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观念应该更新

2024-04-24

[作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观念应该更新(共11篇)

篇1:[作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观念应该更新

[作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观念应该更新

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化。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有哪些观念应该更新呢?

第一、设置作文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总是较多地把作文课看成是教授学生“写写弄弄”的课程。似乎写好了文章,就是作文课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在作文的时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逻辑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可以说,没有已上的五种能力,几乎就写不好作文。那么,反过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几乎可以说就是在帮助学生们训练以上所说的五种能力。

在此,特别有意义的是,创造心理的形成正是以这五种能力为基础的。因此,以上五种能力的集中体现,也就形成了创造的能力。由此,我们又可以说,作文,就是培养学生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作文, 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积极手段。具有这种观念,无论对于作文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是作文教学内容的革新,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二、作文课 有着比其他课程宽泛得多的容纳机制。

写作,或者说作文课程,是一种比较宽泛的应用或工具课程,它有着比较软化的、比较宽泛的容纳机制。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如果这样来看问题,则作文课就应该有远为深厚的表现内容和宽广的表达方式。

在作文课上,不但可以写“我的妈妈”、“我的老师”、“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等传统的题材,还可以写有关科学实验的报告、写数理化的研究过程、写工作和学习的总结报告、写某一种新式工具或服饰的设计、写某一种活动策划书、写一种商品的宣传广告、写英文学习中的艰难困苦、写对克林顿绯闻的看法、写对南联盟问题的认识,等等,等等。

写作的题材一旦推广到无边无际的一切生活和学问的空间,就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作文变得越来越贴近生活和实际,越来越成为学生们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

第三、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必须注意学生写作前和 写作中的思维训练。

作文过程中,总是先有思维而后有文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文字故不可不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也不可不重视。以往的写作教学,往往重文字生成的结果而轻文字生成前思维启动阶段的训练,这可能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盲点”。 在学生写作前阶段,应该而且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使学生出现类似“人来疯”的情绪,诱导其产生写作的愿望和动机,出现写作的情绪和感受,这就是写作前的思维“热身”或者感情“激发”或者外国人所说的“大脑风暴”(Brain Storming),有了这“热身”或“激发”或“风暴”,就有可能使学生出现写作的思维热点,然后在比较自然的心理状态下形成情绪的宣泄。只有这种自然的而不是强求的文章,才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思想感情。只有在这种经常不断的思维训练中,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大脑中逐步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机制。

第四、写作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情绪也许比教导学生的写作技巧更为重要。

作文确需“规则”和“技巧”,但在怎样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把“规则”和“技巧”教授给学生,使他们不至被这些戒律束缚而疏离了对作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亲和力,却是一种重要的作文教学艺术。对于接触作文不久的初中、小学生来说,这些作文的“清规戒律”似以少说或略说为好。即使非说不可,也最好在非常形象的前提下进行。譬如,生活时间和文章中时间的.关系,用一个“流川枫灌篮”的例子,就能够清楚、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使学生很快地接受。(见笔者《流川枫灌篮作文法》,载《上海中学生报》,1,12)

作文是一种带有极大心理诱导作用的课程,千万不要因强调那些“规则”和“技巧”而妨碍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第五、要慎重地对待学生文章的批改工作。

最近看到一本作文教辅新书。其中录有一篇学生作文写道:“……他紧张得手心直冒汗。……”文末指导教师的“简评”是:“神态应从脸部去描写,人们只说头上冒汗,不说手心冒汗。”(见《上海名校小学生达标作文》P176,百家出版社,版)

紧张的时候,只有头冒汗,手心是不冒汗的吗?恐怕不对。我们似乎都有过紧张得“手心捏着一把汗”的经验。不论心理学还是生理学,都承认手心会冒汗。告诉孩子“神态应从脸部去描写”,似乎也不够准确。

孩子们自有他们进行观察和了解事物的独特方式。正因为此,他们的画图才具有一种稚拙的美;他们的语言才有天真的韵味。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运用这种方式,而不能妨碍或者扼杀了他们的这种天性。所以,在批改孩子们的文章时,以只指出他的文章有什么地方不妥,而不以教师自己的理解很自信地修改孩子们的语句为好。孩子们的思维往往跑到语言的前面去了,这种思维有时是极为可贵的,但是由于词汇的贫乏,必然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教师的随意改动,会使学生怀疑自己原先思维的准确性和实际意义,长此以往,会影响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自信心。由此看来,延续了几百年的作文评改老方法能不能稍变一变呢?

