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价语法理论和教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配价语法是一种结构语法,主要研究以动词为中心结的句子中所关联的必有成分。本文在采用语法研究的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引入配价语法理论分析动词定价与动词义项之间的关系,认为在配价语法中动词词汇意义对动词价数的决定性影响,定价是动词其中一个义项区别于另一个义项的重要因素。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配价语法理论和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配价语法理论和教学论文 篇1: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综述

【摘要】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配价语法引起了国内汉语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如雨后春笋。本文通过综述近四十年国内外学者对配价语法的研究,梳理了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的“中国化”进程,厘清了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的概念、性质、方法、原则和分类,并为未来的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方向。

【关键词】 配价语法;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方向

基金项目:2020年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国际学生学位论文写作助教反馈策略研究”(项目编号:Y20201052)。

一、配价语法简介

配价语法又称依存语法,其思想最早来源于法国语言学家特斯尼耶尔的从属关系语法理论。1953年,特斯尼耶尔在《结构句法概要》中,第一次提出配价概念[1]。1959年,《结构句法基础》出版后,立即引起了世界语言学界研究“配价语法”的热潮。

20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国外研究配价语法的主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特斯尼耶尔的配价思想被众多学者逐渐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艾尔本、赫尔比希、邦茨欧等学者相继发表文章,指出配价语法研究的是以动词为核心的句法结构,动词在整个句子中具有绝对性的支配能力,其他句子成分依存于动词并受其支配[2]。这一概念为广大学者所赞同,并逐渐引起了中国配价学者的关注。

二、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

(一)配价语法的“中国化”进程

国内汉语学界公认的研究配价语法的开山之作当属朱德熙于1978年发表的文章—— 《“的”字结构和判断句》,该文论述了“的”字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并提出了著名的“歧义指数理论”,拉开了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序幕。

20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我国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初创与探索阶段。这一时期,张烈材等人译介大量的国外配价语法研究论著,国内学者也纷纷投身到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学者指出,现代汉语名词和形容词亦有配价能力。

20世纪九十年代至21世纪初是我国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发展与深入阶段。这一时期,国内学者对配价语法研究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学界对配价语法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学者们主要针对现代汉语的配价性质、配价方法展开了大量研究。如陆俭明的《配价语法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袁毓林的《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沈家煊的《句式和配价》、饶勤的《动宾式离合词配价的再认识》等。这些研究不但进一步证明了名词、形容词具有配价能力,也逐步构建了具有汉语自身特色的配价语法体系,填补了我国汉语学界配价理论微观研究的空白。与此同时,如何将配价语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也引起了一些学者(如陆俭明)的关注。

21世纪初至今是我国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完善与创新阶段。这一时期,不但有学者将构式语法[3]、透视约束理论[4]、心理语言学[5]等其他语言学理论引入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更有学者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6]、系统动力学理论[7]应用于配价语法研究,实现了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的融合,更新了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领域和视界,为未来的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

(二)配价语法的概念

国内学者对配价语法的命名受到了化学中“化合价”的深刻影响。按照陆俭明的解释:化学中“价”的含义用于阐释在分子结构中各元素原子数目之间的比例关系,而配价语法中的“价”是为了说明一个动词(动核)能支配多少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动元或论元)[8]。袁毓林的观点与陆俭明不谋而合:“价”所体现的是动词跟受其支配的名词性成分之间的依存关系[9]。如“送”是三价动词,需要支配三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谁送”“送谁”和“送什么”。张国宪进一步完善了配价理论的概念,认为配价语法是谓语动词(形容词)控制相关的名词,并以语义或句法上的依存性来说明句子的合法性[10]。但是,研究证明名词亦有配价能力。在“老张对小李的意见”中,“意见”是二价名词,它关涉着两个对象——施事(老张)和受事(小李),需要对配价理论的概念加以完善。因此,邵菁提出,配价就是作为结构核心的某个词语支配其他句法成分的组合过程[11]。邵菁对配价理论的界定打破了谓词的局限,使得配价语法的概念更加准确、更加完善。

(三)配价语法的性质

纵观近三十年来国内有关配价语法的研究,学者们对配价范畴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句法、语义和“句法——语义”三个方面。

