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市场需求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基于翻译教学的性质、翻译教学的目标定位以及我国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英语专业教育课程平台设置的初步构想,旨在强调,翻译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各领域题材为主要教学内容,突出英语专业本科生综合翻译技能训练和翻译实务体验的重心位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翻译教学市场需求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翻译教学市场需求论文 篇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

摘 要:基于对不同版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之解读,文章对当前我国面向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之现状进行了综合性分析,针对目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问题; 对策

1.引言

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着英语学习者的反应、翻译水平和能力测试的反馈信息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而逐渐浮现。罗选民(2002)按照学习者的专业属性把翻译的教学对象分为大学翻译教学和专业翻译教学两大类别。为了避免概念混淆,笔者把前者称之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后者为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目前,英语翻译教学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后者,即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而前者却处于翻译教学与研究之边缘地带。本文拟就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策。

2.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处于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之边缘地带。此现状从我国翻译界学者们关于德利尔(Jean Delisle)所提出的“翻译教学”(Pedagogy of Translation)与“教学翻译”(Pedagogical Translation)之辩论即可窥其一斑。关于上述争议,普遍的观点是:翻译教学的重心为翻译技巧与知识之传授,旨在培养翻译之专才;而教学翻译被视为外语教学手段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语言点,从而提高其外语水平。诚然,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在关注的重点方面的确存在差异。然而,在我国翻译教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是:“教学翻译指语言教学中的中外互译,它对译文的要求较低,比较适合与翻译专业课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外语教学;而作为教学目的的翻译教学则是专业的,它对译文的要求较高”(罗选民,2002)。众所周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翻译主要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而很少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笔者以为,译界学者之重翻译教学而轻教学翻译的态度有将教学翻译边缘化之嫌。事实上,教学翻译的确被边缘化,甚至有研究者有失偏颇地将翻译教学之不良影响归咎于教学翻译(裴剑波,2003)。

教学翻译边缘化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翻译教学领域的边缘化。不仅如此,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翻译教学也被边缘化了。首先,作为指导及检查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于翻译教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四部教学大纲:即《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本科用)(1985年版,后简称《理工科大纲》)、《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1986年版,后简称《文理科大纲》)、《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1999年版,以下简称《新大纲》)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年版)。在上述四部教学大纲中,《理工科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两个阶段的差异,对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1986年版的《文理科大纲》则只是强调语言基础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听的能力,而对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1999年版的《新大纲》在其教学目的中重新提及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重点仍然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尽管在翻译能力方面它要求兼顾到学生英译汉和汉译英两方面的能力。《新大纲》的一个亮点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的要求。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方面。它与《新大纲》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层次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从上述教学大纲内容分析不难看出,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3.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边缘化,使得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日益凸现。

①翻译课程的设置处于尴尬的境地。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面向[HT][HJ*2/5]李忠华(1972-),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研究大学英语教学的翻译课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甚至有些院校根本就没有设置面向全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翻译课程之公共选修课的性质使得翻译教学处境日益艰难,主要表现为:其一,修课时限短,授课课时严重不足,很难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院校对于选修课的修课期限给出了极为严格的规定,通常为一学期,每周2课时。这对于完成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授课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授课只能是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二,鉴于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之认识,选修翻译课程的学生数量众多,往往一个班的修课人数高达200到300人,因而翻译教学实践无法展开,授课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其三,由于选课学生数量多,学生的英语和汉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部分修课的学生只是抱着修学分之目的,使得教学互动难以进行。

②正如上文所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只是在翻译能力方面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没有制定整体性的教学计划。目前面向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处于各自为阵的状态,甚至在同一院校内从事翻译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教师之间也缺少沟通,更不用说高等院校之间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尽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层次的不同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是对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并没有给予明确的指示,因而不同层次的翻译教学之间难免会产生教学内容衔接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妨碍教学目标的实现,

③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播单向地由教师指向学生,注重翻译的终端效果,即学生的译文。因而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合作和互动相当有限,学生之间也缺少必要的合作和交流,从而无法保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由于修课学生多,教师不可能一一提供反馈信息,学生亦无从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因而不利于其翻译能力的提高。此外,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片面强调语言知识和翻译知识的传授,而轻视翻译技能的培养,极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翻译实践能力。

