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本体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9

中圖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小学语文教法的改革应该是建立在什么样的观念意识基础上呢?笔者认为应该确立三种意识,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本意识、规律意识、创新意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本体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本体教育管理论文 篇1:

在写作教学中烛照学生的“言语人生”

【摘 要】写作教学是对学生的言语表现、言语人生的教育。正确的人格意识是塑造学生言语人生的根基,正确的言语人格意识包括言语活动彰显生命意志,言语表现追求人生价值,言语主体敢于担当社会责任。

【关键词】写作教学;人格意识;言语人生

【作者简介】沈彬,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214433)副校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与教育管理。

一、言语人生的本质

写作教学,说到底是对学生的言语表现、言语人生的教育。言语人生,指的是具有较高的符号创生力和精神创造力的人生,是学生最具典型特征的生存状态与生命状态。写作教学力求引导学生实现“言语人生”,它既要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人格,同时要塑造学生的人格,这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回归,其目的是塑造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教学关键在于言语主体的塑造。他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无非要让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叶圣陶将言语主体的塑造置于言语活动本体规律的制约之下,把言语行为建立在言语客体(生活)、言语主体(内心)及言语受体(读者)三者相统一的基础之上,这是很有见地的。因此,在建构学生言语世界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言语客体,还应关注影响言语主体发展的多个层面,如个体与共性的特征、先天与后天的素养、智能与非智能的因素等,重点培植学生言语“人格意识”;并且,促进言语客体到言语主体的重心转向,让言语主体的行为特征与最终目标指向“自我实现”及创造“自我实现”的“言语人生”,而不是被动地“应付生活”。

二、言语人生的内容

言语人格意识,是言语上的自我实现的灵魂,是言语行为的前导。言语主体只有确立正确的言语人格意识,才能使生活更加绚丽多彩,使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正确的言语人格意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言语活动彰显生命意志

言语活动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迈着艰难的步履,挫折、迂回、失败,甚至后退,以顽强的生命意志翻越难以计数的历史脊梁。人们在沉默和游荡间闪现思想,在困难和磨砺中爆发意志,在思索和追求时创造文明。言语活动应该成为提升“物种”品质的一种原生的生命冲动,传承与出新人类文明是言语活动的义不容辞的使命。

(二)言语表现追求人生价值

言语表现是个体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也是作为群体的人类存在价值的自我实现。人生既具生存性,也具存在性,所谓有生也有命,而能否存在下去,要看其有无存在的价值。言语活动的存在价值莫过于为其他生命或环境表现真、善、美,奉献真、善、美,也就是说言语所表现的应该都是人性中的高贵、光辉和美好,有助于其他人生的延续。

(三)言语主体敢于担当社会责任

一个有良知的言语主体,势必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虽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平凡而卑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公民精神、普世情怀的人。言语主体不是完人,但可以完善自我,获得自我反省与探索真理的道德勇气与人格力量。言语主体应当多一分热情、主动和勇敢,多一些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他人的关爱,学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维护正义、保持正直、富有爱心、敢于担当,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当面对别人的困难和不幸时,能够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当面对腐败和不良现象时,能够大胆地发出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当面对邪恶和危险时,能够勇敢地挺身而出……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也将因人性美的彰显而变得更加美好。

当下的写作教学,应当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人”上,使言语学习和表现既适应外在生活的需求,又适应人内在精神的需求,满足人张扬言语潜能与个性、在言语上自我完善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良好的言语人格意识统领下,促成言语主体学识、智能、情意、素养等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实现中职生言语人生的方法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是运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的综合训练。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构成文章的第一要素。指导学生练好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从心理交流的过程来说,写作必然以言语呈现“我”的内心生活,因此,写作教学在关注学生作文时语言表达基本要求训练(如语脉句序的通顺,语境语体的吻合,状物写形的准确等)的基础上,必须倾力关注和倡导学生超越基础性、共性化要求,运用有着主体鲜明生命色彩、个性化的语言去表现自我。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写作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提炼个性化的语言,逐渐形成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并用个性化的语言去表达个性化的思想和情感,去反映自己眼中多彩的现实生活,才能让学生实现“言语人生”。

