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市场需求分析论文

2022-07-03

【摘要】内部审计如何发挥有效作用,管理工作尤为突出。正确的审计需求分析,指导了正确的审计计划制定;内部审计“小制度”的规范操作流程是审计质量的保证;内部审计“大制度”的构建形成和谐的审计环境;积极广泛的多渠道审计宣传是永恒的播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审计市场需求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审计市场需求分析论文 篇1:

基于审计市场需求视角的审计独立性缺失分析

摘要:审计市场的需求状况直接影响到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高低,本文从我国审计市场的需求方角度,对具有较高独立性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的需求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我国审计市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缺失的原因。

关键词:审计市场 需求 独立性

一、审计独立性的涵义及演变

(一)审计独立性的涵义 审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非从来就有,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时,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代理问题,导致了审计的产生变为解决代理问题而存在,而为了解决既有的代理问题,审计师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可以说,审计独立性是审计活动的本质属性,审计的产生、审计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都与审计独立性息息相关,因此审计独立性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尽管在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性上大家获得一致认可,但在审计独立性概念的界定上一直未有精确定义。这里我们从审计独立性内涵的演变过程来看它所包含的内容。在审计实务标准中,审计独立性概念最早出现在1947年颁布的《审计暂行标准(TheTentativeStatementofAuditingStandards)》中,独立性的含义相当于完全诚实、公正无私、无偏见、客观认识事实、不偏袒。显然这是从超然独立的角度对独立性进行了抽象定义。1961年著名审计学家罗伯特.K.莫茨和侯赛因.A.夏拉夫出版的《审计哲学》中,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讨论包含了两个方面:执业者的独立性和职业的独立性。前者包括审计计划的独立性、审计过程的独立性和审计报告的独立性;后者则是指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一种印象。1962年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职业道德委员会主席的托马斯.G.希金斯(Thomas G Higglngs)对独立性的概念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与概括,他认为:“注册会计师必须拥有的独立性,实际上有两种,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必须与被审查企业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性,又称为精神独立性,即认为独立性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自,信心以及在判断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这对独立性概念作了结构化分析,此后AICPA和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独立性的规定中又进一步对形式上有损于独立性的因素进行明确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也规定:“CPA执行鉴证业务时应保持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不得受到任何利害关系影响其客观公正的立场。”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应该包括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而且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无形的、难以观察和度量的,而形式上的独立性则是有形的和可以观察的,形式上的独立性是实质上的独立性的载体和重要前提。

(二)审计独立性的演变 从审计独立性涵义的演变过程看,审计独立性中的独立是相对独立而不是绝对独立。因为总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独立性。审计师在市场经济中也是理性经济人,他们不会超越所处的经济、法律、制度等环境的限制而超然独立,幻想着注册会计师与委托人或被审计单位能够保持绝对的独立,显然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因此,这种独立性应该被社会公众认可,保持在可接受水平之上。

二、审计市场与审计独立性及审计服务质量

(一)审计市场概述 萨缪尔森《经济学》将市场定义为: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按照这一定义,审计市场就是审计服务的供需双方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进行的一种交易行为。审计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审计市场机制——审计市场运动中内在的机能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而实现的,即依靠审计供求、价格、竞争机制来实现审计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促进审计服务的供给方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优胜劣汰,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总体效用水平。审计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买卖审计服务的商品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类似,审计市场也存在着审计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如果市场上存在着对高质量审计服务商品的需求,审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会促使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商品脱颖而出,从而提高整体审计质量;反之,如果审计市场缺乏这种需求,甚至存在着对低质量审计服务商品的需求,竞争就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审计质量因此降低,而为保证审计质量而设计的独立性也就不复存在了。有序的、恰当的竞争是维持审计人员独立性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过度的市场竞争将会使审计市场的竞争结构和手段变得过于复杂,审计机构和专业人员可能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客户,在风险防范上作出不得已的让步,这就使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审计的质量难以提高。另外,由于审计服务的质量难以确定,市场本身无法淘汰那些独立性低、质量差的审计服务,审计的独立性会被放到无足轻重的地位,审计的质量会大为降低。

