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语文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利用好丰富的诗词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领悟并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逐渐建立起学生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古代语文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古代语文教育管理论文 篇1:

语文教育专业课程项目化探索

[摘要]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是专科层次语文教育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打破了以往专科古代文学照搬和压缩本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学科性弊端,按照语文教师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和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以小学教材的古代诗歌编写思路为参照,以人文内涵的模块为载体,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在文化教育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具有明显的领先和优势,其独创性成果“针对文化教育类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模块内容项目化,讲解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法

[作者简介]张承凤(1965- ),女,重庆人,重庆教育学院文学与传媒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古代诗歌、教师教育。(重庆400067)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2010年精品课程“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的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张承凤。(项目批准号:渝教高[2010]14号)

语文教育专业以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师为培养对象,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为指导思想,培养具备语文教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该专业打破了以往专科古代文学照搬和压缩本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学科性弊端,构建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是一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项目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古代诗歌欣赏的要求,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要求和方法,培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学会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朗诵古代诗歌的方法,培养朗诵古代诗歌的能力;了解小学语文的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即识字听说能力、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能力。在实训中,既要独立完成实训项目,又有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综合性、表演型的作品,在计划、决策、实施、自我评估反思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解构学科体系下的教学内容,按照小学语文教师工作任务分解为不同的学习模块,即充分依据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的古代诗歌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满足教师能力需求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模块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作为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首先,我们通过系统的行业调研和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分析确立了该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言语表达能力、文学欣赏能力、语文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其次,确定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朗诵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即识字听说能力、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能力。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与地位》)①。人文精神,是人文文化即以文学、伦理、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人文社会领域为指向的文化体系的核心。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热爱大自然,促进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的精神,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二是个体层面,人与人的关系,即个体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有正确的信念、信仰、理想和人生目标的精神及自爱、自强、自立、自主的精神,善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相待,善解人意,知情达理,能发自内心地关心、帮助他人,与人和谐相处;三是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关心、热爱社会,以社会进步为己任,有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研究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材按照古代诗歌的人文内涵从低段到高段依次安排了歌颂大自然、山水中的哲理、友情、亲情等作品。本课程教学内容以模块为载体。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设计了十个模块:模块一为基本学习模块,以训练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熟悉为目的。模块十是综合学习模块。模块二至九安排了八个分项学习模块,按照人文内涵的三个层面依次为:歌咏大自然、春恨秋愁、山水中的哲理诗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友情、爱情诗、亲情诗是人与人的关系;抒发爱国情感、怀古咏史的诗歌是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本课程通过学习模块来开展教学,每个学习模块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十个学习模块共同构成了该课程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表述(如右图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课程的开发与文化教育类专业课程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课程目标的设计从学科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过渡到应用能力的培养。本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即在古代诗歌的欣赏和朗诵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内容设计学科知识系统性和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相结合,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和高教性的双重属性。打破以往专科古代文学照搬和压缩本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学科性弊端,按照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和结构课程内容;欣赏与朗诵所选诗歌作品以小学教材的课文为基础,在难度、广度上又远高于小学教材;课程的内容以小学教材的古代诗歌编写结构为参照,以人文内涵的模块为载体,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课程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充分依据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教学对语文教师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以构建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从封闭过渡到开放。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课程的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仿真等教学手段开展情境教学。

二、教学内容模块化、模块内容项目化的课程内容建设

根据小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古代诗歌方面的能力要求和大学生的学历层次要求,我们设计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内容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基本知识和理论(课程的学习模块一),即教学主要阐述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了解古代诗歌发展演变轨迹和各个时期重要的作家和流派;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了解小学教材古代诗歌教学要求和方法。二是基本分析方法,即掌握古代诗歌的欣赏方法和步骤,如掌握景物描写的诗歌欣赏的方法,以及如何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包括:通过意象的联想与想象、借助典故和修辞等方式间接抒情;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段;古代诗歌的节奏、重音、语调等朗诵要素的分析方法。三是基本能力。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口头表达能力,即运用肢体语言辅助表达感情的能力,运用节奏、重音等朗诵技巧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的技能;文学欣赏能力,即通过咀嚼语言读懂原诗,从而感悟形象领悟人文内涵、琢磨体味艺术的能力;阅读教学和识字听说教学能力,即对古代诗歌音乐性的感悟能力,引导小学生领悟人文内涵、感悟形象、体味艺术魅力的能力。课程的内容的三个部分不是一个层次,其中基本能力是核心,基本知识和理论是欣赏与朗诵的基础,基本分析方法是应用知识和理论在欣赏和朗诵实践中的概括和总结。基本知识和理论及分析方法通过实践环节内化为能力。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从外围到核心,从基本知识和理论开始,逐步深入到核心内容是一个行动导向的设计,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教学效果良好。

