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视域下民俗文化论文

2022-04-22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国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本文通过介绍湖南龙舟民俗和乡村振兴的概况,分析乡村振兴视域下湖南龙舟民俗发展的现状以及意义,以期激发人们对湖南龙舟民俗文化的兴趣,并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化产业视域下民俗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文化产业视域下民俗文化论文 篇1:

陕西民俗文化网络传承与发展

摘 要:传承千年的陕西民俗文化,不仅历史悠久且特色鲜明,在互联网+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利用网络传承发展陕西民俗文化是当前的重要问题。经调研发现,陕西民俗文化具有原根性、原始性、奇奥性、古老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但存在着传播手段单一、网络传播较为薄弱、缺乏创新、后继无人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些主要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化产业;互联网;创新

一、文献综述

陕西民俗文化,是三秦人民几千年来在劳动生活中所形成创造的产物,饱含三秦人民的人文情怀,同时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三秦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地理特征。张桂荣、周静提到,陕西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陕西民俗文化的价值绝不亚于周、秦、汉、唐文物的价值,它贴近人民的生活,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和神韵。陕西民俗文化原根性、古老性、奇妙性、多样性等特点,充分证明了陕西民俗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蔡志荣谈到,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其当代价值日渐凸显,体现在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民俗文化对形成文化认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无形资本创造着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具有教化、团结、维系的社会功能。王粉萍通过论述,指明了民俗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尤其表现在旅游经济上,陕西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陕西拥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然而陕西民俗文化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举步维艰。郭艳娜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导致许多民俗文化急剧消亡和流变,传承保护民俗文化越来越至关重要。周敏认为,传统模式已经难以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承发展,民俗文化需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借助互联网的丰富资源,并以网络时代的影响力为基础对其传播策略进行优化才能实现传承发展。荣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需顺应市场经济浪潮进行产业化发展,必须明确其价值选择,在传承民俗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商品价值,以网络促成民俗文化产业链,创建文化品牌激发文化市场。面对正在日益消散陕西民俗文化现状,我们要义不容辞地去保护和传承,然而当下在对陕西民俗文化传承保护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传统的保护发展思路难以使其焕发生机,立足于互联网创新发展才能找到陕西民俗传承发展的出路。

二、陕西民俗文化网络发展现状

(一)陕西民俗文化概览

截至2015年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陕西共有348项非物质文化入录。其包括了多个类型的陕西民俗文化,主要的戏曲文化有榆林小曲、户县眉户曲子、碗碗腔、汉调桄桄、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线腔、华阴老腔、皮影戏、陕南花鼓戏等;表演艺术有陕北秧歌 、安塞腰鼓 、洛川蹩鼓 紫阳民歌 、西安鼓乐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等;手工艺术有户县农民画、延安剪纸、大荔面花、凤翔彩绘泥塑、凤翔木板年画等;民间习俗有“关中十大怪”、蒲城芯子、船张芯子、二曲礼仪、关中丧葬风俗礼仪、麟游地台社火、太白高芯社火、华山庙会、吴堡黄河古渡、柞水十三花、漫川古镇双戏楼庙会等。

(二)网络化程度低

近年来,陕西各地政府为使陕西民俗文化能在在信息时代借助互联网传承发展,做了不少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陕西民俗文化的网络化,以及利用网络传承发展的效果依然不明显。在互联网上搜索所显示的陕西民俗文化不全面,创作质量低较为传统没有创新,而且内容较少。

以2016年10月的百度指数资料为例,作为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评书为的整体百度指数为6 145、京剧为3 554、四合院为1 649,豆汁为1 157;而同期陕西民俗文化代表华阴老腔为651,户县农民画仅为651,陕北剪纸仅为119,陕西皮影仅为110。互联网知名度最高的陕西民俗文化华阴老腔,百度指数仅为北京民俗文化评书的1/10,富含人文情怀的陕北剪纸文化,百度指数不及北京民俗文化评书的1/60。通过北京民俗文化和陕西民俗文化的百度指数对比,可清楚看到,陕西民俗文化在互联网的搜索指数严重偏低,相比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陕西民俗网络发展程度较低。