(二)审计独立性需求的理论解释 审计本质理论信息观认为:在以两权分离和受托责任为基础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各利益方对会计信息的占有存在着不对称现象,由此会产生包括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诸多问题。公司管理当局公开披露会计信息则成为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手段和必然选择。而由于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具有天然的垄断权,它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他各方的质疑。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就在于它可以提高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从而能有效减少其他各方的合理质疑。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这一重要作用。必须建立在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独立性的基础上。如果注册会计师审计丧失了独立性,它就难以提高公司管理当局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在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公司股东和债权人需要通过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来评价管理层的业绩,以此来监督和约束管理层。同时,该会计信息也是股东和债权人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的可信度越高,越有利于他们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毫无疑问,他们希望注册会计师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的需求者对审计服务的要求直接决定了审计独立性的需求状况。由此可见,作为审计本质属性的审计独立性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市场通过选择高独立性的审计服务商品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审计服务质量审计服务的好坏即审计服务质量通常可以分为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两个相对独立的内容。在我国早期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过程中,执业质量低下一度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1991年起)以及其他方式(如发放许可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的矛盾;1992年底、1993年初,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开始对从事上市公司审计业务设立门槛,专门核准从事证券相关业务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并从1997年起进行证券及相关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借助这些手段,进入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其专业胜任能力至少符合最低要求,因此,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问题就是审计独立性。

三、审计独立性需求分析

(一)股东对较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需求从理论上讲,股东是剩余经济利益的索取者,任何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契约以及契约的

执行情况都会对股东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因此,股东有足够的动力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契约及其履行进行监督,其对审计独立性的要求也最为迫切,而且也能负担的起高额审计费用。从(表1)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表可以看出:

(1)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相当高,国家股约占总股本的40%,占据着股权结构的半壁江山。拥有绝对优势。而这样一个以国有上市公司为主,以国家股为主的一个资本市场,其大股东,到底是谁,在法律上始终没有确立,仅是国有股的概念。国家作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作为所有者的权利被分解到不同的行政主体,法律上都归中央一级所有,中央又没有精力管理在各级政府国有股的具体地经营与运转,事实上上市公司中国家股股东缺位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状况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其他股东操纵上市公司成为可能,并且通过侵犯小股东的利益从上市公司获得资源,侵犯的方式是通过操纵不正当的财务行为。因而在这样国家股权实体名存而实不在、其他股东和管理当局操纵公司大局的情况下,国家股对较高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也就不能形成有效需求。

(2)境内法人股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的比重较高。法人股是“企业法人以其依法可支配的资产向公司投资形成的股份。一般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法人股。在中国证监会现行的统计口径中,只有国家股的统计数据,因为现实中对国有法人股的统计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国有法人股被包含在了境内法人股当中。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从2001年始境内法人股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在非流通股份中仍占有很大比重。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法人股股东可以派代表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并对上市公司的重大决策有所影响,如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聘任与解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召开临时股东会议。因此法人股股东没有必要通过上市公司对外发布的财务信息来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没有必要选择较高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对其财务报表的可靠程度加以监督。

(3)外资股(境外法人股和境外个人股)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较国家股和境内法人股的比重较小。但是对我国股市有一定影响力。境外法人股一般是由境外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较好的财务状况和新颖的同行业或投资公司受让国家股和法人股形成,一般不直接干涉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般还是由原来的担任或聘请外部职业经理人。这样外资法人股股东就有监督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动机,同时他们也有能力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而境外个人股股东是在国家资本市场运作中逐步形成,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法律意识。如果其利益受到了非法的损害,他们会动用法律诉讼手段提出索赔。这一点从国外较多的关于审计失败的诉讼案件可以看出。因此,外资股存在着对较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需求。

