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论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2024-05-09

中学生德育论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共10篇)

篇1:中学生德育论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中学生德育论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时期,特别是处在青春发育的初高中学生,正由儿童向成人过渡。他们思想单纯,爱好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可塑性大。但由于中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

众所周知,中学德育即狭义的认为中学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地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一、中学生的德育现状令人深思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青少年抢劫案件令人触目惊心。例如,网上披露某校一学生由于在考试中5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砍伤,某学校学生为在网吧上网,没有钱就抢劫等等。

2.厌学学生日益扩大

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3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的现象。

3.思想严重腐蚀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商品经济、西方各种思潮和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以致言行上有些“出格”了,甚至出现部分学生生存观念发生改变,缺乏精神支柱,思想空虚,品德下降。

4.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尤其近些年出现“富二、三代”

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脏话臭话随口流露,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

5.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

现在的中学生只知享受,不思进取: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只知爱幼,不知敬老:只知爱己,不知爱国。缺乏民族自尊心,仁爱之心者比比皆是。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另外,是学校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部分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是“眼不见为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美其名曰:“此乃新形势下的生存之道”。长此以往,思想品德教育形势显得十分严峻。

二、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1.从学校的整体改革入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首先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全局。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从整体上深化教育的改革。使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模式转到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轨道上来。改变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始终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首要任务,坚持进行教育改革,形成整体的育人环境,增强德育的实施。

其次应从教师做起,“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现在,很多教师总认为把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了“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诸多问题不关心,所以应提倡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要不定期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内容,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研究,从而加强学校思想教育。第三,德育除了专门的思想政治课外,还应在其它学科中加以渗透。针对学科特点,政治课教学一定要结合当前形式,要在教育教学中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在不同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知识传授的同时,顺便启发他们学习的必要性与目的,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弄懂一些道理。

2.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德育网络

中学要优化德育工作环境。要加强协调,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逐步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机制。具体地说,要抓好三个方面:一要优化学校主环境,二要改善家庭小环境,三要净化社会大环境。其次是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职能作用。这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促进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的根本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工作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核心,一位学生的德育的优劣可能会关系到他一生的命运。不重视德育的教育是没有远见的教育,也是危险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德育工作,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校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3.转变德育观念,更新德育内容

中学德育首先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育观念,摒弃形式主义,增强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针对学生情况,分层次地确定德育的内容和整体规划。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中学阶段各年级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学校德育工作还要把创新意识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在德育整体教育上有所突破。在教育思想上体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育要求上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内容上从小到大,由此及彼,相互渗透,在教育方式上抓住主渠道,凸现主环节。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环境

首先要抓校园文化建设,这是心理的隐形教育,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体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其次要抓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应成为心理医生,要有比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掌握理论武器。平时,教师要多与学生亲密接触,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近学生的心灵,解除师生间的心

理屏障。总之,教师应以良好的形象,细致地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眼中的“信任危机一,真正成为学生信赖的好朋友。

德育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灵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学校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以“三个面向”的要求为指针,以创建一流教育为总体目标,以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为指导原则,把德育研究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才能使他们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国家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篇2:中学生德育论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相应对策

浅谈网络对中学德育工作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王红明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罗塘高级中学)

网络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能让远隔千里的人如同面对面一样交流,但是网络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千奇百怪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于网络工作者来说,这既是一种机遇,又面临着精神鸦片和糟粕文化带来的挑战。网络强烈地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观念。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学校,重视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网络给中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1.可以共享全球教育资源。几千年来的人类社会创造了五彩纷呈的文明,但在传统教育时代,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人们并不能充分享受这些丰富美好的资源,而随着快捷、方便、跨越时空限制的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将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网络能够让中学德育工作者及时获取丰富的国内外德育思想、理论及方法,与传统方式相比,网络可以使德育工作变得更加便捷和容易,庞大的网络资源也能够直接提供给中学生各种领域丰富、易得的德育资源。

2.多媒体手段提供了更好的德育工作途径。如,通过文字、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等多媒体手段将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具有趣味性,一方面吸引了受教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创造了精彩纷呈的学习空间,提供了更多精彩的教学内容,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使德育工作更加易于落到实处,将德育工作变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

3.受教育者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增强。传统的媒介、教育方式倾向于单向传授,而网络文化则更强调教育方和受教方的互动交流,将个人的主动参与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学生接受外部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摆脱了原来的教育方式,突破了传统的限制,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更好地主动参与并能够尽情表现自己。

二、网络发展使中学德育工作面临

新的挑战

1.网络冲击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下,死板而落后的说教就显得比较空洞和苍白。如今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还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一味用枯燥无味、照本宣科式的呆板课堂模式来灌输,让学生对德育课缺乏感性认识和实践体会,空洞地记住一些理论知识,无法与实际的道德行为相结合,德育工作便无法发挥作用。

