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2022-04-15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教育最大的缺陷在于语文德育的缺失,只有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整合起来,即语文教育知识传递与德育行动的结合,才能缔造真正的语文教育。本文主要探究中学语文教育中德育价值的剖析与实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篇1: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摘要】在落实素质教育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备受关注,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许多老师将学科教育与逻辑教育相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行为习惯,保障学生在正确思维理念的引导之下进行主动学习,以此来实现个人的综合成长和发展。其中逻辑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为此,本文以中学语文教育为分析对象,了解逻辑教育渗透的具体要求,通过总结与反思来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向。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反思与探索

一、引言

作为中学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学科,语文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关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比重,立足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现实条件积极地践行逻辑教育工作,保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坚持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向,提高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技巧,更好地实现个人综合学习能力和水平的稳定提升。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果能够积极地将逻辑教育渗透入该学科教学之中,那么就能够更好地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效地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教育的不足

从上文的相关分析不难发现,逻辑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的结合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意义重大,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许多中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忽略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质的教学策略过于简单和传统,无法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良性成长。

(一)中学语文教育思想逐渐淡化了逻辑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后期教学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在落实素质教育并积极地推动逻辑教育改革时,许多学校的语文教育思想表现形态出现了巨大的缺陷,具体包括教育理论、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现有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严格按照中学语文教学的方针政策以高层次集中式的展现为主题,全方位地反映该阶段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其中,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进行分析和研究时不难发现,该学科逐渐淡化了逻辑教育的渗透要求和价值,极少有老师能够意识到逻辑教育的重要性,并在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积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和引导,更好地体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非常的缓慢,无法掌握思维技巧和思维方法,个人的语文学习成绩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直接制约逻辑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所涉及的内容比较烦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必须要结合个人以后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进行主动的判断,了解该学科学习的核心要求和技巧,实现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和水平的稳定提升。其中,中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教学目的与现有的教学媒体系统存在一定的适应性,大部分主要以现有的教学大纲为主体来进行编写,因此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目的的重要评价,在落实素质教育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在逻辑之上出现了巨大的转变,有一部分的逻辑知识短文直接被删除,这一点导致逻辑教育在中学语文之中的渗透缺乏一定的依据和凭证,极少有中学语文老师能够结合现有的语文教学要求积极地渗透逻辑教育,发掘课堂教学之中的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另外,教师本身的综合教育实力十分有限,没有意识到逻辑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实质的教学策略比较单一和传统。

(三)中学语文教师素质严重制约了逻辑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对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之中已经提出,中学语文老师的综合素质偏低,没有积极地将逻辑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实践之中,尽管我国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但是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仍然十分关键,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不足,必须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其中,老师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养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在长达多年的教学改革之中,我国的教学环境和老师的综合素质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有一部分中学语文老师毕业于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所采取的教学理念过于落后和传统,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实际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不容乐观,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

三、中学语文教育中高效渗透逻辑教育的策略

为了真正发挥逻辑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促进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稳定提升,中学语文老师必须要掌握正确的渗透技巧和渗透方法,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真实表现,更好地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稳定提升。

(一)充分认识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对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首先,老师需要意识到逻辑渗透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地通过逻辑教育来实现全新的教学目标。其中逻辑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保障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合理的应用,培养个人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从整体上促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听说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要求。老师需要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抓住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全面深刻地认知各种语文知识,尽量避免片面且绝对的错误,只有清晰地认识到逻辑教育的重要价值,才能够在后期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进行有效的应用和优化升级,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稳定提升。其次,逻辑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真正地意识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精髓。

(二)修订完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逻辑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的结合尤为重要,老师需要明确前期的教学方向,积极地完善现有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体现逻辑教育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保证每一个老师都能够在逻辑教育的引导之下践行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工作。老师自身需要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明确逻辑教育的重要要求,积极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更好地体现后期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改革中学语文教材内容

老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后期的教学质量及效果。在课程教学实践时,老师首先需要明确前期语文教材之中与逻辑教育相关的素材,选择恰当的逻辑教育内容及形式,积极地将逻辑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实践之中,保证学生能够在基础学习时掌握语文学习的技巧和精髓,真正地意识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在老师的指导之下主动地学习。

四、结语

中学语文教育中逻辑教育的渗透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尤为关键,老师需要抓住这一学科教学的核心要求,明确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实践,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个人热情的引导之下掌握语文学习的核心要求和技巧。

参考文献

[1]高能秀,乔兴旺.关于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的反思与探索[J].现代语文旬刊,2006(12).