三、陕西民俗文化网络传承中的问题

(一)网络传播较为薄弱,手段单一

有效的传播是传承和发展陕西民俗文化的重要前提,然而陕西民俗文化的传播手段基本以线下传播为主,利用线下平面媒体进行广告宣传且为单向传播,很少采用网络来传播。这样的表现形式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以纸上媒体广告为例,某一受众群体通过报纸获得某项陕西民俗表演艺术的信息,其中引起兴趣的一部分受众成为潜在关注者,然而单从报纸上难以深入了解,沒有途径来与信息传递者互动了解,又没有机会实地调研,在网络上也找不到又价值的讯息。 这种传播方式缺陷在于受众者关注方式具有偶然性,获得信息的过程偶然,由于线下媒体覆盖范围有限其影响范围也有限,而且单向的推广不易于人们深入了解,容易造成支持者的流失。网络化程度低,缺乏互联网辅助下的陕西民俗文化传播艰难。

(二)网络科技程度低

陕西民俗文化在利用互联网传播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网络技术手段落后,所利用的媒体资源、新媒体技术、工艺、网络传播途径都较少,从而导致许多问题。第一,陕西民俗文化的创新性不强。产品大多为传统型,且文化传播过程中网络技术手段落后。在以科技和创意为依托的时代,显得缺乏观赏性和创新性难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陕西民俗文化在遍布新科技渲染下的互联网步履缓慢而艰难。第二,影响力有限。陕西民俗文化在网络渠道使用上没有紧跟时代潮流,采用的还是主流渠道,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网络广告,网络自媒体以及社交媒体渠道没有充分运用,专注与主流媒体使得影响范围较小。而当下移动端网络使用最为频繁,自媒体与社交媒体影响速度、范围最广却难见民俗文化的身影。

(三)网络传播内容同质,缺乏创新

据调研显示,现在网络上的陕西民俗文化单一缺乏创新且“肥皂效应”明显,在网上进行搜索关于陕西民俗文化的产品,显示结果结构和质量单一。要么全部都是一些视频、音频,没有相应的文化产品,要么全部都只是针对某一项民俗文化的产品。而且有这样一个规律,每当一项民俗文化得到社会关注的时候线上线下全部都是铺天盖地地针对这一项民俗文化的宣传,不久就会造成群众审美疲劳。例如前些年由于星光大道火起来的陕北民歌,当时网络上都是各种陕北民歌的视频和音频,却少见一些陕北民俗特色文化产品,观众不久便热情减退。近年因央视而被熟知的华阴老腔,在网络上也只能找到演出视频,搜寻不到其他相关的文化产品。

单一、同质、没有特色的网络展示,只是对陕西民俗文化浅显的理解,不能让群众体会道陕西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特色文化价值内涵。

(四)没有成熟的网络传播体系

依据网络研究了解,现阶段陕西民俗文化网络传播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甚至没有专门的相关网站。在对陕西民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单位相互独立,在网络上进行文化宣传的埋头做宣传,销售文化产品的竭力营销,做民俗旅游的只大力推广旅游项目。这样的方式没有整合资源,使得网络力量没有完整地发挥。

没有一个健全的网络传播体系,各自为战,群众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陕西民俗文化,没有很好地发挥互联网优势来发展传播陕西民俗文化,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

(五)互联网上缺乏有市场影响力的民俗品牌

网络上的陕西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然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一些优秀的陕西民俗文化,如户县农民画、陕北剪纸、凤翔泥塑、关中面花等,仅在有限的地区被部分人知晓在国内知名度不高。没有企业或单位将优秀的民俗文化培育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民俗文化品牌较低,含金量不高,导致陕西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有限,缺乏品牌影响力的陕西民俗文化在互联网大海中难有容身之所。

四、陕西民俗文化网络传承对策

(一)加强网络宣传推广

相比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宣传受时空限制小,影响范围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高质量的信息扩散至世界每个角落。互联网将文字、图片、视频组合成多维感官信息,可以让群众更切身地感受,增强网络宣传的效果。

陕西民俗文化必须加强网络化程度,利用媒体技术手段将有内涵的民俗文化放到互联网上,要利用互联网宣传的交互性和纵深性来进行双向互动传播,减少与群众的距离,吸收群众反馈信息的。

