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域下财政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位于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振兴”之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基础,也是留住人才和发展农村的关键。宿松县位于安徽西南部,曾是全国贫困县之一,于2019年成功脱贫,乡村产业发展在宿松县的脱贫摘帽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项目以此为基础,对宿松县乡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考察,深入分析乡村产业发展的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态视域下财政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态视域下财政学论文 篇1:

生态学视域下资产评估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资产评估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资产评估教学模式,是资产评估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尝试。文章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资产评估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失衡现象,并运用生态学原理构建资产评估动态平衡的教学体系,促进资产评估教学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学视域下;资产评估;教学模式

引言

资产评估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学科,需要会计学、财务管理和统计学等学科作为先修课程,理解难度较大、实践性较强。我国的资产评估学科起步晚,发展时间短,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开设了资产评估专业,但是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

1资产评估简介

资产评估是一种提供测算、鉴证、评价、调查和管理咨询等各种服务的现代高端服务业。二十多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国有产权改革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资产评估行业的不断发展,执业范围和服务领域的日益拓展,对评估人员的需求大量增加,同时也对评估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评估专业正是适应于资产评估行业需求而产生的,同时随着行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等外界环境的改变要求发展和创新。因此,资产评估专业与外界环境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使得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资产评估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可能。

2生态学视域下资产评估教学的现状

2.1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对于资产评估的教授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PPT进行直接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相关知识点,教师课下布置较多的作业然后进行批改,期末根据试卷成绩以及平时作业的成绩来确定最终成绩。虽然说每个学校会有一些差异,但基本上是相似的。这种模式的教学,虽然说学生能短期内对于知识点的记忆较强,但是理解程度偏浅,掌握的时间长度也比较短。并且由于资产评估师证书的出现,很多培训机构有相关知识的培训,他们的培训内容都是比较应试,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通常是先去听培训机构的课程讲解,之后按照培训师的思路对课程进行讲授,虽然很多时候对于书中的重难点能很好地把握,但是却忽略了实际的情况,脱离了实际情景,更多的将大学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这样的教授模式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欠缺的、不完善的、不贴合实际的。

2.2實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资产评估学涉及各行各业,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集合了许多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容枯燥难懂,数学知识应用较多,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把握好知识的宽度和深度,还要有一定的实务技能。然而,我国资产评估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还不长,很多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并非资产评估,而会计、财务管理等一些相关专业,高校教师无论是硕士学历还是博士学历,大多是刚出校门又进校门,很少有实务工作的经历,很难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实务操作,再加上教学任务繁重,又难以抽出时间去评估事务所进行实践锻炼学习,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进而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3生态学视域下提高资产评估教学模式的措施

3.1丰富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最近几年在高校中很流行,教学也有很多丰富的模式。除了之前的课堂ppt授课,现在还有雨课堂、翻转课堂、蓝墨云、超星等相关的教学辅助软件,这些软件能够让学生把手机当做学习工具:完成线上签到、线上做题,还可以发弹幕进行提问,这种新型的教学工具能够让学生有着不同的新体验,对于课程的参与度也会提高,并且还可以装备智能教室,能够在黑板上有更加形象的教学展示,这种教学展示可能会有更多的新颖的动画和模拟的声音,如果能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地学习范围里面接受学习,有更多不同的学习体验,学生也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3.2聘请业界专家来校授课,充实师资力量

聘请资产评估业内专家来校授课不但为学校师资力量注入新鲜血液,还促进了资产评估专业教学的完善和发展。一是增加了学生与评估实战人员接触的机会,专家为学生讲授最前沿的实务性知识和评估一线的各种问题处理方法,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学生的实务性知识和实践技能得以提高;二是通过评估专家与任课老师的近距离接触,互相交流,有利于本校教师对业内前沿知识的了解和处理实务时的实战思维形成,从而对教学方法和内容加以调整。可以从专家那里获得丰富且真实的教学案例,进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三是响应国家关于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使师资队伍层次得以丰富和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3建立生态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且相互依存的生态主体,建立生态化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建立多级化的评价主体模式。这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间的自主评价三个层次,从而避免传统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其次,改革资产评估教学考核形式,促进评价方式多元化。考虑到资产评估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单一的理论考试的方式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要求从多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从多种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通过鼓励学生运用资产评估知识进行口才、文笔、跨学科知识融合等能力的考试,积极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为他们以后追求自我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资产评估作为交易的作价依据,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资产评估行业市场对评估人才的需求与高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存在供需错配问题,导致高校人才的“供给”跟不上市场“需求”,这一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提高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质量取决于资产评估人才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符合市场要求且综合能力强的评估人才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翠兰.财政学教学改革的生态视域思考[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7,18(1):10-14.