(一)活用词语:求朴词见新奇

写作中要使语言意味蕴藉,不在于运用华丽、多彩的辞藻,而在于活用人们常用的、普通的词语去表现深刻的含义,这才是上乘的语言功夫。遣词用字奇与不奇,关键是用得是否恰到好处,能不能反映事物的特征,能不能构成一种美好意境。这正像七个音符那样,单独看来,哪一个都没有很特别的地方,但一经音乐家匠心独运地组合,就会产生美妙的音乐。沈德潜在《说诗睟语》中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两句,以简洁遒劲的笔触,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秋风的狂暴。平平常常的“号”与“卷”两字,形象地描摹出高天长空呼啸而来的狂风的凶猛,写得有声、有态、有形、有味。有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父亲”的作文,其中写到父亲对自己关怀备至,“数九寒天,下夜班回家的父亲,光着脚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走进我的房间。”与她交流后,她把“走”字改成了“摸”。“摸”是一个很平常的字,但在此处有父亲“没有开灯”“没有声音”的意思,这一改更见父亲的细心与对女儿的情感。在以意取胜的文章,“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不仅要求学生要确实情动于中而发为吟咏,而且要求学生对生活能细致地观察、准确地认识、深刻地理解,并有比较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妙借辞格:化粗疏成灵性

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有个句子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个比喻不仅概括了瞿塘峡雄奇、巫峡秀美的特点,还在文章的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意脉贯通流畅,状物形象简洁。妙借辞格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能使呆板、单调的文章富有灵性。有位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在她的《我的数学老师》习作中写了这样的文字:“数学老师总是满脸堆笑,笑嘻嘻地来,笑嘻嘻地去,笑嘻嘻地上课,笑嘻嘻地待人。即使有同学在他的课上违章犯纪,他也是一笑了之。我想,我的数学老师真是一位‘宰相’,‘宰相肚里能撑船’啊!”“在迎接全市数学统考的复习课上,当几位同学都没能做出在数学老师看来已经强调多次、很简单的一道数学题时,他发飙了:五官‘紧急集合’,平时的和颜悦色、慢声细气没有了,不停地将教科书狠命地扔在讲台上……唉!看来我的数学老师毕竟不是‘宰相’呀。”在这两段文字中,这位学生运用了排比、引用、反复、对比等辞格,白描式地写出了数学老师的特征,虽未置褒贬,但情感寓于其中,并巧妙地通过“宰相”一词的反复,使文章前呼后应,结构严谨而语言富有灵性。比起有些学生用一大堆概念化的词语去描述、议论人物的粗疏,实在不知要高出多少。作为教师应该极力呵护学生的这些极富创造力的语言灵性,并鼓励他们综合运用多种辞格,推动思维和语言向纵深发展。

(三)善构句式:促单调富变化

选用与锤炼灵活多变的句式是丰富语言的好方法。根据表达内容、语境、语体的需要,选用灵活的句式能避免语言单调乏味,使文章富有波澜、更具韵味。苏洵的《六国论》中有一段话:“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段文字,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兼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引导学生写作时注重句式的选用与锤炼,能使文章灵动变化,文气贯通。例如班上有位学生参与校学生会干部竞选,他在竞选演说中这样写道:“做人得道,把人生价值实现好。做‘真正好人’。真,就是真诚待人,真心办事;正,就是正己服人,正气浩然;好,就是好礼于邦,好事于生;人,就是站为人生,俯为人仆。爱岗敬业多奉献,正气正直走正道,诚信守法讲规范,团结包容共好事。”文中长句短句结合,整句散句并举,多种句式运用自如,演说因此而灵动多变,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和韵味。句式的变换与选择可以有多种角度,关键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句式的不同特点: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往往有语意强弱的不同;陈述句和疑问句的变换往往有语气轻重的区别;一般语序和特殊语序的变换往往有语意的侧重点不同等等。在此基础上,强化句式变换训练,以期学生在领悟中习得,并能达到在写作中根据不同情况准确、灵活地选用各种句式,反映思想的丰富与变化。

