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个体得到良好的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途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中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学,无论是课堂教学形式还是本身的知识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多个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学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篇1:

关于班主任管理工作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而有效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依赖于教育者优秀的素质,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最基层领导,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独有的优势,担当独特的角色,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生的心理医生。

关键词:班主任 管理 心理健康 教育

1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原则

1.1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发展,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还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②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实施;③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因此,对中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2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长期实践工作的规律概括和经验总结,是根据学校教育的特殊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确立的,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①教育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全体性原则。④主体性原则。⑤整体性原则。⑥差异性原则。⑦活动性原则。⑧保密性原则。

2 班主任管理工作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是国家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对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和班级各项管理的实施,协调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更是极为重要。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

2.1 班主任要积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 班主任是了解学生信息的首位掌握者,老师要积极地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他们的最新动态,首先教师要及时的跟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老师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可以根据与学生交流获得的信息及时的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理动态,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对于刚开始接受一个班级或者刚开展班主任工作的要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强学生的信心;其次班主任要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学生具有天生惧怕老师的特点,学生如果在学习等方面有问题时他们会把问题存在自己的内心,他们不会主动与班主任进行沟通,而且即使班主任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但是班主任每天的工作量比较大,而且学生数量大,班主任不可能全面的记住学生的心理,因此要及时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在工作中及时的了解具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进行具体的个性教育;最后教师要定期对辅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回访。班主任要定期对有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回访,班主任要积极的对于已经辅导过的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重点总结与分析,制定一定的措施,促进此方面的总的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2.2 在学生的学习中穿插式的进行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独立于学生的学习体系中的,心理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地开展学科教育穿插式教育。首先对教材本身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恰到好处的挖掘;其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的思想;最后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情感的激励和培养。所以,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所教学科的内容,尽可能地开发学科活动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3 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心理相容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就是公平的对全班学生进行公平的教育管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它是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组成的,因此在整个班级中必然会有“优秀生”和“低差生”,而班主任的主要心理教育就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心理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要积极地引导“优秀生”帮扶“低差生”“低差生”向“优秀生”学习的班级文化氛围,积极地创建互尊互爱的班级学习品格。

2.4 在环境布置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的教育功能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精心布置教室。在教室里可设立“光荣榜”、“评比栏”、“作品展”、“个人之最”、“图书角”、“自然角”、“悄悄话信箱”、“名人名言”、“师生沟通本”等,做到艺术性与教育性融为一体,既美化环境又熏陶学生。要充分发挥班级教室后面黑板报的作用,把黑板报办成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宣传阵地,既能锻炼学生又能教育学生。

3 结语

总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并非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工作,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及時总结调控,经常开展教育研讨活动,只有这样,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不断迈向新的高度,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瑞山.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年01期.

[2]常春娣,魏朝夕.论教师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年第1期.

[3]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

作者:张军峰

中学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篇2:

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个体得到良好的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途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中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学,无论是课堂教学形式还是本身的知识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多个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主要探讨的内容就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心理健康教育;中学

一、前言

21世纪的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全面发展阶段,无论是各个行业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处于这一背景之下的个体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着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在教学阶段采用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尽早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学科是初中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历史学科的教学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种途径,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合理采取措施,促使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

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严峻现实的需要,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主要针对于此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进行探讨和研究,希望通过以下几个策略的提出,能够为实际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从而促进中学历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得到良好的进步与发展。

(一)充分挖掘历史教材,有效运用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所能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心理教育素材,并且有效运用这些素材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学历史教材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中学历史教材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找准渗透点,以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有效运用这些挖掘的心理教育素材,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历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讲解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让学生体会、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学习和创新中进步发展的,进而让学生以此为基础,明确社会如此,每一个人也应该如此,不断学习与加强自身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以此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优化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课堂氛围

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所能采取的第二个措施就是优化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课堂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一方面的措施,具体来讲,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行为,让学生保持高昂的热情来参与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三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一良好关系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情况,从而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予以应对,而且有利于学生加强历史的学习,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三)改进教学方法,展开丰富的课外活动

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所能采取的第三个措施就是改进教学方法,展开丰富的课外活动,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灵活采用教学方法,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和小组的形式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且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促进各个方面得到有效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举办历史名著阅读成果展示、历史专题讲座、历史知识抢答赛,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从而促进历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中国境内人类活動”这一单元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班级里的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以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内容为基础,在单元结束的课程中开展历史知识抢答赛,以此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历史学科包含大量有教育意义的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历史学科教学中,无论是对历史学科的教学还是对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有效渗透到中学历史学科教学进行了上述论点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天富.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0).

[2]郭静波.浅析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6(11).

[3]叶一舵.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14(3).