1.配价是一种句法范畴。这一观点的代表学者有袁毓林。袁毓林认为“价”可以解释句中动词和名词性成分的关系,“价”就是被表现出来的一种语法化性质,它能预测句法结构中联系的数量[9]。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袁毓林提出配价层级理论,承认动词配价需要一定的语义基础。

2.配价是一种语义范畴,是人类通过对不同事物的认知加以特征性的抽象语言化概括。这种观点认为,决定“价”值的是词汇意义而非句法意义。张国宪曾明确指出,就实质而言,配价仍属语义范畴,词语配价是以语义为基础的组配结合,而非语法[12]。

3.配价是一种句法和语义相结合的范畴。任何一个“价”都是形式和意義的结合体,“价”是为了查看动词的支配能力,说明动词的支配功能以及句法和语义之间的复杂关系,配价应当属于“句法——语义”范畴[13]。

目前来看,“句法——语义”范畴论广泛为学者所接受。但刘文正认为,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意义还需更多的研究加以论证[14]。因此,关于配价范畴的实践探讨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四)配价的方法、原则和分类

实际上,对词类配价性质的研究决定了词类的配价方法。现代汉语中,名词和形容词的配价较为容易,依据语义即可配价,而动词的配价方法则较为复杂。依据现有研究,动词配价方法有三种:词汇义配价法、语法义配价法和词汇义与语法义相结合配价法。但是,沈家煊指出,“配价”研究的目的是从动词和与其支配的名词性成分的限制关系来解释句子的合格性,因而评价某个配价方法的优劣应该依据三条标准:总括性、简洁性和一致性[3]。因此,第三种配价方法最能体现上述原则。

“价”的分类与“价”的确定息息相关。目前学界对“价”的分类普遍建立在“句法——语义”的基础之上。学者们大都赞同现代汉语动词有三个价类即一价、二价和三价;名词有两个价类即一价和二价;形容词有三个价类即一价、二价和三价。但是,袁毓林提出在一价动词和二价动词之间存在着准二价动词,它所支配的名词性成分是由介词引导的(如“请假”“我向老师请假了”),这一说法,不无道理。

三、结语

随着研究深入,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的概念、性质、方法、原则和分类日渐完善。但就现有文献而言,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地探讨:

(一)加强对现代汉语特殊语言现象的配价研究

从现有文献看,有关特殊语言现象的配价研究还有待深入,如离合词。2001年饶勤曾尝试从配价理论的角度探讨离合词的性质,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是,饶勤将动宾式离合词都视为一价词是有失偏颇的,且缺少语义上的合理性,后来文献也少有此方面的探究。因此,需要加强对离合词的配价研究。

(二)加强配价语法的应用研究

现有研究在现代汉语本体配价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一些学者(如邵菁[11]和崔新丹[15])也尝试从理论方面探讨国际中文教育的配价语法教学,但其研究结果偏向对汉语本体的论述,缺少对国际中文教学的实践性指导意义。因此,将配价语法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的实践性研究也亟待加强。

参考文献:

[1]张烈材.特斯尼埃的《结构句法基础》简介[J].国外语言学,1985,(02):19-21.

[2]韩万衡.德国配价论主要学派在基本问题上的观点和分歧[J].国外语言学,1997,(03):12-20+31.

[3]沈家煊.句式和配价[J].中国语文,2000,(04):291-297+381.

[4]饶勤.动宾式离合词配价的再认识[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04):57-63.

[5]冯丽萍,丁国盛,陈颖.动词配价特征的心理现实性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6,(02):61-68.

[6]袁里驰.基于配价结构的词汇化句法分析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05):1808-1813.

[7]马清华,葛平平.句法变价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05):41-56.

[8]陆俭明.配价语法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7,(01):4-14.

[9]袁毓林.漢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10]张国宪.三价形容词的配价分析与方法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02,(01):28-33+114-115.

[11]邵菁.配价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01):43-49.

[12]张国宪.论单价形容词[J].语言研究,1995,(1).

[13]吴为章.动词的“向”札记[J].中国语文,1993,(3).

[14]刘文正.汉语动词配价研究的回顾和前瞻[J].汉语学习,2012,(01):62-70.

[15]崔新丹.配价语法理论对汉语教学的意义[J].语言与翻译,2003,(04):72-73.

