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观管理论文

2022-04-20

曾几何时,为了维护教育这块圣洁的土地,保障师生和财产的安全,保障教育教学的有序开展,学校筑起了高高的围墙,实行了封闭式管理(走读生朝7至晚5,住读生周一至周五不能出校)。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教育观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育观管理论文 篇1:

大语文教育观助力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

【摘 要】本文分析大语文教育观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论述大语文教育观背景下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提出要找准文化建设要点,坚持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中职学校教育特点,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升学生的思想与感悟,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目标。

【关键词】大语文教学观 中职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浸润学生思想“活水”,是推动学生发展的助动剂。中职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找准文化建设要点,展现中职教育独特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从大语文教学观出发,做好文化研究工作,以提升学生思想层次,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创新,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专业化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育质量。也就是说,从语文教学内容出发,结合中职学校教育特点,发挥大语文的育人作用,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以提升学生的思想与品德,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目标。

一、大语文教育观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力求展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在大语文教学观中教师需要找准教育方向,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及时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学知识,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注重培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使学生文化精神积淀。就此而言,其与校园文化建设作用相同,关系密切。校园文化主要以物质、制度与精神文化三种为主。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础,是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不论是建筑规划还是环境美化等,都离不开语文大背景,或者说人文思想,体现一定的语文教学印记。制度文化,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涉及调控关系的规范体系,它高度融合了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等,展现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情况。学校各项制度与守则等方面的拟订,语文教学也参与其中,从而推进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在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凝聚人的精神的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与人的精神面貌的体现,它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能够促使师生共同遵守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念。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离不开语文这个内核。事实上,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反过来,语文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美化了校园文化的环境,提升了校园文化的精神,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可以说,二者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双向互动关系。

二、大语文教育观背景下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一)做好语文课堂内外教学工作。语文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中职教育中需要增强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提升教学的文化建设性,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因此在中职学校中,教师要做好语文教育研究工作,坚持与时俱进原则,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展现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教师要借助教育优势,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在展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在大语文教学观中,要保证教学活动的丰富性,打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之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将语文教学课堂看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层次。比如,《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表达了诗人与祖国两情依依、心心相印的密切关系,既显示了自己报国济民的情意,又寄托了对祖国革命与运动继续发展壮大的期望。经过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爱国情感。其次,发挥语文第二课堂作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从课内、课外两方面出发,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在课内,借助合理化的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在课外,利用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欲望,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加大对语文第二课堂的开发力度,采取多样化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展现校园文化作用。语文第二课堂具有内容丰富与主题广泛的特点,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动力,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从而较好地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后,就会主动进入阅读中。因此教师要借助先进的教育方法,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如借助读书活动陶冶学生情操,转变学生学习态度。一是以“全民阅读”为契机,在明确阅读主题的基础上在学校范围内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或是定期开展读书知识竞赛等,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保持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育中也要借助课外阅读活动,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确保学生阅读活动顺利进行。二是在班级中增加图书角等,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带到班级中,通过开展读书会等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这种教学氛围既可以提升学生参与读书的欲望,又可以提升班级的整体阅读质量。三是利用多种平台,比如,多媒体、网络等创新阅读活动,如网络阅读或网络征文活动等。或是借助校园中的报廊等开展新闻事实参与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拓宽学生的视野。四是利用寒暑假开展阅读活动,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参与读书的欲望。采取多样化活动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个人修养。

(三)借助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中职学校中通过创建丰富的文学活动,如演讲、朗誦、诗词大会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好的熏陶,并通过参加各类型活动更好地表现自己。学校刊物作为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之一,学校要不断提升刊物影响力,将刊物分发到班级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鼓励学生投稿,以此来收集高质量文章,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比如,开展校园文化项目的命名活动,让学生对校园中的道路、花草树木、教学楼等进行命名。或者让学生给学校的走廊、楼梯等选择适合的名言警句等,或者让学生给学校题字,以此锻炼学生的文化能力。宿舍作为学生居住的场所,也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展现学生的想象力与才华。通过采取多样化活动,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校园的变化,实现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学校。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在学校里开展命名活动可增加学生的归属感,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主动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

