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视域下学校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高校管理在当今阶段的主要特点就是强制性和规范性,为了让学校能够在科学、合理、有序中运行下去,用这些规章制度来管理人,约束人的行为。但对于人文关怀来说,注重的是人性的解放和人自身的发展。它是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尊重人的本性为目的,肯定了人对自我本性心理的需求。所以,为了高校的人性化管理和有助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人文关怀必须出现在高校管理制度中。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人文关怀视域下学校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人文关怀视域下学校管理论文 篇1:

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有不少问题,人文关怀不足是其中之一,现在已引起了许多学者和学校的关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需要进一步从原则和途径上完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原则;人文关怀的途径

文献标志码:A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但长期以来,我们将大学生视为被教化、被管理的对象,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事与愿违。由于功利化、政治化的教育大行其道,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存在很多问题,还出现许多极端的情况,马加爵残杀同学、林森浩毒杀室友等,人们追问:我们大学生怎么了!原因复杂多样,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当,应是重要原因。而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视角。人文关怀立足于时代要求,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当前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供了宝贵思路。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已经引起了学校、社会和国家的重视,2005年8月在湖北宜昌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高校学生处长论坛上,来自全国41所著名高校的学生处长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并共同发表了《长江宣言》,文中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精神,“大力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是大学精神的永恒追求。要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爱、学会生存”。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而众多高校也将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人文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引入到学校教育中,开展一些人文实践活动,营造校园人文环境等。但总体来看,因为人文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1 重“硬件”而轻“软件”。一些学校热衷于建造漂亮的教学楼,阔气的图书馆,营造美丽的花草树木,精致的人文景点等;但对于软性的环节,却不愿多做,如人性化的规章制度、人性化的课程社会设置、人性化的服务态度却没有多少改观。即使制定了人性化的条例,但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落实在口头上,并没有贯彻在行动上。

2 重形式而轻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上,存在注重形式而忽视效果的倾向。有些学校评价举办一项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果与否,首先是领导重视了没有,其次是宣传了没有,而对于这项活动是否取得成效,有没有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却无关系。

3 管理中重领导而轻教师。一些学校的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决策到执行再到评价,只有领导的长官意志,而没有教师的发言的余地。即使是一些带有明显错误的决策,也会得到执行,而教师即使是正确的建议,也无法采纳。这反映了高校还存在官僚化的现象。

4 教学中重教师而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本应该是人文关怀的主战场,但是许多教师仍然未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人文关怀理解为教学内容上加几个温情脉脉的故事。以人文关怀的视角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没有真正落实。

5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人文关怀需要对学生的进行关怀,但学生又存在着个体差异,而现在许多高校的人文关怀并没有看到这个差异,许多情况下采取一刀切的措施,并没有做到人文关怀。学生从大的层面来看,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每个年级的特点不一样;就从性别来看,男生和女生不一样;从单个的学生来看,每个个体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特点、道德素质都不一样。如果我们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无论哪种人文活动,其效果都不会令人满意。

6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虽然许多学校组织了人文实践活动,但是都是学校所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甚至是配合教师或指导员完成学校的任务,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发挥出来。从决策到实施再到评价,都由学校管理层主导,自然无从发挥主体性,被动地参与,当然也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原则

为了确保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原则来指导,使得人文关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法。

(一)激发人性追求真善美的原则

从人文关怀的视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顺应学生性情,进行学校管理和教学,这样也才是最好的管理和教学。人性中潜藏着追求真善美的因素,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性善端不断表现、充实和外化的过程。然而,人性是复杂多样的,不仅有“仁义礼智”这样的“善端”,也有好利、好争等消极的一面,这就是荀子所谓的“人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与争夺,合与犯分乱理而归与暴”,人类文明史,也是对人性中恶的部分归化与限制。从人文关怀的视角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如何点亮、激发出人性的“善端”,抑制恶的膨胀。激发、点亮人性的“善端”,就是要激发学生自觉地对真善美的追求。追求真,就是要做一个诚实守信、坦诚相对的人,内不欺己,外不欺人。所谓追求善,就是教育学生要有一颗善良之心、仁爱之心,不仅自尊自爱,也尊重关心别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追求美,就是要教育学生能够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真善美的统一,就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是人的最高追求层次,也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人文关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回归生命价值的原则