(4)境内个人股占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的比重较低。境内个人股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占约30%。理论上这些将资金用来购买股票的社会公众会更关注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根据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意见为依据来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权益,他们是较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真正的消费者。然而在二级市场上,社会公众股股东投资的目的是通过股价的波动获取短期利益,他们对能导致股价剧烈波动的内幕消息的关注,大于对经过较高独立性的审计服务得出的财务信息的关注。根据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统计,我国股票市场的换手率达到700%-1000%,是美国的十五倍。极高的换手率说明个人股股东大部分在做短线操作,甚至把股市当赌场,根本不需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更谈不上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即使那些有心想去监督上市公司的个人股东,由于持股比例很低,根本不能进入股东会、董事会参与公司的决策,原本的那点监督意愿也只能作为“搭便车”者寄希望于他人身上了。因此,个人股股东没有对较高独立性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形成有效需求。

(二)债权人对较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需求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和有国资背景的企业,在其债权资金融资渠道中,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仍占主导地位。而国有银行同样面临商业化程度不高,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并且这种借贷行为往往伴随着行政干预和政府部门调控下的第三方担保。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不太重视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的还贷风险管理,相应地对公司真实会计信息的了解愿望也不是很强,即使巨额贷款真的收不回来,还会有国家出面买单。因此,众多上市公司的主要债权人对较高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的需求欲望同样不强。

(三)管理当局对较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需求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在一个成熟规范的市场经济中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也有动机主动聘请注册会计师,以证明他们认真、勤勉地履行了受托责任,他们也是审计服务的购买方。而事实上由于他们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者,对公司实际运做情况一清二楚,所以他们不需要通过独立审计获悉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而是要借助独立审计的工作结果向公众传达一种信息,让公众确信其公布的会计信息,以实现其经济与非经济的利益追求。如果公司经营成功,这种需求极易满足,不会对市场经济秩序构成任何危害,独立审计容易保持高独立性。但由于经营过程中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实际经营状况很难都尽如人意,再加上国有产权虚置、所有者缺位,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身份合一,三方鼎立为特征的独立性,变为了双方的利益关系,尽管他们是真实的审计服务的付费者,但是并没有需要较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动机。

(四)政府对较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需求 在经济环境直接影响下政府扮演着监管者、制度制定者得角色。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都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和其他报告,中国证监会和沪、深两个交易所的监管政策和上市公司规则中都把审计意见作为一项重要参考指标。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监管规则,为审计服务的质量水平设定最低标准,对违规者实施处罚,另一方面政府对市场的把握,资料大多来源于各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因此,政府同样要求企业所提供的财务资料是真实可靠的。政府对较高独立性的审计服务的需求是有效需求。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审计市场上对较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足。按照微观经济学对需求的定义,无论是上市公司的国家股、境内法人股、个人股,还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债权人,对较高独立性审计服务都没有对构成真正的有效需求;而作为外资股股东和政府有动机也有能力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从而需要较高独立性的审计服务。但是仅仅依靠外部的要求很难让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健康快速的发展。我国审计市场上各审计服务的需求方对审计独立性的需求严重不足,这将直接导致注册会计师在提供服务时对于保持独立性缺乏内在的经济动力,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独立性的现状也由此能得到合理解释。

(编辑 聂慧丽)

作者:黄晓波 王 锐 王晓凉

审计市场需求分析论文 篇2:

内部审计管理和谐“四重奏”

【摘 要】 内部审计如何发挥有效作用,管理工作尤为突出。正确的审计需求分析,指导了正确的审计计划制定;内部审计“小制度”的规范操作流程是审计质量的保证;内部审计“大制度”的构建形成和谐的审计环境;积极广泛的多渠道审计宣传是永恒的播种。

