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才市场需求论文

2022-04-20

【摘要】加强金融人才培养是增强金融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国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成效,为我国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人才保障,然而,这一体系并不完善,依然存在着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金融人才市场需求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金融人才市场需求论文 篇1:

浅谈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

摘要: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金融业发生深刻变革,金融人才市场需求出现重大改变的新情况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如何适应市场要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改变培养方式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专业设置的调整;高职金融人才的培养改革趋势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把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即把学生培养规范为职业素质教育、专业能力教育和实践能力教育三个阶段。金融系作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培养阵地,应适应学院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把金融系变为培养金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金融业发生深刻变革,人才需求市场出现重大改变的新情况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如何适应市场要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改变培养方式的问题.

一、问题提出背景

山西省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山西实施经济结构转型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十二五”期间,我省固定资产总投资达到5万亿,每年平均1万亿,光靠现有银行的存款贷款去支持远远不够,必须要有全方位的资金介入。晋商曾经的辉煌为建立中西部金融中心提供了一个历史依据,也提供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将太原城市圈打造成区域金融中心,不仅能扩大投融资渠道,创造就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这本身便是山西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支持山西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山西银监局公布了《山西银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将实现“市市有股份制银行、县县有国有银行、村村有电话银行”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山西还将继续引进2家以上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该省设立分支机构,再引入1家外资银行入驻该省,同时推进银行机构和网点合理布局。我省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外,还相继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数家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这些银行的成立,迫切需要一大批具备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金融人才。这些都为我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虽然每年社会用人单位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需求基数是巨大的,但是我们不能太乐观,如果我们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理论方面比不上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实践动手能力上也不能高人一筹的话,那我们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处境就不容乐观了。

二、专业设置的调整

我国金融机构门类多,金融业大量的一线工作岗位庞杂,所需知识领域宽泛,根据教育部的专业分类,我国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具体包括:金融管理与实务、国际金融、金融与证券、金融保险、保险实务、医疗保险实务、资产评估与管理、证券投资与管理、投资与理财、证券与期货等l0个专业,这些专业,主要是针对我国银行、证券、保险、投资、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各岗位人才需要而设置的,体现了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但是,由于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与职业岗位差异巨大,如果上述各专业设置过细,专业口径过窄,不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有些学校选择了大金融的概念,在经济系下设金融管理实务专业,培养的学生口径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公司,这种选择虽然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宽,但专业性又不强。建议我院作为金融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既不能太细也不能太宽,应设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金融保险专业、投资与理财专业。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又过于宽泛,适应金融人才市场的要求,在专业基础上设置商业银行方向、农村信用社方向、证券投资方向、其他非银行金融方向(包括互联网金融、信托、租赁、小额信贷等)。这样既培养了保险、证券等行业的专门人才,又涵盖了银行等其他金融领域的就业市场。

三、高职金融人才的培养改革趋势

高职金融专业应如何培养一线所需的金融人才?我们在2012年暑期在山西金融业范围内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座谈等形式对金融一线岗位进行了广泛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1.营销技能已成为金融领域高度重视人才要素,因此加强有针对性的营销类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应在今后的专业体系建设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首先,从调研访谈和调查问卷的相关资料来看,金融行业各岗位人员都会或多或少地参与到各类金融产品的营销中,营销成果在其绩效评估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其次,从现代金融行业的特征来看,目前金融核心竞争力不仅聚焦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金融产品的创新,而且更聚焦于如何将这些产品向各类客户群进行营销推广的方法和手段上。正因如此,各类金融企业已纷纷设置了多层级的营销部门和营销机构,如商业银行在总行、分行、支行、基层网点分别设置了相应的营销机构,兼具金融业务知识和营销技巧的人才自然而然也将成为各金融企业争夺的对象。

而目前,在我专业培养体系当中,营销课程设置、营销技能培训的定位不清、关注程度不够,与目前金融领域对营销技能的高度重视有较大落差。营销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只是一个点缀类的课程,课时只有2课时,内容也只是涉及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营销理论和技能的讲授,针对性和适用性并不强。因此,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我们需加大营销类课程的课时,尤其是针对性较强的金融产品营销课程的安排和相应的技能实训,切合当前金融人才的需求要素。

