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课程能力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语文教育的种种问题都是因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不足引起的。學校和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必需强化正确的课程观,承担起课程建设的主体责任,做出切实的行动,自下而上主动开发课程资源,这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二选择。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教育课程能力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育课程能力管理论文 篇1:

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探讨

摘 要 新时期,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了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其目的是为了给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加强学生的创新、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小学语文教育课程将问题作为主要内容,将活动作为主要形式,利用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来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育课堂的改革,分析相关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理念让小学语文教育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但是,当前还存在着教师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的淡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所设计的问题以及答案太模式化,合作探究学习只是一直形式,学生也无法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对语文课程教学的人文性重视不够,或者知识将其看做是一种简单的思想教育,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获得语文知识体验。课堂上学生的思考缺乏深度和广度,探究式学习有名无实。一些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深,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育课程的改革必须要认真克服这些问题,其改革的意义才会真正的得到体现,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力

小学语文教育课程自己开发的动力来源于课程改革。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不是一层不变的,教师们应该对身边所有的可以利用的语文教育资源都进行积极的开发,给学生创造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途径来学到语文知识,由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使之关注自然、社会,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主动运用语文知识,为语文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充足的动力。教师通过学科整合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手、动脑、动口;通过自主探究式教育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语文知识;通过生活教育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因此,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很大的拓展性。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这需要教师积极拓展教育课堂的外延,提升语文教育课堂的内涵。但是,当前一些语文课堂虽然很热闹,但是没有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缺乏深刻的内涵。有的语文课堂的语言训练、阅读方法只是一种点缀;有的语文教师没有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可以教学比较肤浅;还有的语文教学课堂教与学失衡,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些都是制约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瓶颈。

二、加强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有效性的改革

要做好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就必须根据新课程理念激发语文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认真创设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现状来把握“高效课堂”的特点。具体来说,“高效课堂”是有理念基础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课程教学理念,对于语文教育课程改革来说十分重要,也是小学语文教师要解决的一个大难题。当前,新课改已经实践了多年,新课程理念中的“实践体验”、“合作学习”等很多教师都知道,但是对于教学方法的理解比较缺乏。例如,新课程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春雨》教学,教师让学生观察春雨,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去体验春雨。本来这是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设计,但是获得的教学效果却不明显。原因在于有的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合作无序,大家抢着说;有的学生没有认真倾听、用心交流。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实际上,小学语文教育课程的合作教学就是要求学生们相互依靠,面对面的交流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交往能力来实施小组自我管理。但是,在课堂上,学生的合作学习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合作交际也无法形成。因此,要想学生能够真正的合作学习,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时,要让学生一边观察生活一边思考。语文课堂上要打乱学生分组,让他们分散到各个小组中去学生,让学生有序交流,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让合作互动交际自然形成。

三、构建有内涵的语文教育课程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要构建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学习理念,把握好理念实质,并且教师要多运行教学策略反思教学课堂,让理念和实践相辅相成。另外,小学语文的内涵课堂需要教师对学生实施目标指引。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制定,构建立体性的课堂教学目标。从新课程来看,教师需要设计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整合三维目标建立立体性目标,并在教学中科学的落实本体性目标,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内涵不足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缺乏本体性目标。重视本体性目标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学科性变得更加浓厚,这也是构建语文“内涵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根据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应该重视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的母语学习具有人文性,因此要做到教学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还应该关注教学的个体性目标,要认真思考怎样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文教案的特征来设计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认真理解教材,深入分析学生的学情。“内涵课堂”的构建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新课改初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活跃大多是形式上的,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却只安排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探讨,不断通过让优等生的回答来获取正确答案。而现在,追求形式上的活跃课堂,教师只和少数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然而大部分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没有真正的学到知识。这种形式上的活跃课堂就是制约内涵课堂的构建主要问题,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帮助不大,而且也造成了优等生和中差学生之间的分化。所以,要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内涵课堂,除了要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外,教师也必须全面的关注和参与教学课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训练、学习。与此同时,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要适当,给予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空间,引导他们学会自主探究,提高师生课堂教与学的参与深度及广度,以此来完成新课程目标。教师对“内涵”课堂的构建必须要去深入的观察、研究,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育课程的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这种学习方式是新型的、开放的,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积极而大胆的进行研究,根据自己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根据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文化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舜华.关于小学语文教育课程的改革及其意义[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作者:田 欢

