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论文

2024-04-08

中学生心理论文(精选6篇)

篇1:中学生心理论文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大学生情绪心理论文 从“90后”大学生成长背景心理思想特征分析教育对策 摘要2008年9月各个高校迎来了第一批“90”后学生开始这些“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了高校的主要群体这些“新新人类”进入高校以后没有像社会所担心的那样难以管理他们为校园增添了属于他们的特点和活力然而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 他们与以往大学生相比思想心理特征呈现许多不同如何结合他们的成长背景针对“90后”独有的心理思想特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本文拟对90后大学生心理思想特征和其成长背景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成长背景教育对策 “90后”曾被普遍地认为是后现代、飘一代非主流的甚至还被冠以“问题少年”。传统的高校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一代人的时代特点只有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和心理思想特征进行详细剖析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做好对他们的教育工作。

一、“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分析 1.社会文化因素 “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同时也是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经济的和信息的长足发展必然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多元化“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都充斥着各种各样好的、不好的社会价值标准和文化氛围这使得他们可以 有更开阔的视野形成独特且复杂的思想行为对他们心理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力。2.家庭教育因素 “90后”的家庭突破了许多的传统首先是 “421”的家庭模式使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三代长辈抚育重心落于“90后”这一代子女上他们毫无疑问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对于他们的要求父母都尽量满足其次是随着人们对生活态度的改变主张独立与开放追求的是成功的事业与高质量的生活对孩子的教育脱离不了金钱不能从情感的角度去感化孩子势必使他们产生叛逆的心理。3.学校教育因素 “90后”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教育改革学校在改革教材在改革课程在改革在改革中义务教育迈向注重独立思考的西式方法90后也与前一代中国人的学习方法大为不同可是虽然体验过“减负”、“素质教育”这个时代的孩子承受更多的还是学习压力、升学压力他们在多次的学校教育中形成独特的批判性思维对权威不再像“80后”那样有绝对的崇拜。

二、“90后”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征 与“70后”、“80后”截然不同的成长背景自然造就出“90后”大学生有着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心理思想特征其中有好的方面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1.个性张扬富有创新精神。“90后”出生和生活环境相对于前几代家庭环境普遍民主也没有经历过政治和历史动荡使得这一代子女非常个性张扬而又善于表现自我他们不轻易趋同渴望有成就感。2.有强烈的自我权益意识和国家意识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90”后大学生对自身权益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比起“70后”、“80后”他们更懂法、更懂得维护自身权益、追求民主对于一切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时事新闻活动“90后”都会积极参与并且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评论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问题和事件面前他们表现出了对国家的深厚感情。3.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弱 由于“90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和家庭成长环境良好因此他们的成长道路几乎非常顺利有时显得自负对事情想得过于简单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常选择躲避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容易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稍有不如意即心灰意冷甚至悲观厌世。4.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 由于“90后”大学生在成长中处于家庭的关爱和包容中习惯了被爱和被关怀加之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烈很多时候过于关注自我而忽略了他人感受对于网络的过分依赖通过MSN、QQ聊天网络游戏等人际关系网络化虚拟也造成他们相对比较缺乏现实生活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忠诚感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同程度存在问题。

三、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方法探讨 1.转变传统教育方法显性、隐性教育相结合 “90后”大学生强调个性不喜欢受他人约束教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之中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通过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生硬死板而变得容易接受。2.充分利用网络巩固思想政治教育 在之前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网络发展、信息爆炸对“90后”大学生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样更需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沟通渠道依托网络资源对其开展网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之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只是历史赋予每个时代的使命都不同。“90后”终将有一天要成为中国的主人翁面对这样一个个性多样的群体只有结合社会时代特点准确把握“90后”学生的心理特性有方向地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使命。参考文献 1武大公布全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N.楚天金报2008-10-112.2龚艺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7 3白玉平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探讨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4李玲“90后”大学生与高校德育途径J新学术20082 5王极盛青年期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6杨琳90后大学生信息行为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02