2.不良网络信息对于学生正确道德观念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网上信息内容多种多样,既有健康积极、科学正确的有益信息,也包括一些错误的、反动的、违背科学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不良信息,信息过于纷乱复杂也影响了人的思考。不法分子在网上制造、传播病毒来破坏他人电脑系统,窃取他人财产;制造、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破坏他人的

身心健康;还有一些人通过网络进行诈骗、涉黄、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等,所有的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德育工作的展开,对于中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干扰。

三、利用网络开展中学德育工作

中学德育面对着大多数学生上网并日益受其影响的现实,必须正视网络时代给中学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善于利用网络,趋利避害,占领网络这个学生德育的制高点

1.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巧妙地、大量地宣传正确的、健康的内容,用它们来占领青年学生的德育阵地。就目前而言,网页的更新、视频音频节目的增加、栏目的灵活多样等都是可以不断探索和发展的形式。另外,网站建设还要注重其实效性,特别要及时疏导一些敏感话题和过激言论,绝不能简单地堵塞和删除。

2.规范网络建设,构筑有力防线。要利用技术手段,加强”防火墙”的研制,特别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软件的开发;抓好”绿色网吧”建设,加紧行政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市场的手段,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网吧,让一些不法网吧失去市场。通过这些举措,从源头上截断网上精神垃圾对学生思想的毒害,为加强学生德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创新教育形式,使学生喜闻乐见。网络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中学德育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黑板加粉笔的德育模式,在中学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加以创新,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转变为双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从单调的指示、命令、说教,转变

为图文并茂、多媒体并用、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从而增强德育的说服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4.培养优秀人才,适应网络时代的德育要求。很明显,一个不懂得网络的教师,自然不会利用信息网络和技术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一个不懂得当代科技知识的教师,也不会和学生有多少共同语言。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目标地对教师进行有关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具有德育创新的技能,以适应新形势对中学德育工作的要求。

总之,我们处在这样一个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一定要认清班主任工作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正视网络的负效应,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采取积极对策,真正取得中学德育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篇3:中学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1. 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1.1 重智育, 轻德育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正是接受外界知识和认识的黄金时期, 所以加强中学生的素质文化、道德思想教育十分重要。受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 重理论、轻实践;重通识、轻德育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大多数中学教师认为只要将学生的理论成绩提高上去, 学生的德育认识自然就提高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传授数学、语文等这样的理论知识, 而不教育学生人格道德的重要意义。此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生使得中学学校不得不对外界进行扩招, 这样不少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而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教育, 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未能认识德育对中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 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德育教学, 只有少部分学校会组织教师定时开展一些德育教育活动及临时课程, 但由于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认识与发展的过程, 所以简单地德育教育对学生并不能起到实质性影响。

1.2 课程内容死板, 德育教育脱离生活实际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而教育空间几乎在课堂上完成。从当前的教育形式可以发现, 我国中学教育在德育教育方面显然脱离了生活实际, 中学生正是成长期, 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探索能力, 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 而忽略了实践教育、道德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学生越来越早的接触社会, 由于中学生的抵抗外界能力薄弱, 在受到外界不良信息干扰时很难保持原有的思想意识,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德育教育方面, 不少中学只是大体上跟随国家的教育方针, 如定时组织一些班会等德育教学活动, 通过学生和教师传授德育教育知识, 但这种方式往往并没有实质性作用, 因为学生在完善德育思想的过程中更希望能够从生活和课程内容中学到, 而不是单独的接受德育教学内容, 这样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只会使学生更加排斥德育内容。此外, 课程内容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太过依赖课本, 没有根据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来进行课程教学, 导致德育内容不能实时更新。

2. 完善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2.1 重视德育教育, 提高学生道德观念

道德教育是千百年来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外来事物不断冲击并影响着中学生的道德思想观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人格事件激起了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如中学生强奸事件、毁容事件等。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程度, 因此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创新建立新的德育教学方式和内容, 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对中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首先, 学校和教师要改变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成绩方面学校不要过于重视升学率, 而忽略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 将课程内容积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要合理地将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就领悟到德育教育的内容;其次, 各级政府和行政教育部门要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积极下达命令和德育教育方法帮助中学教师更好地传授德育内容。

2.2 因材施教, 及时更新德育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多数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能力, 所以在传授德育内容时要注意因材施教, 根据每个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德育工作。在德育教学工作中, 要积极将课程内容与实践生活相联系, 强化学生对德育的认识, 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此外, 德育内容要做到及时更新, 因为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 新的思想不断涌现, 所以在德育教学中, 教师要及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和新出现的德育内容等, 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的更新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

结语

德育教育是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人格的重要保障。中学学校一定要加强学生德育教学工作,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格观念,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德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接着从重智育、轻德育和课程内容死板两个方面探究了改善中学德育问题的策略;最后客观地对全文进行总结, 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天波.中学德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探究[D].鲁东大学, 2013.

