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规律论教育管理论文

2022-07-03

一、人格素养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未来教育非常强调的最终目的之一。未来社会评价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程度的尺度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的指标与数字”,“民族精神振奋、国民人格完善、精神文明的高扬、民主的健全”也被作为评价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这就使个体人格的塑造显得犹为重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规律论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规律论教育管理论文 篇1:

浅谈如何加强和改善中学教育管理

摘 要:学校各项工作的重心是教学工作,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衡量教学工作是否做好的标准是教育教学质量是否得到提高。要想确保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就要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并促使教育管理者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把握好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有序、高效运行。

关键词:中学;教育管理;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一、教育管理的内涵

所谓教育管理,不是单一的对教师的管理,也不是单一的对教学的管理,而是一个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多系列的过程,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不但包含日常的教务工作,而且还包含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管理,对语文、数学等各个学科教学的管理。实际上,教育管理的过程除了对教师“教”这个活动的管理及对学生“学”这个活动的控制与指导,还包含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协调和所有教学环节的控制,它涵盖了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制度的制定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整个教学的实施。教育管理是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全面管理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能力水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学校的任务,其实和教师是一样的,即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观念,要在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上面花力气,下工夫,促进教学管理向现代化推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学校向适合自己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当前中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级中学的教育管理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学管理目标模糊,管理效率较低;学校制定的教育管理规章没有得到更新,依然十分陈旧,已经不适应学校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校的发展;教育管理方式跟不上当代学校的快速发展,依然十分落后;教育管理中依然还是“一言堂”现象,没有体现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导致学校管理成为一个人的思路;学校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没有形成良好互动关系,是纯粹的“管”的上下级关系,缺乏为教师、为教学服务的意识。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成绩,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简单地以“考”的结果为评价重点,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导致教师的教学以教学成绩好坏为教育教学的指挥棒;教师为迎合学校的评价体系,加大力度采取“填鸭式”教学,课堂上是“一言堂”,教师只能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教学管理评价不完善,往往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只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数量而经常忽视教学质量。教育管理中只关注到教师的教,却从不关注学生的学,重教学而轻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

三、改善中学教育管理的对策

1.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其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学校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学工作就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现实、最可靠的办法,还是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学校的其他工作都应该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都要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教导处作为教学管理的核心枢纽,就要切实履行好教务处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教务处应了解教学情况,组织并协调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学校教學工作全面铺开,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切实提高学生素能力和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2.提高教育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和水平

教育行政管理是一项庞大的事业,即使在一所学校内,大量学生的入学也造成了十分复杂的行政问题,必须以新型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才能解决,对教育管理者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专家化是教育教学管理者向专业化、科学化、高效化、权威化发展的趋势,这是维持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提高其运转效率的客观要求;是教育管理者显著的领导指挥调控作用的集中体现;是维持整个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生命活力、保证其正常新陈代谢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管理者,必须具备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哲学知识等基本的教育管理主题知识,具备教育管理主体的能力。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者除了要求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在实践中的能力和在管理中树立起的权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教育管理者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领头羊,不仅要具备广博的兼具教育和管理的双重知识体系,而且还要通过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树立其威信,从而更好地实施管理。这三点中的每一点对于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贾林鸿.中学教育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9(36).

[2]李振民.电子政务在中学教育管理中的实现途径分析[J].中国经贸,2010(8)

(作者单位 吉林省郭化市大石头镇中学)

?誗编辑 马花萍

作者:刘国林

语文规律论教育管理论文 篇2: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素养

一、人格素养

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未来教育非常强调的最终目的之一。未来社会评价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程度的尺度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的指标与数字”,“民族精神振奋、国民人格完善、精神文明的高扬、民主的健全”也被作为评价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这就使个体人格的塑造显得犹为重要。

语文教师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的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具备完善人格素养的语文教师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着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有着敬业乐业的师德修养,能够为了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们有着真挚高尚的情感素养,能够给予学生争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气;他们有着贫穷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气概,能够在利益诱惑面前始终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他们还有着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勇于坚持趄理、追求真理的正义感。只有这样的教师群体才可以真正肩负起为新世纪培育新人的重任。

二、知识素养

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促使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语文教師要努力构建一种新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更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这种新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三个层面组成。

首先,最基础的层面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语文教师一方面应及时了解、掌握有关新科技、新领域的基本知识,以此来满足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感的学生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了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要意识到,在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中,多种文化的交织与碰撞(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士文化)也许会使学生们不知所措,无从选择。语文教师要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以一种透辟的辩证观,对各种文化进行选择、整合,有效地引导、教育学生,在充当文化传承者角色的同时也充当文化构建者的角色。

第二个层面是掌握2——3门学科专业知识。这些学科可以是与语文学科相近、相关的,也可以是与语文学科相去甚远的,主要由教师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而定。掌握这些学科知识,一方面可以作为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语文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丰满有型。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科类”知识。它主要由“帮助教师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具体可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论、教育管理论等等。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科类知识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展开科学的教学活动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并按照这些规律和特点设计语文教学,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三、能力素养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教学的组织以及语文教学的效果。未来社会对语文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变得更多、更高,它不仅仅包括一般能力,如敏锐的观察能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面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等,而且包括反映新世纪要求的特殊能力。

