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心得

2024-04-10

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心得(精选14篇)

篇1: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心得

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姓名:学号:专业:

亲爱的同学:您好!欢迎你参加xx大学的一项科学研究调查。本问卷是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问题的答案没有对错、好坏之分,请你仔细阅读题项,并根据您的实际情况作答。本调查仅作科学研究之用,我们郑重承诺所有问卷都会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占用了您宝贵的时间,向您致以深切的谢意。

一、你的基本情况。(请在符合你情况的字母上划√)

1、你所在的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2、你的性别是:()

A、男B、女

二、你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请在符合你情况的字母上划√,如非说明,均为单选)

1、你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是()

A、0次B、1-2次C、3-4次D、5次以上

2、你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是()

A、20分钟以下B、20-30分钟C、30-60分钟D、1小时以上

3、在一般情况下,你每次坚持体育活动的强度是()

A、没有什么感觉B、微微出汗C、出汗D、大量出汗

4、你坚持较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的时间有多久()

A、没有B、1-3个月C、3-6个月D、6个月以上

5、你参加锻炼的项目(可多选):()

A、篮球B、排球C、足球D、网球E、羽毛球F、健美操G、散打H、武术I、体育舞蹈J、跑步K、其他

6、你参加锻炼的目的是(可多选):()

A、增强体质B、消遣娱乐C、健美减肥D、治疗疾病E、参加比赛F、社交需要G、缓解心理压力H、其它

7、影响锻炼因素(可多选):()

A、学习忙没时间B、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C、没有人组织指导D、运动场地限制

篇2: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心得

1引言

体育锻炼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才会明白其价值,它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力量,会指引人们探索未知的知识和去了解新的事物,它表现了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并且充当积极促进的角色。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真正意义,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其体育锻炼兴趣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的重要途径。高校的体育课程大都是根据大学生的兴趣而开设的,教育过程往往也充满着“趣味性”,这样学生能在尝试各种运动项目时体会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并最终向“志趣”的方向发展,最后能够形成一个关于体育的终身观念。要让高校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而且能够在他们生命里面留下痕迹,让他们能够形成终身体育观,需要对如何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也正是当下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2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2.1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分析。对某些事物感兴趣往往就会产生一种学习动机。动机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也客观反映了学生内心的性格特征。深刻了解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学生的心理需要,并以此来制定更符合学生胃口的体育教学活动,进而可以激起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乐趣和兴趣。经过统计学检测,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课学习是被迫的,因为它是一门必修课。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前提是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情和学习动机。还有少部分人上体育课的原因是喜欢运动,这种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动机是积极的,是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他们在体育课上的学习是积极的自觉的。还有一部人自身具备一定的体育特长,也有了良好的兴趣爱好,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只要老师稍加正确的指引即可。

2.2体育课学习态度分析。大学体育课相较于初高中小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高校的师资力量更加雄厚,能够提供的体育运动的场地更加丰富,也为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体育的认识扩大了知识面。大学体育课里面有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让学生有了一个开阔的学习体育的平台,由体育课的观念转变为一“玩”的态度学习体育技能,这些会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巨大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体育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不同地区的学生对待体育锻炼也有着不同的态度,这使他们在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大部分人可能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身心状况和自身发展与体育锻炼之间的联系。这些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水平和体育智能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知识缺失。

2.3喜爱的运动项目分析。充分地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体育运动感兴趣,这些有帮助于我们在体育教学方面的设计,让我们的安排更适合学生们的口味。而学生表现出来的对某项体育项目的兴趣,也是培养其体育锻炼兴趣的基本要点和基础。现如今,学生们喜爱的项目都是我们大规模开设课程的体育项目,这些更集中在更偏向于团体的球类运动,这说明,学生对于自己比较熟悉的、集体性的、有竞技性的运动更加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学校在开设这些科目时,在场地、器械、经济等条件的允许下都需要仔细考虑这些特点,尽可能地去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

3培养高校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的方法研究

3.1在教学中培养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途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每个学生因为生长环境、年龄、性别、心理需求、生活实践等的不同,会养成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着学生,观察他们的兴趣和变化规律,开发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要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体育活动,老师的讲解要生动有趣,要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并且要体现出体育的娱乐性和竞争性。在教学实践中,要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学会新技能。教师可将动作的要领和精要讲解完整,其余可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研究表明,通过体育教学,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可以提高的空间。因此,我们应该更注重低年级的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如果在高校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对开发学生智力提供有效的条件。在体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动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通过对老师正确与错误示范的对比,对学生的想象力和记忆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在一些体育游戏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灵活性。所以,通过这些不难看出体育教学对学生智力提升的重要作用,表明校园体育活动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3.2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有效途径。

3.2.1在理论知识方面加强培养。第一,要加强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从理性上对体育锻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以此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向往。通过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锻炼效果都有一定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参加锻炼的自信心。也能够让他们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可以很好地去调整自己的锻炼项目、运动时间等。第二,增设体育选项课。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想学的和加入的运动项目,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增强学习主动性。有意义的运动项目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丰富学校生活,这既有趣又有益。

3.2.2在实践基础上培养兴趣。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在实践中提高锻炼兴趣。让学生可以根据人的生理基本规律去锻炼,从而使锻炼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他们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体质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科学地运用体育锻炼原则,让学生自己定制直接的锻炼方案,学生能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自己,也能提高锻炼自我体质,全面的锻炼计划能提高自我运动能力,以便于教师更加真实地了解学生。其次,开设课程可以结合专业特点。比如可以给旅游专业的学生开设攀岩、野外生存训练等教学,就对他们以后从事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也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增加自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教学多样化、娱乐化、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乐趣,又符合了学生个体的兴趣和需求,让不一样的体育锻炼加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中,让它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4结语