篇2:[作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观念应该更新

(一)信息技术教学要更新教学观念

以前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不能像一滩死水,要有源远流长的活水。

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变来应万变。以前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我们每个教师都要适应这个变化。教师努力建树并在实践中贯彻新理念,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角色,做有思想、有远见的实践者。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现在教师的职责不再将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过程,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有创造性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思考,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让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学生用书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阶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学生感觉到自己不断的处于一种探究、前进和发展的状态。新课程处处体现着“新意”,它体现着先进的理念,但并不完善,还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属于自己的教学细节,只能这样我们才不会循规蹈矩,才会更有创造性,这也是教师在提升自己。

(三)读懂学生

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要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展开多种多样活动,一定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更新教学评价方式与方式

篇3:[作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观念应该更新

那么, 问题在哪儿呢?我觉得是我们没有能充分理解和执行新课程标准。尽管“乐于表达、自主表达”已成为习作教学的一种追求和时尚, 我们也会说“我手写我心”, 但在我们的实践中, 或是为了追求一种短期效应, 或是对新课标精神把握不准, 或是传统习作的观念根深蒂固, 导致现行的习作教学仍没有多大改观, 还存在着误区。其实, 新课标让我们把要求降下来, 但是我们仍然涛声依旧, 我们仍然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我们还是要求学生的作文中心要突出、还是要求要写多少字、要有意义……这一切, 成为了我们作文教学的桎梏。

那么,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关于作文教学, 于永正老师说了两句话: (1) 有头有尾的作文就是好作文。 (2) 有好的心情就能写出好的作文。因此, 我们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否有写作兴趣和良好的习惯, 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对于有创意的表达应该给予鼓励。在这里, 我特别想向中年级的老师发出呼吁:不要吝啬你的“优”, 你的五角星。我们需要给学生, 特别是初写作文的学生以更多的鼓励, 用你的慧眼去发现更多的闪光点, 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爱上习作。试想, 如果他的作文总是被批“不及格”, 他怎么会有好的心情, 他怎么会乐于写作文呢?“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我觉得, 这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

其次要真正改变作文评价的观念。有的专家对学生的写话评价提出了“三不”原则:一不管他写什么, 二不管他写多少, 三不管他写得对不对。前两个“不”都好接受, 对于第三个我们有些老师会说错了还能不管吗?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把眼光只盯在有几个错别字、标点符号不会用、语句有毛病等问题上, 而要看他的观察是否是真实的, 情感流露是不是自然的。

篇4:应该大胆更新作文批改观念

领导误区。领导检查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情况,只看教师在学生作文本上画了多少批改符号,写了多少批改文字。画的符号与写的批改文字越多,就认定教师批改作文的态度越认真;反之,则视教师教学态度马虎,简单了事。在评价教师时,把批改作文画的符号与批改文字多少作为唯一评价标准。领导检查与评价完全走了表面,没有深入了解实质。

教师误区。误区一,应付去做。一切唯领导。领导喜欢详批细改,我就详批细改。领导愿意看到认真表现,我就做出认真表现。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害怕受批评,担心评价、评奖、职称晋级等受影响。误区二,乐意去做。有些教师不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而是认为详批细改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最佳批改方式,十分乐意在学生作文本上大书特书。细到每一病句都做了疏通,每一个不妥词语都做了更改,每一个错别字和错误的标点符号都做了更正,满页的红色字体,几乎把原稿文字做了一个覆盖。误区三,盲目去做。有些教师既不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也不是乐意去做,而是看到别的同事这样批改,他也这样批改,要问这样批改有何好处,为什么这样做,他答不上理由。

如果说,教师误区一还值得可怜,那么教师误区二和误区三则令人生憎。教师误区一,缺少教师自我作主的观念,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抹杀殆尽,一切看领导的喜好,功利色彩太浓,这样下去,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奴性,还会把学生教歪。教师误区三,缺少责任意识,目标与方向不明确,主观能动性不强,自我创造力缺乏,这样下去,不仅误了教师自己一生,还会把学生教傻。教师误区二,缺少时效观念,篇篇都详批,次次都细改,不仅批改运转速度很慢,而且每一次批改都把教师累得晕头转向。其次,缺少尊重学生观念,一味追求教师自己的感受,不顾学生想法和实际,对学生作文大抄底,彻底否定之,严重影响学生的自尊心与兴趣培养,结果只能求好不得好。

处在新时代,面对新形势,要与时代接轨,就必须解放思想,勇于摈弃传统观念,改变传统做法,在作文批改上迈出新步子。

我们要树立以下作文批改观念。

一、“宜粗观”。对学生作文批改宜粗不宜细。特别忌讳句句疏通。即便学生作文基础特别差,写的作文一无是处,也不能大改特改。要知道,越是基础差的学生,心理就越敏感,自尊心就越强。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写下来的作文如果被教师用红笔大改特改,改得面目全非,他还有何心情、有何脸面去细看批改呢?一处处改动像一支支利箭射向学生异常脆弱的自尊心,一个个红色批改符号无不散发嘲讽意味,无不让学生明白一个残酷现实:我的作文多么糟糕!我是多么笨!!简直就是一个大笨蛋!!!这样下去,学生的自尊心何存?自信心何在?自尊与自信都丧失殆尽,又哪来写作兴趣与欲望?结果只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时,如果采用粗略批改方式,把问题暂时放一放,慢慢解决问题,效果都比详批细改要好。总之,先重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十分谨慎地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二、“时效观”。今天,是一个快速、高速发展的时代,做任何事情都讲究快节奏。作文批改,也同理。学生写完作文后,当然是想早一点看到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而且越早越好,越快越好!每一个学生都充满期盼与等待。详批细改,绝对做不到快速反馈。传统做法是两周一次大作文。因为详批细改,不讲究时效,往往是一两周下来,改不完一次作文,有的甚至拖到第三周才能跟学生反馈。而这时,学生关注的热情早已散去,对作文的兴趣早已全无,有的甚至连作文题目都忘记了,写了什么内容无从记起。这样一种批改方式与做法,怎能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又怎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呢?因此,必须牢牢树立一种“时效观”,批改要快,反馈要迅速,要趁热打铁,在最短的时间内批改完作文,尽快进行作文讲评。

