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下高职教师论文

2022-04-23

摘要:高职开展ESP教学是由社会发展需要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但现实的教学生态使高职ESP英语教学出现了很多诸如课程定位、教学环境失衡的现象。文章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ESP教学环境的几大生态因子,认为ESP教师从语言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角色转换是个动态过程,专业发展的路径是多维度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教育生态学下高职教师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生态学下高职教师论文 篇1: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摘 要]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是生态链的主体,也是维系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因子。教育生态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教师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多方面力量的支持。文章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利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探索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教育生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

一、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师发展

(一)生态学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生态系统由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 A G)提出,一般是指自然空间的生物与非生物共同组成的不断更新、交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系统[1]。用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教育,就是用生态学的观点与方法研究教育。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由教育主体和教育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链。在这个生态圈中,教育活动主体和环境之间互助共生又有竞争与发展。由此,教师发展生态可以概括为在教育系统中,对教师发展过程中的知识、技术能力、综合素养等有多种作用的影响因子。教师发展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组织的动态性学习过程,将发展的目标、条件、规则、影响影子等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学习生态系统。针对教师的发展提供营养要素,强调将教师主体置身于生态情境中,在动态的学习环境中要通过积极学习、寻求合作、主动探究等方式促进各因子之间和谐共生、共同发展,获得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的提升。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意涵

教师生态发展是把教师发展置身于生态发展的系统中,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整体,通过各因子之间不断协调,达到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教师知识构建、教学知识储备、教育教学环境、教学团队、自我反思等,整个构成要素是丰富的、动态的,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内所呈现的构成要素会出现变化,各种影响和制约的因子之间相互交织,不断更替,竞争协同,共促发展。

用生态学视角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秉持了发展的动态平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是动态性的,是不断交替、更新的,伴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各构成要素之间也实时进行动态调整。教师通过各种行为改善不适应自身发展的活动,在不断地调整和适应过程中,整个生态系统得到不断完善和自我发展。生态学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与其构成场域之间互动的过程,主体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环境生存,通过与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自我生态环境交流对话并保持密切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不断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及其特点

(一)高职院校教师发展

发展教育事业就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学历、技能和专业发展等都随之发生变化,有的高职院校存在教师专业知识、技能与实际需求不适应的情况,出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同质化现象。

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普通高校教师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在教育生态链中的影响因子也有所不同,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更加专业化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教师需要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精、专、细水平,找准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生态定位。以职业教育为导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重视不断更新变换的影响因子,实现高职教师生态发展,维持教育发展生态平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是由学校、教师、学生、教学活动场所等因素共同构成。当这些环境因子与教师个体因子处于和谐的平衡状态时,便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当这些环境因子与教师个体因子处于失衡状态时,则呈现发展缓慢或停滞的趋势。

(二)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特点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质量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影响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具有自身特点,针对特点,精准施策,由此才能实现生态系统中高职院校教师的專业发展。

1.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专业化

教师发展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是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专业化的途径。但教师发展的过程是漫长和复杂的,影响因子不仅有外部环境,还有内在的专业素质,教师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活动主体,专业性方面的知识技能结构体系是基于专业认同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所形成的复合型生态环境。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专业性主要是指专业技能的提升,专业技能包含了学科和专业知识、技术能力、专业态度、授课技巧等方面。在高校的职能方面,学校需要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教育教学服务,主要通过教师把专业育人的服务注入到教学中来体现。教师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授课水平的表现之一,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因此,专业性可以提升教师素养,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体现,是教师发展能力的良性生态因子,推动教师专业生态发展。

2.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相互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位于同一生态系统中,这些活动因子之间相互竞争、相互联系,通过竞争利用自身优势来促进各生态因子在生态系统中探寻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促使各因子成长,以此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过程,是教师主动学习、自觉互动、积极需求和不断反思取得进步的过程。教师发展需要克服困难,以减轻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因外界环境带来的压力。因此,教师发展需要教师与各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全力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引导教师根据发展需求选择优势资源主动学习,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3.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需求的多元化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阶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出现多样化,各类高等学校根据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形成不同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定位不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也不相同,所处的生态环境有所差异。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不同,教師置身于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专业发展的因子会产生不同类别、层次的需求。高职院校教师在生态系统发展的环境中要为自己定好位,利用各种有利资源,激发成长活力,实现自身发展。

