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视域下金融危机论文

2022-04-15

人学视域下金融危机论文 篇1:

冰岛高等教育改革:动因、路径与特点

摘 要: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以及冰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等构成金融危机后冰岛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冰岛高等教育改革路径包括整合公立大学、优化高等教育治理、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大学科研效益等方面,呈现出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坚持质量至上的改革取向、秉持扎根冰岛与面向国际前沿相结合的改革理念等特点,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冰岛;高等教育改革;动因;路径;特点

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冰岛,给冰岛经济以沉重打击。当年的10月6日,时任冰岛总理吉尔·哈尔德宣布,国家难以偿还债务,可能要破产。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冰岛首先启动金融领域的改革,包括高等教育领域在内的改革亦逐步实施。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二年即2009年,冰岛教育、科学与文化部发布《教育、研究与创新政策:冰岛的新方向》报告,开启了冰岛高等教育改革的帷幕。短短数年间,冰岛经济迅速恢复并得以发展与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密不可分。2011年,时任冰岛总统格里姆松在会见美国华盛顿大学代表团时指出:“高等教育是冰岛最伟大的变革推动者。”[1]本文拟对金融危机后冰岛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路径与特点进行透视与梳理,以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获取有益的启示。

 一、冰岛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

金融危机前,冰岛已建立起以公立大学为主并辅之以私立大学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以《高等教育法》《公立大学法》等法律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法制体系。对于冰岛高等教育来讲,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即办学经费的削减以及经济复苏对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的要求是冰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因,推动冰岛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现代化。冰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以及冰岛参与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等亦构成了冰岛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

第一,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金融危机对冰岛高等教育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办学经费削减;二是经济复苏需要高等教育提供支撑。一方面,金融危机推动冰岛高等教育通过改革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降低办学经费削减的影响。金融危机时,冰岛共有七所大学。这七所大学规模不一,冰岛大学规模最大,办学实力最强;其余六所大学规模虽小,但各具特色。根据冰岛《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大学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冰岛七所大学中的四所为公立大学,其办学经费由冰岛中央政府资助;其余三所虽然称之为私立大学,但其办学经费亦得到地方政府资助。在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下,冰岛的各大学面临着削减办学经费的巨大压力。2010年,冰岛削减了近10%的大学财政预算,2011年继续削减10%。[2]基于经费削减的严峻形势,冰岛意在通过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资源的使用效益,降低经费削减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推动冰岛高等教育通过改革提高科研与创新效益,助推经济复苏。作为资源有限的岛国,冰岛政府重视科研与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将教育、科技与创新政策视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007年,冰岛科学技术政策委员会(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Council)将自然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健康、福利、产业、贸易、知识生产与创新资助等作为优先研发的领域,[3]而大学是知识经济以及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关键组织。冰岛政府深知,经济的复苏离不开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在科研及创新方面对经济的支撑。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发挥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在科研及创新方面的作用,助推冰岛经济实现复苏是冰岛政府面临的紧迫课题。然而,冰岛当时的整个高等教育内部以及高等教育与科研系统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合作,效益不高。冰岛雷克雅未克大学技术创新中心每年报告大学内部的合作活动,然而,大学之间的合作活动却尤为有限。冰岛教育、科学与文化部在其《教育、科研与创新政策:冰岛的新方向》报告中对此进行了阐述:“冰岛现有的是一个复杂与碎片化的高等教育与科研系统,这导致效率低下并错失合作与力量联合的机会。冰岛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在过去对此做出了回应,数个机构的合并已经发生。然而,我们认为,朝着创立一个有效的和一致的高等教育与科研系统的这一进程仍不充分。”[4]基于此,冰岛着手推动大学之间以及大学与科研机构在科研与创新方面的合作,提高大学科研与创新效益,从而助推冰岛经济复苏。

第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冰岛高等教育的起源可溯至1911年成立的冰岛大学。在较长的时期内,冰岛高等教育建设主要围绕着冰岛大学展开。20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冰岛师范大学、贝夫罗斯特商学院(Bifrost School of Business)、阿库雷里大学(University of Akureyri)等高校的设立逐步改变了这一状况。20世纪末,冰岛着手推进全国范围内高等教育体系建设。1997年,冰岛颁布《大学法》,以立法的形式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大学的成立及运作等进行了规范。这之后,雷克雅未克大学、冰岛艺术大学、冰岛农业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冰岛高等教育实现了较大发展。2006年7月1日,冰岛新的《高等教育法》生效。新法案共为十章二十八项条款,主要围绕着冰岛高等教育的角色定位、大学的认证、专业与学位、教学与科研的质量保证、大学的行政管理及人事等进行了立法界定。为整合办学资源,冰岛师范大学于2008年7月并入冰岛大学,成为后者的教育学院。至此,冰岛建成了以四所公立大学为主兼之以三所私立大学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2008年下半年,冰岛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冰岛有关部门对冰岛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审视。冰岛教育、科学与文化部于2009年发布的《教育、科研与创新政策:冰岛的新方向》报告特别指出:“冰岛的高等教育系统已实现了迅速的多样化发展,与许多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一样,當前亦面临着合理化与现代化的需要。冰岛危机并不是这一需要的始作俑者,但它使这一需要变得更为紧迫。”[5]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金融危机后冰岛高等教育改革的另一动因。

第三,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积极参与并融入到欧洲博洛尼亚进程(the Bologna Process)是冰岛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战略重点。1999年6月,包括冰岛在内的欧洲29国教育部长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博洛尼亚进程全面启动。《宣言》确立了至2010年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简称EHEA)的主要目标:建立易于理解以及比较的学位体系、建立基于两段模式(学士与硕士/博士)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学分体系、推进教师与学生的自由流动、推进欧洲质量保证合作以及推进欧洲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合作。[6]在这一进程中,包括冰岛在内的各成员国须持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以使本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与欧洲高等教育区更为兼容。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倡导的言论自由、大学自治、独立的学生组织、学术自由、教师与学生的自由流动等共同价值则向各成员国提供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7]在此背景下,欧洲博洛尼亚进程为金融危机后推动冰岛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之一。