作者简介:

徐凯,男,汉族,山东临沂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作者:徐凯

配价语法理论和教学论文 篇2:

浅谈动词定价与动词义项的关系

[摘要]配价语法是一种结构语法,主要研究以动词为中心结的句子中所关联的必有成分。本文在采用语法研究的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引入配价语法理论分析动词定价与动词义项之间的关系,认为在配价语法中动词词汇意义对动词价数的决定性影响,定价是动词其中一个义项区别于另一个义项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三维配价;动词定价;动词义项

一、配价语法理论概述

(一)“价”的定义

“价”是自然科学的术语,化学中关于化合价的定义是:表示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能和其他原子相结合的数目,即共用电子对数。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重要性质,通过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合反应表现出来。受化合价及化学配价分析思想的影响,语言学家借用“价”来描述句子的结构方式及组成原理。在语言学中,“价”指一个动词(后来扩展到名词、形容词等)在句子中所关联的必有的成分。

配价语法研究是以句子为基本单位、以动词为核心来观察各民族语言结构的语法问题。

(二)配价语法的创立及发展

在配价语法发展初期,因为语言结构中动词与其关联的必有成分间天然的依存关系,引起了语法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法国语言学家泰尼埃尔在《结构句法基础》中将配价语法和依存语法加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句子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同一句子中的词跟词之间存在着联系,正是这些联系构成了句子的框架,成为人们理解句子意义的一个重要线索。联系是句子的根本成分,它赋予句子有机性和生命力。同时,泰尼埃尔认为句子的结构表现为各个构成成分,即联系结之间的一层一层递进的从属关系,它的顶端形成一个支配所有成分的“中心结”,中心结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动词。泰尼埃尔配价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配价语法的创立。

配价语法在德、法两国获得很大的发展。在德国,艾本尔首先采用配价语法概念,他在《德语语法要略》中称配价为Wertigkeit(=Valenz),将一部分与动词关系密切的状语划入动词的配价范围,配价概念不再局限于动词,而是扩大到名词、形容词等同样有配价需求的部分。德国语言学者在研究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逻辑、句法、语义、语用的四级配价模式。总体来看,德国的配价研究已形成了较全面的体系。赫尔比希将配价概念用作语言结构描写和外语教学的工具,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在法国,以格罗斯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十分注重句法配价研究,强调句法配价形式,采用矩阵表的形式将法语动词以义项为词条单位分析动词的配价特征。

随着对德、法配价理论的介绍和评价,中国语法学界广泛地开展了配价语法的研究和讨论,德、法两国语言学界形成的理论背景及研究方法对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汉语配价语法的发展。吕叔湘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类似“配价”的概念,在《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一文中曾说,“细想起来,‘施’和‘受’本是对待之词,严格说,无‘受’也就无‘施’,只有‘系’。一个具体的行为必须系属于事物,或是只系属于一个事物,或是同时系属于两个或三个事物。系属于两个或三个事物的时候,通常有施和受的分别;只系属于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只觉得这么一个动作和这么一件事物有关系,施和受的分别根本就不大清楚……”,①根据动词都有施事但不一定都有受事这一事实,将动词分为“双系”和“单系”两类,相当于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一价动词”和“二价动词”。 1978年朱德熙先生发表《“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一文,在真正意义上将配价语法理论的导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解释了由动词性词语组成的“的”字结构所呈现的各种歧义现象。

配价语法作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关于配价性质及如何确定动词价数的问题一直看法不一。目前我国语言学界关于配价性质及动词价数的确定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配价属于句法范畴。袁毓林指出,汉语配价的基础是语法,“价”是对动词支配能力的数量表示,是根据动词的组合能力而聚合成的一种语法范畴。汉语配价研究是为了解释汉语句法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关系,而这可以通过语法得到更好的解释。袁毓林将白硕先生创建的函数和自动机相结合的图解式表示方法加以改进,用以表明不同配价的动词像性能不同的机械装置,只有输入不同数量的名词性成分,才能生成合格的句子。②

第二, 配价属于语义范畴。廖秋忠认为,汉语配价主要是语义,即认知上的概念。张国宪和周国光指出,配价属于语义范畴,动词的价是动词联系一定数量、一定性质成分的能力,这种联系是语义上的,同句法上的主、宾语没有必然联系,根据动词的意义和配价能力,确定动词的语义结构和语义配置式。例如:

(1)祥林嫂死了当家人。

(2)一碗汤喝了他一身汗。

(3)谢谢你对我的鼓励。

句(1) 中,“祥林嫂”是动词“死”的主语,却不是“死”的配价成分,因为她同“死”之间没有语义关系,死的不是祥林嫂而是她的当家人。句(2)中,“汗”是动词“喝”的宾语,与“喝”构成述宾成分,但并不是“喝”的配价成分,二者之间没有语义关系,喝的是一碗汤并不是汗。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配价成分既不显现在句子主语或是宾语的位置上,不具有主谓、述宾的关系,但依据它们之间的语义联系,仍可以被确定为配价成分。如句(3)中,代词“你”和“我”既不处在句子的主语也不处在宾语的位置上,与核心动词“鼓励”没有主谓、述宾关系,但可以被认定为配价成分,这是由三个词语的语义关系决定的,“你—鼓励—我”,“你”是“鼓励”的施事,“我”则为“鼓励” 的受事对象。

同时,周国光等人也承认动词依据其词汇意义具有的配价能力决定了其配价结构(语义结构),配价结构要求一定的配价形式(句法结构)来表现,汉语配价研究最终应深入在一定的句法结构中,根据一定的句法形式来帮助分析、判断,从而更加准确地确定配价成分。③

第三,配价属于句法—语义范畴。吴为章认为,既然配价引入汉语是为了说明汉语动词的支配功能以及语法和语义之间的关系,就应属于句法—语义范畴。吴为章认为配价是句子的必有成分,关于如何确定必有成分,他提出两种限制:一是位置上的限制,即必有成分是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如:

(1)我浇了花了。

(2)我用水浇了花了。

在句(1)、(2)中“我”和“花”都是动词“浇”的配价成分,其中“我”是主语,“花”是宾语,与“浇”构成主谓、述宾成分。但是句(2)中的“水”并不是“浇”的配价成分,因为它既不是句子的主语也不是宾语,只是一种工具一种介质。二是语义限制,在与动词有语义关系的成分中,只有占据主语或宾语位置并且与动词有显性语义关系的才是它的配价成分。如:

(1)老李撤职了。

(2)老李被单位撤职了。

句(1)、(2)都出现了“老李”和“撤职”,但句(1)中二者没有显性语义关系,隐藏了“撤职”的施事成分,因而“老李”不是“撤职”的配价成分。在句(2)中,“撤职”的语义成分呈现显性,“单位”是施事成分,“老李”是受事成分,分别占据主语、宾语的位置,因而二者是“撤职”的配价成分。④

第四,配价有句法配价、语义配价、语用配价三种。这种观点受德国学者关于逻辑、句法、语义、语用四级配价模式的影响而产生。句法配价以句子结构为依据确定词项价数,着重研究逻辑配价在具体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语义配价注重研究动词的语义环境,利用语义特征分析模式来描写补语的语义特征,动词跟充当其补语的词语在语义上是相容关系。语用配价指一个动词的可有性从属成分,甚至是必有性从属成分是否在句子的表层结构中实现,取决于交际场合等语用因素。

二、配价的性质

(一)三维语法的提出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胡裕树和朱德熙先生曾先后提出句法、语义、语用或句法、语义、表达三个平面相结合的思想有助于一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开阔了语法研究的视野。胡裕树和范晓的《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一文首次将三个平面的具体内涵加以系统表述,“三个平面”是指客观存在的语言中语法包含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对句法结构内部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构成方式及层次切分进行分析,从结构关系出发,偏重于形式。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根据句法分析结果进一步了解句子中的语义关系,通过句法平面深入到语义平面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从形式结构出发,寻找语义。语用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研究人怎么语用词语组成的句子进行相互间交际。他们认为,语法分析特别是汉语语法分析,应全面而系统地将句法、语义、语用的分析既界限分明的区别开来同时又相互兼顾地结合起来。范晓在继承和吸收国内外语法理论的基础上,主张在语法分析采用“三个平面”方法的同时要贯彻形式和意义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结构和功能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四条原则”。范晓主张的“三维语法”既体现语法观,又包含方法论,这种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研究方法是我们用以研究配价语法理论基础的重要原因。