【关键词】 内部审计; 管理; 需求分析; 制度; 宣传

一、正确的审计需求分析

内部审计机构的自主性很大,内部审计如何立项,一直是困扰内部审计人员的重大问题,而审计立项就必须要考虑审计需求。审计需求决定审计计划,审计计划影响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通常,需求与供给平衡更多被理解为市场法则,实际上这个法则也适用于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要有价值、要发挥作用,一方面要满足组织管理需要,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能力、审计人力资源数量和审计经费,前者属需求范畴,后者属供给范畴。

(一)审计需求的一般分析

一般说来,审计立项首先要考虑审计需求,而审计需求要考虑以下基本因素:

(1)单位组织年度内经济工作的中心问题;(2)单位组织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3)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4)群众普遍关注或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5)以往审计发现的比较突出、影响较大的问题;(6)重大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

(二)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的审计需求分析

单位负责人更多考虑的是宏观方面的问题,政治、经济、市场、制度等方面,审计人员尽量采取访谈的形式,充分了解单位负责人所思、所想、所忧与所求,准确把握审计需求并进行具体细化。

被审计单位表面上是不希望审计查出自己部门存在的问题,更深层需求是希望审计能在管理方面提出更好的建议,进而防范风险,提高效率。同时希望审计部门能为被审计部门在领导之间、其它部门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此,审计部门应该有一个清醒认识。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充分了解被审计部门的需求。

业务管理部门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时也变成了被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从本质上理解就是服务于组织的经营与管理活动,因此审计部门必须对经营与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判断与分析,面对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等,审计人员必须明确审计目标,恰当运用分析评估方法,正确评估、分析审计范围,细化分析要素,确立评估标准,考核关键指标。

监管部门最熟悉国家政策变化与行业发展导向,可以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一些方向性的需求,关注未来变化,有利于组织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审计部门应该从防范组织未来的风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在正确分析各部门、各需求人的现实需要前提下,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并制定明确的审计计划,这是保证审计质量,实现审计成果有效运用的重要前提。

二、规范的审计工作“小制度”

制度是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来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行为的不确定性。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控制制度,有利于保证审计质量。因此,为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明确审计人员、主审人员、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必须制定、完善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制度。所谓审计“小制度”,是指审计机构自身的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审计工作制度、质量检查考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审计工作制度是审计工作过程的规范性要求,要明确各个责任人的具体权力、责任和义务,涉及审计机构的职责权限、审计人员执业规范、审计立项制度、人员委派制度、计划编制规定、主审竞聘制度、主审负责制度、外勤工作管理规定、取证规范流程、工作底稿编制复核制度、审计报告编制复核制度、审计督导制度、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审计公告制度等。

质量检查考评制度是对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的审计业务进行监督、评价,了解审计状况,提高审计质量,是一种事中和事后的监控制度。审计质量的检查可以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自查与互查,也可以是企业内部高层组织专门针对内部审计质量的专项检查,也可以是内部审计协会质量检查委员会的外部督促检查。科学考评内部审计质量,应该建立考评指标体系,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并以此为依据,作为奖惩的基本依据。

责任追究制度是一种事后补救的质量控制措施,目的在于促使各级内部审计人员明确各自责任,强化责任意识,降低审计风险。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在对违规者进行处罚的同时,也对遵循者实施了保护,是确认和解除审计人员审计责任的一种有效机制。

所谓审计“小制度”,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职责的确定,是审计流程的规范,是保证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评定审计人员业绩,量化责任的重要依据。

三、和谐的审计工作“大制度”

所谓审计“大制度”,是指审计机构与高层管理者、被审计单位之间建立的沟通协调制度。审计机构应享有调查权、检查权、建议权和处罚权,各部门应无条件接受审计人员监督;审计机构经费单独预算制度,应对审计机构实行单独定额预算制度,确保审计活动有足够的经费来源,保证审计活动的有效开展;建立定期审计制度,监督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审计建议落实制度,定期检查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建立违规处罚制度,对违规者以重罚,使其一日受罚终生不为。