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多样性,也使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具有多元化特征。一方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方向不同,随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多,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对教师的需求数量也逐渐增加,教师有来自专业院校的毕业生,他们需要加强专业技能,有来自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需要加强教育教学技能。另一方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层次不同。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层次、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等不同,因此教师对提升专业能力的需求层次也呈现多样性特点[2]。

三、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高职院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生态系统不等同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系统,因为二者所处的生态发展环境、发展需求、发展目标有所不同。从学校培养目标的层面来看,普通本科院校是培养学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则侧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实用性为主,既具有一定的高等教育知识,又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从教师发展需求层面来看,高职院校相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应加强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近的专业技能型教师的培养。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在学术水平、专业技能、专业发展方面有所不同,高职院校教师有着更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应找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定位,实现精准发展。

(二)学校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不平衡

教师成长和学校有着紧密的生态关联,教师专业发展依赖于学校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学校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教师成长环境,教师发展生态因子也影响着学校生态环境。从教育生态系统来看,教师作为生态系统的个体,因受到其他影响因子的作用,在某时间段的教师发展状态会出现不平衡现象,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失衡是合理的,也是暂时的,在失衡中寻求彼此间的有利因子以求平衡。学校、教师、校园文化、学生等共同构成教育生态系统,高职院校的环境、制度、文化、学生等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尤为重要。学校培训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一种途径,由于机会、资源有限,一些学校采用岗前培训或岗中集中培训的方式,教师处于单独的教育培养环境,容易造成实际需求与培训脱节。因此,学校培训与教师之间的不对称的生态关系,导致培训与需求之间出现不平衡。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自己对职业发展的渴望,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技能发展是提升教师成就感的主要路径[3]。教师在任职工作岗位要树立理想和目标,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在教师发展生态系统中,教师的成长受到主客观各种影响因子的作用,在这些影响因素下教师会通过努力克服各种困境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对自身岗位具有孜孜不倦的追求,自觉付出努力,才能形成教师专业良性发展,塑造正确的职业观念。

(三)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教师队伍对高职院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队伍结构影响着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也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生态发展的关键因子。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扩招,对高职院校教师的需求量也在增加。但是,教师招聘的条件和普通本科高校条件相似,学历被视为重要条件之一,导致一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出现高学历、缺少实践技能、非对口专业等现象。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均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构成比例不合理,侧重于理论性的研究,实践性的知识不足。一是新入职教师的学历较高,但是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或者从其他行业入职的新进教师,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二是部分已在岗的教师为了满足学校对学历、职称等方面的要求,通过继续教育取得更高一级的学历,但是由于继续教育可选择的专业不够广泛,自己学习的目标又比较单一,最终造成拿到的学历与自身专业不太相关,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处于滞后状态;三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新入职教师偏多,年轻教师占据比例较高。

(四)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教育生态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队伍不断提升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人才培养和促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一些高职院校缺乏明确保障教师发展的措施或机制,导致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方面保障不足,教师即使有培训进修机会,名额也有限;一些高职院校教师缺少继续学习和进修的时间保障,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还有科研和行政的任务,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学习和发展。因此,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会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究

教育生态是从生态系统分析和探究教育问题的方法论思想,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项全面、系统、动态、可持续的实践过程,依赖各种影响因子不断互动与发展。它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终身性的特征,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一)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教师发展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一些高职院校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遇到一些新挑战,如教师能力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之间存在不适应的现象。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质量发展的保障,但一些高职院校对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比如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重招聘轻培育、重使用轻服务等情况。因此,高职院校在追求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同时必须转变认识,树立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观,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发展的水平,挖掘出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生态定位,促进高职教师实现精准发展[4]。

(二)根据实际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

生态学视域下,同一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教师在同一发展阶段的需求各有差异,有效培训是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生态因子,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计划、有层次的培训。在培训形式上,既可以“请进来”,又可以“走出去”,聘请行业专家来学校开展培训讲座,有针对性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科研学术能力;也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短时间的外出培训,学习其他高校的教学经验,拓展学术视野,在培训内容上,设置的培训内容要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除了专业知识、学科理论前沿、教育教学技能,还要注重教师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组织合作能力等方面内容的培训[5]。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既能满足学校教学需求,又帮助教师个体的多样化专业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完善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教师是教育生态环境的主体,学校应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地位,激发教师发展的自觉性。目前,教师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发展所处的生态环境促使他们要主动建构主体发展。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的刚性条件,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他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学科理论知识,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技能。因此,教师需要多开展自主式学习,把主动意识赋予教师主体本身。但是,教师的自主性并非单单依靠教师本身的主观自觉,还需要外部发展环境的调动。高职院校应当设置教师发展中心,制定相应的教师发展规划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在制定政策时要结合学校教师专业的实际情况,认清目标,找准差距,针对不同成长期规划出合理科学的发展路线,让外部环境与教师发展内需相呼应,共同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四)优化教师结构,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教师结构是影响学校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由于高职教育的规模扩大,学校在招聘教师的条件中,要把学历与专业技能作为重要的衡量因素,避免出现技能不足或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一方面,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专业要求应该与学校培养人才专业相吻合,符合学校发展和培养目标的需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打造一批以老带新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师队伍,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生态环境,激发教师自觉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五)建立教师发展机制,创设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