[2]王淑珍,尉京红,马慧景.建设资产评估专业高等教育的整合平台课群[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1):5-6.

[3]许阳.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9(2):262-263.

[4]高矗.“五位一体”模式的资产评估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J].中国资产评估,2018(10);8-11.

[5]韩和林.对资产评估专业教学问题的思考—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J].经济师,2016(4):143+148.

重庆工商大学 400020

作者:万灏林 赵芷语

生态视域下财政学论文 篇2:

乡村产业振兴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位于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振兴”之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基础,也是留住人才和发展农村的关键。宿松县位于安徽西南部,曾是全国贫困县之一,于2019年成功脱贫,乡村产业发展在宿松县的脱贫摘帽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项目以此为基础,对宿松县乡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考察,深入分析乡村产业发展的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产业;产业振兴;宿松县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伟大战略目标,离不开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乡村产业的振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也都发生巨大的改变,其中包括有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乡村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使得中国的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联系程度在不断加深,互相融合。乡村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例如产业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数字信息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较薄弱等问题,桎梏着中国乡村产业的振兴发展。

1 乡村产业振兴的制约因素

1.1缺乏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

目前,中国大部分乡村农户维持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分散种植养护模式。一方面,这样可以极大程度降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风险,同时,避免了农业生产投入成本高、劳动需求高和土地整合难度大等问题。但另一方面,丧失了大规模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而少部分以大规模种植大户而言,由于自身农业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对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加上单一的经营结构和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使得农户抵御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的风险能力较低。近些年兴起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因组织结构混乱、内部管理松散、外部融资难度大和生产协作能力低等问题,严重挫伤中国乡村农户加入农业组织的积极性。

1.2乡村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政府针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远远无法满足乡村产业中对于交通、水利、卫生和教育方面的需求。

除了国家相关乡村补助以外,省市级的配套资金支持和县级财政的投入,都无法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产业发展要求。同时,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有效规划和科学设计,部分项目只是为了眼前利益,使得使用寿命的周期变短,进而制约了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

1.3乡村人口结构失衡

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和推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极为迅速,其中表现为大量的乡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区域当中。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在2018年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常住人口就已经达到了8.3亿人,农村的常住人口约为5.6亿人。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剧着农村的衰落。与此同时,青壮年在年龄到了失去劳动能力的阶段,又会有部分回流至乡村,加上长期留守在乡村的孤寡老人和幼年儿童,使得乡村的人口结构严重失衡,普遍出现了老龄化和空心化的状况。

1.4乡村教育问题突出

乡村教育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来源。近些年,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乡村教育的扶持政策,社会各界的力量也都尽力帮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乡村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阻碍。首先,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乡村在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经济资源水平方面都劣势于城市地区,使得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落后于城市。此外,乡村教师水平有待提升,主要原因在于薪资水平无法和城市相提并论,还有缺乏教学提升机会,以及教学环境的影响。最后,乡村教育的对象出现复杂化的趋势,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多为老人或亲戚,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无法给予学生以有效的辅导。

1.5乡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低效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体制。这一体制针对与调动中国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提高,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得乡村出现了大量的闲置农田和土地。此时,乡村土地流转的效率对于规模化经营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乡村农户分散式经营和发展现代化、规模化农业模式已经无法相適应,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2 宿松县的乡村振兴路径

2021年9月,由宿松县委宣传部、中共宿松县委信办、宿松县商务局、宿松县融媒体中心、洲头乡人民政府承办,凤凰网安徽、抖音等媒体支持,举行了以“尝洲头特产 赏乡村美景”为主题的直播活动。参与销售的当地产品种类丰富。活动通过“自媒体报道+直播+短视频”方式,向消费者展示推介洲头乡葡萄种植园的成长发展过程,助力品牌提升和线上销售。宿松县金坝村目前有11家农户专业种植葡萄,全村共有葡萄种植合作社,葡萄种养基地13个,种植面积达3600亩。除了葡萄,还有瓜蒌、螃蟹等种养殖基地。“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使得农村产业的销售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民的收益。通过低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协同合作的发展模式,孵化出乡村重点的电商企业和销售网,吸引全国各地的农业销售订单,间接地带动了农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良心发展,为乡村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注入了重要的活力。

