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法制教育论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学法制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前不久,我的一个9岁的侄子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和6位同学一起到郊外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突然有四个男孩子把他们拦住,向他们勒索要钱。其中最大的男孩可能12岁左右,手中还拿着双节铁棍,威胁侄子和他的几位同学说,不拿钱就不准他们走。面对比他们大,而且手中还拿着武器的对方,侄子和他的同学并没有妥协,而是齐心协力,积极想办法对付。

第一篇:中学法制教育论文

中学生物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摘 要: 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当代社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年轻一代能否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本研究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及成效,根据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生物课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方法,从而让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以后的生物学习中得心应手,走上社会后也可以成为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育 创造力 培养方法

创造力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吉尔福特在1950年《论创造力》的演说词中指出,创造力是“一种最高级的能力,是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1]。古今中外,国家及各级教育者都非常重视创造力的培养。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目标。社会的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陈至立在《知识经济、创新体系与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谈到:“知识经济发展强调劳动者必须具有较全面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2]在如今竞争愈演激烈的社会中,教育者不能再仅仅教授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将学到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新问题。要想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中学阶段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发育逐渐成熟,对外界事物具有好奇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发明创造的潜能。当前对中学生创造力的已在多学科中进行,但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进行培养的研究较少。生物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是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的很好素材。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及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在生物课堂上进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为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1.中学生创造力的一般特征

林崇德(1999)认为与儿童的创造力相比,中学生的创造力有如下特点:(1)中学生的创造力不再带有虚幻的、超脱现实的色彩,而更多地带有现实性,更多的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情境激发的;(2)中学生的创造力带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有意性,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解决新问题;(3)中学生的创造力更成熟[3]。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结构特点不同,因而在不同学科中进行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可以从人文、情感、听说写等方面进行培养,在政治方面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理解能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进行。生物科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研究生命的起源在于进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发现自然奥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中学生物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现状

生物学与生命息息相关,改革后的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就是培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能够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生命的美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我动手能力,以及勤于思考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并没有得到重视。因为生物在初中是副科,不参加中考,课时比其他课的课时少,有些学校为了抓升学率,就把生物课的时间给了其他课,这导致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上课时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知识的传授上,并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从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不会考虑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缺乏主动性的情况下,不能把知识熟练掌握升华,更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目前中学生物课堂比较单一,老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甚至出现“满堂灌”的情形,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听老师讲从来都不动大脑思考问题,考试的时候就把老师认为是重点的内容背下来应付考试,本来学生有想法或是有创造性也被扼杀。具体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种。

轰炸式:老师生物教学中不组织学生合作式学习,也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新现象的发现及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老师为了赶进度,不尊重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将知识直接讲授给学生,不管学生是否真的听懂和理解知识。课后也不能及时听到学生的信息反馈,教师也不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视为容器而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接受主体,这样学生的创造力被活生生地浇灭了。

训斥式:有个别教师把自身的上位放在学生位子之上,以教训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完成教学内容,不考虑学生的心情更不会考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挫伤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

压迫式:中学生压力比较大,他们刚刚从小学升到初中,要学的科目增多,学习任务也越来越严重,他们对初中的生活不习惯,认为生物课不重要,于是上课的时候就睡觉。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会考,把考试重点画出来,让学生背,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考试的任务而学习生物。这些现象造成教师错过了对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3.中学生物学科及学生特点

生物课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学科,它涉及面广,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生物工程等多个专业,涉及制药业、医疗业、环保业、农业等多方面问题,是对整个自然生命进行探究的学科,让学生掌握生命的奥秘,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对生命产生了好奇心学生才会开动思维探讨生命。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属于儿童—少年期,心理从幼稚向成熟过渡[3]。一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二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等的特征、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的特征”[4]。正是由于这种心理不同发展阶段特征错综复杂性,导致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初中生心理的发展的动摇性和可塑性很大,同时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其后续的身心发展[5]。