将“三维语法”引入配价分析中时,我们暂且称之为“三维配价”,即从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来探究配价语法的一些问题。

(二)配价的性质

前文已经列出我国语言学界关于配价性质的四种不同看法,笔者认为配价属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是指一个句法结构中,中心结和它所联系的价元之间的语义联系在口语交际中的实际应用。首先,分析价元时通过句法辨识结构,在结构关系中找出价元之间的语义联系,最后将其置于语言交际的大环境中寻求其合理性。如:

(1)这个人很面熟。

(2)我看这个人很面熟。

两个句子看似雷同却截然不同。首先,句(1)中“面熟”与“这个人”构成主谓关系,句(2)的“面熟”和“这个人”之间则为述补关系,“看”才是句子的核心动词,即中心结,两个句子的句法结构不同;其次,句(1)“这个人”与“面熟”之间由于缺少主体成分而不存在语义联系,在句(2)中则因包含施事、动作、受事、结果而建立了语义关系,“我—看—你—面熟”;最后,在口语交际中,句(1)较为常用,主题明确,焦点突出,省去句(2)中的主语和谓语,体现经济机制和预设机制。

虽然句法、语义和语用结合紧密,任何语句都是“句法—语义—语用”的结合体,句法上可以分析出“主动宾”,语义上可以分析出“施动受”,语用上可以分析出主题、评论、焦点,但不能将主语、宾语、施事、受事、主题、焦点等笼统地囊括为一个范畴,必须承认它们的独立性。只有通过句法辨识形式,通过形式发掘语义,通过语义推敲语用,明确三者界限分明又紧密的关系,才能更加严谨地探究汉语配价语法。

三、动词定价与动词义项的关系

(一)动词的定价

配价是核心动词与它所联系的价元之间的一种关系,动词的词汇意义决定动词的配价。这里所说的意义是指词汇意义。动词的配价并不是为了解释句子中所有的语义联系,而是意图结束那些通过语义限制而同现的成分与动词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同现成分与动词之间内在的联系,相对紧密,由动词的词汇意义决定。

动词的词汇意义是从它们对动作、行为、变化、状态等的指称实际和动态语言使用情况中概括抽象而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动词的词汇意义舍弃了与其所指称的动作、行为、变化、状态等没有内在、必然联系的语义成分,只保留了与之关系最密切的语义成分,使我们能够更稳妥地确定动词的价量和价质。动词与配价成分之间的组合应该是有意义的,例如“他跑了一身汗”,这个句子从句法分析角度分析是合格的,但在语义平面,“跑汗”组合是无意义的, “汗”不是“跑”的配价成分,与“跑”的词汇意义“奔,两脚交互向前迅速跃进”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的只有“他”,所以“跑”是一价动词。

动词配价是相对具体的,不同的动词有不同的价质和价量。例如:

(1)她笑了。

(2)他笑我。

句(1)中“笑”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配价成分应是施事且数量唯一,因此动词“笑”是一价动词。句(2)中“笑”指讥笑,用言辞笑话对方,配价成分应包括施事和受事,因此动词“笑”是二价动词。

又“叫”有鸣叫、呼唤和称呼三个不同义项,不同的义项有不同的价质和价量。例如:

(1)喜鹊叫了,今天家要来人了。

(2)我叫她至少三次了,也没应。

(3)我们都叫他春雨姐姐。

句(1)中“叫”为鸣叫义,主谓结构,“叫”是具体动作,与“喜鹊”构成语义联系,在此为一价动词。句(2)“叫”为呼唤义,谁招呼、呼唤某人,是二价动词。句(3)中“叫” 为称呼义,从句法结构“主谓宾补”中发掘出语义关系“施动受与”,联系三个动元,因而可确定其为三价动词。

由此可见,词汇意义在确定配价时的基础作用。我们认为,动词定价以动词义项为基础,动词义项对其定价有决定性影响。

(二)动词义项的判定方法

义项是指字典、词典中同一个条目内按意义分列的项目,叙述同一语义范畴不同属性,起明确识别的作用。具有两个或者更多义项的词通常称之为多义词,如“接”有“连接”(接电线)、“接受”(接到一封信)、“迎接”(接客人)等义。多义词每一个义项之间往往有共同点或者某些联系,如“接”的三个义项都表示“使分散的人或事物合在一起”,这也是词语词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统计结果表明,在汉语词典中,多义词约占汉语词语集合的14.8%,在汉语语料中,多义词的出现频率约占语料总词次的42%。⑤如何区分义项,对具体义项进行释义是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在以动词为中心结的语系中,对动词义项的判定尤为重要。