 二、冰岛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

金融危机后,冰岛政府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了全面的设计,其改革的主要路径如下:

(一)整合公立大学

公立大学是冰岛高等教育机构的主要构成。冰岛七所大学中,公立大学为四所,分别是冰岛大学、阿库雷里大学、冰岛农业大学以及赫拉大学学院(Hólar University College)。其中,冰岛大学一枝独秀,在办学规模、学科水平、国际排名等方面均领先于其他大学。以冰岛大学为首的公立大学是冰岛高等教育的主体,在冰岛高等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2010年8月,冰岛教育、科学与文化部出台“公立大学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政策”旨在通过建立合作网络推进可能合并这一方式确保冰岛公立大学的办学活动科学高效,其目标有三:第一,推动旨在强化冰岛社会未来发展的大学教学、科研与创新;第二,优化大学的财政管理,使经费资源的效益最大化;第三,在全国范围内维持有力及多样化的高等教育。[8]“政策”要求冰岛所有公立大学于2012年建立起合作网络,鼓励其他大学以及科研机构无论其是何种法律形式均可参与该合作网络的活动。冰岛大学作为冰岛最大以及最主要的大学,在合作网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为达成上述目标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对《公立大学法》进行必要的修订,确保所有的公立大学在同一法律框架内活动;确保教学与科研结构以及大学之间的职责分工成为大学共同行政任务的一部分;建立面向合作网络所有大学的共同的、统一的质量系统;面向冰岛公立大学运行共同的门户网站与申请门户;使用共同的信息系统,实施学生联合注册以及使用共同的远程教育网络工具;组织共同的行政与支持服务,行政与服务人员在人事关系上仍隶属于不同的大学;以博士生的学习为重点,建立研究生学习联合中心,负责研究生学习的结构与质量;合作网络中的所有大学使用旨在鼓励科研与良好的教学方式的绩效评价与发展的同一系统;明确与地区知识中心以及终身学习中心的合作性质。[9]为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冰岛建立了由以上四所公立大学选派的代表组成的七人工作组负责此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以及与冰岛教育、科学与文化部之间的协调对接。2011年12月,四所公立大学签署《冰岛公立大学学生课程共享协议》,在公立大学资源整合上迈出实质性一步。2013年,冰岛将建立公立大学合作网络相关内容写入了《公立大学法》,明确指出“合作网络将定期讨论公立大学的共同事务,尤其是与支持服务、共同的招生程序、学习组织、专业设置等有关的事务,公立大学应使各自的质量保证项目相一致并组织教学与科研活动,以此推进相似学科的整合”。[10]至此,冰岛公立大学合作网络的设立与活动有了法律保障,为进一步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优化高等教育治理

通常来讲,高等教育治理包括大学的外部治理以及大学的内部治理。冰岛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大学的内外部治理进行了优化。

第一,强化大学的外部监管。2011年,冰岛对《高等教育法》进行了修订,主要对冰岛教育、科学与文化部部长的职权进一步明确:冰岛教育、科学与文化部部长具有撤销大学具体学科或整体办学认证、建立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确定大学教学与科研质量外部评估的时间安排等职权。2015年,冰岛将大学认证的相关要求写进了《高等教育法》,主要内容包括:冰岛教育、科学与文化部部长基于国际认可的标准制定大学认证的具体规定;认证范围涵盖办学目标,组织与结构,教学与研究组织,学术人员资格标准,招生标准及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教师与学生的工作学习条件及支持结构,内部质量保证框架,有关每一资格证书知识、技能与能力的描述以及财务安排等方面的内容;冰岛教育、科学与文化部部长指定由三名独立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具体认证等。[11]至此,冰岛政府在大学认证的组织与实施方面有了法律保障,针对大学的外部监管进一步强化。

第二,明确大学的办学权责。2012年,冰岛修订《高等教育法》,增加了“大学应为学生负责任地参与民主社会做准备”“大学自由地组织其活动并决定其认为合适的安排”“大学具有尊重教职员工学术自由的义务”“冰岛参与签署的国际高等教育及资格认可协议必须得到(大学)尊重”等内容。 [12]通过此次修订,大学的权责在法律框架内得以明确,为办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法定依据和根本遵循。

第三,规范公立大学内部治理。2008年6月20日,冰岛《公立大学法》生效。《公立大学法》主要是对冰岛大学、阿库雷里大学、冰岛农业大学以及赫拉大学学院等四所冰岛公立大学的职责、行政与组织架构、代表大会、学院与学术实体、学生、教学与学位以及财务等内部治理进行的法律规定。2010-2013年,冰岛围绕着公立大学内部治理对《公立大学法》进行了部分修订。在大学治理委员会的人员组成方面,修订后的《公立大学法》明确了大学治理委员会中的委员名额分配,其中,由学校代表大会提名的教师代表为2人(在校生规模5000人以下)或3人(在校生规模5000人以上),保障了教师对大学内部治理的参与权。此外,为确保教师的专业水准,修订后的《公立大学法》增加了教师任职资格的有关要求:具有教授、副教授等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師须具备相应学科领域符合国际标准的知识与经历;相关任职资格的评定由大学评价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13]通过修订《公立大学法》,冰岛规范和完善了公立大学内部治理,提高了公立大学的治理水平。