教师发展生态系统需要制定相关的保障机制,在充分尊重教师个体发展的前提下对教师发展系统进行整体调控,以确保教师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高职院校教师要加强职前培养、入职培训、职后发展相结合,体现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是通过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教师发展制度,可以根据办学特色进行特色化师资培养。二是确定合作企业,为“双师型”教师提供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建立教师发展平台,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教师对专业形成新的认识是高职院校教师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关键。通过校企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到企业中锻炼,可以实行弹性制策略,例如,每年鼓励高职教师到企业挂职一周,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熟悉新产品、新技术与所教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等。通过挂职锻炼,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有效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此反哺教学,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三是教育部门制定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标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生态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政府指导和引领,这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指导地方教育发展,积极为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制度上给予保障,在措施上给予落实。在国家对职业教育引导大方向的基础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实际发展需要,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特色、行业发展需求,调研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状况,制定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保障。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生态系统需要在尊重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教师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把控,营造科学严谨又宽松的生态环境,促进教师向专业性、规律性、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确保遵循教师发展规律,助推教师实现终身学习。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自觉学习和生态环境影响,应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认识,在职称结构、政策机制、成长环境等层面给予优化和保障,建设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重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充分发挥内外部环境的有利因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玉溪,何伟光.世界一流大学智能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及演替[J].教育发展研究,2019(17):72-78.

[2]刘霞.生态培育模式:教育生态观下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9(5):26-29+34.

[3]刘会宝,付利平.走向动态生长的教师發展新生态[J].中国教育学刊,2020(2):103-104.

[4]钟玲.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的同伴观摩实践[J].教育导刊,2019(9):67-72.

[5]张雨,曹必文.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9):119-122.

[作者简介]王茹,广西开放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生态、教师发展。

[责任编辑 何一辉]

作者:王茹

教育生态学下高职教师论文 篇2: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职ESP教学及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摘 要:高职开展ESP教学是由社会发展需要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但现实的教学生态使高职ESP英语教学出现了很多诸如课程定位、教学环境失衡的现象。文章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ESP教学环境的几大生态因子,认为ESP教师从语言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角色转换是个动态过程,专业发展的路径是多维度的。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生态因子;高职;ESP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生态学就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的学问。”[1]教育生态学( Ecology of Education)作为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教育学分支学科,在信息技术被引进课堂的今天,用来研究已经变化了的新的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教育教学系统的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适应和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避免与高中课程重复建设,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应该发生转移,从通用英语转向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据报道,当今英语世界的文字交流有80%是以ESP为媒介的。[2]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很多高职公共英语也在向ESP靠拢。但是,运用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去观察,目前在ESP教学中在着很多失衡的现象:1.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课,高职在很多学校却不被重视,甚至被边缘化,认为学英语就是为了考三、四级证书,于是开一学期基础英语后,第二学期把教学重点放在考级培训上;有的学校减少英语课时,甚至不开英语课,认为学专业比学英语更有用;2.教师大多语言基本功扎实,了解教学原则,能胜任通用英语的教学任务,但学科知识结构单一,不具备相关专业课的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讲授ESP课程缺乏专业性。调查还发现,一些學校出现了像文秘英语、商务英语等对专业知识背景要求不高的课程由大学英语教师教,像化工、机械、工程英语、计算机、医学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93% 由专业教师教的局面。3.高职院校应用型专业繁多,却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ESP 英语教材,ESP教学内容由教师自己选择,深浅难易存在很大的随意性;4.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创新的今天,很多ESP课堂教学依然延续传统的以篇章阅读为主,注重语法和词汇的讲解的方法,ESP课堂教学缺乏系统性,学生满意度低,教学效果差。

