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系级行政管理论文

2022-04-20

所谓高校行政管理,是指高等学校为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目标,依照一定规章和制度,采用一定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它属于行政管理范畴,具有行政管理的一般属性即法制性、服务性、组织性、权威性等,但由于其对象是高校教职员工,其又是一个特殊的专业行政管理领域。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系级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系级行政管理论文 篇1:

系级单位领导体制的历史演进与启示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高校在系级单位设置行政机构的同时,还设置了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组织系统,各司其职,但目标是一致的。经过若干年的探索、实践,终于找到了高校系级实行“党政共同负责”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系级领导体制。

[关键词]高校 系级单位 领导体制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回顾高校系级单位的领导体制这一历史的演进进程,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系级单位领导体制,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高校系级单位领导体制的历史演进

建国初的“校长领导下的系主任责任制”。根据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状况,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规定高校校级实行“校长责任制”,系级实行“校长领导下的系主任责任制”。系级党组织起“政治核心”作用,不起直接领导作用。应该说,这一体制适应了建国初期高等教育事业改造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当时高等教育的发展。

“八大”后的“党总支领导下的系务委员会负责制”。党的“八大”后,中央和国务院于1958年9月在《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高校校级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系级实行“总支委员会领导下的系务委员会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导致了当时校级、系级普遍出现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特别是系级行政系统的作用大大削弱,几乎成了党组织的附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1960年代初的“校长领导下的系主任主持工作制”。1961年教育部颁布的、毛泽东基本肯定的文件《高教六十条》规定,高校校级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系级领导体制。在当年9月,教育部规定实行校长领导下,系主任主持系的经常工作制,系级党组织对全系的教学行政工作起“监督保证作用”。这一领导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系级党组织包揽一切的做法,这是一个进步。然而,随着政治挂帅的浪潮迭起,系级行政的作用很快又被严重弱化,系级行政仍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党总支领导下的系主任分工责任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教育部于1978年提出,高校校级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责任制”,系级实行“系总支委员会领导下的系主任分工责任制”。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95年的13年里,除少数高校试行“校长负责制”外,全国高校校级大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责任制”,系级大多在实际上处于“共同负责”状态,这对“文革”后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980年代的“系主任负责制”。受某些政治思潮的影响,1983年,中宣部、教育部曾发文提出,要把系级党组织的“领导”地位改为“保证监督”。当年,教育部则在正式文件中明确规定,高校系级实行“系主任负责”,系主任对校(院)长负责,系级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保证监督作用”等。这一领导体制,严重淡化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削弱了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一度导致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进而出现了1989年的政治风波,其教训是深刻的。

1990年代后的“党政共同负责制”。吸取了1980年代实行的“系主任负责制”领导体制所带来的的严重教训,中央在1990年7月的《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中规定,高校系级党组织是全系的“政治核心”;同时,通知规定了系级党组织除“保证监督”工作外,同时规定“参与行政管理工作重大问题的讨论决定”、“支持系主任独立开展工作”、“搞好党的建设”、“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干部管理工作”、“领导群团组织”等任务。这里虽没有规定系级的领导体制,但明确了系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并强调了“参与”行政工作的职能。到了1996年3月,中央制订的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系级单位党组织的主要责任规定了六条,其中一条是“参与讨论和决定”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这里不仅仅是“参与讨论”,还有“决定”。

1996年5月,中央组织部明确提出,高校系级党组织和系级行政要“适当划分职责范围”,“既有分工又要合作”,应当“共同做好工作”;系级党组织和系级行政要贯彻落实“校党委”和“校行政”的决定,即高等学校系级实行“党政共同负责”的体制。这是建国以来,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而做出的正确抉择,表明我们党找到了高校系级实行“党政共同负责”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领导体制。此后,很多地方和高校对系级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探索,推动了系级组织建设,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于1996年12月明确规定,系级党组织“参与讨论和决定”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的具体内容。在试行了3年以后,又专门发文,明确规定高校系级实行系级党组织和系级行政“共同负责”。