学习模块再分解为欣赏与朗诵实训项目。按照前述“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过程分析”,小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主要步骤是:咀嚼语言读懂原诗、感悟形象领悟人文内涵、琢磨方法体味艺术、朗诵等4个步骤,实际形成了一个项目的完成。我们根据小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4 个步骤设计了模块二至模块十共9个模块项目化的模块内容:把一个模块首先分解为欣赏和朗诵实训项目。如“模块三——歌颂大自然诗歌欣赏与朗诵”“模块五——友情诗歌欣赏与朗诵”。项目再分解为任务(即一首诗歌的欣赏或朗诵),如“模块五”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诗歌的欣赏和朗诵。以完成项目为教学过程,融基本知识和理论、方法技巧于一体,在实际应用中培养欣赏能力与朗诵能力。由于学习任务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任务一致的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完成工作任务,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是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学生在古代诗文方面要达到的要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古代诗文的要求开展教学。通过系统的行业调研和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在古代诗歌方面的能力要求是欣赏、朗诵、小学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能力。小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主要步骤是:咀嚼语言读懂原诗、感悟形象领悟人文内涵、琢磨方法体味艺术、朗诵等4个步骤。其中,第一步是欣赏的准备;第二、三步是欣赏,包括内涵和外在的艺术品味两个方面;第四步是朗诵实践,既完成朗诵实践,又把对人文内涵和艺术特色深刻领悟并外化。实际上,小学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就可以理解为“一个项目的完成”。因此,本课程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要在基本学习模块中以训练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熟悉为目的,同时,又要在实践中将知识和理论以及分析方法内化为能力,体现适合语文教育专业特点、实现“按照语文教学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的特点,因此不同学习模块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基本学习模块使用传统讲解法,在本课程的基本学习模块教学中,多用讲解法这一传统教学法,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古代诗歌的人文内涵和艺术的丰富性和多义性特征,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提出有争议问题,精心准备项目内容,除给学生提示外,其他的内容留给学生查阅资料,分小组准备并相互辩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专项学习模块中探索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我们把教学步骤分为任务、朗诵技能分析、实施和评价4个步骤,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在本课程的分项学习模块教学中,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preject teaching)与以往教师为主导按固定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教学相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实施相关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将一个相对独立的现实项目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到绩效评价,组建成一个动态的学习系统,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按规定的教学阶段自我完成,教学内容则是通过项目的实施进程有目的地进行,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最终完成项目的同时,渐进地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每一环节或节点的基本要求与重点难点,从而高效率地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根据项目的需要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获得解决问题或任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从模拟开始逐步掌握每一学习模块教学要求中的方法和技能,在实践中加深知识和理论的消化吸收,并内化为能力;随着教学的推进,前一模块学习的内容逐步作为后续模块的学习能力,学生的方法能力得到加强,因此教师教学的内容越来越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越来越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力求做到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项目设计具有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应用性;项目教学过程体现自主性、互动性、生动性。

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的改革是文化教育类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打破了以往专科古代文学照搬和压缩本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学科性弊端,按照语文教师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和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以小学教材的古代诗歌编写思路为参照,以人文内涵的模块为载体,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在文化教育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具有明显的领先和优势,其独创性成果“针对文化教育类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模块内容项目化,讲解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

[注释]

①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4.

②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38.

作者:张承凤

古代语文教育管理论文 篇2:

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爱国情怀的渗透研究

【摘要】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利用好丰富的诗词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领悟并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逐渐建立起学生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基于此,本文以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古代诗词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在学生爱国情怀培养上的意义,然后就当前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爱国情怀渗透的不足进行了重点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爱国情怀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诗词教学;爱国情怀;优化对策

一标多本的新课标改革不仅融入了更多的古代诗词选篇,同时以更全面的布局以及与时代和社会发展更相适应的教育理念让诗词教学的教育功能变得更加饱满,作用发挥得更加彻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就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造就更适应时代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培养、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爱国情怀是我国语文课程永恒的教学目标之一,在任何年代,进行关于爱国情怀语文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对学生爱国情怀培养的意义

