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影视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近年来全国高校在国家有利政策的扶持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艺术专业的特点,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标新立异、时尚前卫、个性较强、自由散漫的性格特征,使学校的教育管理面临新的问题。如何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趋利避害,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影视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语文影视教育管理论文 篇1:

高职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就业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影视表演专业由于办学层次、社会知名度和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制约,相对于知名艺术院校和本科以上层次的表演类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难度更大。因此,高职影视表演专业作为培养影视人才的“梦工厂”,既要把好招生的“进口关”,又要把好培养和就业的“出口关”,构建“以提升就业力为核心”的就业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影视表演 就业指导 就业力

[作者简介]陈志良(1967- ),男,河北隆尧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工程系表演艺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影视表演教学;石爱民(1970- ),男,河北栾南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河北 邢台 05403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影视媒体产业也日渐兴旺发达,影视表演人才的社会需求也大大增加,影视教育和影视表演人才的培养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目前,全国除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传统影视知名院校外,各地影视类专业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众多高等院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也纷纷开设影视表演专业,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影视产业发展对表演人才的数量和不同层次规格的需求,但同时也无形中加剧了影视表演学生就业竞争和就业难度。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影视表演专业学生来说,由于办学层次、社会知名度和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制约,相对于知名艺术院校和本科以上层次的表演类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难度更大。因此,高职影视表演专业作为培养影视人才的“梦工厂”,既要把好招生的“进口关”,又要把好培养和就业的“出口关”,构建起“以提升就业力为核心”的就业保障体系。

一、“以提升就业力为核心”的就业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1.就业力的内涵界定。就业力是指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捕捉机遇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主动性、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人际冲突能力等。与注重通过引导就业意向和拓宽求职渠道提高大学生就业数量的就业率不同,就业力这一质量概念并非只注重短期就业数量,而是重视大学生的竞争力。就业力具体到影视表演专业学生来说,其表演的专业基本功、压力承受能力、捕捉机遇能力、主动出击能力和社会关系能力是实现就业力提升的重要能力要素。

2.就业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就业保障体系是高等院校为保障毕业生就业所构建的从专业培养、学生教育管理到就业指导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体系,具体来说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以加快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为坚实的基础;二是以加强和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丰富内涵;三是以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就业能力为有力保障。具体到影视表演专业是指:围绕影视表演专业特点构建人才培养的师资、课程、场地、设备等教学基本条件和形成符合要求的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特色;结合影视表演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文艺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教育、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

二、加强表演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是提升就业力的基础

我国“影视热”的背后却是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难”,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跟不上,这就好比一个企业的产品,即使符合市场的需求,如果质量不符合市场的预期,那么其销路仍然可能存在问题。因此,对高职表演专业学生表演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提升就业力的关键和基础。

1.抓好招生环节中对影视人才天赋与潜质的甄别。影视表演专业与其他技术性强的高职专业有着巨大的不同,更加注重考生的表演天赋和艺术潜质,高职院校开设影视表演专业的初衷不能将其当成招揽生源的举措,而应遵循艺术规律和艺术原则,在招生环节精益求精地选拔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实事求是地制订影视表演专业招生计划,不贪大求多,同时科学制订招生考试方案。目前高职影视表演招考有三个途径:一是根据艺术联考成绩和高考成绩综合考量录取;二是通过高职院校单独艺术考试和高考成绩综合考量录取;三是通过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录取(目前只限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笔者倾向于后两种招考模式,便于学校选拔适合影视表演和符合自身教学条件的人才。招考实施的重点是组建由专业教师、知名影视艺人和影视制作公司专业人员构成的评委团,关键是通过科学的考核程序选拔在形象、气质,表演、表达等方面具有天赋与潜质的考生,为日后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切忌为了完成招生计划而放宽招考条件。

2.强化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影视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门类,要求影视表演人才具有复合性特征,因此在人才培养的基本教学条件建设上要满足这一要求。一是完善专业教学基础设施与设备条件,主要包括影视表演专业教室、形体训练场地、声乐教室、化妆教室、排练表演大厅和视听观摩、录制、后期制作设备等。二是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除了学校自有专业师资外,还应聘请专业演员、影视制作公司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有条件的院校还可聘请知名表演艺术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三是结合影视表演特点和影视产业发展要求建设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引进演艺界人士或影视制作公司专家共建表演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标准和实用新型教材。

