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工作探析论文

2022-04-15

摘要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课题,对情感和道德的教育需要从生活中和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寻找更贴近生活更符合青少年情感状况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孝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发掘其教化功能,继承和弘扬孝文化中合理的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德育工作探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德育工作探析论文 篇1:

大学生德育工作实践探析

大学生要想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需要扎实的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然而,大学阶段不仅是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的最好阶段,也是思想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学生的大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作高校思想工作的辅导员深感责任重大,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研究探索工作方式方法,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下大力气,创新教育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助力加速,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养高尚的人格,专业的素养,练就立足于社会的过硬的本领。

大学一年级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时期,初入大学的新生们对于大学充满着无限的向往和新奇,然而而今的90后多数均为独生子女,由于高中时期的学习紧张,父母和老师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进入大学后,曾经父母精心的照料与集体中独立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强烈反差,此时,思想品质教育对于他们的帮助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的理想,立志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因此,大学生素质教育学生向往,家长关心,学校重视,社会需要。

素质教育,学生向往。大学生关注学习,关注人生,关注即将面对的社会。希望自己有着丰满的羽翼去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挫折和问题。他们关注一切新鲜事物,尤其是对于刚入大一的学生更是如此。从对学生入学教育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初入大学,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健康的引导能让学生收获到更多专业知识以外的对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有极大帮助的能量。像新生入学教育中的爱校教育会使新生尽快熟悉自己所处的新环境,让他们学会如何适应集体生活,尽快摆脱离开家的孤独和寂寞……不管将来的学业能否如愿以偿,能力锻炼是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每个学生在这一时期都是带着无数个问号的。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对学生的未来是重要的,从思想工作者的德育教育活动中得到收获更是学生向往的。

素质教育,家长关心。家长为了子女的前途和发展,把从小一直在身边生活多年的孩子送到大学这个崭新而陌生的环境里,除了不舍,更多的是担忧。尽管孩子几乎都是大于十八周岁的成年人,但真正在生活上可以脱离父母照顾的却又是寥寥无几,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环境的担忧绝不亚于学生本人,除了担心孩子每天吃的好不好,睡的好不好,更多的是担心他们会不会“变坏”,会不会变得有才无德……希望老师们能代替家长给孩子更多精神上的鼓励和思想上的引导,希望老师们给学生更多的关心帮助,解决一些远在外地的家长无法知晓的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家长的疑虑和困惑。

素质教育,学校重视。大学的课程相对于高中差别很大,学生们的时间显得更为自由,有更多的时间去放飞思想,因此大学时期的素质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学校教育往往深刻的影响着学生,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大学文化意蕴深刻,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基础做起,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这一观点得到了各个高校的普遍认同和重视。

素质教育,社会需要。大学教育是社会人才培养最为有效的途径。如果大学期间教育没有收到实效,学生未能树立良好的学风和高尚的品质,学生进入社会后也很难成为优秀的人才。如果学生旷课,违纪,甚至厌学,进而退学,流落到社会,既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也辜负了父母的心血。大学教育能使人们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减少偷盗等触犯刑法的行为,减少社会的压力和困扰。对大学生的成功培养,同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在实践中,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要认真对待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培养这一基础工作,探索实践中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更要在日常管理教育中为学生成长成才助力加速。

一亦师亦友,真心真话打动学生

思想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需秉承真心真话,即不唱高调也不降调。

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注重从实际出发,注重引导。如:回乡见闻座谈会上,当有些同学对社会不正之风既气愤又表示无奈时,辅导员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告诉大家不正之风确实存在,但并非无所不在;在接收评议学生党员时,辅导员要动情地祝贺他们选择了做共产党人、走为人民服务之路,勉励他们以优秀党员为榜样,做鲜红党旗上一丝永不褪色的纤维。弄清学生出现问题原委之后,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当事人、对方、旁观者)试着独立处事,学着与人相处,而不是简单的息事宁人。要定期不定期和学生进行座谈或个别谈话。在与家长沟通时,耐心倾听家长的诉说和建议,学生表现要如实相告,并提醒家长尊重并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像国庆时谈到汉语热,有的同学把当初的英语热与现在的汉语热作比较,辅导员要因势利导,从极贫极弱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从一盘散沙到团结和谐,从四分五裂到统一强大,从封闭愚昧到自信开放,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倍受欺凌到重返世界舞台中央……启发同学们挖掘“热源”。