(三)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为确保高等教育质量,冰岛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发布“高等教育国家资格框架”。2011年,冰岛在2006年出台的“国家资格框架”的基础上发布“高等教育国家资格框架”(以下简称“资格框架”)。“资格框架”是明确地基于学习效果对冰岛高等教育层次资格与学位结构的系统描述,所有经冰岛教育、科学与文化部部长根据《高等教育法》认证的冰岛高等教育机构均须遵循。[14]“资格框架”分为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国家资格框架结构、实施三部分内容。根据“资格框架”,冰岛高等教育分为专科、学士学位、硕士文凭、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四级五个层次,如表1所示。“资格框架”将学习结果分为三个维度:“知识”“技能”与“能力”。其中,“知识”是学位持有者所获取的事实、概念、理论与技术的集合体,可以是理论性的,亦可以是应用性的;“技能”指应用“知识”的能力,是综合技能,并不限于具体科学领域或职业的技能或特定技能;“能力”是应用“知识”和“技能”去工作和研究的能力。[15]“资格框架”为冰岛高等教育拟定了明确的资格标准,为冰岛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实施提供了依据,为冰岛高等教育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及世界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创造了条件。

第二,确立并改进“高等教育质量强化框架”。2011年,冰岛发布《冰岛高等教育质量强化手册2011》,确立“高等教育质量强化框架”(Quality Enhancement Framework,简称QEF)。“高等教育质量强化框架”的确立标志着冰岛高等教育新的开端。在该框架内,冰岛高等教育质量董事会(the Quality Board for Icelandic Higher Education)以及冰岛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the Quality Council for Icelandic Higher Education)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机构。冰岛高等教育质量董事会由冰岛教育、科学与文化部于2010年成立,主要职责是负责“高等教育质量强化框架”的开发与实施,其成員由国际上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方面的专家组成,完全独立地开展工作。冰岛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由冰岛教育、科学与文化部成立,主要职责是就“高等教育质量强化框架”的开发与实施向冰岛高等教育质量董事会提供建议以及为高等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证与强化机制的开发提供支持等,其成员主要由冰岛各大学的校长或代表、学生代表以及冰岛科学与技术政策委员会的代表组成。在内容上,“高等教育质量强化框架”对质量强化的原则、院校领导下的学科水平评估、冰岛高等教育质量董事会领导下的院校评估、冰岛高等教育质量董事会领导下的特别质量评估及继续与附加认证等进行了阐述与规定。“高等教育质量强化框架”的确立启动了冰岛高等教育的评估进程。自2011年“高等教育质量强化框架”实施以来,冰岛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已完成了一轮院校领导下的学科水平评估,冰岛高等教育质量董事会则完成了一轮对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的院校评估。2017年,冰岛发布《冰岛高等教育质量强化手册(第2版)》,对原“高等教育质量强化框架”进行了改进,推出“高等教育质量强化框架(第2版)”。此次改进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将对高等教育机构科研管理的评估纳入框架,并建立科研评估顾问委员会;赋予高等教育机构在学科水平评估中的更大责任;增加有关高等教育机构学科水平评估的公共知情条款;在高等教育质量董事会中增设一名学生代表和一名学生观察员;将“透明性”增加为“高等教育质量强化框架”的一个基石。冰岛“高等教育质量强化框架(第2版)”的基本原则与主要构成如表2所示。改进后的“高等教育质量强化框架(第2版)”在质量评估范围上更加全面,在质量评估体制机制上更加健全,在质量评估标准上更加注重与《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证标准与指导方针》的对接,为冰岛高等教育2017-2023年的新一轮评估做好了准备。

(四)提高大学科研效益

大学是冰岛科学研究的主体。2009年,冰岛国家预算中的公共科研经费支出中,大学占比最大,为42%;公立科研机构次之,占比为31%,如图1所示。提高大学科研效益是冰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冰岛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推进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的跨部门合作。冰岛科学技术政策委员会在其发布的《冰岛2010-2012年科学技术政策:建立在坚固的基础之上》报告中指出,冰岛科学技术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即是推进以实现效益、财政与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旨向的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等的跨部门合作。[16]为此而实施的政策包括: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就科研合作、专家招募、人员与设施共享以及科研教育强化等做出细致安排;探讨大学与科研机构旨在提高专业与(或者)财政收益而合并的可行性;在大学与科研机构承担相同或相关项目时,检视由双方合作承担或由一方承担的可能性;对需要由国家进行长期资助的项目进行优先排序,以确保资金充足;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聚焦于具备数据获取与储存能力并能与其他科研人员以及机构共享数据的大学与科研机构;确保国家资助的数据库与资料的储存与开放。[17]该报告进一步指出,以上政策措施将通过共享科研设施强化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科研及科研教育,同时,推动私营企业使用大学及其他机构的科研成果参与科研与创新。[18]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冰岛尤其强调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跨部门合作。2014年,冰岛科学技术政策委员会在其拟定的《科学技术政策与行动方案2014-2016》中明确提出,鼓励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在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育方面开展合作,并要求冰岛教育、科学与文化部成立专门工作组,负责界定此类合作中有关合作各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19]

第二,强化大学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生产力是冰岛经济增长与繁荣的前提。对此,冰岛科学技术政策委员会的政策建议包括:通过鼓励企业获取专利以及创立新公司,强化大学与公共科研机构将科研成果向社会转化的能力;大学与科研机构以及冰岛科研中心(Rannis)、冰岛创新中心等应积极地支持致力于研发与创新的产业。[20]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冰岛大学采取的措施包括:将创新与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融入进专业课程,譬如短期的跨学科课程;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以及增加在所有的学科领域申请并实施知识转化的机会。冰岛雷克雅未克大学则将科研成果转化作为学校的一个战略要点,其科研转化的形式主要是向企业授权或出售知识产权譬如专利,以此使企业获取有价值的知识或技术。

虽然冰岛高等教育改革是在冰岛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展开的,但其改革既着眼于应对冰岛金融危机的需要,又着眼于冰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及未来发展的需要。金融危机后,冰岛对整个高等教育进行了全面审视和全方位的设计,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冰岛经济的迅速恢复及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起到了坚实的支撑作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为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我们须做好高等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同时坚持改革的质量取向,秉持扎根中国与面向国际前沿相结合的改革理念。

参考文献:

[1]柯常青.冰岛高等教育危难之处显身手[N].中国教育报,2012-01-03(3).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2010-2011年国际教育战略与政策趋势研判[J].教育研究,2012(9):11-20.

