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因素视域下中学语文论文

2022-04-22

摘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也逐渐成为中学语文教师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越来越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得到研发和应用,群文阅读正是其中一种。本文分析了中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及现状,并对新课改视域下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论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情感因素视域下中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情感因素视域下中学语文论文 篇1:

论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

20世纪90年代,耶鲁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首次提出“情感智力”概念。[1]所谓“情感智力”,即“情感智商”或“情绪智商”(EQ)。丹尼尔·戈尔曼后来在其著作中进一步指出智力源于情感,情感支配智力。对于个人的成功,“情感智力”比智商更重要。它综合反映作为主体的个人识别、监控和运用情感的能力。具体而言,指认识自我、监控情感和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事实证明这三点不仅反映在心理学领域,也反映在教育学领域,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如果中学语文教学能真正地从本质上运用好“情感”这一特殊因素,中学语文教学就会神韵飞扬,激情盎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导致语文课堂功能的单一或萎缩,甚至使教育出来的学生出现一定的“情感空白”或“情感障碍”。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功能不言而喻。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语文教学因过多的追求“高分”和“高升学率”而忽视甚至忽略情感教育。通过对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调查,“情感因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呈现几近“空白”的尴尬现状。由此产生的诸多不足和弊端也时常见诸报端。如复旦大学投毒案之后,中国新闻网《调查称多数学生不满宿舍关系 折射教育缺位》一文指出:“我们可以把‘复旦投毒案’当成一个个案,一个十分特殊的个案,但这个个案同时折射出青少年的情感发育、心理需求、自我探索的需要,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学生多多少少被异化为分数的载体,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伤害的背后是教育的缺位,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宿舍关系、如何开展生命教育等不容忽视。”[2]该文在对“复旦投毒案”进行反思和同情之余,还提及林森浩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情况,除了叩问心理教师应有职责的“缺席”以外,还间接却有力地叩问了那些教育过他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什么没有注意他情感发育应有的回应。无独有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宿舍命案”,在让人嘘唏之余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对青少年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因此,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对“情感因素”予以高度重视,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

“情感”一词反映在心理学上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3]它不仅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而且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更侧重于人的社会性需要。这种社会性需要是内隐的和相对不稳定的,但它却是构成个性或道德品质的稳定的成分。它包括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和教材的情感三个基本要素。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教材本身的情感虽为丰蕴,却是内隐不动的。以现在中学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为例,选文基本是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教材中既有表达个人爱情观的《致橡树》,也有抒发革命豪情的《沁园春·长沙》,既有表达审美艺术的《谈中国诗》,也有表达人情美、人性美的《边城》等等。然而这些情感本身依附于文字,并不具有直观可感性,所以为内隐的。而学生的情感却犹如一座资源丰富的矿藏,每一个学生都有或相似或相异,或明晰或模糊,或向上或卑下的情感体验。学生整体构成的情感总和又是零乱杂芜的,所以他们的思想情感最丰富而又最游离不定,往往是“导之以恶则恶,导之以善则善”。因而教师在“树人之才”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利用情感感化以“塑人之德”。换言之,与教材与学生自身的情感因素相比,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其感情的稳定性和指向性。“情感虽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4]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只有先“燃烧自己”,“沉入课本”,方可能激发学生的激情。[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化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6]因而,发挥好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理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还应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和德育行为,但从教学实际看,部分地区或部分教师对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重视的还不够,仅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忽略情感因素的激发,以至于把活生生的语文课“讲死”,把活生生的学生“讲死”,严重影响语文课应有的功能发挥。

二、如何做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指出:“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化的教育进程,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7]这段话深刻的指出,教师是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字符号理解其中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预定的情境,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较好地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而言,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发挥巨大的“中介”作用,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语文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教学激情和情感修养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如能激情洋溢,学生便可渐入情境,课堂被浓郁的艺术气氛所笼罩。一堂课结束方能有一种犹如刚刚欣赏一场好戏后,步出剧场的充实、愉快之感!正如W·詹姆士所言的“只有纯粹的知识性质,它是惨淡的、无色的心态,缺乏情绪应有的温热”。真正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是经教师综合内化各种情感的、非情感的因素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教学激情,是教师在教授一堂课时以坚定的自信心,充足的知识储备,周密的课堂设计,全神贯注的工作热情为前提的。因此,这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较高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对所授课程内容有深刻理解,并由此率先产生强烈情感体验,然后通过语言、表情乃至动作引发学生想象力,把学生逐步引入作品所设定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要使学生感动,首先教师自己就要感动;要使学生热爱语文,首先自己要对祖国语言文字一往情深,钻研入迷;要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革命接班人,做教师的心中就要揣着一团火,对党对社会主义有着满腔的热忱满腔的爱”。[8]这就是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所应具备的教学激情。