在人文关怀的视域内,人生的真正价值,可以归纳为:第一,回归生命的尊严。尊严被看作人的最高的特征之一,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独立的人格,理应受到尊重。当一个人被尊重、被肯定时,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成就和满足感,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实现。根据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人最高的心理需求,一旦人产生这种情感,就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任务。第二,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个关系网,每个人都是社会之网上的一个纽结,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时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谁过得有意义,就是对这些角色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尽职尽责地演好那个角色。对于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来说,学生也是人而不是工具,是应当受到尊重的人,同时,要创设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各得其长。第三,实现自身的价值。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只能靠自己来实现,而大学的学习和修身养性又是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其实,搞好学习,就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如果学生有了这种追求,就会视学习为生命,视学习为乐趣的。第四,积极回报社会。要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明白,人生不应仅仅追求个人的需求和利益,追求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且更应该积极地回报社会,为社会、为别人奉献自己的力量。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奉献,生命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奉献。

人文关怀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要让学生能够明白什么是生命真正的价值,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人格。

(三)共创繁荣和幸福的原则

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学生幸福成长,快乐成长;在学生幸福、快乐成长的同时,促进学校的发展。在学校中,每个人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等虽然有着身份、职责、目的、任务的不同,但都是学校的主人,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学生和管理者都要把对方视为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同舟同济、互相协作,这个学校就是一个成功的学校。这种成功不仅表现与外在性的标志中,更体现于每一个学校成员的心中。把个人生命价值与学校价值融为一体的团队,首先,取决于学校领导者本身的品格、才能和形象。勤奋、正直、真诚待人、受人尊重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动力,能够号召大家达成共识,凝聚力量,促使广大师生员工各司其责,努力奋进;其次,应通过民主管理,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群策群力,让每个人都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再次,让所有成员与学校共生共长,荣辱与共,让每一个成员能够分享学校发展的成果,在共同努力中获得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中获得共同幸福。

激发学生的人性光辉,回归生命自身的价值,共同创造繁荣和幸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管理和教学的宗旨。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途径

要实现人文关怀的管理和教学的宗旨,必须要有合理有效的实施策略和路径,才能将原则落到现实,使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一)充分尊重师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

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校管理和教学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每位师生员工都是真正的主人,这就意味着把学生和教师都放在管理和教学的中心,作为管理和教学的主体。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人文关怀教育的探讨中,有些学者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重视学生而忽视教师,这也是不正确的观点。在人文关怀的管理和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恢复人的尊严做到人格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尊重人的尊严,就是尊重人格,把教师和学生都当作人来看,坚持反对贬低人格,禁止人身侮辱。在学校管理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中来,尤其是要注重学生的地位。

作为大学生,他们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他们具备了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行为判断能力;他们渴望被教师、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希望得到管理者和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渴望在学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获得参与学校发展和管理的权利。尊重、正视和认同学生的独立个性、平等地位和参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产生正向的激励疏导作用。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要尊重学生’——这就是帕夫雷什学校的校长和整个教师集体所要确立的首要信条”,“没有对受教育者的爱与尊重,就没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在人文关怀的视域下,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不仅是指对他人的尊重,而且包括对自己的尊重。根据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尊重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重:一方面是当事人必须自己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必须获得他人的认可,以支持他自己的这种感受。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这两个方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只有自尊自爱,知羞耻、辨荣辱、明善恶、别是非、分美丑、勇担当,才能平等地对待他人,尊重他人,也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只有做到自尊、自爱,人格才有尊严。不知自尊、自爱、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人格”是没有尊严的人格,而一个丧失人格的人,是无法进行人本教育的人,也是无法全面发展的人。

(二)构建自我教育的核心机制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育中也一样,学生最后发展成什么样,最终由学生自己决定,所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因此,人文关怀视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对学生的尊重上,而是要开发学生潜在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对学校来说,就是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便于学生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下,能够自己学习,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人文关怀的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更重要的是自尊、自爱、自强,表现在教育中就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诚如康德所言:“唯有立法自身才具有尊严,具有无条件性、不可比拟的价值。只有它才配得上有理性东西在称颂它时所用的尊严这个词。所以,自律性就是人和任何理性本性的尊严的根据。”通过自我教育,学生可以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并在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中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性,进而促使自己全面发展。要想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标,必须要相信学生,并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此就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营造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