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是校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支撑和延伸

高校系级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的要义和本质。首先,我国高校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的根本要义,是坚持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是要切实把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办学的基本目标落到实处。其次,系级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的核心是坚持集体领导。系级党政之间地位平等,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党政领导共同保证系级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的有效实现。再次,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是在校级“党”“政”领导下的“共同负责”。系级“党”“政”的主要任务,就是共同坚决贯彻和落实校级“党委”和“行政”的决定,即在系级各项工作中,“系级行政”既要对“校行政”负责,也要对“校党委”负责;“系级党组织”既要对“校党委”负责,也要对“校行政”负责。

系级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是校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支撑和延伸。第一,高校的校级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在系一级尚未建立一个与之相配套、相呼应的运行机制。假如实行“系主任负责制”,系级党组织对系工作没有一定的领导权,校级党委工作也就很难在系级得以进一步地延伸;假如实行“系党总支领导下的系主任负责制”,看起来与学校领导体制相一致,而实际上却会导致校长的行政指挥作用难以发挥。实行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既充分考虑了系级工作的特殊性,也体现出对系级加强了党的领导。因此说,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是校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支撑和延伸。第二,以往由于系级的领导体制未能明确,实际工作中,系党组织和系行政在工作中往往互不协商,一些重大决策不经集体讨论,而由个人说了算;出现失误时,无人承担责任等。实行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既有利于提高系级单位的决策水平,又有利于在系级领导班子中形成团结向上、互相监督的机制。第三,系

级党组织只有紧密结合系级工作实际,加强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并通过保证监督、参与决策、领导和管理干部以及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组织,才能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实施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基本要求

实行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是我国高校系级单位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对校级党政领导,还是对系级负责人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政治、思想素质是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的重要条件。在高等学校系级党政领导岗位上工作的干部,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这是系级党政领导干部同心同德、实施系级单位“党政共同负责制”的领导体制的重要条件。要做到系级党政配合、共同负责,系级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增强责任感和大局意识。

配齐配强系级领导班子是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必要保证。一要科学、合理组建系级党政领导班子。校(院)党委要充分考虑系级班子成员的年龄、学历、专业、个性特点和工作能力等因素,努力将系级领导班子建成善管理、懂业务、团结协调、廉洁高效的领导集体。二要配强系级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系党组织书记不仅要熟悉党务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还要懂业务,熟悉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系主任不仅要是管理上的行家和学术上的专家,还要善于团结协调,作风正派。三要增强系级领导干部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的自觉意识,系级领导干部要严格自律,在系级班子内部互相支持、互相监督。

系级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实施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的一项最基本的制度。系级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系级党政联席会议,凡是涉及系级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重大事项,都应该由系级党政联席会议来讨论研究决定。系级党政联席会议主持人原则上应由系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来担任(具体要根据议题确定)。对所要研究、讨论的问题,在做出正式决定之前,须进行充分酝酿;对决定的执行情况要进行确有成效的监督和检查。此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系务会议制度和辅助性机构,使之成为辅助性的决策载体。系务会议一般由系级行政负责人、党群负责人、教研室主任等人参加。应规范决策程序,凡是决定系级重大问题的,就必须召开正式会议来研究决定。

作者:徐家林

高校系级行政管理论文 篇2:

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

所谓高校行政管理,是指高等学校为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目标,依照一定规章和制度,采用一定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它属于行政管理范畴,具有行政管理的一般属性即法制性、服务性、组织性、权威性等,但由于其对象是高校教职员工,其又是一个特殊的专业行政管理领域。纵观近些年来我国在教育改革事业方面的成果,我们已在办学模式、办学自主权的扩展、吸引国内和国外人才以及资金筹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实际进展。但是高校行政管理,作为学校实施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施依法治校的必要保障,在现阶段不但没有切实可行的系统实践尝试经验,甚至缺乏对于这一概念的深层次理论探讨,于是导致了高校行政管理水平成为了我国高校教育进步、工作目标实现的关键性问题,也正提示了我们应该提高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一、高校行政管理特点