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是这个时代下体育教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性飞跃。相比较高年级来说,低年级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学习动机更加强大,学习态度也更优。让学生对大多数体育项目感兴趣,也是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一个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变化规律,同时还要保护和促进他们兴趣的发展。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设置自己选课。其次,体育教学的过程让学生也能够加入,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这也是培养体育锻炼兴趣最关键的一部分。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竞争和团队意识、组织能力及智力都有所提高,还能丰富校园文化,使校园生活更加活跃,更加丰富多彩。树立学生的信心,为将来进入社会工作,完成工作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3:某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 随机整群抽取内江师范学院2008级1 408名非体育专业本科生, 进行为期4 a共4次的运动量调查及1次体育健康促进知识与信念调查。4 a中因各种原因 (如休学、退学、转学、参军、请假等) 导致失访共82例, 实际发放问卷1 326人次, 回收有效问卷1 269人次, 有效回收率为95.7%, 其中男生526名 (41.4%) , 女生743名 (58.6%) 。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于2008-2011年中每年的12月使用梁德清等[3]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 (PARS-3) 》进行运动量调查, 该量表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3个方面来考查运动量, 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 最高分为100分, 最低为0分。运动量评定标准:小运动量为≤19分, 中等运动量为20~42分, 大运动量为≥43分[4]。于2011年12月使用自编“大学生体育健康促进知识与信念调查表”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对运动不足严重性的认知、对运动不足相关疾病易感性的认知、对体育锻炼益处的体验、对体育锻炼障碍的体验、坚持体育锻炼的自信心5个方面。将该问卷测量题目交给4位具有相关经验的专家审阅并修订, 编制的题目采用5级正向计分法评分, 完全不符合1分, 不符合2分, 说不清3分, 符合4分, 完全符合5分。自编问卷效度为0.81, 信度为0.93。调查均在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指导下完成。

1.2.2 访谈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对部分被调查学生进行访谈, 了解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以及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等。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学生运动量评分

由表1可见, 男生运动量得分每个年级均显著高于女生 (P值均<0.01) ;男、女大学生运动量平均得分均随年级增高而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

注:*P<0.01。

2.2 不同年级不同运动量学生所占比例

各年级小运动量学生所占比例均最高, 且呈现随年级增高而增高的趋势, 小运动量女生比例均显著高于男生 (P值均<0.01) 。中等运动量学生所占比例随年级增高而逐年下降, 各年级中等运动量男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女生 (P值均<0.01) 。各年级大运动量学生所占比例较稳定, 大运动量男生比例均显著高于女生 (P值均<0.01) 。见表2。

注:*P<0.01;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3 大学生运动量动态变化特点

将4次运动量调查结果归为运动量一致组及运动量不一致组, 运动量一致组包括4次调查均为小运动量和4次调查均为中等或大运动量2组;运动量不一致组包括中或大→小 (前3次调查中曾经1~3次为中等或大运动量而第4次为小运动量) 和小→中或大 (前3次调查中曾经1~3次为小运动量而第4次为中等或大运动量) 2组。4 a中均为小运动量的学生占50.6%;长期保持中等或大运动量的学生占18.3%, 男、女生分别为26.8%和1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曾经为中等或大运动量, 但第4次调查为小运动量的学生占27.6%;曾经为小运动量, 但第4次调查为大或中等运动量的学生占3.5%。见表3。

2.4 体育健康促进知识与信念调查

不同运动量的学生对运动不足严重性认识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中、大运动量组对运动不足相关疾病易感性认识的得分均高于小运动量组。中、大运动量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益处体验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小运动量组, 对体育锻炼障碍体验的得分均明显低于小运动量组, 中、大运动量组坚持体育锻炼的自信心得分均明显高于小运动量组。见表4。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3 讨论

本调查发现, 4 a中运动量均为小运动量的学生占50.6%, 随年级增高, 小运动量学生所占比例逐年增高, 长期保持中等或大运动量的学生占18.3%, 27.6%的学生放弃了曾有的中、大运动量体育锻炼, 重新回到小运动量甚至基本不锻炼的状态, 与程小虎等[5]15 a前的调研结果一致, 说明此现象近十几年来未能得到扭转。大运动量学生所占比例及人员构成相对稳定, 说明该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其体育锻炼行为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大学生运动量平均得分随年级增高而下降, 在大学三年级下降尤为明显。其中三、四年级停开体育课程、计算机及网络的广泛使用、人际交往增加、兼职情况增多、忙于就业及应对各种就业考试等, 均是导致学生运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到多水平、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6]。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体育健康促进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任重而道远。必须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 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建立, 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科研条件, 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促进大学生建立终身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

在大学四年级, 对被调查的大学生进行体育健康促进知识与信念的调查, 结果发现, 不同运动量学生对运动不足严重性的认知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中、大运动量组对运动不足相关疾病易感性认识的得分均高于小运动量组, 说明小运动量组学生并非不清楚运动不足后果的严重性。中、大运动量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益处体验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小运动量组, 对体育锻炼障碍体验的得分均明显低于小运动量组, 说明坚持中、大运动量的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益处的体验较多, 对体育锻炼障碍的体验较少。中、大运动量组坚持体育锻炼的自信心得分均明显高于小运动量组, 说明对学生的体育教育需要注重自信心的培养。