(四)巧塑意象:变抽象为形象

学生在写作时常会碰到一些思绪难以言状,不写吧,郁积于胸的情绪无法排遣,写吧,太直白不妥当,太抽象又表达不清,正所谓说不清,道不明,“欲说还休”。对于此种情况笔者常引导学生巧塑意象,寓情于景。告诉他们有时鲜活的意象比抽象的说辞有更丰富的内涵,用形象替代抽象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想象和品味的空间,也能摆脱对某些思绪难以言状的尴尬。例如有位学生,在一篇题为《新校印象记》的作文中,要表现自己暗下决心努力学习,有所成就,不辜负父母期望的思绪,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跨入校门,赫然映入眼帘的是校门口矗立的硕大雕塑——雄鹰展翅。花岗岩的雕像,虽然稍有失真,却不失为伟岸,黑色大理石的底座衬托出稳重,蓝天白云下的雄鹰别有一种意味。爸爸提着行李在报名处大声叫我去排队,我匆匆赶上爸爸,却不自觉地回过头又看了一眼‘雄鹰展翅’的雕像,心想:我的新的人生也将在这里展翅。”这位学生在文中设置了别具内涵的意象,用写景笔墨来表现心灵选择的无形而抽象的思绪,“雄鹰展翅”的雕像成了她抒发独特感受的载体。

正确的人格意识是塑造学生言语人生的根基,内心观照下的言语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路径,期望我们的写作教学能烛照学生的言语人生。

【参考文献】

[1]潘新和.存在与变革:穿越时空的语文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作者:沈彬

语文本体教育管理论文 篇2:

小学语文教法的改革必须确立三种意识

中圖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小学语文教法的改革应该是建立在什么样的观念意识基础上呢?笔者认为应该确立三种意识,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本意识、规律意识、创新意识。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入本意识

近些年来,教育的个人本体论与社会本体论的争论日趋激烈,笔者较倾向于前者,因为人类组成社会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人的个体的生存,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的个体的生存,在生存的基础上尽可能使个体得到幸福,小学语文教学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了它的工具性,即强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去适应和服务于社会,而忽略了语文教学本身的人文价值和人本意义。在校的儿童学习语文固然有为将来打基础的目的,但是儿童学习语文更重要的还有现实的人本需要,多年来的应试教育过分地强调了儿童的未来,往往忽视了儿童的现实的需要,过早地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就附加了过重的社会功能性负担,只记得学生必须为将来学本领,而忘记了人生初始阶段——儿童,除了为将来学本领以外,他们还应该有属于儿童的现在。他们的兴趣、童稚、特性与未来社会功能之间具有不可忽视的矛盾和对立。儿童学习语文首先是现实交际的需要,语文教学就是要十分关注儿童这种需要,以儿童现实的人为本。

近年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学习训练为主线的“三主”观点比较流行,在笔者看来,有了后“两主”,以学生为主体就很难真正落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被教材和社会本体论训练牵着鼻子走的,学生的主体作用便被自然消解,因此,小学语文课就变成了在社会本体论思想引导下的工具化的训练课,儿童学习语文只是为了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儿童学习语文与现实儿童的需要似乎无多大关系。儿童的主体作用应该怎样发挥,在没有人本意识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无法发挥的,只有牢固树立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本意识,才能使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得到落实。

教师在上课时,绝不能把自己扮演成知识的化身,用讲授和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要把自己作为儿童平等的伙伴、朋友,引导和启发他们愉快地学习祖国的语言,运用祖国的语言,在学习和运用中获得满足和幸福,这种满足和幸福都是现实的,都是以儿童现实为本的。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咀嚼知识,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把教学变成了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本的非主体性教学过程;教师始终应该把握住以儿童为本,牢固树立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本意识。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意识

