体现市场均衡,也很难准确估价每次利率调整所产生的效 果,使利率失去了灵活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传导功能,从而降低了利率的宏观调控效能。

4、宏观经济环境有待改善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放开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前提。从财政的角度而言,我国目前的财政赤字比率在 1%左右,财政状况良好,对宏观经济环境来说,主要的问题是通货膨胀。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 2008 年上半年的 CPI 是 7.9%,实际利率是为负值的,人们为了实现财产的保值和增值,必然减少持有货币和银行存款,更多地持有黄金等实物资产。这样就无法吸纳高额的存款,从而也就不可能为高速经济增长提供所需的大量投资。一旦放开利率管制,就可能会出现利率的大幅度攀升,给整个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波动。

五、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构筑必要的微观基础。

我国要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步摆脱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业模式,努力构建创新导向的发展战略,完善市场基础建设,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另外,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多样化国企的股权结构,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增强国企的经营自主性,实现其硬预算约束,使其资金需求对利率富有弹性。

第二,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基础设施。我国金融市场改革虽已取得很大进步,但在市场建设上仍存在薄弱环节,下一步要提高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和运行效率,为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增加金融交易品种等。当前的分业监管体制与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趋势存在着矛盾,特别是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大监管机构的有效沟通不够。在下一步的深化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要创新金融监管手段和工具,摆脱行政的过多干预,增强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第三,完善金融企业制度,健全利率形成机制。

完善我国金融企业制度,开辟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来源渠道,提高资本充足比率。进一步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以效益为中心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体系,树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同时,改革现有的利率形成机制,由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来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逐步形成以上海地区各银行间的同业借利率为基准利率的利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票据市场利率以及市场化产品的定价机 制,合理反映期限和信用风险。提高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能力,落实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措施。完善市场利率监测体系,提高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

第四,维护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能够确保实行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稳定的价格水平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可以实现正的实际利率对存款的吸纳效应。但是我国目前存在着通货膨胀。要解决当前的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环境,一方面要从总量上控制货币投放量,紧缩银根;另一方面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消化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来控制物价的传导。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地过程,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正在向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的目标迈进。

篇2:浅谈中国利率市场化

加入WTO之后,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深入市场化和参与全球经济循环的主动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显得尤为紧迫.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客观条件与难点,认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选择渐进式和先调后放的策略.

作 者:吴笑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财金系,长沙商业学校,湖南,长沙,410004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 “”(6) 分类号:F832 关键词:利率管理体制   利率市场化条件   利率市场化改革策略  

篇3:中国利率市场化评述

一、国外理论总结

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主要依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在金融抑制下, 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 所以储蓄很低, 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 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 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 要么得不到贷款, 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 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 从而使风险降低,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 很难得到银行信贷, 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 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大都是“分割”经济, 即企业、政府机构和居民等经济单位相互隔绝, 因而, 各部门既无法获得统一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品及一般商品价格, 也难以获得同等水平的生产技术。由于资本市场极为落后, 间接金融的机能也比较软弱, 因此, 众多的小企业要进行投资和技术改革, 只有通过内源融资即依靠自身积累货币的办法来解决。在投资不可细分的情况下, 投资者在投资前必须积累很大一部分货币资金, 计划投资规模越大, 所需积累的实质货币余额就越多, 因此在发展中国家货币与实质资本的关系是同步增减的互补关系。总结来说即: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 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 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 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

二、利率市场化对于中国的意义

利率市场化的有点是明显的:一是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 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 利率也是其他很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二是利率市场化的要点是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三是利率市场化也反映客户有选择权。通过利率市场化, 金融机构会提供各不相同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四是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五是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宏观调控的需要。

三、应当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但是对于利率市场化我们应该科学地、清楚地认识到,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旨不是调节利率水平, 而是改革利率 (资金价格) 的形成机制, 使之成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准确价格信号。利率管制的初衷是控制金融资产的分配, 并通过这种控制加强银行体系的安全, 并促进经济增长。利率市场化是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尽管部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 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还远未结束。其影响如下:

第一, 利率水平升高的风险。从一般规律看, 利率市场化的结果是利率水平的升高, 对于中国这样的资金短缺型国家更是如此。利率升高可能带来两方面的消极作用:一是企业和政府筹资成本增加, 降低企业投资积极性, 也导致政府投资规模减小, 使经济增长减缓;二是利率过高引起大量境外游资流入, 造成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不稳定。

