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职教育下的校对人才培养

2023-02-23

版业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测度。作为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生产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状况更根植于社会、经济、文化对它的需求。出版业与社会、经济、文化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时期, 保持出版业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校对人才更是承担着保障出版物编校质量的重要角色。因此, 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校对人才,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出版业能否又快又好地发展。

1 社会主义文化, 呼唤高素质的专业校对人才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 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为新时期的文化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业担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出版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出版业在与时俱进的同时, 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重复选题严重, 数字化进程亟待提速, 出版物编校质量呈现下滑趋势。其中出版物编校质量不理想, 可以说是制约出版业发展的一大顽疾, 历年来各项针对出版物编校质量的抽查结果也不令人乐观。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校对人才迫在眉睫。

2 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开辟新途径

传统的校对人才培养主要依靠两大途径:一是出版单位自行培养:首先从社会上招聘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进入单位后, 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培养, 并在短期内委以重任。二是行业培训,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曾组织校对培训班:在一到两周的时间内, 对各地出版单位报名参加的学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这两种途径培养出来的校对人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出版业的燃眉之急。但是通过比较发现, 两种途径都有不少不足之处。出版单位的“以老带新”的自行培养模式有以下缺点:一是担任“师傅”的老校对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讲授内容很难系统化。在调查中, 老校对们经常会说:“让我做我能做好, 让我说我说不好。”可见, 传授的内容缺乏连贯性、系统性。二是身为“徒弟”的新校对在对校对工作缺乏理解, 没有充分领会校对工作规律、规范、方法的情况下, 匆匆上阵, 自然“后果很严重”。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组织的校对培训班, 邀请行业许多专家、学者担任教师, 教学质量毋庸置疑。缺点在于时间短, 任务紧, 一到两周的时间内, 要想讲清校对工作的方方面面, 实属不易;另外, 报名参加的名额有限, 培养出来的校对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可见, 两大途径在培养校对人才方面, 或多或少地存在“质”和“量”的问题, 需要开辟新途径解决。

3 教育可以成为校对人才培养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之所以说“高职教育可以成为校对人才培养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是因为高职教育的特点十分契合校对工作的性质。

高职教育以培养面向21世纪的素质型人才为目标, 培养出来的学生属于既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三型”人才。而校对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既注重基础, 更注重能力, 可以满足校对工作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校对工作者应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宽广的知识面, 要熟悉校对工作的流程, 要了解出版行业的规范, 这些可以通过开设诸如现代汉语、自然 (社会) 科学概论、现代校对学等相关课程来实现;校对工作者要有对书稿的校对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校对实习 (实训) 课程;联系出版企业, 让学生参与实际校对工作, 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高职教育的培养过程重视校企合作。高职教育培养过程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建立实习 (实训) 基地来培养学生。每一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长期的比较固定的实习 (实训) 基地, 学生总共三年的学校生活, 大约需要一年时间在实习 (实训) 基地度过。这一年的时间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校对理论、校对技术与校对实践结合, 毕业后很快地胜任专业校对的工作。

高职教育要求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即是具有本专业工作经历和教学经历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担任校对教学, 会解决“会做而不会说”的问题, 自然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 高职教育确实可以成为校对人才培养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4 出版系统高职院校在校对人才培养中具有天然优势

新闻出版系统高职院校在校对人才培养中具有天然优势, 归根结底是可以得到行业的支持。首先从专业建设方面看, 可以邀请业内专家“把脉”, 使得校对专业培养目标准确、课程设置合理;其次从教学运行来看, 可以邀请业内专家来校开设讲座, 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再次, 从师资培养来看, 可以将教师安排至各出版单位进修, 使教师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最后, 在学生实习、就业方面, 新闻出版系统高职院校可以在各出版单位建立实习 (实训) 基地, 既有利于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 又有利于出版单位遴选校对人才, 解决学生就业。可喜的是, 一些新闻出版院校在校对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开始了探索。

综上所述, 发挥高职院校尤其是新闻出版系统高职院校在校对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可以为出版行业定期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校对人才, 可以进一步加强出版行业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作用,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摘要:本文通过对校对人才的几种培养途径的分析、比较, 得出将校对人才的培养纳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这一结论。高职院校尤其是新闻出版系统的高职院校, 在培养校对人才方面责无旁贷, 大有可为。

关键词:职教育,出版业,校对人才

参考文献

[1] 曹云量.国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及最新发展趋向的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 2001, 3:15~17.

[2] 樊国安, 等.新闻出版系统, 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推进产业发展[N].新闻出版报, 2007, 10.

上一篇:预存话费赠手机支出能否税前扣下一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