篇2:中学生心理论文

非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大学教育趋于大众化及金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使非毕业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本文对非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通过其自身的调节和高校的配合来缓解此类心理压力。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压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创新高2010年更是达到了700万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使

非毕业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大学生自卑、冷漠、抑郁、厌学、强迫、报复甚至自杀等各种心理问题都与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一、就业问题对非毕业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大众化社会岗位的日趋饱和加之金融**对世界经济造成的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以前大学生就业的“骑马找马”的现象已经成为了过去更多的大 学生开始考虑如何先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广东省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2009年3月19日曾公布的一组数据截至3月10日为止广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

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这不可避免地会对非毕

业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些影响。

1、惧怕就业心理的产生。非毕业大学生尽管还没有直接面对毕业就业但社会上关于就业难的话题以及自己学长的就业状况都会使他们对自己将来的就业产生惧怕心理。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毕业生因为留恋校园生活更惧怕就业压力仍滞留于高校及其附近产生了“新留校一族”他们或是跟下届学生合住在寝室里或是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下他们的言传身教更是会对非毕业大学生产生冲击加剧他们对于就业的惧怕心理。

2、厌学心理的产生。非毕业大学生多都为昔日的天之骄子他们的成长历程几乎都没有经过“风吹雨打”加上缺乏实际的社会经验随着就业难度的增加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看到昔日的未考上大学的高中同学有些已经先就业当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工作过分苛求时会令自己陷人极大的精神 困扰甚至无法自拔就会感到失落、委屈、颓靡等等于是就产生了厌学甚至缀学的念头。同时随着各类信息越来越开放、公开非毕业大学生对各种就业途径也更为熟悉不少非毕业大学生注意到靠社会关系找工作是很重要的一种就业渠道而且靠关系找到的工作单位也比较好这使一些大学生热衷于在大学期间努力地去营造各种社会关系如到用人单位去实习的办法来“制造社会关系”等反而对专业知识不太看重。

3、自卑心理的产生。

一些大学生自我评价过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特别是在发现自己的某个学长因为各种原因还没有就业的情况下自卑的心理更为严重。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过于拘谨缩手缩脚优柔寡断慢慢开始丧失了勇气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不敢参与各种竞争。

二、大学生面对就业心理压力时的自我调节 心理压力其实并不可怕它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必然的存在。事实上进入社会后每个人都会面临心理压力正如中国的俗语所言“人人有本难念的经”尽管每一个人的压力都有所不同。大学作为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作为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大学生也应在其中学会如何面对心理压力。心理学上有一种学说——评估学说即个体对事物有了认识就会利用头脑中的旧经验来解释新输入的信息进行评估于是产生情绪体验。可见个人对事物究竟体验为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是在于怎样认识事物。而事物总有两面是是非非好好歹歹得得失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因此心理学家告诫我们当个体在认识、思考和评价客观事物时要注意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如果从某一角度来看可能会引起消积的情绪体验产生心理压力这时我们只要能够转换一个视角常会看到另一番景象心理压力也迎刃而解。对于就业压力非毕业大学生也要学会用这种方法来学会给自己减压。在校期间大学生就应该开始自觉加强就业心理

准备努力提高自己的就业心理调适能力为今后顺利就业做好准备。笔者认为大学生在自我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加强就业心理准备时应做到首先适应现实的就业市场变化舍弃焦虑不安、自负、自卑或孤傲等消极因素从实际出发沉着冷静立足现实努力充实自己。其次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参与各种竞争学会以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建立较强的现实感、乐观、坚强、自信、自尊。再次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要避免孤傲心理、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的心理也要克服急躁、焦虑、自卑、依赖、不公平等不良心理正确认识自己找出自己的兴趣所在确定自己的优 势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最后学会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公平现象学会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各项权益。

三、高校如何在缓解非毕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上发挥作用 减轻心理压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除大学生自己应积极面对和调整外高校也应主动参与营造氛围创设环境帮助大学生应对压力事件。

1、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时首先应考虑先就业融入社会脚踏实地锻炼自己。如果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单位不适合自己发展可以重新选择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知识、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在就业机会不断增长的同时失业的威胁也越来越大职业和岗位变动也更为频繁。高校应帮助非毕业大学生逐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同时通过举办一些优秀毕业生的座谈会、讲座等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等一些可能让大学生大有所为的地方就业。