(一)高校行政管理主体呈现专业化趋势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经常涉及大量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工作,比如教学、科研、人事等部门工作。这些部门一方面履行着指挥、组织、协调等职能;另一方面还承担着一定程度的评价、认定工作,比如对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评估,对科研成果的筛选、鉴别,对教材、图书资料及实验器材的选择等。这些工作都对行政管理者提出了一定的专业化要求。因此,高校各级管理人员除具备一般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外,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换言之,行政管理人员往往具备双重职务—行政职务与专业技术职务,以此保证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高校行政管理客体具有多样性特征

高校行政管理客体涉及到学生、教师和职工三大群体。学生是高校的立足之本,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学习需求、就业愿望等既是行政管理者需要掌握的信息,又是其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高校教师既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也是学术、科研的承担者。教学条件、学风建设、学术氛围、工资待遇、深造机会等因素极大地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校职工的主要职责是向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解决师生员工的后顾之忧。因此,高校职工是高校正常运转的有利保障,行政部门应该在职权范围内指导、协助好职工工作,齐心协力促进学校的发展。高校行政管理客体的多样性促使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保证学校各项职能的正常发挥。

二、高校行政管理弊端

(一)人员编排臃肿办事效率低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的安排与我国政府机关机构和人员编排设置基本类似,机构繁多、功能过细、编制人员和辅助人员也随之增加、有时还出现因人设岗的情况,这正是厅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会堂、科级干部一操场的形象描述。这种现象首先导致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后果。其次,每个部门只管理具体行政过程的一小部分,这就导致外来人员可能需要跑遍各个部门才能完成一项工作,大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经常需要多个部门合作完成同一件事,如果问题一出现,容易出现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现象,工作运行出现空档,出现问题无人承担,这不仅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还造成了行政管理混乱的不良影响。

(二)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导致官僚主义盛行

现阶段我国各高校所盛行的管理模式还是严格要求下级服从上级,并且为了实现高校管理工作的平稳运行,学校的每个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按照管理权限被严格固定在不同的层级上由高到低。权力逐渐集中构成如金字塔分布的等级层次。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为载体通过发布上级命令,依靠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来实现。学校的一切资源甚至包括学术资源在内都受控于学校的组织机构和成员。学术资源长期被行政资源挤压使得本应以学术为中心的象牙塔内同样滋生着权力崇拜。官僚主义盛行,导致高校内失去了本应存在的人文主义关怀,一个普通的办事官员都可以对德高望重的教授指手画脚,一个担任处长职务的教授在地位、待遇上可能还不如一个小小的办事官员,并且,还时常出现数十名教授争抢一个处长职务的事情。

(三)高校行政管理多数情况忽略了其外部事务处理方面的内容

高校作为一个与社会紧密相关的实体,其管理对象不单单是发生在高校内部的事。还应该包括高校外部事务的处理、高校与教育机构事务的处理、高校与兄弟院校事务的处理、高校与校友事务处理、高校与工商企业关系的处理、高校与社会公众关系的处理等。但是,目前大多数有关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有人深入其外部事务管理方面。不注重外部事务的处理,导致学校很多时候被孤立成一个特殊的社会团体,长此以往,使得高校不能通过交流得到更好的学校管理方法,学校的健康发展受到阻碍。同时,学生以后面向的是社会,缺少与外界的交流接触,也不利于学生以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导致旧的行政管理工作方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的逐渐完善、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也需要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需求。但是,目前多数学校的行政管理观念陈旧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有些已渐渐不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成为学校发展的阻力。究其原因,一方面,一些行政管理人员相关知识学习不够,创新意识不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寻找新的思路,循规蹈矩,办事墨守成规,服务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工作的开展,降低了行政效能;另一方面,高校行政管理的现行措施还主要是依靠各类规章制度和各岗位职责来约束组织内成员的行为,这样虽强化了工作秩序,但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被上级意志控制,缺少下级的意见—反馈,阻碍高校管理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措施