宿松县下仓镇依托交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园的建设,围绕产业升级的趋势,划定“一镇两区”产业带,二十余万亩水面湖区资源和优质交通线路,积极发展农家乐、渔家乐,针对红色景区建设有特色的的红色旅游项目,打造集旅游、娱乐、购物等于一体的环湖亲水型生态宜居旅游集散中心。

宿松县发展特色乡村产业,目前宿松县有茶园近3.3万亩,果园面积达3.6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5万亩,形成了以多种经济作物梯次分布的情况。此外,宿松县推动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注重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了近5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效开展文化推广惠民活动,其中,“送戏进万村”演出活动191场,“送电影下乡”放映1334场。

3 乡村振兴的突破路径

3.1 稳定乡村人口,改善人口结构

人口是振兴乡村产业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优化改善乡村人口结构是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保障。政府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要积极推进现代农村的建设,加快乡村开发步伐,创建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村返乡的动力和经济土壤,这其中就需要政府部门对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加强。此外,还需要针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创新,面对乡村老龄化和空心化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构建城市农村相互流通的户籍制度,实现进城的农民在城市有归属感,更加安心扎根在城市发展,让回乡的劳动力在乡村也有发展的空间,奉献力量建设新农村。

3.2 振兴乡村教育产业

振兴乡村教育产业的关键因素在于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对于教育资源共享付诸努力。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实行城乡教师队伍同步教研,共同开展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根据乡村自身特点,开设乡村特色课堂。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乡村义务教育的落实,尽量避免因家庭困难而休学辍学的现象发生,保证乡村适龄儿童都能有学上,上好学。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群体,要着重关注其心里健康的发展,帮助建立良好健康的思维观念及学习习惯。

3.3 注重乡村文化事业发展

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需要主动承担传承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责任,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的精华,例如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情怀和道德训导,并结合现代的时代发展要求,互相融合,协同发展,创造出符合现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乡村文化。乡村学校需重视鼓励乡村教师发挥知识传播者的作用,引导和教育乡村学生对自身乡村文化的认识。政府部门是传承和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另一重要力量。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宣传乡村文化的活动,结合现代数字信息化技术,引入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将乡村自然风光和商业运作相结合,将生态农业和城市教学相结合,吸引城市人口和城镇商业。

3.4 提高土地流轉和规模经营的效率

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和规模化经营的发展,需要加快集体性经营用地的市场化改革和相关市场规划管理机制,引入匹配的抵押质押融资模式,建立统一可靠的信用评价体系。同时,政府部门应对于土地经营权放开相应权限,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模式,为家庭农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对于农村融资环境的投入,体现在完善财政投入的机制,通过补贴、奖金和担保贴息等方式,扶持农村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乡村产业融资渠道,适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产业,为规模化经营和土地流转的效率贡献一份力。

4 结语

乡村产业振兴之路,注定是一条充满荆棘和挑战的道理,需要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以及个人的支持。宿松县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为中国其他乡村地区的振兴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希望我们可以克服乡村产业振兴的种种制约因素,最终促进中国乡村产业振兴。

参考文献

[1]郑立新,罗鹏.乡村振兴视域中的农民主体作用、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基于湖南岳阳乡村的调查与思考[J].云梦学刊,2020,41(01):115-124.

[2]马培林,张喜华,张文艳,朱娟.乡村振兴视角的皖北农村产业融合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2019(05):114-115.

作者简介:汪相照(2002—02月) 女,汉族,安徽安庆人,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财政学

本文属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乡村产业振兴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以宿松县为例 》(项目编号:S202010378499)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导老师:张维刚。

作者:汪相照 王丫 王孝谦 贾杨柳

生态视域下财政学论文 篇3:

多学科视野:土司研究的新路径

[摘要]运用多学科视野研究土司问题,不仅是一种新方法,更是一种新路径。在土司研究中,既要与历史学、哲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人文科学交融,又要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民族学、军事学等社会学科结合,还要运用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土司研究只有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为契机,加强基础性研究成果的整理、挖掘与可视化表达,促进土司研究的多学科视野,才能形成新方向、新课题,推动土司研究走向纵深。