审计联络员制度。每个部门或分支机构推举一名员工作为本部门的审计联络员,目的是为了实时了解企业情况,构建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反馈渠道,审计联络员定期以书面形式汇报工作情况,及时向审计部门反映企业存在的困难、问题与风险,使领导及时掌握重大情况,使上下信息通畅,充分发挥审计联络员的桥梁纽带作用。

“我要审计”制度。审计工作要积极从“要我审计”转变为“我要审计”,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求每个部门、每个分支机构,定期开展自我审计,并把自我审计报告递交审计机构。对自己审计发现的问题,自己主动整改,并且把自己整改的情况向审计部门递交后续审计报告,审计部门可不予追究,但以后不能再重复发生。对于存在的问题,如果每个部门自己审计时没有发现,而被审计部门揭露出来,企业将给予严厉惩处。

审计公告与通报制度。建立审计公告与通报制度,积极争取高级管理层和各个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审计结果公告与通报工作必须加强。立项必审,审计必纠,结果必告,责任必纠。

审计成果运用制度。审计报告中关于问题的处理意见,要纳入部门的达标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干部任命制度;审计报告中关于相关政策、制度的建议,要纳入高层决策机制;相关高层管理者必须审阅审计报告、批阅审计报告,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纠正;建立完善审计意见的督查督办和整改机制,纪检监察部门、组织人事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要形成协查协审机制,促使审计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审计一个项目,完善一项制度,教育一批干部。审计政策建议能得到适当管理层的肯定、采纳和应用,形成制度和政策,以达到防弊、兴利与增值之目的。

内外协调机制。内部审计机构要建立起与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国家税务机关、国家监察机关等监督部门的协调沟通机制,在选择外部审计主体、审计成果共享、消除分歧意见等方面发挥作用,及时防范组织的各种外部风险,维护组织合法利益。

以上管理制度的创新,依靠审计部门一家是无能为力的,需要高层管理者和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内部审计大环境。

四、积极广泛的审计宣传

内部控制,人人有责,审计工作,人人有份。但是,审计部门不能坐等制度从天而降,需要我们审计人自己向高层管理者和各个部门开展大量的宣传活动,现代新型审计观念的真正落地生根,需要深入开展思想教育,通过积极主动的思想教育推动创新管理制度的建立。如果以上制度不能得到有效建立,审计人员再认真、再辛苦地工作,审计项目都可能付之东流,枉费心机。思想掌控制度,制度改变一切。

当社会公众对审计有误解时,当审计工作受到抵触时,当审计结论不被接受时,当审计建议不采纳时,审计工作就需要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

审计宣传是以实现组织的管理目标为根本宗旨,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适当的服务内容和适当的沟通手段,向高层管理者与被审计部门提供适当的思想、理念、信息与建议,将审计关系的维系和管理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的过程,从而实现组织的价值增值。

理念宣传,就是注重宣传,攻心为上,宣传审计、理解审计、支持审计;由“要我审计”转向“我要审计”。当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不理解审计、误解审计、不支持审计工作时,理念的宣传非常重要。

制度宣传,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明确领导层、被审计部门与审计组织的权利、责任与义务。审计章程就是审计工作的游戏规则,但是章程的制定必须明确领导层、被审计部门与审计组织三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不能只仅仅制定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如果领导层与被审计部门的权利、责任与义务不明确,再好的审计人员也难以开展工作。

工作宣传,是指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包括审计的通知、报告、公示等方面,以及审计座谈会、访问、问卷调查等,形成一个人人周知的和谐审计环境。

信息宣传,体现在审计信息发布,包括审计简报、审计要情、审计工作动态等。审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主动发布审计的计划、审计的法规、审计的案件、领导的批示等,使广大群众随时可以听到、看到审计的声音或影子,使大家耳濡目染,融入审计。

结果宣传,就是审计结果的运用,体现在对审计意见的领导批示与部门采纳两个方面,通过审计报告的建议,使领导决策更科学更完善,使被审计单位的制度更健全更有效。

正确审计理念的树立和审计建议的贯彻落实,单靠管理高层和被审计部门,那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审计宣传完全靠我们审计人自己,每一个审计制度的建立就是一部宣言书,每一个审计小组的工作就是一个宣传队,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完成就是一个播种机,时时宣传、事事宣传、世世宣传。

总之,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以上四个管理方面的和谐统一:分析需求,选准目标;规范自身,内强素质;协调统一,外树形象;营销宣传,播撒种子。●

【主要参考文献】

[1] 时现.内部审计学[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 张庆龙.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5.