语文教育课程能力管理论文 篇2:

语文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主体性实现的探究

摘要:语文教育的种种问题都是因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不足引起的。學校和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必需强化正确的课程观,承担起课程建设的主体责任,做出切实的行动,自下而上主动开发课程资源,这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二选择。但是现实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往往成为一句空话,为了落实语文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本文主要从思想认识和实践案例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主体性;实现

新课程改革将近走过二十年,“课程资源”这个名词,人们更多的是从课程专家、学者那里听说过,而广大的学校和教师并没有放在心里。教材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教学的思路并没有更多的改变,依然在照本宣科,摸着石头过河,如履薄冰,矛盾和困惑不散。其实,没有正确的课程意识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教育。语文也是课程,应确立学校和教师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自下而上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在实证中阐释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进一步加深对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理解,切实可行地开发课程资源,实现语文教育复兴的宏伟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育的现状、困惑

(一)语文教育之今现状

1978年吕叔湘直言中国的语文教育费时十年,用去二千七百多个课时都没有过关,同年叶圣陶也回应呼吁要大力研究语文、改进语文的教学。但是直到2001年新课程的改革,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现在改革又将过二十年,这么问题还未能解决。学生的作业负担日益严重,但是识字水平、写字水平、语言力、阅读力、写作力、审美力、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文化的认同感甚至考试能力都未能让人有满意的效果。

(二)语文教师的困惑

困惑一,课程资源非常缺乏。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唐丽芳曾通过对全国十个试验区做过六百多份问卷调查,四成教师认为“实验中的困难”是缺少课程资源;九成以上教师认为“新教材的难点”也是缺乏课程资源,主要是设备、资料、场所等。有的学校甚至认为不适合开发校本课程[1]。新课程改革十多年后,全国各校的校本课程又如火如荼地开发起来了,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很多都是乡土教材为主要特色,如地方语言、地方文化等,涉及的面不广。

困惑二,课改与学考有矛盾。课程改了,教材变了,教学方式也变了,但中考、高考甚至小升中的考试方式没有改变,这使得一些学校在推行新课改的时候表现出缩手缩脚,举步维艰。他们普遍感到考试改革的滞后是推进新课改的障碍。许多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竞违背课改的方案,以确保中考、高考的科目,升学中没有考到的科目纷纷落马。选修课、综合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只存在于课程表上,甚至连语文课程中的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也省掉了,只要是认为与考试无关。

困惑三,教材的知识容量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有矛盾。现在流通的各种版本,包括部编版语文教材,都没有把各种语文知识编写进去,如句子语法、修辞知识、文学常识、写作知识、阅读知识等等,但学生在考试时又明显缺乏这样的知识与能力,教师在教学上就感到困惑。

二、课程资源开发难的深层原因、语文教师的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学校缺乏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又受制于教材、考试的局限,不能开发课程资源,这是最大的矛盾和困惑。这样就出现语文教师们有劲无处使的怪现象。没有语文课程就没有语文的建设,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就成为空话。

问题出在哪里呢?从上文的分析中发现:(1)当前语文教师理解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观念占绝对统治地位,不可动摇,甚至是唯一的资源。(2)教师理解的其他课程资源主要是工具、场所、多媒体、网络等方面的资源,基本上是属于传统的工具性的资源以及它的延伸资源。网络、多媒体平台往往也是传统教学手段的替代品,例如用PTT替代黑板和粉笔。所谓的校本课程,也往往与语文的内涵不吻合。总之,严重缺乏“软实力”:在语文课程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方面考虑较少,即使提供了这些资源,对改变语文教育现状的意义不大。(3)教师不清楚自己在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只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这已经严重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为了适应地区差异性和时效性,国家在设置课程的时候留有弹性,把课程开发的主动权下放给了学校和教师。这样,国家把课程改革的机遇留给了学校和教师,其目的是明显的,就是让学校、教师去把握课程开发的主动权,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从以上分析可知,那种“课程资源缺乏论”实际上是老师还没有发挥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意识,缺乏积极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决心和创新精神,这是对课程改革精神的极大误解。最起码,他们还没有深刻理解新课改的精神。另一方面,“高考压力论”也是不必要的,各种评价制度、考试方式都是围绕新课标来进行的。新课程、教材可能千差万别,知识与能力总会殊途同归。