(二)融合网络科技创新传统文化

要对陕西民俗文化进行创新就要根植与三秦人民的生活实践,在继承优秀陕西民俗文化的同时,结合当下时代发展的潮流进行创新,增添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化内涵。融入符合潮流特色的文化以贴切人民的生活,满足人民的需求,使传统的民俗文化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时代相适应,满足三秦人民需求。

同时,利用互联网发展和传承陕西民俗文化必须要融合新的网络科技,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进行加工,运用先进互联网媒体技术将民俗文化静态产品及动态产品相结合,使单一感官体验变为融情感、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综合共鸣,提升民俗文化静态产品的客观性。例如视频资源可加入先进的电影特效,图片、音频、软文等也可使用专业媒体技术进行美化,提高其质量和内涵。在利用互联网传播时采用新的媒体传播渠道,扩大陕西民俗文化的影响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利用新的网络媒体科技与陕西民俗文化相结合进行创新,打造符合现代消费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

(三)建设相关网站,打造民俗文化品牌

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各相关单位配合,聘请专业人才进行专门的网站建设,整合网络上现有的民俗文化建立完善的体系,融合视频、图片、软文、民俗文化产品、民俗旅游等民俗文化展示宣传功能,以及民俗技艺学习交流平台。利用专业网站的优势整合陕西民俗文化在网络上独自奋战的各个部门,将资源进行配置优化,便可多元化、多功能全方位的对陕西民俗文化进行网络宣传推广。有了专门的陕西民俗文化网站既便于对民俗文化进行推广宣传,同时也可以方便群众对陕西民俗文化进行了解。在网站上不仅可以观看相关视频、图片介绍,同时可以购买文化产品,还可以在线进行交流学习,这样便能有效地将陕西民俗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展示出来。

同时,要结合线上线下媒体资源培育优秀的陕西民俗文化品牌,通过优秀的民俗文化品牌来带动市场。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民俗文化品牌能更有效地推动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能更有效地扩大陕西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针对市场需求选择具有高内涵和价值的,能充分反映陕西人文特色的民俗文化进行品牌培育,从品牌培育再到品牌营销不断提升其价值,以品牌的发展带动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四)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化

传统陕西民俗文化大多以艺术表演为主,要想利用互联网继承发展民俗文化,就必须以文化产业为切入点。凝聚了民俗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是民俗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便于群众更直观、具体地理解陕西民俗文化。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作为互联网商务载体,是当下发展最迅速的商务形式。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带有陕西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进入消费市场后,消费者通过购买便可了解产品所附带的文化内涵,从而对陕西民俗文化进行关注了解。陕西民俗文化以产品的形式便可快速地出现在各个地方,其影响范围也就更广,同时文化产品具有高经济效益,通过电子商务销售文化产品不仅可以发展文化产业,同时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在得到经济回报后便可有更多的资金、人力和资源去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发扬传统民俗文化,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效应。

(五)线上营销推广+线下体验

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对陕西民俗文化进行推广并销售文化产品,可让消费者对陕西民俗文化有所了解并激发其探索兴趣,在线上进行推广的同时,可在线下对民俗文化进行资源发掘。在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开发民俗村、农家乐、工艺村、美食村等项目,将线上推广、文化产业销售与线下的旅游业、服务业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消费者在网络上了解到关于陕西民俗文化的相关信息,然后通过电子商务渠道购买文化产品,加深对陕西民俗文化的了解培育兴趣,再进行实地体验,更深层次地了解陕西民俗文化,离开时再购买纪念品。这样的“线上营销推广+线下体验”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开发民俗文化所蕴藏的经济价值,带动文化产业、服务业、旅游业,制造业发展,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产业链,既保护了陕西民俗文化,又可以促進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桂荣,周静.略谈陕西民俗文化的特点及发展[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

[2] 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J].民间文化与民俗学期刊,2011,(9).

[3] 王粉萍.陕西民俗文化产业与陕西经济互动发展的实效性研究[J].价值工程期刊,2011,(22).

[4] 郭艳娜.发展视域下的陕西民俗文化保护[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11).

[5] 周敏.网络时代湖北省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播策略[J].新媒体研究期刊,2016,(15).

