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汉语拼音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我们学校今学期开展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学技能大赛,目的是为了规范教师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本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从英语学习习惯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谈一谈具体的做法,力争让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教材汉语拼音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教材汉语拼音教学管理论文 篇1:

二外日语课程改革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对一专多能、全面发展人才需求的增多,二外日语课程教学应当更加注重语言综合能力的应用。本文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简要分析二外日语课程的现状及问题,探讨二外日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动向。在教学过程中借鉴日语专业的教学模式,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与学生专业、日本文化等相关内容,通过大量实践练习,有效评价教学效果,打造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个性化、互动式二外日语课堂。

【关键词】二外日语;课程改革;教学方法;认知语言学

【作者简介】李健雄(1990-),女,江苏东台人,无锡太湖学院,二级,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日语教学。

一、引言

二外日语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习者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达到日语初级水平,可以用日语进行简单会话,看懂简单的日语文章,会写简短的日语作文。本文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简要分析二外日语课程的现状及问题,探讨二外日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动向。

二、二外日语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1.课程普及率不高,课程学时较少。目前无锡太湖学院共有8个二级学院,下设不同的专业。全校仅有3个专业开设二外日語课程。其中外国语学院的英语和商务英语专业从大三第一学期开始到大四第一学期共分三个学期讲授该门课程,每学期64学时,平均每周4个学时。商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仅在大三一学年讲授该门课程,每学期32学时,平均每周只有2个学时。也就是说,学生刚从日语零基础开始慢慢起步,学习完一些日语基础知识之后这门课程就结束了。有些学生可能刚找到日语学习的乐趣,摸到日语学习的门道,还没有能够在实践中达到简单交流的能力。更何况那些课程结束了都还在日语学习边缘徘徊、迟迟没有入门的学生。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专业课程需要更多的学时来强化,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无形中产生对二外日语课程漠视的意识。

2.大班制教学。无锡太湖学院目前在授二外日语课程的班级平均每个班级有40人左右,由于日语教师人数有限,16级英语与商务英语专业现在是分班教学,国贸专业的学生是两个班合班教学,也就是说一个教学班的人数高达80人。一般来说,在语言教学的基础阶段,学生越少教学效果越好。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一般学生数较多的大课课堂的纪律相对来说比较难以管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大课的课堂积极性也相对不高。

3.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由于二外日语课程是辅助性的课程,一般都是大班制教学,从学校层面来讲,学生只要修满该门课程相应的学分就算完成任务,没有像大学英语四六级那样的等级考试合格要求。即使有少部分学生因为考研的需要或者工作的压力会对二外日语的学习有一定的自觉性,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压力几乎没有,不能适当运用学习策略进行二外日语的有效学习。

三、从教学方法看二外日语课程改革

1.认知语言学的应用。凡语言的交流,如果忽略了其背后的认知过程,那么这一交流一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每天都需要跟别人交流,见面寒暄、课堂讨论、发表演讲等,都是我们传达自己“内心世界”的表现。听话者在接收说话者“内心世界”的同时,通过语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传达给了对方。这里的“内心世界”就是指认知过程,包括眼前发生的事态、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事态、自己想象的事态以及说话者如何理解这些事态对于自己有什么关系或是有什么意义。作为非日语母语学习者,在二外日语课程教学中可以尝试以日语母语者的立场来学习日语、进行地道的日语表达。

在《大家的日语1》第1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わたしはマイク·ミラーです。这句话作为一个语法点来讲授没有任何问题。大家也会普遍认为,只要符合语法,语言交流就可以成立。但是,每一种语言的语法形式都是在这一语言的使用者们所偏爱的认知过程中产生并形成的产物。日语母语说话者往往习惯于以说话者为中心把握事态,不喜欢在没有必要的时候把自己作为语言表述的对象,而且当他们听到对方这样表述时也会觉得很别扭。但是学习者并不了解这些,他们只能根据学过的用法,通过自己的母语进行推测,组织出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句子。但结果往往却是这个句子不能算作贴切的日语表达。这就是基于日语母语说话者和学习者“事态把握”方法及语言表述方式的不同。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于学习者自身的主体认知行为,即学习者需要注意到日语和母语之间存在的根本区别,理解和认知这个区别在自己日语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初学阶段就开始尝试以日本人的思维考虑问题,并尝试进行贴合日本人方式的表达。因此在用日语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通常会省略掉「わたしは」。