篇4:浅谈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德育;现状;对策

【分类号】G631

一、当前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现状

1、“德育为首”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德育工作真正放到各项工作的首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工作往往是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搞活动往往也是应付差事,流于形式。部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只看重学生的分数,忽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德育处的事,是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种种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致使“德育为首”不能得到真正落实。

2、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不同步

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建设。但是,目前这个“三结合”只是形式上存在,有的甚至根本就不存在。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一致,与社会现实不符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显得“苍白无力”,学生有时也感到困惑不解。比如:学校教育学生远离网吧、文明上网,而农村的网吧却大多无人监管,学生出入自由,而且网络上充斥着色情、暴力的内容;学校教育学生做人要忠厚老实,而有些家长却告诉孩子老实人吃亏;学校教育学生禁止赌博,而有些家长却打麻将成风;学校教育学生德育为先,而社会上却流传着金钱至上;···以上种种,无疑给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同时也说明了落实德育工作的“三结合”迫在眉睫。

3、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

反思我们的学校德育,最经常的做法就是说教,全凭班主任的一张嘴,班会课成了训斥课。学生对老师这种空洞的说教不仅不愿接受,反而越来越反感。这样的教育排斥了生活的偶然性、掩盖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它远离了生活的真实,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它不是道德的教育,只能说是老师为了完成自身工作需要的说教,结果是老师的苦口婆心、语重心长,换来的只是学生的不屑一顾、我行我素。可见,真正的德育教育必须还原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

4、农村学校部分教师素质不能适应当前德育教育的要求

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通过教师去实现。因此,农村学校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是关系德育教育成败的关键。但是部分教师对学生冷漠,特别是对思想后进的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和学困生态度恶劣,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对违纪学生轻则讽刺挖苦,重则“扫地出门”。由此可见,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势在必行。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农村德育教育现状令人担忧。社会在发展变化,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最终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二、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对策

既然我们认识了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存在的不足,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对德育进行改革改进,以便使德育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为此,我建议加强德育教育中采取了以下几种对策。

1、学校德育要改变观念,正确定位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学校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更要抓好德育工作。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要牢固树立“教书必先育人”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人格水准。同时,也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好,更要思想品德好,树立“成才必先会做人”的思想。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到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

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会密切联系,使三方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此,学校要开办家长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还要聘辖区内派出所负责人为校法制副校长,派出所指导员为校外辅导员,共为学校举办法制讲座,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意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这一特点,学校应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健全了留守儿童档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通“亲情电话”,便于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同时针对少数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德育工作才会取得更好的实效。

3、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各项活动之中,尽量贴近学生生活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德育的关系,充分利用学科的德育资源,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语文教学既让学生遨游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中,又要让学生受到积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理科老师要将学科知识与德育因素的联接点放在实验上,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热情,同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政治课要抓住思想政治的特点,帮助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为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力拼搏。体育课要让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另外举行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慢慢渗透德育。如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歌咏比赛等。只有这样德育才不至于空洞乏味,也只有这样德育才能很好地走进学生的心里,从而被他们接受。

4、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加强农村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要专门成立师德考核领导小组,定期对教師进行师德量化考核。同时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学生座谈会,让他们也参与到对老师的师德考评中。对考核较差者,要写出书面反思材料,同时不得参与学校的“评优评先”,对考核不合格者,学校将予以解聘,学校还要认真贯彻教师师德师风八条禁令。

篇5:浅谈中学德育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的一种过程和行为。由于受教育者在时间上和心理上的发展具有稳定的周期性,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德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许多崭新的社会观念、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开始不断地渗透到学校这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中来。一方面学校德育体系中的某些固有原则、方法,不能对其中的积极因素做出及时反应和吸纳,使学校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到学生消极抵制;另一方面对部分消极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无所适从,致使德育工作逐渐失控。因此,研究和解决中学德育对外部环境因素的控制,已经提上中学德育的重要议事日程。

关键词:环境因素 影响 控制

一、环境因素及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外部因素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环境因素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

社会环境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成年人(尤其是党政部门领导人)的榜样作用等构成。社会环境对中学德育有着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信息社会呈上升趋势。学校的青少年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他们在接受学校德育之前,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已经接受或正在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完全排除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控制它,抵制其消极因素,利用其积极因素。近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诸多的传统道德理论开始逐步丧失其权威性,旧的道德理论体系开始逐步转型,而新的道德体系尚处在发育之中。在这种形势下学生对新思想、新理论的接受还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而且不善于做出选择,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兼而取之的现象,反映到学生身上便是对部分问题认识的混乱,以及对这种模糊的混乱思想的传播,使整个学生群体的思想表现更具多样性、复杂性和广泛性。这无疑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同时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

父母的态度、家庭的作风是影响青少年态度和品德的重要因素。但这种观点并没有被家庭教育者普遍认识和接受。目前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大,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过度关心子女的物质生活条件,忽略对子女的了解研究;过度的感情投入,忽视了对子女爱而勿溺、严而有格的家庭教育方式;过高的目标期望,忽视了对子女的榜样示范教育。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家庭因素的积极优势和效应不但未得以充分发挥,而且不少家庭最终陷入了子女教育的误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社会环境成造成的认识混乱,往往又通过家庭反射到了子女身上,使他们过早地对一些不能够理解的社会伦理思想形成定格。一旦发生错误定格,将会给今后的学校德育增加更大的负担。