实践中,日常生活中许多话题若隐若现的影响着学生。在主题团活中设定各个栏目让学生去发挥是个可尝试的做法,像在“校园话题”这一栏目中,让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小情评头品足、说长道短。如:如何对待国家奖助学金的评选、学习方法与技巧、体育锻炼的意义、爱情和友情的关系、理想与就业等。对选定的每个话题,辅导员都要和主讲人认真商量,既要把握正确导向,又要反映学生意愿。通过摆事论理,在主讲学生提高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其他同学的认识也随之提升。这种形式的讨论没有老师说教,只有学生间平等的交流,为学生搭建了自我教育共同成长的平台。

俗话说“凡人之性成于习”,大学教育也要同样十分重视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讲文明,守纪律,重养成”。把学生日常表现和优秀达标直接挂钩,这对学生的自立自强和自我约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懂得平常小事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二相依相伴,真情真意关爱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师爱可以唤醒人的良知,培养人最本质的正直与善良;师爱可以启发人的自觉,促进人最根本的进步与成长。

在工作中,给予学生像对待家人一般的关心和爱护,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爱,他们的思想会得到熏陶和升华。如,一个学生因和男友分手一时想不开喝了药,后悔时已意识模糊,当时已是晚上十一点多,是辅导员在得到消息后,立刻安排人先将生病学生送往医院,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学生意识一度清醒时说,老师“我错了,我不想死”。虽然已经接到了病危通知单,辅导员仍一边配合医院,一边联系家长。在这个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时刻,辅导员的关爱与医生的救治帮助女孩度过了生命中一次重大转折。

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同样会让学生们收获感动。如,平时学生病了,辅导员给予父母般的关心;学生失恋了,辅导员就陪学生聊天整个晚上;在业余时间,辅导员在考级考证等问题上多帮助学生;值班值宿、处理突发事件,辅导员们总是最先出现舍小家顾大家;这些无声的付出,会让学生们感觉到最真切的爱,使思想教育工作者成为学生们心中最依赖的人。

在创新活动方式上,处于最基层工作的辅导员着实要费一番心血,如在新生中秋联欢会上,真诚表达对同学们的节日问候,和学生同台表演节目,设计现场连线家长环节等,听到父母千里之外询问叮嘱的声音,令第一次离家的同学们激动不已,使整个会场沉浸在亲情、同窗情、师生情之中。

三有声有色,真抓真树激励学生

大学教育中强化“人人都有才,人人可成才”的理念非常必要和重要。尤其是在民办高校,学生容易受环境影响、缺少自信,我们试图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施展特长爱好,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如我们开展的“学生之最群星谱”活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群星谱”包括学习之星、体育之星、十佳歌手。五子棋之星、踢毽子之星、活力跳绳之星等都在体育之星榜上。也许有人会觉得五子棋、跳绳和踢毽子不值得入“星座”。其实正因为它们简便易行,普及性强,参与面广,对于取得名次的学生来说,在体验了竞争获胜快乐的同时,也找到了自信和力量;对没有入围星座的学生来说,受挫让他们明白:简单容易的事情谁都能做,但要做好绝非易事,需要技巧、需要毅力。还有参赛就得遵守规则,全凭实力说话,集体项目要赢得靠合力。这种亲身体验远比听来的讲话或看到的结论深刻得多。

像仿照“感动中国”的颁奖模式进行的“体育之星”颁奖式也让学生非常感动,大屏幕上叠现着校园体育节十一项赛事的照片;颁奖嘉宾声情并茂的宣读颁奖词,并逐项颁奖。跆拳道黑带得主平静淡定的介绍、乒乓球之星信手拈来的精彩展示都迎来观众的喝彩和掌声。“篮球之星”“排球之星”“足球之星”“羽毛球之星”“台球之星”“长跑之星”等均登台亮相。“学习之星”、“十佳歌手”等评选,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也在欢呼呐喊声中排定了座次。活动中有多人受到表彰,激励了学生的斗志。透过证书映照着那些灿烂的笑脸,有理由相信他们会迎着阳光坚定的走向明天,因为有信心、有努力才会有硕果。

