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几个方法论文

2024-04-16

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几个方法论文(精选6篇)

篇1: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几个方法论文

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几个方法论文

摘 要:我国利率市场化自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已有的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整体上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利率市场化在金融改革中,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在市场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率市场化在推动银行改革的同时,也为农村金融机构带来了相应的发展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相关论文发表,发表互联网金融模式论文,交通运输工程论文投稿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通过减轻中央银行对各个商业银行利率的控制力度,将利率的具体决定权转交给市场,由市场决定利率,而中央银行则利用对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再贷款率、再贴现率的制定和调整,形成相应的资金利率,以间接形式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进行反映的一种机制。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有全面性的影响。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从开始,通过放开相同行业之间的拆借市场利率来实现,基本推进方式是逐步扩大市场利率的浮动范围。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以“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形式为方向,农村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明显居于城市之前,放松速度与力度,都超过城市。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的上升幅度,在10月,由40%上升至50%,而同一时期普通贷款利率的上升幅度仅有10%。从到,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上升幅度不断提高,相应的浮动区间逐渐扩大,在201月,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已上升至基准利率的2倍,而同一时期,城市信用社以及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上升幅度只有1.7倍[1]。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最关键的一步,是在年10月取消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在人民币贷款利率方面的上限管理,只保留城乡信用社2.3倍贷款利率上限的管理。我国人民银行在5月,对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实行贷款利率的下限管理,给予其依据贷款原价、定价进行自主定价的权利,在存款利率上,实行与商业银行一致的基准利率上限管理。而在此之后,农村的理论市场化改革处于停滞状态,偏向于为农村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如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化等。

二、农村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市场与客户

利率市场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在利差收益上的稳定性,加剧各个银行之间的竞争。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在市场发展中找准自身定位,依据特色化经营与差异化定位的发展思路,准确定位发展市场与目标客户。农村金融机构应坚持对“三农”、“中小”和“地方”的服务方向,以农村地区为基础,不断向城镇地区拓展延伸。以“三农”和“中小”客户为重要的发展对象,在客户竞争上与大中型银行进行错位发展,依据自身特征培养稳定的客户群体[2]。

(二)改进经营理念与方式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相应的贷款差逐渐减少,银行要适应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就需要改变以扩大规模来增加收益的经营方式,转变市场经营理念,改进相应的经营方式。根据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要求,选择合适的经营理念以及经营方式,实现“做大做强”与“做优做精”之间的转变,从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转向对发展效益与质量的关注。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改善和优化相应的考核机制,健全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落实对基层营业机构转变的督促工作。

(三)调整创新金融业务结构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级阶段,贷款利差的缩小,对长期依赖贷款利差收益的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具有极大的经营压力。在这一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调整、升级业务结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加业务种类,使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机构与收益结构趋向于多元化。改变业务结构的单一性,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通过业务结构的调整、金融产品的创新等途径,改善银行发展现状。

(四)提升定价与风险能力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因此,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实际发展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完善有关的风险管理体系,根据实际利率变化情况,调整负债结构和资产结构。合理建立存款、贷款的定价机制,通过对以往信贷数据的加工处理,建立合适的风险定价模型。改变成本核算的具体思路和方式,以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定价,提升相应的定价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3]。

(五)提高经营队伍素质

农村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充分重视人才这一关键因素。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在利率风险意识方面,普遍比较淡薄,相应的专业知识相对比较缺乏。农村金融机构,要适应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需要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健全、完善相应的奖励机制,强化从业人员的利率风险意识,合理安排薪资待遇,从整体上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农村金融机构要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实现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特征,结合实际发展要求,准确定位发展市场与目标客户,改变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调整、优化业务结构,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在定价与风险方面的能力,从整体上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田勇,王忠冕.农村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五大策略[J].中国农村金融,,04:12-14.

[2]王海翔,郑晓,刘立.农村金融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J].农村经济,2013,05:62-64.

[3]杨军,罗琳.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国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5:40-45.