一、ESP教育生态学中的生态因子分析

(一)ESP教学目标及课程定位

教育部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8)中指出高职英语课程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服务的”, “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3]因此,高职学生学习英语要按照”实用为准,够用为度”的原则,区分掌握所需英语的深度和广度,ESP 教学应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语言教学,而不是用英语讲授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体系性可以不强求。因此,ESP 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都是不同的。应该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重点。

(二)ESP学生需求分析

学生需求分析是ESP 教学的前提和基础。Hutchinson & Waters 认为,ESP教学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包括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分析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分析。P.Stevens 认为,参加特殊用途英语课程的学生至少怀有三方面的期望:文化教育方面、个人和个性方面以及学术或职业方面。[4]需求分析不应只关注静态的学习“起点(基础)”和“终点(职业)”的需求,还应关注学习过程的需求,包括分析学生未来岗位英语能力需求,分析学生英语基础、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因此,需求分析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ESP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用英语为媒介进行基本的专业交流能力,听说应成为ESP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

(三)ESP教师学科知识结构分析

高职学生特定的学习需求,需要教师必须研究相关专业,熟悉相关专业ESP语言材料的特征、风格及其与通用英语的差异,研究ESP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体系,还必须有对ESP学习过程、教学结果等全程掌控的能力。为此,ESP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分析ESP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形成特有的ESP学科教学知识,其中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特定专业的特定术语表达、句法特点等需要特别掌握。

(四)ESP教学过程分析

ESP课程通过篇章阅读,向学生传递一种思想、一项技术、一种知识。在ESP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语篇分析法、任务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被引进课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仿真的职业工作场景等都已成为可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工作过程中典型的工作任务设置教学情景,和学生线上线下进行互动,开展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职场交际能力。

二、ESP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利斯伍德指出,教师发展是一个多维度发展的过程,包括专业知能发展,教师的职业发展周期,教师的心理发展三个维度。培训、合作和自我发展是常见的三种发展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背景及背景中各因素的关系,倡导基于团队的合作学习,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ESP教师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实现生态位的转换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要尽快实现从语言教师向复合型、专家型角色转变。随着翻转课堂走入教室,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主体和教学内容由内向外的大翻转: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转变,教师的作用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突出学生关注的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要素。ESP教师通过课前的教学资源整合、课内的师生互动和课后的个性化评价机制,实现ESP教师生态位的转变,并在内外不断的自我提升和教学相长中,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二)ESP教师一专多能,实现专由通用英语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型

Jarvis(1983)将ESP教师的教学知识和能力具体归纳如下:分析专门用途英语和情景;评估教材以及相关的资料;估学生成绩;确定学习能力目标;计和解释工作计划;划教学和学习策略;划个人辅导内容;写教材;织教学;评估教学目的。[5]这些知识和能力要求ESP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专业需要,研究学生,设计课程,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构建自己的ESP教学知识体系,对教学效果、教学材料等进行有效的反思和评估,培养自己一专多能,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的能力、多重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终生学习的理念。在科研方面,掌握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和相关的统计分析法,学会科学研究,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和教师发展。

(三)合作共享,建立教师团队共同体

ESP课程需要专业教师或行业专家和语言教师跨学科合作教学,在确定教学目标、选用教学资料、制订教学计划、确立教学方法、规划学习策略、评估学习效果等方面组织专业研讨。在教学过程方面,校内校外、业内业外的教师之间开展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专业技能竞赛等教学教研活动。同时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条件下,和学生通过课堂互动开展教学反饋。这些拓展了ESP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资源共享、有助于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推进ESP教师成长。

(四)情景模拟,任务教学,构建立体动态课堂

ESP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是一种相互受益、相互依存的动态关系。基于高职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并将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结合。以医学英语为例,在制定实训教学大纲时要加入医学英语实训的内容,如可以创建“虚拟医院”“虚拟病房”等校内实训室进行情景模拟训练,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的医院见习和观摩,使学生在导医前台、挂号问诊、病床护理、急诊呼救等实际工作情境中不断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基于工作情景的ESP课堂教学,实施实用、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合作教学,和翻转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英语应用能力。

(五)完善生态子系统建设,创造教师专业发展优良环境

在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学校的技术支持和环境保障是前提条件,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师资培养是学校的责任。从组织上,要以提升群体生态机能为宗旨,组建教师职业发展与研究中心,关注青年教师职业成长需求,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职前-职中-职后教师培训体制,此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络信息设施的维护和升级系统,维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在制度上,协调好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共生关系,制定自下而上的教学管理机制和互动评估机制,促进外语教学生态系统主体的共同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9.