关于义项区分,一直有“分布不同则义项不同”的看法。但这一原则并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作用,因为判断分布“同”与“不同”特征的标准仍不明确。这里我们采用裴雨来和邱金萍对于动词义项区分的判定方法,这些方法可操作性较强,能够帮助学习者解决动词义项区分中的许多难题。

组合多义。专指语法多义,即动词组合中除去动词其他成分意义单一,动词应相应地区分为不同义项。

补语鉴别式。在动补结构中,动词构成述补结构的类型不同,则动词固化为不同的词义义项。通过语料的考察,可以发现不同分布的相同情况,并将其归结为同一义项,从而消除争议。

并列同现。如果包含相同词形X的组合“X1+Y”和“X2+Z”均合法,且“X+Y+Z”合法,那么“X1”与“X2”为同一义项;否则,二者为不同义项。用这一方法可以检测百科知识对义项区分的影响,将其规避。

配价结构。利用配价结构区别义项是义项区分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中心结与价元之间的必有联系以及语义角色来确定中心结的价数,同一动词在不同形式中所表现的联系价元的能力不同,可区分为不同义项。

(三)动词定价有助于区别动词义项

动词定价是一个义项区别于另一个义项的重要因素。某一动词有几种配价结构,配价结构投射为语句,就可以确定为几个义项。配价数不同,则为不同的义项;某一名词充当的语义角色不同,则是不同的义项。例如:

(1)我吃了苹果。

(2)我把苹果吃了。

从句法结构上看,动词“吃”联系主语和宾语,从语义关系来看,配价成分“我”和“苹果”都分别充当施事和受事,语义角色相同,两个句子中的动词“吃”都是二价成分,价数相同,所以“吃”是一个义项——“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

(1)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2)胃病犯了。

其中动词性成分“犯”配价数不同。句(1)中“犯”联系主语和宾语,价元“人”和“我”分别充当施事和受事,是二价动词;句(2)中“犯”与“胃病”同现,为一价动词。《新华字典》明确列出句(1)中“犯”作侵犯、进攻义,句(2)中“犯”作发生、发作义。“犯”在两个句子中的价数明显不同,则区分为不同的义项。

配价结构依据三维配价的研究方法,指明在句法结构中,中心结所联系的论元结构或论旨角色不同,应区分为不同义项。合理的动词定价有助于我们区别动词的义项,消除歧义,为解决义项区分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

四、结论

从国内外语言学界对配价语法的研究情况来看,研究者的语法观和方法论不同,则在配价性质及动词价数的确定方面有所不同。但动词的配价研究不能单纯地从属于某一语法研究平面,应该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侧面既界限分明又紧密联系在一起,采用三维语法观点及研究方法探讨这一问题。三维配价理论认为,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是在一个句法结构中,中心结和它所联系的价元之间的语义联系在口语交际中的实际应用。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要贯彻三维语法形式和意义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结构和功能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配价研究以句中的中心结为核心,决定词语价数的根本在于中心结的意义,即词汇意义,因而在配价语法中要着重强调动词词汇意义对动词价数的决定性影响。当然不能忽视动词价数的最终确定还需要在相关的句法结构中,依据一定的句法结构来确定。讨论动词的定价问题,能够更好地确定理想的定价方法,有助于我们利用配价语法理论对句子进行分析。另外,合理的动词定价有助于我们区别动词义项、消除歧义,为解决义项区分问题提供合理有效的方法。

[注 释]

①吕叔湘:《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载吕叔湘编《汉语语法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46年版。

②袁毓林:《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③周国光:《确定配价的原则和方法》,载《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④吴为章:《动词的“向”札记》,《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

⑤李娟子:《汉语词义排歧方法研究》,清华大学学位论文,1999年。

[参考文献]

[1]范晓,张豫峰等.语法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冯志伟.特斯尼耶尔的从属关系语法[J].国外语言学,1983,(1).

[3]黄伯荣.动词分类和研究文献目录总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邵敬敏.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5]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6]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2).