不同运动量大学生体育健康促进知识与信念有所不同, 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宜的健康教育。让大学生知觉到运动不足的危害性及严重性及运动不足相关疾病的易感性[7];创造条件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益处的体验,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各种障碍, 进一步树立与培养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自信心, 这对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在大学4 a间的变化情况, 为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内江师范学院2008级1 269名非体育专业本科生, 进行为期4 a共4次的运动量调查及1次体育健康促进知识与信念调查。结果 随着年级的增高, 小运动量学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中等运动量学生所占比例逐年下降, 大运动量学生比例较平稳;4学年均为小运动量的学生占50.6%, 长期保持中等或大运动量的学生占18.3%;小运动量学生对运动不足相关疾病易感性、坚持体育锻炼自信心及对体育锻炼行为益处的体验得分较低, 中、大运动量组对体育锻炼障碍的体验得分较低。结论 低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好于高年级, 不同运动量学生体育健康促进知识与信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有针对性的开展适宜的健康教育, 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体育和训练,知识,学生

参考文献

[1]马申, 马云霞, 朱伟.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分阶段干预效果的动态观察[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5 (12) :1106-1108.

[2]杜晓红, 陈永发, 赫忠慧.北京市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9 (1) :70-72.

[3]梁德清, 刘绍君.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4, 8 (1) :5-6.

[4]马嵘, 黄春梅.新疆高师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体育科技, 2007, 43 (2) :52-54.

[5]程小虎, 卢标, 张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特点的调查研究[J].体育与科学, 1998, 19 (2) :55-58.

[6]王健, 马军, 王翔.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52-71.

篇4: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心得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 大学生 体育自我锻炼意识

[作者简介]赵建明(1957-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财经学院体育教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教育。(陕西 西安 71006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07-02

最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在选编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时,“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应教学对象,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为学生所用”。做到为学生所用,首先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现今高校体育教育通过多年的不断变革和改善,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逐渐完善,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仅维持在课堂中。所以,高校体育教育应以《纲要》为指导,合理规划高校体育课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在保证课业内容有序完成的同时,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提高在校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

一、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锻炼意识的必要性

加强体育锻炼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练就健康的体魄,是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现今的高校体育课堂大多要求学生良好掌握课内知识,同时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跑步热身的练习,但是学生以一种懒散的方式进行。随着社会对现今高校学生专业性的要求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学好专业课作为上学的第一要务,而其他课程,尤其是体育课程往往成为最容易被忽略的课程,甚至有的学校为了保证专业课的有效进行而压缩体育课时,学生从思想本身就难以将体育课加以重视,即便是有时间,也更愿意将其贡献给专业课程,很少有人愿意主动锻炼。可见高校体育课程有效进行课程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体育课程如何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展体育事业一贯坚持的基本准则,这一基本准则体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本应该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理解体育锻炼的内在本质,从而热爱体育运动。同时,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高校学生的体育爱好及参与态度对他们未来进入社会参与体育活动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深入探究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必将对未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升学校体育的效率,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跃学校体育生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我国现今大学生难以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一)改变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

造成大学生被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对于体育课程本身很难得以重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学生自身做起。通过体育课程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体育锻炼不只是强身健体,也为今后走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下的体育活动也能有效地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成为融洽人际关系的桥梁。同时,在校期间大学生虽然意识到体育在健身、娱乐、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功能以及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没有科学合理的锻炼方式。如何在有限的课内时间中传授学生体育学习内容,让不同条件的学生学会不同的体育项目,养成科学的锻炼方式,最终引导学生有效地安排课余时间合理规划作息参与体育运动,从而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更加愿意参与到自觉体育锻炼中才是长久之选。

(二)多角度多方面构思课程内容

目前,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已在大学生当中深入人心,但是大学生自觉、持久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却不多,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实践脱节。调查发现,体育项目是否吸引人是影响大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应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增添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进而养成终身锻炼行为。在校大学生处于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年龄,对于那些有意义的活动通常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针对这一特征,高校体育教学要改变多年来一成不变、缺少活力的课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建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重体育理论知识及体育文化修养的灌输,将终身体育思想融入体育教学的始终。在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时应注重实用性,对于体育锻炼方式和方法、体育保健知识应有所侧重。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将一些健身性强、技术难度不大、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其中。

(三)优化体育教育,强调学生的参与性

高校体育教学应强调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终身化。如果仅仅只将体育锻炼停留在课堂之上,没有将体育锻炼本身贯穿于学生的生活当中,仍旧没有改善学生自主锻炼意识薄弱的情况,只有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才是改善学生自主锻炼的良好手段。在课堂当中,高校体育教育也可以加入课外体育选修内容,可开办各种内容丰富的社团组织,积极开展课外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努力营造人人重视体育、人人积极投身锻炼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从而达到强健身体、增进相互联系、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强调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知识大多来自于教师,所以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仅应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也应发挥教师作为讲授者的重要引导作用,试想每一位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充满热情,将体育锻炼的积极向上一面展示在学生眼前,从日常讲授中将感情传染给每一位学生,将无形中感染每一个人对待体育的态度和热情。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讲课艺术、传授知识的准备性和深度也决定了学生接受信息的范围和层次性。体育课时与活动增加、体育教学质量亟须提升的现状,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五)有效维护校园体育器械和场馆

随着现今高校体育设施和场馆的不断完善和建造,许多校园内的体育场馆均达到一定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应充分利用校园现有的资源,通过课堂教育,使学生充分了解和学习校园内现有的器械和设施的运动方式和方法,将多种体育运动的方法规则在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展现,有效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该项体育运动。所以,高校体育教育针对学生培养自主锻炼意识,开发其体育运动潜能、改革教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影响。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学校体育教学的作用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重要性,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倡导健康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主动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中陶冶情操,尽情体会体育运动的魅力。调节和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有效地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运动当中,享受运动的乐趣,为其今后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田荣和.以人为本视域中体育教育的发展[J].渤海大学学报,2006(12).