④尽管大学英语有多部全国性的统编教材,然而几乎没有一部全国统编的专门面向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教材。据李德凤等(2006)统计,“近五年来,各地出版的翻译教材、翻译指南、翻译手册之类的书籍达三百余种”,然而大多数教材大同小异,框架和内容基本相同,而且“内容比较陈旧”,“大多质量不高,谬误多多”。笔者调查发现,多部由教育部推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几乎都对翻译理论和技巧避而不谈,更不用说对其进行系统性介绍和讲解。这一点更加凸现了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边缘化之现实。

⑤测试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检测手段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鲜有针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测试题型。从1985年到1995年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实施的十年当中,均未出现翻译测试的题型。故黄忠廉等(1997)、陈恪清(2002)等学者力陈将翻译作为四六级测试的一个题型固定下来的重要性。然而,近年来,翻译题型在四六级考试中仍然时有时无,且测试题型单一。大学英语四、六级一直被视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和评价高等院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一个硬指标。因而,高等院校、教师和学生对翻译教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⑥近些年英语专业研究生扩招以及各种高校翻译师资培训给高校翻译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与从事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师资队伍相比,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而且正如穆雷(2004)所述,“虽然目前翻译教师的年龄和职称结构等较之十年前以及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已经逐渐趋于合理,但是多数翻译教师还是缺乏严格的职业训练和学术训练”。李德凤等(2006)认为,“在不少院校,不少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缺乏应有的翻译理论素养和翻译实践经验……”。上述观点基本上反应了我国翻译教学师资的现状。

除了上述关于翻译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教材及师资建设等问题之外,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主体——学生方面,也存在着英语基本功不扎实、汉语基本功以及翻译技巧欠缺等诸多问题(张美平,2005)。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拓展,社会对各种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翻译人才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尽管我国“目前已有400多所本专科院校开设翻译课程,其中部分院校还设有翻译院系以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李德凤,2006),但“翻译教学与学习者和社会需求的矛盾日趋加大”。仅仅依赖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来培养翻译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各种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而且,经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并不能立即为各种专门行业和专业技术领域翻译需求服务。因此,解决大学英语教学范畴内的翻译教学问题显得日趋紧迫。

4.对策

面对我国翻译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译界研究者见仁见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尽管其中相当部分是针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而言的,但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而言,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肖红(2005)提出了“翻译作坊式”教学法,即设置类似商业翻译中心的翻译作坊,由两名或多名译者集中进行翻译活动,译者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翻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该教学模式之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从翻译实践过程中来领会翻译技能与策略,强调学生的参与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学生既是参与者和学习者,又是合作者。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起着向导、组织、顾问、监督者及机会创造者的作用。

基于David Nunan(2001)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理念,李德凤等(2006)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李德凤等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是指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学习方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与学习者本人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以一个适合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该课程设置既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互动性,也充分协调了学习者、翻译教学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旨在培养出学活、用活知识结构并能顺应、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翻译人才。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尽管上述两种翻译教学模式在提法上有所不同,然而其指导精神如出一辙:即为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的一种摒弃;强调翻译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翻译教学过程中的协商与互动;强调学习者的参与和合作;强调学习者对翻译技能和策略的领悟。

综合考虑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并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看法,以供参考。

第一,改变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之中的边缘化现状。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在理念上摒弃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之区别对待,摒弃传统的大学翻译教学模式。诚然,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两个领域的翻译教学有着高、低两个层次不同的要求,因为即便是英语专业学生也存在着英语水平、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笔者认为,之所以有些学者会产生上述想法是由于其思维仍囿于传统之翻译教学方法。李德凤等(2006)持有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学习目标“从理论上讲,在中国大陆地区应该是可行的,尽管在翻译课程设置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这可能是一种高难度目标,尤其是对我国大陆地区的高校而言,人力物力都是不济的,但关键在于老师、学生和学校以及社会能否改变传统的教育哲学”。笔者以为,在教育和教学理念百花齐放的今天,从事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研究者应当持鲁迅先生之“拿来主义”精神,兼收并蓄地从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吸取养分,以促进翻译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改革。