 

篇2: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几个方法论文

桂林市大和初中 唐林

【摘要】:农村中小学生的作文面临着表达不清,无话可说的困境。要走出这些困境,要注意训练学生遣词造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教会他们阅读思考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文体训练,引导他们深入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创作激情。

【关键词】:农村学生写作困境对策

正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做好作文教学,让学生每一次都能愉快地写出思想健康、语句通顺、文彩飞扬的作文,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最大心愿。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往往事与愿违。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写作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极苦的差事,很多时候是师命难违而拼凑或胡诌一篇上交了事;有时虽然是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活动,但不少的作文也是错字连篇,前言不搭后语、语句颠三倒四,有些甚至直接套入方言语句,让人看了如坠云雾中,不知其所云。因此,“表达能力差”和“无材料可写”成了农村中小学生面临的最大、最根本的困境。如何走出这些困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训练学生遣词造句,培养表达能力。

农村中小学生受生活环境和语言习惯影响,书面表达能力一般较差。因此,加强遣词造句、表达成文的训练尤其重要。但表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时间的阅读积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每一位老师都知道: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反之,没有积累,则胸无点墨,是写不出文章来的。因此,要想写出好作文,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词汇积累。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年少记忆强的优势,指导学生一方面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大量吸收优美语句;另一方面自行摘录生活中有价值的语言内容,如成语、谚语、俗语等,帮助他们积累起相当的语言材料。教师要鼓励学生勤记忆,勤动笔,将有用的东西记在本子上,并告诉他们要长期坚持,要点点滴滴地积累,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其次,加强普通话口语表达的训练。普通话口语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基础,口头表达顺畅了,作文时就不至于语句“颠三倒四”了。特别是在方言地区,这个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同是一件事,有些学生用方言叙述,表达得非常生动、流畅,可是要他写成文章,他却未必能写得好,即使写得出,也是让人读了感到如同嚼蜡,或者是模棱两可,意思表达得模糊不清,往往把“到了第二天”写成“到了明 1

天”。如何训练呢?①师和生、生和生的日常会话中,应以普通话为主,而尽量少说方言,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更应该是这样。②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言语交流一定要说普通话,并且要引导学生说比较规范的普通话。③鼓励和要求学生平时要用普通话思维,用普通话叙述自己的所需、所想,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第三,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汉语语法的教学。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中句子不讲语法,随意所写,“哇塞”、“嘢”等不合语境的词语充斥全文,令人读了身起疙瘩;“她终于笑了一点”“我很高兴跳了起来”“扫一点地”等等不讲语法、语意不明的句子随处可见,令人阅来摸不着头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到港台影视、歌曲的影响,二是由于几年来课程改革提出了“淡化语法”的说法,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汉语语法的教学。我们认为,不管怎样,基本的语法是不能不教学的,因为语法是让学生语言表达通畅的“法律保障”。

二、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

如果学生背了大量的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但未必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因为这种积累是静态的罗列、堆积,要真正让这些材料在学生头脑中活化,还得让学生对作品语言以及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反复地去品、去思。要引导学生学会去圈点、批注、点评。虽然,学生开始做的圈点批注还比较浅薄,比较零碎,但我们要珍视学生的这些一鳞半爪,要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让他们由此渐进,在感悟中深化思想,在感悟中升华人格,在感悟中萌发初步的写作思维能力。

三、要对学生进行文体训练

近年来,话题作文都是文体不限,但我们也知道“文体不限”绝不是不作体裁要求,因此“不限文体”虽然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但不同的话题还是要有较为适宜的体例来承载。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将各种常用文体的写法都训练到位,学生文体知识全面了,写作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从中选取自己最拿手且最适合表现此话题的体式,求得最佳发挥。在这一方面,可采用作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训练形式。如日记、书信、请假条、表扬稿、读书笔记等,当学生丢失了心爱的铅笔盒,教给他写一篇“寻物启示”。当学生面临困境得到他人热情帮助时,鼓励他们写“感谢信”,送给帮助过自己的人,以表达真诚的谢意。当自己做错了事,得罪了别人,伤害了友情时,建议他们制作抒写“歉意卡”,表达自己的愧疚,争取别人的谅解。当学生对班级建设有许多新的好的建议时,教给他们写建议书。当学生对干部、同学、老师有意见时,教给他们写意见信。作文也可以与活动结合起来:新年快到了,鼓励学生为联欢会编写话剧、小品的剧本,也可以设计贺年卡,编写新年祝词;逢组织活动,布置学生为少先队、共青团组织设计活动计划和方案;运动会上,让学生以“小记者”身份写采访稿,写新闻报导。总之,学生惟有在通晓各种文体的基础上,方能择善扬长,展现自己最亮丽的一面。