[2]蔡基刚.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ESP课程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2(3):47-50.

[3]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王云霞.高职ESP学科教学知识与ESP教师专业发展[J].黑龙江高教教育,2010(12):91-92.

[5]姚君如.教育生态视域下高职英语ESP转向及课程建设路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6):106.

作者:陈新荣

教育生态学下高职教师论文 篇3:

广东省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一、提出问题

高职教师作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和重要保障[1],其职业发展备受关注。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步入黄金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在“高职双一流”如火如荼开展的进程中[2],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队伍是摆在广东高职院校面前最优先最迫切的战略谋划。[3]高职教师既是高职院校办学和专业群建设的依靠力量,也是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实施产教融合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瓶颈。[4]因为总体上看,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不但缺乏创新思维与教改能力,而且缺乏兼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能力,更是缺乏产业背景与企业人脉,与高水平办学需求的师资队伍“双技能”的要求相差甚远。[5]一言以蔽之,高职办学要实现新的转型痛在教师,教师之痛则表现在教师专业发展不充分,水平不高,导致专业化、结构化的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难以成长,专家型、领军式的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队伍稀缺,精技善教、行业顶尖的高技艺“工匠之师”更是凤毛麟角,导致办学质量和水平上不去。对此,本文拟采用“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这一表述[6],加强对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现状的评估和研究,准确掌握目前教师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和预测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响应因素,为重构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助力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采用专家咨询法编制《广东省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39个条目、7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制,得分越高,发展感知越好。量表经过SPSS25.0统计软件检验,综合信度为0.981,分半信度为0.966,综合结构效度为0.983,符合问卷调查的科学要求。

(二)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星”系统在线上实施,在广东省86所高职院校范围内随机选取被试,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35份,其中有效问卷820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3.5%,有效率为82.0%。

(三)数据处理

数据统计使用SPSS25.0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录入和统计学处理,并甄别和剔除不合格问卷。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现状的评估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要素总和评价法对高职教师职业发展指数进行评估,将高职教师职业发展作为不可直接测量的潜变量,在测评内容上把职业发展分成五个构成因素(维度),用五个要素(维度)来测量感知程度,并对观察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详见表1),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评估指数为6.90,处在接近基本满意的一般水平,在具体的五个维度中,职业认同的指数为7.19,达到基本满意的水平,其他的依次为组织氛围(6.99)、工作环境(6.94)、职业期望(6.78)、工作支持(6.58),均处在一般的水平。据此可以认为,高职教师职业发展总体上处在一般的水平,仍然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进一步考察高职教师职业发展情况人群分布的数据,对自身职业发展感知在基本满意度以上的教师占比达到49.6%,一般的占41.1%,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占9.3%。可见,提升对自身职业发展感知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教师甚至是一般的教师仍然有较大的空间。

(二)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看(详见表2),高职教师职业发展指数与职业认同、工作环境、工作支持、组织氛围、职业期望的相关关系分别为0.939、0.972、0.966、0963和0.956,均达到高度相关的关系,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高职教师职业发展与职业认同、工作环境、工作支持、组织氛围、职业期望等均具有密切的关联,表明这些因素都是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高职教师职业发展水平,必须基于上述因素的整体、协同和体系建构的视角,打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生态。

深入考察调研数据发现,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不良因子有四项:一是对职称职务晋升不满意;二是认为学校报酬福利分配欠公平公正;三是认为工作压力大量多付出大而收入不高、不相称;四是认为教师民主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的渠道不暢通。上述调查所反映出来的四个方面的微观层面的问题就是目前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堵点或痛点,这些堵点或痛点无不例外地直接严重影响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感知,侵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职业体验感和获得感。

(三)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建模预测

本文采用SPSS25.0软件建立一阶五维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潜变量和测量指标之间的测量模型,再建立潜变量间的结构模型,通过极大似然法估计参数。初始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对高职教师职业发展一阶五维度结构模型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发现,39个题目的路径系数T 值均大于0.01 的显著性水平。总体来看,模型拟合程度较为理想,拟合指数均达到要求。