[3] 王宝庆.内部审计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

[4] 王宝庆.审计工作中的三个管理方法[J].中国内部审计,2011(8).

作者:王宝庆

审计市场需求分析论文 篇3:

审计商品供求关系分析

摘要:审计作为一种商品,有其自身的供给主体、需求主体,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也会达到一定的均衡状态。在审计商品的分析基础上,引入信息不对称现象,并介绍了信息不对称对审计市场均衡的影响,从而在这个角度,得出了一些加强事务所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供求关系;审计商品;信息不对称

收稿日期:2010-01-28

作者简介:王长银(1982-),男,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审计市场结构研究。

就中国目前审计市场而言,低价竞争现象依然普遍,审计价格机制的信号传递功能仍然难以实现,审计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需求主体错位,供求关系失衡,矛盾突出。这些矛盾的产生,从根本上制约着中国审计市场的完善和功能的发挥,使审计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要想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必须先从理论上理清思路,从供需两方面入手,找出原因,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一、前提假设

假设是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所做的理论规范,是研究问题的范围框架。假设是无法或无须证明的理论前提,建立理论假设其实是规范一种运转机制,使所研究的问题按照特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假设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但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这种方式的假设在理论研究上是必要的,而最后又要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下指导现实。本文的前提假设有:

1.理性人假设。即参与双方均在自己所掌握信息基础上,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在此,自身利益,对于需求者来讲指最能帮助自己做出经济决策的审计报告;而对于供给者而言,则指给他们带来最大利润的审计报告。此假设规定产品需求方与供给方的价值观问题。

2.信息不对称假设。即审计市场是一个柠檬市场,需求方无法立即判别审计产品质量,因此,信誉和品牌极其重要。

3.垄断竞争市场。即市场上存在若干具有一定垄断势力的厂商,他们在市场份额、商品质量、社会信誉等方面均占有优势。与此同时,市场上还存在为数众多的小规模厂商,且进入与退出壁垒极小。这是根据现实所做的基础假设,说明了价格形成机制是由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的。

二、审计产品供给分析

1.供给主体。审计报告作为一种商品,是由会计师出具的,因此,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也就构成了供给主体。

2.影响因素。(1)审计价格。审计主体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提供审计业务的目的当然是获得利益,此时,价格作为一个信号导向尤为重要。按照中国目前的情形,审计业务根据工时数和涉及的业务人员来确定费用。审计费用价格越高,工作人员就越愿意付出更多努力,提供更高质量、更多的服务。(2)生产成本。审计业务同样适用于成本效益原则。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业务的成本包括工时费、出差费、交通费以及机会成本等。审计工作作为一项服务型业务,其很多成本无法直接用货币来计量。对此,我们可以以业务流程为导向,附加一定比例折现,估算其成本。显然,成本越高,其工作动机就越差,当成本超过所产生的收益时,事务所就拒绝受理该业务,也就是该生产成本与审计产品供给呈反向变动关系。(3)审计技术。审计业务技术的发展,对审计产品影响巨大。例如:从1844年20世纪初,独立审计以账目基础审计为主,即对大量的账簿记录进行逐项审查,耗时耗力;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厂商数目的增多,从20世纪40年代以后,建立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可靠性基础上的内控导向审计逐渐取代了账目基础审计,使审计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进一步提高了审计效率。由此看到,审计技术与产品供给正相关。