[3][4][5][23]Icelandic Ministry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Culture.Education,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olicy:A new direction for Iceland[R].Reykjavik:Ministry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Culture,2009:9,6,9,9.

[6]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The Bologna Declaration of 19 June 1999 [EB/OL].[2019-10-11].http://ehea.info/Upload/document/ministerial_declarations/1999_Bologna_Declaration_English_553028.pdf.

[7]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and Bologna Process[EB/OL].[2019-10-17].http://www.ehea.info/.

[8][9]Government Offices of Iceland.Policy on Public Universities [EB/OL].[2019-10-17].https://www.government.is/media/menntamalaraduneyti-media/media/MRN-PDF-Althjodlegt/Policy-on-Public-Universities.pdf.

[10][13]Government Offices of Iceland.Act on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EB/OL].[2019-10-17].https://www.government.is/media/menntamalaraduneyti-media/media/frettir2015/Thyding-log-um-opinbera-haskola-oktober-2015.pdf.

[11][12]Government Offices of Iceland.Higher Education Act [EB/OL].[2019-10-17].https://www.government.is/media/menntamalaraduneyti-media/media/frettir2015/Thyding-log-um-haskola-oktober-2015.pdf.

[14][15]Government Offices of Iceland.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 [EB/OL].[2019-10-17].https://www.stjornartidindi.is/Advert.aspx?ID=7fa0729e-dacc-47e3-b626-96efb036ef68.

[16][17][18][20][21]Iceland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Council.Building on Solid Foundations: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for Iceland 2010-2012[R].Reykjavik:Iceland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Council,2010:6,11,11,12,13.

[19][22]Iceland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Council.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and Action Plan 2014-2016 [R].Reykjavik:Iceland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Council,2014:11,15.

[24]University of Iceland.Quality Assurance [EB/OL].[2019-10-17].https://english.hi.is/university/quality_assurance.

(責任编辑 赖佳)

作者:张继桥 刘宝存

人学视域下金融危机论文 篇2: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年度总目录

★ 约稿

中原特色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研究*白广思30(2)2

河南省大中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式研究

岳修志 张怀涛30(3)2

论服务科学视野下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刘 永 姜 晶 周 健30(4)2

根植沃土绽芳华

——河南图书馆学研六十年(中)张怀涛 孔德超30(5)2

★ 理论研究

论数字保存系统认证*臧国全 李 丹30(1)3

Google Library计划冲击下图书馆的新思考汪 岚30(1)7

浙江省图书馆在新形势下的定位及职责思考叶艳萍30(1)9

略论图书馆知识服务李 鹏30(1)12

知识构建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影响研究*

张 展30(1)14

王俭目录学思想分析吴彩凤30(1)17

高校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模式研究郭晓兰30(2)5

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规划与设计

郭锁英 封秀英30(2)9

高校图书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建设竺亚珍 马惟哲30(2)12

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马 骏30(2)15

基于知识集成的图书馆知识整合机理研究

朱 林 吴兆文 程志刚30(2)18

我国数字信息服务双轨制管理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王娟娟30(2)2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张松道 杨向明30(3)5

论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蒋晓艳30(3)9

法定许可制度下图书馆开展数字信息扶贫服务的著作权使用规则李 丹30(3)11

组织内部影响知识共享的外在因素分析尹玲敏30(3)13

基于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方案刘瑞英30(3)16

以科学发展观稳步实现知识服务胡 燕30(3)18

我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若干问题研究

闫朝霞30(3)20

中国古代藏书楼封闭性与开放性刍议黄幼菲30(3)23

图书馆延伸服务策略的构想赵 威30(3)26

河南省文献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运行模式研究袁新芳30(3)28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张永明30(3)30

图书馆人才建设标准化研究王 臻30(4)5

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战略研究晁国立30(4)7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赵淑芳30(4)10

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研究述评杨 霞30(4)12

论馆际合作讲座的发展模式与共赢策略韩 波30(5)8

面向用户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分层构建

刘晓佳 李 娜30(5)11

基于农民信息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卢明芳30(5)13

基于ASP.NET的古籍书目检索系统研究与开发徐 丽30(5)16

河南省文献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方向研究魏现辉30(5)18

论我国图书馆法制建设所应体现的法理精神曹瑞芹30(6)2

“学科馆员”经典导读服务模式研究谢卫国30(6)5

主流竞争情报方法浅析王庆民30(6)8

灰色地带中竞争情报的搜集与反竞争情报措施王 艳30(6)11

国内外趋势分析工具比较研究秦东方 陈必坤30(6)13

RFID技术与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变化董良贤30(6)17

★ 事业建设

适应大众阅读需求 推动阅读文化建设*孔德超30(1)19

金融危机下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研究陈 雪30(1)22

论意识形态对图书事业的影响陈雪梅30(1)25

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建设的探讨黄 宇30(1)28

农家书屋建设可持续发展调查研究

——以微山县农家书屋建设为例井继龙30(1)30

图书馆危机管理中信息预警问题研究杜西红30(2)24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文献经费的优化分配研究*

明 海 彭春红30(2)27

中小型图书馆如何应对知识服务柯善娥 唐政悦30(2)30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文献采访工作中的应用杨莉萍30(2)32

数字出版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采集原则研究

余晓丹 何坚石30(2)36

河南省五家科研院所人文社科文献收藏及服务状况调研

王向军 李桂清30(3)32

建立覆盖全河南省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张长琳30(3)34

抓住评估定级机遇 促进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

——关于焦作市县级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的分析和思考吴保成30(3)38

东北三省网上联合参考咨询的发展前景探究

齐 月 马 力30(3)41

打造区县图书馆服务品牌之实践赵 日30(3)43

论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王新红30(3)45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李凌杰30(4)14

我国公共图书馆网站建设研究马文远30(4)17

基于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的研究陈鸣宇30(4)20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刍议韩香兰30(4)22