首先是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其次,语文教师还应具备开拓创造能力。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把语文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概括国“传道、授业、解惑”,而把语文教学方法简单地归纳为“读、讲、议、练”四种。这些潜意识的偏见使一些语文教师自己也承认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教学”,教的是已经形成的简单的基础的知识,无需创造性劳动。也因此,语文教学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教师教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不感兴趣——教师教得丧失信心,缺乏创造性劳动的活动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活动,作为生命活动形式之一的教育活动,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主体意识的相互碰撞,教师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相互交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让语文课堂焕以出生命的活力。再次,语文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其中包括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发现和解决语文教学具体实践中问题的能力,进行语文教学改革试验的能力,总结经验、撰写教育论文的能力等。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语文教师还应该有相应的自我进修能力。自我进修能力是一种终应时代发展而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一种本领,对其整体素养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乔鹏

语文规律论教育管理论文 篇3:

语文教学中的“道”与“术”

●一直以来,对理论知识的忽视,对操作技巧的偏好,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却始终是悬而未决的事,是严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事,是推进语文课改必须直面与反思的事。

不久前,在一次教师研修活动中,培训院校根据《纲要》的有关精神,通过论证拿出了一份研修课程表,其中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管理、语文教学论、课题研究、学术前沿信息等方面的内容占了较大比重,一些教师认为课程内容理论性的东西太多,不如听名师上上课,看看课例,讨论讨论有用。此种观点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了语文教学中一种“轻道重术”的倾向。一直以来,对理论知识的忽视,对操作技巧的偏好,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却始终是悬而未决的事,是严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事,是推进语文课改必须直面与反思的事。

改革十年来,语文教学一直没有摆脱困境,缺少突破性的进展。教学比较大的变化基本还是表现在术的层面,如现代教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一些兼容并蓄、具有特色的教学法的出现等。但是,由于“轻道重术”的风气影响,求术之风日甚,甚而陷入为术而术的怪圈。好比原本要修一个池子来装水,关于池子的形状,花去不少心思:三角形的、四边形的、菱形的、圆形的……但是,最后池子里装的究竟是不是水?装了多少水?实际效果又如何?……这些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反而变得模糊起来。“轻道重术”“道术相离”可以说是这种怪现象的一个病根,也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主要原因之一。

实践中,关于过度追求“术”的例子屡见不鲜。 如,滥用多媒体,一节语言文字课,学生有时竟至于不用打开课本读书,课文内容都被做成课件演示; 一些阅读课,大量时间被音乐、图片、作者经历、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其他作品等充斥,学生没有时间去亲近语言、感知语言、熟悉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进而运用语言。歌德曾说:“阅读的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这个“秘密”, 或许正是语文教学要探索、发现、获得与践行的。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 “语文这一门学科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田本娜教授也精辟地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加强语言文字的学习,培养语感、帮助学生获得理解、运用语言的本领乃是语文的独当之任,每一节课都要责无旁贷,完成语文课的根本任务,这既是语文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倘若过度求术,因术弃道,违背规律,只会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盲目仿术,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各种培训活动多了,教师走出去的机会多了,可以看到各地名师鲜活的课堂,学习他们宝贵的经验。这原本是一件以他山之石攻玉的好事,但是实践中却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一个典型的表现是单纯地追求技巧,如谁怎么导入、谁怎么设置情境、谁怎么质疑、谁怎么处理教材,等等。另一方面则是生搬硬套。如,某教师在执教《搭石》一课时,把重点句子改成诗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该手法旋即流行,有人甚至不顾文章特点,盲目模仿。真正要学习名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就必须去追问技艺背后的谜底、去发掘隐藏在深处的 “道”的力量。倘若流于形式,盲目仿术,必然弄巧成拙,无果而终。“术”作为方法、策略、技巧,只能因“道”成事,果欲得“术” 、用好“术”,必先明“道”。“术”合于“道”,乃是得“真术”与“优术”的根本,也是“术”之为“术”的真义所在,名师们成功的语文教学实践往往就是“道术相和”的典范。

“术”的源头在“道”。“道”是理念,是规律,是原则。田本娜教授多次在不同场合讲到“百年语文”这一专题,她强调,根深才能叶茂,要了解语文的历史。的确,要搞好语文教学,首先必须思考清楚一个基本问题:语文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欲往何处去?探本求源,理性地审视语文的来路与发展方向,适应时代要求,科学地推进学科的建设,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搞好语文教学,必须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学习母语教学传统的精华,在继承中发展,稳健地变革。

目前,对传统的学习仍然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不够透彻。另外,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学科教学的特点,语文的意识强一些,非语文的元素少一些。学科的特点鲜明一些,也许就不会种了别人的地,而荒了自己的田;就不会以繁杂的形式代替教学内容,以简单的文意理解代替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实践……相反,会涌现出更多尊重语文教学规律的人,像斯霞那样,能够尊重汉字“六书”的造字规律,锻造出教“灭”字之类的经典的识字之术;能够尊重学生身心与认知发展的规律,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避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倾向,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从孩子出发,以人为本……

《纲要》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我们认为,在培训过程中应引导教师正确处理“道”与“术”的关系,纠正舍本逐末的倾向。

作者:张琳

上一篇:企业管理与管理会计论文下一篇:公益性运输铁路运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