篇5:小学生体育锻炼心得体会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暑假的每一天我都至少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坚持体育锻炼都有哪些好处呢?

(一)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二)体育锻炼可促进骨质增强,提高骨的性能。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使新陈代谢得到改善,骨的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

(三)坚持体育锻炼,还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有助于养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锻炼使体能得到充分释放后,才能更加专心的读书与学习,教育专家曾说过,热爱运动人多乐观向上,可见适当锻炼可以培养良好的性格。

当然,在体育锻炼也要注意几点问题:

一、空腹时不宜进行体育锻炼。

长时间清晨空腹进行锻炼,体内的能量大量消耗,对身体不利,最好适量进食后开始轻微活动,使休息了一整夜,长时间处于安静状态的肌肉、关节及内脏器官积极活跃起来。

二、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活动。

饭后,人体大量血液流向消化系统,此时如进行剧烈运动,血液就会流向运动器官,以保证肌肉工作的需要,造成消化系统血液供应不足,胃肠蠕动减慢,影响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正常进行,严重的会导致胃痛、消化不良、溃疡等疾病,一般在饭后0.5~1小时再进行活动比较合理。

三、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洗澡。

因为运动,消耗大量能量,必须等人体各系统机能恢复正常后(大约半小时)才去洗澡。

健康是生命之本,为了我们的健康,让我们每天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假期体育锻炼心得体会

八 一 路 小 学

二 年 二 班:王 韵 涵

假期体育锻炼心得体会

八 一 路 小 学

二 年 二 班:李为鑫

暑假体育锻炼心得体会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暑假的每一天我都至少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坚持体育锻炼都有哪些好处呢?

(一)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二)体育锻炼可促进骨质增强,提高骨的性能。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使新陈代谢得到改善,骨的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

(三)坚持体育锻炼,还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有助于养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锻炼使体能得到充分释放后,才能更加专心的读书与学习,教育专家曾说过,热爱运动人多乐观向上,可见适当锻炼可以培养良好的性格。

当然,在体育锻炼也要注意几点问题:

一、空腹时不宜进行体育锻炼。

长时间清晨空腹进行锻炼,体内的能量大量消耗,对身体不利,最好适量进食后开始轻微活动,使休息了一整夜,长时间处于安静状态的肌肉、关节及内脏器官积极活跃起来。

二、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活动。饭后,人体大量血液流向消化系统,此时如进行剧烈运动,血液就会流向运动器官,以保证肌肉工作的需要,造成消化系统血液供应不足,胃肠蠕动减慢,影响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正常进行,严重的会导致胃痛、消化不良、溃疡等疾病,一般在饭后0.5~1小时再进行活动比较合理。

三、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洗澡。

因为运动,消耗大量能量,必须等人体各系统机能恢复正常后(大约半小时)才去洗澡。

篇6: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心得

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今天我们的辩题是高校强制执行健步走等体育活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相信我们双方都能够达成共识。继大学体育教育制度改革之后,大学生体质下降、作息规律紊乱等问题频频出现,这个现象应该是我们双方讨论的现实基础。那么今天辩论集中的分歧就在于高校能否采取强制性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开宗明义,高校即为高等教育学校,是社会教育的重要主体,在督促学生的体育锻炼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强制执行则为学校鉴于学生不愿意做某事而组织学生一起从事某项活动,而健步走等体育活动是指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有意识地对自己身体素质的培养的各种活动。今天我们讨论的标准为强制执行体育运动是否有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第一,强制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克服大学生的惰性,是督促大部分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大学校园内,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持中立和消极态度,即如果不强制就不会有多少人主动去锻炼。况且,大学是一个更加自由的地方,没课的时间或许更多人愿意去图书馆,去网吧打游戏,甚至待在宿舍看小说。而有了强制性运动后,学生会在学分、测评甚至学位的引导之下,从宿舍、图书馆被拉回操场,量力而行参加体育锻炼。这对于克服学生惰性,提高身体素质有着极大的好处。第二,强制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对学生负责任的体现,能够更加保障学生锻炼时的安全。首先,学校制定的强制运动标准一定是体育专家基于全校学生能够承受的安全值定的,所以能够避免学生因不合理的过量运动而导致一些突发病症的情况。同时强制定期运动也能避免学生因长期不锻炼而无法承受正常的体育考试时突发的心脏问题。其次,锻炼地点在校内,能够保证学生锻炼时的安全。

第三,通过学校组织一起锻炼的方式可以有助校园内以至社会形成一种热爱锻炼的风气。我们都知道二十一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大学生在学习的组织下进行体育活动,不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就能够较容易的形成每天运动的好习惯,从而在学校形成良好风气。若一个高校绩效显著,其他高校也必争相模仿,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热爱锻炼的风气。

最后我方强调,强制手段在现实中的确存在操作不当的现象,但这绝不能成为其不可取的论证。我方认为,合理的强制运动应该将强制和激励相互结合。比如一方面建立强制的学分制度,另一方面设立趣味性比赛以及奖励,奖惩结合。其次,要考虑到特殊群体的因素,合理制定规则并回收反馈及时调整,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篇7:体育锻炼心得体会

