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三生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践行“三生教育”精神是时代赋予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语文教学与“三生教育”在价值取向上是共通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实施“三三六”与“三生教育”精神有内在契合的教学模式等手段,利用教材中丰富的人文资源,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落实“三生教育”,并注重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巩固“三生教育”成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学三生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学三生教育论文 篇1: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与三生教育相互渗透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三生教育是语文课程的必然,也是时代赋予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师的责任。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内容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教师的精彩讲授,将“生命、生存和生活”的三生教育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巩固中学生三生教育的丰硕成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三生教育 相互渗透 人文素养

所谓三生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正确对待生命,珍爱生命,学会生存,提高生活质量,幸福地生活,在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的引导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三生教育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最终为学生幸福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理念呢?

一、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讲的筋疲力竭,可是学生却没有记住多少。这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并且呆板,缺乏课堂激情,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个性的发挥也是一种压抑,不利于新课改要求下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要求。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仍然是高分低能,缺乏社会生存适应能力,生活幸福指数也不会很高,不符合三生教育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与三生教育相互渗透,也是积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要引导学生不断走出分数第一的误区,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激发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让学生在主动和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在社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学生幸福指数。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预习和交流

预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在课前先根据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对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理解和分析问题,最后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通过预习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让学生通过交流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进行适当的引导,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回应和补充,对于学生好的见解和想法进行恰当的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突出三生教育理念

新的语文教育教学模式要以学生文本,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培养和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特点就是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很好的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人文精神的讲解放到重要位置,潜移默化地将三生教育的理念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部过程。

(一)生命教育

通过对一些语文课程如“热爱生命”“真正英雄”“敬畏生命”等的学习,让学生对生命重新认识,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给予自己生命,还要充分利用好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分钟,更加努力地学习。

(二)生存教育

通过相关课程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在我们的人生路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灾难,有自然灾害如地震、雪灾、泥石流、台风等,也有人为灾难如恐怖袭击、突发事件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自救的能力,然后还要在自救的同时学习和学会救人的能力。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征服自然,去征服自我,超越自我,战胜困难。

(三)生活教育

当前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生活衣食无忧,但是心理却非常敏感和脆弱,甚至很多学生找不到幸福的感觉。针对这些情况,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宽容之心,博大胸怀,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及时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和引导。并且通过相关课程的教育引导学生多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分享和合作,能够及时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自己的快乐,健康幸福地生活。

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获取生命教育的体验,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辅助学生阅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深处,启发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和生活意识,通过阅读使师生的感情随着文本波澜起伏。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配乐范读,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闭着眼睛想象,使自己逐步融入朱自清先生创设的那种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的感受,将自己融入文本中去,创设一种人文交融的氛围,让学生感悟到生命之美,生活之道。

(二)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学生有一个好的兴趣爱好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学习书法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品味和素养。有道是“字如其人”,仔细分析、评悟,不难发现,每个汉字都暗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人”字看起来笔画结构最简单,但其实要把它写端正、漂亮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从“人生教育”这个角度分析,“人”字恰如它的结构一样,一“撇”一“捺”互相依靠,缺一不可,其中蕴含着的生存智慧和人生哲理自不用说。其实,每个汉字都充满了灵气,可视作一个小小的生命个体,都可以从造字方法、字形结构、读音等方面进行合理的阐释,并且可以赋予它人的性格和人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李艳凤.语文课堂教学与三生教育相互渗透的优化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13(5).

[2]郭娟.中学语文教学应与三生教育相衔接[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3]夏献峰.激发中学生兴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中等职业教育,2013(2).

(责编 田彩霞)

作者:熊晓

中学三生教育论文 篇2:

试论“三生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的互渗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践行“三生教育”精神是时代赋予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语文教学与“三生教育”在价值取向上是共通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实施“三三六”与“三生教育”精神有内在契合的教学模式等手段,利用教材中丰富的人文资源,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落实“三生教育”,并注重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巩固“三生教育”成果。

关键词:三生教育;三三六模式;人文资源;素养;实践

“三生教育”的主旨是构建现代教育价值体系,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最终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根据学科特点,语文教师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必将照亮学生的人生道路,为他们一生的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移植与“三生教育”精神有内在契合的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以绝对的优势占据讲台,在教学中以串讲为主。一节课下来,往往是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教学缺少激情,显得单一而呆板。这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难以充分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往往导致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差,幸福指数低。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反思: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能否真正摈弃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走出“分数第一”的误区,改变教师包办过多、统得过死的做法,实施具有“主动、生动、快乐、有效”特点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行为已成为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通过学习各种教学理论、方法后,我发现时下被广泛推广移植的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语文教学模式,在教学行为上更加符合“三生教育”精神。

(一)具有“大容量、立体式、快节奏”特点,主要包括“预习、展示”两大环节

1.预习

预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积极参与展示、交流、提问、补充的基础。教师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制定出以问题为生成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自学、思考、探究,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形成和发展的预习提纲。学生根据预习提纲,从教师提供的问题入手,采取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多种手段自学,使大部分问题在自学中得到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有意识地把它记在预习笔记中。

2.展示

就是让学生到黑板上展现、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其他同学可以边分享边进行补充、交流,每个学生都可以毫不拘束地交流,不必申请便可发言或上台讲解。学生只要有勇气上讲台,展示得有水平,分析得有道理,就会赢得师生的尊重甚至掌声,哪怕展示的不够圆满,也不会受到讥笑与嘲讽,而只会得到宽容和帮助。

(二)“三三六”语文教学模式充分彰显了“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的理念,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魅力