3.加大影视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影视表演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的是表演才能和艺术修养的锤炼,需要在实践锻炼和环境熏陶两方面狠下工夫,构建起“校企合作、实景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将专业办学与专业建设融入本市、本区域影视行业和影视企业中来,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合作影视项目、共建影视实训基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合作,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表演艺术学习环境和实践锻炼条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教师传授,自我拓展,实践转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现代化教学,将影视理论学习、表演能力培养、综合素养塑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具有高职特色的影视表演人才。

三、搭建表演专业学生综合表演素质培养平台

高职院校影视表演专业本身就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丰富,因此,对于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管理、学生教育管理、第二课堂活动统筹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范畴,给予特别的支持,搭建校园内外表演实践舞台,营造影视文化环境氛围,提升学生综合表演素质。

1.表演专业教学实践化。表演专业教学相对于别的专业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管理上要给予专业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课堂环境。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影视表演专业教学为例,专业课堂的教学设施和影视媒体实现基本对接,按照影视生产和制作流程、影视表演基本技能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讲课方法,课堂集讲授、实践训练、答疑、讨论为一体,培养表演专业学生扎实的表演技能和演艺素养,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排演传统经典剧目、原创剧目、原创小品、模拟综艺节目等,实现学生知识的“实践转化”。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兴趣的发挥,采用小班上课,进行差异化教学,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发挥特长、发展个性,专业学习效果显著。在重点专业表演课程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课程,如组织学生去影视媒体企业、影视剧组和影视拍摄基地见习参观;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采风和原创作品创作等社会实践,丰富阅历,增强文化底蕴,增强其专业思考的深度和广度;组织学生直接进入各类影视媒体,想方设法以小角色或群众演员的方式参加影视剧目演出,接触演艺市场,进行各种专业锻炼。

2.搭建影视表演实践舞台。高职院校影视表演专业学生除了专业化的实践训练课程之外,拥有众多表演和展示表演才能的机会是提升表演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为之搭建校内外的表演实践舞台。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方面,学院将影视表演活动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利用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各类节日庆典开设影视表演专场活动,设立年度专业汇报演出和毕业汇报演出活动,每学期设立影视文化周或影视文化月活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表演机会,提升表演能力。另一方面,学院与河北电视台、邢台电视台和河北省十多家影视公司及演艺团体合作,联合开发创作影视剧目、情景短剧和电视节目,以“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演出机会;同时学院积极将影视表演专业原创剧目推向社会,如将大型原创话剧《学会生存》和系列原创童话剧《美羊羊带你去看白雪公主》深入到企业、学校、社区演出,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这样,学生在提升表演才能的同时,提高了表演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为将来就业打下了丰富的演艺经历和信心基础。

3.注重表演学生素质提升。高职院校影视表演专业要坚持知识的专业性与综合性并重,强调人才素质结构的全面性。一是在课程设置上除专业主干课程外注重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尤其是传统文化、行为文化、艺术修养、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课程对影视表演专业学生非常必要,有利于人文素质和表演气质的提升。二是强化学生个性品质塑造。个性品质是心理素质的结晶,是心理健康及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演艺形象和个人艺德,培养出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从而抢占人才市场。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从艺心态。教育影视表演学生要正确看待“明星效应”和所谓“演艺圈潜规则”, 不浮躁,不盲目追求名利,瞄准人生目标,沉下来潜心学艺,寻找合适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四、建立适合影视表演专业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