四、创设情境,精心“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冲动,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

我们知道,人只有在激动了、痛苦了、愤怒了、快乐了之后,才会有情感表达的冲动。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认为:“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它影响乃至决定人的思想言行。胸中写作热情似火烧,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感。”

激发写作热情,启发情感体验,其途径不一而论。作文训练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可以结合学校生活、班集体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展开,也可以结合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众人关注的热点,引导学生去思考、感受,从而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激发写作激情。老师因势利导,精心命题,让作文要求与学生生活经验、思想感受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在活动、事情的进行中作文,在思想、灵魂的撞击下作文。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热情,为学生作文提供了鲜活的“生活源”,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又能与作文训练要求相结合,使作文教学各个环节“活”起来,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学会思考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作文教学光从文本上指导学生是不够的,更重要是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在生活中学会思考,“捕捉事物的特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中学生受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其对生活的关注较少,认识容易片面肤浅,对生活中的“美”缺少体验,更缺少“发现”,作文时往往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思想,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积累素材,提炼主题,养成表情达意的习惯。这样,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思想感情可表达。

篇3:农村金融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一、部分国家利率市场化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在其近代历史中都曾控制利率, 实施信贷配给。这些限制措施的目的在于保持金融稳定、支持经济发展, 但政府管制的利率上限导致了金融活动的低效率和经济低增长, 大部分国家通常在经济危机之后取消了这些限制。大部分国家的利率市场化都导致实际利率提高, 盈余从借款者转向储户, 之前被挤出者有机会获得信贷。与此同时, 利率市场化后, 利率波动更加剧烈, 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1.审慎监管

北欧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 同时取消了大部分外部资本账户的限制。[1]放松管制后, 芬兰、挪威、瑞典信贷出现井喷, 瑞典4年内贷款占GDP的比率从40%增加到60%;银行间的价格竞争激烈, 很多大银行失去了主导地位, 挪威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在10年内从40%下降到18%;北欧国家所需资金也越来越多地通过国内和国际银行间市场获得, 挪威和芬兰的存贷比迅速攀升至1以上。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 北欧国家经济压力开始显现, 并逐渐发展为经济衰退, 将经济衰退归因于利率市场化或许错误, 但通过经济衰退却暴露出监管政策的失误:其一, 伴随经济强劲增长, 没有加强谨慎监管, 防止银行过度支持房地产泡沫;其二, 利息支出的免税政策极大地鼓励了借贷行为;其三, 货币政策没有抑制超额需求, 纵容信贷过快增长和个人负债上升到难以持续的水平。这进一步证明了, 在利率市场化后的混乱中, 审慎监管必须发挥重要作用。

2.严控风险

上个世纪70年代, 美国金融机构存款量出现下降。80年代, 美国逐渐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而此时, 美联储为给经济降温, 提高了基础利率, 银行的错配开始出现: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竞相提高利率吸引存款, 但此时银行资产主要是60~70年代发放的30年低息固定利率抵押贷款。为了扭转这个错配, 银行开始不顾风险地拓展房地产领域贷款, 而监管机构对此给予较高的容忍和宽松的监管, 甚至允许银行涉足陌生的投资领域——债券和证券, 并且不必执行严格的资本约束, 希望银行能利用这些投资机会获得平衡。事与愿违, 接下去的几年, 1000多家银行倒闭, 总资产超过5000亿美元, 政府和纳税人的总成本超过1500亿美元。如果没有监管容忍, 并且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 银行此轮破产成本可以大大降低。

