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语言艺术论文

2022-05-01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彻底改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习惯和交流方式。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语言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语言艺术论文 篇1:

试析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摘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直接影响到其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高职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它在引导和帮助高职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人、成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仍面临着严峻考验。因此,切实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终身受益的课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所以很多人认为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让位于专业技术课,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专业技术课重要,是专业技术课的辅助。这种观点无疑是片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需要

由于高职院校办学起点较低,资金相对紧缺,在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教学条件等方面,有的先天不足,有的后劲不强,且生源多为普通高招的落榜生,要在这种条件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其难度大大超过普通高校。只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狠抓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把个人前途和学校命运结合起来,把报效祖国的崇高志向与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学生积极上进、奋发成才的良好氛围,培养出大批既有职业技术又有过硬政治思想素质的毕业生,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阵地的需要

当今世界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实施“分化”、“西化”的政治图谋。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大转型、体制大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组织的“四个多样化”,对师生的思想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负面影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主动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提高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在价值观、人生观方面引导学生,使高职院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增强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强调职业技术的教育,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呈明显的综合性、整体化趋势,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愈来愈相互渗透和结合,涌现出大量新兴的交叉和边缘学科;工作的类型和产业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分工的专业化与专业的交叉综合并存;新的职业岗位层出不穷,劳动性质和职业内涵发生了转变,工作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劳动增加了创造性成分,逐步变成了科学性劳动;劳动力出现了跨行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自由流动;传统的守业观、终身职业观向终身就业机会观和创业观转变,全职和终生雇用的传统工作形态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弹性工时和扁平式组织;等等。在这种情况,高职毕业生仅有专业技术能力,显然是无法满足这一时代和社会的需求的,高职毕业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应对时代的挑战。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向学生灌输科学理论;二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高职学生可以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自身、解决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各种矛盾冲突,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合作意识、宽容品质和社会责任意识,从而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对社会和时代的挑战。

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可喜成绩,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流还是满意的。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市场化倾向严重等问题。

2.1 学生厌学

主要原因有:(1)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所学专业无关,与就业不直接挂钩,没有多大用处。(2)抵触情绪。受社会上不良因素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抵触情绪,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是一种教化,是空洞的说教。(3)教学方式陈旧。许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仍沿用一个教室、一个教案、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理论与现实脱节,加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

2.2 教师厌教

主要原因有:(1)缺乏使命感。有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缺乏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使命感。(2)理论修养不够。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很好地、系统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阐述现实社会问题。(3)基本功差。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技能的训练,教学艺术能力不强,不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所重视、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得不到解答,教学缺乏针对性;有的教师授课没有重点,语言平铺直叙,缺少感情投入,不能引起学生共鸣;有的教师授课内容层次不鲜明,缺乏逻辑性。

2.3 市场倾向严重

我国目前普通高校投资足,又有生均经费补贴,而多数高职院校投资却不足,还没有生均经费补贴,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得不采取市场化、民办办学体制,化解办学压力。生源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经济增长点,越多的学生就读,就意味着越充裕的办学资金。学生向学校缴纳了学费,学生就是消费者,就应该享受应有的消费者权益,学生有权要求教师、学校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市场化倾向使得学校的教师、学生处在唯利益的中心,教师需要迎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喜欢听什么就讲什么。而高职学生由于相关的理论知识背景薄弱,对纯理论不感兴趣,希望教师少讲理论,多讲故事,结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讲成一般文化知识普及课。这样一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大大降低,脱离重点和教学目的,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

高职教育引入一定的市場机制有利提高办学质量,但教育领域不同于经济领域,过分市场化将会给教育教学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3 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我国实行的是淘汰式的招生录取制度,高职学生入校时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感到和学生沟通比较困难,学生也往往因为听不懂而失去学习兴趣。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3.1 坚持理论灌输

青年大学生们正处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其思想行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在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中,要想真正让理论成为指导受教育者行动的思想,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理论灌输是必不可少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不仅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而且需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力度,坚持理论灌输。在理论灌输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加强理论灌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3.1.1 增强灌输内容的时代感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坚持灌输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同时,要着重其运用和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富有时代信息的新内容。其次,灌输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素质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着眼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坚持政治素质首位的前提下,把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一起作为灌输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把理论灌输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理论灌输的落脚点要放在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和面临的现实问题上,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充分研究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学生作出客观、辩证、科学的解释,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多了解高职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多跟他们接触交流,尽可能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否则,只讲大道理,甚至教条,理论灌输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1.2 实现灌输方式的多样性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使“灌输”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实现如下几个转变:首先,要从过去的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注重灌输过程的互动性,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其次,灌输要从单纯“说教型”方式向“耐心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并重”的方式转变。思政课教师要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灌输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防止和克服过去那种“空、冷、横、硬”的灌输现象。