1.活动前期体育锻炼心得体会:由于课程冲突原因,很遗憾没有能够参与到活动开幕式中,没有第一时间接触到教官和组内成员,但是第二次活动必须是要期待满满的提前到达活动现场了。抱着极为激动的心情我见到了第一印象形体极为健壮,很明显就可以看出来身体素质极好的蔡教官,这更让我坚定了在这次活动中我将会收获满满,在当天的活动中我就验证了这一点。蔡教官首先给我们讲解了活动的概况,明确注意事项,尤其强调了在运动前必须要合理科学的进行热身运动,这对于之前的我来说是不太注重的一个方面,每一次跑步或者打篮球之前都不会进行拉伸和热身活动,直接运动的后果就是每次运动完之后都会感觉到肌肉酸痛,尤其手腕和膝盖还有了一定程度的损伤,但我坚信在参与了这次时间较长的活动之后我会养成每次运动之前充分热身的习惯,这样的收获让我很惊喜。

2.活动中期体育锻炼心得体会:我们这一组的锻炼方式主要是以踢足球为主,我本人是极少参与这项运动项目的,平时都是打篮球更多一些,但随着参与程度的深入我发现了这项运动相比较于篮球更需要耐心,因为篮球场场都是一分钟之内就可以尝试出手多次,得分往往都会超过十分,但是在和组内成员踢足球的时候我发现我们四十分钟的活动结束的时候两组得分加起来都不会超过五颗进球,这让在刚开始踢足球的时候每次都急功冒进,所以几乎每次都会被对方的球员抢断,在这以后我变得耐心许多,同时更注重团队合作,多找机会传球给队友,这让我们在后面的二十分钟里面踢进了今天仅有的三颗球。活动结束后我反思了自己今天的行为得出结论,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耐心,好事多磨嘛。

篇8: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心得

体育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体育运动发展的一切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总体。1994年刘相林在《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探析》中这样写到,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按系统论的整体观分类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又分为运动设施环境,自然环境和时空环境,而社会心理环境又分为人际心理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文化心理环境。1993年孙辉在《论体育环境》中写到:体育环境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交叉的中介之物, 是人类为了更好地体育锻炼、体育休闲和体育比赛而主动利用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产物。体育环境按范围大至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竞技体育环境、群众体育环境和学校体育环境,这三者同归属于体育的内部环境;按性质体育环境大至分为六个部分,体育的自然环境、体育的人工环境、体育的经济环境、体育的政治环境、体育的人口环境和体育的人际关系环境。

根据上述各要素的涵义、性质、存在形态及对学校各项体育工作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本研究对学校体育环境所包含的因素做了具体的归类和划分,如图所示: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分析论证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来选择。不同的季节适度参加体育锻炼都会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春季锻炼对舒缓精神压力有很大帮助,春季阳光明媚,阳光照在身上能加快血液循环,升高皮肤温度进而促进人体代谢加快。因此春季室外活动能使人心情格外舒畅,精神更加振奋。夏季参加体育锻炼无疑对肥胖的同学是一个挑战,但是夏季参加体育锻炼对减肥有非常明显的效果。秋季同样是肥胖学生锻炼减肥最好的季节, 秋季参加有氧运动的好处在于气候宜人,而且减肥效果较夏天更突出。冬季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够增强抗拒严寒的能力,防止感冒等一系列的疾病发生。一年四季都适合参加体育锻炼,我们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增强人体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 但是如果在阳光非常充足的环境中参加体育锻炼, 学生们很可能会产生头晕、呕吐的情况,甚至会晕倒在操场上。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就是最好的选择。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参加体育锻炼,很容易吸入有毒害的物质,这会损害学生的整个呼吸系统,甚至导致整个身体健康,所以在室外空气污染严重的时候开放体育场馆同样是最好的选择。声音是一种人们传递和交流信息的方式,悠扬而高亢的声音刺激,能使听觉神经中枢系统兴奋起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如果听觉反复受到噪音的刺激,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学生很快就会感觉疲劳,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体育教师应该在课上放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渴望运动的音乐,来提高整个教学质量。

3.2、物质环境的分析

体育设施是学校体育得以正常开展的先解决条件,“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好的体育设施一方面能够影响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身心活动,以至于学生在锻炼时情绪和情感更能充分的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能够加快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各所高校,除专业体育院校外,标准;先进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都不是很完善, 但是这些都是体育教学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必备的物质条件,更是吸引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先决条件。学校体育设施环境不仅包括体育场地和器材,学校体育场馆、教学场地的规划与设置,不仅要考虑整体的设计布局,还要考虑运动场地的位置, 体育场馆的内部条件等都要符合学生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3.3、社会环境的分析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大纲制定的, 并以现有条件,通过不同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运动损伤急救方法等。体育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实践课教学内容。在实践课中,教师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将丰富而有意义的体育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精心安排、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和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活动中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体育教学气氛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核心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它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了师生间的互动过程,也就形成了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它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这种关系的良好状态反过来更好的加强教学中的人际互动,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的效果。

4、结论

(1)学校体育物质环境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 ,标准完善的场地器材不仅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同样对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热情也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建运动队或成立体育社团 , 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训练,一方面发展学生体育特长,为国家输送后备体育人才, 另一方面可以以此来带动该项目在群体活动中的号召力,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和风气,培养一只能代表本校特色的体育项目。