农村图书馆的发展模式研究艾 玲30(4)24

试论图书馆学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全民素质中中作用王桂平30(6)20

论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馆的建设花建军30(6)23

浅析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郭继棠30(6)26

图书馆的网络教育功能浅析薛 鹏30(6)28

基于创新文化的图书馆创新机制分析郜丽红30(6)30

信息时代图书馆提供有效信息资源服务新方式的初探

张庆兰30(6)33

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

——以郑州市图书馆为例王海英30(6)35

论新形势下县级图书馆的功能与服务张愫云30(6)37

传统家谱与和谐文化建设谢琳惠30(6)39

★ 工作探索

“读者为中心”

——谈图书馆的读者服务

唐 晶 包建民 申淑丽30(1)33

高职院校旅游知识服务实践与探索*

陈 能 陈玲玲 徐卫红30(1)36

关注流通服务管理细节 提高服务质量刘 红30(1)39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及对策肖 欣30(1)42

浅析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刘靖莉30(1)44

浅议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差异与联系韦 波30(1)46

地方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服务社会的探讨傅白云30(1)49

图书馆营运规则制定技术之探讨*袁庆东 张婷婷30(1)52

用户满意度与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张淑琴30(1)55

图书馆知识服务探析李艳霞30(1)58

试谈少儿图书馆如何助力少儿提高阅读质量黎维玲30(1)61

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思考*陈 璐30(1)64

高职图书馆服务工作新视角探微吕刈非30(1)66

谈新信息时代改进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王志睿30(1)68

建设“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讨沈爱文30(1)70

基于流通信息的图书采访策略张丽萍30(2)39

现代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浅析王玉香30(2)42

对外包编目中错误数据的分析与思考李宪凤30(2)44

院校体制改革下对学术性图书采访工作的探讨

肖竹青30(2)46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探微

何伟泉30(2)49

图书馆举办展览经验浅析朱 斐30(2)52

图书馆人性化服务剖析鲁荣荣30(2)55

体现人本管理理念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朱新霞30(2)57

让书香陪伴童年

——兼谈少儿图书馆如何实施人性化服务孙敏霞30(2)60

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模式探讨张玉琴30(2)62

对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有益探索李 姝30(2)65

浅谈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黄荣莉30(2)67

提高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综合能力有效措施张玉琢30(2)70

论图书馆在高校知识转移中的作用冯振华30(2)72

图书馆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对策

马竹英 王川军30(2)74

实行总分馆制,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丹东地区公共图书馆实施集群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邵宏杰30(2)77

论公共图书馆服务与青少年健康成长赵艳丽30(2)79

郑州市图书馆古籍整理琐谈李红岩30(4)27

ILAS II 系统下的典藏工作再探高一惠30(4)29

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探讨

——以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刘丽辉30(4)31

图书馆实时网上咨询服务研究马丽娜30(4)34

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为驻地发展服务关延虹30(4)36

网络环境对传统图书馆发展的影响与对策李东黎30(4)38

论支撑高校学科建设的馆藏文献资源发展与变革趋势

杨艳华30(4)41

水路运输图书分类标引探讨马新威30(4)44

澳大利亚图书馆合理使用著作权的规则及其演进趋势分析

马玉红30(4)46

提升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孟 清30(4)48

图书馆与读者信息素质教育张永玉30(4)50

图书分类标引中的若干问题探讨屈 华30(4)53

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模式研究邱 丽30(4)55

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定位与措施

——以朝阳地区为例边明丽 王 元30(4)58

新时期图书情报机构信息服务的探讨刘小韩30(4)61

对我国图书馆立法原则体系的探讨陈忠海30(5)20

基于“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细节服务探讨李 强30(5)23

图书馆外文资源一站式服务模式的实践和探讨张晓文30(5)25

电子图书对传统图书馆的冲击倪 靖30(5)27

新时期社区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摭谈杨玉蓉30(5)29

影响陕西省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因素剖析王晓文30(5)32

县级公共图书馆应大力推进导读工作潘小艳30(5)35

地方文献数字化是实现“共享与参与”的重要途径丁 婧30(5)37

基于资源整合的随书光盘网络管理模式王 婷30(5)40

文化共享工程培训工作机制的思考

陈建新 王菲菲 宋 籼30(6)42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打造公益讲座服务品牌

——安阳市图书馆“文化大讲堂”实践及探讨

段 静30(6)44

创建图书馆品牌 促进公共图书馆发展许 可30(6)47

调动公共图书馆职能 推动农家书屋进程白如琼30(6)49

信息时代提高专业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思考

徐丽敏 戴爱梅 裴新勇30(6)51

基于“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细节服务探讨李强30(6)53

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李 沛30(6)55

基于Web2.0的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王艳秀(6)58

★ 资源建设

基于SSL VPN技术的远程资源访问模式研究包 瑞30(1)72

区域性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黄文冰 刘 佳30(1)75

试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优化配置朱 锋30(1)78

图书馆应重视网络环境下非购入文献的收集

叶允中 黄晓静30(1)81

信息资源开发研究王 双30(1)84

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杨晓炜30(1)87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

许俊松 邱 怡30(1)90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如何促进学生的成长

任晓燕30(1)93

《河南图书馆学刊》(1994-2008)发文的被引分析

王小娥30(2)81

SWets Wise期刊跨库统一检索平台评介王 元 汤罡辉30(2)86

基于Web Services的文献管理系统数据交互访问机制研究

周 宇30(2)90

高校图书馆一卡通模式下读者自助服务系统构建

——以汕头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为例董朝峰30(2)93

3G技术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盖奇文30(2)97

关于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模式的探讨崔 萌30(4)85

论图书馆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陈晓峰30(4)88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以河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例惠艳30(4)90

关于深化企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探讨毕爱华30(4)93

馆藏民国图书数据库建设探讨温 泉30(4)96

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信息 服务区域旅游业

陈宝丽 倪海燕30(4)98

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共建共享与服务探讨

凌霄娥30(4)101

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式研究杨丹丹30(4)104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以偃师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为例张素鹏30(4)106