3.2 灵活运用各种课程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要想彻底改变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教师一言堂,学生懒洋洋”的现象,关键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学艺术和手段。

依据不同划分标准,“思政课”教学方法基本上可分为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案例法、启发法、参与法、演示法、自学指导法、研究法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创新和得法。具体教学法的选择应立足实际,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师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或方法的组合。例如,对理论的重点内容和关键内容部分采取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而对一般性的解释、说明和背景材料的学习可安排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理论热点和难点问题,可采用案例教学,以引导学生透彻理解;为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可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等方式。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有着声像结合、动静相辅和图文并茂等优势,可以很好地表达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意图,也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可积極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的表现形式丰富和灵活起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思政课教师可以建立网站,将教案、影像资料、问题答疑、习题练习等内容放在网上,有助于学生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巩固教学效果。

3.3 加强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时代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实效性,需安排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认识国情、体察民情民意,让他们懂得如何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下转第150页)(上接第141页)

实践教学活动大体可分为两种形式:

(1)校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就是指导和安排学生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它应该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形式。它的主要内容是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有效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利用爱国主义或艰苦创业教育基地,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

(2)校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有效利用校内资源和利用“请进来”的实践教学方式。例如:邀请专家、学者、某行业成功人士等到学校为学生作讲座、报告;配合教学内容,开展校内活动,宣讲先进典型单位和先进人物事迹,举办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使高职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消化和运用书本理论知识的能力,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理论知识的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宥.新时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理论的思考.思想教育,2007(2).

[2]肖潇,肖新发.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理论”教学中理论与政策关系的处理问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甘宗郊.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刍议.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2).

[4]张秀华,赵卯生.怎样开展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研究.中国教育报,2007-06-13.

[5]洪贞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鄂州大学学报,2006(12).

[6]马斌.高职教育“两课”教学改革探析.南通般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作者:熊 筝 兰 水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语言艺术论文 篇2:

“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危机审视与创新发展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彻底改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习惯和交流方式。面对汹涌而来的“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应当与时俱进,在准确把握“微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新特征,以及思政课教学环境新变化的基础上,审慎分析“微时代”背景下思政课面临的危机,勇于并善于变挑战为机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变革的新路径,不断以创新举措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吸引力,充分发挥思政课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塑造学生理想人格和滿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主渠道作用,助力高职院校实现培育符合时代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新型职业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

关键词: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危机审视;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赵美岚(1971-),女,江西峡江人,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2013年度项目“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增强研究生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编号:JXYJG-2013-039),主持人:赵美岚。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因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而深受高职院校学生的青睐,成为他们获取资讯、共享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平台。“微时代”给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与认知心理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使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面对“微时代”的来临,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工作者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准确把握“微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新特征,审慎分析“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新变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变革的新思路、新举措,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政课德育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努力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型职业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

一、“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对象的群体新特征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都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是微博、微信等微平台最活跃、最庞大的用户群体,无所不在的“微生活”赋予了这一群体无比鲜活的时代特征。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对象,需要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群体。

(一)“微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增强

“微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身心发展也较为成熟,具有更强的主体意识,对权威不再盲从。对于身处“微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微客”而言,他们通过智能手机这一移动终端,轻轻滑动手指即可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进行思想交流和发起互动讨论。一方面,新媒体的海量资讯为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视角;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交互性优势也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搭建了便利平台。当然,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在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隐忧。如:对网上资讯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往往仅凭个人的片面理解与好恶便随意转发,由此使不良信息得以扩大传播范围以至造成消极影响;对一些社会问题也常常只看到表面,在没有弄清深层原因的情况下却热衷于“吐槽”;在朋友圈发布新闻、讨论社会热点话题,有时随意发表评论,甚至走极端夸大、扭曲事实,从而对舆论产生负面影响。

