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论文

2022-04-15

[摘要]网络微博是高校大学生网络自组织中即时性很强的信息共建共享平台,是一种高效、即时、多向的传播交流平台,是大学生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充分重视微博的开发利用,将微博的信息资源转化为供广大师生共享的公共信息资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论文 篇1:

浅谈高校班主任如何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

【摘要】高等学校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那么高校班主任如何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笔者从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出发,当好学生心理医生,策划主题班会、营造优良班风等环节积极探索大学生德育的新方法,希冀对同行们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班主任;大学生;德育工作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既担负着班级“设计师”的使命,又担负着“施工员”的重任。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抓起:

一、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班主任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从而赢得学生的爱戴。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为此,班主任要改善自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深入学生宿舍、课堂,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主动地、努力地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谈对话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班主任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做些什么,想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从心理上接纳,从心底产生敬佩,师生关系才会和谐。

班主任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关爱学生。一个挚爱学生的班主任,自然会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望,自然会博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就会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同时,理解与沟通必不可少,还需要无时无刻的激励教育,“多激励、少批评”要求班主任善于发现学生的自身优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激励学生积极上进。

二、当好“心理医生”,因人施教

班主任应从单纯的思想建设者变为心理护理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家庭、社会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的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班主任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三、精心策划主题班会主题班会

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笔者注意主题班会内容的系列化,内容丰富,又符合学生实际,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学校所在城市邵阳市正在进行“创国卫”活动,笔者策划了《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地球》主题班会,通过本次活动,了解我们可爱的家园——地球的生态环境正遭受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创卫”行动。

四、培养班级正确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在班级管理中,班级风气是评价一个班主任工作成绩好坏的依据。一个有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可以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制约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无形当中的巨大的教育力量。班风是反映一个班级精神面貌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培养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纪律严明的良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对学习和生活在这个班级中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良好的班风应该是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反映新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而且,它还应该具有本班的特色。

五、与时俱进,探索德育新方法

班主任要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方法:一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的模范行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因为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班主任只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才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以情感人。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生病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关心照顾,组织学生送温暖,给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把做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三是建立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德育工作要逐步规范化、制度化,要量化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逐步完善量化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是高等学校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建立学生操行评分制,每日根据学习、生活、宿舍卫生各项活动的情况总结评分并加以奖励、惩罚,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两者紧密结合,把规章制度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做好德育工作提供机制和制度上的保证。

总之,班主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先行者,班主任要经常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求知的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培养他们健全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参与竞争的思想意识。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真正给学生精神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作者简介】

刘桂江,男,单位:湖南邵阳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作者:刘桂江

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论文 篇2:

试析微博在高校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及其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摘 要]网络微博是高校大学生网络自组织中即时性很强的信息共建共享平台,是一种高效、即时、多向的传播交流平台,是大学生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充分重视微博的开发利用, 将微博的信息资源转化为供广大师生共享的公共信息资源,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微博;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空间资源

微博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改变着高校大学生的思考习惯、交往方式和信息传播的模式,成为最即时、用户最活跃的媒介平台。特别是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下, 青年大学生越来越习惯通过微博传递信息、沟通情感、增加友谊、议论时政,微博越来越呈现出强烈的自组织性质,不同于传统的“他组织”。因此,如何对待、应用微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已经对高校德育机构和部门提出了决策、沟通以及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一、微博在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发展现状

根据一份基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题为《高职院校网上青年自组织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调查报告》显示, 通过发放4257份调查问卷, 得出目前高校大学生使用微博、QQ群等新媒介的人数非常庞大,76%的人认同使用微博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常态方式。微博为现代青年提供了一种公共空间,一种不同于传统“他组织”的新型的自组织样式。这种自组织信息的传播由于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具有一定的类同性( 相同的生活、学习、工作背景, 趋同化的目标追求以及类似的职业生活状态等) 而带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指向性( 主要集中在社会公益、时尚交友、时尚运动和社会娱乐等领域) , 呈现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社会组织化特征。

高校作为全社会最大的青年聚集场所, 不仅是重要的知识、智力密集区域, 同时也是全社会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重要的引领者和起源地, 因此高校大学生在利用微博中, 更多地呈现出高校的特点:

一是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上以现实中真实人际关系为基础, 通过人缘、地缘、校缘、职缘而形成的信息传播模式。二是在内容上其知识含量和信息质量相对较为丰富。

首先,大学生关注和使用微博是基于对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新的代际人群,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基于人缘、地缘、校缘、职缘而形成的信息网络、人际网络和交往模式, 试图在不同的地域、领域等差异性空间中寻找新的信息来源和生发点,不满足求同性极大的传统信息模式,而以极大的兴趣去寻找因为差异而必然带来的不同甚至是相互对立信息的碰撞, 坚信正因为这些碰撞才有可能擦出新知识、新思想的火花, 并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接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这个角度上讲, 微博最有条件和基础符合他们的需要。