[6] 荣洁.网络时代山西民俗文化传承的产业化引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11).

[7] 李炳毅,李玲.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和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6).

[8] 王新红.云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6,(3).

[9] 李健.基于电子商务营销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10] 柳斌杰.文化的经济价值及其他[J].中国编辑期刊,2006,(4).

[11] 邹立清.电子商务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理论世界,2015,(8).

[12] 赵杏根.中国民俗学通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26.

[责任编辑 刘 瑶]

作者:陈舒 刘芸 殷姣

文化产业视域下民俗文化论文 篇2:

乡村振兴视域下湖南龙舟民俗的现代意义以及文化传承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国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本文通过介绍湖南龙舟民俗和乡村振兴的概况,分析乡村振兴视域下湖南龙舟民俗发展的现状以及意义,以期激发人们对湖南龙舟民俗文化的兴趣,并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湖南龙舟民俗;文化传承

乡村振兴战略是根据我国乡村目前的发展状况提出来的,对我国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乡村文化的发展遭到了严重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赋予了民俗文化以新的生命,这对于促进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非常重要。

一、乡村振兴战略和湖南龙舟民俗文化概述

(一)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旨在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但是城乡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生活依然有着较大差距。

(二)湖南龙舟民俗文化

赛龙舟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多在端午节进行。相传,赛龙舟活动起源于战国时期,战国楚人屈原因无法接受国都被破的噩耗而跳江自杀,在其投江后人民紛纷划船追赶,企图拯救他的生命,但最终无果,后来赛龙舟就成为了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纪念屈原,并且借助划龙舟驱散水中的鱼,防止它们以屈原的身体为食。湖南的龙舟民俗文化是当地的人民赋予赛龙舟的一种特殊寓意。在湖南当地的很多乡村地区,每年端午节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龙舟民俗文化活动,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延续,湖南龙舟文化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湖南龙舟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现代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湖南龙舟民俗遭遇挑战

首先,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力降低。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人民群众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大众流行文化的发展,人们在追逐时尚的过程中逐步忽视了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这种倾向在青年群体中愈发明显,在湖南省举办的龙舟竞赛活动中鲜有青年群体的身影。其次,人们的物质性倾向愈发明显。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在追逐效益的过程中忽视了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些年来,很多人受到西方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逐步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就挤压了传统民俗活动的生存空间。

(二)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人较少

传承人较少是乡村振兴视域下湖南龙舟民俗文化的现状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青年群体不愿意传承传统民俗文化。青年群体是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未来,湖南省若想实现传统民俗活动的长期发展并逐步提升其地位、扩大其影响力,就需要让青年群体认识到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进而鼓励他们积极传承。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青年群体中鲜少有人参加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无论是在赛龙舟活动还是剪纸文化活动中都很难看到青年群体的身影,青年群体不愿意传承传统民俗文化成为目前民俗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二,青年群体难以充分了解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经过多年发展具有深刻的内涵,其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但是青年群体的社会阅历较少,难以准确掌握传统民俗活动的内涵。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湖南龙舟民俗的现代意义以及文化传承

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是在充分结合我国农村发展情况的前提下提出的科学之路,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同时该战略的实施对于湖南龙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促进我国乡村文化体系的建设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传承湖南龙舟民俗可以促进我国乡村文化体系的建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可以带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乡村的经济地位。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促进相关龙舟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湖南龙舟民俗文化在立足本土特色的基础上扩大文化的影响力,从而促进龙舟民俗文化多样性发展,促进乡村文化体系建设。其二,可以丰富乡村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人们精神活动的重要内容,丰富乡村的文化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乡村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湖南省积极传承龙舟民俗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传统民俗活动的社会地位,而且可以丰富人们在端午节期间的活动,在为乡村居民带来欢乐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凝聚力。

(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把握民俗文化的发展方向

乡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而经济落后的地方容易造成农村社会治理的“灯下黑”问题,不利于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幸福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社会的治理力度,不仅通过完善法规的形式使得农民群体在维权过程中有法可依,而且加大了对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的惩罚力度,迫使人们逐步规范自身行为。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更多人认识到了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进而自觉在日常生活中将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湖南龙舟民俗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湖南龙舟民俗文化也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发展。相关的机关和部门要注重对龙舟民俗文化的保护,了解龙舟民俗文化的特点和现代意义,从而促进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为乡村整体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静,郭海英,马依琳.上饶地方民俗文化外宣现状及发展路径[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5(05):93-95.