?誗编辑 郭小琴

作者:李秀林

中学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篇3:

创造幸福的教育生活

摘要: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更加强调教育对生命的关注,强调教育过程中的生命关怀。本文通过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初步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职业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同时依据实践研究成果,论述了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教师创造幸福的教育生活的方法、途径与思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生活;情绪衰竭;职业倦怠;幸福感

一、引言

人人都渴望拥有幸福的喜悦,享受幸福生活是人的本能。与以往的教育相比,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更加强调教育对生命的关注,强调教育过程中的生命关怀。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不仅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开始在教育实践中重视与关注学生的生命,重视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愉悦与成就,最终使学生获得幸福感。其实,教育是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动,教育不仅要追求学生的幸福,更要追求教师的幸福,要创造师生在校园中的幸福生活(即:学生幸福的校园生活和教师幸福的教育生活)。

90年代初,基础教育出现“愉快教育”、“快乐教育”的改革试验,主张关心儿童,还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最近几十年人们对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关注,同时幸福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个领域的重视。随着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研究的发展,教育要关怀生命、回归生活、追求儿童幸福引起了更多教育者的共鸣与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幸福吗?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幸福吗?孩子们的未来会幸福吗?要回答这些问题恐怕离不开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教育者们的生存状态,她(他)们的生活幸福吗?她(他)们的教育生活幸福吗?她(他)们的职业发展幸福吗?幸福的教师是关怀生命的教师,幸福的教师是把教育当事业的教师,幸福的教师是心态阳光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才能为学生创造和构建幸福的校园生活,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健康积极的心理基础。

笔者在中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8年,现在专门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基于实践中的经历、体验与感悟,笔者认为:创造教师幸福的教育生活,构建学生幸福的校园生活离不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幸福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因为:①教育者不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过程规律,教学过程就会缺乏科学的诊断、评估,教师只能凭经验和感觉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缺乏成就感;②教育将学生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适应性问题视为智力问题或学习动机问题,学生的校园生活就没有愉悦;③教育者不懂得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引发师源性心理伤害以及教师自身的倦怠与挫败,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就都谈不上幸福感了。

所以笔者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教师,要让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提升师生幸福感服务,要创造幸福的校园生活。而创造幸福校园生活的关键是创造教师幸福的教育生活。因此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切实关注学校发展、课程改革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关注教师、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关注学生、教师以及心理教师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并以此为出发点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内容、形式、途径与方法,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学校教育和人的成长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我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创造幸福教育生活的提出

根据《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等相关文件精神及初中建设工程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我区中学大多已着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极不均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距离课程改革实践的要求相差甚远。学校教师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与知识教育、品德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活动。虽然我区多数中学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育生活中的问题

学校心理教育更要关注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心理素质是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面对教育问题的自我调控、自我协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可以主要包括:较强的认知能力;成熟而稳定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和颇具魅力的人格四个维度。在教育实践中的行为表现: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心境愉快;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康的人格,人际交往和谐,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但是,校园中教师的心理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

(1)教师教育生活的倦怠

一位教师这样描述自己工作的一周:“星期一,使劲想办法让自己高兴起来;星期二,不是偷懒是累的;星期三,怎样熬过这一周;星期四,在坚持一下;星期五,明天还要补课;星期六,终于等到这一天;星期天,领导说:今天没课,大家开回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以来,面对扑面而来的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育技术以及种种考核,教师们感到压力很大。虽然在一些大型教师培训中,专家的学术报告也会使教师们有豁然开朗之感,但一回到学校,遇到与理论无法配套的具体环境中的具体问题,很多教师还是不知所措。“教书教得一点成就感都没有了!”“反正是越教越不知怎么教!”这种情绪的蔓延,使学校管理者倍感为难。有些专家认为,这种挑战会激发教师的学习欲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然而事实证明,挑战的难度如果超过了教师的承受能力,焦虑感和挫折感反而使不少教师走向职业倦怠。

对朝阳区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的调查中,朝阳区教师对工作最深刻的体验结果分析如下图,46.1%的教师认为是疲惫,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愉悦(26.2%的教师体验是愉悦),2.6%的教师体验是烦恼。总体来讲,近50%的教师感受到的是消极方面的情绪体验,而有积极心理体验的教师比例偏低,还有四分之一(占25.1%)的教师不清楚自己的体验,我区教师对工作的消极心理体验较多。

为考察我区教师宣泄情绪的方式,我们设置了题目:当您感到心理压力很大时,一般采取什么样的宣泄方式?调查结果:选择自我调节的教师比例最高(占71.9%);选择找人倾诉的教师为47.0%;选择转移注意力的教师占40.0%;选择保持沉默的教师比例最低(占17.5%)。我区教师宣泄情绪的方式分析如下图,