[7]汪耀楠.多义词义项的概括与区分[J].辞书研究,1982,(2).

[8]邱金萍,裴雨来.几种动词义项区分的判定方法[J].滁州学院学报,2009,(2).

作者:毛璐

配价语法理论和教学论文 篇3:

配价语法与英语动词学习

摘要:介绍配价语法基本情况。分析我国现有的英语动词教学方式由于受传统语法理论体系的影响存在弊端。配价语法理论因为其自身拥有的先天的优越性,可以用于英语教学,通过对英语一价、二价、三价动词个案分析,以期对英语动词教学法的改进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关键词:配价语法 动词 英语教学

1. 配价语法理论

1.1 配价语法的来源

“价”(valence),也称化合价,它是化学中的术语,指分子结构中各元素原子数目之间的比例关系。语言学中引入“价”/“配价”这一概念,表示动词与一定数目的名词性成分之间的依存关系(dependency)。

配价语法理论来源于法国语言学家泰斯尼耶尔(Lucien Tesnière)《结构句法概要》(Esquisse Dune Syntaxe Structu-Rale)。此书首次将“配价”概念引入语法学。

1.2 配价语法的理论观点

泰斯尼耶尔(Lucien Tesnière)在配价语法的经典著作之一《结构句法基础》(Elements De Syntaxe Structurale)中对配价语法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配价语法坚持“动词中心说”。“在句子结构中,动词处于中心的、领先的位置(支配成分)。下属于动词的从属成分为配角成分(actant)和说明成分(circonstant)。配角成分参与句子动词的行为,说明成分用以说明动作发生的地点、时间、方式和方法。”(转引自杨烈材《特斯尼埃的〈结构句法基础〉简介》)文中所讲的配角成分都是以名词或名词的等值形式出现,说明成分都以形容词、副词或者以其等值形式出现。配角成分最多要求三个,可以类比于传统语法所强调的主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理论上一个句子的说明成分是可以无限制的多的。这种动词与其配角成分和说明成分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配角成分和说明成分对动词的从属关系着重描写简单句的结构模式,是配价语法的核心基础。

1.3配价语法的性质

关于配价语法的性质问题,主要有三种争议,:

1) 配价属于语义范畴

泰斯尼耶尔没有明确指出配价语法应该属于哪一范畴,但他认为“补足语在意义上与动词关系密切,构成一个语义整体。”可见他较重视语义的倾向性,其他倾向于配价属于语义范畴的还有德国的恩格尔、舒马赫、邦茨奥、墨哥尔等。汉语学界认为配价属于语义范畴的有廖秋忠、范晓、张国宪和周国光等。

2) 配价属于句法范畴

代表人物有法国人格罗斯(M.Gross),他提出的工作模式是以满足足句条件为前提来探讨配价成分的界定以及其数目的确定。另外还有德国的艾尔本、格雷波以及赫尔比希等。我国的一批语言学者如袁毓林、沈阳等也都倾向于认为配价是句法范畴的概念。

3) 配价属于句法语义范畴

代表人物有吴为章、杨宁、韩万衡、金立鑫等等。主张配价不仅有语义上的要求,同时也强调句法层面的限制作用。

我們也赞同配价是句法-语义范畴的,语义是配价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动词能够支配价量的先决条件,然而语法研究应遵循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任何语义上的分类或分析都必须得到形式上的验证,这种形式上的验证不是对动词作用毫无作用力的框架,反而是可以被认为是动词配价的另一决定因素。动词最终价数的确定需要动词本身的语义条件和结构句法限制条件的共同作用。这种主张与胡明扬(1992)建议把“选择限制”称为“语义-句法范畴”的基本思想是相一致的。

2. 配价语法与英语动词学习

2.1 现有动词教学方法参悟

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我国的英语教学体现出“重结构,轻内涵”的错误走向。这种倾向性在动词的教学过程当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传统的英语动词教学的步骤是:首先,从形式上看动词之后能否加宾语这种外显特征将动词分为及物与不及物两类。其次,考察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结构的语义以及二者和名词性成分结合的能力。在对动词句进行剖析时采用如下步骤:

第一步:先确定主谓关系;

第二步:确定谓语动词的及物性及其固定的支配关系;