(二)“微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内蕴独特价值和意义的网络文化,以其强大的传播力量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作为“微媒体”的主要用户,高职院校学生不可避免地成为网络文化浸润和改造的重要对象之一。各种“微媒体”在给学生提供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审视视角和展示平台的同时,也成为影响和改造学生价值观的新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学生的价值观。一方面,网络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开阔他们的认知视阈,增进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丰富他们的交往方式,使他们的价值观逐渐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新特征。另一方面,受网络文化影响,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表现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倾向。如在微信朋友圈中,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口味”对公众平台发布的信息进行转发,主导附着在网络信息中特定价值观的二次传播与在线讨论,在熟人圈子里不断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与影响。

(三)“微时代”高职院校学生阅读追求“快餐式”

“微时代”促进了快餐式文化的迅速发展。相比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微时代”信息传播内容相对短小精悍,凸显了“微”特征,表现为诸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和微阅读等众多微形式,其传播的信息集文字、图像、视频、动漫等丰富形态为一体,新闻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增强,人文性、理论性和学术性式微。所以,对于处于“微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他们远离了经典的纸质文本的阅读,更多的是微博、微信的阅读,追求的是“悦读”,阅读的对象主要是各类轻松、消遣性的电子读物。诚然,“快餐式阅读”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即时娱乐感强,但快意转瞬即逝,阅读完便化作过眼浮云,无法激发内在的心灵共鸣,更难提供精神上的启迪和慰藉。毫无疑问,把“快餐”当“正餐”吃,或以“快餐”代替“正餐”,必然使阅读浅薄化、快餐化、碎片化,这样不可避免地会使高职院校学生容易沉溺于娱乐之中,而由于缺乏基本的人文底蕴,也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适应性与竞争力。

二、“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危机审视

在“人人皆媒体”的“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各类信息呈井喷式爆发。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环境变得日趋复杂。

(一)信息传播难监管

“微媒体”信息内容简洁,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具有多终端互联、即时互动的优势,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高职院校的学生“微客”仅凭一台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网页、发起讨论、互动交流。互联网打破了时空局限、拓展了传播范围,使信息传播变得越来越便捷,“一触即发”的信息传播模式造成网络信息“大爆炸”。“微速度”使高职院校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收新信息,使得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步入“快节奏”轨道。然而,网络时代自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常常鱼龙混杂,各类负面信息爆炸式传播,大量垃圾信息充斥网络,缺乏分辨能力的高职院校学生容易被一些虛假信息、表面现象所迷惑。“微传播”挑战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监管,造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失灵,不断消解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效果,极大地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信息内容去中心化

“微时代”是一个内容为王、以吸引眼球博出位为要旨的时代,语不惊人死不休,点击率高于一切,使得信息内容传播与交流不免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化、反主流色彩。借势新媒体,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普世价值”观、西方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伴随着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滋生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不断侵蚀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发了信息内容的去中心化,在强力消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权威地位的同时,对“三观”可塑性强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则意味着主流价值观的“失语”、“淹没”。由于缺乏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去中心化的网络信息往往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偏离正轨,具体表现为对大主题的漠视恶搞和对小事件的无限放大,过度娱乐化,误解甚至拒斥主流思想,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极大干扰着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的推进。

(三)教育者主导地位弱化

传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各种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教育,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誉为灵魂工程师的思政课教师,拥有绝对的教育主导权,教师的教学普遍得到学生认同,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步入“微时代”之后,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过去“由上而下”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多方互动模式。信息来源和信息内容多样化,信息的发布者不局限于主流媒体和权威部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微客”而言,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中心”和主角,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拥有同等的发声渠道和平等的发声权,学生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思政课教学的灌输说教,导致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者曾经拥有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动摇。

三、“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堂上普遍存在学生低头玩手机的现象,手机已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劲敌”。为此,必须着眼于“微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新特征,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新变化,以创新思维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着力探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新路径。

(一)利用新媒体优势,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

传统思政课带给学生的是“内容高大不接地、概念抽象冷冰冰、理论高深无大用”的刻板印象[2],要改变这种现象,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独特优势。