“三三六”语文教学模式的基本点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学生的集体“自学”和学习成果“展示”取代了教师的“一言堂”;以学生的自主、互动学习改变了课堂的死板面孔,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时空和交流平台,实现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做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全方位、立体式互动,从而使语文课堂“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充满了生命激情和时代精神。

二、利用教材丰富的人文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盛开“三生教育”之花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人文精神,以语文教材中一切或显或隐、或浅或深的具有生命价值的教育资源为载体,自觉地将“三生教育”融入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且落实到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教育——让学生快乐成长

1.让学生具有生存能力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多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享受着富足的物质条件,在长辈面前可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如同温室中的花朵,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加之学生家庭又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封闭的个体,由于长期缺少感情沟通,容易形成封闭、多疑、自私的性格,导致他们身心越来越敏感、脆弱。大部分学生找不到幸福的感觉,极少数学生情绪不稳定,个别学生甚至有自杀倾向,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应在落实“双基”中,通过“看图写话”“口语交际”“讲故事”等形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合作、交流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敞开心扉,善于与同伴、父母和老师分享快乐和倾诉忧伤。

2.让学生知道生命之珍贵

通过《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真正的英雄》等课文教学,唤起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使学生感受生命的神圣、珍贵、短暂和脆弱,懂得感恩父母、感谢生命、珍爱生命,抓紧时间学习和做好一生中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情。

(二)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对学生渗透生存教育——“野蛮其身体”

人生旅程充满了艰辛和坎坷,生活中每个人都难以避免人为的、自然的突发性灾害甚至是毁灭性打击,严重时生死只在一瞬间,这对任何人都是巨大的考验、摧残和折磨。但为什么有的人面对灾难能够坦然处之、绝处逢生,而有的人却不能幸免于难?为此,我在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老斑羚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把生的希望让给小斑羚那种无私无畏的自救精神和生存智慧,让学生知道这正是爱与希望创造的生存奇迹。引导学生学习鲁滨逊能够很快克服消极情绪,不畏惧、不退缩、不放弃,勇敢地进行了一场征服大自然、征服自我、超越自我的斗争,以此培养学生战胜困难、敢于胜利的坚强意志,努力使学生养成爱劳动、善思考、勤健体的良好习惯。

三、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融会贯通“三生教育”

(一)培养阅读能力,丰富生命内涵

1.阅读能力是学生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

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和文本蕴含的人文和科学精神,都要通过阅读来理解感悟。从工具性角度出发,阅读又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升华生命质量、获取生存技能必不可少的途径。

2.阅读是师生通过文本获取生命体验的活动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获取这种生命的体验,教师要在学生

和文本间起到纽带作用,采用多种手段辅助阅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深处,启发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生命意识,通过阅读使师生的感情随着文本波澜起伏。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课时,我首先采用多媒体进行配乐范读,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闭着眼睛想象,使自己逐步融入朱自清先生创设的那种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的感受,将自己融入文本中去,创设一种人、文交融的氛围。

(二)抓好书法教育,提升生命质量

通过写字教学“悟理”。有道是“字如其人”,仔细分析、评悟,不难发现,每个汉字都暗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人”字看起来笔画结构最简单,但其实要把它写端正、漂亮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从“人生教育”这个角度分析,“人”字恰如它的结构一样,一“撇”一“捺”互相依靠,缺一不可,其中蕴含着的生存智慧和人生哲理自不用说。其实,每个汉字都充满了灵气,可视作一个小小的生命个体,都可以从造字方法、字形结构、读音等方面进行合理的阐释,并且可以赋予它人的性格和人的精神,这就使得中国书法作品充满了令人无限遐思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国良.关于云南省实施“三生教育”情况的报告.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Z1).

[2]罗崇敏.在云南省“三生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辞.云南教育:视界,2010(3).

(作者单位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勐佑镇教育办公室)

编辑 赵飞飞

作者:潘培照

中学三生教育论文 篇3:

新课标地理学科教育感悟

摘 要 为了适应新课标下地理学科德育的发展要求,本文针对当下中学的德育问题,阐述了“三生教育”的内涵,在介绍“三生教育”对于中学地理学科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践行方式。希望能在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优化“三生教育”,促进“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与“生存教育”为一体的德育工作系统化。

关键词 地理学科;德育;三生教育

近年来,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与新课程的改革,在中学素质教育中渐渐凸显出了德育的重要性。然而,许多教育学者研究表明,目前中学的德育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德育机制缺乏现实意义与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德育内容局限于一般性的理论概括与经验总结,德育模式过于单一刻板,甚至违背了中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规律。在我国,地理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地理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思想政治品德,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改变传统德育过于抽象、空洞的说教模式,使德育更加贴近生活中情感道德的主体,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本文试图从“三生教育”的内涵、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实施等三方面对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这一问题作粗浅分析。

1 “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由云南省首先提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中心,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与“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深切地体现了中学“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生”的教学理念[1]。

2 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大多数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地理教育作为“三生教育”最好的教学资源与实施途径,通过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2.1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由于中学地理知识内容的综合性与广泛联系性,使得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生产生活实际,所以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涵盖了丰富的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因素。而“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通过中学地理教育可以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挖掘“三生教育”的广度及内含,使“三生教育”真正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打造中学德育品牌。

2.2 中学地理学科教育是践行“三生教育”理念的主渠道。“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是当今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2]36。随着科学教育技术的发展,研究人类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地理科学的现实需要,也是“三生教育”的主题之一。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应该从资源、环境、人地关系和道德发展等方面入手,正视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理解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懂得“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所共同要求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在中学的各个学科教育当中,地理学科是唯一的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学科,因此,在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曾宪璩

上一篇:抗震建筑材料论文下一篇:公民教育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