从建模的结果看(详见表3),五个维度对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预测影响系数按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工作支持(0.227)、组织氛围(0.219)、职业期望(0.213)、工作环境(0.200)、职业认同(0.183),说明五个维度均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工作支持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组织氛围、职业期望、工作环境和职业认同。预测结果启示,进一步提升工作支持力度、厚植友好的组织氛围,是未来提高高职教师职业发展水平的主要着力点。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广东省高职教师职业发展总体上处在一般的水平,职业发展评估指数为6.90,仍然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2)职业认同、工作环境、工作支持、组织氛围、职业期望等是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高职教师职业发展水平,必须基于上述因素的整体、协同和体系建构的视角,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生态。

(3)建模结果显示,五个维度对高职教师职业发展均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工作支持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组织氛围、职业期望、工作环境和职业认同。

(二)提高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对策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内、外部生态环境缺失的现实隐痛,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7]研究表明,进一步提升工作支持力度、厚植友好的组织氛围,是未来提高高职教师职业发展水平的主要着力点,具体到微观层面,就必须从职称职务晋升的公信力建构、提高一线教师福利待遇、为一线教师减负减压以及提升教师民主参与的获得感等方面入手,打造新时代广东高职教师高质量专业发展的新的友好生态。

1.以深化学生评价为抓手,建立教师工作支持的全天候立体体系

工作支持是提高高职教师职业发展水平的基础和重要条件。要实现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以深化学生评价为核心抓手,建立教师工作支持的全天候立体体系:一是搭建人人可用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实现数字化甚至智能化教学管理,也为教师减负减压创造条件;二是大力建设各个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数字化教学和实训资源,实现信息化数字化资源的人人可及和共建共享;三是搭建教师随时随地能查可查的学生全天候的动态信息管理体系,便于教师随时随地能开展个性化精准化针对性强的高效育人工作。

2.构建新型的高职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厚植友好的组织氛围

以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为抓手,构建新型的高职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一方面,高职院校管理部门构建系统合理的培训机制[8],结合国培、省培计划,在综合分析教师个人职业发展需求和高职院校组织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由高职院校机构、专门的职业规划管理人员和高职教师三方合作,通过有计划的、持续的努力实现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要建立组织化的教师职业发展系统,以及针对不同教龄、性别、专业、职称和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设置职业发展的系统规划方案,并建立个人专业成长档案,借助高职院校原有基地,集中开展教职人员培训和多样化的教师发展活动,构筑适应新时代教师职业发展的培训培养体系,提高教师培训制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鼓励教师主动发展,设立教师专项职业发展基金;三是基于教师民主参与学校治理意识的增强,要畅通教师民主参与专业发展和学校重大决策的多元渠道,构建教学、学术、专业、课程、学校事务等多元的、不同层面的教师民主参与委员会,保障教师的民主参与权利。

3.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打造教师职业发展共同体,赋能教师高质量专业成长

职业期望越高、认同感越强,越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是教师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打造教师职业发展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基于高职办学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要以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为抓手,政行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把它打造成教师专业成长之家、教师卓越发展的合作基地,建构教师职业生涯模块化梯度的职业能力提升立体体系,将极大促进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

4.深化教师评价改革,找准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生态位”,[9]建立教师评价结果的综合运用科学体系,提高教师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与其他类型教师存在很大不同,职称评审是高职教师最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目前教师专业成长道路的痛点之一。如何探索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师综合评价科学体系,配套建立评价结果在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方面全面运用的长效工作机制,嵌入职称评审、绩效分配、评先评优、晋升晋级等有关工作,达成教师评价及其评价运用的科学性、合理性、透明化和公平性,借助教育生态位原理,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教师职业成就感[10],形成友好型发展生态,是反哺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孔巧丽.新时代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2(06):70-76.

[2]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http://www.moe.gov.cn,2019-4-4.

[3]广东省教育厅,等.广东省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OL/EB].广东省教育厅网站,2021-01-07.

[4]潘家俊.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认识与思考——写在首批“双高”公布之际[J].上海职业教育,2019(12):12-14.

[5]李忠华.浅析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内在逻辑[N].中国建设报,2020-03-18.

[6]杨爽.我国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研究回顾与反思[J].成人教育,2019(09):56-62.

[7]崔金魁.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困与径[J].江苏高职教育,2019(01):87-90.

[8]張雨,曹必文.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119-122.

[9]唐锋.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广西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路径[J].2020(38):20-22.

[10]刘霞.生态培育模式:教育生态观下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9(5):26-29,34.

[基金项目:广东省河源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研究”(HYSK20ZC01)。]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作者:李绮 邱远

上一篇:移动学习系统远程教育论文下一篇: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公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