1.整合新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新媒体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无疑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鲜、生动的教学资源。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可着眼于“十三五”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改革发展目标,结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培养未来“大国工匠”的历史使命,顺应国家、社会、时代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整合利用新媒体资源,有选择性地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优质网络资源引入教学环节,使思政课真正能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满足他们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期待,不断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在新媒体资源的使用上,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学习主动性,围绕教学内容,在教师主导和组织下,以学生上讲台助讲的形式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新媒体运用优势,带来耳目一新的课堂效果。学生助讲的形式不仅创新了教学方法,而且还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教师的教学针对性。用丰富鲜活的网络资源服务于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消除抽象深刻的思想理论与生动具体的生活实际之间的天然隔阂,让理论更有说服力。使学生不再对抽象理论一味的敬而远之,而是在注重关照现实和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思想理论的无穷魅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把握主旋律的前提下,让教学内容在多维度的转换中既保有深度又不失温度,使思政课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彰显时代感。

2.借力新媒体平台,拓展教学渠道。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发挥多种新媒体平台作用,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渠道,充分实现课堂、课外师生互动,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起来。课堂上,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微信让学生“扫码”上课,实现师生实时互动,让手机从低头工具秒变抬头利器,将手机与微信转变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微平台推出限时习题测试,当堂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课堂外教师向学生推送PPT课件以利于学生课前预热温习,为课堂有针对性地教学讨论做铺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教师也可通过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微博、QQ群等新媒体平台,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丰富师生间的交往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思政课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借助新媒体平台,有效拓宽教育渠道,打破过去“填鸭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真正入脑、入心,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的课程。

3.提升师生新媒体素养,改善教学效果。改善思政课教学效果,必须同时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新媒体素养。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技术与新媒体应用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和热爱,擅长使用不同新媒体工具接收和发布信息,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网络热词和流行语张口即来。所以,面对内蕴着不同价值取向的庞杂信息海洋的包围,高职院校学生要在思政课教师的引导下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对网络信息进行合理过滤筛选后再为我所用,学会自我约束,锻炼理性思维,不断提高新媒体素养,发挥新媒体在学生学习、交流中的积极作用[3]。另一方面,面对新媒体应用娴熟的95后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教师如果不主动掌握新媒体技术应用,积极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拓宽知识面,将会陷入“本领恐慌”而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当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密切关注各种新媒体技术,学习掌握多种新媒体工具的应用,努力成为新媒介运用的行家里手,在信息的海洋里挑选出有品质、能引起学生兴趣并产生共鸣的新媒体资讯,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架起师生交流互动的桥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高大上”的思政课理论“接地气”,不断改善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思政课亲和力

新媒体的普及使高职院校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要想让他们觉得思政课有听头、有获得感,思政课教师必须用心改进教学,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着力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1.回应学生期待,增强教学内容的亲和力。“我们讨厌冷冰冰的理论知识,我们想要的是有温度的、有人情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是一位大一新生对理想中的思政课的憧憬。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只有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推演、道德说教,才能真正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在重视教学内容深度的同时,关注教学内容的温度。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重要载体,积极发挥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这一核心领域的重要作用,关注高职学生期待顺利择业就业、渴望成功创新创业的现实需求,引导他们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工匠精神。因此,回应学生对思政课的期待,增强获得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要彻底实现三大转换: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从教材文本语言向教学口头语言转换、从理论情境向现实情境转换。在这三大转换中让教学内容完成从抽象的理论的到生动的直观、鲜活的现实的切换,让高深的理论照进学生的日常生活,突破理论与现实的隔阂,促进认知向认同的深化,使高大上的思想理论成为高职学生日常践行的价值观。

2.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教学方法的亲和力。当前思政课要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教师必须下大力气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计,把握95后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夯实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发展路径,不断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为此,应当结合鲜活的“大国工匠”的典型事迹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加强学生的职业信仰,以“中国制造2025”和“创新创业”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为宗旨,致力于使高职学生成长为未来“中国智造”的中流砥柱。思政课是一门“学问”,教学要讲究“艺术”,不能空洞“说教”,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服人。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困惑和认识误区,把握学生思想、心理和生活实际,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择业和就业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教学要关注社会现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解答新问题,少讲“行话”“套话”,多讲“新话”“家常话”,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讲授思想理论。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得到学生认可,正确传递教育信息,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教学方法是否具有亲和力取决于该方法与教育内容的匹配程度、与教育对象的契合程度,以及教师对方法的运用把控程度。