(一)学生爱国情怀培养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教学目标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文化教育,爱国情怀的价值导向从一开始就没有缺位,无论古今,不分中外。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历程来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以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爱国情怀的教学目标核心定位以及关于爱国情怀教学的渗透的研究关注一直都未曾褪去和消散。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新课改稳步推进下,对于高中诗词的选篇取舍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但即便是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三版分立的格局,每一个版本都把学生爱国精神培养作为核心教学目标来对待。

(二)语文诗词在学生爱国情怀培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是人类文明极其耀眼的存在之一。在强调和倡导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當下,我们就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例,中国古体诗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古代也是极为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认识古体诗词的魅力本身就是在树立文化自豪感。与此同时,我国古代诗词中有丰富的爱国情怀作品,在当前高中语文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中都各有选择,其中共同篇章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离骚》《蜀道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登高》等。

二、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爱国情怀渗透上的不足与原因探讨

(一)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爱国情怀渗透的不足

根据笔者高中语文从教多年的经历和经验来看,主要的爱国情怀教学不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对于爱国情怀渗透的教学认识不足。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爱国情怀渗透教学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缺乏融入爱国情怀的教学意识,与此同时,虽然部分教师有这种教学意识和内容安排,但是知识点多且教学时间短,诗词教学的爱国情怀渗透效果不佳。尤其是对于古诗词教学讲解,过于重视高考的考点,而对于诗词的教育功能只是在中心思想的讲述上一笔带过。

第二,高中阶段学生对于语文诗词的教学目标认识存在盲区。一方面体现在对于语文诗词爱国情怀教学目标的信息获取不足,教师没有意识就教学目标进行较多的课堂讲解,而高中阶段学生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都已基本成熟,但是教育对象信息获取不足,上传什么,下就学什么,导致教学目标的无法实现。另一方面,虽然有一部分学生意识到爱国情怀等的重要作用,也希望能够把爱国情怀融入语文学习中,但是应试教育环境下,只会带来身心俱疲的学习结果。

(二)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爱国情怀渗透不足的原因探究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教育环境以及教师两个方面进行重点论述:

第一,应试教育环境是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爱国情怀渗透难的根源所在。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自身的内因问题,殊不知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更是最大的内因所在,包括教师、学生乃至于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学管理都受到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应试教育环境的形成一方面是商品经济时代功利主义对教育的不良影响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教育资源困乏造成的。具体到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影响,师生即便都意识到了民族精神、审美、爱国情怀、民族创造力等语文诗词教育功能及其重要性,也只能够望洋兴叹,徒自伤悲。而单从学生和教师角度来看,由于应试教育的学校教学安排,教师更注重高考考什么,而对于爱国情怀等精神文化性质的软指标则更为忽视,学生作为信息的获取者以及语文诗词的学习者,本身处在一个弱者的地位,只能成为教师诗词教学的跟班者,大环境的跟班者。

第二,教师能力不足是造成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爱国情怀渗透难的主要原因。我们上面提到应试教育是根源,而姑且不论大环境的改变根源在于经济建设问题即教育资源的扩展和普及问题,但从教育改革这一点来说,教师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完成每一次的诗词爱国情怀渗透教学则是主要工作,滴水石穿,积土成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此,我们还是要强调教师的作用,深挖教师能力特别是教学方法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我们有这么好的国家环境,费尽几代人努力完善而成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因此提高教师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诗词的优势作用,以提高爱国情怀教学的有效性。

三、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爱国情怀渗透的优化对策

(一)积极革新观念,重视诗词爱国情怀教学,提高对于诗词教学以及爱国情怀教学目标的认知程度

第一,从学校教育这个最小的环境单元考虑,教师作为教与学的主体,教师观念革新是提高爱国情怀渗透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对此,一方面改组高考考题内容,增加关于爱国情怀主题的考题设置,以应对应试大环境,缓解高考体制对于学校教学安排、教师教学内容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本着对学生未来更负责任的态度提高对诗词爱国情怀的重视程度。

第二,从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组合环境来说,一方面要让学生认知到诗词爱国情怀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结合家庭教育、社会舆论以及社会实践教育让学生体会到爱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观。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语文诗词教学,意蕴深厚,不仅具有爱国情怀的教育功能,对此,在有针对性的诗词爱国情怀教学目标模块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爱国情怀的主题,运用情境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多样的诗词任务布置等形式开展主课堂的教学,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诗词魅力以及人物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认识到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此外,在其他语文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渗透爱国情怀教育,发挥语文教育功能连带性的特点,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梁凤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7(13).