三、语文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主体性实现的策略

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依据

课程资源开发,不是为了开发而开发,要建立在对语文学习规律正确把握的基础上,主要是以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总目标为依据,做到有的放矢而又不流于形式,这应该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最根本的方向。

以教材为导向,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材只是个例子,国家统编的教材只是保证语文教育的大方向,明确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但永远无法保证它的容量和时效性的完美。新中国流行五十多年“一纲一本一教参”的思想对教师的影响教深,很多人困死在错误教材观念面前,不能突破。一直以来老师的教学工作也就是把教材的内容分摊到每个学期里,而不看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是为了完成教材的固定任务,脱离了教育的本质,学生的语文素养难有更大的突破。这样一来,教材反而成了替罪羊,中考高考也跟着蒙上了不白之冤。

使用教材上,应有“拿来主义”的行动。“教教材不如用教材教”的观念就是正确课程观的反映。教师在使用教材、安排课时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取舍增减调换等灵活处理,才能保证开发的课程资源落到实处。对教材的处理,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1)灵活使用教材,开发辅助性的资源。有点老师老是抱怨课时少,旧的内容不减新的内容又加,其实,问题不在于教材,而是在于教材的使用者教师的身上。教科书“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完全有权利以最经济的手法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材是教师使用的工具,不应让教材成为奴役人的工具。刘国正、贾志敏、于永正老师都常常说,学生能够读懂的课文就没有讲的必要了,这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方法。特级教师程翔在讲鲁迅的《药》时,只用了一小时,让学生回答最喜欢的段落,再指导学生品味这段语言、表达人物的性格。程翔认为处理教材时只抓住了文学语言的品味,至于写了谁 ,故事内容等方面是不难,不需教。注意到学生的经验在解读作品中的作用,学生的经验、认知结构是一种资源,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魏书生在讲授初中语文的时候,常常把几册书结合起来、打乱顺序、按照学生认识规律进行重组;于永正在教《长相思》时,一节课同时让学生学习了三首《长相思》:唐代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 》、明代张煌言的《长相思·秋》、宋代万俟咏的《长相思·雨》,在对比中一目了然就知道“长相思”这个词牌的含义,效率奇高,这得益于灵活处理教材和正确地开发课程资源。

(2)开发教材的延伸与拓展性的课程资源。在课改前,国内一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特级教师已经在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了开发课程资源的行为。上个世纪80年代,张孝纯老师提倡“大语文”观,引发了语文教育界的共鸣。“大语文”观本身就具有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含义,他突破了狭隘的教材观,客观上实践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观念。现正兴起的李希贵“语文主题学习”热,也正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典型案例。“语文主题学习”作为本校本教材使用,教材编写围绕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应不同年级的语文知识与能力,进行深入拓展、扩大阅读。三分之一的内容安排在课堂上阅读,剩余的让学生自主阅读,实践证明,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各个方面,如自主学习能力、閱读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有很多的提高。

(3)开发专题性的课程资源。笔者在2017年参加小语会在广东中山市举行的年会中了解到,清华附小以窦桂梅为首开发了“鲁迅阅读”专题,窦桂梅老师并在现场带六年级的学生示范了一节《阿长与山海经》,上得很成功;某校老师介绍了他们学校开发了《世说新语》的阅读专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窦桂梅老师在于拓展小说阅读能力的培养;《世说新语》专题在于拓展学生对于人物描写的认知与欣赏。都是围绕教材的知识与能力进行的资源开发。

(三)开发课堂的人文资源

语文课堂资源应包括老师、学生、教学的氛围等人文因素。老师的知识与经验、学生的认知、情感、经历、体验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也是人文性的学科,课堂教学也要有人文性的交流环境。教师本身是一种资源,一个感情丰富、思想高尚、心胸开阔、是非分明、和蔼可亲的语文教师才能有亲和力的感染力,学生才能因之而敢爱敢恨、敢说真话、敢说心理话,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写文章才能避免“假、大、空”。美国学者认为“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要提高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有效的办法是促进他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2]