人文关怀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是必由之路。要正确地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将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突出学生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运用民主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思考与实践,也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形成良性的教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管理者和教师应有足够和真实的宽容,承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允许学生对任何规范的质疑,允许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交换意见,甚至是激烈的争吵,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

人文关怀,就是要建立和谐的校园关系。和谐的校园关系对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和谐校园中,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活跃的教育教学秩序,高效方便的管理,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也会形成各方基本认同的价值理念,进而各方都会为了这个价值理念尽职尽责,完成各自的任务和目标。对学生来说,和谐校园能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的提升,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人文关怀的视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是我们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加大贯彻执行的力度,促进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作者:巴文泽

人文关怀视域下学校管理论文 篇2:

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问题

【摘要】高校管理在当今阶段的主要特点就是强制性和规范性,为了让学校能够在科学、合理、有序中运行下去,用这些规章制度来管理人,约束人的行为。但对于人文关怀来说,注重的是人性的解放和人自身的发展。它是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尊重人的本性为目的,肯定了人对自我本性心理的需求。所以,为了高校的人性化管理和有助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人文关怀必须出现在高校管理制度中。这样,不仅完善了高校管理制度,还能借此实现高校健康、平稳发展。本文主要就高校在人文关怀下的管理工作中的几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高校管理 教育培养 人文关怀

引言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高校管理制度中的弊病逐渐展现出来,像管理制度老化,落后,缺乏创新与活力,这些问题的产生无不将矛头指向陈旧的高校管理制度上来,也正因为如此,才造成国际名校很难接受我国高校,而我国高校至今无法和国际名校接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校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而高校学生担负的是中华复兴的重担,是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希望,将人文关怀加入到管理制度中,完善了机制,使得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更加符合国际要求,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人文关怀的涵义

人文关怀提倡的是人本性的表现,倡导关注人的本性,尊重人的身心对不同层面的要求,强调的是不掩饰,不克制,单是人性的抒发。最早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经过不断的发展和阐述,直到马克思时代,由马克思所提出的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科学论断解释了人文关怀的本质和表现才使得人文关怀成为大众关注并接受的对象。在马克思看来,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人,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目标,把尊重人做为基本的导向,处处为人考虑,从根本上保护人的利益,关心人的想法。提倡自我发展,个性的张扬,在高校管理制度中加入人文关怀,不仅体现了民主,更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我发展,有个性,有想法,有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所以,在高校管理中加入人文关怀很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高校管理中人文关怀存在的一些现状

(一)高校管理中不够民主。民主行为存在形式化的问题,不能落实到实处。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实际变化了新情况后不能够适时的制定合适科学的计划,在高校管理中,很少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考虑事情,很少考虑教师的想法和教师自己的需求,因此造成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脱离了学生和教师这两大基本群体,这本身已经违背了学校制度建立的初衷,因为学校是为学生服务的,没有学生学校将不会存在,同样,没有学校学生也将失去学习的地方。二者相互依存,互相服务。所以高校管理过程必须考虑到师生的确实利益。

(二)尚未建立完善的机制。一所优秀高校的建立必须拥有分配、奖罚、保障等必要的制度。在没有较完备的机制、制度前,势必学校的建设是困难的,制度跟不上来,管理就不会得当,终会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矛盾和摩擦,阻碍了人文关怀的贯彻和落实,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三、高校怎样在人文关怀下进行高效率的管理

(一)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理念。人文关怀的本根就是人,以人为根本,凡事以人为主,其余次之。党的十七大精神确定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建立是为了服务人民,我们应该响应党的号召,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反对独裁专制,和个人主义,命令主义。以师生为主坚持制度为人,而不是制度束人。借此取得高校科学的发展。