3.坚持改革

1997年, 韩国第二次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阶段, 宏观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迅速恶化, 危机原因广受争议, 但均与利率市场化本身无关。相反, 金融系统监管不足, 审慎监管执行不力, 货币和汇率政策失误被认为是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有学者认为, 韩国国内金融市场化不充分, 外部金融市场化过快是韩国危机的主要原因。银行应该进一步加强改革, 以促进经济恢复, 而不是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倒退。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87年, 从同业拆借市场入手, 1991年至1996年全面放开了国债市场, 由市场定价。1998年开始放开金融债券, 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1996年开始尝试改革外币业务, 在2000年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以上大额存款利率, 在2003年全面放开外币的存贷款利率。人民币存贷款业务利率市场化也是从1987年开始, 先尝试贷款利率允许上浮20%, 到1996年上浮降为10%, 在1998年对小企业贷款又从上浮10%升到上浮20%, 特别是农村地区可以上浮50%。[2]

2004年10月29日以后, 我国利率市场化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取消了贷款利率的上限, 只规定了贷款利率的下限;二是取消了存款利率的下限, 只规定了存款利率的上限。2012年6月8日, 贷款利率允许下浮20%, 存款利率允许上浮10%。2012年7月6日, 贷款利率又允许下浮30%。贷款利率下浮30%意味着银行已经无钱可赚、基本到底, 所以贷款利率的进一步放开对市场影响不会太大。[3]现在利率市场化只剩下最后一步, 即存款利率上限何时完全放开,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进行关键的冲刺阶段。

三、利率市场化给农村金融的挑战

1.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

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银行同业间的竞争加剧, 为增加市场份额, 银行往往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 降低贷款利率争夺贷款市场, 从而引起存贷款息差收窄, 利润空间遭到挤压, 对银行经营造成一定冲击。吸储能力、财富管理和交叉营销能力较强的银行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利率定价能力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由于信用程度低于大型商业银行, 不得不以高于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金融机构平均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 经营成本上升, 收益减少, 容易导致经营风险。

2.农村金融机构利率管理风险

利率市场化直接带来利率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 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 利率波动频率和幅度提高, 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加复杂, 与管制利率相比, 市场利率波动对银行经营的影响更大, 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越来越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中。农村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不健全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体系, 既缺乏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 又缺乏严格的利率风险监控制度;二是滞后的利率风险管理办法和手段, 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缺乏有关利率风险管理的系统软件, 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很难采集, 信息加工处理很难正常运作;三是缺乏及时、有效的控制和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4]

3.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农业产业的特性造成农村金融市场高成本、高风险, 且存在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 容易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完全市场化竞争下的高利率或抵押条件, 往往会造成只有高风险投资项目才能得到信贷支持, 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增加、利润降低。从我国的情况来看, 农村金融机构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的农村信贷市场的基本特征不匹配, 同时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取向进一步降低了其信贷支农的积极性, 这些因素容易造成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缺位, 农村资金外流, 加剧农村金融机构脱农倾向。

4.农村金融系统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利率变化频率、波动幅度及预测把握难度的增加将提高利率风险, 加剧农村金融机构在存贷款市场的竞争。利率市场化后, 农村金融机构具有了对存贷款利率的完全决定权, 由于货币资金的同质性, 使资金在不同银行间转移非常容易, 金融领域的竞争尤其是存贷款市场的竞争, 会比产业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程度的提高将导致过分依赖利差盈利的农村金融机构难以生存, 为弥补利差减少带来的经营压力, 农村金融机构会提高风险偏好, 引发过度投机的风险, 特别是泡沫经济时期, 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大量流出农村, 曲线投向股市和房地产, 一旦经济泡沫破灭, 很容易诱发农村金融系统危机。

四、农村金融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

1.建立财政金融一体化的支持政策

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决定了不可能完全按照商业化的模式发展农村金融, 只有整合财政、金融政策营造一个让金融机构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这也是农村金融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条件。[5]