2.缺乏合格的“客户服务型”、“业务操作型”实用型人才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困境,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各金融基层岗位的实务操作能力和服务技能的培养。目前各金融企业对于“客户服务型”、“业务操作型”等基层岗位的员工有较大的需求,一方面在于市场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的不足,另一方面在于本科以上学历员工对于“客户服务型”及“业务操作型”岗位的就业稳定性较差,违约、跳槽的现象频繁,因此造成各金融机构一线员工的极度短缺。也因此许多金融企业已意识到了员工队伍的岗位层次特点后,在招收一线员工时已开始将重心调整到动手能力强、掌握业务基本技能高职院校或大专院校的应聘学生上。对此,我专业应抓住当前的市场机遇,紧紧围绕我们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物操作培养方面加大力度,为社会提供更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面向金融领域基层岗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但在实物操作和技能培养方面我专业的工作仍有所不足,从各项调研资料看,在服务技能、业务操作等这些经常出现在金融企业工作中的技能培养上,我们虽有相应的学习和实训,但这些学校的学习和实训大多只是接触了相关技能的皮毛,在深度、与实际情况接合度上还有不小的差距,并脱钩于金融行业目前的规章制度,因此,我专业应在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中充分挖掘、汇总和整理当前金融企业一线的工作流程、所需的专业技能、所对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安排更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性更强的技能实训。

3.复合型人才在金融人才市场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在重视传统金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的同时,我专业应适当增加相关金融领域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金融机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新一轮金融开放和竞争的需要。这里的复合型,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所需人才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应更宽,如金融创新、期货投资、保险代理、网络经济等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是应用这些专业知识的相关技能更多更强,尤其是能够用流利的外语交流,熟练地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各类金融业务,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人才将倍受青睐。同时,随着近来来证券和保险市场的扩展和成熟,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大增,通晓多方面知识理论的复合性的毕业生无疑在进入这些行业的门槛时会占据优势和主动。因此,在加强我专业传统优势的专业课程外,适度增加相关金融领域的理论与技能培养,并进一步加强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的技能培养也应成为我专业改革的一个必备之项。

4.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正直、富于进取、有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应聘者始终是用人单位极其重视的环节,因此,在此方面的培训应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程。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激烈,同其他行业一样,金融企业也不断暴露出一些敬业精神欠缺、责任心差、协作配合不强、服务意识欠佳、职业信心不足、法律意识淡薄等不良现象。许多从业者缺少吃苦精神,不能接受加班;缺少奉献精神,企业或管理者提出的正当要求都被当成交易,动不动就谈条件加薪、斤斤计较,只会索取不愿付出,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正在影响并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企业招聘和员工培训工作中,各企业都把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考核放在了突出重要的地位。

而在我专业的教学中,职业道德培养显然做得还很不到位也很不足,在调研中学生也反映出了这一点,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在设置职业道德相关课程的同时,也需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将这种培训贯穿于学生在校学生的全程。

5.员工的创新意识、应急处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企业应对竞争、发展壮大的有力基石,提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引导、鼓励我们的学生增强自己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创新力已成为企业应对竞争的有力武器,而处理、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是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法宝,因此,这几项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企业突出重视的环节。因而,作为为金融企业输送人才的基地,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方面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上,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在教学方法上,减少“老师讲、学生听,照本宣科,上课互动环节少、学生主动提问少……”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代课教师尝试可以开拓学生创新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力、能动力的多种教学方法;在课程讲授中,多提出一些有争议性和探讨性的话题,多提供一些多变的教学内容背景;在技能操作与实训中,多设计一些发挥学生创造力和能动力的实训方案,以此使我们的学生逐步培养起打破规则、探求研究新的变化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杨则文.高职金融专业“七个三”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会计之友,2010,(12).

[2]魏飚,王学涛.十二五”时期山西银行机构和网点将实现乡村全覆盖[N].经济参考2011-05-30.

[3]http://www.ldzy.com/jwc/JinRong_ZY/2-1/18/18-SheHuiXuQiuXianZhuangJiWeiLai.htm.