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平实的工作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感受到大学生德育工作值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想教育工作者们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我们的下一代延续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成长为新一代有利于民族和人民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李霞

大学生德育工作探析论文 篇2:

孝文化在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探析

摘 要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课题,对情感和道德的教育需要从生活中和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寻找更贴近生活更符合青少年情感状况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孝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发掘其教化功能,继承和弘扬孝文化中合理的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孝文化 孝德教育 感恩教育

1 当代大学生应认知的孝文化基本内涵

“孝”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诗经》里就有很多赞美父母的民歌,后人更是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着孝的涵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是仁的根本,是仁心产生的根源与实践的起点,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至于犬马皆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不仅是侍养父母,更要尊重父母、敬爱父母;“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孝,还体现在继承父辈的志向,胸怀远大的理想。

“孝文化就是关于孝的观念、规范及其行为方式的总称。它包括孝的思想、理论、法律、制度、行为、规范、民风民俗以及文艺成果等多方面的内容。”①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和发展,孝文化具有了非常丰富的内涵。然而,孝文化并没有只作用于家庭范围内,而是由家庭走向社会,成为社会范围内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公德。由爱父母到爱自己、爱他人,又到爱自然环境。

爱自己,表现为自我关怀和自我珍爱,珍视生命与健康;爱他人,视他人为亲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 颜渊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爱他人,则把孝心、爱心推己及人;“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②孝还延伸到了热爱松竹花鸟,爱惜自然,保护环境的高度。

2 当代大学生孝德缺失的原因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断出现青少年道德缺失、信仰缺失的现象存在。青少年在家庭中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却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珍惜生活,不懂得家庭感情的温暖。在社会上,不知道如何与人友好相处,甚至对社会充满戾气和不满。分析其主客观原因,很复杂,也很值得深思。

首先,我国经济社会的飞快发展,带来了深刻的社会转型,但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不仅是单一的进步,而是利弊共存。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家庭和睦、文明礼貌、尊师敬贤、尊长爱幼、同情弱小、扶危济困、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困难、奋发有为等美德皆是孝文化所提倡的孝德。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家庭结构、意识形态、交际方式,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方面呈现出多元化、新旧交替的现象。社会环境的改变了传统心理,也影响到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其次,在教育领域,又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理工、轻人文,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是学生孝德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最后,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青少年的不良心理的形成。

3 孝德教育的意义

3.1 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

孝德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学习感悟孝文化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和人文素质。在家中,家庭就可拥有家庭美德。孝文化指导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这样,在学校就可以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孝德教育有助于使大学生更好地遵守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从而成为合格的公民和建设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的大学生要从自身开始,从家庭开始,开启美丽的人生。

3.2 孝文化与素质教育

《三字经》开头就说“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人生来都是一样的,品行都是相近的,主要是所受的教育不同。教育的特定功能就是使受教育者从无知转化为有知,从没有某种道德品质转化为具有某种道德品质,以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所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关注我们的教育。

当今时代,我们正在提倡和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引入高等教育,主要是针对片面的科学主义教育以及狭隘的专业教育的弊端”,“它强调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强调‘做事’与‘做人’有机结合,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和谐。在开展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人们意识到,必须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③孝文化所强调的个人修养、个人素质,给我们“做人”以行为导向,规范我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孝德教育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3.3 孝文化与校园文化

独生子女比重越来越大这种生源构成的变化,既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也为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孝德教育进校园,是一个建设性课题。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但只有秉承历史,弘扬传统,与时俱进才能面向未来。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塑造治学精神,营造育人氛围,优化硬件环境,提升软件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系统性内容来抓。孝文化的学习与弘扬就是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和突破口。

在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将中华传统的孝文化净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建设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应重特色,而不是规模”的呼声越来越大。我们应该重视孝文化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进取、创新、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些学校号召学生给父母写信、假期给父母洗脚所取得了良好效果,不少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已经把是否有孝德作为考核标准之一,都足以说明孝德教育应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3.4 孝文化与民族文化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历史文化,它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所以孝文化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大放光彩的时代。研究、传承、创新、弘扬孝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5 孝文化与爱国主义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同志一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我们一直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孝文化也可以作为爱国主义的一个切入点和新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曾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对大学生进行孝德教育可以深化他们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所以我们要重视孝文化的应用实践。