(二)对师生人文关怀。师生是学校的主力军,要做落实人文关怀精神,必须将人文关怀精神传达至每一名师生身上,尊重师生利益,将师生的利益提到建立制度所考虑的首位,保证师生都能参加到民主选举中,并且能够起到价值,绝不能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度是一切措施实施的根本,制度是前提。严格、强制的制度对于高校所管理的大学生来说太过冷漠,对于这些成年人来说,死板的制度会遭到学生和教师的反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不利于人文关怀的落实。所以学校在建立制度时应将人文关怀贯彻其中,与时俱进,让制度多一点弹性,给师生留一些发挥自己,展现自己的空间,做到真正的民主与人文。

结束语:

综合整篇文章的叙述,将人文关怀加入到高校管理中来能够增加校园的民主风气,增加人文气息,给学校带来更多的朝气与活力,增添青春的气息。在高校管理中加入人文关怀更符合党的精神,响应了党的号召,有助于文明校园的建设。人文精神在高校管理中的渗透是一项长期、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步登天,一蹴而就,因此它的建成需要你、我、他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重视,在高校管理制度中加入人文关怀必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李丽君.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述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01:25-27.

[2]任小燕.悖离与异化:工具理性视域下高校虚拟管理模式的价值反思[J].高教探索,2013,06:45-48.

[3]李奕.人文教育视域下的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08:152+154.

[4]段文灵.重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维视角”和“问题意识”——兼论人文关怀视域下传统思维方式变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1,05:43-46.

作者:张强

人文关怀视域下学校管理论文 篇3:

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问题

摘要:首先,本文对具有人文关怀的高校管理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然后分析了高校管理的现状,最后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制度、严格推进管理工作的民主化进程以及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三个方面,对高校管理的人文关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效管理;管理建议

前言:现如今,知识经济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高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这一现实需求下,加大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视、提高各大高校的管理水平就显得势在必行。一所高校的实力不仅体现在教育水平、科研水平等“硬件环境”上,良好的校园氛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也应成为高校建设中的重点内容,与优越的教学条件等其他方面共同构成人才成长的摇篮。

一、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效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公平至上原则

公平公正作为现代社会的最普遍需要,理应成为高校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追求。因此,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必须做到将公平的原则渗透到管理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当中,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第一,在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应强调教师聘任的公正性。应聘者的胜任与否,应以教学水平、专业研究水平以及师德这三方面作为考察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和创新思路[1]。第二,在高校各项事务的开展方面,应建立起公平透明的竞争机制。只有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竞争和科技研发环境,才能确保教师能够专心致力于本职工作的研究和提高,并从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第三,在利益的分配方面,也应坚持公平的分配方式。应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予以重视,在利益分配时要以此为基础,按照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进行合理公正的利益分配。

(二)以人为本原则

在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的要求下,对人力资源的占有需求已开始转变为对人才资源的争夺需求。各大高校应充分注意到这一转变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的深刻启示,并切实抓好人才的管理,对人才给予充分重视。换句话说,高校应将以人为本作为加强人文关怀的重点内容。履行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要做到对教师群体的个性和需要尽可能关心和理解,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对希望的工作环境的需要。一方面要做到识人善任,努力发现人才,另一方面要对所发现的人才进行培养,使其更符合本校的实际工作需要,并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鼓励其有所创新发展[2]。

(三)激励原则

社会中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少不了物质及精神奖励对工作人员的激励作用,教职工作亦是如此。因此,高校必须将激励制度的建立高度重视起来,以求得教师在其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大的实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激励措施,尽量满足教师较高的不同种类需求。在激励措施的基础上,还应构建完整可操作性强的业绩考核体系,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应力求客观合理,使其能够发挥实际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考核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人性化的原则,考核的目的应是对教师的激励而非提出各种高难要求,切不可造成过大的考核压力[3]。只有本着激励的原则,才能充分调动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其岗位上真正发挥应有的实力和影响力。

二、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现状

(一)缺乏完整的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体现高校管理中的人文关怀,首先要有稳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设。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的管理机制尚不完备,甚至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为严重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奖惩制度的不合理,表现为不尊重教师的个人利益,在奖惩或考核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极少考虑教师个人利益这一因素,因此常常造成奖惩制度缺乏最基本的公正态度。在职称晋升方面,往往会因为晋升制度的不完善而导致择优原则的落空,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浪费。