4.中学生物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方法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开展创造性教学,即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中所含的创造性因素,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性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就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策略。根据学科及学生特点,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加强中学生物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4.1更新教师观念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6],老师是主体,而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只是起指导作用,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而不是要老师强迫式地学习,开动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思考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老师不能只是满堂灌,而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师可以拿出时间和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4.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行创造力培养,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寻根究底;培养学生思考、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学生应该多开动大脑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说什么就什么,要多想想,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自然界中的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生物现象进行设疑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讲植物的叶时介绍“植物为什么吃荤?”;讲鱼类动物时,提问为什么鱼类会“死不瞑目”、“鱼鳃真的是苦的吗?”;讲解两栖动物时,介绍“青蛙的舌头为什么长在口腔的前端?”“青蛙为什么只能看到运动物体而不能看到静止物体?”等等,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4.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尤其是在实验课上,有目的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如在讲授《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中各种细胞器的制作时,教师就可以进行有效指导,从多方面考虑选取适合的材料,比如经济、环境、材料的易获取、稳固的效果,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选用橡皮泥或浅蓝色的彩色纸片,还可以建议他们两种材料都做,看那种材料做出来的效果好,进而选择出最适合的材料。如选择彩色纸片可以用剪刀把彩纸剪成小纸条,对小纸条折叠成内质网的形状,把折叠好的彩纸用固体胶固定好,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可以用红豆种子代替,这样我們的内质网就做好了,同时对学生提问,对内质网知识点掌握不全的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愉快地完成细胞器的制作,同时培养了动手能力。

4.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通过学生亲自触摸、观察、实验,使感官协同作用,手脑并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程度大大提高。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组织生物兴趣小组。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由学生自由合作动脑设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及变化,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总结得出自己的实验结论。实验分析较好的鼓励学生写成创新小文章进行投稿,当学生尝试到成功的愉悦后,会更努力地学习和研究。

4.5树立平等宽容的师生观

树立平等宽容的师生观,有利于形成师生和学生之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智力活动情景;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创造因子出现最佳活动状态——表现出勇于探索、质疑问难、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出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直觉敏感、产生灵感的智力状态。现代师生观认为: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人格上师生应该是平等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在人格上得到了尊重,心理上得到了满足,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和学生心灵的交流,用个人丰富的生活经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热爱生活之情[7]。

总之,在新课改倡导下的新型教学活动中,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年春.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D].2007.

[2]王建云.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D].2004.

[3]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4]卫红霞.初中化学教学合作学习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5]安敏.初中创造力的培养活动与实验[D].南京师范大学,2011.

[6]傅维利,维荣.关于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师生角色观的比较与评价、比较教育研究[D].2000.

[7]杨飞.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教学创新,2007(7).

作者:邓怀庆

第二篇:中学生法制教育初探

前不久,我的一个9岁的侄子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和6位同学一起到郊外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突然有四个男孩子把他们拦住,向他们勒索要钱。其中最大的男孩可能12岁左右,手中还拿着双节铁棍,威胁侄子和他的几位同学说,不拿钱就不准他们走。面对比他们大,而且手中还拿着武器的对方,侄子和他的同学并没有妥协,而是齐心协力,积极想办法对付。首先,他们捡起身边的石块或砖块,造成一种我们并不怕的气势,使得那四位男孩不敢轻易上前搜身。其次他们充分利用同学中的通讯设备——手机,马上报110,等待警察的救援。对方见侄子他们报了110,其中最小的一个男孩(9岁左右)大概是害怕了吧,马上就跑到就近的一个茶楼上去了。第三,在等待110救援的过程中,侄子他们并没有闲着,仍在积极想办法,又马上给家长打了电话。很快,其中一个家长就赶到了出事地点。对方见侄子方有家长来,一个个逃之夭夭了。

当侄子把这个故事将给我听的时候,我心里特别复杂,既为侄子和他同学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团结、积极动脑感到欣慰,同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又为另外四个孩子的作为感到悲哀,这也可以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教育的悲哀。9岁—12岁,应该说这还是一个纯真的年龄,而那四个孩子,却已经做出了与他们年龄完全不符的事情。长此以往,我们都可以预见这几个孩子的未来,那将是不可言喻的悲剧。由此,我想作为我们中学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负起对孩子们法制教育的责任,力争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1999年3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正式写进现行宪法,法制教育作为实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而被吸纳到学校教育当中,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建设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从网上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在九十年代以来曾经高达73%。他们以“财”“色”“霸”为作案目的,以暴力型、故意型、团伙型为主要方式,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