(3) 新闻媒体应当对其它地区学校体育教学的成功案例多做宣传,以便相互学习。学校应当积极贯彻教育方针,转变学校体育的办学思想,完善与学校体育有关的相关法律法规,以督促学校体育的具体实施,把学校体育及其环境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9:如何激发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摘 要:文章是对身体素质较差以及对体育活动不太爱好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针对他们中存在的问题,实施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在教学实践,采取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安排,以及各种项目的巧妙搭配等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活动,让他们能在练习中受益,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使之终身受益。

关键词:体育锻炼;兴趣培养;练习内容;措施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

陕西省一些高校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进行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以来,学生能自主选择、参与体育俱乐部开设的各种项目以及上自己喜欢老师的课,在一定时间学校的体育很快就呈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面貌,使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在全市高校体育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中名列前茅。开设保健班更丰富了学校俱乐部制体育课,针对多样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老师采取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以此来培养、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从而形成自觉锻炼并终身爱好。

二、对象和方法

1、对象:西安理工大学参加了体育保健班课的大四学生18人,大三学生50人,大二学生38人,大一学生26人。

2、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

三.结果与分析

在长期的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了学生在体育课中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1、体能问题。在课堂中学生表现出很明显的心力不足,对于老师在课堂中布置的练习不能很好地领会贯彻,并且所完成的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主要表现在体能方面差,因此怎样将学生的体能提高到上课的要求是关键。2、项目问题。由于场地和器材缺乏以及师资的局限性,专项班和俱乐部制班级所开设的项目仍然比较单一,因此不能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就让课堂教学毫无生机。3、达标问题。专项班开设的专门技术和身体练习是控制了一定时数的,而一部分的学生由于体能以及练习方法等原因而不能达标,这就使学校总体达标率有所下降。4、兴趣问题。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即使大部分学生能适应学校开设的项目并找到自己较适宜的教师上课,也还是有小部分学生就能两全其美。因此他们在练习中不能尽情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挖掘自身潜力。特别是学生不感兴趣的有些练习,久而久他们便讨厌体育课,犯恐体育课症。

(二)措施和对策:1、多样化教学,更多选择。针对学生情况分析原因,我们就在专项课中开设了一个保健班,所谓保健班就是将这些学生相对集中,以基本技术为主要练习内容。并根据个人差异,开设不同身体素质的练习项目,就有利于提高整个人的体能以及练习能力。因为一个体能各方面好的学生就与各个专项的运动能力呈正比。教师专为保健班的学生所设计的上课内容,供学生们去选择,其中太极拳和太极剑为十六套路,此套路结构及其简单、动作极易掌握,因此学生在心理上就能接受;中医和传统保健法有着一定的联系,并让学生配以传统健身方法的学习,而且不受场地和气候的限制;将一些游戏性项目渗入体育课中,如踢毽子、跳绳、投掷飞镖是下肢肌肉力量的练习项目,很快使大部分学生就能认同此项目的上课内容,并能较快适应和喜欢教师的教学方法。2、游戏方法,兴趣提高。因为学生已有厌课和恐课的思想,说明以前的教学方法已不太适合学生,因此老师就将这些专项技术变换成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学牢了专项技术。3、代表性内容,学生自信增加。在体育课中学生对练习的内容感兴趣,是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和体能的关键,所以教师将主要和次要的内容通过教学方法并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得到大收获,练习内容更实用,例如:篮球、排球、太极拳和保健功法等,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教师打破传统的教法,就让学生从中受到很多启和得到实惠,使之受益终身。4.循序渐进,逐步承受。没有一定的量变就没有一定的质变,这是众所皆知的真理。因此在练习中,如果老师单纯的用量变,学生是没有质变的效果的。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情况,如何让学生都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最佳状态,第一,提高技术要求,第二,是减少数量,例如篮球中的三大步上篮动作,学生能完成5项完整的技术即可,但学生练习中的命中率是百分之20到40。这样学生就不得不不断地练习。这样不但有技术练习,而且又能使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没有了数量上的压迫,从而学生心理上逐步承受。

四.小结和建议

(一)结论

1、建立信心。在课堂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是看在眼里的,而且新时代下的大学生都有很强的辨别能力。教师在课中言行举止及示范动作,在学生的心目中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教态,例如学校的场地比较小而且班级都是在露天上课,无论是风吹雨淋,还是烈日当空,尤其是暑天,学生都怕晒太阳,作为教师就应以身作则,脸对太阳而让学生背对阳光,长此以往,学生都会很自觉地认真跟着教师练习,从而给学生建立信心。2.内容适宜。恰当的内容编排是提高学生练习兴趣的关键,因为大部分学生是由于各种因素才选的择此班级上课,从能力,技能等方面比一般学生稍差,因此在技术和技能上所安排的练习,应是简单易练,收获较快,例如十六式太极拳,学习的时间也较短,学生而且在学习时觉得易掌握,因此就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强调学生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特点、专长和悟性的强弱,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在课堂中可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让领悟能力强的学生以提高技术要求为主,让领悟能力弱的学生重点掌握最基本的动作技术,这样一来既不会耽误能力较强的学生练习,又不会忽略能力较差的学生练习。4、享用团队的乐趣。现在的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在校学习时互相都会有了一定的交流,但由于学分制的原因,由于所选课程的不同,学生间就减少了相互交流的机会,所以在课堂中,老师针对这一状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尤其是保健功法、太极拳类,采取集体分组考试,并且自己配上音乐,让学生能逐步提高音乐与套路之间配合的协调,这样就更加增强了学生们的凝聚力,激发他们的团队精神,从而让现代大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还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建议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内容应该首先让学生知道,这样每个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能力、体质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能对自己将要练习的项目有所了解,当然老师所安排的项目必须要在学生的心里承受能力范圍之内,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这样就做到了合情又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2、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关系到能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一个项目的采用,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学生不太认可,所以老师就应该想办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所采用与众不同的打破常规的方法与手段就必不可少。