第二,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利率市场化就是要银行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 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 主要原因是银行觉得风险太大, 与利益不对称。利率升高也可能使逆向选择问题更加严重。因为高利率无形中会抑制稳定、低回报项目的投资, 积极寻找贷款的却是回报高风险大的投资者, 这当然不是银行希望看到的。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解决的办法就是银行在发放贷款前应该多了解借款者的相关资信。

第三, 银行和企业风险。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银行有了利率自主权, 可能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 这样利差缩小, 银行的利润相应减少;另一方面, 利率风险却增大, 经营不善的银行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

金融危机表明, 国外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捉襟见肘, 有些经济学家家指出经济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均衡系统, 更像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大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 降低贷款利率, 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小银行难以招架, 或被大银行吞并, 或破产倒闭。这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符合收益递减规律, 使得大银行日益强大, 小银行纷纷破产。

所以, 中国在放开利率的过程中, 必须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管理制度, 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准, 进行严格而有效的监督, 以便于利率放开后金融机构成功发挥作用。利率作用的传导顺利实现要求众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对利率变动必须灵敏反应并迅速作出调整决策。也正因为这样, 利率市场化后微观基础的构造重点是国有银行商业化和一般企业的真正企业化。市场化利率的形成离不开一个统一完善的金融市场, 市场化各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也离不开一个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也需要汇率、资本项目放开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换而言之, 中国目前要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 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 主要是表现在:国有企业对资金的依赖与其经济效益的不佳;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不完善, 目前中国的整个金融体制中, 国有部门仍占有绝对比重, 在这种条件下, 市场主体的经营机制无法与市场价格很好地对接起来;金融市场尚不够规范、完善, 汇率政策等尚不配套等等。从中国实际出发, 为此应该:

1.完善中央银行制度, 强化金融监管作用。利率市场化后, 中央银行不再直接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 而是参照货币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情况通过制定再贷款利率、 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 来有效地市场利率水平。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决策程序和独立的决策机构, 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

2.构建起真正的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 商业银行既要充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介, 又要依据货币政策意图调控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这一中介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 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作用。对此, 我们只有加快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 才有可能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

3.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由于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 债务负担过重, 放开贷款利率后将会使这部分国有企业难以承受利息负担, 甚至会危及生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4.推进汇率制度的改革。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经济将会快速融入全球经济中, 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会更加显著。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 汇率制度和利率制度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为了有效地推进利率制度的改革, 我们同时要考虑进行外汇制度的改革。

5.大力发展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的货币市场, 建立规范、发达的证券市场, 建立起金融期货市场尤其是利率期货市场, 以便有效地进行利率风险管理。

6.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之后, 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一些新兴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都将同样面对市场风险, 为了降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

四、未来规划

就目前而言,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速度适当而稳固。 继2013年7月, 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起, 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将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 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 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 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 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面向未来提出了符合国情的利率市场化三步走。坚持以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为总体方向, 以完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为重点, 以提高央行宏观调控能力为基础,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三步走可概括为:近期, 着力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 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做好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工作, 为信贷产品定价提供参考;推进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 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近中期, 注重培育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 完善央行利率调控框架和利率传导机制。中期, 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 健全市场化利率宏观调控机制。

五、总结

总的来说, 利率市场化对于中国而言, 会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增加金融机构获利能力、提高信贷质量、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有利于推进存款保险制度、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加速银行升级。虽然就条件而言, 未来一两年内有可能全面完成存利率市场化, 中国仍然要以合理、适当的速度稳健地完成全面利率市场化任务, 为中国下阶段的经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在中国经济面临发展减速和结构调整的情况下, 为了更好地通过利率杠杆调节经济、配置资源, 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需要对近几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进行总结, 探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管制,改革

参考文献

[1]R.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73.

[2]王国松.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 2001, (6) .

[3]李扬.利率改革的路径、思路与风险[J].经济世界, 2002, (12) .

[4]马胜杰.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J].世界经济, 2001, (5) .

[5]赵英军.利率自由化——并非自由的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6]傅桃生.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几个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 2002, (2) .