第二,中国高等院校数量众多,各地区院校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缺少全国性的关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各地区或各高校应根据本地区或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大纲,以指导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笔者认为,各地区或院校可以根据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有关三种不同要求下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要求的相关内容,制定出更具体和更切实可行的翻译教学大纲,并根据大纲要求,在充分考虑学生所需、市场所求的情况下,统一编写适合当前经济文化发展形势和翻译教学新理念的翻译教材。

第三,翻译教学大纲制定之后,还必须有能够完成大纲所规定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合格的翻译教学师资。正如前文所述,目前从事翻译教学的师资状况不容乐观,因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从眼前着手,着力培养英语、汉语能力强,对翻译教学和研究感兴趣的年轻教师,以满足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发展之需求。

第四,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当摒弃过去重知识轻技能的授课形式。翻译教学应该集中在学生翻译实践过程中所使用的认知与元认知策略等方面,以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和技巧,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英汉双语表达能力。

此外,正如译界学者黄忠廉等(1997)所倡导的那样,翻译测试必须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检测的常设项目,使之成为促使学生重视和提高翻译实践能力的外在动机。

最后,要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还必须充分利用翻译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新成果和新工具。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已经成为翻译研究和教学领域一种重要的工具。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具有以下优势:(1)语料库的检索软件能够实现动态语境的共现,为翻译实践和教学提供真实自然的语料有效的依据;(2)语料库的统计功能能够实现翻译文本等值概率分析,从而使某个特定的词的在相应的文本中的对应情况和特征数据化、直观化,对翻译教学起到促进作用;(3)语料库的统计功能还能够实现译文和译者风格的量化分析,从而以科学数据直观地呈现译文和译者的风格。尽管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具有上述优点,然而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领域的应用几乎为一片空白。在当前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强调教学互动性和合作性的翻译教学模式下引进语料库辅助翻译教学无疑将会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

5.结语

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对教学和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他突出了教学的作用和地位,他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彰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麻彦坤,2005)。运用到翻译教学领域,该理论可以解读为:翻译教学促进了学习者翻译能力的发展,因为正是翻译教学赋予学习者运用翻译技能与技巧的能力,构建了学习者翻译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翻译教学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当充分认识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塑造一大批既懂外语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Nunan,David.The Learner_Centered Curriculum—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

[2] 陈恪清.大学英语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

[3] 黄忠廉 刘丽芬.翻译:CET_4不可或缺的题型[J].外语界,1996(1).

[4] 李德凤 胡 牧.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J].外国语,2006(2).

[5] 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

[6] 麻彦坤.维果茨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60-61.

[7] 穆 雷.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J].中国翻译,2004(5).

[8] 裴剑波.论教学翻译对翻译教学的十种不良影响[J].高教论坛,2003(1).

[9] 肖 红.“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 .

[10] 张美平.翻译技能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5(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李忠华

翻译教学市场需求论文 篇2: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本文基于翻译教学的性质、翻译教学的目标定位以及我国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英语专业教育课程平台设置的初步构想,旨在强调,翻译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各领域题材为主要教学内容,突出英语专业本科生综合翻译技能训练和翻译实务体验的重心位置。

关键词:翻译教学; 供需均衡; 市场导向; 课程平台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与日俱增,但很多企业却招聘不到满意的专职翻译人才。这种供需失衡的局面引发了我们对翻译教学改革的思考。

供需均衡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它涉及两个概念(即供给和需求)和一种状态(供给-需求状态)。经济学中的产品生产是指厂商的行为,产品需求是指消费者的意愿行为。生产厂商为市场提供产品可以实现两个目的:一方面是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是获取自身利益的满足。消费者购买市场中的产品,则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只有在市场中存在需求并且需求得到满足,即供给和需求实现了均衡时,生产者的行为才有存在的意义。

