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认知探析论文

2022-04-21

摘要:全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新范式,它呈现出政治信息交流的便捷高效性、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自发性等独特优势。利用“三微一端”加强大学生有效政治参与,需要不断提升大学生政治认知、增强大学生政治情感、促使大学生积极投身政治参与实践。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生政治认知探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政治认知探析论文 篇1: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认知探析研究

摘要:探究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有着深远意义,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向。研究探析出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认知层面包含“政治责任”“政治信仰”与“政治归属”三个维度,且人口学变量性别、政治面貌和学历在政治认同水平上有差异,女生在中国政治认同程度普遍要比男生高,入党积极分子对中国政治认同程度要高于党员和群众,高职生的政治认同程度要显著高于本科生。

关键词:大学生 中国政治认同 认知探析

一、前言

大学生现阶段的身份特征和政治人格特征的约束,以及外界社会纷繁复杂的变化形势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就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如何加强学生的民主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开放多元观念、公开竞争观念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把握大学生的政治状况,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重要意义,但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比较匮乏。本研究的立项思路来源于前人研究梳理和实际案例总结。大学生政治认同作为政治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很想知道在每个大学生的心目中,政治认同究竟意味着什么?政治认同的标识究竟有哪些?由此很有必要站在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视角上,通过对其内在层次结构和外在影响因素的探讨,澄清他们内心深处对政治认同的集体认知理解,进而对政治认同培养策略建立可能的预测关系。

二、材料与研究方法

研究一:焦点组访谈的质化研究

将采用焦点小组座谈的方法进行质化研究,据此初步获得中国政治认同的内容。从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随机抽取学生约20名,进行个体访谈和群体访谈,依据访谈结果编制和修订正式焦点小组访谈提纲。

正式访谈时间均为45分钟左右,第一过程介绍要求和注意事项,及填报基本信息;第二过程切入正题,提出讨论问题,允许被试对象阐述不同观点。必要时适当干预,以促使每个参与人积极参加讨论;第三个步骤为结束和总结讨论。正式访谈被试对象选取武汉地区4个高校班级共8个组,每组约6人左右。研究的主要统计工具为spss 11.5。

研究二: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结构分析

采用焦点组访谈结果编制问卷调查收集定量数据,采用探索性因素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来确定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结构,并探讨政治认同要素在人口学变量上是否存在差异。编制大学生中国政治认同研究问卷,让被试对描述的语句在6点标尺上做符合程度判断。

1.预测

预测被试样本是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0份,回收率96.6%,有效问卷共274份 ,有效率为91.3%。

分别计算预测量表中每个题目分数与总量表平均分之间的相关。经分析后,预测问卷的21个项目的t值均在0.000上显著,反映21个项目都有较好的鉴别度。此外计算问卷21个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结果除了第15个项目相关为0.19,其它20个题目与总分的题总相关均在在0.0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项目具有很好的区分度。项目与维度总分相关体现了各个项目的贡献以及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程度,总的看来,各个项目与维度总分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检验,删去双重负荷都在0.40以上并且负荷接近的项目,如第2、10个项目。最终形成了18个项目数的正式问卷。

2.正式测试

正式研究以武汉市城区的高职生和本科生为样本,发放问卷1600份,实际回收问卷1514份,回收率为94.62%。研究针对同一被试,中国传统文化认知问卷与政治认同问卷测试同期进行。为了平衡顺序效应,有一半的被试先做政治认同问卷,然后再做中国传统文化认知问卷;而另一半则相反。

3.统计分析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和探索性因素探求大学生对政治认同的认知维度;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大學生在政治认同上的认知水平差异。差异显著性水准为0.05,差异极显著水准为0.01。研究中采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 11.5。

三、研究结果

1.焦点组访谈结果处理

初步整理数据,研究者将被试列举的词语逐一录入。经与磋商将明显不符合政治认同的词删除;另外将表述模糊的内容恰当改正,最后提炼表意清晰、无重复的有效词语。对已录入的全部数据进行独立分类编码,将相似的词语组成一个类别群并加以命名,分类编码依据于提名内容的具体所指。归纳得出政治认同21个主要项目。

2.正式测试问卷项目分析

分别计算量表中每个题目分数与总量表平均分之间的相关。经分析后问卷的18个项目的t值均在0.000上显著,18个项目都有较好的鉴别度。计算问卷18个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各个项目与维度总分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