2.三语教学。由于二外日语教学的对象都是英语能力相对来说较强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中、英、日三种语言来授课,有意识地通过语言的正迁移来引导学生日语的学习。尤其是二外日语的语音阶段,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到当时学习汉语拼音和英文26个字母的阶段。教师在讲授假名的时候如果能够类比汉语拼音、英语音标的话,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假名ゆ时,可以类比英文单词you。在讲授ら行假名时,可以联系汉语里的鼻音n和边音l,以此来进行比较。在发ら行音的时候,一定要有舌头弹跳的动作。除了语音之外,文字也可以进行类比教学。众所周知,中日同属汉字文化圈,中文汉字和日文汉字有许多相似之处。

3.借鉴日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导入文化。徐文智在《二外日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一文中提到“二外日语教学的基础化、半专业化”这个概念。这是指在教学环节中以日语专业基础日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方法,选用适当教材,精讲多练,以听说为主、语法为辅,要寓教于乐,同时导入日本文化。二外日语课程教学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听、说、读、写、译。二外日语教学总体上来说并不需要学生掌握太多专业化较强的知识点,比如元音无声化等。但不管是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还是对于学习二外日语的学生来说,日语语音都是必须要掌握好的基础,也是他们能够继续深入学习日语的关键。因此,在日语语音的知识板块,二外日语的教学完全可以借鉴日语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对每个假名的发音技巧进行讲解,对每个假名的书写规范进行说明,对那些容易混淆的发音、容易混淆的假名、容易写错的假名进行逐一纠正、确认。一学期64学时的话,至少要保证其中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学时是用在日语语音课程上的。同样,在日语动词的知识板块,笔者更建议采用“学校语法”对动词的分类进行讲授。在《大家的日语》这套教材里将日语动词分成三类,即动1、动2、动3。有些学生对动词后加1、2、3特别难以理解,于是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甚至还有记错的可能。其实,按照“学校语法”来划分,动词根据活用是分成四类的,即五段动词、一段动词、カ变动词、サ变动词。所谓的五段是指五十音图里的“五段”。五段动词就是指这类动词的词尾在あいうえお五段上都可以变形。如此一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记忆了。

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日语语言之外,还需要学习日本历史、日本文学、日本文化等相关课程。而作为二外日语课程,目前无锡太湖学院是没有配套课程的。因此教师在讲授日语语言的同时,适当穿插日本的风俗、习惯、文化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语中的表达。《大家的日语1》第2课会话文设定的情景是搬进新家后去邻居家拜访,在这样的情景下发生了一段与邻居之间的会话,里面涉及到给邻居送咖啡的小细节。这样的一个小细节里就体现了一种日本式的风俗习惯,即在迁到新居后,要和周围的邻居寒暄一下,最好带些小礼物,比如咖啡、毛巾、香皂或点心之类。通过文化导入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如何与邻居进行言语上的寒暄,还学到了人情世故方面的寒暄,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管理、评价。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带来了契机。“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语言学习类课程来说固然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辅以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则会让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笔者通过蓝墨云班课小程序对二外日语教学班的学生进行管理、评价。比如课堂上的签到、测试等,课后的作业也会要求学生提交到蓝墨云里,所有人都可以共享作业,教师可以评分,学生之间也可以查阅作业,互评给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灵活自主地学习日语。以下举出3道小测验的题目。

1.日语的假名共有( )个,包括清音、浊音、半浊音和拨音。

A.68 B.69 C.70 D.71

2.片假名是由( )演变而来。

A.汉字草书 B.汉字楷书 C.汉字草书偏旁 D.汉字楷书偏旁

3.平假名是由( )演变而来。

A.汉字草书 B.汉字楷书 C.汉字篆书 D.汉字隶书

经蓝墨云统计,这3道题学生的正确率分别为11%、27%、73%。通过定量分析,笔者能迅速判斷出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加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和教学内容。

四、从教材、教师和学生看二外日语课程改革

1.教材。《大家的日语1》第1课的练习部分有如下一段会话。

A:失礼ですが、お名前は?

