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德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

2022-09-10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社会成员具备独立完善的人格, 高校德育工作理应重视大学生个性培养, 发展其创新能力, 并逐步探索新的途径, 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心转向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

1 发展学生个性是新时期高校德育的神圣使命

高校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就是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塑造其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品格, 以便将来更好的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

1.1 知识经济为人的个性发挥提供了时代基础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及使用等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形态。知识的拥有者是个体的人, 而且知识总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发挥其核心作用。知识创新离不开人的创造性, 它往往与人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人的独特个性是知识创新的内在基础。因此, 知识经济时代必然是一个崇尚个性、注重个性发展的时代。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就曾预言, 21世纪的大趋势是“个人的作用日趋重要”, 因为生机勃勃的社会只能由生机勃勃的个体构成。由此可见, 个性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1.2 培养学生个性是现代德育的题中之义

在现代教育的范畴中, 教育平等是一个重要方面, 它强调, “人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 只有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基本人格和自由的发展, 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1]因此在教育平等的观念中,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发展自己的个性。在此基础上, 教育能否为社会提供个性完善、人格独立、创造性强的人才, 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当前这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素质教育, 而在高校中, 思想道德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基石。因此, 高校德育工作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既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 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1.3 当代大学生有追求个性独立的强烈愿望

我们当前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急剧分化。旧的价值观念体系正逐步崩塌, 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整个社会充满多元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冲突与激荡。当代大学生不愿接受一切既定模式的禁锢, 有强烈的自主意识, 希望能在这个变革的社会中独立思考、自主选择。有人曾把他们称为“混血的一代”, 认为“这代人的脑子既装了儒家、又装了老庄、还有马列、毛泽东、罗斯福。他们的行为准则也变幻不定, 忽东方忽西方, 忽传统, 忽现代”。[2]这种“混血”特质无疑使他们不成熟、不稳定, 但也正由于这种特质, 会促使他们不断思考、不断在批判中作出新的判断与选择。这种创新精神, 以及在追求个性独立方面表现出的坚决果敢, 是其父辈身上所没有的。这使高校德育工作对象自身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而为德育向个性化方向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由上可见, 注重个性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我国高校传统德育模式的确存在弊端, 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必须改革和创新, 以促进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发挥了关键作用。

2 高校教师应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个性化德育模式

2.1 教师要解放思想,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树立个性教育观

由于传统德育模式弊端的影响, 许多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否认学生差异性, 抹杀了个性。容易造成人才培养的僵化, 必将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因此, 高校教师必须转变这种“一刀切”的教育观念, 树立个性教育观, 这样才能彻底发挥学生的潜能, 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要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 要求教师一是要把握好社会大环境对学生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教师要分清现实环境中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既促使学生在多彩社会中形成多样个性, 又能尽量避免不良环境对个性发展的消极影响。二是要求教师尽量以激励方式保护学生个性发展。在不影响总体教育目标的前提下, 可以对学生实施多方面的激励, 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只要不是原则问题, 就不要怕学生犯“错误”, 比如象学生组织活动时所出现的一些失误等, 实际上是一种有预期收益的成长代价。而这种环境的创造正是在当前的德育现实中最为欠缺的。

2.2 教师要培养学生参与德育的主体精神, 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

长期以来, 我们在德育工作中突出学生被动性, 忽视其主体存在性, 导致了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为此, 在德育方法上, 教师应重视启发学生主动分析、判断和选择。如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像学术交流、文体活动、社会公益宣传、慈善服务等。这些活动能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 培养自主判断能力, 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参与意识,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此外, 教师还要注意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人的完善个性的最终形成, 是要依靠教师的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统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3]自我教育既是个性培养的手段和过程, 也是个性培养的目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更为充分、正确的认识, 才能使学生把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转变为自律, 最终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2.3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当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 获取新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 这就对新世纪的教师素质提出挑战。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及文化素质, 引导学生培养分析、判断、运用信息的能力, 形成健康完善的个性品质。此外, 教师也要同样注重自身个性的培养。在《教育的革命》一书中, 乌申斯基指出:“教育者个人不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 就不可能有真正渗入性格的教育。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 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4]德育个性化需要教师具备自己鲜明的个性, 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形成与众不同的教育风格, 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 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积极探索创新, 将自己的情感、意志、追求、信念融入教育过程, 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和良好个性, 以影响、教育、感染学生。

在此基础上, 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敬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保证。为此, 教师要牢固树立起服务意识, 在具体工作中对学生多创造机会, 少摊派任务;多进行有益指导, 少规定硬性指标, 这样才能保护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摘要:时代发展呼唤个性化人才, 新时期高校德育必须以学生个性充分健康发展为其价值取向。高校应不断改革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 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之路, 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 最终培养大批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高校德育,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坚.学校德育与人的个性发展[J].教学与管理, 2001 (1) .

[2] 我们拥有怎样的一代[N].中国青年报, 1993, 2, 2.

[3] 陈学法.个性培养与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 1998 (3) .

[4] 申云同.德育工作的创新及个性化理念[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5 (9) .

上一篇:园林坡面绿化施工技术研究下一篇:怎样让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