高职院校一般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服务体系,形成就业指导服务保障工作的长效机制和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服务模式。在此前提下,针对影视表演专业特点开展全过程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和拓展就业渠道,是提升影视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1.高度重视影视表演专业的就业工作。开设影视表演专业的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该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对学院的文化品牌宣传的名片效应,加强该专业的就业工作领导和就业工作指导的必要性。一方面,在统筹安排全校就业工作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影视表演专业就业工作目标体系建设,制定具体的就业工作目标、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建立目标责任制,专业负责人是第一负责人,辅导员和相关专业教师是直接责任人,将就业工作的考评直接与其年中考评和职称评聘挂钩。另一方面,组织好该专业的专场招聘活动,指导毕业生参加全国与影视相关的招聘会,学院应组织表演专业教师对本专业就业进行市场调研,加强与影视媒体单位的联系,建立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搜集各地剧组用人信息,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2.开展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教育与指导。培养学生就业观念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高职影视表演专业就业教育应该在学生一进校就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首先选拔部分专业教师和有教学能力、有实践经验的辅导员,聘请演艺从业人员和职业指导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小团队,结合影视表演专业的特点制订好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计划,通过案例、报告会、讲座等形式启发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演艺职业特性和树立个人奋斗目标。其次要帮助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定位和自我规划,做好战斗的思想准备,保持战斗状态,不在就业中陷入被动;再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社会关系处理和人际沟通能力,引导学生适应演艺圈“社会生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3.注重影视表演专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影视表演属于艺术性、文化性很强的职业类别,个性对学生就业竞争以及将来演艺事业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和艺术潜质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是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实现合理就业的重要条件。影视表演的专业教师或教研室,要对学生进行个性测试和潜质摸底,按照不同学生情况开展个性化就业训练、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注重学生对就业指导的主动参与,并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与心得。比如,开展模拟面试、模拟招聘会,组织参观访问影视媒体单位、演艺人员面对面交流、影视产业行业调查或服务等。尤其是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与影视艺术有关的竞赛活动,既锻炼能力、开阔眼界,又获得丰富演艺经历,如果获得各种奖励,也是提升就业力的一大砝码。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科学地指导不同个体和群体的艺术专业就业,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的需求,在整个就业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翊平.艺术院校就业服务模式的个性化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09(1).

[2]郭小兰.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

[3](前苏)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4]黄式宪.与好莱坞“博弈”:中国电影产业结构重组的新格局——兼论2004年新主流电影“三强”的品牌效应[J].当代电影,2005(2).

作者:陈志良 石爱民

语文影视教育管理论文 篇2:

探索艺术类专业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摘要】近年来全国高校在国家有利政策的扶持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由于艺术专业的特点, 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标新立异、时尚前卫、个性较强、自由散漫的性格特征,使学校的教育管理面临新的问题。如何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趋利避害,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艺术类 高校 学生 特点 管理

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管理一直是困扰高校的一个难题。艺术类专业学生是高等院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长期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中一直就有“艺术生难管!”的说法,艺术类学生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如何才能对艺术类学生实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准确把握艺术类学生的心态和行为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课题。艺术类学生有其区别于普通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独特个性。这种特殊提醒我们:如不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有效教育和管理,势必对学风和校风带来严重影响,所以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

1.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特点

1.1文化基础薄弱

艺术类学生考试方式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专业学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就使得艺术类学生存在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势必导致多数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较窄,缺乏人文素养。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2思想活跃,理想信念弱化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学习。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偏离正确轨道。

1.3自我观念突出,集体意识淡薄

艺术类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更强,更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不少大学生认为,搞艺术就是要追求个性,就是要放荡不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灵感,才能创造美。同时艺术类大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呈现个性化和独立化,处理问题时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

1.4情感丰富,组织纪律不强

艺术类专业的特点要求艺术生具有发散的思维、丰富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但有的学生却以为搞艺术就应该天性自由、散漫,认为限制多了,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影响创作灵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使得部分学生缺乏应有的组织纪律性。

1.5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虽不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但比较追求与众不同的特点,包括行为举止、待人接物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和爱好进行。在取得成功时会喜形于色甚至“得意忘行”,但在遭遇挫折时容易一蹶不振自暴自弃。

2.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2.1发挥专业课教师专业教学的独特优势,打造一支教学一线教育管理主力军

打破以往“教育管理是班导师和辅导员的事”的传统观念,把专业课教师推到教育管理的主阵地上来,形成专业课教师与班导师、辅导员三者管理合力机制。艺术类专业课教学大多采用小班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就像“师徒”一样,学生对老师也比较尊敬和信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师德教风对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正确人生观的确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动态等也能在课堂中充分表现出来。因此,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努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人师表,严谨务实,把教育管理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以优秀的品质、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影响和感染学生。

班导师、辅导员要主动与专业课教师联系,交流沟通学生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的难题与困惑,寓教育管理于艺术教育之中。

2.2非专业课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尝试艺术化教学方法

“艺术类学生难管”是管理者的共识,也一直是非专业课老师最头痛的事。由于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课堂纪律较差,在教学上也给老师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师生之间都有些对抗情绪,甚至发生罢课等矛盾冲突。首先,教师要改变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偏见,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尊重学生,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2.3创建以班导师为核心的亲情化与规范化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