(四)开发时效性、活动性的课程资源

广阔的社会生活也是课程资源的滚滚源头。报纸、电台、影视、互联网、广告、山水田园、城市潮流、民族风情、文化遗产、人生百态等都是可以进入课堂的课程资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人数千年学习经验的总结。学生们不会写作,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根本就没有生活。广州市有一小学生在参观了一个农场之后,惊讶地发现原来猪身上也长毛!真是吃过猪肉未见过猪跑。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开展观察、调查、参观、撰写调查报告等活动,提高学生观察、鉴赏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学会生活,提高真善美的认识水平。社会生活就是很有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

四、结语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刻不容缓,语文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它无所不在,只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具有语文课程资源的主体意识,任何教师都可以信手拈来,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来。

参考文献:

[1]唐丽芳,马云鹏.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题与障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159).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C].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1、203)

[4]黄代兴.开发课程资源  加强语文实践[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2).

[5]张永谊.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0(6).

[6]郭宇春.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教学交流,2011(13).

[7]杨帆,胡进雨,尹福泉,李红.四川省中职语文教育教学及质量检测现状调查报告[J].语文教学与评价专题,2017(2).

作者:陈创献

语文教育课程能力管理论文 篇3:

生源不足背景下高职专科语文教学改革之管见

[摘 要] 作为高职专科院校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重点依据近年来出现的生源新特点,立足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目标,提出生源不足背景下高职专科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与同行商榷:匡正语文教育课程地位,把人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到与专业技能同等地位;重建语文教育内容体系,把立德树人、职业思想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创新语文教育修业模式,把课堂教学、文化熏陶相融合,实施大语文教学;建立语文开放式评价机制,把工具性评价、人文性评价贯通,提升综合素质。

[關 键 词] 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多元需求

普通高职专科院校,特别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地方高职专科院校,由于诸多因素制约,生源不足已经成为常态,由此伴随的生源素质下降更是雪上加霜;落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技能支撑的办学目标异常艰难。尽管如此,各院校从决策层到教师,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坚定内涵发展道路,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离远大目标仍然有相当的距离。学生在就业面试、职场的表现方面不尽如人意,专业技能、人文素质、语文能力不均衡,不能全优,甚至皆弱。语文教育常受诟病。每一位有良知的语文教师都在为重振职教语文苦心孤诣,殚精竭虑。笔者作为高职专科院校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重点依据近年来出现的生源新特点,立足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目标,提出生源不足背景下高职专科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与同行商榷。

一、高职专科院校生源新特点

当前高职专科院校生源有三种类型,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学生、对口升学学生(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普通中专学校“三校生”对口升入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学生。现阶段三类学生比例基本上是三足鼎立,以朔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主招生比例呈增长趋势,普通高考、对口升学招生比例呈减少趋势,概括起来生源具有四个新特点:

(一)生源少

由于近年来我省参加高考人数、职业高中、技校、普通中专学校毕业生呈减少趋势,普通本科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双重挤压下,高职专科院校招生空间日趋缩小,只有少数几所老牌骨干高职专科院校和几所佼佼者,或因业内知名度高、或因积淀深厚、或因区位优势强,招生呈扩张趋势。大部分普通高职专科院校处于半饱半饥状态。许多院校有的年份计划完成率勉强过半,甚至不得不正视报到率和巩固率问题。反观20世纪职教兴盛时期,门庭若市、众星捧月的场面,反差极大。生源不足已经是一个无奈并成为常态的现实。

(二)质量低

由于生源少,大多数院校处于半饥半饱状态,均衡发展的政策机制不到位,各校招生压力大。每到招生季,各出奇招,竞争激烈,2017年省定普通高考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150分,对口生学生某些专业80分,又赋予院校自主招生的权力,有时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导致生源素质下降。结果是院校不好办,教师不好教,市场不满意,学生不说好。不仅没能实现振兴,有时更是雪上加霜。对于办学者来说,实在是痛苦无奈的选择。

(三)成分杂

学生成分杂,普高生、职高生、技校生、中专生;应届毕业生、往届生、重返校园社会青年、退伍军人;未婚青年,已婚青年;全日制学生,半工半读学生;寄宿生,走读生。可能兼容并包,只要有意求学,院校尽力提供便利和帮助。有相应学力者,教学尚能正常进行,培养目标基本能够实现,学力欠佳者勉为其难,众人痛苦,效果可想而知。