三、“面批观”。把详批细改改为面批,有这几大优势:一是师生交流的距离变近了,由远距离变为近距离,增加了现场批改的亲切气氛,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二是构建了双边活动,学生懂与不懂,不是教师说了算,学生不止是旁听者,也是参与者,他可以思考老师的批改意见,还可以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许多想法,师生之间完全可以达到心灵相通甚至相融的最高境界;三是加快了批改速度,由文字书写变为口头交流,提高的效率不知是多少倍,一分钟说出来的字数哪是一分钟写出来的字数能比?速度的提升使作文批改实现一个量的飞跃;四是拓宽了批改范围,面批可以就重点来谈,也可以从标题到开头到正文到结尾到每一个标点符号,扫描式地批改,而这种扫描式的批改因为不是书面交流,既没有详批细改那样费时,也没有卷面上非常直观的红彤彤的一片对学生自尊心那样大的杀伤力。采用面批,优点很多,意义重大。学生非常喜欢这种面批方式。往往是学生揣着作文而来,怀着满意而去。自修课中,走廊上,一个接一个面批,形成一道亮丽景观。

笔者曾面对两叠高耸的作文本,一篇篇详批细改,倾注无限心血,效果却不见好,吃了不少苦头。自2005年以来,笔者更新了作文批改观念,采用快速批改方式,只打分数,不写评语,很少写批改文字,像批改考试作文一样,花上一两个小时,就看完两个班的作文。往往是在学生写完作文的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就发下作文本,在本周末或者下周初进行作文讲评。基本做到一周一篇作文,篇篇都批阅,次次都讲评,比其他教师效率要高很多。其他教师一个学期大概训练七八次作文,而我几乎周周都训练,一个学期下来训练的次数是其他教师的1倍甚至2倍。发下作文本后,特别强调这几种情况一定要找老师面批:一是自我感觉良好,作文得了低分;二是自我感觉不好,作文得了高分;三是自我感觉不好,作文得了低分。而自我感觉良好,作文得了高分者,可以不找老师面批。几年下来,无论是教高一、高二还是高三,学生都非常喜欢这种作文批改方式,找教师面批的积极性特别高。

篇5:教师更新观念教学总结

拼音:我后期主要负责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的教学,让幼儿学会前后鼻韵母的发音,认清形,学习它们四声的发音。懂得与声母的拼读。认识整体认读音节,复习所有的声母与韵母。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的展示,让幼儿记住它们的形。让幼儿听辨读音,区分、学会它们的发音。让幼儿运用尝试法,多练习声母与韵母的拼读。重视读写训练,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读写拼音字母的能力关,拼音作业布置要适量,也要多布置一些口头拼读作业,教育教学方面,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早备好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每天及时写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结合游戏,让幼儿能在玩中学,学中也能愉快的玩。保持课堂愉悦的氛围。

数学:认识钟表、学习等分、学习分类等。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的进行20以内加减运算。看图口编应用题。认识钱币及钱币的简单计算。数学的教学我主要结合日常生活,让幼儿能很好的认识钟表、时间。认识钱币,还有钱币的兑换等等。利用一些教学教具让幼儿懂得20以内的加减计算。结合情境图,日常生活情景让幼儿尝试学习口编应用题。

写字:主要练写一些简单的字体,让幼儿懂得给生字注音,组词,让幼儿能按照笔顺笔画来书写生字。书写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孩子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如有不端正的一定要及时更正孩子。教师的板书范写一定要正确规范。

篇6: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杨华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江总书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体育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学科,除了肩负着向学生传授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备的体育知识外,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它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作用的双边活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广大体育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教学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观念,发挥教师创新精神

创新就是新颖、独特,就是一个人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不仅指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生,也包括对于自我只有提升生命质量的发现和开拓。这就意味着创新是有层次的。一般我们在教学中所说的“创新”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具有积极探究的心向和强烈的欲望,以及奇异的思维方式,新颖、独到的锻炼方法等等。广言之,只要对学生个体来说是他从未见过的,是通过自己努力探求所获取的,我们就可以称为创新。正如我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新发源于想象力,即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也是创造活动的核心。从学校体育已有的创新成果来看,许多新的发明创造源于体育教师丰富的想象力,在体育教学中大多数内容是由多技术、多环节组成的完整技术动作,根据不同的重、难点,不断地提出问题,是产生想象力的前提。