师爱是亲情化管理的基础,班导师要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的责任心。只有走入学生中间,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用心感化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一句亲切的问候、一番温暖的鼓励或是一次敞开心扉的谈话,都可能使学生态度发生改变。例如召开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茶话会,组织参观实践等,营造“家”的感觉和氛围,使学生在“家”中寻找到归属感及幸福感,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我,相互交流,彼此了解。还可以开展班级之间的集体性活动,如辩论赛、体育竞赛等,让学生主动为班级出力,为集体争得荣誉。

2.4依托学生干部队伍,加强辅导员工作的深度与广度

首先,要选派有丰富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经验并具有艺术专业背景的老师担任艺术类大学生的辅导员。辅导员应采用艺术化的教育管理方式,既尊重个性,又严格管理,增强对学生的亲和力,提升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其次,要将思想觉悟高、专业素养好和号召力强的学生吸纳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辅导员应注重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导向作用,同时加强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建设。这样,辅导员就可以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主动深入课堂、宿舍为学生服务,更多地参与班级活动和实践活动,密切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更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实践经验逐步提升到理论研究上,为艺术化、科学化管理打下基础。

2.5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根据艺术类大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学校应为他们开设“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增设“社会学”“艺术哲学”等专业拓展课程,同时还应有计划地组织中国传统文化等系列人文通识讲座,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到校举办人文知识讲座。通过专业讲座、文艺汇演、影视评论和社会实践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从中汲取艺术精华,提升人文素养。针对艺术班女生多的特点,可以开展“女性养成教育”、“成功女性访谈”等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主动性。

2.6积极培育学生艺术团体,加大教师指导力度

鼓励艺术类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艺术节、校运会、晚会等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大胆创新,勇于表现。在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的同时,让学生在活动的氛围中享受奉献的乐趣,感受专业的魅力,体验工作的成就。如播音专业学生在学校“大学生礼仪大赛”等大型活动中充分展示了他们的风采。针对学校文学类社团较多而艺术类社团不足的现状,鼓励学生创办形式各异的艺术团体,如常工电视台、校园广播台、主持人工作室等,并且在硬件设施上给予一定的投入,为社团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这些活动,既有助于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风、校风建设。

2.7建立健全学生咨询工作体系,构建心理健康与危机预防体系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情感特征,切实加强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入学时,要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入学时就表现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面谈和疏导,并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特别要关注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有既往病史、学习困难等几类学生,随时对心理压力较大、出现情绪波动和遭遇突发事件(丧失亲友、失恋)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危机干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还应重视心理健康的宣传与普及教育,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和广度。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辅导要同时兼顾,扩大心理咨询的范围,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3.结束语

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和家庭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积极地开展教育与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和总结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经验,拓宽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才能使教育管理工作取得更大更新的成绩,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技能型的艺术人才,最终实现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丹. 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J]. 大众文艺. 2011 (12)

[2]孙贵斌,付晨夕. 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方法研究 [J]. 成功(教育). 2011 (09)

[3]杨剑. 艺术类大学生非理性行为研究及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 [J]. 群文天地. 2011 (24)

[4]李俊. 浅谈艺术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用主义特征 [J]. 华章. 2011 (19)

作者:袁玫鹃

语文影视教育管理论文 篇3:

电视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制及其教学性的突出

[摘 要]电视语文校本教材可以让学生学到什么,怎样编制它,如何突出它的教学性?通过电视语文校本教材,学生可以学习文章艺术,学习语言艺术,了解风俗人情,积累写作素材。电视语文校本教材可以采用转录购买、节录整理、自制拍摄等方式编制。要把握好电视语文校本教材的教学性,使电教变成"教师手中的电教",突出“教师为教而设计”的特点。

[关键词]电视语文校本教材 作用 编制方法 教学性

追溯教育的起源,先有身教、言教,后有教材。随着统一的教学内容的出现,利用教材教学,使教与学双方都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因而,教育管理的专门机构出于对“效果”的考虑,教材及其相关的内容被做得愈来愈规范,教学的要求也愈来愈细密。其结果是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传授的系统性、统一性及其训练的规范性,使语言文字的训练逐渐变得枯燥,大量的语文学习资源被闲置。学生的语文个性被压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悟能力日渐低下。究其原因,其教材体系的自我孤立是主要因素之一。鉴于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倡编写校本教材并建议:“教材编写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反映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教材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教材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出于对新课改精神的贯彻执行,更出于增强语文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愿望,很多语文老师积极编写电视校本教材。然而,或许是因为太想改变传统教材太过严肃的面目,这些教材往往娱乐性太强而教学性太弱。下面,笔者围绕电视语文校本教材这个话题,谈谈这样三个问题:电视语文校本教材可以让学生学到什么,怎样编制它,如何突出它的教学性。