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按照教学法指示办事,做的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9]可见,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激情不是一种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也不是浮泛的、做作的虚情假意,它是教师整体的人格结构、知识结构、审美理想的全部参与,是教师个人知、情、意三方面的整体体现。惟有真情、真知、真理方能撼人心灵。清人沈得潜说的好,“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10]语文教学亦应如此。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审美修养,这些都是发挥教学激情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语文教师要融入课本创设情境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定刺激情境中产生的某种情感能够感染在场之人,并使其产生性质类似的情感,达成情感“共鸣”。现行语文教材的选文大都文质兼美。既然为文者是“情动而辞发”,观文者也就理应是“披文以入情”。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在研读某篇文章时,须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情感,进而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通过教学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感染,并体验到它们。如卢梭在《爱弥儿》中的谆谆告诫:“千万不要和年轻人干巴巴的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让他们思想的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呢?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激情,来创设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如学习《呐喊》自序一文时,可先形成一种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期待心理和渴求满足的心理。可创设如此情境:“提到鲁迅先生啊,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从初中到高中学习了他的很多作品。下面请大家不妨和我一起回忆一下有哪些作品呢?对(师生共答),有唯一一个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孔乙己》;有在一轮圆月下,《故乡》中一个项戴钢圈,手持钢杈的少年《闰土》;还有与双喜一齐划船偷豆,看了一场并不好看的《社戏》……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我们列举的这几篇小说出自鲁迅先生的哪一部小说集呢(众生答曰:《呐喊》)?”这样,通过描述性的话语,一方面回顾已学课文,一方面把学生思维牵引到即将学习的课文上;既达到引出新课文内容的目的,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将巨大的物质财富展现在世人面前,科技的作用也日益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但是,科技发展的巨大影响,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它使得人本主义在教育领域上与科学主义的对抗变得软弱无力。教育呈现出科学主义独占领地的趋势,许多教育主张带有浓重的科学主义色彩,而忽视了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和人的情感,产生一系列教育问题。而语文教学中“情感智力”的主张就是要大力提升情感的教育价值,本身就具有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21世纪教育的目标就是以素质教育为大宗,“努力培养和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情感因素在推进现代语文素质化教学方面起着多重的教育作用——它不仅起到动力价值、精神价值的作用,还起到美育价值和信息价值的作用;不仅提升了情感价值,满足了学生发展“情感智力”的要求,又有效的使学生达到了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情感和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的目的,并通过自律和利他原则的贯彻,使个体融入社会,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成为社会所需的人,从而在这双向动态的过程中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好文,育好人”。因此,笔者呼吁,在当代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情感”因素摆在与基本知识传授同等重要的位置,“教书”与“育人”并重!

(2013年阜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中学语文美育研究”(2013JCJY11)阶段性成果。)

注释:

[1]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

[2]调查称多数学生不满宿舍关系 折射教育缺位[E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4-22/4751886.shtml,2013-4-22.

[3]尚风祥.“情感智力说”与素质教育[J].北京教育,1999,(3).

[4][5][8][11]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编.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5-38、45、47、6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栗洪斌等.运用情感因素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殷都学刊,1998,(1).

[9]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7.

[10]沈德潜.说诗啐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7.

(刘 伟 阜阳市红旗中学 236032 刘世文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236041)

作者:刘伟 刘世文

情感因素视域下中学语文论文 篇2:

新课改视域下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也逐渐成为中学语文教师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越来越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得到研发和应用,群文阅读正是其中一种。本文分析了中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及现状,并对新课改视域下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中学语文 群文阅读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8.010

中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突破和创新,群文阅读提倡围绕某一核心主题选择多篇文章,并将这些文章合理组成一个整体,供学生进行阅读。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促进学生阅读思维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系统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对丰富学生思想情感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1.有助于学生阅读量的提升

阅读量不仅关系到文学素材的积累,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的中学阅读教学方法,虽然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细致地感悟文本的内涵,但这种单篇阅读模式会对学生的阅读量带来较大制约。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主要是将多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阅读,再辅以语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不仅可以实现学生阅读面以及阅读量的提升,还可以促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需要通过培养和锻炼获得提升的能力,这里所说的阅读速度并非单指文本阅读的快慢,而是指在快速略读文本的同时,能够对文本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提取。传统的中学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对单一文章进行略读、精读和剖析,虽然可以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却不利于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锻炼。而群文阅读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还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灵敏度,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3.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