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产生想象力的必备条件。韩愈曾在《诗经》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前,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常流水。因此,体育教师要想搞好体育教学,提出问题,充分发挥想象力,就应该永不满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丰富经验、活跃思维。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联想的广度与深度越大,知识和经验与联想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在拓宽知识在的基础上,善于从对一个事物的思维,联系到对另一个事物或另几个事物的思维,捕捉突如其来的顿悟与理解,以及使问题得到解决的瞬间思维形式,并及时纪录下思维的内容,保持思维热线,并适时向纵深扩大思维成果。这样也就越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结果。若联想能与边缘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那将会产生更高价值的新思维。

广阔的联想是产生想象力途径。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是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只要与运动、活动有关,与以上任务相适应的事物,都要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应注意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要从全局出发,提出多种思路,当思维在某一处受阻时,应善于及时变换思维走向;当久思不得其解时,可引导注意力转向其它领域,寻求新的启示;当运用通常的方法解决不了问题时,可考虑交换事物的条件、目标等因素,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要在逆向、侧向、发散等思维辐射和转移中寻找出各种具有独创的新设想。

例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方法上以跑为核心,采用由浅入深、多形式、多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跑的动作的学习,掌握及巩固加深,在组织方法上也不拘一格,每一次练习学生一学就懂,又是逐步加深,学生兴趣浓,易掌握,可以使教学更具实效。

根据创造学理论及学校体育的特点,体育教师的创新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感觉能力和洞察力。观察是获得感性材料,寻求创新方向,发现事物变化,抓住事物本质,捕捉实践机遇的重要途径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觉察,不忽视微小的异常现象,不轻易放过任何疑点,从多角度、多层面随时注意寻找有价值的线索,不仅看表面现象,又要了解内在实质;既要观察局部,又要观察全局;既要注意偶然事件,也要注意必然规律。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把所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排列、组合、归类分析、提出问题,不让新信息,新启

示和机遇溜掉。

无论任何有价值的设想、计划都要付诸实践,才能变为成果。在体育实践中,教师对于新生事物,要善于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并通过科学实验来加以检验、修正与完善。例如:将音乐引入体育课正越来越被大多数体育教师重视。充分利用音乐的韵律、节奏以及艺术的美感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术、技能也是教法创新的思路之一。体育课在准备和结束阶段或游戏、散点练习中引入音乐,还可以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二、发散探索,诱发学生创新灵感

发散探索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即定的理解或固定模式,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练习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近年来我国兴起了一种开放购物形式,这种形式把顾客放在了一个主体的地位。顾客置身于“超市”之中可以任意挑选自己需要或喜爱的商品。今天,我们不妨把“超市”的这种经营理念,引进体育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开放的,充满着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些时间、空间、环境上的先决条件,并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将体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要想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之中,达到师生情感交融。教师自己应首先进入情境,全身心地去投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把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并用富有情感,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中。如:传统游戏“冲过火力网”有教师将教材稍加改动,创设教学情境“有几只顽皮的猴子,悄悄下山,偷吃了果农大伯的桃子,你是一个出色的小猎手,帮助果农大伯去守猎。”并给扮作小猴子的学生戴上面具或手举画有小猴子的标牌去猎物。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下吸引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真象遇到了猴子一样严阵以待,学习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创设出许多方法。教师这时趁机把守猎的具体方法,也就是课的任务——投掷中的快速出手的方法通过学生练习总结告诉学生,“要想打到猎物,必须要掌握好时间,空间概念,出手要快,有一定的提前量。”把课的任务形象化,学生在情境的诱惑下,练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与此同时,教师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练习中,教师扮演一只老猴子,领着一群小猴子,无拘无束地下山来,这个情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做基础,通过角色的互换体验,练习的次数增加了,课的任务也就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体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体育。体育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立定跳远教材中,取材于生活中兔跳、袋鼠跳、青蛙跳等。若让学生将小狗的跑与以上动物的跳结合在一起,对学习蹲距式跳远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为学生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

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思维空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思维空间的问题上。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尽可能自己操作、自己探讨、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如:美国曾有这样一节课主题是“埋藏我不能够”,教师一开始上课,首先同所有学生一起在纸上写出自己所有的不能够,然后和学生一起到操场挖坑,将写满所有不能够的纸条埋在地里然后再回到课堂讲课。对于这样的开头就比较新颖和新奇,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课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也要借鉴这种方法改善一下教学过程,在每节课开始的“导言”,即“第一句话”、“第一件事”“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都要扣紧教材、设计、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抓住不同变化了的时机,激活学生思维的出发点,根据学生求新、求异、求趣的心理,给学生以无穷的魄力。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中,活动最有利于发挥学生装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人的生命力和丰富的个性只有通过活动,并在活动中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皮亚杰曾说过:“个性的发展实际就是练习、经验,对环境的作用等意义上大量活动的产物。”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发展个性,同样也能