[2]刘颖.浅析遵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建议——以道真中国傩城为例[J].文化月刊,2020(09):35-37.

[3]叶琼.泰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N].温州日报,2019-05-06(006).

[4]唐晓丹.长白山池西区民宿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12):60-61.

[5]梁义骆,吴秋来.商业运行模式视角下龙舟文化的发展困境及优化研究——以邵阳市高沙镇为例[J].科技视界,2017(03):55+59.

[6]杨文娟,冯超.文化生态视角下龙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2015(02):5-8.

【本文系2021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乡村振兴视域下湖南龙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XSP21YBZ04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

作者:刘芝庭

文化产业视域下民俗文化论文 篇3: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山西广灵剪纸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在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就山西广灵剪纸的的历史发展概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山西广灵剪纸艺术传承现状,最后从优化剪纸艺术创作体系、塑造多元化体验场景、畅通产业发展渠道三个维度阐述了山西广灵剪纸艺术的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山西广灵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艺术体系

引言

2008年山西广灵剪纸艺术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西广灵剪纸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1]。从学术角度来看,剪纸艺术是依靠个体创作思维,融入民间文化元素,以纸张为载体带给观赏者以视觉镂空感的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依赖特定的区域文化环境和民间文化空间,是民俗艺术的重要形式。广灵剪纸艺术是山西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实践性艺术,是代表了山西人民善良朴实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世代辛勤劳作、创造财富过程中各种文化艺术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形式,见证了区域发展与民族变迁的历史。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侧重于项目的整体开发,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个细分领域面对的具体问题缺乏科学性策略,尤其是缺乏可持续发展层面的保护研究。基于此,文章在把握可持续发展思想核心的基础上,对广灵剪纸历史发展概况、传承发展现状做出解读,再分析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的前提下,针对广灵剪纸提出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保护发展策略,以促进广灵剪纸艺术实现创新化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展现形式,它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以人的存在为基础。从这点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以人为本”。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社区、群体、个体各类观点与实践、知识、技能、思想、认识组成的不依赖于组织载体的表现形式,并且以人类社会为依托。在当前社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的今天,工业文明、互联网文明逐步取代了传统文化,成为人们思维认知及学习力塑造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了传承危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为目标,既满足当今社会群体学习创新的需求,也满足未来社会群体文化继承和认知发展的需求,并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作为传承创新的基本原则,将人类社会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视作重要的参与者,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以贫富差距作为区分目标,保持最大的社会公平性,每个人都可以为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中贡献力量;持续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创新的核心要义,也就是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当代人、后世人的文化共享需求,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质性、完整性和价值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传承下去;共同性是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基础条件,也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保障,共同性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价值的挖掘,培育人们的历史价值思维,让人们能充分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价值与意义,在全社会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创新的共同意识,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二、山西广灵剪纸的历史发展概况

山西省广灵县地处山西东北区域,是以农业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农业發展大县,由于土地贫瘠,农民的收入微博,广灵县也成为国家级贫困县[1]。推动广灵县享誉全国的不是其贫困状态,而是广灵的剪纸艺术,广灵也被人们称为“剪纸艺术的故乡”。根据文化学者研究考证,广灵剪纸艺术最早发源于唐宋时期,在明清时期发展成熟[1]。广灵剪纸艺术不是作为独立的民间艺术体系独立发展到现代的,而是与刺绣艺术相伴相生,早期是各式纹案花样,后来发展成为窗花,通过劳动者的口耳相传发展传承下来,并深深植根在乡土空间,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从广灵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来看,广灵剪纸艺术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起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首先是起源期,广灵剪纸艺术最早由蕉山乡张家媳妇张房氏创造出来。张房氏心灵手巧,不需要事前勾画草图,仅凭借头脑中的构思就能裁剪出精美的图案。过去由于人们的衣着需要装饰,人们喜欢剪裁一些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对衣摆、袖口、领口装饰,人们向房张氏索取图案纹样,张房氏创作的图案纹样逐渐普及开来[1]。