2、高校应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非毕业大学生在自己积极面对就业心理压力的同时有时也会呈现出焦虑、自卑、攀比等不良就业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了非 毕业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就业。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高校可通过开设就业心理辅导活动课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进行职业心理测评等多种方式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大学生就业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积极的影响。

3、高校应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之一在于高校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却没有适时转变从而脱离了社会需求致使许多专业人才供大于求。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入推行素质教育增强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育教学与社会和时代的互动性加强实践教学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改革考试考核评价体系。只

篇3:论中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心理调适

一、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人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健康, 无疾病;一个是心理健康, 心情舒畅。两者健康, 才称得上健康, 缺一不可。二者相互促进。身体健康会使人精力充沛, 充满朝气、充满信心。反过来, 心理健康会促进人身体壮实, 活动能力增强。人的心理因素活动和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可以使生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反之, 则会降低或破坏生理上的某些功能, 从而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 诱发疾病发生。特别是情绪因素, 不良的情绪会引起身体键康的躯体障碍, 如血压上升、心率过快、冠心病、胃肠功能失调、糖尿病、皮肤病、湿疹、神经系统障碍等。现在中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有以下九个方面:

1.学习压力感。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学生生怕考试成绩不好, 无颜见江东父老, 心理压力过大。

2.适应性差。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 如同温室的花朵, 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不适应学校生活和老师的指导方法及团队活动。

3.情绪不稳定。随着考试的成绩好坏, 情绪忽高忽低、心理十分脆弱。

4.人际关系敏感。与别人不合群, 同学之间、邻里之间、亲戚之间情感不能沟通, 性格内向、孤僻。

5.焦虑现象。遇到困难时或考试前, 显得精神恍惚, 紧张不安。

6.抑郁、自卑现象。受到挫折后, 表现出情绪低落, 孤独感、自卑感严重。没有一点上进心。

7.心理不平衡性。常常忌妒别人学习成绩比自己好, 别人各方面比自己强。忌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 是一种痛苦又十分有害的心理。

8.敌对现象。在受到批评时, 容易产生抬杠, 产生敌对情绪。

9.偏执现象。以自我为中心, 在家庭中及班级里, 处处都以自我为中心。

二、心理调适的方法

人的正常心理健康应当是和谐的, 有序的, 平衡的。以下谈谈心理调适的八种方法。

1.学会微笑。微笑是一种无形资产, 对于身心健康均有裨益。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体验是一致的, 没有信心的人, 经常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眼神呆板。一个有自信心的人, 眼睛炯炯有神, 满面春风, 充满朝气。微笑是人快乐的表现, 能使人心情舒畅, 振奋精神, 能使人忘却忧愁、摆脱烦恼。要学会微笑、体验微笑这种美好的心理感受。这个办法既简便又十分有效。当你长年累月逐渐养成微笑的好习惯, 你就会觉得内心充满力量、充满信心。

2.多想自己开心的事。每个人都有成功或失败的一面, 都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多想开心的事, 就是你做得最成功的事, 那是你信心的保证, 坚定自己的信心, 就是力量的源泉。心理上美好的回忆能抹去心灵上的创伤。

3.语言调节法。语言是人类思想沟通的工具, 也是人的情绪与表现的强有力的影响工具。通过语言既可引起人的愉快情绪, 也可以引起人的消极情绪, 既可以引起也可以抑制, 即使内部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同样也能使人调节自己的情绪。当你遇到紧急情况时, 心里反复默念“镇静”二字;当你遇到大喜的事情时, 心里应默念“不要激动”;当你遇到愤怒或刺激时, 应默念“息怒”二字;当你要发脾气时, 心里应默念着“忍!忍!”