[关键词]土司研究;多学科;视野;路径

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正发生“空间转向”。针对这种“空间转向”,土司研究理应运用多学科视野,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度交叉、融合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土司研究与自然物质世界、社会结构组织和人的精神世界这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领域有机结合,以体现土司问题的科学探索和认识活动的研究成果。

一、与人文科学的交融

人文科学是探讨、分析、解决关于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等问题的科学,土司研究应与人文学科交融。从学术研究看,土司研究在其构成过程中需要众多学科作支撑,从而形成一个交叉学科。在过往的土司研究中,主要参与者是历史学的学者,而人文学科中的哲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学者较少参与。

(一)与历史学的交融

土司研究必须以历史学的学科理论为基础,融进专门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文物考古学等学科理论和学科知识。土司研究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是土司制度,而与此相关的众多内容无疑均是历史学的内容。如“土司”一词,它涉及土司一词的起源、名词术语的流变、与“土官”概念认知的差异性以及土司概念的界定、土司的分类等。“土司制度”一词不仅涉及该概念的界定以及土司制度内孕的职官制度、承袭制度、朝贡制度、征调制度、升迁制度、优抚制度等子制度,而且涉及土司制度的缘起、形成、兴盛、衰亡等整个历史进程,这些内容均属于历史学的内容。土司研究与专门史密切相关,如果按照李世愉老师的安排,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土司制度通史》,那么势必要形成多部专门史。如果要完成《中国土司历史地图集》,就必须运用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理论才能完成,因为它涉及元、明、清三代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土司的地理分布。

(二)与哲学的交融

据成臻铭先生研究表明,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元明清时期的土司,有29个少数民族曾经存在土司。众所周知,少数民族精英阶层的土司,他们对宇宙万物、对人生历程均作过广泛而全面的探讨,拥有大量哲学观点的阐释,他们对哲学观点解释的内容在经典文献、著述、家族谱牒、碑刻、墓志铭等有着大量、集中的记载。如彝族有万物发生论、物质本原论、阴阳相配论、五行八卦论、天人结合论、人类演化论、君民一体论等哲学思想。其他少数民族的土司同样拥有一定的哲學思想。可见,土司研究离不开具有思辨性的哲学学科的交融。在土司研究过程中,如果能将中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交融研究,一定会另有洞天。

(三)与文学的交融

近年来,随着土司研究的逐渐深入,土司文学也纳入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彭福荣认为,土司文学是历史上各族土司及其家族成员创作的文学,这些文学作品具有作者家族性、题材封闭性、体裁失衡性、技巧成熟性等特征。[1]在元明清时期,由于各地土司高度重视儒学教育,兴办学校,加强儒家文化学习,不仅出现众多土司科举人才,而且也出现了一些土司作家群。如丽江木氏土司作家群的一些优秀作品,有的被收入种种典籍,有的甚至被收入了《四库全书》。可见,木氏土司作家群不愧为中国土司家族作家群的奇观。[2]容美田氏土司文学同样艺术地再现了元明清时期土家族地区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和乡俗民风,具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3]特别重要的是,容美田氏土司文学不仅反映了明清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风起云涌的社会面貌,而且在皇帝景从、王朝认同、“正朔”守望、美政向往以及对于土司制度的否定等方面表现了鲜明而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和文化互动理念,这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更是难能可贵的。[4]在土司研究过程中如果忽略了与文学中的文艺学、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相关学科的交融,那无疑是一大缺失。

(四)与教育学的交融

明清时期各地土司十分注重两种教育,一是儒学教育,二是传统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里的儒学教育是指根据中央王朝政府政策法令兴办的、以中央王朝意识形态的儒学教条为主要内容的各级教育。明清时期土司地区儒学教育的发展,对当地社会稳定、教育发展、文化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5]明清时期土司地区实施了以家庭教育、家族教育、村寨教育、社会教育等为主要教育形式,采取以口传心授、师徒相授、父子家传等方式,给土司家族子弟或族外子弟传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社会习俗、生产技能等内容,这深刻地影响着土司地区乡村社会各族民众的生活方式,塑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性格,有效地维护了土司地区乡村社会的稳定,巩固了中央王朝国家治理的成效。[6]同时,明清中央王朝针对各地土司的情况制定了教育、科举条例,这是政府在土司地区推行教育的重要举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为土司子弟入学习礼(包括到国子监学习等)创造条件,使土司子弟在接受教育上享有与土民不同的特权;二是准许土司及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体现了明清中央政府教育政策的灵活性。可见,土司研究还应该与教育学中的教育学原理、教育史、比较教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学科内容有机交融。