(四)借助创作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借助各种创作活动来营造出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保持学生的新鲜感。比如,在新生入学时,可以从办学理念、中职学校发展历史以及专业特色等方面出发,从大语文角度,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创作,打造出专属的职业教育特色。如在组织学生参与学语文制度制定活动,由于语文教材中存在着丰富的应用文写作内容,所以教师可以使用这一文体,鼓励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写作。如借助“规章与守则写作”为例,可以要求学生提出对学校中现有规章守则的看法,然后从学校的角度结合具体情况拟定规章守则。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校歌、校训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学校也可以向学生开展征集活动,以此促进培养和检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利用语文知识来创设文明校园,还可以通过设计标语和创办校刊等方式,结合“大语文”的思路,利用智慧来丰富当前的校园文化,播撒文明之花。如在标语设计方面,可以在水池、操场、走廊、路口设计标语,确保标语设计新颖、凝练、富有哲理,能够给人带来和谐和温馨的感觉。对此,学生可以热情高涨地设计标语内容,运用课内语言知识,运用修辞等手法,写出很多热情洋溢的文字。比如:“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不留一丝足下情,哪得草色入目青。”这些都是有着积极含义的内容。这样的标语有着启迪人心、引导学生的作用,同时可以鼓舞人和感染人,对于建设文明校园意义较大。

(五)发挥实践活动优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借助一系列校园主题活动来指导学生,发挥出大语文教学观的优势。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对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因此教师要合理使用综合实践活动,借助有效教育平台,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与表达、交流等活动的区分工作,以不同角度开展训练。首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展现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感受,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借助高效的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展现自身优势。在教育中就要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如在中职学校中可以借助月主题活动来吸引学生,或是在假期结束后开展实践体会活动等。不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可以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啟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大语文教学观背景下,语文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不断提升。在教育中教师通过采取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技巧,主动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另一层面来讲,教师还要做好教育创新工作,以陶冶学生情操,保持学生思想上的先进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将学生带入语文学习中去,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与引导作用,打造专属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学体系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观,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语文知识,主动学习语文。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欲望。因此在教育中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转变教育态度,发挥大语文教育观作用,正确指导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综上所述,在大语文教育观背景下,要做好语文教育研究工作,主动将语文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相互促进与共同提高中不断学习,实现语文教育目标。教师也要及时更新教育思想,采取科学化指导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当然,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明确文化的最高目标,采取多样化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智敏.“大语文”教学观背景下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J].吉林教育,2009(25).

[2]钟迎葵.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亚太教育,2015(15).

[3]马建松.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13(04).

[4]陈学平,陈永华.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5]刘兴凡.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J].新课程·下旬,2015(10).

【作者简介】潘晓东(1964— )男,广西上林人,高级讲师,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自治区优秀老师,广西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21世纪园丁工程”地区级(B类)培养对象导师,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客座教授兼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研究方向:中职学校内涵管理建设和学生语文素养培养。

(责编 卢建龙)

作者:潘晓东

语文教育观管理论文 篇2:

被囚禁的语文教育

曾几何时,为了维护教育这块圣洁的土地,保障师生和财产的安全,保障教育教学的有序开展,学校筑起了高高的围墙,实行了封闭式管理(走读生朝7至晚5,住读生周一至周五不能出校)。可是,这恰恰有悖于大语文教育观(除了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外,尤其要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以外,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的要求和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要求,将语文教育囚禁了起来。语文教育犹如笼中鸟,无法唱出美妙动听的自然之音。

一、阅读教学的艰涩之音。最近,我上现代诗人罗洛的《幸福》一诗时,安排了一个环节: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幸福是奉献,而不是占有”一句诗的理解。我聆听学生的发言,居然发现没有一个学生有这句诗那样的生活体验。我十分惊讶,竟然用了四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举例讲解,如:雷锋抽空余时间为人民服务;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他们都感到幸福,因为他们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帮助了别人或为人类创造了财富。从学生的表情看,少部分学生似懂非懂,多数学生仍是茫然的。学生究竟是怎么啦?面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尴尬,我进行了反思。原因大约有两个:一是在娇生惯养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早已被自私占据了大部分心灵,很少关心过别人帮助过别人,当然就体验不到奉献的幸福滋味了,一下子要让他们将自私的幸福理念变为奉献,来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弯,怎么行呢?二是时刻紧绷安全弦,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中求生存的教育工作者,将学生封闭在高高的围墙内,很少给机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怎么能让学生舔尝到奉献的快乐,助人为乐的幸福滋味呢?别说奉献,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孝顺”“诚信”“勤劳”等在学生的头脑中也不过是一些没有意义的符号而已。如此说,学生体悟不了某些作品的人文内涵实属正常。