中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往往需要学生通过浏览、略读、跳读等方式进行阅读,而语文教师则需要为学生们讲解各类文章的阅读技巧,并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指点,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对学生自主阅读兴趣以及阅读效率的提升有着巨大的帮助。

二、中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

首先,部分师生的主觀意愿不强。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对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和应用意愿较弱。

对于中学生而言,受“分数至上”理念以及家长的期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学生通常会接受“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模式,再加上中学生往往面临更多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压力,使得大部分学生对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不感兴趣。

另外,中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具有结构性、主体性以及交互性等特征,其中,结构性特点主要是指群文阅读主题的确定以及文章的选择,除了应考量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以外,还应具备可辩性、多样性以及层次性等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群文阅读主题进行研究和确定,并在教材内外搜寻合适的文章进行组合。其次,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主体性特点,是指应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以及思维活跃性,并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同样需要语文教师合理规划阅读教学方案和指导方案。第三,群文阅读交互性特点则是指通过课堂互动交流环节,为学生搭建交流、探讨与分享的平台,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迸发思维火花并相互取长补短,这就对语文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无形中增加了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操作难度。

三、新课改视域下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1.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并合理提取阅读主题

文章主题不仅是文章的核心内涵,也是挖掘文章思想情感的重要切入点。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挖掘文章主题,并锻炼学生通过主题对文章进行解读的能力,这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深入分析文章主题也是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之一。传统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大多是以文章中生僻字词以及语句段落的讲解为主,却忽略了对文章主题的挖掘和运用,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要求语文教师对文章主题进行分析和把握,以此为线索,挑选其他阅读文章,并通过阅读主题将数篇文章串联起来供学生阅读,从而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实现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阅读教学时,这篇文章的作者一方面表达了对古时英雄人物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身的忧愁。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这篇文章中“借古人抒发自身情感”这一主题,选择数篇文章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以及刘禹锡的《乌衣巷》等,这几篇文章的作者都具有较相似的人生遭遇,而且也都通过文章对各自的坎坷经历以及内心情感进行了表述,但他们的看法却各有不同,语文教师将这些文章进行组合,带领学生们进行群文阅读和文章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怀古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在互动交流环节以“人生境界”为话题,鼓励学生对各自的阅读感受进行表述和分享,再辅以语文教师的适当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切实体验文章的乐趣,还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心态以及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

2.以文章题材为线索挑选文章

中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组文,除了可以按照文章主旨内涵进行挑选以外,还可以根据文章的题材进行挑选,一方面可以通过题材相同但内容和内涵存在差异的文章,帮助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解析,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视野进行拓展。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文《雨霖铃》的阅读教学时,这是一篇寄托相思的送别诗,语文教师可以以此为线索,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往年考点,挑选《赠汪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及《送靈澈上人》等文章组成群文阅读内容,先让学生们对这些不同情境、不同思绪的送别诗进行阅读,再让学生从中挑选出自己最为喜欢或最有感悟的文章进行深度剖析,然后在互动交流环节以每篇文章为话题,让学生们对自己的心得进行分享,最后由语文教师将学生们的结论进行整理、汇总,并以此为引导,带领学生们分析不同内涵的离别之情。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去赏析此类文章,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此类试题的解答能力。

3.以作者为线索,加深学生的阅读体悟以及情感共鸣

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作品,其思想内涵以及内心情感也有所差异,语文教师以作者为组文选取线索,挑选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供学生们阅读,再辅以对作者当时境遇的简述,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文本阅读体验和内心情感共鸣,还可以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文《醉花阴》的阅读教学时,这篇文章是李清照婚后创作的作品,作者通过字词描摹了对于夫妻离别的愁态。语文教师可以以李清照为线索,挑选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组成群文阅读文本,比如《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以及《声声慢》等,这些作品中蕴含了作者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有天真浪漫和对自然的热爱,有少女怀春之情,也有对颠沛流离的伤感。学生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和赏析,可以更好地走进文章并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总而言之,群文阅读教学是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和创新,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效有着显著效果。但是,由于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时间较短,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摸索以及实践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申雪莲《新课改背景下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2期。

[2] 徐艳秋《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文渊(高中版)》2019年第4期。

[3] 倪治贵《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究》,《试题与研究》2019年第11期。

[4] 骆建红《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探究》,《新作文:教研》2019年第5期。