3.项目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18个项目评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了Bvrtleet球形检验和KMO测度检验,结果显示取样適当性KMO的指标0.946,Bvrtlee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133553.69,相伴概率p=0.000<0.001,说明数据适合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方法进行分析后,抽取公共因素,求得初始负荷180矩阵,再用最大方差旋转法求出最终的因素负荷矩阵。最后,研究得到出三个有意义的因素,各个纬度清晰明确,累计贡献率为总变异量60.884%,这三个因素命名如下:

因素1的项目为:实现共产主义、地震救援得力、制度适合国情、反腐倡廉举措、三农改革发挥作用、认可政府成就和钓鱼岛问题坚定等共7个项目,研究将它命名为“政治责任”。

因素2的项目涉及:不违背政策行为、信仰马克思主义、向往加入党组织、认可传统文化、骄傲中国人、拥护中国政府共计6个项目,将它命名为“政治信仰”。

因素3的项目是:生存环境改善、不喜欢国外、生活水平提升和远离祖国孤独、与祖国同命运5个项目,将其命名为“政治归属”。

4.问卷信度分析

正式测试后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对中国政治认同量表的信度进行分析,量表总体的α系数为0.9278,另三个维度α系数分别为:0.8777,0.8168,0.7832。以上3个分量表的α系数都在0.7以上,代表整体和几个分量表的信度较好。

5.人口学变量与中国政治认同的关系

采用單样T检验方法探讨政治认同的总体状况,将平均数与得分中点95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中国政治认同的平均分91.95,标准差为13.98。得分低于中点,总体看大学生政治认同程度不强。

性别因素在政治责任、政治信仰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在政治归属上没有差异。总体看,女生在中国政治认同程度普遍要比男生高。

政治面貌因素在政治责任、政治归属上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在政治信仰上没有差异。总体得分显示,入党积极分子对中国政治认同程度要高于黨员和群众等被试。

学历因素在政治责任、政治信仰上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在政治归属上没有差异。总体高职生的政治认同程度要显著高于本科生。

四、研究结论

第一,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政治认同是多维结构,分别包含:“政治责任”“政治信仰”和“政治归属”三个维度。

第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总体水平低于平均数,平均分保持在“有点符合”和“有点不符合”之间,表明大学生的中国政治认同程度不强。

第三,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在不同的人口学变量上有着差异,总体看,女生在中国政治认同程度普遍要比男生高,入党积极分子对中国政治认同程度要高于党员和群众,高职生的政治认同程度要显著高于本科生。

五、讨论

研究着重探讨了中国政治认同的认知结构,将预测后保留的18项提名项目进行了最佳拟合,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中国政治认同是多维结构,最后得出“政治责任”“政治信仰”和“政治归属”三个维度。关于政治认同主要指的是政治主体产生的对现存政治体系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基于自身价值而积极支持、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行为活动。结合政治认同概念,研究证实这三个维度构想效度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面对日趋复杂和多元化的纷繁社会生活和思想领域,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更为强烈,受到市场经济的启蒙,基本的政治认知已不能满足其对政治理论知识的渴求,社会上出现一些腐败现象及短期矛盾性状态也让其对现实政治感到困惑和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可以采用古为今用的原则,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许可以有效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量,此思路是我们下一步政治认同培养策略研究的新向度。

参考文献:

[1]朱小芳.青少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社会表征与民族认同感关系研究[J].中国校外研究,2011,(11).

[2]张安强.论高校政治文化建设[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

[3]元修成,张澍军.解析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理[J].东北师大学报,2014,(06).

[4]张安强.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01).

作者:朱小芳 周元才 邓劲松

大学生政治认知探析论文 篇2:

三微一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新范式

摘 要:全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新范式,它呈现出政治信息交流的便捷高效性、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自发性等独特优势。利用“三微一端”加强大学生有效政治参与,需要不断提升大学生政治认知、增强大学生政治情感、促使大学生积极投身政治参与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三微一端;政治参与;新范式

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互联网时代,“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成为移动舆论场新重心”〔1〕,“三微一端”同时也成为当代大学生讨论时政、参与政治生活的新范式。大学生与其他青年群体相比,能更主动关注时政,积极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已经成为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建设的后备军。大学生利用“三微一端”实现有序政治参与,能够在增强大学生政治信任的同时,还能优化政治管理行为。

一、基于网络的大学生政治参与特征

网络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典型趋势,政治参与模式的网络化既是政治参与模式的一种更新,也是政治参与方式适应新时代特点的表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主体平等性强

大学生群体是网络媒体最直接也是最广泛的接触群体。网络平台信息传输的开放性、即时性以及虚拟性是这一平台的主要特征。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分析,网络平台的这一特征意味着参与主体的所处的环境具有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参与的权利平等,即各个学历阶层、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政治。由于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和信息的透明性,不同学生的政治立场表达也可以保证灵活自由,这就保持了青年学生在面对政治选择时时的主观意愿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无论是选择漠视的态度还是积极参与的态度,都是学生主观上的自由选择,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这种自由灵活的氛围能够从主观上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来说,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参与内容的广泛性