其次是发展期,张房氏之子张太明受到母亲的影响,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剪纸艺术,在熟练使用传统刻刀工具的基础上又自创了新的刻刀工具,制作出来的剪纸作品更加形象生动[2]。在融合刺绣图案纹样的基础上,通过剪纸也可以描绘出历史故事、神话人物、花鸟虫鱼、山水丹青等内容,使剪纸艺术的表现主题更加丰富形象,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后期剪纸艺术融合了更多民间元素,张太明独创的彩色点染技艺使剪纸艺术形态、制作手法、表现形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剪纸艺术的题材、内容、造型及人物形象有更深的文化内涵。从此以后,广灵剪纸艺术名声大噪,波及山西及全国,带动了广灵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并具备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再次是成熟期,到20世纪末,山西广灵剪纸艺术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剪纸艺术的继承者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创建了广灵剪纸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并以剪纸艺术的产业化发展为导向建立起了剪纸艺术文化创新基地。通过为向全国各地的学习者分享经验,传授技艺,以广灵剪纸艺术职业培训学校为平台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剪纸艺术专业化设计与表达能力的技能性人才,使剪纸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手工技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创富。

三、山西广灵剪纸艺术传承发展情况

当前山西与广灵剪纸艺术以文化创新为核心,以传统技艺驱动为中心,构建出了完善的上下游文化产业链,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为农民增收创富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在文化部门和文化政策的支持下,广灵剪纸艺术逐渐向艺术创作、文创产品开发及文化产业链构建层面发展,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广灵剪纸艺术在产业链及文创产品开发的科学性、规范性及完整性方面还存在以下几项问题。

(一)商业化的剪纸艺术产业失去了乡土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灵剪纸艺术也打造出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系统,且从业者众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现今保存年代久远的广灵剪纸艺术作品融入了大量乡土文化元素,如农村建筑、庄稼、秋收、牲畜、祭祖、祭天等民间场景,独特的题材立意与朴实无华的表现手法使广灵剪纸艺术具有独特的乡土文化特征[3]。但随着广灵剪纸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乡土文化元素逐步被网络文化、流行性文化元素所取代,艺术作品的原题立意逐渐随众化,丧失了源于乡土文化的原创性。在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对广灵剪纸艺术继承和创新绝不是忽视艺术的创新性,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保持广灵剪纸艺术原真性、魂根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艺术表达方式实现科学化创新,即最大程度保留广灵剪纸艺术的本真性,以适当的艺术手法加工深化,对题材、立意、表现手法、艺术形式实现全新的变革。作为植根乡土空间的民间艺术体系,广灵剪纸艺术绝非以简单的加工复制实现继承发展的,需要结合实际,立足本质,通过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创新题材才能实现创新发展。

(二)剪纸艺术题材未与时代同步

广灵剪纸艺术的传统手工艺人往往在生活中找寻灵感,植根民间,在农业劳动中汇集创作思路,借助刻刀工具记录生活中的故事,表现艺术形象,表达生活感悟。但面对当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社会,从民间文化选题创作而来的剪纸艺术作品已经难以满足民众越来越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很难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引发民众的情感共鸣。民众对剪纸艺术作品的观赏已不再是浅层的文化叙事,而是对艺术理念更高层次的追求,这就需要剪纸艺术的手工艺人能清晰认识到当前时代的主题,学会从城市生活、都市爱情、科技发展、社会生活、互联网社区、新媒体平台中找寻思路,寻求题材,在全面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走文化创意发展道路,以民众的艺术化需求为导向寻求作品创作的创新。