总之,高校的体育教育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机会,教师怎样把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合理化的方法手段,将对学生以后的锻炼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整体体质,一专多能,培养他们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各种方法、手段的采用就显得必不可少,所以如何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发挥其作用,并培养出身体健壮的优秀人才,让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逐步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所有从事体育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为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朝晖.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语言的运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

篇10:体育锻炼心得体会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中一个美妙的寒假已从我们的眼前悄悄溜走,新的学期也即将降临。回首遥望,这个寒假,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这个假期是我小学期间的最后一个寒假,所以我非常珍惜它,因此我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因此感受颇多。春节的前十几天,我亲眼看见了大人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每天都在为春节做着精心和万全的准备,收拾房间、炸带鱼、炸花生、蒸馒头、买鞭炮等等,有时候还忙到深夜,但他们却乐此不疲,为了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我也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擦玻璃、收拾房间、贴对联、挂灯笼。虽然牺牲了我许多玩的时间,但我却从中感受到了大人的艰辛和不容易,我们能过上富裕的生活,这要感谢国家,正是有了国家的强大和富强,才有我们现在家人团聚的美好画面,妈妈告诉我,如今的春节与她小时候的春节简直是天壤之别,要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要好好珍惜!从正月初一到初五的这几天,我和家人走街串巷,把我最真挚的祝福带给了亲朋好友们。当然了,在放松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学习,我也还是会继续写作业,不会的题经常和爸爸妈妈讨论,有时还争论的面红耳赤,但我仍然能从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新的学期到了,这学期我将会以一个崭新的面目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去,希望自己可以取得更好的进步。

篇11:体育锻炼心得体会

童话书中有喜有忧,有时好似一枚令人望而生畏的辣椒,让你痛哭鼻涕,悲伤不已;有时又好像一颗甜甜的糖果,让你废寝忘食,爱不释手;有时,它是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堆积,让深陷困境的人看到希望,让丧失自信的人重拾信心。

还有我最喜欢的科普读物,它是一种神奇的魔法,越读越上瘾。它领着我们走进了一个神奇的新世界,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奥妙带来的无限乐趣,更激发了我们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

对于故事书,我认为是五味杂陈,它是生活的“调料品”。它时而带给我感动,在我心底荡起一圈圈涟漪;时而带给我激动,让我心湖涌起一股股波涛;时而带给我愤怒,在心海深处掀起万丈波澜……

篇12:体育锻炼心得体会

我在小时候,认为学习最为重要,体育不重要,体育的不好的科目。但这种想法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北京奥运会那天就消逝了,被一种新的想法给替代。

北京奥运会开始的一段日子,我看见我国的运动健儿在比赛场上奋力拼搏,在为国争光的场景,我就忍不住热血沸腾。从那个时候起,一个明显就在我这个幼小的心灵中萌生了。同时,我的观点也变化了,认为学习和体育应该是同步的。要学习好就要身体好,因为身体好才能学习;要身体好就要学习好,因为学习好才能有时间去体育锻炼。

奥运会闭幕后,不到一年,我就坚持去体育锻炼了。那几年,我的生活十分充实,几乎每天所做的事情都是相同的。每一天晚上所做的事都是相同的。没一天晚上我都会在小区里找好友,一起赛跑,一起跳绳,一起踢球。到了后来作业也逐渐增多了,也没有多少时间去锻炼身体了,就只好做早操更加认真,要求自己走路走得更快。

十一岁了,我的家也挪动了一下,搬到了“南阳盛世”。这是一个电梯公寓,不仅有电梯可以坐,还有楼梯可以爬,而我的加也比较高,我就又萌生了一个能够锻炼的方法――早上要上学,赶时间,就坐电梯;下午放学,有时间,就爬楼梯。我使用这种妙招了一个季度,又感到力不从心,觉得这种方法没有用,就又重新想出了一个办法――先从底楼跑到顶楼,再跑下楼,回到家里。

有时,我也会到其他楼房里去跑“跑步机”。这个跑步机是由很多铁柱组成的,大约倾斜了30°。人一旦站上去就会立即被滑下来,所以要一直跑,故而被称作跑步机。我去小区跑步是,总是无法忘记这个跑步机。我每一次站在上面,它就会把我往下推,我只好一刻不停地疯跑;跑累了,就扶着扶手,休息一小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坚持锻炼,是生命力永唱不息的歌;坚持锻炼,是人吗要走向成功的通道。体育是人们的生活充满情趣。

篇13: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心得

1 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大学生可通过主题班会、展板宣传、校园广播、体育课程、体育竞赛以及体育教师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锻炼,不断加深学生对锻炼重要性的理解,使学生明白每天进行锻炼锻炼可以减轻脑部疲劳,缓解学习压力,保证每天学习精力充沛,同时也可以磨练人们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体育教育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教会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所需要知识和运动技能,以健康的身体迎接新的挑战。在学校体育中,人们往往注重竞技体育而忽视大众体育和个人锻炼,其实三者的地位是同样重要的。竞技体育的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无疑带给了我们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但是大众体育和个人锻炼更偏重于全民性,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而锻炼就是大众体育和个人锻炼的一种重要形式。