3.坚持以学生为本,增强教师的亲和力。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离不开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不能踩着铃声进教室,伴着铃声出教室,课堂上不下讲台,课后与学生无联系。教师要让自身内在的仁爱之心外显为亲和力,进而提升教学凝聚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实现传道授业、答疑解惑、教书育人的职业使命。一个具有亲和力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能理解当代大学生,而理解的前提是走进他们的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思想困惑、心理变化与生活实际。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一个有亲和力的教师能与他的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坦然面对他们的不成熟,善于欣赏他们的优点,能够包容他们的缺点。不回避学生的敏感话题,认真对待学生的尖锐问题,不嘲笑学生的幼稚想法,用师者仁心见证学生成长、成熟与成才[4]。

(三)针对社会思潮的复杂性,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

“微时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态势更为迅猛,严重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价值观尚处于形成关键期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为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和积极应对这种冲击和挑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教学工作始终。

1.树立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动意识。伴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入,网络舆论场域已成为当代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前所未有的强势挑战。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动意识,把握社会思潮的热点和前沿,提高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分辨与驾驭能力。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有针对地揭露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回应、批驳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和挑战,消解错误思潮传播带给高职学生的负面影响。诚然,引领并非是对多元思潮的全盘否定和一味批判,而是整合基础上的超越。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客观分析基础上,引导主流意识形态。对于错误有害的思潮进行旗帜鲜明地批驳抵制,在课堂上始终弘扬主旋律,在分析对比中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清楚辨识各种社会思潮,解答他们的思想困惑,进而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2.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是马克思主义教育,需要从教者通过理论研究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力,提高自身应对社会思潮的分辨力和引导力,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回应各种社会思潮,并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的理论征服,这样才能在理论上说服并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在具体教学中,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需要从理论层面与实践指导层面解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使思政课教学展现充分的学术魅力,在激发思考和辨析中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思想方法成为学生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武器。新媒体时代面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围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时追踪学科发展动态和理论研究前沿,充分挖掘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特别要注重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成果对错误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潮进行针对性批判,由此不断增强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未来“大国工匠”的重大历史使命。课堂教学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播的平台,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传播的平台,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主阵地,确保课堂成为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与内涵,通过言传身教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示范者和践行者。把新时期的“大国工匠”、道德楷模的先进事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彰显榜样的力量,积极传递正能量。在课堂外积极占领舆论阵地,运用新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传播和引导“正能量”信息,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7-01-18.

[2]邓希泉.高校思政课当与青年思想共振[N].光明日报,2017-05-17.

[3]张骋.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11.

[4]温静.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N].中国教育报,2017-02-16.

责任编辑 肖称萍

作者:赵美岚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语言艺术论文 篇3:

试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革与实践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在引导高职学生坚定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上,都有了许多新进展,取得了许多新成效,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仅仅只有内容和方法的局部改进是难以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的,并且不少的高职院校教学中重点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思想政治理论课仍处在走形式、不被学生重视的尴尬境地。因此,认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困境,深入探讨其原因并采取相应改革对策,切实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特点分析

1.1 生源类型复杂,入学成绩相对较低

调查发现,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来源比较复杂,以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为主,也有部分来自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及技校。由于本科院校的大幅扩招,新制民办本科院校的崛起,使得处在高等教育“末端”的高等职业教育生源短缺,学生入学成绩不高。

1.2 自控能力相对较差

高职生年龄层次不一,相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总体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从生活习惯到学习习惯都需要进一步养成,行为规范和品格养成教育在这个阶段仍显重要。

1.3 偏向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

据入学后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倾向调查显示,部分高职生之所以高考成绩偏低,主要原因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低,而是由于他们的智力类型属于非言语、数理逻辑类型。他们不喜欢常规的学习方式,而是比较喜欢动态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和处理事务过程中,受定型思维模式影响较小,大多善于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不擅长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活跃。

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与教材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偏重于理论宣传,内容抽象,缺乏可读性、趣味性,而且有些内容学生从小的时候就学习过,所以到大学阶段还再遇到相同的语言和内容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出现厌学情绪。加上教材内容庞杂,对教师的要求太高,超出了教师的能力所限。如“概论”教材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个理论成果,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国防、党建、法律等方面。如果教师要讲好这门课,就得样样精通,这实际是不太可能的。

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分强调教材的普适性,本专科、文理科学生共用一种教材,使教材不能体现高职特点,不适应高职学生的需要。