(五)与艺术学的交融

艺术通常是才艺和技术的统称,主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而艺术学则是指系统性的研究关于艺术的各种问题的科学,诸如艺术的性质、目的、作用、任务和方法等,它是带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有系统知识的人文科学。土司问题与艺术或艺术学密不可分。因为研究土司自然与土司文学、土司书法、土司音乐、土司戏剧以及土司衙署、墓葬的绘画、雕塑、建筑、装饰等知识紧密相连。如《德宏州文化艺术志》载:南甸宣抚司署由于历史的原因,司署的部分建筑未能保存下来,规模相对缩小。现占地面积8679.615平方米,建筑面积5047.50平方米。四进主院落的主体建筑为面阔五间,宽23米,进深三间,长12米,抬梁式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青色筒瓦屋面,每进厢楼内三开间,面阔12米,进深9.4米,二层重檐屋顶。南甸宣抚司署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研究云南南甸宣抚司署就必须结合艺术学中的艺术学理论、美术与设计学等学科知识;如云南孟连傣族土司礼仪音乐,将歌、舞、乐融为一体,礼仪贯穿始终,研究这种音乐时,只有将艺术学中的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等知识交融,才能深入探讨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在土司研究过程中,除了融合人文学科之外,还应该自觉地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民族学、军事学、伦理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结合。

(一)与经济学的融合

研究任何一家土司,均涉及土地所有权、物产资源、朝贡纳赋、工农业生产等问题,这无疑是一个经济学方面的问题。仅仅一个土司朝贡的问题,它就牵扯到朝贡时间、朝贡人数、朝贡物品、朝贡频率、朝贡赏赐、朝贡类型、朝贡原因、朝贡影响等问题。元明清时期,各地土司十分重视辖区内各族民众的生产生活,如播州杨氏土司在其辖区内不仅修建了采石场、养马城、猎场、鱼池、茶园、蜡崖、田庄,而且还兴修了水利和交通,积极发展农业、工业和商业,这促进了播州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业生产方面,一是注重屯田生产。何乔新在《勘处播州事宜疏》提及的播州杨氏土司的庄田一百四十五处、茶田二十六处、猎场十一处、蜡崖二十八处,渔潭一十三处[7],这些均表明杨氏土司对于土地的有效利用。二是加强水利建设。播州杨氏修筑的大水田堰、雷水堰、军筑堰、白泥堰、又仙堰、菱角堰、常舒堰等水利设施,至今多数还在发挥蓄水灌田的作用。三是种植农作物。据《遵义府志》载:“五属种稻,高田下湿,各因土宜,籼、糯不下二三十名,皆清明前后种,八月收。此外还有麦、稷、黍、禾、大豆、赤黑豆、蚕豆、豌豆、绿豆、米豆、胡麻、火麻、莜、稗、草子等。”[8]491-492可见,播州地区农作物十分丰富,民众善于种植。此外,明代播州土司还充分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普遍种植各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如播州茶叶是明代全国四大茶仓之一。四是加工农产品。播州的斑竹、丹沙、茶叶、靛青等,是闻名遐迩的土特产。这些土特产或销往外地,或贡献朝廷。杨氏土司设置的猎场、鱼池、茶园、田庄,是生产、加工农产品的主要场所,使当时的社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9]223在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方面,播州地区较为突出的有纺织业、酿造业、造纸业、制瓷业、矿冶业。在商业贸易的兴盛与交通条件的改善方面,一是商业贸易的兴盛,二是交通条件的改善。研究土司个案,如果与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等学科内容高度融合,另辟蹊径,能够产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研究成果。