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数字资源存储管理

李亚红 赵梅亭30(5)97

基于NET的检索机管理软件的开发吴国年30(5)99

网络免费信息资源环境下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雷玉玲30(5)102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反思那 伟30(5)104

浅谈网络信息污染的治理策略吕润宏30(5)107

试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杨金霞30(6)61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问题探讨刘俊英30(6)64

论省级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张 昭30(6)66

关于档案数字化的编制及其保存方法秦海萍30(6)68

对读者利用数字资源能力教育的探讨刘光华30(6)70

★ 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思考沈大焜30(1)95

科技文献信息检索能力与素质提高探究*金泽龙30(1)97

VMware在图书馆数据中心管理中的应用陈思义30(1)10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具体实现

汪海燕30(1)102

提升高职高专图书馆员管理水平的探索刘 英30(1)104

浅谈地方文献中明信片的价值与开发利用李 南30(1)106

全面质量管理视野下图书分类质量反馈体系的建立

汤 骅30(2)99

分析网络时代图书馆员的素质现状及提升的策略

王玉晶30(2)102

危机背景下高校专业资料室灾害防范机制的构建

刘 燕 刘 懿30(2)105

论图书馆商情类数据库建设

——以温州市图书馆鞋样图片特色数据库为例

苏鲜女30(3)120

控制主题标引质量提高文献检索效率李 楠30(3)122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编目规范控制研究梁 俭30(3)124

图书馆用户参考咨询选择的偏好比较研究贾 萍30(3)126

藏借阅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现状及对策吴碧霞

张雪莲30(3)128

论信息营销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王 欢30(3)131

少儿图书室的阅读辅导与建设创新张 敏30(3)134

公共图书馆图书招标采购的实践与探索张 炜30(3)136

图书馆绩效管理服务与“读者满意度”的目标构建

关绍伟30(3)138

图书馆——美育的教育基地司新荣30(3)141

公共图书馆如何开展服务补救工作

——以济源市图书馆为例张玉琴30(4)63

试论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新平台的建设胡红贞30(4)65

高校图书馆参与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探微高新亮30(4)68

大学图书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步骤与关键环节

毛蜀平30(4)70

瘦客户机在图书馆网络系统中的应用分析徐燕宾30(4)72

试论文献编目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王雅华30(4)74

兴化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实践探讨徐 林30(4)77

关于图书馆2.0的实践研究张海鸥 姜浩天30(4)79

试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科资料室读者服务策略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郑秋红 张熙默30(4)82

西方热门理论对外文图书采访的启示与应用章 红30(6)116

浅谈图书馆国际赠送交换工作的意义与对策张 然30(6)120

试析南京中医药大学中文期刊的采访工作徐 燕30(6)122

网络环境下军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共建共享管理与服务

马增军30(6)124

西文图书回溯建库的实践与思考祁 瑞30(6)127

★ 图书馆员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林水灿30(1)108

军校图书馆文职人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

刘 丽 郭振安 王 娜30(1)111

图书馆2.0环境下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研究弓 箭30(1)113

用基于神经网络的图书管理员素质评价方法刘俊英30(1)115

浅谈高校图书馆员情绪管理王颜林30(1)118

图书馆读者抱怨处理方法王志军30(1)120

图书资料破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王利敏30(1)123

让图书馆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乐园杨红玲30(1)125

洛阳市社区图书馆(室)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张秀敏30(1)127

创新服务促全民阅读有效推进

——慈溪市图书馆在促进全民阅读中的探索

沈 晨30(2)107

省级图书馆购书经费增加后的文献采访策略白海滨30(2)110

浅谈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科学发展朱玉恕30(2)113

改进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若干思考丁洪玲30(2)115

虚拟图书馆的信息采集和组织管理欧阳彩新30(2)118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张小峰30(2)121

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调查与研究刘丽伟30(2)123

高校体育院系资料室建设新思路郑雪荣30(2)126

高职院校读者协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王素琴30(2)128

网络文化与高校图书馆建设王延斌30(2)130

为老龄读者创造精神文化享受

——图书馆老龄读者服务工作浅谈权 品30(2)132

基于图书馆学科馆员及相关制度探讨贾鹏翎30(3)143

组织支持理论视域下的知识员工流失研究

——基于高校图书馆的视角余玲刘静春30(3)145

知识经济视域下的公共图书馆员工素质的构建研究

沈 伟30(3)147

论图书馆馆员与读者的有效沟通姚江萍30(3)150

图书馆立法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刁 歆30(3)152

提高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水平之思考寿文星30(4)109

高校图书馆读者违章心理探析与对策李 红30(4)112

刍议网络环境下体育院系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肖 鸿30(4)115

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李旭东30(4)118

期刊条码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杨一凡30(4)121

关于国内高校图书馆绩效工资改革的若干思考苏 凝30(4)123

试论图书馆勤工俭学工作的制度化建设王志辉30(4)125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创新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莫鹏燕30(4)128

试谈中小型高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袁思本30(4)130

谈现代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与服务质量朱玉婵30(4)132

浅析和谐馆读关系的构建赵开慧30(4)134

缩小数字鸿沟与图书馆的应对措施孙晓勤30(4)136

构建区域图书馆联盟创新公共文化服务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图书馆为例谢耀芳30(5)110

科技情报信息在企业中的应用岳秉月 常忠荣30(5)113

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李 沛30(5)115

全国10家副省级少儿图书馆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关丽丽30(5)118

谈河南省图书馆公益讲座的策划与组织孙忆华30(5)121

恪守学术规范共建学术伦理

——兼谈图书馆学期刊参考文献引用失范问题

王雅丽30(5)123

灰色地带中竞争情报的搜集与反竞争情报措施王 艳30(5)126

★ 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乔红岩30(3)47

论多重馆藏模式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问题于国英30(3)50

RAID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阴江烽30(3)53

试论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周 进30(3)56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思考陆 水30(5)42