小学语文教改的追风现象比较严重,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一些教师还没有真正把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还没有树立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意识。不管教法如何花样翻新,如果没规律意识,教改的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什么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这样一些规律必须遵循:(1)情感驱动的规律;(2)情境创设的规律;(3)启发诱导的规律;(4)循序渐进的规律;(5)活动渗透的规律;(6)拓宽积累的规律;(7)养成语感的规律,等等。如果我们的教改是围绕以上所罗列的规律来进行,我们就不会盲目去追风,就不会机械地以一种教学方法简单地否定另一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但规律却是法,必须遵循。

如果掌握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教法改革形成多种模式,而不被一种模式禁锢起来,教法的改革只要遵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应该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事实并非如此,小学语文教法改革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的改革,一窝蜂式的改革,一刀切式的改革,这种改革从一开始就是违背规律的,一说“以讲代读”就都“以讲代读”,一说“以问代讲”就都“以问代讲”,一说“以读代讲”就都“以读代讲”,结果教法改革进入了一个误区。造成此结果的主要原因恐怕就是我们缺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意识。因此我们必须确立规律意识。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

要使我们的儿童树立创新意识,首先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遗憾的是我们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教型的教师,使我们的许多教师缺乏教育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往往满足于教学参考书,依赖于优秀教案选,日久天长,慢慢形成了一种惰性,智慧才华渐渐衰退,教书匠的形象便日渐清晰起来。

目前,我们的不少教师怕改革、怕影响升学率、怕家长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地沉睡在旧的教育模式之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靠苦干、加班加点、超负荷的工作以换取升学率,再加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不科学的管理,教学的独创意识和胆识早已在这种教育管理体系中自然地消亡了。要冲破旧的教育樊篱,就必须有一批有胆有识的教学改革的开拓者。

真正的教学创新,绝不是在表面上玩花样,或者是在教学上追新潮、赶时髦,而应该在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

作者:邓燕

语文本体教育管理论文 篇3:

为梦想而坚守

名师速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一个艰辛的探索历程,也是一个为共同愿景而相互协同、快乐成长的过程。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滨小学到北京市大兴区旧宫实验小学,孙唯校长就是这样一位在探索中快乐前行的教育工作者。一路走来,孙校长在实现教育梦想的道路上取得的成就,令人敬佩。

孙唯校长,1984年参加工作,2000年3月任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98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11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特级教师,哈尔滨市中青年专家。孙校长曾获得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模范教育工作者,黑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是黑龙江省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哈尔滨市教育科研学科带头人,全国教育家培养对象(教育部小学校长第四期高级研究班学员),哈尔滨市首届教育家式培养对象。此外,孙校长还是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大常委会常委。2013年,孙校长通过人才引进,调入北京市大兴区,任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第二中心小学校长,现任大兴区旧宫实验小学校长,2014年任北京市大兴区学科带头人, 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荣誉称号,2015年被北京市重新认定为语文学科特级教师。

梦想的实现需要的是静下心来学习,放下浮躁开展研究,这种甘于寂寞、坚守梦想与责任的意志是孙唯校长带领一所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这也源于孙校长对教育的理解和不断的学习:2006年,参加了全国骨干校长培训班;2011年,被黑龙江省选送到教育部,参加全国第四届校长高级研修班,2013年结业;2007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专攻教育管理专业,完成了全国统招的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业。年已半百还能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孜孜以求地学习,完成近十年的专业化学习和培训,其动力之源就是她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怀,对学生、国家、民族的责任和实现理想化教育的梦想。带着这样的梦想,孙校长不断地将自己的学习所得应用于实践,抓住信息技术改变教与学方式这条主线,达成当一任校长,培养一批名师,成全一代英才的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让一所学校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013年9月23日,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展示香滨小学现场会。这次会议既是一个落实《教育信息化工作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动员会,又是总结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典型经验的交流会。此次会议组织层面高,影响范围广。会议以香滨小学为典型案例,通过香滨小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探寻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模式,推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哈尔滨市香滨小学为什么能成为全国的典型,一所默默无闻的学校为什么能一夜走红?任何人或事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香滨小学的成功是多年积淀,是我带领这支团队不懈努力,长期坚持研究的结果。