(二)与政治学的融合

自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蓝武博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华南边陲传统民族社会的国家认同——以壮族土司制度为实证》以来,土司研究与政治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成臻铭教授《清代土司研究——一种政治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观察》一书,对清代土司的地理分布、土司的政治文化互动、土司政府的机构与职能、土司地方行政系统等土司与政治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2010年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重视土司政治问题的研究,先后立项了“明代土司政治文化研究”“乌江流域历代土司的国家认同研究”“容美土司国家认同研究”“播州土司文化与中国古代国家认同研究”“改土归流后武陵民族地区人口流动与社会治理研究”“国家认同与调适——民国川滇青甘康藏区土司研究”“狼兵狼人的历史与族群认同变迁研究”“中国土司制度与国家治理研究”“明清时期土司制度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国家治理视角下明清时期壮族地区的开发与改土归流研究”“国家治理视域下明清时期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研究”等11项,其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土司制度、土司的政治文化、土司的调适与族群认同、土司的国家认同、土司制度与国家治理、土司制度与社会治理等方面。从近年来已经问世的研究成果看,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与土司政治相关的,如土司与土司政治、土司政治体制基本模式、土司的政治道德、土司与中央政府的政治关系、土司的政治伦理思想、土司的政治才能等;二是土司的认同问题,主要包括土司的国家认同、土司的家国认同与族群利益、土司的祖先再造与国家(华夏)认同、土司地区社会治理与国家认同、土司国家认同原因与政治归附、边地土司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视野下的土司关系、中央王朝对西南边陲土司的认同与倚重、土司国家认同的实质、边境土司社会跨境互动与国家认同等;三是土司与治理(包括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地方治理等)问题,内容包括土司制度与元明清国家治理边疆、土司治理边疆、“家国同构”格局下的土司治理方式、土司时期少数民族社会治理、西南地区土司与边疆治理浅析、土司地区的治理与边疆稳定、土司藏区治理策略、传统土司制度对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西南土司地区的治理、土司与边疆治理、土司地方治理等内容。由此可见,在土司研究过程中,如果不与政治学深度融合,很难对相关问题做出深入的研究。

(三)与法学的融合

笔者最近在与几位同仁合作,拟出版一本《西南地区土司法律典籍文献选编》的书,其中包括皇帝敕谕、皇帝诰命、皇帝诰敕、钦定六部处分则例、土司府公文、土司成文法、土司公文、碑刻文献、民间文书、夷律等法规性文献,特别是《孟连宣抚司法规》涉及行政法规、民事法规、刑事法规等内容,在《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民刑法规》中有犯上法规、有关家奴的规定、破坏私人财产及农业、婚姻、财产继承及债务清偿、有关经商及交通的规定、污辱妇女、偷盗、斗殴杀人、三大原则等10大类,31个小类,181条,内容丰富、条分缕析,如“偷盗”这个大类包括偷家禽农副产品、盗窃家畜财产、包庇分赃、诬陷报复等4个小类19条,“斗殴杀人”这个大类包括斗殴伤人、杀人害命、过失犯、巫术杀人等4个小类11条。[10]539-566傣族土司的这些思想不仅代表着封建领主阶级的利益,而且也凝聚着傣族人民维护法律秩序与社会稳定的经验。在土司研究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结合法学理论、法律史、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學、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军事法学,就能对土司地区国家法、民间法等相关问题做出另类研究。

(四)与民族学的融合

根据土司研究的发展趋势,它与民族学的融合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23项重大、重点和年度项目,有12项是以“民族问题研究”立项,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许多问题是由有关学科的专家合作研究。虽然民族学主要是对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家庭婚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作全面探讨,但从几个二级学科看,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无不与土司问题研究密切相关。如研究土司地区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家庭婚姻、风俗习惯等内容,与二级学科民族学有关;对土司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予以研究,对元明清三代在土司地区实施“齐政修教”“因俗而治”“以夷制夷”“剿抚兼施”等政策的研究,与民族理论与政策有关;对土司地区的土地、赋税、工农业生产以及土司朝贡的研究,又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有关;对中国土司制度以及某个具体土司的兴起、形成、发展、高潮及衰亡,土司史料的发掘、整理等方面的研究,又与中国少数民族史密不可分;研究某个土司的文学、书法、音乐以及土司衙署的绘画、雕塑、建筑、装饰等,又属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内容。事实上,土司研究与民族学学科是一种深度融合。