在人才市场中,我们不妨将翻译人才看成是产品。其“生产者”为高校外语院系和人才培训机构,“需求者”为用人单位,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主要机构的外语院系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供给—需求”关系。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不同领域的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发展的需要,着力开展对外宣传和国际交流,对“英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大。因此,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必须针对市场需求来培养翻译人才,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只有当翻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达到了均衡状态,用人单位对外宣传和国际交流才能得到人才保障,自身利益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和谐,英语专业教育的社会效应才能体现。另一方面,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看,彼此之间的教与学实际上也是一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因此,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应该体现学生的需求,因为他们是市场择业主体的一部分,面对市场需求必然产生一种心理期待,具体表现为对怎样提高综合翻译技能从而胜任专职翻译的学习需求意识。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期待去施教,实现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目的。否则,“教”与“学”之意义便不存在。从供需均衡原理的视角来看,我们认为,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应该具有市场需求的针对性,并以此为切入点;从事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教师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充分认识翻译教学性质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使市场的需求在教学规律中得以体现”。(何其莘 殷桐生 黄源深 刘海平,1999)

2.翻译教学的性质与目标

2.1 翻译教学的性质

外语教学的宗旨是外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材料、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外语的综合技能,从而实现运用外语直接同外国人进行交流或进行外语对象国研究。翻译教学则因翻译活动的本质与外语教学有所区别。

翻译本身是一种双语转换活动。英国语言学家J.C.卡特福德(1965)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文本(text)来替代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根据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1985)的观点,“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1969)则认为,“翻译是在接受语中用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联邦德国的翻译理论家沃尔夫拉姆·威尔斯(2001)认为,“翻译乃是与语言行为和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关于翻译活动的本质,我国学者吕俊(1997)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无论口译、笔译、机器翻译,也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抑或是科技文体的翻译,它们所要完成的任务都可以归结为信息的传播”。吕俊(1999)进而提出,“无论是何种翻译,以何种方式进行,都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过程,都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在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而得到传播的过程。其中包括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传播的目的是什么、在什么场合下进行、传播的效果如何等7个要素。这7个要素的互动就组成了传播的全过程,也就形成了翻译的全过程”。

基于上述译论者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我们不难看出,翻译教学之所以区别于外语教学,是因为它针对的是在足够相关专业知识容量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双语转换的一种教学,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双语透悟能力,学会迂回思考,掌握综合技能,使之成为能胜任翻译实务和翻译研究的专门人才。正如刘重德(2002)在为蒋坚松专著《英汉对比与汉译英研究》所作的《序》中所言,“由于隔行如隔山,译者在比较精通两种有关的语言外,还须对所译专业具有十分渊博的知识,才能游刃有余,方可避免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苦”。刘老一语道出了翻译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所在,即翻译教学必须在扩充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来提高学生的双语转换技能。当然,从系统教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教学又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

2.2 翻译教学的目标定位

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我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于2000年4月正式颁布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新《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还明确提出了21世纪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 根据何其莘等人(1999)的观点,扎实的基本功主要是指外语的基本功,即语音、语调的正确,词法、句法、章法(包括遣词造句与谋篇)的规范,词汇表达的得体,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和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熟练;宽广的知识面是指除了需要熟练掌握的专业知识(含外语专业知识与复合专业知识)外还需了解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一定的专业知识是指除外语专业知识之外的某一复合专业的知识;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

穆雷(1999)指出,“对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的英语水平主要体现在口笔译能力上,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最终都要从翻译能力上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由于翻译的本质决定了翻译教学遵循的是“翻译即信息传播”的原则,那么,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掌握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弄清各类文体的特点,通过职业翻译技能训练和实务体验使学生在不同信息传播的场合下能把握好自己作为传播者的身份、采用必要的传播途径(口译或笔译)、实现预定的的传播目的、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真正胜任专职翻译工作。因此,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应该是:强调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高度重视通识教育;融英语语言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为一体,把重心放在学生的综合翻译技能训练和翻译实务体验上。唯有实行基于英语语言与专业知识双管齐下的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才能为社会培养出能自如进行双语转换的通才和专才,满足知识信息时代对各类翻译人才与日俱增的需求。