[2]徐存孟.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2(2).

[3]陈明华.关于汉字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几点思考[J].西藏教育,2004(5).

[4]陳琰.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逻辑知识学习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2.

作者简介:黄太平,1972年生,重庆市开州区人,语文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教学及班级建设管理。

作者:黄太平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篇2:

论中学语文教育中德育价值的剖析与实现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教育最大的缺陷在于语文德育的缺失,只有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整合起来,即语文教育知识传递与德育行动的结合,才能缔造真正的语文教育。本文主要探究中学语文教育中德育价值的剖析与实现。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文教育 语文德育

语文教育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其实包涵浓郁的德育气息,正确认识语文教育就是应将其放置于德育语境中进行思考,反思语文中的德育与塑造德育中的语文,应是语文教育活动最基本之遵循。

一、中学语文教育内容中德育价值应从何剖析

中学语文教育在应然与实然层面都可彰显出鲜明的德育特性,那么这种彰显的内在机理何在呢?也就是言及中学语文内容中德育价值究竟由何体现的问题。在中学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文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任务,教学内容是德育价值剖析的起点。

第一,中学语文教育课本内容是语文德育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深挖课文知识体系与分析课文道德谱系同样重要。以《高中语文必修1》为例:在“阅读欣赏”篇目中共有4个单元、14篇课文,而按照德育目标划分,可划分为以《沁园春·长沙》为代表的“实践价值观念培育与践行”课文、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代表的“民族情、时代情、家国情宣传和教育”课文、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代表的“历史经典缅怀教育”课文等。在中学语文课本内容设计时,就已充分考虑了知识与道德的结合问题。针对处于基本价值观念与道德素养变动性与可塑性都较强的青少年学生群体,语文教育给予他们是如何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及与世界和谐共处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从课本内容的主旨、立意、故事、情怀中来引导他们实现心理与情感层面的道德共鸣。

第二,将国学经典名著引入语文课堂是语文德育的创新补充点,延伸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与拓展思想空间缺一不可。学习国学经典名著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形式,在经典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区别于白话文的文言文形式,它更多体现为历史先人智慧、道德品质、行为操守。诸如:通过对《论语》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礼”观念;对《孟子》的阅读,可让学生接触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德”观念等。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可通过国学经典名著的朗读、背诵、默写、摘抄、纳入考试范围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与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在传授具体语文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递人文修养、终极关怀和普世价值。

第三,以现代文学、新闻、社科、历史等读物作为语文德育的现实支撑点,凸显语文教学的知识关照与现实关照密不可分。语文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将所有人都培养成为教育学家、文学家、诗人等,而是在于培养健全社会当中健全的语言沟通能力与健全的道德人格。而方法便是要将生活化的语文内容融入到语文教育当中,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人生、理性批判社会、健康探讨未来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他们对道德的基本看法,以颇具生活气息与时代感的文学、新闻、社科、历史等作为语文教育的素材,就是在内容层面贯彻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如在《高中语文必修》(1-5)中,也放入了诸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课文,这些对于提升中学语文教育的德育价值是有益处的——德育是一个内容复杂的体系,它不仅包括对学生群体的基本道德要求,还包括对现实世界的基本看法与基本行为,将学生从“课堂人”真正转变为“社会人”。