B:イーです。

A:リーさんですか。

B:いいえ、イーです。

以上是一段询问对方姓名的会话,但这段会话的设定情景和A、B的人物关系都没有明确给出。初学者很容易直接照搬过来,当问别人姓名的时候,就会说“对不起,请问您叫什么名字”。殊不知,这样的表达并不适用所有的场合及人物关系。很显然,教材的内容设置对于教学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在教材内容方面,不再仅仅以句型、语法为中心,还要考虑到如何让学习者能够使用地道的日语表达来交流。

2.教师和学生。二外日语课堂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日语听说能力。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组织者、课堂交流中的参与者,教师应当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多一点耐心让学生自己组织好语言表达出来。教师问学生“几点钟”,学生回答“3点钟”。此时教师应该将这个话题继续下去,对学生说“谢谢”,而不是去评判学生回答的对与错。学生应当有意识地去关注日语的表达特点、日本人的表达习惯,甚至可以与自己的母语、自己的认知以及对事态的把握进行比较,从而加深理解,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二外日语课程作为一门不被重视但同时又不容忽视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听说为主,引进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教材、教师、学生多方面共同促进该门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池上嘉彦,守屋三千代,赵蓉.如何教授地道的日语: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2]侯亚琼.对二外日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3).

[3]石玉芳.关于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4]徐文智.二外日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5]野田尚史.日本语教育のため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12.

作者:李健雄

教材汉语拼音教学管理论文 篇2: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

【摘 要】我们学校今学期开展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学技能大赛,目的是为了规范教师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本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从英语学习习惯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谈一谈具体的做法,力争让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培养;学生;良好;英语;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成就未来,坏习惯毁人一生。而小学英语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信心和习惯,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表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良好的听的习惯

用心听他人说英语,认真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模仿。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没有“听”,就无从模仿“说”。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

(一)课堂上静心听的习惯

小学生爱模仿,善模仿,还好表现。课堂上,常有学生还没等老师说完就急于开口模仿或轻声跟讲,结果导致自身发音欠准,而且还影响了他人。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养成静心听的习惯,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当教师示范发音时,学生要边观察教师嘴形,注意观察其大、小、扁、圆及变化情况,边仔细听。做到看明、听清,当老师发音完毕,学生才能跟说。这样,发音才会到位,模仿效果才会好。

(二)仔细听录音的习惯

小学生听录音跟说跟读,往往只满足于“听到”,能跟得上读,而不注意语音、语调、句中的重音、停顿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听清”,在播放录音前,可分步提出听的具体要求,使其听一遍录音,便有一次收获。在听录音跟读时,要鼓励他们积极模仿录音中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语音语调。不要只满足于听到了录音内容。

(三)善于倾听他人的习惯

在英语课堂上,学生有很多听其他同学说英语的机会。但小学生有意注意较弱,维持时间较短,特别是在听同学发言时易走神。教师在课上要避免枯燥操练,要多用“有意点名,个别提问”,对活动与集体操练应频繁交替使用。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设置“牵制性”提问,“逼”学生专心听他人说英语,不听,就无法参与。例如,朗读单词、句型时,教师可先让个别学生发言,再让其他学生对他的发言做出评价,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学会评价。

(四)课外用心去听,反复听

英语的学习,有很多方法,但是多听无疑是最快最有效的。就像我们从小听方言所以就会说一样,英语也是一门语言,每晚睡觉前听半小时,这个要坚持,每天都要听,坚持下去,不能中断,两个月后,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听力不但提高,而且口语也标准多了。

二、良好的说的习惯

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交流,要引导学生多动口,克服怕说错和害羞的心理障碍。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

(一)课堂上积极发言的习惯

英语课堂是小学生用英语交际的主要场合。因此,教师就应该抓住时机,充分运用教材,从起始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说的习惯。可以经常在课堂上安排朗读、对话、复述、问答和表演等练习。

