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物史观视域下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2022-11-07

生态从广义上讲就是环境, 而环境我们一般有区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生态具体讲一般偏重于后者也就是侧重于自然环境方面。马克思的生态观剖析了生态问题的根源, 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科学观的一种范本。在我们倡导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 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就很有必要。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生态观这一概念就其提出来讲并非是马克思本人, 但是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却在其哲学思想中屡见不鲜, 其生态观以辩证和实践的自然观为基本认识, 仍旧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马克思所说:“人靠自然界生活。也就是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这而必然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活动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互联系, 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的存在都离不开自然界, 自然界的存在是我们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说:“人类最基本的需要首先就是满足衣食住行这些需求”。那么满足这一需求肯定就需要物质资料。物质资料来自哪里, 只能是自然界。因为不管是人化自然还是自然化人其前提都是自然界的物质性的存在。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关于人、自然, 和社会的关系, 无疑是生态观之中最核心的问题, 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 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 只有在社会中, 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 人的存在基础”。其实这与上面提到的人与自然本身就是一整体, 不过在进化过程中才与自然有了区分, 奠定了人的主体地位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自然与社会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关于人的具体关系也是如此。其实, 人与自然关系概括起来, 一方面表现为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即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 人类可以通过实践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使得自然界的事物可以按照我们自身所意愿的方向去发展, 是自然被对象化, 完全为我们去服务。另一方面, 就是我们是可以将自己本质力量对象化, 使得事物完全满足我们的需要。这也就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十一条所提到的:“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与改造世界”, 即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其中暗含了一个前提就是我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意味着一种受动性的限制, 就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的, 而绝非是一种任意的发挥。

人与自然统一的实现必然有其基础, 这一基础就是人的劳动, 因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发生就是依赖于实践-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全部特性, 种的最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把人同动物的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 人才是类存在物”。这里所表明的都是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思想。

二、“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下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 具体就是包括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这一发展理念是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具体怎样进行生态建设, “五位一体”的提出就应运而生, 不可否认与我们可持续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但更是与时俱进的, 因为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早日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需要注意的是“美丽”这一理念也是初次正式被写入党章的。这也表明我国在坚持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之下,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同时更加坚定了我们坚持这一发展理念的决心, 同时, 报告中也向我们传达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的重要性之所在。

具体怎样更好践行这一理念, 首先, 我们一直以来不能很好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 认为人类是最大的主宰者, 从自身认知来讲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 同时就自然而然认为自然资源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同时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我们有了这种社会意识, 无形之中必然会对我们的行为形成错误的导向。所以, 首先, 我们有必要对这一价值观重新进行审视, 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五位一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次, 大力倡导绿色文明发展和低碳生活的理念, 让人民群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借鉴马克思对人与自然, 社会关系的剖析使得人们从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上都转变过来, 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最后, 协调人与自然, 社会的一种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这就是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人具有实践具有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 这是肯定的, 但同时, 我们更应清楚意识到尊重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一点更为重要, 只有这样我们的发展之路才会更加平稳。

我们应该感到庆幸的是我们的发展理念是科学的, 全面的。只要我们坚持贯彻“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 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就会实现。美丽中国的建成也将不再遥远。近年来, 霾的出现, 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出现频率的增加, 毋庸置疑与生态破坏息息相关, 所以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迫在眉睫。发展本身没有错, 如果发展有错, 那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岂不永远都不可能实现, 所以这里主要指我们要讲求发展的方式和方法, 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无疑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才可能让我们的发展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让我们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摘要:我国在可持续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与此同时, 我国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而生态不仅涉及单纯的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环境与经济的融合, 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 不可否认,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

[3]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 余源培, 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6] 潘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N].学习时报, 2015-07-13.

上一篇:初探环保水处理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下一篇:41例小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