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如在进行双人跳绳教学时,为了提高双人之间的协调性,根据儿童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教师做一种双人对跳方法)--抽象概括(引导学生想象,创设新方法)--认识特征的思维特点(跳时紧凑、协调)。学生通过看一看(看教师示范)、做一做(自己练习)、想一想(发动思维)、试一试(自己的创设的新方法)、学一学(学习别人的方法)、比一比(进行比赛)、评一评(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充分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说,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学”、“顽中学”的教学思想,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参与中发展

学生为本”是时代对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维时间马上回答的现象,克服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完全受教师控制;学生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被忽视的倾向;改变学生缺乏自我选择学习的机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转变角色,变体育知识的传授者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法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的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篇7:更新观念努力实践教学随笔

一年级的第一单元是《有趣的声音世界》,有关“声音”的问题简直是太多,太广泛了,没有录音带我怎么上课?学生不听怎么行?为了上好这一单元的课,我到音像书店买了音效光盘,尽量搜集大自然与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让学生倾听:鸟叫声、流水声、海浪声、飞机起飞的声音等等,学生们很高兴,说出的感受是五花八门。此外我还寻找了各种能发出声响的物品,学生们喜欢上了音乐课。其中也有一段小插曲:我在播放“海浪”的声音时,大部分的学生听到的和说出的,大致都与“水”有关联,一年二班就有一个学生非要说他听到的是地震和爆炸的声音,马上就有学生与他“理论”了起来,教室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有的学让我说是什么。我说:“小朋友听到的都对,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不能要求别人和你是一样的,这个小朋友想得很好。”学生们立刻安静了下来,我也松了口气,因为我没有把我的思想强加给学生。

一年级上课和其他年级不同,二十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看上去不像在上课,倒像是在玩儿。每次我和他们一样坐在地上,感觉一下子就与学生拉近了距离。在学校的观摩课上。我上了《动画城》单元《唐僧骑马咚得咚》一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上课开始,我利用动画导入新课,请学生欣赏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尾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欣赏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因为是他们非常喜欢看的,又是他们熟悉的,所以很多学生都会唱。欣赏完后,请学生模仿白龙马的啼声。我分了两个层次来教学:一是让学生用乐器来敲一敲、打一打,二是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用身体发出声音来模仿,让每一位学生都来参与其中,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儿歌《唐僧骑马咚得咚》是学生熟悉的,几乎每一位学生都会说,但他们说的与教材不一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就是学生熟悉的版本,对教材进行了补充,效果非常好。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课堂中,我请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来扮演《西游记》中的人物。伴随着熟悉的儿歌,拿着道具,学生们热情洋溢地投入表演。虽然他们的表演赶不上专业演员,台词说得不很流畅,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他们的兴趣,却增强了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针对这一课,学校里的教师提出了许多的不同意见:有的说这种席地而坐的形式非常好;这个教材挺好的,选择的动画片都是学生熟悉的;学生表演得好;也有的说应该多分几个小组,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表演……

篇8: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

一、倡导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为了达到培养目标,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必须把传统单向教学方式改为双向教学方式,必须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由强调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转变;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教学转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应“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应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动因,以实际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教学内容上强调“用”,在培养能力上实现“两个三教”,即教知识、教能力、教素质;教会学、教会用、教会创。应尽快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传授知识向培养动手能力转变。

二、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力

会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判断意识,强调风险意识的灌输,将案例分析和知识点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风险预测能力。其次,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中,贯穿于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中,使学生更加理性认识,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做到把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最后,在顶岗实习中,让学生参与实际业务处理,让学生在真实的经济环境中进行磨练,同时也现场感受会计职场的氛围,并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其职业判断能力得到根本性提高。为以后更好地走上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财会人员在制票、填证、记账、编表等账务处理时的一系列动作应符合会计动作程度、动作方法和规范化要求,力求达到熟练、协调、迅速、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是财会技能考核的着眼点,实现这一能力的途径是强化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单项实训、分项实训、校内仿真模拟实训、校外顶岗毕业实习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会计实践课程不应再设置为过去的一门会计实验课程,而要取代以多学科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能力训练课程和审计学、财务管理、证券投资等案例分析实践课程。

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财会职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但要有很好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而且要有很好的社会融合能力,是一个对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兼备的岗位。会计人员身处经济工作第一线,要对企业的股东、经营者和政府负责,工作强度和职业风险很大,财会人员除了要有责任心、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外,还需要学会寻求同事的理解和合作,化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是会计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它有助于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有助于其在会计职业生涯中稳定发展。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切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按这种方式培养并进行规划,在教学环节中起到潜移默化的积累效应,采用这样的逐步渗透的方式,使岗位专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专业能力和多种核心能力的培养。这种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它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提高会计教师的执教能力