基于Web2.0的数字馆藏建设与服务马 越30(5)44

探讨基于CNKI平台的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功能李 坤30(5)47

数字图书馆中的电子商务系统应用特征与发展问题研究

余堰萍30(5)50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现贾淑敏30(5)54

★ 高校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学术资源组织利用豆 敏30(3)58

略谈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韩 琴30(3)60

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江立功30(3)62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多元化拓展李雪松30(3)64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研究吴彦华30(3)66

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探析李淑珍30(3)69

改进大专院校图书馆书目数据库质量之我见周青玲30(3)71

关于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的思考爨会英30(3)74

面向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探究

苏双盛30(3)77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方式研究张进英30(3)79

论高校图书馆科研与服务的和谐发展翟桂英30(3)82

论高校图书馆服务礼仪建设许 静 刘 阳 刘世友30(3)85

深化中小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吴保全

刘宛珍30(3)87

对普通高校学生自主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探讨

——以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陈辉玲30(3)89

高校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法律关系研究吕冬梅30(3)92

发挥图书馆在促进高校青年教师阅读中的作用曹炳霞30(3)95

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肖卫红30(3)97

当代大学生阅读状况分析及思考段 莹30(3)99

高校图书馆关于勤工俭学的调研报告李 琳30(13)102

大学图书馆勤工俭学学生职业取向的影响分析

牛玉兰30(3)104

从期刊丢失现象看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缺失

崔平安 张慧婷30(3)106

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心理探视张珠江30(3)109

论党校图书馆报刊阅览室读者服务工作周 光30(3)111

图书阅读率下降原因之探析海永雯30(3)114

中韩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比较研究王亚军等30(3)116

高校图书馆土木工程学科馆员的学科服务探讨

——从“211”重点大学设立学科馆员谈起

王 瑛30(3)118

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张林龙30(5)57

青海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

李继晓 刘 霞 张生荣30(5)61

浅谈高校中文期刊回溯建库中的问题和对策倪 琪30(5)64

高校图书馆馆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施雁冰30(5)67

高校图书馆科研情报服务问题分析与对策谢发徽30(5)70

谈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类图书的采购与管理宋秀梅30(5)73

农业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对策王伟利30(5)75

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做好导读导借咨询服务工作

陈 竞30(5)77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实现对策孙莉群30(5)79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方案研究

王云洪30(5)82

对转型期普通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思考危一平30(5)84

从个性化需求谈高校图书馆特色化的个性信息导航服务

张建英30(5)86

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用户开发研究张 薇30(5)89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读者培训研究孙玉红30(5)92

电子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亲和式读者服务杨艳秋30(5)95

中国独立学院图书馆与时代共舞

——独立学院图书馆发展问题的思考

王 丽 朱义平30(6)73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评价体系探究

高 华 曾 莉 李文林30(6)76

大学生读者从众心理的表现、成因及其对策海 峰30(6)78

论高校图书馆读者调查的系统管理张 芳30(6)81

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导读新论韩明薇30(6)83

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参与图书现采探索田秋颐30(6)86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相 森30(6)88

高校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平台中交互模块的分析与设计蔡琬琰30(6)90

大学生对参考咨询服务的接受心理探究及对策思考

高恩山30(6)93

新时期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的思考

——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刘 楠30(6)96

试析美术学院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杨爱武30(6)98

高校图书馆科研建设策略研究王运显30(6)101

高校图书馆是中原崛起的重要文化软实力资源李英珍(6)103

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定位与拓展

周华智 张金花30(6)105

数字时代高校教师的信息需求与服务对策研究

郭静妆30(6)108

关于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的几个问题赵元章30(6)111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朱筱翠30(6)114

★ 文献之窗

中国古代图书的当代文化价值*孙文霞30(1)130

感性认识与古籍版本鉴定萨枝新30(1)133

《大学》的版本流传简述罗华文 胡国芳30(1)135

梁启超的图书馆学情结冯瑞华30(2)134

姚名达:中国现代目录学之父赵金凤30(3)154

《岱史》著录考康尔琴30(3)156

从《汉书·艺文志》看汉代经学之流变

马 琨 严令耕30(3)158

许瀚与《攀古小庐收藏镜铭》梁爱民30(4)138

古籍编目 薪火相传

——《河南省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编辑有感

周新凤30(5)128

关于古籍保护的思考朱 榕30(5)131

蔡元培在中国图书馆史的地位新探洪水平30(5)134

民国时期清华图书馆员的大动荡及启示韦庆媛30(5)136

明代河南藩王刻书的特点及其价值马怀云30(6)129

宋代刊印业发展初探葛 彦30(6)135

风雨书楼天一阁黄俊霞30(6)137

二十一世纪前十年《中国图书馆学报》发文分析

王艳玲30(6)139

1989-2009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SCI收录论文统计与分析时春丽30(6)143

一部系统研究知识转移与共享在图书馆应用的创新之作

——评《图书馆知识转移与共享》顾 云30(6)145

《飘逸的风兰花》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励志好书蔡 兴30(6)147

尊师重道,群英探易

——幸读《黉门菊灿——萧汉明教授七秩华诞纪念文集》有感孟明明30(6)151

★ 河南图书馆事业

北宋著名的伊川书院常少君30(1)137

河南图书馆事业

何日章、李燕亭:民国时期河南的图书馆声音陶善耕30(6)153

大家风范图人楷模

——记河南省图书馆学会创始人孙云畴先生

丁树筠30(6)156

★ 目录学研究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创新目录学之功田艳艳30(6)161

★ 书评

我国区域图书馆史研究的华丽篇章

——评《河南省图书馆百年》苏全有 靳国伟30(2)137

★ 信息 动态资料

2010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大学生阅读委员会阅读与心理健康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

张 研曹炳霞30(6)163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年度总目录30(6)164

区域合作 携手发展——河南省图书馆学会、安徽省图书馆学会2010学术年会综述30(6)封四

人学视域下金融危机论文 篇3:

后金融危机视域下社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与创新

摘要:本文讨论了后金融危机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体特征,分析了社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最后对社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社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工作创新

作为我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化解金融危机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并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都将责无旁贷地承担其应有的责任。

一、后金融危机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体特征

(一)以人为本,以民为上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社会群体的日常生产和生活都会受到较深的影响,因此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显得更为迫切。为此,需要使社会群体从思想上理解和认同党的各项主张,通过多种方式建设和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基础。

(二)凸显意识形态的时代功用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反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正确性和预见性,显示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些事实有利于社会群体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时代发展的实际对社会群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引导和渗透,凸显出具有优势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时代功用。

(三)处理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和深层矛盾

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金融危机,或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都会对社会群体的思想产生影响,认识上的分化、观点上的分岐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和理解危机的本质和根源,用正确的理论来就是真实的事实。以辩证法的思维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公平与效率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是对目前不容乐观的经济形势的短期补救,也是化解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和深层矛盾的长远打算。

二、后金融危机视域F社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

(一)农民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

(1)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在这样的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不同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这在农村社会内部也表现得相当明显,农村社会原有的利益格局被再次打破,而随社会经济层面的变动带来的农产品购销困境、拆迁补偿、土地征用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这些社会问题的持续和恶化将严重影响到农民群体的意识。所以,应清醒的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通过农民群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引导该群体自觉维护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2)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而社会经济成分的复杂化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更是给农民群体的传统想和道德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在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比如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部分人群甚至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义道路失去了信心,这思想倾向对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民族的共同富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3)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农村社会也同城市一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之处在于对城市的冲击直接而猛烈,对农村的冲击间接而持久。具体的表现是,在危机席卷城市之后,大量农民工不得已返乡,这不但影响了农民收入(有资料表明,农民工的打工收入已经占到农村收入的相当部分),也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比如,以农副产品为加工材料的行业景气程度明显降低,对农副产品的需求明显减少,而更直接的影响是价格的回落;而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因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缩水,这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物品的长期有效供给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尽管这些问题引起了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以往的努力都主要集中于对外因的破解,而更重要也更有效的途径却是发挥农民群体的创造活力。

(二)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以及利益获取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也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多元化特征。这种多元化的既定现实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虽然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树立自强自立意识、创新创造意识和创业意识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不可否人地是,这种“多元”的时代,尤其是在社会出现危机状况的情况下,将不可避免的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利益追逐的极端化、利益分配的强制化、社会地位的完全公平化——这些动机有逐渐演化成事实的风险。因此,全社会尤其高校自身和学生自身要不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自我教育,使大学生群体能够真正意识到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并且从自身出发,坚决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主动增强社会政治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因此高等学校也自然而然的应该担负起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重任,将大学生群体培养成能够适应各种社会危机、始终立足最初的理想信念的坚实任期内。为此,高等学校颖不断加强、改进和创新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该群体的思想政治素养,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对实现全民族的思想解放和共同富裕、对弘扬和继承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职工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

(1)以文化为载体,全面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促使企业采用多种方法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为更好的提升生产力水平,积极营造利于职工成长的激励机制和文化氛围,并进一步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业务技能标准等方面提高职工的政治素养。同时,还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活动,增加企业的文化特色,为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服务。

(2)作为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生命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从企业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完全纳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范畴之中,使企业的实际工作能够时时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以及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因此,企业要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深入企业实际,研究职工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各项机遇与挑战,不断开拓工作思路,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在危机时期焕发出更大的活力,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农民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针对农民群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为依托,紧密结合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和新任务,创新工作内容,以此来适应农民群体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一个时期,要用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在农村地区对农民群体进行科技兴农意识培养,逐步建立起新型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同时,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体转变经济发展的思路,变被动为主动,以自身优势为基础,适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向,提高该群体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尽快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2)农村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先进性和广泛

性的结合,在危机面前,要善于总结经验,以先进典型和典型事例为契机,影响和教育广大农民群体。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整体意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增强该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最为直接的是,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农民增收有效结合,以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体服务的自觉意识,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该群体的各项行为中,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农村的经济建设呈现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3)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只有真正关注和解决农民群体的民生问题,才会赢得他们的真心拥戴。因此,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发自内心的维护农民群体的利益,尤其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更应该充分体现对该群体的尊重,从促进解决金融危机对农民影响的角度,在多个领域切实保护农民群体的利益,以求真务实、用于承担的精神,解决该群体关心的大事和要事,全面体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主体性和实效性。

(二)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思想政治工作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个社会实体存在的反映。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通过社会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既定事实,全面关注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路程,协助解决该群体解决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重大问题和困境,在具有针对性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使大学生群体在知识和意识水平方面都能获得健康的成长。

(2)大量西方的腐朽思想也借金融的浪潮在全球大肆蔓延。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仅仅是相关工作者的必要职责,而且是高等院校本身要担负起的社会责任,更是大学生群体自身要时刻警醒的思想走向。因此,要建立和健全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相结合的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工作体系,使不同的教育模式能够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

(三)职工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不但要紧密围绕自身的目标任务开展工作,还要以危机为契机,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卓有成效。在这一过程中,要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责任到人,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的开展。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宽信息获取渠道,通过对职工群体信息的及时掌握和处理,使该群体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来,以主体性的意识应对危机,共同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2)大量的历史实践表明,在困难和危机面前,只有强有力的正确的思想作指导,才能战胜危机。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的对职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体现出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改革创新的精神,还要帮助职工队伍认清局势,通过正确的引导调整职工群体的心态的认识,并进一步的把该群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统一到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最大限度发挥职工群体的能量,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3)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的经济形势固然还会以复杂的态势呈现,企业必须把为职工群体解决实际困难作为重中之重。即使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加剧的趋势,也应最大限度的拓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将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有益于职工群体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氛围,充分尊重职工群体的主体地位,使其各项权益得到良好的保障。

[责任编辑:谢青松]

作者:侯永华

上一篇:水站灰土井设计研究论文下一篇:小城镇净水工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