作者:王艳蓉

金融人才市场需求论文 篇2:

浅析我国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加强金融人才培养是增强金融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国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成效,为我国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人才保障,然而,这一体系并不完善,依然存在着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行业 人才培养 复合型 创新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正逐步深入,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以实现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并应对金融全球化的风险和机遇,是我国金融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现代化的金融体系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金融人才进行运作和支撑,然而当前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体系并不完善,金融业现有人才状况,尤其是高端金融人才的培养和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需求。分析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机制的不足,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造就更多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是提高我国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我国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为了适应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和行业对金融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提高金融人才的素质,例如大力支持金融教育事业的发展,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的金融教育体系,促进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建立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教育和培养;积极引进国外金融人才和金融理论,促进我国金融行业与国外金融行业的接轨;对金融行业的人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等等。虽然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已经初具成效,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但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并未完善,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缺乏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角的金融人才

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市场竞争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的金融业不再是仅仅国内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需要面对来自世界范围内金融巨头的竞争,若想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具有开阔国际视野的金融人才,而这正是我国很多金融企业所欠缺的的。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对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体系不健全,培养的金融人才难以满足金融业发展需求;另外,很多具有较高业务素质或者海外留学背景的金融人才,因国内金融业对其缺乏足够重视或者难以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而选择在国外金融组织任职,成为国外金融企业与国内金融企业进行竞争的排头兵,进一步加剧了国内金融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局面。

(二)高端金融人才培养薄弱

高等院校是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于金融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整个金融业发展的动力和未来。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靠高等教育实现的,但国内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例如,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国内高校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端金融人才的培养。另外,由于国内金融企业缺乏对从业人员终身教育和职业生涯培养的重视,没有形成完善的对从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在职教育的体系,致使大量金融从业人员的金融知识和金融理论仅仅局限于自身所涉及的金融业务,难以形成系统的金融知识体系,不利于高端人才的培养。

(三)复合型金融人才难以满足需要

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不断引入,为金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维,也使金融问题的解决涉及领域更加广泛,对金融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需要一大批具有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金融人才。与当前金融业联系比较密切的典型技能有计算机及网络应用、信息分析处理、外语使用、市场调研分析等等。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为例,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刻影响着金融运行方式,甚至着引领着金融业发展的新方向,比如网上银行、远程交易、电子支付等,这些新技术应用到金融行业中,离不开既懂金融知识又具多种知识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这就要求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应该尽快适应金融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既具有专业金融知识又掌握多种相关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求。

(四)金融人才培养系统与企业实际需要未切合

金融行业的人才基本可以分为科研创新型、管理决策型、业务操作型,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与之对应的培养体系,而我国当前金融行业用人单位与金融人才的培养教育机构信息沟通不畅,导致人才培养体系失灵,导致金融业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比较典型的就是很多银行、保险企业招聘前台业务人员要求本科甚至以上学历,而这类业务操作工作往往是高职院校学生就能够胜任甚至更擅长的,而高学历人员即便是定岗工作以后,也容易发生违约和跳槽现象。这既导致金融企业的人力成本增加,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不利于金融行业的发展。

(五)忽视对创新型培养金融人才的培养

创新金融人才是指具有深厚的金融理论功底,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积极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充分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等属性的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才。金融业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激烈的创新型行业,新的经营方式、新的服务机制、新的管理模式不断地挑战和冲击着传统的金融业务活动和金融运作模式,也刺激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然而,当前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中,忽视了对金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培养出足够的具有良好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导致我国的金融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在与国际金融企业的竞争中处于追随乃至劣势地位。

二、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對策分析

上文分析了我国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对提高金融人才培养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及提高金融行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对金融行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加强对金融人才的培养。

(一)针对高级金融人才,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一方面,做好对高级金融人才的进修、培训、委培,甚至出国深造等规划工作,通过这些方式,提高高级金融人才,尤其是行业、企业决策管理者的全球化意识和决策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引进熟悉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领导才能的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特别是具有海外留学和金融业管理工作背景的高水平金融人才,参与到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决策中,以此促进国际化、现代化的金融思想和理论在金融业的应用和推广,也有利于提高金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二)加强与国际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接轨,引进世界先进的金融思想和理论,与世界顶级院校合作,引进世界一流金融教育人才

通过这些方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水平,建立现代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将高校对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科研创新等功能进行拓展和强化,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高端人才培养、金融理论研究、金融技术创新等支持和推动。同时,加强高校在金融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促进高等院校深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校的金融专业建设应该更加的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以金融行业发展需求为指向,与金融业发展的步伐相协调,通过对金融专业的人才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构建符合我国金融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金融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的金融专业人才。