4.深呼吸身心放松法。古代有一高僧卧云曾说过:“静神养气。”静神养气对人的身心十分有益, 学会身心放松对紧张、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有相当好的调适作用。当你静下心来, 站或坐着, 闭上眼睛, 心里默念“静神养气”四个字, 然后做深呼吸, 吸气要缓慢, 节奏感顺畅, 然后慢慢呼气, 呼气要细、长, 速度比吸气还要慢, 反复几十个深呼吸, 会使人感到身心放松, 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5.想象放松法。有自卑感的人评价自己, 总认为自己在学习生活、工作中, 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越来越没信心, 越来越没劲。克服这种心理, 应树立信心、牢记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用默记的积极暗示心理, 逐渐有了信心的力量, 别人做得到的我同样也能做得好。用想象的方法, 做到人与大自然的融洽和谐。

6.欣赏音乐法。一首健康的音乐的乐曲能调节人的情绪, 陶冶人的情操, 培养人的意志。当人受到挫折或遇到困难时, 情绪低沉, 缺乏信心的时候, 选择适当的音乐欣赏, 能帮助人振奋精神。

7.团队精神生活。团队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的, 是一种凝聚力, 经常参加集体团队活动, 可以消除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敏感和心理不平衡性以及敌对情绪。可以形成一个团队成员互相友爱、关系融洽、密切合作,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学之间彼此亲近, 让同学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 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受到同学的安慰与鼓励, 增强团队精神高于一切的思想, 增强集体荣誉感。

8.将心理健康寓于体育教学之中。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更为突出, 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体育、美育显得更加重要。如足球、篮球、排球、拔河等, 逐渐与同学相互沟通感情,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遇事急躁、易怒, 容易冲动的学生, 应多参加太级拳、越野、射击等动作缓慢、持久的项目锻炼, 有利于帮助他们调节神经中枢系统,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稳定情绪, 对缓解和改善急躁、易怒、冲动等不良情绪均有裨益。

篇4:中学生心理论文

关键词文化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1 文化适应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

不同社会或社会群体在伦理道德、社会规范、行为和思想等这些文化方面上所表现的差异是文化差异。而当不同文化群体相互接触时,这些文化差异会对双方群体成员造成影响,其成员可能不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而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产生冲突体验,从而经历文化适应的过程。文化适应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关系密切,这在很多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文化适应研究目的之一就是分析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近年来,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心理健康服务面临更大的挑战。从2001年起,教育部发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并组织心理学专家研制完成“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组织专家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以及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专题研讨班等等,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 基于多元文化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2.1 多元文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

虽然总体上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学生有不少共同之处,但是在某些本族文化意识方面还是存在相当的差异。因此在心理健康服务的制定和实施上,多元一体的理念仍然适合,但是在具体和细节操作方面,需要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尤其要关注来自于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差异。

首先需要加强心理健康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各个民族的大学生都需要得到更多的心理健康有关的知识,消除对心理健康服务不正确的认识。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多元反映了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具体文化的针对性。之前文化适应的分类学研究发现双重分离(汉文化认同和行为参与较低,本族文化认同和行为参与较高)是采取人数比较多的文化适应方式之一,双重分离在本质上说是一种传统化,过度的保持本族的传统文化,所以对心理健康的态度和认识也可能更具有民族的特点和差异。因此包容不同文化的服务需要认识到不同民族存在的文化差异;认识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传统、习俗和教养方式;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背景对其在心理健康问题、治疗、和求助行为的态度上的影响;能够制定适应多元文化学生和家庭需求、价值观和习俗的干预措施等。

另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较强,因此尊重是多元文化心理服务的关键。

2.2 多元文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人员

目前高校都有专职的专业心理健康咨询人员,但是辅导员也承担了一部分相关工作。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一般更愿意去找辅导员解决。一方面,大学生和辅导员的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和他们倾诉心理问题比较容易;另一方面,因为对心理健康专业服务的认识不全面,因此会对心理健康咨询人员有顾虑。

多元文化理念下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应该帮助所有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和民族文化差异:帮助学生,尤其是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支持体系;与辅导员紧密联系,观察可能有潜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同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认识差异: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适应其文化需求的心理服务。

目前有的高校招聘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承担辅导员的工作,这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专业素养。