3.翻译教学尚存在的不足

根据穆雷(1999)的调查和估计,全国有400所左右的院校开设了涉及多个语种的翻译课程,“但教学的目的不是很明确,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作为学习外语的一种手段而已,而不是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翻译专业技能”(许钧,1999)。许钧(2000)指出,“在翻译教学中,重语言知识传授,轻翻译转换技能的培养的情况比较普遍。”他把我国翻译教学存在的比较普遍的一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认识模糊;二是翻译教学缺乏理论指导;三是翻译教材不统一,内容比较陈旧;四是翻译教学队伍建设缺乏长期规划,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而且,翻译课程的设置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我们认为,目前翻译教学问题的实质是缺乏市场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我国翻译教学缺乏明确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教材编写没能紧跟时代步伐。穆雷(1999)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我国许多高等院校仍在使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由张培基等编写的《英汉翻译教程》和吕瑞昌等编写的《汉英翻译教程》作为教学参考书,这些学校同时大多以自编讲义为主要教材。正如周雪林(1996)所认为,在外语教学中,教材既是贯彻实施教学大纲的关键之一,又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以培养社会需求的翻译人才为目标的翻译教材应充分体现市场导向原则,然而笔者翻阅过现有的种种翻译教材,发现绝大多数翻译教材的内容以文学题材为主,辐射的知识面窄小,翻译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原则体现得不明显。第二,翻译教学本应“以培养职业翻译能力为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从业技巧”(穆雷,2004),但由于外语教学与翻译教学没有明确的界定,教学者往往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缺乏辩证的认识,对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二者在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方面的本质区别认识模糊,将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混为一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翻译教学始终从属于外语教学,往往被视为检验和评估学生语言学习成效的一种方式,职业翻译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不明确,所以,学生语言基础不管有多扎实,职业翻译技能的缺乏终究会成为他们实现有效双语转换的瓶颈。第三,由于市场意识薄弱,英语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语言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统筹考虑。英语专业教育的基础阶段,学生专业知识摄入量不足。“传统的工具型外语人才已经遭到冲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纯粹意义上的工具型外语人才将不复是人才,他们将面临生存危机。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21世纪将取代工具型人才成为外语人才的主体。”(文秋芳,2002) 翻译作为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没有形成课程体系,教学时数有限,翻译理论、翻译史、翻译技能训练又必须面面俱到,学生得不到教师示范讲解多领域题材翻译技能的应有时量,导致技能训练先天不足,双语转换举步维艰,无法去创造性地处理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翻译实务。第四,翻译教学方法滞后。“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讲评方法”,“其结果是翻译教学效率低下,一些原本应该提高翻译能力的课程被上成熟练语言能力的后续课程,教师疲惫不堪收效甚小,学生也觉得兴趣不大”(穆雷,2004),这种翻译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无从体味到翻译课带给他们的乐趣,实践动机便丧失殆尽。动机不存,能力则不进。教师的“传道”、“授业”最终实现不了学生的“得道”与“受益”,翻译教学很难实现学生自主型的效果转化。第五,传统的翻译教学缺乏恰当的教学评价体系,或者说,翻译教学评价体系市场导向性体现不够。因此,翻译教学缺乏统一的效果评价标准和改革方向,导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规划、教学内容编写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市场针对性。这些实质性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将导致翻译教学步入误区,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学而不广,学无所精。在自由竞争的职业市场上,需职方与供职方实现不了各自的效用满足。

4.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探讨

4.1 英语专业教育的课程规划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实际上是以基础英语教学和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以翻译实务技能训练为重点的一种高级阶段的外语教学,它融语言基础教学、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为一体,主要突出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翻译技能,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各领域的翻译人才。陈新仁和许钧(2003)的调查表明,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主观需求所体现的“希望是什么”与客观上“实际是什么”之间的差距正是高校外语院系本科英语专业教育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也就必然要求本科英语专业教育应该确立市场导向意识,作出比较系统的课程规划,使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规划中得以体现,这是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