(三)在金融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具有“通才教育”的思想,既重视对金融专业知识的培养,又重视其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其中,对高校而言,金融专业的设置中应该文理兼修,宏观与微观并重,理论与实务结合,重视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将金融学与法律、外语、管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提高金融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范围;对金融行业而言,应该结合实际需要有针对地培养各级各类岗位的应用型人才,鼓励对于与金融行业发展关系密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例如计算机网络应用、外语应用、信息收集分析、数据处理、写作和语言表达等。通过这种“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提高金融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掌握从业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满足金融行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强化金融企业与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健全以高校为主的人才培养机制

高等院校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加强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以市场需求为主要依据,遵循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原则,分別确定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以高校人才培养为主,以金融业人才需求为指导,扬长避短,发挥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构建培养高素质的金融管理人才和金融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平台,为金融业发展提供充足可靠的高素质人才。

(五)加强对金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还是企业对员工的培养,都应该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鼓励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层次的金融人才参与金融知识学习和金融创新

通过学习以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和复合的知识结构,通过创新以将金融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并对现有的金融理论、金融业务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对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推动金融组织积极引入新技术,采用新策略,构建新组织开拓新市场,在战略决策、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开展的各项新活动,创造和更新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提高我国金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结语

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一个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来提供充足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当前,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还并未完善,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多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多方合作来共同应对。加强对金融人才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积极推进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战略,促进金融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才能够为我国金融行业应对全球金融竞争提供人才保障,满足我国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崔寅,论高校教育对金融人才的培养【J】,黑河学刊,2011(3):109-111.

[2]刘丽娜,浅谈我国高校创新金融人才的培养【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0(1):91-92.

作者:王大伟 李兴志

金融人才市场需求论文 篇3:

科技金融时代背景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与改革

摘 要 在我国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业态,推动传统金融向普惠金融和智慧金融的大趋势下,培养一批“懂理论,掌科技,重实践,求创新”的高层次、复合型科技金融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迫切任务。本文在系统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方式单调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基础上对科技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并提出改革建议,为科技金融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科技金融 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

Thinking and Reform of Financi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n the

Er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e

XU Zhenguo, YAO Haixiang

(School of Financ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0 引言

在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大趋势之下,加强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李喜梅,邹克,2018)。人才作为金融科技的核心主体和承担者,是金融科技创新基础和关键。随着金融科技在新的金融生态中的不断深化,科技金融人才培养也正在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总结传统金融人才培養模式不足的基础上对科技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并提出改革建议。

1 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金融的发展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 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国有银行信贷资金服务于国有企业的传统金融理念。金融的市场化、国际化以及当前的科技化为我国的金融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金融市场逐步成为为我国资金配置的主要方式。创新多元化金融产品,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参与并适应全球竞争是未来我国金融发展的主旋律。“懂理论,掌科技,重实践,求创新”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内在要求。然而,从当前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曹源芳,2009; 张成虎等,2011),具体如下:

(1)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指南针,明确合理的培养目标是金融人才培养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各层次培养目标一是集中于金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偏重于宏观金融市场的定性理解,缺乏对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等微观市场参与主体和金融产品的定量分析。

(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是知识的载体,科学而合理的课程设置对金融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随着我国金融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逐步加大了引进国际金融教材的力度,基本上改变了以货币银行学为主的宏观课程体系,增加了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以及风险管理等微观金融课程,但当前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仍旧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宏观与微观课程比例失调,宏观课程比例较大,微观课程比例较少,缺乏微观课程基础不利于对宏观金融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理解;二是课程内容之间重复且缺乏系统性。如货币银行学与商业银行管理有关银行的内容重复较多,从而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三是数理基础差课程少。良好的数理基础是学好微观金融课程的前提,除了最基本的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概率统计等课程外,随机过程与时间序列分析等数理课程对于加深微观金融理论的理解同样重要。

(3)培养方式单调。为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金融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传统的课堂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金融人才的需求,丰富多彩的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虽然大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大多流于形式,缺少实质内容,表现为案例陈旧,实验室软硬件落后,社会实践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4)教师队伍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教学主体,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金融市场有竞争力的薪酬使得高级金融人才流向金融市场,高校年轻金融人才相对缺乏,造成教师队伍年龄偏高。知识结构方面,年长教师知识陈旧固化,对金融前沿研究不足。相对来说,年轻教师虽能把握金融前沿,注重金融研究方法,但实践教学经验缺乏。