学校环境主要由教风、班风、校风和学生校内外交往关系等构成。学校环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培养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学校德育必须考虑的两个因素,但这也是学校德育无法实施全程控制的因素,唯学校环境是可以被控制和操纵的。

优秀的中学德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总是把建立良好的学校环境做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务,并借助良好的学校环境去教育个体。当然要发挥学校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其基本途径就是通过学生自身的交往与活动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活动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的道德观念开始总是具体的,这就决定了其行为的单一。随着学生活动与交往的增多,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道德观念不仅在数量上会增多,而且会逐渐形成抽象性的道德观。所以以一定原则和目的开展的持续性学校群体活动,最终将成为学生道德观形成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学生的群体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动力。群体的凝聚力、规范力都会对个体发生巨大的影响。学校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一基本德育手段,发挥群体活动的积极作用,利用群体活动所产生的群体动力实现德育对学校环境的控制与操纵,尽力避免出现过分强调学习而忽视群体活动,或者在群体活动时缺少自愿的原则,没有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和兴趣来进行,使学生的心理能量不能得以正确宣泄。无法形成正确的群体凝聚力;而中学生心理的闭锁往往造成与学校德育背道而驰的逆反心理。

中学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三方面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统一地发挥着作用。如果片面强调或忽视某一因素的作用,都会造成整个德育工作的失衡。因此如何控制、协调三要素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环境因素的控制

中学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的一种过程和行为。由于受教育者在时间上和心理上的发展具有稳定的周期性,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德育的对象是可以控制的。同时学校德育在任务、目标、原则、方法上也同样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因而决定了整个中学德育过程是可以控制的。

所谓控制,就是通过反馈实现有目的的活动。反馈是控制论的灵魂。学校德育工作要实现对德育过程的控制,就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灵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对学生施加的各种教育和影响,实质上都是外部环境以主体身份向学生发出的信息,学生在接受这些影响(信息)后,总会在行为上、思想上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又是以学生主体身份向教育者发出的反馈信息。教育者在接受这些信息后,必须认真对待,积极研究、调整德育的相应内容和方法,然后再以主体身份向学生反馈出以指导和引导为原则的信息。如此循环往复的信息传递与反馈过程,使教育者可以逐步掌握一个群体的德育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篇6:藏区中学德育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德、智、体、美是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而将德放在了第一位。因为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懂得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具体到藏区学校,普及德育工作更关系到藏区稳定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限于藏区的基本情况,许多孩子从心理上对学习不太重视,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处于青春期的中学阶段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常常出现悲观、失望、无助等不良情绪,这些问题都属于德育管理大范畴,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管理经验,对藏区中学德育管理进行问题分析和对策思考:

一、藏区中学德育常见问题分析

1.德智教育失衡

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我区学校管理者也多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教学,往往忽略德育引导,导致德智教育失衡。这就让学生从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忽略了自身非智力因素培养,其道德文化素养没能与时俱进得到提升。

2.高压管理

德育需要科学地引导和管理。但是反观藏区许多中学都是沿袭了传统的“严师出高徒”式的管理,往往忽视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心理认同的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缺少了相应的人文关怀的高压管理并没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

3.注重说教

青春期的学生最不喜欢听滔滔不绝的理论说教。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们多数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多采用行政化说教。这就无法契合学生的认知情感,无法落到实处,让德育管理空洞地体现在口号或形式上,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二、藏区中学德育管理对策讨论

1.学校层面———重视德育工作

要想做好德育管理,首先要从学校层面注重德育,要能坚持将德育工作放首要地位。藏区的学生不但是未来西藏建设者,也是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让自己的学习行为与“中国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展。具体操作中,学校要给每个班级进行量化管理,不能以考分作为评价班级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把德育作为重要的参考内容放在第一位,从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礼貌等基本道德素养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立志为社会主义作贡献的爱国情怀相结合。给学生树立道德标兵,用他们身边实例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建立和完善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民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师层面———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直接面对教学主体———学生的一线管理者。所以要想做好德育管理,教师从言行举止等各方面做好道德模范。这样一方面给学生树立道德标杆,另一方面现身说法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信服,从而产生积极的德育效果。具体到藏区来说,许多中学生离家比较远,遇到生活和学习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沟通就可能产生偏激的思维和行动,造成消极的后果。所以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问题,和学生打成一片,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彻底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想法,才能进行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笔者要求一线教师不能一味地实行高压管理,要求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能做到换位思考,理智、客观、设身处地替学生考虑,不要讽刺、挖苦、忽视学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让学生有安全感,信任学生,对学生说真话,不掩饰、不做作……只有做到这些,教师才能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提升德育素养。