提高会计教师的执教能力,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另外,通过集中学习讨论文件精神、外出参观考察、教学教改研究、学历教育及“传帮带”等手段,使教师真正领会高职教育理念、提升理论水平与执教能力,逐步锻炼出一支教学水平高、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当今世界会计学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合格的会计教师必须不断地吸收新观点、学习新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最新的会计知识和信息,使学生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构筑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是未来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学校内部环境措施,而它的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会计专业教学的质量,以下将会在内部改进措施方面详细讲述。

六、结语

中职会计教学培养的学生是直接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会计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我们不仅要教导他们学会会计职业技术技能,还要了解会计人员的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要以准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和塑造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才。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会计工作、会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此同时,我们的中职会计课堂也受到了挑战。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中职会计,教学观念,教学质量,更新

参考文献

[1]张宝悦.适应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J].会计之友,2007,(2).

[2]张凤英,刘翠玲.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迅,2006,(9).

篇9:更新课程观念 创新作文教学

一、构建有序的写作训练体系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解决写作关键环节的训练问题,讲求训练的有序化;同时,教师要建立科学的、发展的作文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1.写作能力训练的有序

有序的能力训练是将写作所具备的各种能力(观察、想象、思维、积累、审题、文体运用、写作布局、语言表达、文章修改等)融合于日常教学中,形成一个有序的作文写作训练体系。

如文体运用,可以从文体规范角度构建高中作文的文体训练体系,进行序列化指导。高中阶段训练的文体应该有这些:记叙文、议论文、诗歌、微型小说、创新文体(故事新编、书信体、新闻报告体等)。其中,记叙文和议论文是训练的重点,其他的文体了解即可。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有序安排:将高一、高二上学期的训练重点定在记叙类文体范畴,同时了解诗歌(结合诗歌单元的教学)和微型小说与故事新编(结合小说单元和《外国小说赏析》选修本)文体;将高一、高二下学期的训练重点确定在议论类文体范畴,同时了解创新文体。

2.评价修改的有序

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作文评价修改水平的提高同样需要有一个系统有序的训练,根据点面结合的原则,一是教师要注重“全面”,对高中作文发展性评价的若干条评价标准,我们都要系统地予以安排,这些标准包括:准确地理解题意;立意准确、深刻、新颖;感情真挚;材料准确、丰富、典型、新颖;合理巧妙地安排结构;语言准确、鲜明、简洁、生动;立意、选材、谋篇、语言等有所创新。

二是要注重“点”的合理安排,如高一训练的文体是记叙文,所以,评价修改可以以“感情的真挚”为突破口。

三是要注意“点”与“面”的结合,如在针对“感情真挚”这一表达方式时,可以结合语言、选材、结构等方面来综合评价修改,从而形成一个有序循环提高的训练模式。

二、创新升级作文教法

1.贴近生活,创新作文命题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让他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生活、欣赏生活。有了对生活实践的积累,写作素材自然就信手拈来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命题方式,让学生自主“找题”,教师不再规定具体的题目,而是指定作文范围、题材和体裁,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和独立创造的空间。

写作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一个一步一步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认识实践过程。好的文章,总是先从生活中寻得素材,再从素材中发现生动深刻的东西,然后形成观点,最后确定题目。

2.加强语言和思维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文章要有新意,所运用的语言就必须有个性。语言创新可以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意蕴深厚方面下功夫。词语生动首先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词语的灵活搭配更需要打破常规,大胆想象,敢于创新,这样就可以把静态的事物写活,把动态的事物写得更加逼真,把平常的事物写得形象动人。

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教师要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指导阅读教材时,可以有意识地从思维层面训练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同时将思维训练与语言表达训练统一起来,仿写就是不错的途径。

3.教师评改与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

如前文所述,作文是一个人语言与思维的体现。因而写作会因个体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在评改时,不能沿用传统的“一刀切”“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应用不同层次的标准衡量不同学生的作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改应该秉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特点,给予不同的评价。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评改语言的运用。例如,对学生写作态度的评价可以采用“主动、积极”定性;对写作品质可以采用“很好、好、还需努力”等来定性;对写作的性格可以采用“勇敢、顽强”等来定性等。对学生各抒已见的有创意的表达要予以充分鼓励;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多读、多记、多观察”等日常写作习惯的评价。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构建科学的写作训练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是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篇10:[作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观念应该更新

[摘要]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会计专业必须注重的一个问题。文章从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会计实践教育薄弱环节的原因,就改进会计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会计教育;实践教学;改进措施;动手能力

[作者简介]高伯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财经学院副教授,河北 秦皇岛,066004;张建宗,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财经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河北 秦皇岛,066004;薄云霓,秦皇岛市医保中心,河北 秦皇岛,066004;张茵,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欧美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004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8-0175-000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同时会计职业岗位的就业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就业,而用人单位大多需要的是“实干”人才,而不是“研究”人才。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理念就应从“研究型”转变为“实干型”。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因此,研究会计教育模式、改革传统会计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会计人才,已成为我国会计教育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会计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一)教学理念陈旧