3.6 孝文化与社会建设

独生子女比例升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社会发展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从青少年开始,从大学生开始,进一步净化、美化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尊老爱幼、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推进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文化建设,从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强盛复兴梦。

4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德教育的建议

大学生享受着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是时代青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我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结合新时期的学生特点和现代教育理念,探索德育工作的新体系、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德才兼备特别是具有良好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孝文化为切入点,着力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正是在如前文所述的复杂形势下,人们孝德缺失,道德素质有所下降的现实中,我们应该更加珍视世间的温情,更应该提倡“人文关怀”,更应该重视道德情感所发挥的感化作用。

为了让孝文化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心中自觉的道德情感,社会上已经采取了各种各样的行动。通过学习借鉴,可以总结出以下数条建议。

4.1 学习孝文化,提高大学生对孝文化的认知

引导学生学习孝文化,认识中国孝文化的丰富内涵,从现实生活中感悟亲情,感悟友情,感悟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使他们懂得爱父母,爱家庭,爱他人,爱祖国;使他们懂得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使他们懂得要拥有孝心,并实践于自己的孝行。

4.2 感恩教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就是怀揣最简单、最朴素的感恩之心,但孝行却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孝德教育,主要依靠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和人文素养,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们总是习惯于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给予的一切,而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去回报。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总是流淌着父母的爱,如果我们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我们就能感受到亲人、老师、朋友的爱,他人的爱,社会的爱。对父母我们学会了感恩,就能学会对他人的感恩,就能学会对社会的感恩。开展感恩教育,使大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并懂得用行动感恩。

4.3 发挥榜样的作用

近些年来涌现出来的洪战辉、黄来女、谭之平、刘霆等我们身边值得学习的榜样,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和感召作用来教育学生。

4.4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学校应开展丰富有效的活动,用校园文化育人。我们的学校“在坚持灌输教育的同时,更多地强调自我教育,并积极探索以自我教育为主的方法,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以理服人,提高思想教育的科学性”。④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他们懂得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尊重父母的意见,理解包容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与父母分享快乐和忧愁,多与父母交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条件;学会独立,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勤奋学习,养成善良、真诚、进取、自信乐观的品格;用对待家人的心对待他人,并自觉地爱护自然环境。

最终要结合孝文化的特点,探索符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的内容和形式,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4.5 密切联系实际,不断创新

积极寻求符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方式,密切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学习践行孝文化。如:表演文艺节目;布置假期“感恩作业”;关注“感动中国”、“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活动;写标语,办板报,知识竞赛,演讲,辩论、讲座等形式;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教育;以校园文学为载体;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纪念馆,革命遗址,博物馆等教育基地的形式。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育也要充分利用新的工具,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可以鼓励学生给父母亲人发邮件,多与父母亲人交流,比如手机短信、博客、微博、微信等通讯平台。不断地与时俱进,更贴近日常生活。

在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和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教育新形式,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注释

① 李友清.中华孝文化研究[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71.

②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36.

③ 潘懋元,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发展30年[J].教育研究,2008(10):6.

④ 王体正,刘靖君.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J].湖北大学学报,2008(6):11.

作者:钟小康 田海霞

大学生德育工作探析论文 篇3:

微博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探析

[摘要]微博是一种全新的网络载体,它的出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了适应微博出现后的德育工作要求,文章充分分析了微博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借助微博平台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和具体方案。

[关键词]微博平台 大学生 德育工作

[作者简介]严建骏(1977-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江苏 南京 211816)

微博是网络博客的微型化形式。其实时性、便捷性、广泛性、交互性都与当前的时代文化特征相契合,受到了广大青年人群的青睐。对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具备坚实的文化素质基础、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新技术的掌握速度快,因此迅速成为微博文化的使用者和传播者。在这种形势下,微博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也给高校的各项相关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高校的德育工作也受到了微博文化的剧烈冲击。正确地辨析微博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的利弊,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已经成为高校核心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微博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高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因此,要分析微博和高校德育工作的关系,必须先来考察微博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微博平台拓宽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众所周知,21世纪是属于信息的时代。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所需的各类信息,我们才能在学习工作中得心应手地解决各种问题。与图书、报纸、新闻等传统信息获取方式相比,当代大学生更依赖于网络。在微博出现以前,门户网站、博客论坛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广泛使用的重要信息获取平台。微博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网络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及时性优势。目前,大学生的手机基本都可以使用微博平台,这让他们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获得各类信息,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