二、中学语文教育方法中德育价值应由何实现

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而言,大体包括三大流派:感知派、导引派和发掘派。这三点对于德育价值实现的语文教育方法能起到良好的启示作用,德育的过程其实也可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不同的老师特质、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教育思路等,来划分为感知型语文德育法、导引型语文德育法和发掘型语文德育法。

第一,就使用感知型语文德育法而言,对于入门性语文内容、后进型学生群体、以及整体式授课模式等是恰当的。该方法非常考验教师对语文课文内容的综合性把握,也同样对教师对课文内容中所体现德育思想的完整性把握提出较高要求:在“讲”方面,对学生初涉的课文类型进行脉络式梳理,总结出德育思想的大致思路;在“读”方面,以极富感染力、鼓动性、形象化的语言形式呈现出课文的情感面貌,建构起德育思想的情感频谱;在“议”方面,鼓励师生间关于课文中心主旨、重要段落、核心词汇的思想性讨论,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真、善、美;在“评”方面,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权威地位来评定课文较为合理的美学高度、哲理深度及道德程度,确立中学生语文学习中道德习得的重要标尺。

第二,就使用导引型语文德育法而言,对于大纲性语文内容、普通学生群体、以及点拨式授课模式等是合适的。导引就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嵌入到教师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逻辑中,让教师的“导”用以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欠缺、思维局限、心理起伏、道德非难等困境,在“暗示引发、引路入境、辐射延展、逆转爆破、抽换比较、纲要信息、激疑促思、再造想象、挑拨争鸣、举隅推导”等方法的运用基础上,缩短学生自主解决语文知识问题与德育问题的“解答距”。从某种程度上说,导引型语文德育法的运用,本质上是“长文短教”与“意文德析”的结合——由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内置矛盾,使在教授一篇课文时不可能完全抓住所有问题域,尤其是在德育层面的问题域更是容易被课堂所忽视。基于此,采用导引型方法,让教师抓住核心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非核心议题的兴趣,引导他们实现从“表意”到“表德”的过渡。

第三,就使用发掘型语文德育法而言,对于拓展性语文内容、先发型学生群体、以及迁移式授课模式等是相宜的。发掘型教育法的立足点,在于激发学生自主认知、自主学习、自主批判的学习兴趣,从“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探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道路。在这种方法中,教师只是作为“教育的守夜人”角色而存在,语文内容中的人物描写、情境描绘、脉络勾勒、情感渲染、故事呈现、背景展开、旨意流露等,都是依托学生群体已有的学习逻辑框架来进行深入琢磨与联想思考的,语文知识与思想的习得也正是在这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得以实现的。但在运用该方法时容易陷入到另一误区中,即为助推学生个性化学习而盲目地追求课堂的氛围,忽视“语文教学必须依照文本,深刻理解文本才能抓住语文学科的要害”的原则。发掘型语文德育法的根基是语文文本,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只有“以本为本”才能不断内生出对文本之外的人文和道德思考。

语文中的德育与德育中的语文,并不是一个故弄玄虚的辩证法技巧运用,而是对中学语文教育真正归途的反思。在中高考的大棒指挥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回答语文究竟是给予求学者分数还是德性问题总是含糊不清的,有些时候是因为分数至上论掩盖了语文德育的效能论,更多情况下是明明知晓语文教育之于塑造人、培养人的巨大德育潜能时而熟视无睹,这便是语文教育的最大哀伤。当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已经显现,解决问题取代分析问题成为首要任务之时,教师所要肩负的不仅仅是解释语文知识的职责,还需兼具的是改造语文教育现状、充盈语文德育思想内涵的责任——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就是教授学生道德定律。

参考文献

① 杨澄宇. 语文教育中的“文”与“道”[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1):69-75.

② 张文质. 基于生命化教育立场的语文教育再思考[J]. 上海教育科研, 2014(6):20-23.

③ 朱丹, 吴朝国. 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关系审视[J]. 中国大学教育, 2008(10):69-70.

④ 朱贻渊. 语文教育的悖论及出路[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103-107.

⑤⑥ 朱丹. 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流派评述[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4):119-122.