仰望星空,奠基终生

2000年3月,我接任香滨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职务,提出“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 ”的办学理念,我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为人才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所办的教育既要考虑到人的发展,又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所以我提出了这样的办学理念。为了实现这个理念,带着对教育的梦想和对学生、国家民族的责任,我找到了用教育信息化带动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办学之路。

香滨小学是小学五年制学校,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体、热爱学习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以及思维品质方面都有着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优势。时任哈尔滨市教育局局长的石永明在《哈尔滨市教育“十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建网就是建学校,谁先占领信息技术这个阵地,谁就将领先一个时代。”教育信息化让我们把教育推向制高点,能为社会的未来发展助力,这是一个有长远发展眼光的理念。所以,我选择了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爱学、乐学、会学、能学的智慧,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入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多种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学习中会主动发现问题,构想问题解决方案,选择、优化方案,最终解决问题。这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结论的思维品质训练正是我们当今倡导的学生综合素养的核心。

脚踏实地,艰苦潜行

为使“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的办学理念能落地,我带领全校老师从2001年就开始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先后在黑龙江省规划办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了“十五”重点课题、“十一五”重点课题和“十二五”重点课题。经过了三个五年的规划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走过了教育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学技术、用技术、反思技术的价值到用技术支撑学生的学习三个发展历程。

1. 初步尝试期

从2001年我们就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支撑,买电脑、建机房、培训教师。刚开始时,师生都很感兴趣,觉得信息技术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逐渐感到搜集、制作课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时应用不当还会造成教学效率不高,教学任务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等问题。很快,老师们失去了最初的热情,又重新回到了原始的教学状态,造成了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2. 反思调整期

在深入剖析了初步尝试期的问题之后,我们找到这样几个关键影响因素:一是学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二是学校缺少实用、好用的软件资源;三是教师不知道技术在什么情况下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我校成立了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申报了省规划办的课题,与东北师大签订了合作项目,引进了同步课堂教学资源,解决了老师们自己学技术、做课件的困扰。在整合点理论指导下,教师理解了信息技术的运用一定要与教学中的整合点对接。从滥用到用得恰当、用得巧妙,从简单代替到用得合理、有效,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 深入研究期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老师们又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感觉引进的资源带有设计者的教学思路,不能完全切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很难实现个性化,这就出现了被动应用的情况;二是缺乏对应用方法系统化的梳理,这就出现了就课论课,资源共享率低,应用方法零散的情况。那段时间,我们充满了困惑。经过近一年的研究,问题终于有了突破,得到这样的结论:要分析学科内部具有相近教与学规律的内容,总结其共性的技术应用方法。然后,制作出一系列专项内容的参数化的小工具,让老师像搭积木似的可以制作出体现个性化的软件来,这样的设计方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应用方法规律的形成,不能就方法研究方法,应该从方法的源头开始做起,“因材施教”是因教材、因人才,也就是因学生,所以我带领老师们从学科本体和学生学习规律分析做起,从2009年开始组织教师梳理教材知识体系,语文、数学(图1)、英语分别按照课例、学科知识类型和话题来梳理。以知识体系分析作为切入点研究知识点在学科体系中的知识的前后联系、知识的种类,针对不同类型知识设定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学习规律,从而找出适合的方式、方法,最后对实现条件进行分析,做到多种支撑条件相融合(图2)。例如,概念性知识,这样的知识就需要形象化。词语教学“涉”字,它是象形字演变过来的,我们就可以将这个字用信息技术再现,了解字的演变过程,从而加深对字的理解。再如,方法性知识和控制性知识都有其自身的学习规律,不同的学习规律需要不同的技术手段去支撑。

图2

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认可,大大激发了教师对教学研究的热情,形成了以学科知识体系和学习规律为本的教学设计。