从参与内容的角度上来看,网络政治参与方式由于发生在网络空间内,意味着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政治事件和政治内容在类型上更加广泛。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无论是外交、军事、党建方面的政治内容都具有新鲜性,学生在高校教育阶段也无法获取真实的政治参与环境。有了网络平台多元化的政治参与方式,学生所能获得的政治参与经验也会不断丰富,对于社会热点事件也能够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观点和看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网络的大学生政治参与价值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参与工作的开展对于大学生自身有以下几方面基本价值。

(一)开辟了新的大学生政治参与路径

在传统模式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方式以制度化参与为主。具体的制度类型包括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信访制度等。这些制度在内容上具有政治性和宏观性的特征,虽然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过程中这些制度是发挥基础作用的制度,但从实际出发来看,政治参与制度的制定对大学生切实参与到政治活动中而言具有非常显著的局限性。有了网络渠道,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方式更加直接且便捷,这一路径不仅具有新颖性,也能够适应大学生的主观需求。

(二)推动大学生政治的社会化

大学生政治的社会化是指人们在获取政治传统或政治思想以及相关行为时所经历的具体过程。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以及政治实现培养出健康的人格,参与到政治实践的过程中,网络平台的交互性特征使得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得到削弱。民众在政治话语权上的主动性增强。大学生作为普通民众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有了网络平台的支持能够推动其参与政治的社会化进程。这也是辅助大学生接触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大学生利用“三微一端”进行政治参与的优势

与传统媒体不同,“三微一端”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媒介,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大学生政治参与方面彰显着信息交流便捷高效、参与方式由社会动员向自发参与转变等独特优势和魅力。

1.政治信息交流的便捷高效性。当前,“三微一端”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和联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它能够通过先进技术迅速将政治信息传递给大学生群体,使其及时有效地共享政治信息。“三微一端”提供的数字空间,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实现时政热点的沟通和交流,積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三微一端”为媒介的政治参与范式,能突破传统的交流媒介中政治信息的交流、传播以及产生的影响力等方面的时空局限,能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三微一端”平台中有聊天、语音、视频、图片以及文件上传等方式,能够及时传播相关信息,使信息在整合以及聚焦的基础上,以递增式的速度快速传递。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以课堂授课的形式实现政治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其局限性在于政治参与难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实效性。通过“三微一端”平台,大学生可以关注公众人物、政府机构等相关情况,及时了解政治信息,积极发表个人评议,实现信息留言和信息分享,增强他们政治发声的敏锐度,以快捷高效的形式,提升大学生主动实现政治参与的热情、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能够突破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局限。

2.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自发性。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主要依靠社会动员方式实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三微一端”平台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新范式,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方式由社会动员转变为自发参与。以“三微一端”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中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及时丰富的政治信息和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三微一端”平台中的“关注”、“好友”、“群组”等形式,是人们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利益追求、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的参与模式,这种参与模式与大学生日常的社会交往模式密切联系,使大学生能够实现更加充分和自由的利益表达。通过“三微一端”平台,大学生能够及时发表与自身紧密联系的公共问题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从而有效提升相关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在我国,“三微一端”平台可以有效调动大学生群体通过在线方式实现政治参与,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空间,大学生通过自发参与的形式,可以评判、讨论社会公共事务以及讨论与政治生活相关的主题,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话语权。同时,“三微一端”社交媒体具有多样性、趣味性的特点,能激发大学生自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微一端”平台有图片、文字、语音、视频等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不仅突破了时空限制,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与政治理论相关的诸多信息。借助于“三微一端”平台,对政治理论以及相关的方针政策进行生动、形象的解读,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趣味性,推动大学生自发参与到政治生活之中,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四、大学生“三微一端”政治参与的实现路径

利用“三微一端”平台实现政治参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三微一端”政治参与的实效性,需要从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以及政治参与实践等方面寻求有效路径。