(二)管理过程中民主化程度过低

由于高校是具有强烈学术性质的工作环境,高校教师也都是各个学术领域内的精英,他们与其他企业员工相比,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质,对民主管理的认识也比较深刻,因此常常会对学校管理的民主原则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多数高校教师希望对高校工作的更多侧面有更大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他们的一些需求和个人意见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反映并解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权益。但与此同时,大多数高校教师对目前的民主化程度不甚满意。许多高校虽然也将民主管理作为学校的管理原则,但落实到真正的工作环节中来,就常常无法兑现这一承诺,致使民主管理变为一种包装和形式[4]。在实际的管理操作中,目前大多高校都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管理较为僵化,对校内人才的诉求和想法不闻不问,导致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更无从改进,严重阻碍了高校的民主进程和科学发展。

(三)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对于各高校来说,其长远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建设和支持。但从对实际情况的观察来看,有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仍不完善,这些高校的领导阶层对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没有制定有效的措施,导致大量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高校领导则只注重人才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轻视其在行政管理方面的贡献或根本不给他们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因而从未或很少在校内开展针对管理领域的人才培训,致使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匮乏,使整个高校的管理能力降低。

三、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策略

(一)建立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制度

为了使高校管理具有更浓厚的人文关怀,其首要前提就是建立起充分民主化的管理制度,且民主管理应在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渗透。主要方面包括考核机制的客观公正、职称晋升的公开透明以及岗位聘任制的全面实行。在这些制度的具体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集思广益的原则,使制度的确立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并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要能够听取不同意见,秉着求同存异的制定方针对差异化的想法进行集中讨论,力图能够使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高校管理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民主原则,并保证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得到落实和开展。在管理制度方面,常常会存在严格有余而人性化不足的问题,这是由规章制度本身的规范性和理性特点决定的[5]。因此,在对这些严肃刻板制度的执行过程中,通常会给人以较强的压迫感而显得人文关怀不足。从这一角度来讲,结合高校管理的人文关怀进行思考,就会发现目前的高校管理制度并未将充满温情的人文因素融入其中。由此可知,在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要以高校的实际状况和需要为根本出发点,适当地添加具有人文关怀的因素,保留一些合理的弹性和空间,使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为人才展示自身才能提供优良的环境。

(二)严格推进管理工作的民主化进程

若要将人文理念真正贯彻到高校管理的工作实践中,不仅需要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还要注意对制度所规定的内容积极落实和严格执行。应该认识到对制度的执行程度是评价制度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在有效执行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威慑力和作用。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在主持高校相关工作和活动时,应特别注意实施过程的民主化程度是否到位,对缺乏民主化的管理环节要予以警示并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因为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民主管理方式与专制管理方式相比,显然前者更有利于从业者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一原则在高校这种学术类环境下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使全体教师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就应为他们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条件和机会,也就是说高校必须将民主管理方式真正落到实处。应使全体教师能够平等地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每个人的机会应是均等的。同时,还应充分尊重人才对高校行政工作的监督权利,使其有权对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管理工作更加健康稳定地运行[6]。在坚持了民主原则的前提下,还要对民主程度做进一步的思考。对人才参与管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要有明确的标准,切实推进高校管理的民主进程。

(三)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

是否拥有足够的高素质人才对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建立起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应引导鼓励优秀人才对教学管理等工作的积极参与,并集合高校实际和人才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人才培训,努力打造一支由精英组成的高校管理队伍。

结论:本文通过对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进行探讨,提出了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并针对目前高校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围绕着民主管理这一主要论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参考文献:

[1]宋劲松.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探析[J].求实,2013,7(05):22-25.

[2]金秀兰.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辽宁教育研究.2014,8(09):17-19.

[3]陆琪.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精神[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4]朱明珠.高校管理制度伦理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5]沈辉香.基于人文关怀视角的高校教师发展本质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8(2):9-10.

[6]顾群玉.论高校人事管理中人文关怀的渗透[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7(5):12-15.

作者:田利斌

上一篇: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保险市场结构研究管理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