(五)与军事学的融合

笔者认为,土司制度是土兵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土兵制度是土司制度的根本与基石。[11]1元明清时期的土兵制度的研究必须运用军事学的理论、内容与方法。土司时期的土兵制度属于古代“军制”的范畴,它既是军事战争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土兵制度主要涉及军事组织形式、领导方法、管理手段等内容,其基本要素为:军事组织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军事指挥体制、军事后勤体制、兵役制度、武器装备制度、军事教育训练制度、战争动员制度、军事法规制度等方面的体制和制度。因此,研究土司时期土兵制度的内容主要涵盖土兵的军事组织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兵役制度、军事教育训练制度、军饷制度和军事法规制度等内容。在这众多内容中,其内核是土兵的军事组织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元明清时期土司地区战争频仍,作为国家后备力量或者说各地土司武装力量的土兵,参与的军事战争主要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如明代中央王朝与安南及抗倭战争)、国家政权与土司政权之间战争(如三征麓川、平播之役、平奢安之乱、平定大小金川)、土司与土司之间的战争(如湖广永顺土司与四川酉阳土司的仇杀)等方面的军事暴力行为。元明清时期土司地区土兵在参加诸如“征蛮”“征贼”“援辽”“抗倭”等军事战争时,他们既充当了中央王朝的主要打手,又维护了王朝统治,促进国家统一,也促进了土司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11]2元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土司,包括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长官司、土目、土吏、百夫长、千夫长等在内的土官,他们不仅是土司区内的农奴主,而且也是土兵参加各种战争的将领,研究土司问题若不与军事学中的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制学、军事后勤学、军事装备学等学科的融合,其土司制度中的征调问题是无法深入的。

总之,社会科学各学科间通力协作,共同研究,不仅可以解决彼此间交叉融合的问题,而且对土司研究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三、自然科学的运用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的科学总称,主要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如果说自然科学是客观的认识自然界,那么,人文社会科学则是主观的带有不同立场的。在现代科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科技革命为土司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自觉地运用自然科学有关理论与方法已势在必行。

(一)理学的运用

土司研究中,诸如土司朝贡在就涉及数学的知识。据《大明会典》卷之一百八《朝贡四·西戎下》“长河西鱼通宁远等处“条”载:该土司要朝贡“画佛、舍利、各色足力麻、各色铁力麻、各色氆氇、珊瑚、犀角、左髻、明盔、刀、毛缨”等[12]582贡物。据《大明会典》卷之一百八《朝贡四·西戎下》“长河西鱼通宁远等处“条”载:长河西等处军民安抚使司“每年一贡。给与勘合,于四川比号,雅州入境。每贡止许五六十人,多不过一百人。方物该守关官员辨验,申送都布按三司,审实起送。后改升宣慰司。弘治以来,人数渐多。嘉靖二年,题用弘治以前例,不许过一千人。隆庆□年,定三年一贡,每贡一千人,内五百人全赏,五百人减赏,于全赏内起送八人赴京。余留边听赏。”[12]581另据《礼部志稿》卷三十八《主客司职掌·给赐》“长河西”条载:“正统初,赏赐宣慰司自来进贡者:宣慰使,钞一百五十锭,彩段四表里;指挥佥事,钞一百锭,彩段二表里,俱纻丝衣一套,靴韈各一双。袭职进贡,赏同国师。并国师姪男,进贡到京者,照宣慰使例。都纲喇嘛、番僧人等,进贡到京者,每人钞五十锭,彩段一表里,纻丝番僧衣一套,靴韈各一双,食茶六十斤;留边赏同。五年,喇嘛、番僧进马到京,每人钞五十锭,彩段一表里,折衣彩段二表里,靴韈各一双,进过马不分等第,每匹钞一百锭。十年,长河西招抚生番,照本处进贡番僧例,每人赏钞五十锭,彩段一表里,折衣彩段二表里,靴韈各一双,仍加赏折衣彩段一表里。景泰四年,每人钞五十锭,彩段一表里,不与衣服靴韈。”[13]虽然土司向中央王朝朝贡是各地土司应尽的义务之一,但各地土司也不得不考虑或计算朝贡与回赐之间的得失。研究这一问题,它就涉及理学的问题,尤其是涉及数学的计算问题。可见,土司研究必须将理学中的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理论物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矿物学、岩石学、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运用其中,方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工学的运用