3.学生层面———德育实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理解、接受并生成自身能力,我们才能达成教育目的。中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喜欢以形象的方式来认知事物。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教学不能一味地进行抽象理论说教,要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情感,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体验,从内心里感知德育,生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可以定期开展以“面对挫折“”青春“”感恩”等主题班会活动,还可以开展安全知识讲座、预防疾病卫生讲座、青春期卫生讲座、西藏历史讲座等,使他们明理。

总之,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处于世界观生成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能根据我区的具体特点,以灵活的方式开展德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通过活动体验,潜移默化中生成德育正能量,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篇7:中学生德育论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人数比例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应当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及有关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大学生精神价值倾向不仅与国家的蓬勃发展紧密联系,更对未来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宗教观,成为了当下一个具有迫切意义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德育

大学生思维敏锐,较少保守思想,勇于改革创新,他们的世界观和信仰往往受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有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对传统价值中的合理部分产生了怀疑态度,部分大学生对理想前途感到困惑和迷惘;毕业意味着将要走向社会,有的学生感到前途未卜、没有安全感,在内心有一种畏惧感、恐慌感,试图走进宗教寻求精神慰藉。

宗教信仰者在大学校园里虽是少数,但却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宗教观,能否得到学校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将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环境的稳定和教育?|量的高低。本文结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实际情况,通过调研,力求找出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和措施。

一、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大学生对宗教理论有了一定认识,但并不表示他们全面掌握了宗教知识,事实证明他们的宗教知识还很欠缺的,对宗教组织的了解也很少。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大学生不了解五大宗教的产生过程,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差别。通过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目前在校大学生由于宗教知识较为缺乏,其经常生活的环境很少受到宗教活动的影响,其宗教信仰是模糊的,对宗教态度是宽容的,对宗教价值的理解是感性的和传统的,总之,受社会宗教活动影响不大。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宗教知识,缺乏对宗教的理性思考,加之受现代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倾向,一旦宗教活动影响他们生活环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也可能是潜在的宗教信仰的人群,而这一点值得注意。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

当今的大学生,信息视野扩大,经济意识萌发,人际交往广泛,对社会各种现象都充满新鲜感、好奇感。由于社会的、家庭的诸多因素,使得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学生对宗教产生了兴趣,甚至盲目信仰宗教,不得不令人深思和担优。从现实状况看,宗教影响大学生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宗教典籍对大学生吸引力,如《圣经》、《古兰经》等对好奇心强的大学生来说都很容易产生吸引力;宗教思想通过文学作品中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这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受信教的家人、亲戚、邻居、朋友、同学的影响,其中家庭影响比较明显,其它影响不是很大;形式新奇、内容丰富的宗教活动的影响,如基督徒的“礼拜”活动,教堂集会庄严肃穆,很容易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以震撼力,深受其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大学生对过宗教节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如圣诞节,许多大学生走上街头彻夜狂欢。此外宗教的各种艺术形式也会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如寺庙、佛像,教堂、耶稣、圣母雕像等。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今天的大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专业选择与学习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恋爱交往问题的困扰,就业与竞争等诸多现实影响困扰着大学生,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面对各种压力,有些人会产生心理障碍,出现消沉、迷惘、失落、焦虑,甚至在宗教中寻求心理慰藉。此外,大学生身体存在缺陷、家庭影响、成长经历中的阴影,往往也会导致大学生信仰宗教。

三、德育对策与建议

(一)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宗教文化类的选修课和有关的讲座、报告,正面介绍宗教知识,增强对宗教的感性认识,消除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宗教不仅对信徒的影响是全面的,而且对不信仰宗教的人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二)加强科学精神的教育

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科学主义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用科学的信念充实他们的心灵。[1]

(三)提高党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的宗教心态现状使我们看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与时代对它的客观需要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知识面单

一、陈旧,不能很好解答学生提出的思想疑问,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思想教育公式化、教条化,可能造成大学生政治信念不够坚定,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摇摆不定。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下功夫练好内功的基础上,要积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

通过教学、课堂、讲座、活动等形式带动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施;要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设计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成才目标,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与此同时广泛开展校园文化科技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五)针对当代校园越来越突出的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比如邀请专家为大学生做心理辅导、设立心理咨询诊所、开设心理卫生课等,为健康大学生的心理提供保证。高校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和体系化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缓解和排除各种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社会和学校要加大力量关注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因家庭贫困、人际关系不和谐、就业压力、感情压力等造成的心理存在或可能存在问题的大学生。对这个群体学校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关怀。要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引导他们与身边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带动大学生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六)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采取报告或专题形式,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抓住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国内外热点问题,及时向大学生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同时,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判断国内、国际形势的能力,用社会进步、发展、开放的角度来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从而坚定信心,少一些困惑。

参考文献:

[1]陈全成、甘满堂.福州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0,(6)

篇8:中学生德育论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尽管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德育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但是中学德育教育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 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德育教育没有足够重视, 认识不到位。