具有多元文化能力的辅导员具体来说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表露自己的情绪;能够认识到少数民族学生对上流文化环境的适应状况和民族认同;使用有关多元文化的材料加强学生的自我形象、民族认同和民族自豪;创造更多机会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与合作;与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帮助发现需要转介的情况。此外,专业的学校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和辅导员都应该加强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鼓励使用心理健康服务设施。

3 小结

篇5: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KK以上,简单地分析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在这其中,有社会历史原因,有教育上的原因,更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着逆反心理,但是,不同社会制度中产生的逆反心理便会打上不同社会的烙印,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它可能是个人主义、个人对社会的报复心理产生的温床,也可能是创造性思维,开拓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先兆。当代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时代的、历史的产物,是一种感情成分多于理性成分的不成熟心态,我们必须看到它求新求异,有着开拓创新的趋向和可能。因此,只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积极的态度来加以引导,就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克服逆反心理的不利因素。

KK四、逆反心理的积极面及引导对策

KK青少年逆反心理具有积极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KK(一)逆反心理表现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增强

KK不听命于成人,对成人的管教予以反思都说明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性的增强。此时,青少年已不再是处处需要成人呵护和照顾的孩子。他们已形成了自我评价及对社会、对他人的评价标准体系,开始以一个独立的个体的身份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这是青少年独立性的可贵的萌芽。

KK(二)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了青少年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分析社会现象,表现出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的使命感

KK青少年对于正面宣传的否定、反向思考虽然说明了他们思想上的不成熟,但是也表现了他们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社会现象,对社会上存在的个别不公正、黑暗的事例表现出不满和愤怒,这都表现了青少年纯真的正义感和道德观,这些可贵的思想萌芽如果加以精心培育,必定会成长为栋梁。

KK(三)青少年逆反心理中存在着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反对束缚的可贵精神

KK创造力是一切人才根本的特征,反对成人过多的干涉和束缚表现了青少年渴望创新求异的愿望。虽然他们并不能明确自身的创造目的,但却在创造欲望的推动下去反对常规;教育者应当认识到,打破常规、出奇不意不仅不可怕,也许还是创新的预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才会扼杀青少年旺盛的创造力。

KK(四)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成人反思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

KK当教育者面对青少年的反抗时,应冷静地反思一下我们教育中的不当之处。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忽视了青少年的思想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不能正确对待青少年迫切的心理需求,没有能形成民主、向上的家庭气氛,压制青少年渴望成长独立的要求,等等。我们前面也曾分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应归咎于青少年。同时,我们教育工作应多一些反思。

篇6:中学生心理学论文

中学生心理学论文

教育心理学对高职产品设计的指导作用

摘要:本文就如何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来培养具备较高设计水平和设计素养的高职产品设计人才作了分析和探索,主要阐述如何从情感原理、合作原理、创造原理等方面来正确指导高职产品设计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高职产品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全方位素质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职;产品设计;设计教育

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以高职产品设计教育为例,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产品设计人才。但由于教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认知存在盲点,就导致在许多高职院校的产品设计教学中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千篇一律。许多老师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在讲授草图绘制、基础造型、效果图绘制、技法表现、模型制作等各方面的训练时,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以至于“无人问津”。这样做不仅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和设计底蕴,还忽视了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情感原理、合作原理、创造原理来分三步走。通过情感原理了解学生、激励学生;通过合作原理培养学生、锻炼学生;通过创造原理开发学生潜能,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