二、作文写作的空洞之音。我教新教材已是第二遍了,又是时值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季节,我又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情教完了朱自清的《春》一文,又要求学生用神笔描绘自己心中的春天,又在写之前做了精心的指导,又满怀信心和喜悦的心情等待着欣赏学生的美文。可是,当一篇篇作文从我眼里流过的时候,我困惑了:为什么如此美丽的春天在学生的作文里竟没有了缤纷的色彩呢?还清晰记得,我在镇中学教书时,也让学生写过这个题目。他们写得很精彩,很有特色,我还特地选了几篇最好的念给了大家听。多数学生写的是我那次周末亲自组织并带队的春游活动。那次,学生像小鸟一样快活,一路上,评红论绿,爬山淌水,陶醉其中。我也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来了兴致,写了一篇游记,念给了学生听,然后保存至今。如此看来,我现在的学生是因为没能亲临大自然的缘故,以至笔下的春天失去了绚丽的颜色。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生活,他们才能写出对生活的真切的感受。局限于高墙内的学生哪知道什么时候花开花落,什么时候潮涨潮退?怎会产生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真情实感?以至于学生品析“东风无力百花残”时闹出了“诗句写的是秋天,因为秋天花才凋谢”的笑话。如果叫学生写家庭和学校这些他们熟悉的圈子里的人和事,他们会有说不尽的话,如果命题范围离开了这个圈子,那就是勉为其难了。上学年,我校团支部响应市委市府庆重庆直辖十周年的号召,组织开展了以“喜看家乡变化”为主题的大型征文竞赛活动。学生拿到这个作文题目时,各个脸上呈现出为难的表情,因为他们对重庆直辖十年来的发展变化看得少,感受不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虽然学生都把作文交了上来,可是篇篇空洞,字字造作,缺乏真情实感。细细思量,这实在不是学生的错啊!因为他们的的确确已经尽力了。

当然,弹奏出语文教育不和谐之音的因素是很多的,我仅仅从学校的封闭式管理的影响谈了一点肤浅的看法,不做一一论述。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措施,并完全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大语文教育观的要求,让学生适时走出学校的围墙,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会用自己的视觉观察社会,了解自然,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生态保护意识。用这些去读懂每篇有思想价值的文章,感悟其中的人文内涵,获得启迪,鞭策人生;用这些去谱写美丽的篇章,讴歌我们美好的生活。语文教育何时才能弹奏出和谐之音呢?我想,只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够提高思想认识,齐心协力,语文教育的美好未来将指日可待。

王长友,语文教师,现居重庆武隆。本文编校:王玲

作者:王长友

语文教育观管理论文 篇3:

例谈网络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阅读教学整合是教学发展的潮流,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

一、两个特点

1.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提问、板书练习、教师辅导往往局限于少数学生,无法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的特点,实现了对教学信息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教师的因材施教和教学面向全体成为现实。

2.体现大语文教育观的特点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使得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引进和利用网络上相关的学习资源,并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改变传统阅读教学内容的旧、窄、死,使之变得新、宽、活,使语文学习的内容更开放,成为一泓不断更新、永远流淌的活水。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传统的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每周只有区区几节。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则突破了时空限制。通过校园网、互联网,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与沟通,从而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实现五个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二是学生地位的转变: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三是媒体的改变:由教师的演示、讲解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四是教学内容的转变:由单纯的讲解知识转变为构建知识、迁移能力;五是教学过程的改变:由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创设环境,学生探索、讨论、建构意义。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是以学生的个性为基础,把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征与网络自由性、交互性、开放性的特点相整合,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基于这样的认识,现以人教版小学第九册《三峡之秋》这一课为例谈谈我的设想和实践。

1.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三个“心中有数”。首先是对教材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要心中有数,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运用网络搜集分类学习资料的能力等等。再次,有关课文内容的网络资料繁多,这些资料与本节课教学内容并不都有密切关系,所以对教学所需信息资料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为了便于指导学生查找,在课前特意设计制作了专题网络课件,它包括“三峡简介”、“三峡视频资源”、“课文学习”、“三峡文化”、“网上交流”等相关内容。有了这个网络课件,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就有了着落。

2.引领学生步入文本,感悟课文内容

(1)从观赏《三峡风光》录像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三峡之秋有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梳理确立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专题网页,自主学习课文,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5)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网络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自查、讨论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地选择课文的有关段落进行配乐诵读,体会课文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

(7)再现三峡秋景,让学生朗读课文。

(8)学生网上交流欣赏学习成果,让自己的个性得以尽情发挥,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3.让学生实践操作,自由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把目光牢牢地盯在书本上,认为唯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对文本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对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网络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学内容,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进行趣味作业,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留给时间让学生围绕课上学习的内容,自由地在网上搜集其他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领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作者:吴 清

上一篇:信息化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中学生形势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