我们可以遵照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改进现有的英语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理清外语教学与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将外语教学中的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区分开来,既注重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又注重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专门知识教育,同时,利用翻译教学提升外语教学的实际效果。笔者认为,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模式转变可以落实到英语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调整上来。整个英语专业教育可以一分为二:第一至第四学期为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为主,加强视、听、说技能的训练,开设通识平台课程,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引发学生对诸多领域知识的好奇心,开启他们自主创新的意识,但要考虑到语言基础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合理匹配;第五至第七学期为专业方向教育阶段,设立3个专业方向,即语言学、英美文学和翻译,突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学生的兴趣,使专业学生与非外语专业学生相比有着纵深程度的明显优势。翻译方向的学生于第五学期修满该方向所有基础课程(如翻译精品赏析、基础笔译、英汉对比与翻译、中西文化比较等)的学分,同时修满一定的方向交叉课程的学分(例如:除本方向的所有课程外,可分别选修语言学和英美文学方向的课程各2至3门)。第六学期至第七学期开设翻译方向主干课,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创新意识的提升,使他们学有所专、专有深度,为胜任各种题材的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课程的设计可采取如下思路来进行。

整个本科英语专业教育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方向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涵盖学校公共通识教育平台和英语学科通识教育平台,主要突出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英语语言基础、英语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的开设主要依照新《大纲》的要求,尽可能广地涉及多个领域的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该平台课程大致分如下几类:1)身体素质、政治思想、法律法规、汉语言文学;2)英语语言基础;3)文史哲教育;4)英语对象国国情;5)国际经济与国际关系;6)英语专业的方向交叉等。这些类别的课程拟于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如因师资原因导致无法开设,可鼓励学生去相关院系选修。

翻译方向教育平台的创建主要是为了突出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发展,聚集翻译实务教学的时量,使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学有所精。翻译方向拟开设以下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翻译史、翻译精品赏析、基础笔译、英汉对比与翻译、中西文化比较、同声传译(一)、视译(一)等;翻译通论、翻译理论名著选读、汉译英实践、英译汉实践、英语文体学、实用文体翻译、文史哲笔译、政法笔译、同声传译(二)、视译(二)、中英译著分析与批评等。开设翻译方向课程是为了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外历史各阶段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及各国间文化交流与翻译活动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把握翻译理论的渊源、发展沿革及主要流派和各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所提出的翻译理论思想和见解,将学生的翻译实践植根于比较深厚理论沃土,通过不同文体材料的翻译实践和优秀译本的赏析,使学生逐渐掌握双语转换的综合技能,提高语言驾驭能力,特别是对非文学题材文体特征的把握能力,如商务合同、法律法规、科技产品说明书、广告宣传片、领导人发言稿、体育运动项目介绍、旅游景点介绍等不同领域的语体把握能力。在翻译方向教育平台阶段,教师教学策略重心转移,即从总体教学策略和知识教学策略向技能教学策略转移,是更好地实现翻译教学效果的关键。该阶段翻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翻译实务,这要求较强的市场需求的针对性和学科领域的广泛性。翻译实务教学涵盖的内容侧重于社会亟需人才的领域,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模仿和体验翻译实务的机会,而学科领域的广泛性会增强学生实务翻译的适应能力。此外,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预留一定的时间段(如第八学期)让学生步入社会进行翻译实践,再根据他们的切身体验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以提高翻译实务意识和认识水平。

4.2 翻译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评价

翻译教学针对的是“译什么”和“怎么译”的问题,它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y)的合理采用。盛群力等人(1998:118-271)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为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实际实行的程序,一般分为总体教学策略、知识教学策略和技能教学策略。总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在特定的环境中应怎样对教学进行设计,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接受地学习”,达到使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的目的。知识教学策略要求教师为学生设计相关领域的知识课程,指引学生在课堂吸取知识;同时,让他们课外自主地获得知识,实现学习效用满足。技能教学策略要求教师的教学重心确立在总体教学策略和知识教学策略的基础之上,逐步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和技能。具体落实到翻译教学过程,就要求翻译课教师必须使学生掌握好翻译理论知识和综合翻译技能,为他们打下创造性地将语言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双语转换的基础。“翻译是一种‘语言游戏’,翻译教学也是一种‘语言游戏’。语言游戏的特征是参与,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才能使翻译教学成为‘语言与活动交织而组成的整体’。……在发现命题、提出命题、初步解释命题时,老师是主导的;在理解命题、接受命题、实施命题(学生做作业)时,学生则是主导的。”(刘宓庆,2003:236) 其中,教师得对教学文本内容做出切合实际的统筹安排,引导学生对各类文本译语的文体特征进行识别和比较,或提供参考译文,让学生讨论和评析。这种方式,旨在使学生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把握各类文本翻译的体征,提高分析问题能力,使经验分析逐步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思考,掌握实务翻译技能。