(三)山西广灵剪纸艺术的文化推广力较低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山西广灵剪纸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若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需要社会公众、民间艺术组织、社会文化组织 、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只有以不同的形式推广宣传出去,才能被大众熟知,被民众牢记4]。但现实情况是,具有高度文化责任意识的政府部门能积极意识到剪纸艺术推广宣传的重要意义,能与社会文化组织、民间团体之间形成合力,构建一站式文化艺术宣传推广平台,以网络直播、新媒体、短视频及电视新闻的方式积极宣传,唤醒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其他一些地区政府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价值的意识,未与社会文化组织、民间艺术组织形成合力,借助新媒体、社交平台及文化网站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宣传,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不高,社会认可不足,无法获得公众的关注。虽然广灵县地方政府部门重视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也通过颁布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加强了剪纸艺术的传承,但未与社会文化组织、民间艺术组织形成合力,针对剪纸艺术的网络推广和线下活动也没有下大力气开展,导致剪纸艺术的文化推广力较低。

四、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山西广灵剪纸艺术创新发展路径

(一)优化剪纸艺术作品创作体系,建立特色化文化服务品牌

广灵剪纸艺术作品是基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通过创意思维加工,依托物质载体呈现的艺术化作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灵剪纸艺术作品融入乡土文化元素创新表达是区别于其他文化艺术作品的一种以精神文化需求为转移的个性化服务尝试,并通过融入各类文化元素以创意实践的形式呈现出来。由此,山西广灵剪纸艺术需要基于不同的文化创新理念,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潜藏价值,并结合特色文化资源,以作品的创新设计为起点,不断优化作品的创作体系,建立特色化文化服务品牌。剪纸艺术作品在创作表达过程中要融入文化寓意,设计好品牌的外在形象,体现剪纸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不断提升公众的认可与社会美誉度。针对特色化文化服务品牌要积极宣传,借助微信、微博、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新媒体推广剪纸艺术作品,将品牌价值、作品信息、文化活动传递给公众,激发起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塑造多元化體验场景,打造一站式体验化创新发展模式

面对当前公众越来越多元化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体验成为了剪纸艺术作品创意表达与推广的最高层次,体验场景是剪纸艺术作品展示的有形载体,满足了公众多层次文化体验需求,公众在剪纸艺术作品展示过程中更能感受到作品的艺术文化魅力。因此,多元化的体验场景更能带给公众独特的文化感受,从而建立起公众对广灵剪纸艺术作品的忠诚度。广灵剪纸艺术作品的体验化营销模式可以从视觉、听觉、场景、情境、行为等层面设置不同的体验项目,以感官刺激的方式让公众感受剪纸艺术作品带来的精神体验。针对公众的文化体验需求,还可以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构建虚拟文化空间,通过设置不同的文化主题,让公众体验感受不同种类剪纸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最大程度上促进广灵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三)畅通产业发展渠道,以艺术创作为中心健全市场推广服务体系

健全的市场推广服务体系是广灵剪纸艺术作品宣传推广及经济变现的核心环节,也是剪纸艺术作品创作与公众连接的重要桥梁。广灵剪纸艺术产业发展需要打通包括人员服务、产品服务、售后服务、网络服务、咨询服务、媒体服务、推广服务、供应链服务、活动服务在内多种渠道,需要推动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源、创意资源、供应链资源、人力资源、服务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并促进各类型资源与各种类服务深度对接,以丰富的文化资源支撑起剪纸艺术作品的创新,以畅通的渠道体系支撑起推广宣传。同时,山西广灵剪纸艺术的创新发展还要重视与社会不同行业领域组织的深度合作,如行政机关、博物馆、民营企业、国营企业、民间组织等,与它们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跨界合作,畅通推广服务渠道,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市场推广体系,实现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全面覆盖。

五、结语

山西广灵剪纸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形式、技艺方式及表现形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公众日益扩大的精神文化需求,山西广灵剪纸艺术需从特色文化品牌、场景体验化及加强市场宣传推广方面实现全面创新,还需要从现代艺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以文化创新为基点,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实现全面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文倩.广灵《魅力山西》系列剪纸艺术特征分析[J].艺术品鉴,2020(30):48-49.

[2]常虹. 山西民间剪纸艺术在女西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0.

[3]王方圆. 广灵剪纸艺术语言研究与应用[D].西安:西北大学,2019.

[4]刘亚男. 山西广灵剪纸数字化推广设计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8.

作者简介:赵元亨(1987-),男,甘肃定西,助教,研究方向为雕塑。

作者:赵元亨

上一篇:现代设计理论下园林设计论文下一篇:建筑施工模实践教学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