一、电视语文校本教材的作用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多样化的社会。这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多种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生所接触的各种媒体中,除了书本以外,恐怕就要数电视了。电视也是语文生活化的一部分。所以挖掘电视中的语文资源,让电视很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对语文教师来说,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沟通课内、课外的学习,还可以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可以学习文章艺术。一集或一部电视剧就是编导们用电视语言写成的一篇文章。为了推动情节,它也要讲究谋篇布局、开头结尾、伏笔照应,学生就可以从中学习文章的结构艺术;为了吸引观众,它也要安排线索、渲染环境、设置悬念、利用对比等,学生就可以从中学习文章的表现技巧;为了塑造人物,它要精心设计对白,用环境烘托人物心理,用特写表现人物感情等,从中学生可以学到刻画人物的方法。

2.可以学习语言艺术。中学生学语文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学习语言。电视中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如电视剧中各具个性的人物对白,相声小品中幽默诙谐的打趣逗乐,艺术节目中主持人的穿插缀连,新闻述评中嘉宾的精要评点,商品广告中独具匠心的俗语点化,体育比赛中恰当及时的评论解说……即使从背景画面中也可以學到很多语言知识。如中堂、殿前的楹联,商肆店铺的标牌,风景名胜的题字,室内房间的书法等。当然,这就要求学生细心观察,一只眼睛看画面,一只眼睛看画里。只有这样,才能在别人不经意处,汲取知识的琼浆。

3.可以了解风俗人情。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与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学语文就要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思。新课标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为性的统一”,确认语文的人为性,就意味着学习语文,除了要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外,还应广泛吸取人类的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而了解各地的风俗人情是语文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现实的条件又不允许学生过多地走出校门去直接地投身社会实践,只能通过书本、电视这些窗口去间接地了解社会。

4.可以积累写作素材。以上所谈其实都与积累写作素材有关,可以看作广义地积累写作素材。中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狭小,生活阅历少,与社会接触面小,积累的写作素材有限,写起文章来往往捉襟见肘,不过是爱因斯坦、爱迪生、居里夫人、陈景润、华罗庚这些从书本上得来的人物和事迹,现实生活的鲜活事例、社会热点一概不知或知之甚少,写文章时难免抓耳挠腮、无病呻吟,所写文章也是苍白无力,针对性不强。如果平时看电视时注意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时事新闻,关注科技动态,就可以弥补学生的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写作素材。

二、电视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制

电视语文校本教材可以自己动手,利用条件,采用以下三种方式编制。

1.转录购买。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一定数量的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及歌颂前辈或英雄的课文。对于这些内容,从大多学校条件来看,若是自己摄制,难度是很大的,除了机器设备、人力、财力跟下上外,艺术技巧也是难以达到教材要求。所以可直接录用,其方法有二。其一是在声像宣传媒体发展较快而且基本普及的今天,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影视节目中有一定数量的片目,不但具有教育性、科学性,也具有教学性。它们的内容和课文教材内容相吻合,可直接录用,作为电视教材使用。 其二是随着现代化教学步伐的加快,电教媒体优化教学的发展,有关电视教材出版部门已就有关教学目的编制出了一定数量精美的电视教材,这些电视教材大都注重教材性的特点,可以直接购买或转录。

2.节录整理。在部分影视片中,有些情节可作为电视语文教材,只是由于这些影视片不是为教学所用的电视教材,情节有些冗长繁杂。不过,可以利用现有设备,把影视片中和课文内容相关的部分节录下来,并根据教学性原则对节录部分进行教学性的加工整理,也可编制出较理想的电视教材。如从电视剧《红楼梦》中节录“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可作 “人物语言个性化”的分析之用,从电视剧《荷花淀》中节录“夫妻夜话”、“探夫返家”,又可作 “人物对话体现人物内心思想及性格”讲解之用。