一、运用情感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正确心态

如果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喜爱产品设计专业,积极主动地探索本专业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推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要想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情感原理。首先了解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本阶段发展的心理特征。高职类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相较于中职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自制力和学习能力,相较于本科专业的学生具有敢于探索的精神。高职产品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专业情感浓厚,个性化比较鲜明。因此该专业的教师需要根据设计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以疏导原则为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学生多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不断增进师生感情,通过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除了在室内操作外,也要多组织参观学习,带学生多见识社会中优秀的产品,见多识广,刺激他们的兴趣点,使他们不再局限在校园的学习,发散思维,寻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运用情感原理,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心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产品设计专业的学习。产品设计本身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教学重点难点多。认清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设计功课完成情况并不理想,并且一名合格的设计师是需要经过时间和经验积累的。避免设计基础薄弱的同学们因此而产生厌学和自暴自弃的心态。因此,对于未能合格完成设计任务的同学,要对其进行鼓励,帮其树立成功的信念,适当宽松同学们的合格线,给设计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们创设成功的机会。但要注意不能一味地对其进行鼓励,以免有些同学盲目自信。对于设计成绩相对较好的同学,适当地予以一些“挫折”,帮助其直面成功与失败,促进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因此端正同学们的学习心态是十分必要的。避免他们一开始就认为自己学不好或者肯定能学好,或者认为用不到及肯定能用好,以至于对教学目标产生影响。因此运用情感原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正确心态,从而培养具备较高设计水平和设计素养的高职产品设计人才。

二、运用合作原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增强动手能力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首先需要掌握造型基础技能,造型基础技能包括手工造型和电脑造型等;其次还需要掌握专业设计方面的技能,专业设计方面的技能诸如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动漫设计等各个专业不同类别的设计,最后还需要掌握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美术史和设计史论等相关理论。由此,可以把艺术与设计知识技能比喻为设计师的一只手,自然科技与社会知识技能比喻为设计师的另一只手,时代的发展要求设计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不管是学设计还是做设计都离不开团队协作。团结就是力量,摆脱学生的“单打独斗式”死板的学习方式在学设计的阶段中就应当养成团队合作的良好习惯。因为设计灵感是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团队协作可以更好地集思广益,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在产品设计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处处都可见团队合作。以VI设计为例,VI的设计首要程序就是先成立设计小组,设计小组的人大多是由各具所长的人员组成。一套VI设计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标志、标语、标准色、标准字、吉祥物等等,设计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需要各行业专门人员的参与,如美工、行销、市场调查、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专业人员,在理解消化MI,确定贯穿VI的基本形式之后对基本应用要素进行设计,最后编制手册完成设计。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VI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教师可以进行模拟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在这种有难度的设计活动中往往能激发出不可思议的潜力,在完成一个难度系数较高的设计任务后,每一位参与进来的同学都既能锻炼了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其创新创造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运用合作原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的力量,作品不管从细节和整体的严谨性都是有所体现的。同时增强动手能力,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价值所在,清晰自身目标定位,让每位同学切身体会到只有将自己融入集体,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协同合作,在协同合作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自发研究探索问题,更好地进行产品设计活动。

三、运用创造原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的设计教育活动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不断发展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要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锻炼提高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培养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新时期设计教学活动进步的体现。我们要正确认识设计教学活动中的进步性和曲折性,正确认识其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通过曲折的道路,了解其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信心,坚持培养创新性设计人才。创新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股清流,大胆地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创新教育的最大特点就创新性、创造性,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要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全面发展的能力。运用创造原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抓住所设计事物的本质。例如:杯子的发明是为了提供一种饮水的工具,在普通人眼里杯子的种类有很多,有陶瓷的、注塑的、木质的等等,还有大杯子、小杯子。但是在产品设计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发散思维,把握杯子的本质其实就是饮水的工具,那么在设计杯子的时候其实就不是在设计“杯子”,而是去设计一款可以饮水的工具。还可以将名词变作动词来进行设计教学。锻炼学生自觉地运用创新思维去解决设计问题,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多学、多问、多想、多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在某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们的核心竞争力。在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时不仅可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其综合素质。这对于培养具备较高设计水平和设计素养的高职产品设计人才是十分必要的,在找工作的阶段,其就业竞争力越高对于企业和社会的吸引力也就越高。因此对于运用创造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需要教师进行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这不仅有利于遵循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也是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四、小结

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创新教育。通过情感原理、合作原理、创造原理可以突出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创新精神。可以根据每一阶段的教学效果改善设计专业教学的培养方式,增强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应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课程建设,重视产品设计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衔接,把握高职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和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菜地的作文下一篇:古代的诗人爱国的经典诗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