1.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政治认知的主要途径,主要是通过传播政治信息,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仍然有部分教师采取枯燥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单方面的理论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缺乏感染力,难以调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将外在的政治信息内化为政治认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旧有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急需拓宽并培育大学生政治认知的方式和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的同时,倡导积极使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效结合,优势互补。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借助“三微一端”平台,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利用“三微一端”中的语音、图片、视频等功能,将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并通过“三微一端”中的朋友圈、公众号等途径实现政治信息的及时有效传播。为了克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模式时空上的局限性,还可以充分利用“三微一端”平台提供的线下教育模式,不断扩宽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倡导大学生借助“三微一端”平台,对自己普遍关注的并且关乎自身利益的热点问题进行课后讨论,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努力做到将政治认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政治生活的情感纽带,大学生政治参与离不开政治情感的培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爱国救亡运动,都充分表现了政治情感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力量。大学生政治情感程度会影响党和国家事业的稳定和发展。作为新兴社交媒体的“三微一端”平台,在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培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高校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政治情感的重要任务。高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大学生形成对政治生活的初步情感。高校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政治信息,培养大学生政治情感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以“三微一端”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体的作用,积极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微一端”平台,努力将课堂扩展到“三微一端”平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与“三微一端”平台的结合,使“三微一端”平台成为理论教学的新阵地。比如,可以通过“三微一端”平台进行党史知识竞赛、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等,这些方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和完善,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会不断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高尚正确的政治情感,促使大学生更好地投入政治参与实践。不难看出,“三微一端”平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大学生传播大量具有正能量的精神产品,在正确理论的引导下,积极培育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使他们形成正确且坚定的政治信念,有效调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

3.积极投身于政治参与实践。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再加上受家庭、学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度较低,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大学生缺乏政治认同感,可能会使大学生偏离正确的政治轨道投入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实践,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为此,政府和高校需要从两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三微一端”平台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践的重要渠道,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践。从政府层面看,各级政府要积极改变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三微一端”平台等新兴媒体的作用,使大学生及时有效地了解相关政治信息,积极营造良好的微民主的氛围。同时,政府除了要利用“三微一端”平台传递政治信息以外,还需要形成信息合理公开长效机制,保障大学生的知情权,调动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高校层面看,高校的各部门及各院系应该建立健全“三微一端”平台,借助“三微一端”平台实现校务和院务公开,提高大学生对日常事务管理的参与度,使大学生群体更好地为学校建设发展建言獻策。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三微一端”平台创新大学生的管理组织形式,比如,在听取大学生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之后,高校可以通过“三微一端”平台对相关问题给予明确的答复,正确处理和化解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这样“三微一端”平台就会变成高校和学生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就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践的自觉性。

〔参 考 文 献〕

〔1〕李未柠.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新常态”〔N〕.光明日报,2015-01-16(05).

〔2〕赵婧.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发展探析〔J〕.青年与社会:上,2015,(03):138-138.

〔3〕郝廷娜.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发展探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8(02):64-67.

〔4〕陈晓妹.新媒体境遇中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杨柳

大学生政治认知探析论文 篇3:

近年来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综述

【摘 要】2010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越来越关注,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不足,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具体包括哪些内容作更深入的探讨,以形成公认的、统一的观点;作全国范围内的调研,并加强比较研究;从某一角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综述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关系着中国的政治稳定,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培育和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使其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尤其重要。然而,2010年以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少。2010年以来,国内学术界才对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越来越关注,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笔者分析整理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研究成果,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关于涵义、内容、影响因素、对策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涵义、内容、影响因素和对策等方面。

1.关于涵义、内容的研究。冯德华、郎翠艳等人认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主要内容包括对政治价值的认同、对政治实体的认同、对政治工具的认同、对政治效能的认同等多个方面。具体说来,其一是对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指导思想本质规定的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同,其二是对执政党的领导以及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同。”孙静认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主要体现在政治认知认同、政治情感认同、政治价值认同、政治体系认同、政治工具认同和政治绩效认同等方面”。

2.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刘冬梅认为,“网络文化具有的中性文化特征,以及网络的扩散、放大功能严重消解了大学生政治认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虚假、善变、现实、疏离的政治认同状态”。张艳分析了政治参与、政治社会化、社会环境等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的影响。孙留华分析了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大众传媒的不作为和负面功能削弱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中各种西方思潮深化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危机。陈巧玲、陈英涛等人研究了年级、性别、专业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微观变量对福建省高校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化现象;女大学生政治关注度、政治参与愿望较以往更高,政治平等、政治参与意识也逐渐增强;文科、医科专业政治认同度相比其他专业略高;越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对执政党认同度、政治参与度表现得越低。李若衡认为,个体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政治情感受到群体的规范与制约;朋辈精英的政治价值观反过来也会影响同伴群体的政治价值,最终使他们的政治认同趋同、接近。刘国武指出,在高考招生中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包括藏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较认同。