第三步:确定二、三、四格宾语及介词格宾语

第四步:确定状语、定语等。(参见叶本度《德语动词的配价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引导下,不及物动词似乎自觉不自觉地成了操汉语者学习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因为我们首先要学习这类动词要和什么样的词或者短语结合才能进一步和名词性成分结合。不及物动词只有在和介词性成分结合以后才可以和及物动词站在同一起跑线。其次,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不仅在于词汇上难以简单的一一对应,更大的差异是表层句法结构上的差异。在传统英语教学体制做出及物与不及物的分类之后,学生们能做的就是必须搞清楚动词的意思和不及物动词短语的意思,对于它们如何使用却难以了解。这是造成中国学生使用汉语外壳填入英语内容这种“非西非中”式英语的主要原因。可以说是传统语法体系没有将动词本身的语义成分和外显的句法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2.2 配价语法可有效应用于动词学习

首先,在认识论上配价语法较之于传统语法有先天的优越性。我们认为配价语法属于句法-语义范畴,这种认识连接句法、语义两头,两头都是重点。联邦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西格弗里德·格罗塞(Siegfried Gross)就认为配价语法更能适合语言教学和研究的需要。

其次,在操作过程上,具体分析一个动词配价情况的过程也就等于是在分析有关该动词语义和用法一系列相关知识的过程。

动词配价的基本前提是:

(1) 动词在句子结构中处于中心、领先的位置(即支配成分);

(2) 动词给配角成分和说明成分在其周围开辟一定的数量的空位,配角成分和说明成分受动词的支配,说明成分在关联结构的底层;

(3) 配角成分有数量限制,最多不得超过三个。

1)句子的结构核心——动词

You exercise regularly.

Diets just don’t work in the long term.

两句中exercise1 和work1:为一价动词,即为配角成分开辟一个空位。

I missed Chinese food a lot at lunchtime.

I experience this different way of life.

Daniel slams the door heavily.

句中动词miss2 experience2 slam2: 为二价动词,为配角成分开辟了两个空位

She taught us English Literature.

He also told us that the best way to earn respect from the school.

Foods give your body the energy it needs.

句中的taught3 told3 give3:都是三价动词,也就是说可以在其周围开辟三个配角成分的空位。

2)填补空位的词及词组

配角成分:

名词: diets, Daniel, door, food

名词性成分(代词或名词词组):you, I, she, us, he, Chinese food, this different way of life, English Literature, the best way, your body, the energy

说明成分:

副词:regularly, heavily

修饰作用的词组:in the long term, a lot, at lunchtime, to earn respect from school, it needs

在传统语法体系当中,主谓关系被认为是主要的,主语居于首要的地位,其它成分都分居次要地位。而在配价语法理论看来动词是句子的中心,主语失去了其主要地位变得跟其它成分一样受句子中心的制约,是动词必要的或可能的配角。例如:

The son helps his father.

helps

the sonhis father

3)如何确定动词的价量问题是在教学中需要强调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认为给动词定价量要从配价语法的性质出发,配价语法属于句法-语义的范畴,我们也应当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标准给动词定价。这里面的语义不完全是指动词的词汇意义,而更多的是指动词的逻辑-语义,也就是从认知的角度给动词下的定义。在这里我们不妨把动词看作是一个“小的事件”,完成这一事件需要多少参与者可以看作动词的价量前提,但是所有这些参与者未必都能在句法表层出现,这里就是句法对动词配价提出的另一个要求。弄懂了这样一个问题,在造句的时候才不会随意的添或减配角成分出现造句错误。

3. 结语

配价语法传入我国以后对我国语言学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种理论并没有有效应用于英语教学的改进工作。通过初步尝试用配价理论对英语动词一价、二价、三价动词及其相关句型的分析发现,将这一语法理论应用于教学法的改进是有可能的,将这一理论系统化地应用于英语教学改革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 叶本度.德语配价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2期.

[2] 冯志伟.特斯尼耶尔的从属关系语法.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1期.

[3] 张烈材. 特斯尼埃的〈结构句法基础〉简介.国外语言学,1985年第2期.

[4] 吴为章.汉语动词配价研究述评.三明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5] 钱敏汝.西格弗里德·格罗塞.当代语言学,1989年第2期.

作者:张博尧

上一篇:民主与司法关系比较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