[5] 李天鹏《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对策之研究》,《国际教育论坛》2020年第7期。

作者:宋杨洋

情感因素视域下中学语文论文 篇3: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研究

摘 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下,中学语文教育有三个目标需要实现,即帮助学生心智发展成熟、身体健康成长和情感多元发展。将情感教育融入农村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塑造农村中学学生的完美人格,丰富农村中学学生情感价值,既是新形势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的必要举措。中学语文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等待着中学语文教师挖掘,中学教师通过挖掘这些“矿藏”能够解决当前农村中学情感教育缺失的困境,使初中生的价值观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关键词:农村中学;应试教育;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概述

何为情感教育,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生态视域和不同学科,存在着不同看法。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因子,通过开展相应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品质,消除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弊病的一种教学活动。其对于农村中学学生而言,在情感价值培养方面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一方面,这种教育能够加强农村中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帮助其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在语文课本中传授人文理念和情感理念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了解他人,使学生养成帮助他人、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家庭关系提供保障。同时,其对于存在自卑、忧郁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为重要。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情感理念能够使中学生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产生情感共鸣,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帮助学生在性情方面更加大方得体和阳光。

另一方面,促进中学生认知的发展。农村中学生由于受到教学基础设施、农村环境以及农村思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往往有一定局限性。教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细致地体会教材中所蕴藏的作者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阅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换为对事物的认识和见解。同时,通过长期的训练,中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对事物形成新的理解和认识。

二、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

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时至今日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仍然将卷面分数作为衡量语文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尺。在这样的背景下,語文教师在拟定教学计划时,习惯性地从应试角度出发,将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束缚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加强情感教育的积极性,弱化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教师在语文教材讲解时无暇顾及情感教育,而是更加关注能够提高分数的记忆内容,把语文教育的实质等同为应付考试。如此一来,势必会使本可以丰富多元的语文教学变得单一呆板,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教师情感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留守学生的心理障碍加剧了情感教育难度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障碍一直是困扰广大基层语文教师的难题。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本就处在心理发育阶段,加之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成长过程中缺少引导和陪伴。中学生一旦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极易使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偏离正轨,心理发展呈现出异常的态势。另一方面,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在青春期都会产生变迁,其自我意识会增强,情感调控能力较差。即使很多语文教师对这类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进行情感开导,取得的效果也并不显著。

三、完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建议

(一)转变应试教育观念

前文已述,语文情感教育缺失的困境与应试教育存在着关联。面对这种困境,笔者建议学校在校园范围内对师生进行情感教育调研,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师生对于情感教育必要性的理解。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语文教师开展研讨会,就语文情感教育的方式、经验进行学习和探讨。通过探讨来摸索和拟定出符合农村教学土壤的情感教育教学方案,推动农村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步伐,从而潜移默化地降低“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展与语文情感教育有关的活动。例如讲课比赛,设置相应的奖项,对于在这一领域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从而挖掘教师热情,调动教师创新教育模式的积极性。

(二)加强人文关怀

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勤沟通、勤倾听,搭起双方之间沟通的桥梁,疏通学生心理障碍,从走进学生内心深处入手来推动情感教育工作的实施。同时,教师要勤走访、勤沟通,全方位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从而在语文情感教育中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在课堂上的情感表现,在进行课程讲解时要声情并茂,用自己良好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素养来感化学生,激发学生的心灵共鸣。例如,在语文教学中穿插一些励志故事和社会公益故事,既能够缓解课堂的枯燥程度,也能够用励志故事和公益事件中的情感素养来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怀和社会理想,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离不开对学生的心理教学,只有掌握了农村中学生的心理规律,用爱感化他们,才能夯实情感教育的基础。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其与中学生未来人格塑造和身心发展息息相关。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作为“中华民族教育梦之队”的筑梦人,有必要也有义务扛起这份历史使命。之所以会选择情感教育作为我语文教学中的研究课题,是因为我在基层执教生涯中对农村教育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探索,这一研究过程虽然比较艰辛,但也算是有所成效。由于自身理论功底的不完善和自身能力有限,文中部分研究结论难免有肤浅之处,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更加深入、具体,为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掀开新的篇章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黄武辉.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内容与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5):72.

[2]董连明.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教学的探析[J].学周刊,2018(14):45-46.

[3]柴晓梅.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89-90.

作者简介:夏春菊,女,汉族,云南保山人,研究方向:初中语文。

作者:夏春菊

上一篇:高校多媒体技术声乐教学论文下一篇:林业科技森林病虫害防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