3.关于对策的研究。张安强探讨了如何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挥舆论宣传导向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政治实践教育环节,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戴钰和吴昊对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倡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同辈群体等介体,使之形成优质合力;强化学生的自我内化,如注重理论武装、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等。周楠在分析德国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路径,研究德国政治认同教育的特点和长处之后,建议从优化高校课程设置,创新高校教学方法;注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挥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站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等方面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黄德林、邱杰指明了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路径选择: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理论教育;体现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拓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载体形式,如网络载体、文化载体、实践载体、朋辈互促等。

二、关于不同角度和侧面的分向研究

针对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有些学者做出了不同角度和侧面的分向研究。毛玉美着力分析政治认同中民族精神认同这一侧面的相关问题,为研究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尹建锋、邓磊阐释了大学生政治认同观与高校公民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结构。解根法、王淑琴指出,“高校党建要担当起大学生形成接续性政治认同的重任,就要遵循党建层次高水平化、党建方式多样化、党建策略精神化和党建过程动态化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教育导向、传播等功能,使大学生逐渐形成对执政党执政能力、意识形态、政治秩序、政治制度和执政党宗旨的政治认同”。李文分析了高校思想理论课的具体目标,指出了在实践目标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从政治认同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三、关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的实证研究

前些年关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研究虽有一定的成果呈现,但大都是侧重定性分析,缺乏实例调查和真实数据做支撑,有些文章引用二手调查数据进行论证,定量分析不够,说服力、直观性不够强。2011年以来,随着研究的发展,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逐步实证化,有些学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徐柏才和孙明福以民族高校、民族地区高校及民族特色鲜明高校的少数民族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欧阳爱权、朱红叶面向浙江省8所高校进行问卷调研,从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等方面进行考量。陈英涛等人调查了福建省9所高校的学生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政治效能、执政党的认同状况。王雄伟对兰州市5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政治认同状况的调查,问卷的问题涉及经济成就认同、社会政策认同和政治理念认同三个方面。刘涵慧考察了北京地区6所高校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及其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卢屏对广东省13 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政治认同的调查。魏来、涂一荣选取华中地区五所高校进行了“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的调研。

四、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研究,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到学科视域都在不断扩大,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内容方面,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的研究越来越具体,有的学者就某个角度作了深入研究,而且研究视角新颖;研究方法方面,越来越重视实证调研,有的学者在调研样本选取上兼顾学校类别等方面的差异;学科视域方面,涉及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

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究竟包括哪些内容仍然众说纷纭,缺乏公认的、明确的观点;对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的调研都是寓于一省,缺乏全国范围的实证研究,缺乏不同省份、地区的比较调查,而且绝大多数调研都是以本科生为对象,专科生在样本总数中所占比例极小;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上面较窄,不少题目与现实时政现象、政治政策和政治热点有关,此类调查的直接成果是反映大学生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些特定的政治事件和政治政策的认同情况,是一种即时性的现象分析方法,这使得研究成果的价值和适用性打了折扣。

鉴于此,笔者认为,学术界可从以下方面加强研究:第一,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具体包括哪些内容作更为深入的探讨,以形成公认的、统一的观点;第二,作全国范围内的调研,并加强比较研究;第三,从某一角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德华,刘冠男,郎翠艳.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理论界,2009,(2).

[2]孙静.大学生政治认同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3]刘冬梅.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探究[J].南方论刊,2010,(3).

[4]张艳.和谐社会构建中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0,(7).

[5]孙留华.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J].湘潮(下半月),2010, (9).

[6]陈巧玲,陈英涛,等.微观变量对福建省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2, (3).

[7]李若衡.朋辈教育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13, (4).

[8]刘国武.藏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结构因素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

[9]张安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2).

[10]戴钰,吴昊.浅谈提高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1]周楠.德国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路径的借鉴意义[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

[12]黄德林,邱杰.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 ,(2).

[13]毛玉美.论大学生民族精神认同感的缺失与培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14]尹建锋,邓磊.高校公民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政治认同观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

[15]解根法,王淑琴.高校党建对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价值——兼论高校党建创新的发展方向[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16]李文.从政治认同到知行合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探析——以大学生政治认同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17]徐柏才,孙明福.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与教育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1,(9).

[18]欧阳爱权,朱红叶.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与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1,(11).

[19]陈英涛等.新时期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调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0]王雄伟.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调查与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1]刘涵慧.大学生的政党认同与国家认同——基于北京高校的实证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1).

[22]卢屏.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调查——以广东省13所高校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

[23]魏来,涂一荣.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及政治参与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基于华中地区五所高校 969 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湘潮,2013,(8).

(编辑:秦俊嫄)

作者:李兰

上一篇:趣味案例之案例教学论文下一篇: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