2 科技金融时代背景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与改革

随着科技金融时代的到来,如上所述,“懂理论,掌科技,重实践,求创新”是培养未来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内在要求。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科技金融时代的需求,深化改革现有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克服目前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不足,对现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师资团队以及相关配套机制等进行系统化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我国金融发展的新趋势。

(1)调整培养目标。调整我国传统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夯实经济、金融理论等各类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科技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掌握丰富的经济与金等社科类知识,更需要掌握扎实的数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科技知识,并将金融与科技知识融会贯通创造性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以适应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优化课程体系。优化调整宏观与微观金融类课程比例,适当减少货币银行学等宏观课程比例,增加金融经济学等微观金融课程以及随机过程等数理课程比例,优化课程内容去除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另外以科技为主要驱动力的科技金融人才培养要加大科技以及科技与金融交叉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开设比例。增加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课。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数据资源的爆发式增长推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云计算成为大势所趋。基于云计算业务的海量大数据能够为各市场参与主体提供描绘客户画像、实现精准营销和协助用户优化运营等数据增值服务。区块链则能解决数据的确权问题,通过建立公开、透明和共享的分布式账本,实现数据的完整存储和实时更新。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实现上述数据的存储、传输、处理和确权的基础上,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利用数据训练人工智能模型并应用金融各个领域促进智能信贷、智慧投顾等普惠与智慧金融的发展。其次,增设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与金融相结合的大数据金融、区块链金融以及人工智能金融等交叉课程。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可通过对金融服务进行准确预测,实现精准营销、征信服务等。采用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的区块链技术与金融的结合在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产生与应用,其密码算法的安全性保证数字货币共识的达成及传输,消除资金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市场交易成本。人工智能与金融的结合在于利用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增强机器数据挖掘能力,主动发现金融市场交易机会及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3)改革教学培养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增加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注重校企联合,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导向的培养方式应尽快提上改革日程。市场的参与者是科技金融创新的实践者和引领者,向创新金融科技企业学习是科技金融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首先,科技金融教学改革中大力开展模拟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购买和运行软件模拟教学设施塑造金融行业的职业环境,增强学生对科技金融行业的感知能力。其次,通过与校外科技金融企业进行合作,创建联合培养实习基地,借助科技金融企业的智力支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学校与科技金融机构联合,实现教学资源、金融数据、成果展示与共享,实现产学研的高度融合。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优化师资队伍的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对外大力引进高端科技金融人才,聘请行业精英走进课堂为在校师生进行培训,增加在校师生对科技金融行业的了解。对内为在岗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鼓励教师走出去接触科技金融前沿研究与应用,开阔眼界,形成学历、知识及年齡等各方面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5)完善配套机制建设。高素质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肩负着实现金融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助推科技金融发展的光荣使命,完善配套机制是支撑科技金融人才培养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石(刘培欣,唐五湘,2014)。首先,资金投入是科技金融人才培养的前提。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在财政投入中的比例,创立高素质科技金融创新人才建设专项经费,同时利用财政政策手段鼓励民间资本作为资金的有益补充参与到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中来,为科技金融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其次,各教育部门加强完善有关科技金融人才就业、培训、学习等进修方面人事制度建设,提高各类福利待遇,调整职称评定标准,形成更加灵活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营造尊重科技金融人才的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因地制宜制定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的金融科技人才服务政策,为科技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软环境。最后,加强对办公环境、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等公共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提高配套设施的质量,为科技金融人才培养提供舒适有效的硬环境。

本文受到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项目(GWTP-GC-2017-03) 和广东省本科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改革项目(126-X5118068)资助

参考文献

[1] 曹源芳.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03):64-66.

[2] 李喜梅,邹克.科技金融内涵探讨及政策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03):1-8.

[3] 刘培欣,唐五湘.科技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09):106-110.

[4] 唐恩林,华小全等.科技金融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金融教学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3):154-157.

[5] 张成虎,胡啸兵,孙林娜.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培养模式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05):59-62.

作者:许振国 姚海祥

上一篇:女性形象的文化艺术论文下一篇:课程考核园林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