2.微博平台建立了大学生的初级社交网络。人际交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元素。据权威科学家分析,人的成功对于个人业务能力的依赖不足20%,而对人际关系的依赖超过60%。对于久居象牙塔内的大学生而言,社交空间局促,尤其是和校园外人群交往的机会不多,这无疑限制了其人际关系的发展,也禁锢了其交际能力的提高。微博平台的出现,为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和初级社交网络的构建提供了机遇。在微博平台上,大学生们以博主的身份建立自己的微博账户,除了可以发起微博外,还可以利用微博中“关注-被关注”的功能建立和他人的联系。当然,这种关系开始也局限在同学、朋友、亲属中,但受到微博的传导作用影响,这个关系网会逐渐扩大。另外,如果博主的帖子很有感染力,也会吸引众多粉丝的关注。通过这些方式,大学生可以建立起以微博平台为基础的初级社交网络。

3.微博平台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安排。在各大高校校园内,大学生们一般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即教室—食堂—宿舍。几年下来,难免有些乏味和单调。为了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大学生们一般采用看电影、逛街等形式加以调剂,但一般要在周末进行。微博的出现,使得大学生原有的日常生活内容得到了丰富。而且微博的便利性,不必局限于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或者iPad、笔记本等,都可以随时随地发送微博和进行微博评论。微博的出现,使得大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调节,可以安排在茶余饭后,可以更加自由地加在每一个生活片段之后。

二、微博带给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

高校的德育工作,借助学校的教育平台,按照相关计划对大学生实施各种方式的德育教育,使得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微博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模式,对于高校的德育工作也带来了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微博的出现是对传统德育工作平台的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提高、新科技手段的出现,高校的德育工作方式也不断丰富。早期的高校德育工作,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和座谈会讨论等形式。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很多高校可以辅以参观体验等实践教学手段。后来,网络技术兴起以后,很多学校又开辟了网络教学课堂,如远程德育教学和建立德育网站等。目前,仅互联网可以借助的开展德育工作的平台就非常多,如BBS、网络社区、博客论坛、网络视频等。

微博的出现,对已有的德育工作平台无疑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对已经投入使用的网络德育载体影响巨大。微博的及时便利、广泛互动都是优势,是其他网络平台无法比拟的,微博介入德育工作后,必然重新划分网络德育课堂的构成体系,也势必影响到整个高校德育工作发展格局。

2.微博的出现是对传统德育工作思路的挑战。在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广大德育工作者积累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丰富经验。无论是何种德育工作开展模式,教师的引导是个前提,学生们都在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中完成德育学习。即便是网络媒介进入高校德育工作以后,这种德育工作思路仍然是实用的。

微博的出现,赋予了大学生们前所未有的自主权。他们可以自由安排使用微博的时间,在微博平台下也不必考虑学校的约束。如果微博介入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大学生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若不能对各色信息加以正确的分辨,势必给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合理地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运用微博,是对传统德育工作的一种挑战。

3.微博的出现是对德育工作者能力的挑战。在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中,德育工作者是大学生德育学习的向导。其所处的位置和对教育资源的主导权,决定了其必然在大学生心目中具备相当的威信。这种角色上的差异,也决定了德育教师的观点容易被学生们接受,使其可以顺利地实施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计划。

微博的出现,更加强调地位的平等和个人特性的突现。在微博平台中,德育工作者的地位和大学生是平等的。另外,微博中的信息十分丰富,谁的使用技能熟练、谁的参与度高,谁就能掌握更加齐全的信息资源。德育工作者在这方面显然不具有优势,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如大学生强。因此,在微博平台下开展德育工作,对德育工作者的原有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微博带给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机遇