篇4:中国利率市场化情况分析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大体进程

(1)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

(2)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

(3)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在此前已二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再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9~2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阻碍

1、国有企业的机制不完善

“軟预算约束体制”在国企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所以国企首先会考虑可得性,而不是成本大小。从我国市场化程度高的上市公司来看,国有资本持股的部分达到整个市场的66%,完全按照市场化进行管理和决策的机制并没有普遍成形,这便会造成企业对利率这根杠杆反应迟钝,并不能及时正确的做出决策。如果对市场利率反映缓慢的国企在我们国家的市场上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的话,利率市场化后只会更麻烦。

2、黑市并不是完全利率市场化

不能简单认为黑市是利率市场化的,因为存在着一些政策风险的补偿。对于制度因素的贴水也会使得市场部门的行为扭曲。

3、银行治理结构不合理

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而商业银行对利率的调控和反应也不灵敏。从银行角度,我国中央银行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工具。在市场主体缺乏自我约束的状况下,中央银行再贴现和再贷款利率根本没有办法起到左右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作用,而且国有商业银行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古盈亏、自我约束的金融企业,所以对利率的信号反应不灵敏。并且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市场份额越高的话,市场竞争程度越弱,市场利率的形成就越容易产生垄断化,导致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就越低。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的意义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利率反映的是资金的价格,这特殊性质就决定了利率对经济运行具有巨大的影响。不同利率之下,资金的走向可能完全不同。拿房地产举例:在2007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一些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逼近发达国家水平。这样一来,一方面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另外会使资金国语集中在房地产行业,这样并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到这样的情况,中央银行采取了将近6次加息,才有效的遏制了房地产的过热发展。对于像中国这样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在市场经济中难免可能出现整体过热或者个别行业过热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利率市场化体系,以市场为根本,用来决定利率的走向,从而达到调节资金的走向和实现国民经济各项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思考和建议

(1)从中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的成果上来看,除了金融机构利率还没有放开之外,其他构成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率市场化要求。所以接下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一方面努力解决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将各构成要素以基准利率为纽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就能使银行逐渐摆脱利差的保护,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竞争环境。

(2)根据利率市场化在国内外实行的情况经验表明,如果取消对存款利率的管制,而又是在竞争的环境里,存贷款利差会普遍缩小。而现如今存款利率仍然处于被管制的情况下,存款利率放开后,必然会造成存款利率的上行,带来存贷款利差的缩小。当然现在还存在着实行放开利率的很多客观要求和阻碍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重重阻碍。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篇5:浅谈中国利率市场化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进的

第一,先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1995年11月,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人民银行撤销了各商业银行组建的融资中心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从1996年1月,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从而生成了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1996年5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基本在1996年实现了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并且在随后的10多年里,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完善。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量和回购市场成交量自实行市场化利率后均出现大幅增长,2006年前回购交易量增速高于同业拆借量增速,自2006年开始,同业拆借量加快增长,与回购交易量差距逐渐缩小。到2010年,质押式回购交易量大约为银行同业拆借量的3倍。两者利率也高度相关,相关度达到98.9%。此外,买断式回购业务也逐步增长,2010年累计成交已超2.9万亿元人民币,大约为质押式回购交易量的3.4%。

第二,放开债券市场利率。1991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承购包销这种具有市场因素的发行方式。1996年,财政部通过证券交易所市场平台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1997年6月,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实现了市场化。1998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首次通过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以公开招标方式发行了金融债券,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实现了市场化发行。1999年10月,财政部首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利率招标方式发行国债,从而完成了债券市场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第三,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新世纪之交,我国开始新一轮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2000年9月放开了外汇贷款的利率。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利率水平由双方协商确定。从2002年2月开始,协议存款试点的存款人范围扩大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和已完成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改革试点的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2003年11月,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获准与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2004年10月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了阶段性目标。

2013年7月,我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紧接着,为适应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需要,2013年10月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放开贷款利率,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对于我国利率体系中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利率即存款利率的放开也给出了时间表。

二、现状

目前中国的利率体系仍是双轨并行的,银行利率与货币市场隔离,货币市场的市场化利率不能够反映到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上。同时,在银行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存贷款利率与存贷款期限结构严重扭曲。如银行存款利率与存款期限结构的短期化(即居民存款的利率越来越低,活期存款的比重越来越高),贷款利率及贷款期限结构的长期化(即银行贷款利率长短期趋向无差异,而使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从而使得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期限结构失配(即用居民短期的存款来支撑银行的长期贷款)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就是要进一步放开货币资金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推动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市场向高水平市场转化,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由于货币资金及市场利率在经济活动中日益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改革注定是一场更深刻、更艰难的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行进到一个关键节点上,即进一步放松并最终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逐步减少并最终取消对汇率形成过程的干预。货币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它是各种实体商品、实体财富的一般等价物,具有最广泛的通用性和最快速的流动性。其他任何资源,只有能够转化为货币资金,才有可能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才能进入市场流通。资金作为其他资源的“化身”,还是调节这些资源最基本的工具。因此,如果资金资源没有商品化,即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市场经济就很难走得更远。