⑦ 徐麗军. 中学语文情境教学及情境创设路径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8):8-9.

(作者單位:江西高安二中)

作者:卢燕玲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篇3:

试评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在教育资源的优化效果,提高中学生的读书兴趣;高度集成和综合控制信息技术的教育,提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信息技术的教育,扩大中学生的知识,提高教育效率。

关键词:教育;应用;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教育

相机、摄像机、互动软件、文档相机、电子媒体、液晶投影机等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语文教育中。信息技术教室为中学生和老师创造数字信息层,包括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元素,虚拟与实时交互。中学生可以直接快速反馈信息给老师。通常课堂麦克风与耳机,可以使教师与中学生更清楚地进行交互。课堂教育使用电脑、平板电脑和移动设备利用互联网视频和网络广播实现全国联网教育,其中视频教育技术包括录像带、dvd和网络数字视频。网络视频课程公开课项目是提供免费公共教育,用于中学生读书课程,比如北京四中公开课。

电脑和平板电脑使中学生和教师能够访问的网站,利用Word、PowerPoint、PDF文件和图片。网上协作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中學生相互启发实现教育目标或完成一个教育任务。

二、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语文教育大纲包括明确读书目标和有效的反馈机制。中学生习惯用电脑来读书,因此,使用它作为一个教育工具。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帮助中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读语文书,把读语文变成一种乐趣。例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中的《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必定谈“文”色变。笔者在经历多次学生昏昏欲睡的情况下,动辄思变,在课程导入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力能扛鼎”的成语动画,便引起学生对项羽这位传奇人物的好奇,为课程的顺利推进开了一个好头。

信息技术课件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说明,静态和动态、直观的特点明确组合,提供各种信息,中学生在课堂上,使中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兴趣。整个课堂教育气氛是轻松、活泼、紧凑的。最好的师生情况是教育开放情感共振,信息沟通和反馈光滑,活跃的思维,创新精神”,使中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读书,如何读书”。信息技术语文教育的生动图像、声音,吸引中学生,有其独特的优势。选择媒体的第一原则是媒体应服从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介入时机。只有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例如,高中语文必修3中《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解说词,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纪录片解说词的重要性,本人制作三个内容一样的视频。一个是只有音乐没有解说词,一个是只有视频没有音乐也没有解说词,第三个是有音乐同时还有解说词。学生自己会将三个视频的效果进行比较,肯定是有音乐又有解说词的视频更吸引人,也就得出解说词重要性的结果,明白了解说词的意义。

语文信息技术课程可制定读书表、分类教育内容和提高语文实践应用,实现老师监控每一位中学生的读书进度,实现每一位中学生个性化语文,提高每一位中学生的读书效率,实现老师、中学生和父母三方实时反馈。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语文教育中符合“互联网一代”中学生的读书本能。

然而信息技术教育不是灵丹妙药,信息技术只是中学语文读书的辅助手段,不是教育目的。信息技术语文教育有很多优点,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育手段,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不容忽视。教师的语言、表达、体态、板书始终是连接教育媒体的最活跃因素。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关系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关键和基础。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育越来越受欢迎。电脑、移动设备和其他电子设备已经在很多方面彻底改变了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广大的中学校园倾向于提供信息化教室和实验室,因为每一位中学生更愿意花更多时间在电脑上。信息化教育使用术语“在线学习”风靡全國中学课堂。信息技术已成为我国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利器,是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质量。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鼓励中学生选择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的网络教育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姜霞.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5).

[2]张中礼.浅谈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常见模式[J].学周刊,2014(11).

[3]王柳柳.如何让初中语文早读课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8).

[4]朱丽娟.浅谈初中语文专题整合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8).

[5]徐洪.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探讨[J].课外语文,2014(16).

[6]闫世林.浅析当前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10).

[7]孙德胜.开展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若干措施[J].新课程学习(中),2014(9).

作者:况兰

上一篇:桥梁施工工艺论文下一篇:术后饮食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