对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竞争的主要优势,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然而,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仍影响着会计教育,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表现得很明显。侧重于向学生传授会计理论知识,会计理论知识的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重通常超过三分之二。学生虽然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会计报表,但在如何解决会计实际问题上却显得不足。尽管会计教师已认识到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还存在着对会计实践性教学这样那样的片面性理解。

(二)实践教学环境差

目前,大多数院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会计实验、实习需要。但是,就实验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验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实习实训的需求,效果不理想。另外,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一般以给对方培养人才为条件设立,加之多数企业不愿成为学校的会计实训基地,因而校外实习基地严重缺乏,使得学生的专业实习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从目前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脱离实践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一方面,现在的会计教师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进入教学岗位后,教学任务繁重,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到企业参加会计实践和了解会计的实际工作情况。因而其教学内容完全来自教材,缺乏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案例。另一方面,大多数学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组织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障,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教育提出新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计正面临着企业环境和会计行业本身的快速变化,会计职业界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专项服务越来越专业,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相比较而言,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教育进行改革,以缩小教育与实际的差距。

(一)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要求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

以前,用人单位往往是根据应聘者是否具备要求的学历而作出选择,现在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对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所作的调查可看出,用人单位在重视求职者全面素质的基础上,更注重其实际工作能力。注重会计求职者应具备的素质能力依次为:沟通能力、整体平均成绩、会计学科成绩、会计实习经验和在学校学习期间其社会会计兼职情况或经验。而据已经参加工作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反映,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远远不够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经济发展趋势要求创新型人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理论创新以及各种创新的相互结合。发展知识经济,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传统的会计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匮乏的。

(三)企业需求要求会计毕业生应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对会计专业人员开始关注其核心素质能力和应变能力。例如,要求会计人员理解新会计准则,熟悉相关法律制度,等等。此外,由于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在会计教育中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高效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问题。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改变原有教学模式,探索会计教育的新路子,突出会计教育的实践性。如何应对会计教育发展趋势的挑战,成为学校应认真面对并切实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三、创新会计教学模式、改进会计实践教学的几点设想

(一)更新教学观念

对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竞争的主要优势,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所以,更新教学观念、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是当前会计教育的关键所在。

更新观念,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要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重点就是要设计出适应于会计实际工作特点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未来的会计人员必须具有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与他人一起共事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像英语、计算机、演讲技巧、数码字和文字书写技巧等都要进入实践技能项目作为会计人才的硬件素质之一。对知识结构而言,应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负责人整合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经济业务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会计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速度的加快,我国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不断发展、完善,教师要随时学习最新的会计法律法规,更新知识,拓展视野,不断提高会计理论修养水平,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要定期到企业单位调研和实践,使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紧密结合。要争取通过参加相应的资格考试,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达到会计教育对教师“双师型”的要求。

1.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培训。向企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会计教学工作,进行教师培训,又让他们担任会计课程教学,弥补在校会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

2.采取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提高会计教师

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对未经过实践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安排到企事业的财会部门进行业务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3.鼓励会计教师经常到企业进行调研,从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际操作,并能够解答会计循环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中一些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具有综合和分析会计信息的能力。会计教师的讲授应立足于“走向社会”这一基础上,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掌握新的会计信息,可以建立“教师联系企业制度”,这样不但能使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有助于学生得到第一时间的会计信息。学生开阔了眼界,也感到一种紧迫感,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莫大的需要与兴趣。

(三)改进实践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

必须将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理论教学活动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搜集会计案例。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其处理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

(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保证学生实践的充足环境

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拟实际会计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同时加强校企联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这是因为:第一,这类企业是学生求职的主要去向。第二,企业会计比较贴近现代财务会计。教师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有利于实验教学尽可能贴近实际的要求。

(五)改进教学方法

现在学校授课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按选定的教材讲,学生记笔记,作业是教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做,学生没有主动性,基本是被动学习。在会计实践教学中也是强调教师的重要性,但实践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所说的都是对的,要以教师说的去完成,大多数学生养成碰到问题不是自己如何解决,而是找教师帮忙解决的习惯,这对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很不利。

因此,必须改革会计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教师中心的偏向,由关注教法变为关注学法,即不是要学生学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怎么学。

1.会计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为主”。会计实践教学活动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到结束阶段,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会计实践教学的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学生可以分组分岗位或单独进行会计模拟实务操作,从原始凭证的识别、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到财务分析整个业务处理流程完成一次会计循环,碰到问题也应该养成习惯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将是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2.教师讲授为辅。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辅以适当的教师讲授是必要的,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帮助解答问题。指导教师不应该提供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应更多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会计知识,通过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在实践教学开始前,对指导教师可先行进行培训,强调引导方法而不是给出答案,指导教师更多的时间是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每天都被学生包围无休止解答问题。当然,指导教师也可以精讲部分难点内容,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练,既动手又动脑,既有师生互动又有学生问互相讨论。真正实现了实践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学会了如何学习,而不是问会了会计知识。