翻译教学是否实现了“效用最大化”不仅要看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更要看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我们以为,教学效果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如教师评学、教师的自我教学评估、学生评教、学生的自我学习效用评估以及市场的信息反馈。具体来说,在翻译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自我评估和教学效果调查,以问卷或座谈的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用以及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意见和要求。外语院系可成立一个社会需求情况调查小组,选择有代表性的领域和部门进行调查,了解这些领域和部门对在岗翻译人员的工作评价和翻译人才的需求情况,并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本院系毕业学生的工作绩效的评价,收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反思本院系翻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工作有利于促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调整。

5.结语

归纳起来,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要存在两个“不适应”现象:一是翻译教材内容编写“不适应”;二是翻译教材内容编写“不适应”背后的英语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适应”。我们认为,前者是由后者决定的,而后者又是由于翻译教学缺乏明确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所决定的。正是这种状况造成了当前我国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面临的诸多困境,造成了翻译人才需求大于供给的非均衡状态;而这种非均衡状态又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形成了某种制约。如果说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意味着翻译教学的目标定位,那么可以说,英语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调整就成了翻译教学改革的决定性环节。因为,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以英语专业教育课程的合理设置为依托,翻译教学队伍的长期规划也应以此为基石,否则,“目标”问题和“规划”问题最终只会变成空话。至于翻译教材问题,从根本上说也取决于翻译教学的目标定位以及翻译课程的合理设置。

参考文献:

[1] J.C.Catford.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 Eugene A.Nida,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 Brill,1969.

[3] Wolfram.Wilss.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湖南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Z].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5] 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7] 陈新仁 许 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03(4).

[8] 何其莘 殷桐生 黄源深 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9] 蒋坚松.英汉对比与汉译英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10] 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11] 吕 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外国语,1997(2).

[12] 吕 俊,侯向群.元翻译学的思考与翻译的多元性研究[J].外国语,1999(5).

[13] 穆 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4] 穆 雷.翻译教学发展的路径[J].中国翻译,2004(5).

[15] 盛群力等.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6] 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17] 吴易风 刘凤良 吴汉洪.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8] 许 钧.外语教育:新世纪展望——应该加强翻译教学改革[J].外语研究,2000(2).

[19] 周雪林.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J].外语界,1996(2).

作者:张 云 曾凡桂

翻译教学市场需求论文 篇3:

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性对策探析

【摘要】“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目的;而后者只是把翻译当做语言教学的手段。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教学翻译”层面,不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本文总结了翻译教学的重要作用,重点探讨了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性对策,旨在促使大学英语教学从“教学翻译”到“翻译教学”实现一个质的转变。

【关键词】翻译教学 教学翻译 翻译能力

一、 引言

中外翻译界学者都曾对“教学翻译”(Teaching Translation)与“翻译教学”(Translation Teaching)的概念进行过界定和区分:加拿大学者德利尔认为“教学翻译”只是外语教学中的一种工具,用来检查学生对语言点的理解程度;而“翻译教学”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其侧重点在于教授给学生翻译的知识和技巧。黄忠廉等国内学者认为“教学翻译”是指语言教学中的中外互译,对译文的要求较低,比较适合翻译专业课程以外的其他形式的外语教学;而“翻译教学”是以翻译为教学目的的,属于专业性的,而且对译文的要求也比较高。罗选民根据教授的对象,将翻译教学区分为“大学翻译教学”和“专业翻译教学”。大学翻译教学针对的对象是非外语的人文社科或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而专业翻译教学针对的是外语专业或翻译专业的学生。本文中的翻译教学是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其教学对象针对的是非英语专业或翻译专业的学生,其教学目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使学生达到较高的翻译水平。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 “翻译”只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一定的语法、句型结构和词语的固定搭配的语言教学手段,目的并非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其结果导致了学生翻译能力培养长期受忽视,学生翻译水平欠佳。本文从四六级题型改革和社会需求两方面总结了翻译教学的重要作用,并重点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师资建设三方面探讨了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性对策,旨在促使大学英语教学从“教学翻译”到“翻译教学”实现一个质的转变。