2.2 学生特点使得上好思想政治课成为一个很有潜力的课题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入学成绩相比相对较低,他们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爱好广泛,但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作为“80后”甚至“90后”的一代,他们成长在“读图时代”,对视觉的敏感大于文字。加上各自的专业各异,兴趣不一,对思政理论的敏感度相差甚远,这既为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与挑战,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与机遇。

2.3 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相对简单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数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青年教师,相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学历层次较高,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对年轻,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且多为兼职教师。由于兼职教师日常有繁重的业务工作,很难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加上部分兼职或外聘教师不是思政相关专业毕业,易出现对高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理解不够到位,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真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这既对统筹安排思想政治课教学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也为深化教学改革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2.4 教学组织、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所有大专专业的公共课。虽然高职院校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成立了基础部思政教学部,便于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织管理,但思政教学部没有自己专门的教室(尤其是多媒体教室),教学部教师上课全依赖于各二级学院的现有教学条件。而各二级学院对专业课非常重视,把最好的教学硬件条件基本投入专业课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课多是在条件简陋、设备陈旧的大教室进行。相对落后的教学条件既不利于教学管理,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5 教学管理机构及建设专项经费尚不到位

按照教社科[2008]5号文要求,高职院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虽然高职院校成立了思政教学部,但教学部在基础部的直接领导下,还没有达到上级文件的要求,很多工作有待理顺。教社科[2008]5号文指出,各地各高等学校要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考察、学术交流活动。到目前为止,教学部没有可支配的教学管理及培训经费,相关教学资料相对匮乏。

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实践的对策

3.1 加强教学内容建设,实现系统教学和专题教学相结合

首先,应少讲、精讲。目前,在不能选择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需要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压缩教学内容,全面试行专题教学或模块教学,少讲、精讲系统理论,多讲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要讲出色彩。根据教材内容,围绕重点和难点,精选实际案例、焦点新闻、精彩图片、经典视频,尽可能把抽象的东西讲得生动活泼,把枯燥的东西讲得充满趣味,在让学生喜欢尝思想政治课这道菜的“味道”前提下,把知识点的“营养”也提供给他们。如,对于“基础”课中的理想、道德、法律常识等内容的讲解要注意与各系各专业的特点结合,加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各行业的职业常识等内容,让学生感到上课不但有趣,而且有用;利用“概论”课与当前形势结合非常紧密的特点,进行课前几分钟新闻解读,要求学生总结本周发生的新闻大事,并尽可能用所学课本知识进行解释说明,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社会,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认识。

再次,应突出“问题意识”。结合教学内容,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与思想疑点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解除思想困惑,明辨是非曲直,为将来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最后,应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专业实际的结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选取不同的教学素材,采取多样化的实践形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3.2 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技术的高效结合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现状,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让思想政治课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必须实行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把课堂讲授和学生主动参与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课件时,尽可能地运用网络、视频、音像、图片、漫画、动画等手段,让学生听、说、想、看并用,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理论教学的吸引力。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完善思想政治课网站,利用网络特有的适时传输性、共享性等特点,不仅在网站上提供有价值、有深度、雅俗共赏、催人奋进、促人思考的理论、案例、故事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料,而且尝试设立网络测验、网上答疑、网络论坛等,使网站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极其方便的平台。

3.3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参加的以所学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学生实际参与和体验为条件,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为特征,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陶冶学生思想情操为目标的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适宜开展实践教学,为此,思政教学部将根据高职院校及周边条件,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精选实践教学主题,拓展实践教学基地,采取演讲、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艺术表演、作品展示等实践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实践教学及效果的重视程度。

3.4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政工作相结合

高职院校领导应树立成才与成人并重的教育理念,本着全院思想政治工作一盘棋的思想,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教学机制,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现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和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结合。高职院校要舍得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投入,多给思想政治课教师提供培训、考察机会,防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被边缘化;学生管理部门也要加强与思政教学部的沟通,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贺衡艳.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2]周瑾.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3]王伟.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之探索[J].延边党校学报,2011,(2).

[4]汪飞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革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3,(1).

作者简介:高原平(1970-),湖南祁东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 412000

作者:高原平

上一篇:香格里拉森林资源保护研究论文下一篇:改革营业税纳入增值税领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