(一)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并不代表高效率、高质量。除此之外,还需要管理者掌握现代管理技能。采取先进的管理手段,拥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个人认为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可以提高一种意识,通过两种方式来拥有三种素质获得四种能力。一种意识,即服务意识,只有强化高校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才能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具备活力和生命力,才能使高校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二是积极利用学校现有的培训资源和社会力量来提高在职管理人员的素质。三种素质,即要求管理者拥有政治素质,它是搞好政治工作的根本保证;科学文化专业素质,它是搞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专业能力素质,它是搞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四种能力,即独当一面能力、工作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其内涵就是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服务上,将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放在心上,切实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办实事,激励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精神,而并非仅是获取行政权力。现今社会,仅靠精神、鼓励和觉悟来激励员工服务精神的做法只能体现管理手段的落后。高校管理者能否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还取决于学校本身能否满足各级行政人员的合理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不仅是培养人、挖掘人, 更是吸引人、留住人的过程。教职员工在不断追求高一级需求中取得进步的同时,学校也可在教职员工不断满足的需求中得以发展。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行分权管理模式

高校要顺应整个国家形势发展的需要,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决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学校高效率运转的基本条件。在大力开展效能作风建设、建立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的同时,必须坚持依法治校、以规理校,在建立健全高校各项管理制度上下工夫,通过制度化、规范化行政管理来实现管理出效益的办学目标。提倡分权管理模式、实现权力中心适当下移,为管理人员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工作环境可以充分发挥下级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工作积极性将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管理效果和服务质量。

(四)加强部门之间、人员之间交流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近几年高校组织结构逐渐扩大,高校管理人员骤然增多,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加剧,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加大了行政管理工作的难度。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管理者要善于把教职工聚合在一起,加强互相之间的交流、沟通、理解,形成向心力,消除人心涣散和人情匮乏的因素,使得学校的运行建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之上。

(五)创新高校行政管理技术手段

技术创新对于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加快高效行政管理的信息传递,简化管理程序,缩短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目前,通过协同办公、虚拟办公、自动化办公等新的管理手段,使高校行政管理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可以通过校园网内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时把有关决定、通知、会议精神传达到相关部门或院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留言板向有关部门反映教学、食堂、住宿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已经看到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变得有序、便捷和高效,但是这并不是代表着我们就可以就此打住创新、前进的步伐,进步是在实践中取得的,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在前进中创新,完善管理手段。在社会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高校发展的趋向必然是与世界接轨。而且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程度的不断加大。高校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以开展教育质量管理改革为中心,更新管理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找准管理定位已成为必然。

四、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取得的成就

第一,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迅速开展,推动了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全面深化。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开始,在组织建设上,进一步细化了各级行政机构的职能,保障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在成员构成上,对高校行政管理者的角色进行了重新界定,初步将管理者与教学者进行了分离工作;在管理理念方面,根据现代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和功能定位,以及高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适应国际合作和竞争、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行政管理理念正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

第二,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发生较大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阶段的发展,高等教育在规模数量、办学理念、教学内容及形式、高校的功能及管理模式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突出了其管理高校日常工作为全体师生服务、引导高校发展方向及改善教学与社会动态联系等方面的职能。

第三,高校行政管理形态获得较大突破。经过多年的改革和调整,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集中表现在由原来的中央集权型的高校行政管理逐步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合作的行政管理类型。高校行政管理形态的转化、中央权力的下放,给予了地方和高效更多的自主性,有助于高校自身不断成长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明臣.高效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杨毅敏.关于加强高效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32).

[3]张宇,周卫国.关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分析[J].高校科技学报,2009(12).

[4]符小花.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向导,2011(06).