3.区分两类供给产品。由于本文在现实基础上提出了审计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它的潜在含义之一就是审计市场产品质量的差异性。即一部分厂商提供高质量产品,而另一部分厂商提供产品质量较差(如图1):较高的S曲线代表对于高质量审计产品,只有付出较高价格才能得到;较低的s曲线表示对于一个较低的价格,依然存在大量的市场供给,或可解释为,在同一价格水平下,低质量的审计产品供给量总是大于高质量的审计产品供给量。

三、审计产品需求分析

1.消费者主体。审计产品存在多方需求主体,具体而言:(1)现实投资者。这是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由于两权分离,投资者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促使了审计的产生和发展;(2)债权人。主要关注企业的现金流量及偿债能力;(3)内部管理人员。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诚实的管理人员将审计作为一种信号传递来安稳投资人;(4)政府管理人员;(5)社会公众。

2.影响因素。(1)产品价格。对于消费者而言,产品价格是指为得到此项信息所付出的经济代价,但目前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不太合理,即该价格实质是由被审计单位来支付,而作为主要消费主体的投资人、债权人、社会公众都是无偿获得该信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价格反映市场需求的准确度。但在本文所讨论范围内,价格仍是影响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2)社会舞弊发生的概率。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委托人对代理人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随着舞弊的发生而更加深化。审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查错纠弊,如果在一个社会中舞弊时有发生,那么消费者对审计产品的需求度就会增加。

3.区分高质量产品与低质量产品的需求曲线。如前所述,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消费者无法立刻辨别审计产品质量。因此,消费者将对两类产品付出不同的价格(如图2)所示:D指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曲线;d指对低质量产品的需求曲线。D位于d曲线的上方,表示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审计产品付出更高的价格。

四、均衡分析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审计产品提供者比消费者知道更多的信息。起初,消费者会猜想他们买到审计产品是高质量的可能性是50%,因此,在购买时,消费者就会把所有的产品看做是中等质量的,即为图3中的M曲线。它低于D,但高于d曲线,表示消费者在初次购买时只会按照中等质量的产品来出价。此时,将有较少高质量的产品出售,而售出的大部分商品均为低质量产品。

当消费者消费该产品,做出错误经济决策后,其意识到大部分审计报告均为低质量产品时,他们的需求曲线就会继续向左转移,这一移动会持续下去,直到低质量的审计产品售完为止。在这一点市场价格太低而不能使任何高质量产品进入市场出售。因此,消费者就假定,他们消费的任何产品都是低质量的,而市场需求曲线就会变成d,从而造成逆淘汰。

上述分析是一种极端情况,而且只是纯理论分析,市场可能在有些高质量审计产品出售时达到了某种均衡。

五、结论

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可能会出现逆淘汰问题,即低质量产品驱逐高质量产品,通过以上分析,以下结论可能是有益的:

1.品牌、信誉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极端重要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在初始选择审计单位时,可能得到一个低质量产品。但在长期中,高质量的产品提供者就会脱颖而出,继而形成一种品牌效应,使得未来消费者在初始进入时就对其产生一定的信赖,从而形成一种相对的先行者优势,有利于维护并扩大其以后的业务范围。

对于品牌声誉低的新进入者,只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产品,而同时收取较低的价格,这一策略在短期内使得事务所亏损经营,但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做是对声誉的一种投资,随着时间的推移,声誉、品牌的逐步建立,以后事务所可以收取溢价,当溢价总额超过事务所提供低质量审计产品进行欺诈的机会成本时,达到市场均衡。

2.信号传递或为审计的本质。信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审计市场也不例外。审计市场的非对称性所产生的逆淘汰现象迫使高质量产品提供者必须使其消费者相信其产品的可靠性。其实审计本身就可以看做对财务报表的一个标准,向社会传达一种可靠的信号。而审计产品又可依靠其长期形成的品牌效应,向社会传递一种高质量标识。

[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王长银

上一篇:国际政治利润分析论文下一篇: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