二、 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999年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首次将“译”的能力列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但并没有得到广泛响应。2006年1月,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题型开始出现在四、六级考试的试卷上,分值占总分的5%,测试的重点是句子、短语或常用的表达方法的中译英能力。2013年8月,CET考委会官方公布从2013年12月考次起,再次对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进行改革。此次改革举措之一就是将原来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分值由原来的5%增加到15%。可见,翻译能力作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从期末考试和四、六级试卷来看,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不容乐观。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另外,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市场需要的是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全面人才,需要的是既懂外语又熟悉本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要的是立足于本专业的基础上不但能看懂而且能翻译工作中所需资料的高素质人才。显然,单一外语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无法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培养多元化、专业性强的翻译人才也是时代赋予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使命。

可见,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但可以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还可以培养多元化、专业性强的翻译人才,满足市场需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使得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乃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如何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翻译教学的效果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性对策

1.改革课程设置,重视翻译教学。蔡基刚(2003)认为“改革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真正落实重视翻译教学的重要一步”。从目前各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来看,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占很大比重,而涉及翻译的内容却少之又少,主要集中在所使用大学英语教材的课后练习中。而且翻译材料多为课文中原句的套用,有别于真正的翻译训练。翻译教学长期不受重视导致了学生翻译能力培养被严重忽视,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应该明确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大力改革课程设置,真正重视翻译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较多,课时有限,翻译教学作为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想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展,就必须改革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在大学英语精读、视听说课程基础上增加翻译课程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需要增加课时,这无疑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很大的负担。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翻译教学不失为一种可行性策略。根据每学期的学时,对大学英语精读、视听说和翻译教学进行平衡性分配,以每周5学时为例,精读、视听说和翻译的比例可设为3:1:1,必要时可对精读和视听说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同时,根据各高校具体的办学特色,同期开设不同类型的翻译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压缩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有助于翻译教学的落实;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确保翻译教学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2.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英语水平等同于翻译水平,认为只要掌握了语法和词汇,就可以完成翻译活动。事实上,二者并不等同。英语水平体现的是英语语言的掌握程度,而翻译水平体现的则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翻译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更注重实践和运用,属于应用型课程。叶子南曾说:“翻译中没有多少可以衣钵相传的锦囊妙计,需要的是译者本身对翻译这一跨语言活动的深刻领悟。”可见,只有亲自参与翻译实践,才能领悟其中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地吸收翻译理论,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针对翻译教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构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翻译教学可采用如下模式:理论讲授-任务分配-教师点评。教师在课上要先讲授翻译理论、技巧和方法;再结合所讲理论设定任务,让学生参与翻译实践,促进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使他们通过实践获得翻译经验,掌握翻译规律;最后对译文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点评,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学习过程。这种模式能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在课程上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

3.加强师资建设,提高翻译素养。教师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导,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翻译水平和素养将直接影响翻译教学的效果。翻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良好的文化意识、丰富的翻译理论和技能和广博的知识面。目前,大学英语教师以语言学或文学等为研究方向的居多,对翻译理论知识缺乏清楚的认识。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翻译素养。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组织培训、讲座等活动提高教师对翻译的认识;鼓励教师从事翻译实践,提高其翻译实践能力。教师自身也应不断加强对翻译理论的学习,提高翻译理论素养以及翻译教学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满足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大学英语教师队伍朝“双师型”发展。

综上所述,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和测试的重要内容,培养多元化、专业性强的翻译人才也是时代赋予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使命。因此,学校、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并把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大胆改革课程设置、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翻译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使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英语能力[J].中国翻译,2003(1).

[2]黄忠廉,李亚舒.译论研究及教学的新发展[J].中国科技翻译, 1997(2).

[3]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7).

[4]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张海瑞.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

作者:王巍

上一篇:虾无养殖技术研究论文下一篇:传统教学现代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