(1) 对涉农金融机构实行“普惠”的税收优惠政策。

主要是针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区域的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普惠、无差别、无歧视的税收优惠政策。涉农金融机构的税收减免政策是国际通行做法, 无论是发达国家, 如美国、法国, 还是发展中国家, 如泰国, 均对国内涉农机构给予税收减免。

(2) 对涉农贷款进行风险补偿。

农业信贷风险大、收益低, 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 成本收益的不对称将是制约涉农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的主要因素。对提供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利息补偿, 是拉平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成本差、改变农村金融机构脱农倾向的有效途径。

(3) 制定农村金融机构差别化货币政策。

对县域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低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同时, 提升支农再贷款额度和使用面, 确定合理的再贷款利率, 延长再贷款使用期限。

2.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综合经营推进力度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 政策层面也要加大放开农村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力度。一方面, 在科学审慎评估各类业务的风险以及潜在协同效应的基础上, 对不同业务制定差异化的开放政策;另一方面, 做好试点, 逐步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和产品经营范围, 帮助其建立多元化的收入来源结构。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存贷款利差的缩小和利率风险的加大, 从而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资产和收入结构有助于减小利率波动带来的冲击, 确保业务稳定有序的开展。因此, 综合经营是农村金融机构实施经营转型、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3.提升农村金融创新水平

政策层面应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 鼓励农村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 探索和发展既较少占用资本的非利差型产品, 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 逐步减少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 特别是要进一步放宽对资产证券化的限制, 将信贷及其他资产盘活, 创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政策和市场氛围, 激发农村金融机构的活力。[6]与欧美市场“创新过度”相反, 国内金融创新的供给相对于需求而言是严重短缺的, 创新不足不仅束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活力, 也不利于其顺利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考验。

4.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防止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利率频繁变动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 必须建立相应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7]一是利率风险规避机制, 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可行性论证, 预测和分析利率风险大小, 为农村金融机构决定介入或退出业务提供参考;二是利率风险转移机制, 通过利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 将利率风险转移或置换, 以降低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度;三是利率风险补偿机制, 例如在办理资产或负债业务时, 附加相应保护性条款, 以期在利率出现急剧变化并发生损失时从其他渠道得到补偿。

参考文献

(1) 陈晨.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危机:诱发机理、国际案例与政策启示[J].上海金融, 2012, (07) .

(2) 贺叶.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中国市场, 2011, (05) .

(3) 高丽.推进利率市场化能走多远[J].理论探索, 2012, (01) .

(4) 四川省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效果实证研究:思路、结论与建议[J].西南金融, 2010, (05) .

(5) 王恩泽.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12, (01) .

(6) 李晓岩.简析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步骤[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 (08) .

篇4: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几个方法论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 利率市场化 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自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已有20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整体上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利率市场化在金融改革中,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在市场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率市场化在推动银行改革的同时,也为农村金融机构带来了相应的发展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通过减轻中央银行对各个商业银行利率的控制力度,将利率的具体决定权转交给市场,由市场决定利率,而中央银行则利用对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再贷款率、再贴现率的制定和调整,形成相应的资金利率,以间接形式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进行反映的一种机制。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有全面性的影响。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从1996年开始,通过放开相同行业之间的拆借市场利率来实现,基本推进方式是逐步扩大市场利率的浮动范围。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以“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形式为方向,农村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明显居于城市之前,放松速度与力度,都超过城市。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的上升幅度,在1998年10月,由40%上升至50%,而同一时期普通贷款利率的上升幅度仅有10%。从1999年到2004年,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上升幅度不断提高,相应的浮动区间逐渐扩大,在2004年1月,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已上升至基准利率的2倍,而同一时期,城市信用社以及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上升幅度只有1.7倍[1]。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最关键的一步,是在2004年10月取消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在人民币贷款利率方面的上限管理,只保留城乡信用社2.3倍贷款利率上限的管理。我国人民银行在2008年5月,对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实行贷款利率的下限管理,给予其依据贷款原价、定价进行自主定价的权利,在存款利率上,实行与商业银行一致的基准利率上限管理。而在此之后,农村的理论市场化改革处于停滞状态,偏向于为农村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如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化等。