柳暗花明,高歌挺进

如果说之前我们对技术的应用大多是支撑教师的教,那么进入2009年,尤其是开展试点工作后,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何用信息技术来支撑学生有效地学呢?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讲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老师们意识到技术有很多优势,但如果这时教学模式不创新,那再好的技术也只能支撑原有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学习的革命性变化。这就需要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三个维度上进行变革。

为此,我组织老师们进一步完善上一阶段的知识体系分析,在梳理原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学习目标。在只要能想到就能够做到的假设条件下,按照以生为本和尽可能个性化的原则,针对第一个学习目标构思能实现学习目标的最佳学习思路和活动过程,最后挖掘能够实现这些设计的支撑条件,形成了“体系化本体分析、理想化教学设计、数字化环境构建、智慧性应用实施、绩效性研究评价”的研究模式。下面,我以案例的形式具体说明这一研究模式。

首先按照知识板块详细梳理出知识点分布情况,然后把具有相近学习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如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图形与位置内容普遍都具有这样的学习规律。最后,对每一个知识模块进行教学分析,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分析、智慧学习目标设定、学习方式及困难分析、“理想化”教与学方法预设、实现条件分析。

以四年级的“位置与方向”为例,这是理想的教学设计。一是学习内容分析;二是学习基础、特点、规律及困难分析(图3);三是学习目标设在原有目标的基础上扩充了智慧学习目标(图4):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四是针对学习目标按照只要能想到就能做到的思路设计最佳学习方式,并分析实现条件。

图3

图4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构建出了整节课的数字化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逼真的生活问题情境,为学生创造了主动探究的空间,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先自主建构解决问题的思路,选择工具自主探索、验证,然后将自己的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在小组内回放研讨,接着展示探究过程,交流学习体会,共享集体智慧,最后学生利用丰富便捷的工具进行自主练习,教师利用反馈交流的平台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及时检测和分析,为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及面向全体学生的点评与总结提供依据和条件。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支撑,为教师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种数字化环境下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方案、自主归纳总结知识并综合加以运用的思维方式。这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教与学革命的显著特征。

追逐梦想,贵在坚持

1. 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

(1)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初见成效

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遵循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各学科教师系统分析知识体系,定位每一个知识的教学目标,进而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支撑条件进行重新思考,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模式,形成了“体系化本体分析、理想化教学设计、数字化环境构建、智慧性应用实施、绩效性研究评价”的研究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方案、归纳总结知识并综合加以运用。这种模式的形成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而这种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所形成的思维品质恰恰是支撑学生一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真正使“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的办学理念通过教育信息化在学校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2)学习方式转变初见端倪

学校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学科教学在教学内容呈现上,大多数为多维电子教材和电子平台;教学组织方式上,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主学习、移动学习;教与学的方式上,基本转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合作式学习。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学习质量得到保障、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智慧得到提升。

(3)教师队伍素养日益提升

当前,学校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培训、自学、互学等活动,使得现代教育观念日益增强,大多数教师已能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80%都可以比较熟练地利用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多媒体、网络、移动环境下的教学活动。

(4)管理信息化日趋完善

在完善学校网站内容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师生建立了班级网站、教师和四五年级学生的个人空间、专题学习系统,结合市、区教育局的研修平台、网络空间使学校的管理正向数字化校园的目标迈进。

2. 工作心得

我们总结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与应用思路:体系化本体分析、“理想”化教学设计、数字化环境构建、智慧性应用实施、绩效性研究评价;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智慧教学应用模式:问题驱动、发现构想、探索体验、成果分享、综合应用。构建的支撑课堂教学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工具支撑环境:多位立体的智能学习场,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教与学工具,数字化资源工具与学习终端,网络平台相关联的一体化环境构建方法等。这些都成为全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我们的经验正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和应用。

十几年来,我们走过的每一个艰辛的历程都是经过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作为一把手校长,我既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总设计师,又是一位研究者和实践者,这十几年能坚持下来,正是心中有一份责任,那就是 “为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有一个梦想,就是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快乐学习、高效学习、自主学习,富有智慧,让教育信息化带领学校领先一个时代。

作者:孙唯

上一篇:德育素质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完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