目前, 很多许多学校仍将升学率作为评价办学质量

本。我们不可设想工薪家庭或外来民工子弟的孩子都有机会参与需要额外支付食宿费用的活动, 但是家门口的活动阵地提供的服务项目是社区所有青少年都可以平等享有的。

由此可见, 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对于一个文明和谐的国家、一个健康的社区来说, 绝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 而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大教育的观念逐步为人们所了解、接受后, 校外教育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 其资源配置必将进一步社会化, 这一切都为校外教育充分利用社会的人文历史、物质场地、人力财力等资源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美]E.S.萨瓦斯著.周志忍等译.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美]约翰·E.丘伯, 泰力·M.默著.蒋衡等译.政治、市场和学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美]B.盖伊·彼得斯著.吴爱明等译.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劳凯声.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 教育研究, 和水平的唯一指标, 从而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即使有学校意识到了德育的重要地位, 也被应试教育带来的短期效益所蒙蔽, 种种原因导致各种德育工作无法一一落实。在德育范畴内的很多工作都无法展开, 不能付诸实施。一些好点子、好创意成了一纸空文, 社会中功利主义的泛滥造成了道德在生活中的低落,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德育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德育对于学生的影响。德育没有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 没有有效地解决在生活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 德育内容滞后, 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脱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济体制的改革推进, 商品经济的发展, 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 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无疑, 学校教育理应做出回应。然而, 由于德育和生活社会缺乏广泛的联系, 因此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 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讲科学, 脱离实际, 实用主义色彩严重, 许多阐述和解释显得牵强附会, 苍白无力, 难以服人。德育就成了和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 成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 既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对其认同, 又难促进内化。

3. 在整体方法上, 重“灌输”轻互动。

目前, 许多中学没有摆脱以说教灌输为主的陈旧模式, 将道德条目当做对象性知识灌输, 不注意联系当前的

[5]王东桦, 王非.社会教育学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6]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者培训指导用书编写组.校外教育工作法规文献要览[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7]康丽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科版) , 2002, (3) .

[8]施克灿.浅析日本的“学社融合”论[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9) :6.

[9]李春生, 康瑜.终身学习背景下学校和社区关系的重建[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4) :47.

[10]孔楷.国际中小学校外教育研究现状及我国的策略选择[J].外国教育研究, 2004, (6) .

[11]王雷.日本社会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影响[J].教育史研究, 2002, (4) :26-32.

[12]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专业委员会.现代校外教育论[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9.

[13]沈明德.校外教育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

实际, 手段单一, 不灵活多样,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切断了道德和生活的血肉联系, 使学生难以将真正的德育知识内化为对信念的动机和热情。很显然, 这种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

4. 在教育主体上, 重教师主导轻学生参与。

在德育过程中,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道德教育的主体。从狭义上来看, 学生似乎仅仅是受教育者。但是, 道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当受教育者在自我教育时, 他不仅是受教育者, 还是教育者。目前, 学校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学生仅仅看做消极、被动的客体, 表现在德育过程中, 教师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榜样、奖励、惩罚等方法, 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新时期中学德育教育对策

1. 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 提高德育教育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飞快发展, 各种信息的交流日益增多, 家庭和社会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越来越大。德育教育工作成为了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把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树立大德育的观点, 社会、家庭、学校联手共建与人环境, 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 是新形势对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我们抓好社会大环境的治理, 实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的目标。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容忽视, 父母的言传身教随时随地教育着自己的孩子, 让家长先受教育, 才能使家长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言行, 为孩子做出表率。这样家长错误的观点和方法就能得到及时纠正, 也能促进学生德育的进步。最终全社会都能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地位。

2. 结合学生和社会发展实际, 完善德育内容和优化德育方法。

在教育中有一条规律是学生提出的要求通过努力有能力实现, 在德育教育中我们要遵循这一规律。如果我们在德育教育中不顾学生实际情况、不顾个体差异, 以高标准的严格要求所有学生, 当学生感到道德标准只是一些不切实际的大道理, 无法达到时, 这样的教育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 德育教育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和社会生活的实际, 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市场经济带来了多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冲击,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主动适应形势,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内容, 力求多样化, 增强新鲜感, 避免抽象讲解和空洞说教, 改变学生对其乏味的现象, 让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 接触社会, 回归自然, 这样既能陶冶情操, 得到锻炼, 又能丰富生活、增长才干。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 一定不能忽视教师的表率作用, 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3.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新学期的学校教育工作必须纳入社会这个大体系中,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是增强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关注和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 在弘扬社会正气, 振奋民族精神,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方面为学校德育教育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氛围, 为广大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 比如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访等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各方面人士的支持, 利用社会上各种适宜教育的场所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学校、家庭、社会要相互配合, 共同作战, 拓宽教育渠道。学校德育教育应由校长负责, 建立一支由党组织负责人、主管德育工作的行政人员、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团委书记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组成的骨干队伍, 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 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对德育教师的培养, 增强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使德育教育具有针对性、情感性、趣味性、方向性。

4. 转变德育评价理念。

传统的德育评价, 在评价目的上, 要评出优劣;在评价内容上, 只看重成绩;在评价主体上, 要确定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评价方法上, 具有单一性;在评价方式上, 体现出定量性、静态性、回顾性、终结性和绝对性。因此, 要转变评价理念, 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面向学生未来, 以“一切为了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目标, 以创造适合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评价模式为目的。评价目标和指标体系要具有方向性, 评价手段要有激发性, 评价信息要具有调节性, 真正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中学德育教育作为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一环,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也是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的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树立“德育为先, 各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运用科学的德育教育方法, 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才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孝顺.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知识经济, 2010, (2) .