二、农村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市场与客户

利率市场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在利差收益上的稳定性,加剧各个银行之间的竞争。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在市场发展中找准自身定位,依据特色化经营与差异化定位的发展思路,准确定位发展市场与目标客户。农村金融机构应坚持对“三农”、“中小”和“地方”的服务方向,以农村地区为基础,不断向城镇地区拓展延伸。以“三农”和“中小”客户为重要的发展对象,在客户竞争上与大中型银行进行错位发展,依据自身特征培养稳定的客户群体[2]。

(二)改进经营理念与方式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相应的贷款差逐渐减少,银行要适应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就需要改变以扩大规模来增加收益的经营方式,转变市场经营理念,改进相应的经营方式。根据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要求,选择合适的经营理念以及经营方式,实现“做大做强”与“做优做精”之间的转变,从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转向对发展效益与质量的关注。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改善和优化相应的考核机制,健全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落实对基层营业机构转变的督促工作。

(三)调整创新金融业务结构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级阶段,贷款利差的缩小,对长期依赖贷款利差收益的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具有极大的经营压力。在这一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调整、升级业务结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加业务种类,使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机构与收益结构趋向于多元化。改变业务结构的单一性,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通过业务结构的调整、金融产品的创新等途径,改善银行发展现状。

(四)提升定价与风险能力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因此,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实际发展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完善有关的风险管理体系,根据实际利率变化情况,调整负债结构和资产结构。合理建立存款、贷款的定价机制,通过对以往信贷数据的加工处理,建立合适的风险定价模型。改变成本核算的具体思路和方式,以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定价,提升相应的定价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3]。

(五)提高经营队伍素质

农村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充分重视人才这一关键因素。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在利率风险意识方面,普遍比较淡薄,相应的专业知识相对比较缺乏。农村金融机构,要适应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需要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健全、完善相应的奖励机制,强化从业人员的利率风险意识,合理安排薪资待遇,从整体上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質。

三、结语

农村金融机构要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实现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特征,结合实际发展要求,准确定位发展市场与目标客户,改变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调整、优化业务结构,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在定价与风险方面的能力,从整体上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田勇,王忠冕.农村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五大策略[J].中国农村金融,2013,04:12-14.

[2]王海翔,郑晓,刘立.农村金融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J].农村经济,2013,05:62-64.

[3]杨军,罗琳.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国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40-45.

篇5: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几个方法论文

1、贷款利率定价基本模式

(1)成本加成模式

成本加成模式认为价格是由成本加成目标利润而成的,贷款的利率都应包括:资金的筹集成本,各项费用,风险溢价,目标利润。由此可建立公式如下:

贷款利率=贷款的资金成本率+贷款的管理费用率+贷款的风险溢价率+目标利润率

(2)价格领导模式

价格领导模式选择某种基准利率作为标杆,然后针对贷款风险程度的不同确定风险溢价,确定该笔贷款的利率,由此可建立公式如下: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点数或贷款利率=基准利率X风险溢价乘数

价格领导模式以一般利率水平为标杆,充分考虑贷款的风险来制定贷款价格,有较高的合理性,但该模式忽略了客户的需求,有可能制定的利率与客户目标利率不符。

(3)客户盈利分析模式

客户盈利分析模式认为金融机构在为贷款利率定价时,全面考虑客户与金融机构的关系,通过服务成本、收入以及目标利润确定定价水平,由此可建立公式如下:

贷款利率=(金融机构的目标利润率+为客户提供所有服务的总成本—为客户提供所有服务中除贷款利息以外的其他收入)/贷款额

2、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模型的选择

价格领导模式需要选择利率标杆。但农村各地区情况有所差异,难以找到适应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利率标杆。客户盈利分析模式需要有较高的运作能力,进行成本也高,所以适用于实力雄厚的大客户,这与农村地区客户情况有所不同。