目前,由于存贷款利率受政府不同程度的管制,导致我国利率总体水平偏低、利率结构不合理、差别利率政策不完善、社会借贷资金供求关系不均衡,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存贷款利率利差较大,是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导致银行缺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动力;商业银行将其资金广泛用于“直接信贷”,更愿贷款给风险较低而利润稳定的大型企业和政府支持的项目,而急需资金的中小微企业和农业项目却资金匮乏;低利率导致的超额资金需求使得资金分配往往根据借款者的私人交往甚至回扣来进行,极易滋生腐败现象;在通胀预期下,一部分资金从银行流出,投资于各种收益较高的金融产品或私人项目,产生大量的民间借贷活动,实际上突破了利率管制,形成了新的“利率双轨制”和所谓“影子银行”。

可以预见,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存款利率将在条件成熟时放开,最终建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存贷款利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的利率形成和运行机制。但是,从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看,放开存贷款利率特别是放开存款利率面临巨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不但银行业本身的竞争会加大,整个金融业也面临着外部冲击。如果没有配套改革的跟进,出现金融监管不力情况,将带来一系列问题甚至导致更大的金融风险甚至危机。例如,存贷款利率放开后,大的金融机构凭借其规模和实力,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社会金融资源,继续投资于收益稳定的企业和项目,而中小金融机构迫于生计不得不高息揽储,被迫投资于利率高而风险更高的企业和项目。如果缺乏监管或者监管不力,类似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情况就有可能重演。

因此,推进利率市场化,必须将市场供求决定利率和中央银行监管调控结合起来,从两个方面同时加大改革力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金融行业进行适度竞争,尤其要利用好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信号功能,引导金融资源实现配置优化。具体来说,利率市场化既包括利率水平和波动幅度的市场化,也包括金融机构准入和退出的市场化,还包括利率管理方式的市场化,只有在各个环节的改革相互匹配,才能使金融市场有效运行起来。另一方面,加强金融监管和货币调控,具体包括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金融监管工具和手段、加强监管协调、培育货币调控的价格型工具等。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较为成熟的基础上,推进汇率市场化,并进而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使国际资本的流动为我国经济发展所用,使其波动能被汇率、利率波动较好的对冲。考虑到汇率制度对国内利率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汇率波动幅度,提高汇率弹性,以减轻国际跨境资金流动对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

事实上,这早有预兆。2012年6月,央行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至1.1倍;2014年11月提升至1.2倍;2015年3月,再提升至1.3倍。央行几次“快速向前突破”,已经突进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禁区”和“门前”。正如周小川所说:“我们离利率市场化,也就是最后的存款利率上限的解除已经非常近了。”

这听起来很美好,但于此同时今年却爆出了另外一条消息:“央行约谈部分中小银行,要求存款利率不许一浮到顶”。消息称,央行受到了来自最高层的压力,约谈这些银行是怕它们利差过小而不愿意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因为缺乏足够的消化不良贷款的空间,这有悖于最高层提高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的政策意图。

高层支持小微企业的初衷是对的,毕竟小微企业贡献了中国80%的就业和60%的GDP,但是,约谈中小银行不许存款利率上浮到顶的做法却也有悖于高层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工农中建等国有大行也是受益者,因为这让他们面临更小的竞争。“央妈”的作用再次显现无疑。进一步想,如果中小银行连央行设定的基准利率上浮30%的自由空间都没有,即便中国在形式上放开了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央行会不会依然以行政手段对存贷款利率进行窗口指导呢?如若如此,又何谈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呢?

三、利率市场化的展望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经济发展早期,为更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本存量、我国政府采取了包括压低资金成本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抑制的手段。通过行政干预,有限的存量资本能够被最大程度的用于扩大再生产;同时,也导致了产能的无序扩张、资金配置的效率低下等。利率市场化是解决传统简单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良好手段,属于金融自由化的范畴,最终目的是减少政府干预,通过市场化机制使得资金得到最为有效的配置。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的主要工作的重心:首先,需要培育有足够深度与广度的金融市场支撑;其次,监管体系需要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进行调整;第三,包括存款保险制度、救助破产机制、基准利率体系、信用风险结构等其他相应的配套制度需要尽快完善;最后,规范与培育市场参与者对利率市场化的理性认识。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1、融资渠道将更多的转向直接融资,与此同时,影子银行体系也会得到迅速膨胀;