[2]高超.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1, (4) .

篇9:城乡中学德育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德育;现状;对策

农村中学学生与县城中学学生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应针对这种差异采取不同的德育对策。

首先,农村中学生与县城中学生在家庭条件、家庭结构、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农村的中学生家庭总体来说,人口较多,经济比较困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入不敷出,非常拮据,有的连学费都交不起。有的还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生活的重负迫使他们中的一部分过早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少年老成。他们极力地压制着自己的情感,性格内心,不善表达。智慧的火花很难在那幽深潮湿的山谷擦亮。他们显得有些不思进取。县城的学生则不一样,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家庭优裕,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不为生活发愁。在家中,他们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心肝宝贝,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由于家长的溺爱,致使他们的人格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天真略带有娇气,矫揉而又造作。对于前者,应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培养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增强竞争意识;对于后者,主要从树立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做起,树立他们的爱心意识。

其次,农村中学与县城中学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志向情趣等不同。就生活环境、学习环境而言,乡村中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理想,甚至很差。有些学校办学条件差,没有资金,校舍简陋;师资不足,课目不开全,更没有供学生阅读的图书,更谈不上电脑。他们长期生活在文化层次较低的生活圈子中,见识短浅,谈吐粗俗,举止粗野。也懂得谦让,但很容易满足,与世无争,这就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证实自己能力、创新竞争的意识。而县城中学的学生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相对较好。他们见多识广,家庭文化层次较高,接触的新事物较多,视野比较开阔,思想较为活跃。很多学生由于长辈的迁就、溺爱,逐渐养成了争强好胜、损人利己的性格,经不起挫折,内心脆弱而又不羁。对于县城中学学生,主要是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理想教育,让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健全人格;而对于农村中学生不要采取压制体罚,应正面引导,才不至于压抑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适当的文明教育、理想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不少同仁已有很多精辟的见解。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少压制,少批评。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教育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与学生交心,进行零距离接触,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热爱学生不仅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更是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民主型”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他们在所认同目标的指引下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学习积极性和热情都很高。另外一点就是能做到持之以恒,“抓反复,反复抓”,长年累月,以一贯之,从一点一滴去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再则,就是因人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利用不同方式进行教育,以达到预期的育人目标。

篇10: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赵翠莲

摘要:

中学音乐教学是整个音乐教学的提高发展阶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中学必修课之一。音乐教学对于中学生智力的开发,情操的陶冶,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改革应重视培养音乐师资队伍,改善办学条件,以努力提高农村音乐教育质量。在音乐教学中,应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文化素质,促进农村中学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 农村

音乐教学

现状

对策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初步形成,并逐步转向成人,中学音乐教学是整个音乐教学的提高发展阶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中学必修课之一。音乐教学对于中学生智力的开发,情操的陶冶,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现状与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本文想针对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1.教学观念陈旧,领导不关心。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对农村中学的影响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农村中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跳不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窠臼。因此,忽视音乐教学、占用或“砍掉”音乐课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显然,这是造成农村中学音乐教学落后的一个最主要原因。而且在农村中学,基层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且本身音乐艺术细胞少。他们认为音乐是人人都可教的课,所以凡是认为教不好“主课”的老师就去教音乐算了,音乐教师当然就低人一等,于是纷纷改行,使本来就缺乏的音乐教师就更加缺乏。因此,加强和提高农村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就是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彻底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使农村中学重视音乐教学。

2.音乐教师少培训、能力差、素质低下。

目前在农村中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有一定数量的非专业教师担任音乐教学工作。由于没有专任音乐教师,学校的钢琴教师不擅长弹奏,上课不用,长期闲置,只成了学校创品牌验收的办学硬件摆设。由于非专业教师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因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 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学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差、素质低。音乐教师尤其需要经过特别的专门培训,但实际上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却少得可怜,就算有,学校也不送他们去培训。于是许多能唱两首歌的音乐爱好者便成了音乐教师。教师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农村中学音乐教学质量低下的又一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3.教学条件简陋,相关设施不完善。首先,缺少音乐专用教室。在农村中学,不仅音乐唱游活动难以开展,就是学生上课也受到制约。学生坐在原来的班级教室上课,受课桌、凳子、学习用品等影响,学生在音乐课上的活动空间受到束缚,有时需要练声、唱歌,全班学生站起来都很困难。更重要的是,在原来的班级教室上音乐课,发出的声响,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班级上课。可见,没有专用音乐教室会有许多不便。其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虽然学校有电脑、多媒体、影碟机、投影仪等设备,但极少用在音乐教学上。由于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也就使得音乐教学的设备缺少独立性,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最突出的就是没有从事音乐教学的多功能讲台。需要指出的是,音响、音像资料也需要不断地丰富,特别是有些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使得音乐欣赏无法进行。