(二)课后坚持自由会话的习惯

每天利用课前三分钟,每小组轮流由一位学生为中心发言者进行自由会话或提出问题让其他同学回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在众人面前说英语的机会。对话内容可根据学生而异。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用英语询问一下其他同学的姓名、年龄、班级、喜好等等;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用英语讲故事,演讲比赛等,或向其他同学任意提问题。由于自由会话中存在着信息差距,这便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听说机会,天长日久,各有所获。

三、良好的读的习惯

“读”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之一。“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朗读”。朗读主要是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语感的过程。

(一)多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

与教材配套的录音带中有男、女、大人、小孩的不同音色,其音自然、地道。小学生模仿力强,如果他们能坚持跟录音朗读,并自觉地将自己的读音与标准规范的音调进行对比,纠正自己音调上的错误,那么这将为他们学好语音、语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良好习惯

为了不学成“哑巴外语”和“聋子外语”,就需要学生读出声音来。其实,朗读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最重要的是朗读能够加强记忆。因为自己发出声音和听到自己的声音,不仅需要用脑,还需要同时动用自己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这样不仅增加了对脑子的刺激强度,也多建立了一些条件反射,能使记忆过程加速并巩固。我们可以先大声朗读单词、短语、句子和课文,水平稍有提高后可以朗读报刊。

(三)充分利用晨读和晚读

教师可以在学校抓好晨读的工作,坚持每天早上20分钟的晨读,让全班同学高声朗读单词或课文等,也可以是自由朗读,这有助于照顾个别的差异。而晚读即在作业后或睡前朗读或背诵课文。这种形式教师较难检查执行的情况,但也可以用家长签名的形式,加以监督。因为只有经常去读才能掌握英语,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读”的另一层内涵是指“阅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除了每天学习的课文,学生还要每天阅读一篇和教材同步的英语短文。“阅读”要坚持由浅入深,随着英语知识的增多,逐步增加阅读量和难度。通过“阅读”,不仅能巩固和扩大词汇量,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英语特有的习惯用语、社会背景及国外的风土人情。

四、良好的写的习惯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听”、“说”、“读”、“写”几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学生必须养成“写”的习惯。“写”有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小学生在学英文书写前,已学会汉字和汉语拼音的书写,且已养成一定的书写习惯,这对学习英文书写有利也有弊。就书写而言,二者有相同之处,但更有不同之点。对于书写的坐姿,握笔方法,两者要求相同。而汉字与英文在书写上差异很大。即使汉语拼音与英文斜体行书在书写上也风格各异。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对学生英文書写进行严格的训练。

(二)养成勤做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后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语言输入日渐丰富。他们开始接触并学习较长篇幅的对话和短文。在此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对话和短文写作。为了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句型仿写对话或短文,让学生每天坚持写几句话,日积月累,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就会逐渐得到提高。教师应经常表扬那些将对话或短文写得长又正确的学生,并请一些写得好的学生在全班朗读自己的对话或小短文。开展此类写作活动,可以在全班营造相互学习的氛围。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獲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学生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学生拥有了扎实的听说读写技能,才会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更生动,更精彩。

作者:林水兰

教材汉语拼音教学管理论文 篇3:

新疆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对策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新疆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文章分析了该课程面临的现实困境,针对新疆高职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汉语水平低等特点,提出逐步克服语言障碍、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使用恰当教学模式、增加实践内容比例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策略,以期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形势与政策;教学策略;少数民族学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新媒体环境下新疆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编号:XYZY2015KZD001)和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基于分层递进案例设计的新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索”(编号:JG2015YB03)的研究成果。

新疆高等职业(简称高职)教育不仅担负着为全疆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且肩负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以及捍卫国家安全的重要使命。“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的形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新疆高职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必须研究适合这些学生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新疆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