从现有研究看,诸如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和贵州遵义海龙囤等土司城、军事屯堡、土司官寨等,均涉及选址、布局、规划、营建、维修等问题。在此,笔者以唐崖土司城为例予以说明。一是总体风水环境。该土司城既考虑外围防御功能,具有“藏风得水”的环境特征,又关注玄武山、朱雀山、青龙山、白虎山的空間关系,还考虑坐北朝南的总体朝向,深得汉民族风水文化精髓。二是规划布局特色。在城内地势较高处的西部地区设置高级住宅区,在地势较低的东部设置行政功能区与普通住宅区。整个土司城规划布局以衙署区和牌坊为中心展开。既突出衙署区的居高临下,又凸显皇帝敕建的“荆南雄镇”牌坊的核心位置。城内南北主干道穿越全城,三纵三横的次干道分别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主次干道之间,以众多巷道连通。不同等级的道路,在核心区形成网状空间结构。城外则设置了张王庙、唐崖河码头、万兽园、玉皇庙等。这种城市规划与布局从空间上体现了尊卑秩序分明,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布局紧凑,壕沟、城墙、主次干道及巷道、院落及其建筑构成的层次分明的空间结构。这不仅强化土司权力为天子所授的意识,而且还部分参照汉族王城的“左祖右社”规划理念。[14]可以说,但凡研究土司城的选址、布局、规划、营建、维修等问题,如果没有工学中的一般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结构工程、水工结构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森林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与力学基础、工程力学、机械工程等学科知识的运用,其研究成果也是十分肤浅的。

(三)农学的运用

播州杨氏土司地区由于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其物产十分丰富。《遵义府志》中就记载了播州地区的物产,其谷类有五谷、天星米,蔬类有白菜、青菜、苋、莴苣、萝卜、苦荬、葱、韭、薤、蒜、葫芦、芜荽、芹、木耳、人参菜、白芥、蔓菁、菠菜、胡葱、山韭、蕹菜、巢菜、山药、瓜瓠、甜瓜、芋、茄子、木姜、椒、大头菜、菌、苦笋、水竹笋、土瓜等。[8]《酉阳直隶州总志》卷之十九《物产志》记载了酉阳冉氏土司地区丰富的物产,如谷之属类有稻、高梁、御麦、黍、粟、麦、燕麦、荞麦、大豆、绿豆、饭豆、蚕豆、豌豆、穆子、巨胜、疏麻、豆麻、苡仁等;菜之属类有芜菁、菘、莱菔、芥、芥蓝、芸苔、菠菝、莴苣、蕹菜、苋、葵菜、龚葵、扁豆、豇豆、刀豆、四季豆、莱豌豆、南瓜、黄瓜、丝瓜、冬瓜、苦瓜、壶卢、瓠子、绞瓜、茄子、山药、甘葫(即甘薯)。清代黔江县令翁若梅曾经为此写下《金薯传习录跋并颂》一文。[15]485-489如果要研究土司地区的农产品及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就应该运用农学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林学、水产等学科知识。

总之,运用多学科视野研究土司问题,不仅是一种新方法,更是一种新路径。在土司研究中,既要与历史学、哲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人文科学交融,又要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民族学、军事学等社会学科结合,还要运用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土司研究只有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为契机,运用GIS空间综合思维,加强基础性研究成果的整理、挖掘与可视化表达,促进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交叉与融合,才能形成研究新方向、新课题,推动土司研究走向纵深。

参考文献:

[1彭福荣.试论土司文学的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9).

[2]蔡晓龄.明代纳西族土司文学回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5).

[3]胡绍华.论容美土司文学与民族文化融合[J].民族文学研究,2012(1).

[4]胡绍华.论容美土司文学的国家认同意识[J].三峡大学学报,2011(6).

[5]彭寿清,李良品.论明代土司地区的儒学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3).

[6]李良品.明清時期西南民族地区传统教育述论[J].教育文化论坛,2015(1).

[7](明)何乔新.勘处播州事情疏[M]//[明]沈杰甫.记录汇编(卷51).上海涵芬楼影印刻本.

[8](清)郑珍,莫友芝.遵义府志[Z].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1984.

[9]蓝武.明代播州土司经济开发的主要成就探因[M]//2014’遵义·播州土司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遵义师范学院,2014.

[10]杨一凡,等.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九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1]李良品.土司时期西南地区土兵制度与军事战争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

[12](明)申时行.明会典[Z].中华书局,1989.

[13](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三十八)[M].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泰昌元年(1620).

[14]王晓,祝笋.唐崖土司城规划与建筑特色分析[J].三峡论坛,2014(4).

[15][清]王鳞飞.酉阳直隶州总志(卷之十九)[M].巴蜀书社点校本,2009.

收稿日期:2018-02-24责任编辑:许谣丽

作者:李良品

上一篇:当代传媒问题分析论文下一篇:实验技能有机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