[5]王伟峰,吴波.论高校行政管理创新[J].文教资料,2011(3).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作者:蒋群华 何岚

高校系级行政管理论文 篇3:

简政放权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的优化之道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以简政放权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的优化之道研究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高校行政管理现状为主要依据,从助于改革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缓解学校发展中的多种冲突、强化学术权利行政化、解决组织运行水平低下、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弥补科层制缺陷、有效处理党政学间的关系、完善内部管理组织体系、推动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和引入扁平化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目的在于提升简政放权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推动高校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简政放权;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学术权利;行政权力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18.092

0     引 言

现阶段,部分高校面临社会经济发展同教育活动未紧密联系、办学自主权未全面落实等问题。基于此,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的简政放权变成了高校改革的主方向,成为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有效渠道。此外,诸多地区的教育部也构建了与简政放权相关的文件,极大增强了高校办学的自主性。基于简政放权视角下,加强高校行政管理势在必行,不仅能够提高高校内部的工作效率,还能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相关部门需加大高校行政管理的优化力度,为高校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提供有效依据。本文主要分析简政放权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的优化之道,具体如下。

1     高校行政管理分析

实际上,高校的行政管理指高校为了实现工作目标,结合某一制度与机构,应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或方法,充分发挥管理效用,指引师生员工合理应用多种资源,完成学校多项工作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的组织活动。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内部管理过程中依旧应用行政管理制度,带有显著的科层制特点,具体体现在校长对上级部门负责、院长对校长负责等,行政权力上移,构成显著的金字塔权利体系。我国高校是三级管理层次,包含校园系等。

学校是教育、研究以及行政管理三个要素的综合体,其中,行政管理是学校实现科研以及教学两大社会功能的基本条件。高校行政管理具体展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行政同学术之间的关系;其二,管理创新同人员结构之间的关系,即完善行政管理人员单位体系和展开行政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其三,功能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即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布设同功能间关系。

2     優化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2.1   改革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促使了高校在办学体制、规模、效益、体系、质量等方面皆发生了巨大改变。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不同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还能推动和谐社会主体培养。实际上,高等教育和谐发展能够为社会主体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还能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撑。

2.2   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使社会公众慢慢意识到管理体系是构建在知识体系上的。高校身为科研与研发基地等创造性互动的主要源头,不但有较强的知识累积,还能产生新兴管理手段和模式,高校行政管理是人力资源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等众多无形资源或有形资源的重心,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将其延展社会管理中,对社会长足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3   缓解学校发展中的多种冲突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体系调整、改革深入,自身发展出现的冲突逐渐增加,比如,高校办学条件缺失与规模迅速扩张之间的冲突,内部管理制度创新包括分配制度创新等各方冲突。这些冲突是致使高校发展失衡的主要因素,高校行政管理只有稳定发展才能优化上述问题。

3     简政放权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现状

3.1   学术权利具有较强的行政化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管理学校的内部资源,内部权利主要集中在行政方面,学术方面的权利受到一定压制与束缚。此外,行政人员越来越注重科研工作、职称评定、教学任务等学术事务,并积极主动参与,学术组织没有有效的行政自主权,导致学术权利出现较强的行政化,不利于高校持续稳定发展。

3.2   组织运行水平低下

简政放权视角下,高校二级管理体系渐渐成型,一些常规性的管理事务渐渐被基层院系包揽,在无形中加大了教职工的工作压力。现阶段,各个高校学生数量逐渐增多,各种材料申报工作及考核评估工作越发繁杂,提升了学校管理难度。因为院系一级管理一般都会将中心放到教学上,而行政管理部门严重缺少工作人员,诸多事务无法得到及时优化,致使组织运行水平下降。

3.3   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各个高校或多或少都存在些许人事管理制度问题,尤其在用人制度、职称设置以及编制管理等方面。一直以来,高校一直沿用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模式,尽管在人才选拔、引入、辞退等方面皆履行了严格的人事管理流程,但缺少行之有效的人才退出制度,教职工皆抱着铁饭碗的心理,缺少工作创造性与自主性。此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认知缺失,未结合学校实际发展状况,致使人力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不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还会严重影响高校教育同社会之间的衔接工作,致使高校丧失活力。