微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能够迅速被大多数人接受并成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元素,必然有其先进性所在。因此,微博的出现对于高校的德育工作来说,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微博从多个角度展现不同的道德价值取向。微博是一个强调个性的舞台,给了不同观点平等展示的机会。无论是对物质财富的热衷,还是对崇高理想的坚持,都可以作为微博平台的话题发起,各种不同观点的评论也就随之而来。可以说,相比于高校德育课堂的道德价值取向,微博中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化。如果借助微博开展德育工作,可以更加直观地对比不同道德观点,也使得审视价值的视角更加丰富。

2.微博的信息共享丰富了德育工作的教学内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4亿。其中,热衷于使用微博的网民更是占据了相当的比重。这样一个庞大的微博用户群体,每天会把形形色色的各类题材话题发表在微博之上,形成海量的信息资源。再加上微博的高度资源共享,这些信息可以迅速传遍微博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丰富的微博信息中,很多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探讨、社会价值的分析、时事政治的评论,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德育教学素材。有效地利用微博信息,必然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工作的教学内容。

3.微博的广泛互动便于德育工作的群体性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目的,在于培养广泛的群体性道德底蕴。也就是说,高校德育工作的成功,必然是使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特别需要每一位受教育者形成观念上的影响和熏陶,微博的广泛互动特征无疑吻合了高校德育工作的这种需求。一个特色鲜明的微博话题,会短时间内引起微博帖浪,形成激烈的思想碰撞。如果充分发挥微博这种优势,必然有助于德育工作的群体性开展。

四、高校德育工作的微博创新开展模式

微博的出现,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带了机遇和挑战,利端与弊端并存。作为合格的德育工作者,应该勇于接受新生事物,与时俱进地把握时代精神,创新出高校德育工作的微博发展之路。

1.创建微博德育阵地,改造传统的德育工作平台。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用辩证的思维对待微博。微博是一种新生事物,为众多年轻人接受,我们就应该也深入微博,开拓德育工作的微博阵地。因此,首要任务就是建立相关的微博平台。首先,每一个德育工作者可以开通自己的个人微博账户,以微博博主的身份广泛地参与到微博中去,利用自己的德育知识对学生的道德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每个高校的德育工作部门应该建立公共的德育微博用户,定期地发起与德育有关的微博话题。这样,就可以形成点面配合的德育工作微博平台。对于微博的使用,还应该扩展到传统的德育工作中去,用微博文化和微博模式去改造传统的德育工作平台。比如,用一些微博现象对德育教学的某些内容进行解读,或者用一些微博的常见用语作为德育课堂上引发学生共鸣的教学素材。

2.借助微博文化精髓,改变传统的德育工作思路。在中国的教育界尤其是德育工作领域,一直奉行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五音难正六律”的教学思路,师生关系更是沉浸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儒家信条之中。在这种思路下,德育工作变成了呆板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了反感。微博这种新生事物,或许存在太多的弊端,但其平等的地位关系、自由的个人空间、轻松的文化氛围却不能不令人侧目。诚然,德育教学是为塑造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设立的,需要循规蹈矩,这是对有益的德育成果的继承。但这不意味着高校的德育工作就不应该有革新,没有变革就没有进步。因此,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可以在仔细品味微博文化后,用其中进步的东西为德育工作服务。可以将微博中的自由、平等、轻松借鉴到德育工作之中,使德育课堂氛围宽松一点、德育老师和学生们的关系拉近一点、给学生的德育学习空间自由一点。

3.熟练微博操作技能,提高德育工作者教学技能。任何一种新事物、新技术的出现,都势必要求人们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微博也不例外。德育工作者不仅要学会使用微博,更要熟练操作微博。所以,要熟练微博的操作技能,势必对电脑、iPad、手机等设备能够熟练操作,对于打字、网络设置和操作也要非常熟悉。不仅如此,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还必须熟悉微博用语、深刻理解微博文化内涵,并在微博和德育工作之间找到切入点。从这个角度看,运用微博开展德育教学,不仅是对教师微博技能的考验,也是对其基本德育教学技能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方建红,杜亮.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

[2]郭静红.微博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闵玉鹏,丘红英.微博:网络时代的德育困境与思考[J].德育工作,2011(7).

[4]吴瑶.微博视角下大学生德育途径探析[J].科教导刊,2012(6).

作者:严建骏

上一篇:给排水施工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小学生快乐作文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