终身体育观念作为一种教育与教学的主要思想,根本目的是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后所能经常从事的娱乐体育、传统体育以及家庭体育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在校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环境的体育锻炼能力。若想达到锻炼的高效,必先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2 创建多样的锻炼内容及形式

锻炼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也是限制高校学生参加锻炼积极性的一项重要因素,学校应该根据季节变化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等因素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锻炼内容及形式。统一化的锻炼虽然便于学校的管理,但这不仅限制了学生自行安排锻炼内容和时间的自由性,也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参加锻炼地积极性。强制性、统一化的锻炼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感,不能很好地实现锻炼的效果,这就要求学校应创建多样的、丰富的锻炼内容及形式。

学校在改革传统的锻炼内容和形式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兴趣调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爱好提供多种多样的运动项目,例如:足球、篮球、跑步、武术、健美操、街舞等,这将极大的调动习惯于赖床的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也利于形成良好的锻炼氛围。其次,除了传统的运动项目外还可以增设一些趣味的运动项目,例如:跳绳、踢毽子、拔河等一些体育游戏。

3 改善陈旧的场地设施

近些年,在高校连年扩招的形势下,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严重滞后于生员的增加,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及相关不能应从培养人才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在学校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大对体育设施、器材的投入与建设力度,同时学校要把体育馆、设施、器材充分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方便的体育锻炼通道,让学生能够轻而易举的接触到体育设施。改善体育场地、设施为锻炼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物质保障,也有利锻炼活动的顺利展开。

4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4 . 1 学校应成立锻炼管理机构

由院系领导开展锻炼的组织工作,进行协调、指导、检查和监督。另外,由团委、学生会以及辅导员进行锻炼执行工作,认真贯彻锻炼制度。建立锻炼管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出操率,监督学生按时参加锻炼,提高参加锻炼的质量。

4 . 2 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加入不同的体育俱乐部。在俱乐部内部,学生自主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另外,俱乐部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竞技性、娱乐性的比赛活动,形成一种快乐、自由、自主的锻炼氛围。

4 . 3 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校的师资力量或聘请相关专业的人员,科学有效的指导学生体育锻炼,既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又能避免学生在运动中的不必要损伤,使学生科学有效的进行体育锻炼。

5 结语

篇14:谈体育锻炼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现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地调节身心矛盾,减轻心理压力,增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它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主动探索与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展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大学生

一、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大学时期是学生生理及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现代的大学生处在一个复杂而瞬息万变的时代。他们面临着机遇、风险,面临着选择和压力。如果在此时不注意心理健康,不仅会影响其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还将直接影响其终身的发展。体育锻炼作为学生高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一)社会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学生上师范院校是出于无奈,不愿意学习,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没有人生目标只为混个文凭,找个工作谋生。大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存在着城乡差异,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同学之间在消费上盲目攀比,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生活和就业上的压力导致苦闷、自卑、压抑、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出现。

(二)家庭原因

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有关。家庭状况、教育方式和家长心理品质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好的家庭环境对学生具有促进作用,不良家庭环境使学生经常处于敌对苦闷等消极情绪之中。另外,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加,特殊的生养环境容易形成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胆小、感情脆弱等,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感情关系也都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良好人格的形成。

(三)自身原因

大学生抱着美好的愿望、无限的憧憬来到大学,但在现实中,他们对学习、生活的条件和环境及人际关系常常提出过高的要求,忽略客观条件的限制,期望一切都是现成的和顺利的,一旦遇到某种挫折,他们就失望、困惑、恐惧、自卑、沮丧。大量课余时间使学生感到空虚、无聊,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心理失调,他们的这些心理矛盾长期得不到指导和疏通,势必会造成心理障碍,引起心理疾病。

三、體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智能的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得到改善与提高。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二)体育锻炼能调节情绪、陶冶情操,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

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苦和懊丧之中。如果这时去从事体育运动,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通常都是自己喜爱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在自身完成各种复杂练习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美妙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并给大学生带来稳定的情绪和愉快的心情。

(三)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竞争精神,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从事体育锻炼过程中,常常伴有紧张、激烈的对抗性和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意志力,来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障碍,而在这一过程中,意志的各种品质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从失败中积累人生的经验,树立必胜的信心,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发向上、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

(四)体育锻炼能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现在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问题上,人际敏感居首位。体育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健康,而且使人们冲破隔离和孤独,相聚在运动场,建立平等、亲密、和谐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丰富发展了学生的生活方式,消除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四、如何让大学生积极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一)科学地设定体育教学目标增强学生主体意识,重点培养学生自信心。在体育教学中也应尽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指标,让学生享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自信心。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的方向和灵魂,它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从而影响教学全局的根本问题。

(二)在体育教学中改善互动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体育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

(三)成立大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积极开展交流活动。我国许多大学生存在着因人际关系复杂而惧怕走出校门的不良心态。高校成立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交流,将大学生从自闭的学习环境和虚拟的网络世界转移到公共的运动场所,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行动来谋求与社会的融合,谋求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和谐,提高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能力。

(四)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坚韧刚毅的意志、勇敢果断的性格等心理品质作为基础。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培养健全人格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经常进行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会让人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参加游泳、溜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而下棋、打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项目能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

五、结束语

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有效地调节学生身心矛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它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主动探索与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展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立馥.体育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J].体育学刊.1999:126.

[3]彭俐.试论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J].山东体育科技.2009.2.

[4]胡小军.体育锻炼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8.4.

上一篇:2015年春季开学典礼下一篇:发货开票员年度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