成本加成定价模式比较适合应用于现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定价。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尚在试点初期,现阶段对于农村情况不甚了解,暂时需要从自身角度考虑贷款利率定价问题。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扶贫性质,着眼于解决农村地区贷款难的问题,重点不是利率高低的问题。所以农村金融机构现阶段应通过成本加成定价模式为贷款制定出合理的价格。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模型的构建

现阶段农村金融机构应通过成本加成定价模式为贷款制定出合理的价格。结合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和农村地区的现状,考虑到模型的科学性和操作的可行性和便捷性,确定出了成本加成定价模式的贷款利率定价公式,即:

贷款利率=信用风险溢价率+期限风险溢价率+资金成本率+贷款费用率+贷款含税率+目标利润率

1、信用风险溢价率

风险溢价是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做出的补偿。贷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面临的主要的风险。贷款违约损失主要由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EL)和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UL)引起。所以信用风险溢价的计算公式为:信用风险溢价=EL+UL

2、期限风险溢价率

期限风险是由于贷款期限变化导致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化。期限越长,风险越大,期限风险可利用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复利模型进行计算:Y=AeBT

其中,Y为国债到期年收益率,A,B为结构参数,T为期限。结构参数A,B可采取统计方法得到。

3、资金成本率

资金成本是根据贷款的自然期限在金融市场上融入同种性质的资金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可以通过资金历史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加权来计算资金成本率。

资金的历史加权平均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In为第n种资金来源的利息支出,fn为第n种资金来源的可用资金,CTn为第n种资金来源的平均成本,CT为可用资金的历史加权平均成本,Fn为第n种资金来源的数量,TF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总额。

4. 贷款费用率

贷款费用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资金性经营成本,包括信贷人员的工资、福利、奖金,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调查和分析所发生的费用,管理贷款时使用的用具和设备成本等等。但由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成本管理依然落后,无法精确地计算成本。可以采取近似的方法去进行计算,用每笔贷款所分摊的费用来估算贷款费用,计算公式如下:

贷款费用=(上年费用支出×上年贷款利息总收入)/上年总收入×上年日均贷款规模

5、贷款含税率

贷款的含税率主要是指所含营业税率,表示为100元贷款中所含的营业税额。计算公式如下:贷款含税率=营业税额/贷款金额

6、目标利润率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建立在服务“三农”这一原则的基础上的,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自己的目标利润以持续经营的一个条件。每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目标利润率。

三、结束语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贷款利率定价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之一,选择合适的贷款利率定价模型,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认为成本加成定价是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适用的贷款利率定价方法,本文尝试构建了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模型。

参考文献

[1]张红伟.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1)

篇6: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几个方法论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应对策略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自身掌握利率的决策权,并以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作为利率调节的参考依据,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对利率市场化的定义加以分析,可以发现:一是利率市场化与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相关。中央银行只是作为利率调节的主体;二是利率市场化的主体是市场,利率的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决定者;三是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供求规律发挥作用的机制,利率的形成体现了供求关系的作用;四是利率市场化最终将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的体系。简言之,就是将中央银行对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完全放开,其利率高低由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经营决策自主决定。我国自1996年6月1日开始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的突破口,此后经过近十年的历程,从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再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标志着中国全面放开存贷款利率市场。

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一是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的客观要求,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利率市场化可以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提高市场效率。三是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从而增强金融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四是有利于消费者获得更多的选择权及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五是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宏观调控。央行的货币政策是以间接调控为主要特征的,一个顺畅而且有效的传导机制是其发挥作用的必然条件。

二、利率市场化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挑战

农村信用社本身存在着资产规模偏小、传统业务竞争力弱、中间业务发展相对落后、资金定价能力弱、风险管理能力弱、法人治理不够完善、社会责任负担较重、服务经营成本高、电子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利率市场化给农村信用社带了巨大的挑战。