3.4   科层制缺陷显著

现阶段,我国高校尤其是公立高校大都应用科层制管理形式,通常是院系两个管理方面,还有校院系3个管理层面。通过控制等级结构,实现层层节制与环环相扣。但此种科层制带来的不足十分显著,具体体现在下述几点。第一,条块分割,出现互相推诿和各自为政的情况;科层制分工明确,但在实际工程中,部分工作不能明确分工。在此种状况下,扯皮与推诿现象明显,为了部门利益,出现相互竞争的状况。比如,学校购入空调,通常由设备部门负责,但因为空调在应用中由后勤部管理,此时会因为明确分工致使两个部门之间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第二,易出现官僚主义,影响工作人员的创新精神。因为科层制中,工作人员不用参与决策,只要执行命令即可,且各项事务皆需要上报,时间一长,工作人员就会出现办事拖拉的情况。

4     简政放权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的优化之道

4.1   有效处理黨政学间的关系

第一,高校需大力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划分校长同党委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应用权利清单的形式让权责关系更具体、更规范。第二,有效处理行政权力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高校在加大行政管理力度的基础上,还需渐渐从学术事务中把行政事务剥离出来,凸显高校基于学术为中心的办学特色及原则,进而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凸显学术人员的主导作用。

4.2   完善内部管理组织体系

第一,加大组织机构精简力度。高校需全面推动组织机构创新与转型,提升组织运作水平。在该前提下,高校还需推动行政结构设置精简化以及统一化,将管理职能业务相近及相似的部门进行有机结合,且通过科学布设机构,让高校机关、后勤单位职责更科学、高效,保证机构合理布设,为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提供有效依据。第二,有效处理学校同院系之间的关系。高校需从整体方向上掌握学校发展规划与战略、学校承担的教学职责与科研职责,重视学术管理,全面落实教学目标与科研目标。院系级教学单位需不断完善工程流程,应用与之对应的机构设置,合理优化机构垂直化以及扁平化之间的冲突。

4.3   推动人事管理制度创新

对于高校人事管理来讲,相关人员需充分落实自主权利,同发展实际与自身战略目标相结合管理人力资源,依据具体状况构建与调整学校中机构布设、岗位组织布设、人员聘用、考核评价等相关政策与制度,建构动态且灵活的人才流动制度与人员调整制度。对于高校机构编制管理及人资配置手段,应采用教师分类管理机制与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增强职业导向,全面研究多种类型教职工的发展路径。

4.4   引入扁平化管理模式

目前,企业的权利分布与组织体系呈现出扁平式形态,权责职统一,基层工作人员、部门经理以及生产线管理者等,有权对自己负责的事务进行决策,并承担些许责任。在各部门与各层级决策中,引入和决策相关管理者与基层员工参加决策,有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这些则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落实科层制欠缺的。学校实际上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分割成多个独立部门,应是实时的网络管理结构,让管理系统实现协调统一,尽量减少扯皮或是推诿的情况,且减少由于层级过紧致使的信息失真现象,确保信息畅通,为简政放权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5     结 语

在简政放权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存在些许问题,比较常见的有学术权利具有较强的行政化、组织运行水平低下、人事管理制度缺少完善性、科层制缺陷显著,为了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提高高校市场竞争力,优化上述问题势在必行,相关主体可以通过有效处理党政学间的关系、完善内部管理组织体系、推动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引入扁平化管理模式等方式等方面,实现完全优化,以提高简政放权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为我国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国兴,吴文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对职员制改革的认知分析[J].智库时代,2019(19).

[2]冯勇.基于“云计算”的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讨[J].智库时代,2019(18).

[3]吕宇栋.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平台的构建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5).

[4]谭奕,胡峥嵘.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国际化现状与路径研究——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6).

[5]李庆瑞.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1234”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研究——以安徽省F高校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

[6]张育花,黄桂花,罗正相,等.服务型政府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服务创新建构——以心理学的视角[J].现代农业,2018(12).

[7]万春,刘皓,尚俊霞.浅析新公共服务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的改进[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3).

[8]彭黎明.试析政府职能转变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9(7).

[9]楚玮.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研究——评《中国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9(2).

作者:曹闯

上一篇:统计教育改革试析论文下一篇:民间美术广告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