面对社会发展与课程改革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思维活跃求知面更广的学生,面对期待更高的家长,努力工作着又对课程改革与学校教育有着诸多困惑的教师,如果缺乏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与技能,没有积极的调整和应对策略,就会产生工作疲惫,当这种疲惫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就会引发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成就感等倦怠现象,如果学校里没有积极的心理援助,长时间积聚这种疲惫会造成许多危害。如:教师心态失衡、产生怨职情绪、缺乏爱心和耐心、创新能力丧失等等,从而影响或降低教师职业幸福感,

(2)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心理困惑

其一,教育者不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过程规律,不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教学过程缺乏科学的诊断、评估,只凭经验和感觉进行教学等;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适应性问题简单地视为智力问题或学习动机问题;其二,将学生心理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推卸教育责任的又一个“球门”。虽然学校教师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学生中的许多行为问题并非思想品质问题,更多的是心理方面的偏颇,是学生发展中的问题。但由于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在遇到学生行为问题时,不是主动地分析原因,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将问题学生统统定义为心理障碍送到心理咨询室,由心理教师去处理。如此一来,学校教育中问题学生的处理,从原来的推给家长、教育处,现在又推给了心理教师。问题学生就像一个球,被踢来踢去,而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咨询室也就成了一个新的“球门”。

2.心理教师的困惑与需求

①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尽人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它对从业者的品德、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比如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教育者必须同时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以及与学生所学知识相关的各科知识;在工作技能方面要求具备课堂教学、个别教学、心理测验与诊断、心理咨询、语言沟通等多方面的技能,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但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这支队伍的人员组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专业。在今年对××区中学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我们回收有效问卷47份,其中47所中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情况如下:

表1 ××区47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状况

别 人

数 第一学历 第一学历专业 职业资格证书

中专 大专 本科 研究生 心理或教育专业 非心理或教育专业 有 无

专职 15 0 1 8 6 14 1 13 2

兼职 73 1 12 58 2 7 66 10 63

合计 88 1 13 66 8 21 67 23 65

表1显示,47所学校均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其中32%的学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心理教师中40%为研究生学历,第一学历专业为教育或心理类的达14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93%,其中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13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87%;而兼职教师中90%的教师非心理或教育专业,且86%没有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教师资格证书。

②政策不明朗以及“角色混乱”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稳定与作用的发挥 由于多方面原因,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相当不稳定。不少的心理教师报怨在学校作心理教育工作难度大,要么是领导不重视不支持、要么是教师不理解不合作;说是专职学校心理工作者,但由于上级部门没有系统而详尽的关于“专职学校心理工作者”的人事岗位、职称评定和待遇标准,致使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身兼数职,并时刻处于“角色混乱”的状态中,又是心理咨询师、又是政治教师、又是班主任、又是年级组长、又是德育处职员、又是校团委书记、有的还是学校科研员;心理教师的职称评定要依附德育体系或其它学科。心理健康教师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与教研活动,只能通过其他学科的继续教育获得学分,既影响了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又不利学校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在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将学生心理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推卸教育责任的又一个“球门”。

现在,学校教师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学生中的许多行为问题并非思想品质问题,更多的是心理方面的偏颇,是学生发展中的问题。但由于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在遇到学生行为问题时,不是主动地分析原因,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将问题学生统统定义为心理障碍送到心理咨询室,由心理教师去处理。如此一来,学校教育中问题学生的处理,从原来的推给家长、教育处,现在又推给了心理教师。问题学生就像一个球,被踢来踢去,而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咨询室也就成了一个新的“球门”。

(二)创造幸福教育生活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以后,面对扑面而来的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育技术以及种种考核,教师们感到压力很大。虽然在一些大型教师培训中,专家的学术报告也会使教师们有豁然开朗之感,但一回到学校,遇到与理论无法配套的具体环境中的具体问题,很多教师还是不知所措。“教书教得一点成就感都没有了!”“反正是越教越不知怎么教!”这种情绪的蔓延,使学校管理者倍感为难。有些专家认为,这种挑战会激发教师的学习欲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然而事实证明,挑战的难度如果超过了教师的承受能力,焦虑感和挫折感反而使不少教师走向职业倦怠。

在××区一项关于《××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发现:

1、从职业价值观的角度:××区中小学教师对于工作中的名利、人际关系、智性成长、利他、安全感和独立性都比较看重,对职业价值观各方面的重视程度依次为:成就感、安全感、独立性、人际关系、利他、智性成长、名利和管理。