(四)动机不一

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统计分析,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机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有明确职业理想、就业方向、创业思想的学生动机强烈,目标明确,兴趣浓厚,是职业院校的优质生源,可惜为数不多,不超过30%;有职业思想、职业规划、职业目标的学生——家长思想开明,务实求真,学生文化基础、个人素质中等,大多来自于农村或集镇,学习动机一般,兴趣不浓,基本能服从学校的教学管理,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育人模式完成学业,不过随大流从众走,经常陷入迷茫,这部分学生占50%。职业思想淡薄,学习动机不纯,没有学习兴趣,消极应付的学生——有的是文化基础薄弱,厌学厌教,被家长逼来的学生;有的是社会上四处碰壁,就业无门,为了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而进入保险箱的“巨婴”;有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半工半读的学生;有的是只为文凭而来,这些学生负面影响大,管理者、教师费力不讨好,但又不能拒之门外。

二、高职专科语文教学现状

众所周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指出:高职语文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课程。

高职语文的主要任务是:使高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满足社会岗位工作需要;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及思考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升华道德情操,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语文表达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核心,语文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主要载体,理应具有与专业课程同等的地位,现实状况却不尽如人意。

(一)课程定位侧偏,教学目标难落实

过分强调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弱化人文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课程定位边缘化,学生轻视,教师漠视。语文仅限于课堂教学,仅在大一开设,包括普通话集中训练在内共90学时左右。

(二)内容体系不全,立德树人难兼顾

近几年,教材建设有长足进步,教育部规划教材相继出版,各地各校校本教材编撰成绩斐然,人文精神、书面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职业思想教育都有涉猎;职教特色鲜明的教材,如杨迎春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的《实用语文》,不断涌现,可喜可贺。但是,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底色、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薄弱。

(三)教学模式单一,审美疲劳难避免

语文课是学生花费时间最多效果最差的一门课程。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极易产生疲劳。即使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走不出教室,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水平。

(四)评价制度僵化,综合素质难提升

目前的语文评价制度不管是考试还是考核,仅限于课堂教学,注重工具性目标考核,语文知识表达能力也只是考查书面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听说能力、人文素质考察落不到实处,而学生走向社会后,听说能力、人文素质能力却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职业能力,某些时候更是关键能力,比如面试,好多学生专业技能挺强,只因为听说能力、人文素质能力差而痛失良机,实在可惜。

三、振兴高职语文的几点意见

(一)匡正语文教育课程地位,把人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到与专业技能同等地位

语文表达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核心,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语文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主要载体,理应具有与专业课程同等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青年提出的“执着的信念、优品的良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四点要求和“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四点希望,是当前办学的基本遵循。落实好立德树人目标语文教育责无旁贷。匡正语文教育课程地位,把人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到与专业技能同等地位就成为必然。

(二)完善语文教育内容体系,把立德树人、职业思想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基于大学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标准,内容应该涵盖思想信念、道德情操、社会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人文精神,职业思想、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高职语文为保障办学社会主义方向,还应该加强立德树人职业思想教育,并且贯穿育人全过程,因此,教材的编纂要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家国情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担当意识,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创新语文教育修业模式,把课堂教学、文化熏陶相融合,实施大语文教学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完成所有目标勉为其难并不现实,强化大语文思想、拓展语文教育的时间空间是必由之路。教室是课堂、校园也是课堂;上课是教学,生活也是教学,在思维上走出课堂苑囿,把语文教育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中。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课堂教学和文化熏陶相融合,实施开放式语文修业模式;工具性目标在课堂实现,人文性目标在课堂和生活中落实。朔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大力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做法取得积极成果,很有建设意义。每年的文化艺术科技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文化长廊,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语文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精神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得以提升,极大地推进了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四)建立语文开放式评价机制,把工具性评价、人文性评价贯通,提升综合素质

创新语文考核评价机制,实行开放式评价。课堂考核与德育考核、人文考核贯通,语文任课教师全程进行人文教育,直至毕业,每学期进行一次德育人文考核,语文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科技活动、自愿者活动、好人好事、党团活动都可纳入考核范围,极大地拓展育人空间和时间,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李继宪

上一篇:幼儿发展下的家庭教育论文下一篇:新世纪图书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