(一)经营风险的增加,包括利率风险和信贷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而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净利息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可以说,利率价格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存贷单一的农村信用社的收益与成本。而受利益驱动,利率市场化使得农信社实现当期利润最大化成为现实,尤其是对垄断性与随意性并存的当前农信社利率定价而言,高利率的状况十分普遍。另一方面利率价格的高低与信贷风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呈正相关的关系,高风险高利率,低风险低利率。然后受短期利益的驱使,信贷逆向选择问题会出现,从而形成风险激励。一方面为了获取较高的信贷资金利息回报增强盈利能力,农信社会忽略掉项目本身的一些风险因素,更倾向于高收益高风险项目的选择;另一方面借款人若是偏好风险则会把贷款用于高风险项目来支付更多的利息,从而成为农信社客户。风险越高的贷款业务虽然能够带来高收益,同时也意味着在贷款业务整个环节要投入的人力、精力、物力要比其他贷款业务多,一旦出现收息不及时的情况,造成的风险要高于其收益。

(二)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开放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同步而来。农村信用社本身底子薄,包袱大,业务少,客户群狭窄,受政策的影响大,虽然一直在进行深化改革,改革也初见成效。但是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农村市场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又一阵地,众多商业银行纷纷进军农村市场。同时随着民间金融限制的逐步解除,农村信用社将面临新的一轮竞争。农村金融市场这一被农信社占有60余年的阵地正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各种担保公司、邮政银行、村镇银行、各种合作社的出现,这都实实在在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挑战。总之,在市场利率化的条件下,农村信用社与他们相比不占优势。在这点上,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三、农村信用社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一)确立完善的资金定价体系,实现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利率形成机制。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农村信用社要建立以效益为中心,各方面协调的金融产品定价原则。通过核算自己的风险成本和财务成本,根据客户情况、市场变化、资金情况及时调整定价方案。首先核算按照业务品种、部门、网点进行,并以客户的信用风险、综合收益、筹资成本为依据建立综合的测算体系,并将成本核算的结果用于不同的利率水平的确定,使农村信用社的决策能够依据实际的利率变化进行,做到理性。其次是风险监测体系的建立。成立风险经营管理部,并专人负责,通过对客户情况、资产负债情况、利率变化、政策变化等引起的风险进行监测和评级,将每个级别授予不同的利率额度,建立动态的利率风险监测体系,一旦出现不同层次的风险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给信用社带来巨大的损失。三要建立利率定价的授权制度和追责制度。根据客户种类、利率额度、区域划分确立不同层次的利率授权制度,利率授权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资金使用额度,使用周期等因素,资金使用周期短,额度小的业务可以将权限下放到微贷分中心,对于有固定资产、信用良好并与信用社有多次合作关系的客户可以考虑将权限下放到大客户经理部,但是这种授权是在已经对客户进行详细的调查基础上。权限的下放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授信,应同时考虑建立追责制度,对于授权经办人和客户经理以及部门负责人建立追责台帐,对于出现损失的利率授权业务及时追责。

(二)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大力进行金融创新。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业务种类单一,主要是存贷款业务,存款业务种类中的三个月、一年定期这样的存款业务比较多,但是一天通知存款和七天通知存款利用率不高,这需要员工及时向客户宣传这种业务的便利性,也能为信用社留住存款。贷款业务种类较少,可以根据周边环境的情况尝试开展提单质押业务、汽车质押业务、大额存单的质押业务,还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房产抵押贷款业务,通过开发贷款业务种类,赚取利差,提高信用社的效益。农村信用社在中间业务方面比较薄弱,现在开展的主要是支付结算、代收代付业务、票据承兑等业务,代理保险业务虽然在开展中,但是在中间业务的占比很低,可以尝试开展保管箱业务,虽然农村信用社的客户大多是农民群体,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有许多潜在的大客户。今年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比如余额宝、比特币等新兴金融名词,信用社应大力推广电子银行业务,现在开展的电子银行业务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的业务种类比较少,仅仅有行内行外转账业务,理财业务也仅仅有活期转定期业务,尚未开通水电费、通讯费等业务,这些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而言都是较大的制约因素。

上一篇:XX公司互助基金会下一篇:猪笼草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