2、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会由于竞争压力的增大而出现提升,系统性风险抬升;

3、商业银行实际存款成本上升,存贷利差缩窄进而导致传统业务利润率被压缩,与此同时,整体贷款质量下降、实际加权贷款利率的上升;

4、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打通了不同金融子市场资金流通的渠道,不同投融资渠道的替代性,导致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而贷款利率与企业债融资成本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产业结构与居民生活的影响:

1、市场融资环境将逐步由纯粹的卖方市场转向由买方与卖方共同决定,金融产品的种类、融资渠道等也会更加多样化,有利于偏消费端的部分轻工业、服务业等分类融资需求的满足,以及消费贷款的获得,利于整个社会由生产性产业结构向消费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

2、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意识与服务质量,居民可以获得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与此同时,居民在资产配置方面的要求会增加。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投资机会:

1、债券市场大规模扩容是必然的,企业债或是未来大力发展的方向之一;

2、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金融机构间竞争加剧,资金的风险偏好可能会出现上升,高风险高收益产品,包括高收益债、股票等或更受青睐;

3、资金成本方面,利率市场化之初,前期受压制的无风险收益率往往会有向上的动力,但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会有所降低。

三、因为存款利率上限放开、民营银行准入以后,银行市场上的竞争将骤然加剧。如果存款保险制度能配合金融机构合理的破产清算机制共同推出,那经营不善甚至还有倒闭的风险。总之,国有大行靠着吃利差安安稳稳赚大钱的日子肯定就没有了。至少,银行客户将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服务,一大波手续费不靠行政手段自己就会降低或取消。

风险提示:改革推进过快,短时期内带给经济金融秩序较大冲击,并导致金系统性风险的急速上升,金融监管的难度增大等,严重时会导致金融秩序的全面混乱。

货币市场展望

我们认为从现在到2015年,货币市场自由化改革将集中于:

(1)开发3个月或更长期限货币市场产品代替存款融资。这将有利于商业银行长期融资货币市场定价,将货币市场期限结构延长超过三个月期限,以及改进定期存款定价。国内大额可转让存单(CD)市场更有可能得到发展,中国的商业银行过去两年在境外人民币市场的CD市场融资实践将为发展国内CD市场提供有益参考。

(2)改善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和回购利率的货币传导机制。这要求在确定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和回购利率时有更多透明度,以及建立一个新的基础货币政策。

(3)开发多重利率衍生品市场。我们预期,随着单一基准政策利率将来取代基准政策利率,1年期贷存款利率互换市场将消失。近期来看,回购和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互换仍然是主要的竞争性利率互换曲线,最终谁对基准货币政策利率最敏感,谁就会在竞争中胜出。此外,诸如远期利率协议(FRA,基于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的FRA偶尔有零星交易)和利率互换期权等其它利率互换产品市场将变得越来越活跃。利率互换市场的纵深和高效发展让企业和实钱投资者更好地对冲利率风险和优化融资与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伴随着可能的国内企业信贷市场的强劲增长,我们预期此类需求每年会产生大约2万亿人民币的额外利率互换衍生品市场交易额。

债券市场展望

我们认为,今后几年国内债券市场将在以下领域进一步放开:

(1)加速国内信用市场直接融资。我们预计,到2015年信用市场总规模将增长到15万亿人民币。

(2)发展高收益债券市场。我们预期,到今年年底高收益债券市场增长到国内信用市场的2%,到2015年逐步上升到10%-12%(1.5万亿到1.8万亿人民币名义金额)。

(3)含期权的债券或提供利率对冲的债券或浮动利率债券的发行逐步增加,这反映出金融产品的创新。

(4)更多元化的投资者结构——保险、养老金、国内资产管理公司和外国投资者,代表对固定收入资产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预计,国内保险公司和中央及地方养老基金将增加在固定收入市场的投资。国内资产管理行业将逐步取代影子银行和其它不规范的金融服务。到2015年,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总资产管理规模将增长到4-5万亿人民币。我们还预计,今后几年中国将加速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步伐,而批准的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额度今后每年将增加200亿美元。国外进入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金额将有可能扩大到每年1000-2000亿人民币。

(5)熊猫债券市场将向外国企业开放。

(6)将深入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我们预计到2015年,大约30%的信用市场投资需要对冲,这将转换成对信用风险管理工具(CRMI)4.5万亿人民币的总需求。

货币政策改革展望

在发展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方面,我们预测会有三方面的主要改革措施:

(1)在今后一到三年的时间内进一步拓宽基准存贷利率的浮动范围。

(2)建立一个单一的短期基础货币政策利率引导利率市场水平;并在今后的三到四年间替代基准政策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期限结构。我们认为,无论是银行间融资利率还是回购利率都可以作为中国基础政策利率的最终选择,且该利率的期限可以是隔夜或一直到七天。新基础政策利率将成为国内银行间利率期限结构的基石,而其它银行间利率期限结构将由市场决定。该期限结构将根据信用评级、流动性风险评估帮助政府债券收益曲线和国内信用风险矩阵定价。

篇6:浅谈中国利率市场化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商业银行之一,虽然从近些年的盈利状况来看,盈利颇丰,但是这种盈利依然是建立在传统的存贷差基础之上,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收入来源于手续费和佣金。

在金融全球化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之下,中国农行如何实现自身的业务转型和职能调整,如何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领先于我们几十年甚至百年,作为中国的四大行之一的中国农行如何加快自身发展,与国际接轨,并入世界潮流。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与探讨。

报告显示中国农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之下正按照国家的部署积极稳步的推进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配置资源,通过价格引导资金流向,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适应方面,有三个角度的影响,一是经营方式需要转变,再者是经营结构有待调整,最后是要注重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对农行提出的要求,农行应该着重进行业务创新,进行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不能只靠利差和佣金手续费业务,金融资产要有合理的安排,不能过多的依靠信贷资产,另外农行也应尽力完善内部机制,实行财务硬性约束。应该在法律范围之内,政策允许之下,进行金融创新,向西方学习逐步推进业务多元化发展模式,可以实行银行控股公司制,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之外,还可以逐渐的向投资,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业务领域拓展。最终建立成为城乡一体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

农行应该有长远的眼光,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骄人战绩,应该从上到下树立危机意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全面应对新的挑战,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

同时也应把握好度,深知过犹不及,农行作为四大行之一,关系经济命脉,金融稳定,和国家安全,也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如果在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措施不当,则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所以中国农业银行尽可能在保持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基础之上,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基调,以稳定为主线,进行风险资产管理的同时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树立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的关系,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农业银行负债业务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净息差继续保持同行业的领先地位,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在完成股改上市之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对于农行的总体战略规划,主要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要密切关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及时进行相应的业务调整,要有效管理好资产负债业务,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拓宽盈利渠道,要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积极面对,勇于创新,推出相应的理财产品。作为城乡联动的大型商业银行,农行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尽一份力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继续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积极拓宽多渠道的利润来源,提高综合收益水平。要做好新资本管理办法对接工作,提升资本管理水平,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进行风险的有效管理,不能只盯住业绩而忘却风险,也不能滥用“大而不倒”的特权,无视风险,进行过高的风险业务。最后,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经营理念运营模式,加强业务流程创新,不仅仅凭借寡头垄断地位获得垄断收益,真正实现作为一个服务性的金融机构所做的服务承诺。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有可能缩小,传统的存贷款利差优势难以为继。但是作为大型之一,中国农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不仅仅在于存贷款息差上,中国农业银行成立于1951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多年的经营中,农行的信誉,服务逐渐的加强,产品创新能力也逐步提高,分支机构众多,有利于获得客户的青睐。但是不能因此就固步自封,农行还应该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强化农行的“资本约束”“风险覆盖”“收益均衡”的理念,增强资本和风险意识,逐步建立起合理的风险评估体系,还有随着最近中国农行副行长的落马可见,中国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监督体制很不健全,对于风险的防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行应该建立风险预警模型,不断监测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房地产行业风险,产业结构调整相关风险以及长期贷款风险。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明确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即简历由市场供求决定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在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是市场机制在利率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银行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的差异化更加明显,创新是利率市场化下的必然选择,首先要改变创新业务模式,第二就是创新银行风险定价体系,第三就是创新体制和流程,另外更为关键的就是产品和技术创新,农行这些年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也做了一些准备,首先就是不断创新业务模式,细分化的为客户服务体系,加强在渠道,产品,客户,品牌,队伍一个良性互动平台,另外一些新兴的中间业务,财务管理,财务顾问等等这些业务也在不断发展,同时强调风险管理观念,风险定价模型,这些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伴随着农行的发展,逐渐的要以客户为中心,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的银行形象到了彻底转变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1》 《货币金融学》 《货币银行学》 《和讯新闻》 《知识经济》 《经济生活文摘》

上一篇:种猪的购销合同下一篇:安北街“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总结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