其次,学校法制教育,应做到形式多样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同时又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应把传统学校德育中的法律知识教学转变为法律素质养成。

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仅限于层面,对法律深层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中学生易于接受国家法律知识,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在学校还没有专门的法律书籍的前提下,尽量把法律教育做到内容浅显化,形式多样化:

1、 讲有关中学生的法律小故事。中学生也喜欢听故事,采用这样的形式,可以寓教于乐。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相关内容,或者是发生在身边的与法律相关的真事,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讲给学生听,学生兴趣浓厚,在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中,潜移默化地就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识。

2、 演法律小品。学校可以利用班队活动,通过表演法律小品,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既了解了法律知识,又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又可以愉悦身心。

3、 看少年犯罪影视作品。被搬上屏幕的少年犯罪案例,更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可比性。让学生观看这些作品,他们会在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中触动心灵,在心灵的震撼中了解法律,从而在生活中运用法律。

4、 专题讲座。学校聘请专门的法律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发人深省的案例中学到法律知识,明辨是非。

5、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这块阵地。家长是孩子的最亲密的老师,而且也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教师要经常和家长联系,同时可通过家长会适时向家长宣传与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要求家长经常关注孩子的动向,时常向孩子敲警钟,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尽量避免问题严重化。

作者:罗佳梅

第三篇:中学生法制教育的路径探索

摘要: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应然要求。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中学生知法、守法,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最有效途径。但是,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完善中学生法制教育就必须优化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律素质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完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生法制教育 必要性 存在问题 实现路径

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应然要求,在培育法律意识和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曾作过科学的论断:“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也要进行这个教育。”但在实践中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笔者将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生和其他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使他们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栋梁之才,更要使他们成为有法律意识、良好的守法习惯的好公民。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化进程正在提速。相应地对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法律知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今后要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就必须接受各方面的成为合格公民的准备,而如何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是法制教育的重点内容。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同时,我国法治建设对公民提出了遵纪守法的要求,要求青少年学生从中学会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同样,公民的守法习惯的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说教。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法制启蒙教育就是根本途径之一。开展法制教育,使中学生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实现我国法治化的基础性工程。

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中学生知法、守法,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最有效途径。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殊性决定我们必须加强法制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有一定比率的上升,引发了法制教育危机。中学生可塑性极强,如果不抓住时机加以引导,而放任自流,必然导致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未成年人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在九十年代一个时期以来曾经高达73%。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因此,有效地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因此,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也是现代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法律责任。

二、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是否具备法律素质,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基本标准。法制教育应当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强化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提高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法治化进程。

(一)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重视不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然而。一直以来在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既没有明确提出“法律素质”概念。又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应然层面讲,学校是中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压力和教学大纲缺失,虽有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但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因此,法制教育形式化的出现就不可避免。

(二)法制教育理念落后,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因此,法制教育应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教育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缺乏直观的教育,法制教育没取得好的效果。

(三)标准不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中学没有成套、正式、统一的法制教材。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即使是有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况而定。

(四)没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育质量差。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由其他教师兼任。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仅靠课本照本宣科,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而聘请的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又因受课程安排和时间、精力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三、优化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实现路径

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所当然地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因此,中学教育必须把法制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并优化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各种措施。我们认为,优化中学生法制教育有如下实现路径:

(一)优化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律素质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教育”的进一步诠释和具体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学生的各种素质。因此,素质教育不但应包括学生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应包含法律素质。为此,我们应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中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含、层次和形成规律。

(二)完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针对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司法、教育等部门应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学校应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而且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

(三)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校法制教育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是有具有丰富法律知识、良好的法律思维的高水平的法律教师。即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同时。努力研究法制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心不在于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在于在愉快中使学生养成较强的法治意识和良好的守法的习惯。为此,在认真完成正规法制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努力探寻其他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我们通过对多所中中学校法制教育的调查和思考,认为法制教育活动应该可以是丰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除了正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等。

作者:邓书玲 曾恩泉

上一篇:城乡规划设计论文下一篇:绿色税收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