1. 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汉语水平较差

新疆是多民族地区,聚居着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锡伯、塔吉克、柯尔克孜族等多个民族。新疆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是高考成绩达到了专科分数参考线(2016年为200分)之上的学生,其中享受加分照顾政策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大。例如,目前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少数民族在校生约占66%。这些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南疆和田、喀什、阿克苏及北疆的伊犁、阿勒泰等地区。由于民族风俗、地理禀赋差异以及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也造成了教育发展的明显差异。调查发现,来自城镇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汉语基础;而来自边远农牧区的学生汉语基础差,其中1/3学生生活语言交流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另有2/3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语言障碍。特别地,来自南疆的维吾尔族学生中有近60%的学生使用汉语沟通尚存在困难。由于专业班级授课制的人数问题,有些班级由多种民族的少数民族学生构成,即民族班(“民语言班”和“双语班”两种);而有些班级则由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共同构成,即混合班。对于目前的“形势与政策”课程采用汉语授课,汉语教材、课件界面,少数民族学生普遍感到听课、记笔记与复习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与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相适应,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效果差。这也是出现一些学生逃课或在课堂走神的原因之一。

2. 课本内容较多,课程难度偏大

目前,新疆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采用的是新疆版的大中专通用教材,每学年两册,不断更新。以2015-2016年上册为例,包括四个栏目(理论学习、时事纵论、专题讲座、校园热话)共24篇课文。相对于每周2学时共9周的授课安排,显然课本内容较多。另外,该课程的内容广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防、外交等诸多领域,不仅包括国内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又有国际的时事热点、焦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政策性和时代性。对于年龄较小、阅历有限的新疆高职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课程内容难度偏大。调查发现,学生表示一些内容似懂非懂,一些内容难以理解;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表示没有听懂。

3. 教学模式陈旧,实践内容较少

“形势与政策”课程通常采用大班制教学,即几个行政班级合在一起(人数在50至70之间),由一位教师在多媒体投影教室上课。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手段单一、模式陈旧现象。主要体现在教师用PPT课件讲授,说教方式为主,实效性差。有时,教师讲的内容过多过细,也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另外,较少安排实践课、调查课或围绕某个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辩论等,使得本应该很有趣味性与时代感的知识点却变得缺乏生机。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学和倦怠思想。

4. 师资队伍不足,教学能力有限

新疆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师资不足、稳定性差,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教学水平不高,制约了该课程的有效开展。担任这门课程教学的有3类人员:学院各层领导、思政专业教师和非专业的其他人员(教师、辅导员或新进人员)。第1类人员有较高职称、职务及政策水平,但因行政、教学工作双肩挑,担任的课时受校方限制(如每人每周4节)。第2类人员是专业教师,他们承担着思政专业课及各门思政公共课的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数量不足的部分通常由第3类人员兼任,稳定性不高。教材和教学内容每学期更新,对于教师而言,总是在讲授新课。个别教师由于准备不足或能力有限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水平方面,普遍存在教师的知识体系广度和深度不够。如在复杂的国际关系、大国间的博弈、地缘政治等方面,知识体系和政治思辨能力明显不够完备。

二、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策略

1. 逐步克服语言障碍

学生听不懂课有两种原因,一是对相关知识听不懂,不理解;二是对老师说的话听不懂,更不用说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教师与学生是必须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和互动的。由于语言交流的不充分甚至存在障碍,就会像油水一样互相隔膜难以交融。为了让学生能够听懂课,不反感并愿意听,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描述课程内容,教师在讲解与演示的过程中注意停顿,让学员有一个反应和回味的机会。对于民族班的授课,最好事先能请专家将课文名称和标题翻译为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母语为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的学生较多),显示在课件的相应位置。教师讲课语言速度放慢,教学内容进度放慢。学生不认识的字词就用汉语拼音标注,有些专业名词用汉语拼音标注还不理解的,鼓励汉语水平好的学生适当翻译与解释给同伴听。这些措施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语言障碍。当然,应尽量配备“双语”教师,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2. 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高职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汉语水平低。如果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身心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与汉族学生同样的方法和教学计划授课,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教材只是基本教学素材与内容,课堂教学要对其进行创造性的选取、重组与转化。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可遵循以下原则来选取教学内容:①先易后难,分层递进。②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出。③贴近生活实际,增加人文精神。例如,宏观形势教育与微观形势教育相结合;既要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也要结合本地实际讲区情、市情、校情,进行微观形势教育。④有机嵌入爱国、爱疆、爱家乡教育内容。例如,在介绍时事纵论《60年的辉煌与奇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发展综述》时,请学生谈谈家乡的变化。这种教育与学生离得近、贴得紧,实在具体,能够增加针对性和吸引力。