2、从工作压力的角度:××区中小学教师感受到的工作压力较大,其中职业因素、学生因素和社会因素所造成的压力居于前三。

3、从职业倦怠的角度:××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整体状况并不严重,呈现出高情绪衰竭、低非人性化和高个人成就感的特点;高级教师情绪衰竭水平最高,其次是教龄为11-20年以及30年以上的教师,班主任教师的情绪衰竭水平显著高于一般科任教师。

在我们对一所完中校教师的SCL-90问卷测量中,36位班主任参与心理健康状况筛查,6位年级组长、30位班主任教师,去除无效问卷5份,得到有效量表数据31份,粗分统计结论如下:

1、该班主任SCL-90测量总分均值为155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129分;

2、10项因子分中有4项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按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是:躯体化、睡眠与饮食、偏执和焦虑;5项因子分略高于全国常模,按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是: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精神和恐怖;1项略低于全国常模,即:人际关系敏感性;

3、SCL-90测量总分高于160分的教师13位,占42%;23 %的班主任阳性症状痛苦水平为中等以上,(该校班主任已在专职心理教师指导下学习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并对阳性症状指标痛苦水平做出自我分析,从而调整心理状态,达到健康水平。)

面对社会发展与课程改革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思维活跃求知面更广的学生,面对期待更高的家长,努力工作着又对课程改革与学校教育有着诸多困惑的教师,如果缺乏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与技能,没有积极的调整和应对策略,就会产生工作疲惫,当这种疲惫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就会引发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成就感等倦怠现象,如果学校里没有积极的心理援助,长时间积聚这种疲惫会造成许多危害。如:教师心态失衡、产生怨职情绪、缺乏爱心和耐心、创新能力丧失等等,从而影响或降低教师职业幸福感,

三、创造幸福的教育生活,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师成长助力的几点思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根据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从学校实际出发,指导实施者运用心理的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积极心理援助的教育活动。虽然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对象,但笔者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今后应更多地将精力用于对教师这个群体的关注,这才是治本的方法。因为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源于问题教师与问题家长的问题方法,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愉悦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校园生活的幸福离不开教师职业的幸福。故而,今后一段时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借助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体验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让学校成为教师创造自己幸福人生的职场。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发展与课程改革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些问题应该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如何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师生创造幸福的校园生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研部门的大力支持,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和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基于上述,笔者结合一些已有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第一、建立幸福教师工作室,创新研训模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教师工作满意度;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不仅要面对和解决很多教师与家长难于解决个案,还要调整自己心态,适应目前并不是太好的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和多重工作角色,更重要的是要寻找积极的方式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当其他各学科教师都有条不紊地接受继续教育、参加教研活动和职称评定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却感到很茫然,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工作难度大等因素造成专兼职教师队伍一直很不稳定。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创新研究与培训的模式,确保专职心理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我们的做法是:

1.建设幸福教师工作室,确保专兼职心理教师实训场所;

幸福教师工作室既是专职心理教师的业务实训场所,又是各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的指导场所,同时兼顾我区不同教师群体的团体心理训练与心理拓展活动体验。是一个集“实训、研究、体验”三个功能于一体的场所。

2.创新研究与培训模式,促进专兼职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幸福教师工作室本着“研究带培训,培训促研究”指导思想,将“培训、研究和体验”相互融合,尝试多种方法,促进专兼职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3.组建自我的成长团体,帮助专兼职心理教师体验幸福。

只有心理教师拥有春天般的生命,才能在学校为学生为教师创造生命的春天。因此,专兼职心理教师在“幸福教师工作室”接受相关的培训、演练和专业督导后,首先提升自我效能感与幸福感,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和学校教师需求,在本校针对教师设计并实施相关的心理活动,为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提供心理支持。

第二、设计继续教育与校本培训中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学习,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为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帮助教师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第三、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结合学校问题与特点,精心设计针对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活动。

在幸福教育理念指导下,立足职场、走进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教育生活的高效指导吸引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改变,在研究中成长,以激情和智慧,创造幸福的教育(校园)生活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曹世民. 疲惫教师的心理防御机制[J]. 2008: 3

2. 黄 爽. 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教师教育研究,2006, 4: 89—90

3. 刘 晔. 九个台阶通幸福[J].科技风,2007,1:44

4. 叶一舵. 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解读与反思[J].东南学术,2002,6: 170—173

5. 蒋 茵. 过一种幸福而完满的生活: 教师发展的内源性动力[J].当代教育科学,2008,11:27—30

6. 张 焱,张 莉. 消除职业倦怠增强职业幸福感[J].教育经济研究,2008: 72

7. 刘次林.教师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0,5:21—25

8. 王 岚. 朝阳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分析,2007

9. 王 岚. 朝阳区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状况调查分析,2007

10.王 岚. 朝阳区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状况调查分析,2007

作者:田虹

上一篇:秘书职业道德研究论文下一篇:城市美学园林景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