4.对音乐教学的投入不足。

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并且发展相对缓慢,在财政收支方面比较困难。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就显得很低,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也就没有更多的财力去添置音乐教学设施了。更不要说引进优秀的专业音乐教师,就算是引进来也没有什么用。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都没有就更谈不上钢琴、电子 琴、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的教学中,最多也不过是在公开课或赛课等时候用一下,其他时间也就像博物馆用来展览的文物一样。

5.音乐教材内容编排不合理。

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中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在此情况下,不少学校虽然订了教材,但无法按教材的要求施教,以至不得不抛开教材。许多教师不讲乐理知识,不渗透五线谱常识,只是用录音机放一些流行歌曲给学生听,敷衍了事。谈不上如何去欣赏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

二、改变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现状的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改变当前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现状,首先应提高对音乐教学的认识,大力倡导音乐教学的新理念。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尤其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激活思维,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推向深入。严格按照《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音乐教学,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让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学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把欢乐和美的感受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把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放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即从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使音乐课成为中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首先,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这部分师资力量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现有师资的适度使用,既不能滥用,也不能放任。同时,音乐教师在教师评优评先活动中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面对农村专业音乐教师不足的情况,学校应该用优厚的待遇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如果经济有困难的地区和学校也可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音乐教师素质。在岗培训的内容应包括:第一,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教师熟练掌握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常见结构以及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加强音乐教学基本功。第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引荐城市中音乐教学的优秀成果和国外著名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发展 教师的创造性。第三,文化素养。音乐教学不仅包括音乐艺术内各科之间的渗透,还包括与音乐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对教材掌握得更深、更精,理解得更透彻。

3.加大音乐教学投入,增加音乐教学设备。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设施是制约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也是感官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是感官听觉的教学。录音机、电视、钢琴、多媒体、手风琴、风琴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配置足够的音乐图书、唱片、光盘等资料,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各学校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专用教室,配置钢琴,拓宽渠道聘用专职音乐教师,尽快解决音乐教师短缺的问题并拿出大量资金添置音乐教学设备,从而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只有教学环境的改变,音乐教师的自身价值才能体现,音乐教师忠诚音乐教育的信念才能坚定,从而使我国的农村音乐教育得到开拓和发展。同时,音乐教学设备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保证,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努力完善教学设施。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如键盘、音像器材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乐器及西洋乐器,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等。而且要加大音乐方面的图书、相关期刊与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可以让老师吸取更多的音乐最新消息,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4.开发农村资源,促进音乐教学发展。

根据农村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音乐教学设施,做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相结合,在应用先进教学手段的同时,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如醒狮锣鼓、客家山歌、采茶、风俗音乐等等,都可以运用于欣赏教学、节奏训练等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又因其接近学生生活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民族音乐。同时,地区地理环境与地方特产也为农村音乐教育的立体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学校虽不一定具有雄厚的资金配备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教学设备,但它地处农村,竹、木、泥等自然资源对师生来说唾手可得,只要我们稍动脑筋,就可加工成精美的具有特色的乐器:竹筒可制作双响筒和竹鼓,硬木可制作木鱼,泥可捏烧制成陶埙、陶鼓,用矿泉水瓶装沙子做成沙垂、用钢丝将酒瓶盖串在一起当串铃、用竹片加工成快板……还可以让学生人手一套或组建一支特色乐队等。这就为农村学校基本上处于空白的“演奏”,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教学内容,并与其他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带动农村音乐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发展。

5.合理使用音乐教材。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不管是对农村还是城市都应该有适用性。要适应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必须因地制宜,合理使用音乐教学教材。在教材使用上,要多选用当地优秀民歌、民乐。这些优秀民间音乐艺术最纯朴动人,最有生活气息,最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周围的事物、备感亲切,引起更大的学习兴趣;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音乐游戏,来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音乐教学生动活泼,更具有乡音乡情的民族特色。例如:可以增加一些乡土内容。在音乐教材中,可以增加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歌曲,比如当地的民歌,还可以增加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歌曲等,这些歌曲既可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删除教材中超出农村学生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内容。农村学生基础差,对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很难接受。这种超出农村学生实际水平的内容会增加学生害怕音乐、厌烦音乐的情绪,因此,要适当的删除不适合农村学生的音乐内容,增加一些他们熟悉的内容。

总之,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文化在繁荣,全社会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因而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现状必须尽快改变,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音乐教师应当为此共同努力,不断把音乐教学推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三上期班主任计划下一篇:社团本科评估资料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