3. 使用恰当教学模式

高职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一些汉字不认识、汉语发音不准、听不懂汉语专业术语,不能顺利地用汉语表达和书写等方面。对于这样的教学对象,高端政论、顶层设计偏多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应该如何进行教学?这确实给教师出了一道大大的难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可以适当采用以下教学模式:

(1)基于表达、互动和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师生对话、学生朗读、内容复述、模拟场景的对话练习和“一分钟演讲”等。例如,在进行专题讲座“深刻认识宗教极端主义的邪恶本质和严重危害”的教学时,可按以下方式引入新课。首先,请学生举出自己知道的暴力恐怖活动的例子。其次,教师讲解什么是“暴力恐怖活动”,并请学生思考与回答暴力恐怖活动的危害;如果回答得好,让全体学生鼓掌鼓励。最后,教师总结并讲授新课。这样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突出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从不敢开口、不好意思开口到积极踊跃发言。鼓励学生课前阅读、课后读写,完成作业。将学生作品粘贴在教室墙上展览,激发学生用心阅读和书写的积极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汉语水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探究教学模式。“形势与政策”教材多是由文字叙述与黑白图片构成,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即使认得大多数文字,但对于整体内容却较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彩色图片、动画与视频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例如,在专题讲座“中国外交战略新理论与实践”中有“‘一带一路’战略成就亚洲命运共同体”这样一部分内容。可以先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查询来探究相关内容。然后,教师再用PPT展示彩色地图,显示中国周边国家、亚欧各国;用动画演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终点与起点。特别地,让学生关注新疆所处的位置。最终说明思维是行动的先导;大国博弈,谋略居先;“一带一路”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又如,在介绍时事政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可利用网络上的相关纪念活动的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加深课程对学生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基于参观、体验和调查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既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突出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课堂、停留在校园,而应拓宽教育渠道、增加实践环节,实施全方位育人。可以采纳以下做法:①组织参观革命根据地,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例如,学生可以就近参观考察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等。②通过对企业、工厂、实习基地的参观考察和调查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例如,学生可以就近参观考察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等。③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④与专业实习、课程实训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加强体验。可以要求学生在进行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活动或实习实训活动后,写出简单的心得体会,并按一定比例记入该课程的考核成绩。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该门课程是集思想性、知识性、综合性为一体的社会热点课程。授课教师除了要有高尚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外,还必须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与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授课内容紧扣时事政治,每学期更新变动,教师备课工作量很大,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可采用以下措施:①认真抓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思想建设,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信念,树立牢固的“课堂有纪律”的观念。②对教师开展培训。一方面,在每学期该课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要点内容和教材发放之后,开课前组织校内外专家对教师进行具体内容的讲座形式的培训。另一方面,可组织该课程教师参加国家、自治区举办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辅导班。③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与研讨,集体备课、说课,探索课程教学的模式与方法。④建立“传、帮、带”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稳定性。⑤适当提高专职教师的比重,合理选配兼职教师。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传播主流声音、加强时事教育、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政治素养。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发展差异、民族发展差距,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分化,也会对新疆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思想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只有针对高职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用本地特色的教学策略,不断深化“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改革,才能达到课程目标;才能把优秀思想传达给学生,为学生的人格品质提供正确指引,让学生在温暖的人性关怀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郭丽杰,刘晓音,王琳.关于提高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28-30.

[2] 王晓华,赵明媚,孙英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管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75-77.

[3] 林红明.加强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德育工作之管见[J].职业教育研究,2014,(2):134-136.

(编辑:秦俊嫄)

作者:方若森 欧阳玉梅 田伟然

上一篇:公司治理财务核心能力论文下一篇:数控加工实践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