3.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和强化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配备了比较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这就要求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要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化会计电算化应用。因此,教师在会计教学中应积极推广会计实用软件、多媒体课件、考试软件的使用。教师利用会计核算软件教学,能全面、形象地介绍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会计核算程序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对各主要财务软件的练习,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通过学习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前顺利取得会计电算化证等专业技能证书,以增加他们的就业砝码。

篇11:[作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观念应该更新

传统的学校教学管理随着时代改变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已然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为培养出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必须对以往陈旧的教学管理模式予以改革,融入新的观念,实行新的管理机制才能实现新时代开放的学校教学管理。

一、新形势下学校教学管理的更新

1.从理念上实现转变,争取共同治理

传统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主体是由学校科层,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单位实现学校教学管理任务,在明确的制度下实现自上而下的管理,其更为关注从属结构因此并不适用于目前新形势下的学校环境。传统的教学管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会导致管理者拥有较强的控制欲望和管理主义,与眼下学校的专业属性和变革理念并不匹配。学校教学管理并非一项简单的工程管理任务,在形势下应当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打破封闭式思维,与多方建立联系,全面、科学的考虑教学管理的特殊性,争取以整体性的管理实现教学管理目标。在理念上实现转变,将以往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变为共同治理的想法,在多元化主体的共同管理下,能实现教学管理的和谐和互动。管理不仅是从上而下的,应当更为自由和灵活,以多角度的思维意识注重提升教师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管理共同治理,协调学校其他系统,形成新形势下新管理模式。

2.发挥专业职能,转别为自主化的管理形式

在学校教学管理中,不同的岗位职能专业性均很强,为满足新课程标准,提升学校教学效果,应当对专业岗位的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充分发挥专业职能的同时对工作加以创新。在新形势下不仅社会公众更追求自我和个性,对于学校教学管理而言,也应当认知到改革和自主的必要性,在教学管理中不能仅行使自身的权利,应当意识到学校的义务,并非只对学生单方面的要求,更应当倾听到学生的要求,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需求,从而以人性化、自主化的管理形式不断创新。若仍坚持以往传统的管理形式,始终处于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角色,而不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很容易导致学生在长期紧张的被动状态下产生心理畏惧或者厌烦情绪,并不利于培养新时代综合素质人才。只有加快教学管理理念的更新,充分意识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提升专业职能的基础之上,转变为自主化的管理形式,才能匹配学生的发展需求,调动其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创新和人性化的管理形式,实现新时代的教学管理目的。

二、新形势下学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策略

1.以教师多元化的评价系统,实现教学管理的创新

任何教育活动都脱离不了教师的参与,教师是学校知识传播的使者,是学生与之密切接触的对象,学校的教学管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我管理。由于教师日常的行为、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态度都会都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应当对教师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的创新,完善教学管理的模式。在以多元化形式评价教师时,可充分考虑到教师个体的特征和差异性,避免用“一刀切”的形式对所有的教师评价,综合认知教师的年龄、性别、专业、工作背景、专业性质、学科区别等因素,以特色化的形式给予教师肯定和认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鼓励。在教师评价时,应当完善评级和考核机制,多角度的实施考核,不仅从精神上给予鼓励,还应当从物质上予以嘉奖,除了设立综合荣誉之外,还可以设立单项荣誉例如“课程开发奖”“理念创新奖”“专业技能优秀奖”等,在多元化的评级系统下,提升教师自我管理意识。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下,对自身有更深的了解,加以改革和弥补自身的不足,激发工作和学习的热情,从而提升实际教学效果。

2.管理中心逐渐下移,实现扁平化形式的教学管理

管理中心逐渐下移是满足新形势学校教学管理的必要措施,创新的改革了学校教学管理形式,方便了各个级别的人员沟通和交流的同时还加强了每个人员的责任意识。管理中心的下移实现了扁平化形式的教学管理,确定了各级责任人,将一个年级组或者一个教研组作为了管理核心,对应的强化了部门责任意识,有利于各个组织发挥其能力,展现其优势,在彼此互动之下提升教学管理效果,转变了以往单向管理的形式,让学校的各个阶层主动自觉的增强自身的责任和自主意识。扁平化形式的教学管理可提升基层人员在学校管理中的能力,依靠基层的力量为教学管理注入新的生命力,建立有机和谐的管理职权体系。管理中心的下移并不代表学校高层领导放弃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而是以另外一种更好的形式帮助高层领导在实际中增强教学管理效果,权利的适当下方可方便人员调动学校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在有力的资源协调下,学校基层人员能更好调动起积极性,促进能力的发挥,同时站在最佳的执行管理位置上,依据现实具体情况,密切各个部门的沟通,及时发现管理问题再进行汇报和研究,从而不断改进管理模式。学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应当本着理念和方式的更新,从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实现管理中心下移两个方面加以创新,从而在全面、科学、共同治理下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清华杨朝春:近年考研英语作文难度变化分析下一篇:简历如何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