当然,电视艺术片中有如此丰富的电教教材“资源”,但它们是为大众宣传教育、娱乐欣赏的,并非是教材。所以,从影视片中得到的相关内容,可根据教材和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剪辑加工。如前面提到的“林黛玉进贾府”,从电视剧中节录下来后,我们删去了中间和课文无关的细节,在前面加了“缓冲”过程,在人物出场时加上人物描写及介绍性的“画外音”,使之从姓“电”变成姓“教”,具有明显的教学性(此教材在九三年被评为州省级优秀电视教材)。这样经加工整理的片断运用于教学,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3.自制拍摄。有些教学短片,情节单一,背景不复杂,如果在具备摄制条件的基础上,也可根据教学需要确定选题,自己动手摄制。语文课文中名人、伟人较多,为了使学生把握与课文相关的人物生平事迹,也可以搜集资料,自己拍摄人物介绍的电视教材。如介绍鲁迅先生,我们可以他的《自传》一文为线索,择其中重要过程,从史料、画册、著作和影视剧中拍摄好相应镜头(镜头静动结合),然后进行艺术组合,再适时配上相应的解说,通过真实的画面,不到十分钟时间学生便较完整地了解了鲁迅先生光辉的一生。

事实上,只要思想明确、勤于动手动脑,充分利用现有电教设备,在遵循教学规律,突出内容的同时,注重节奏设计(音响、镜头画面等),结构设计(层次性)、用光、蒙太奇等艺术手法,力求简短(10分钟内为宜)、实用(一个电视教材解决1~2个问题)、配套(不是教学资料),在生活中诸如长城、草原、大象、猫、狗、荷花、翠鸟、风雨雷电等都可以编制出与现代化电子技术设备制作和呈现的声像教材相媲美的电视语文校本教材。

三、电视语文校本教材教学性的突出

电视语文校本教材是为了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依大纲规定,采用现代电子技术设备制作和呈现的声像教材,其教学性是它的基本属性。与供大众欣赏娱乐的影视艺术一样,它也具有选材精当、用现代声象艺术创设情景、再现形象及作品风采的特点。也就是说,电视教材和影视艺术片有着“血缘关系”,它从影视艺术片那里得到启示,从影视艺术片那里起步,但课堂电视教材从本质上不同于影视艺术片。课堂电视教材立足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的,比起影视艺术片,它没有冗长的剧情、繁雜的事件,在和影视片一样讲究艺术技巧的同时,电视教材具有更典型、更简明的特征。或者说,课堂电视教材不仅不是影视片,也不同于教学资料片。它有自己独有的教材风格,具有教材角色,是现代化教学中为优化教学、促进教学改革、配合相关教学内容编制的现代化教学软件。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于电视教材具有视听结合功能,画面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所以电视教材进入课堂,就受到了中小学师生的青睬。不过,在过去较长的一个时间里,有相当数量的老师只注重了“电视性”,却忽视了“教材性”,在课堂上为采用电教而盲目使用电教,把一些内容稍和语文有关的电视片信手拈到课堂播放,这样不但没有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反而严重地干扰教学。静而思之,就会不难发现:电视教材姓“教”不姓“电”,它和课外电化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那就是明显的教学性。所以,电视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制应该有以下的要求:

1.着眼教学目标。语文电视教材必须着眼于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遵循教学规律,具有教学性,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特别是学生的学)。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2.坚持系统原则。精心选题,坚持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秩序性原则。认真钻研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因课而异,力求教学信息的多向传递(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不宜影响双基训练,淡化文字兴趣,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3.发挥补充作用。利用电视教材参与教学,可以优化教学,但不宜单一使用。要把电视教材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两者相互补充,选择最佳作用点,把握最佳时机,使电视教材发挥传统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决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教学重难点。

4.控制播放时间。电视教材虽有视听结合、重复再现、省时省力的功用,但不可完全用此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运用电视教材参与课堂教学时,要把握好时间的长短,控制好定格或重播。那种搞形式、耍花样,无目的地将影视片、教学资料参考片和电视教材混为一体,搞“填鸭式”,一播到底,或一节课或半节课让学生看电视,教师在旁边抽烟喝茶、静坐养神的方式必须废除。

综上所述,只要明了电视教材的作用,把握好电视教材的教学性,使电教变成“教师手中的电教”,突出“教师为教而设计”的特点,就会编制出优秀的电视语文校本教材。运用好这些教材,必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语文教学的效率,进而全面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裴桂荣.电视繁荣给语文教学的启示[J].语文月刊,2003,(12).

[2]谢远品.关于构建语文校本教材的思考[EB/OL].http://text.k12zy.com/jiaoan/html/2004/216144.html.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李 斌

上一篇:电气预算电气工程论文下一篇:视听监管广播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