[2]田晓丽.语文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分析[J].才智,2017(13).

[3]王瑞.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下),2016(2).

[4]张馨.新课程下如何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J].内蒙古教育,2014(18).

作者:田菁菁

古代语文教育管理论文 篇3:

浅谈语文本色回归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摘 要】在注重教师的引领作用同时,充分利用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使学生养成关心别人、尊重他(她)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关键词】引领;古代;典籍

0.前言

语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书、识字、写作、理解等的能力,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尊重他(她)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学生由于年龄小、涉世未深,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积极的引导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帮助与尊重,意识到关心、帮助和尊重他(她)人是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不可逾越的最低要求。要想养成关心别人、尊重他(她)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要学会关心、尊重、帮助学生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引领者,教师的处理问题方式、对待学生的態度、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习惯。

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不要采用粗暴的态度对待有问题的学生,给学生一些改正的机会,不能差别化对待学生,学习好的学生,就什么都好,即使犯了错误了轻描淡写的处理,而一旦学习不好的学生犯错误,就严厉处理。这样处理的结果,会给学习不好的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不信任教师,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继而抵触教师教授的内容,最后是抵触学习,产生厌学的情绪。一旦厌学的情绪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彻底的消失了,学生即使在学校也不会接受任何知识,很多厌学的学生放弃了学习的机会,不在踏入校门。对学习好的学生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让他们认为只要学习好,犯点小错误也没事,这样不利于学生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而且破坏了班级整体的公平性。

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就是要让学生有差异地、充分地、自主地获得发展,它体现在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发展的自由度的平等上,体现在各种成才之路的差异共存上。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对那些后进生、少数民族学生、特殊儿童等“弱势群体”进行特殊的关怀和照顾。教师通过对这些学生的区别对待和额外关照, 让他们能够加入到与其他学生公平竞争、共同学习的团体中来。

教师还要转变师生角色,更新教学观念。要认识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往的课堂教学,听到的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师过于注重自己的讲解和课堂的控制,于是学生就成了“配角”和“观众”。现在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走出演讲的角色”,注重师生互动,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教师是包办代替不了的。因此,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意味着在教学中将教师的“一言堂”改为学生和教师的“群言堂”,而且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时间更多、效率更高。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决定学生如何做,何时做,做什么。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实行分层教学课堂教学要真正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首先,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层次性,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要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标准,同时兼顾水平较高的和较低的学生,创设出适合不同学生水平的教学流程。其次,在练习作业的设置上要体现出梯度性,如设置必做题、选做题、拔高题等,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个人兴趣以及能力水平进行适当选择。再次,教学评价的标准要富有弹性,体现公平。评价的公正、公平并不在于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使用同一尺度。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对不同的学生, 评价标准也应不同。

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主要采用这样一些有效的做法:建立教学常规,在教学之初用一段时间,重点建立教学常规,为学生规定一定的学习语文的规矩,如语文课上怎样读书,怎样提问,怎样回答。每个老师制定的项目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教给学习方法,强化训练,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先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再加以强化训练,例如,培养 预习的习惯,教师在指导预习的步骤和方法,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达到自动的程度,这样,预习的习惯就养成了。严格要求,坚持不懈,良好的语文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起来的,不良的语文习惯也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因此需要时间严格要求,作坚持不懈的努力。

2.学习中国古代的一些典籍

中国古代的教育启蒙典籍有《三字经》、《弟子规》等,对教导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极大的帮助。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除此之外,在青少年时期学习一些古代的经典应该作为学习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四书》《史记》《公羊传》等,作为教师的我们每一次阅读都是第一次接触一个世界,如同现实中接受新鲜的经验一样,许多年以后,也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读过的书,可是它已经把种子留在了我们身上,它可以持续地在我们身上起作用。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仅是看重书中的情节,更应该是书中所涉及的文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俗语书:“读一部好书,做完美人生”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在教的过程中确没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

3.小结

语文是教授中国文化的重要课程,通过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吸收古代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养成关心别人、尊重他(她)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科]

【参考文献】

[1]潘庆玉.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

作者:梁帆

上一篇: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论文下一篇:中职院校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