这是因为在微博的平台上,用户既是发布信息的节点,同时又是接受其他用户信息的节点,用户之间的互动本身就是一个新的信息,甚至可以改变信息的传播路径和状态。这样,每一个微博用户都会以自己为中心形成一个信息传播网络。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微博既不同于传统的web1.0产品,也不同于web2.0的诸多产品,如博客、SNS。”①青年大学生正是看中了微博的独特价值并大胆尝试,使得微博成为高校大学生时下跟踪和传播最新信息和言论的最佳渠道。

其次,使用微博契合大学生作为新生代人群的开放、碎片化的生活样式与心态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普遍反映使用微博使他们感觉得到了个性化的自由表达空间,不受时间、空间、写作格式的限制,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都可以随意点染、上传到微博页面,或者满足对外交流的需要,非常随性和方便。此外,大学生使用微博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使微博成为生活的即时记录甚至“直播”。一些大学生上传的文字或者图片就是当事人上课、出行、参会、聚会等活动的即时记录,内容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功能使得微博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照相机”,这是非常新颖的。

无可否认,这种即时性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碎片化和随意性所产生的垃圾信息。微博的主人所写的信息往往在聚类的受者那里就成为无价值、难以理解的私语化的信息。因此大学生一方面不满意微博信息的垃圾化程度太高,但是另一方面却依然趋之若鹜,这就更凸显了微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总之,微博的即时信息共享的功能满足了大学生与人交往的需求,由于微博是一种开放的网络信息交流圈, 在网络技术环境下, 这种信息交流圈可以跨地域、跨系统、跨行业存在, 信息触角会延伸到社会的各个组织系统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超越大学生所处环境中的各种利益纠结, 因而深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

二、大学生使用微博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在课题组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对大学生用户使用微博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关注集中在技术方面因素,比如:无法通过对内容进行分类,查看不同类型的微博;缺乏让自己获得更多关注的有效手段,失落感普遍存在;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割裂,线上活动虚拟化难以成为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有力依托,朋友熟人少,缺乏互动;微博是新产品,认知和学习的门槛较高,难以在朋友圈子中推广,发布形式限制多,活动范围有限,比如微博就限制140的字数上限、不能发多图、评论中不能发图,等等。实际上,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有效管理以及校园和谐的角度看,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存在着一系列结构性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微博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

1.微博用户的复杂性、虚拟性、异质性增加了高校德育工作引导的难度。微博聚集了大量不同校园的大学生成员,其实也就是把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反应快,易偏激的特点高度凝聚化在群网络社团里。根据一份基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题为《高职院校网上青年自组织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调查报告》,对大学生微博用户的微博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在微博中最经常出现的语言句式是动词,这说明大学生通常使用微博来报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生活经历;而在个人页面上最常出现的关键词,包括“新粉丝”、“音乐”、“女朋友”、“Ipad”、“找工作”、“考试”、“游戏”等时新事物,相对来说政治性社会性话语则较少,如“钓鱼岛”、“黄岩岛”、“地沟油”、“个人所得税”等问题,较少出现在大学生微博关注中。

2.微博是一种自发性极强的自组织形式,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具有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人群的特征和规律,比如,一般而言,一周之内微博在工作日的发送量较高,用户在周二最为活跃,周三和周五其次,一天之内,用户最为活跃的时间为上午11点到下午3点。①这与社会人群(以白领上班族为代表)的工作规律是一致的。然而大学生使用微博则有不同的规律。根据调查,大学生使用微博,在周日至周四发送量最高,越高年级的大学生在此段时间内对微博的使用越频繁,其中周日最活跃,其次是周一晚上和周四晚上,一天之内,大学生最为活跃的时间是下午4点至晚上11点之间。

当前在大学校园的微博群体事实上游离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之外,这种在辐射之外的微博群体对和谐校园构成了一种潜在的隐患。

3.缺乏专职部门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使大学生微博群体脱离于高校德育工作者监督和引导的范围。

党中央极为重视微博的网络舆论场角色以及聚集民意的重要作用,对其进行监管的决心一直都很坚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大学生微博用户的数量众多,言论和信息的多样性和异质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就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微博用户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非常热烈,对社会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社会不平等、食品不安全、就业难、房价过高等问题时有不恰当言论出现,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生不满情绪的宣泄渠道。从积极的角度看,微博承担了释放大学生错误社会观察和现象分析所形成的社会毛段的“解压阀”,但是从消极的方面看,微博同时也可能变成培养、积累大学生负面情绪、错误的社会观察和现象分析的平台。此外,微博的传播模式使突发事件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极为迅速,这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无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如何将大学生微博用户话题的讨论控制在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法律规范之内,又不损害他们的积极性,这是一个需要从技术、情感和制度方面加以重视和解决的系统性问题。

(二)微博是高校德育深入大学生活的新机遇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微博在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出现和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实则也是一个契机和促进。首先,它为高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深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提供了新的平台,增添了新的载体。在课题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已经有相当部分教师利用微博与大学生保持课余的、较为频密的联系,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辟的个人微博对学生开放,在微博中设置了“时事关注与评论”、“生活情趣好去处”、“我们的思考”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观察和现象分析,解答学生提出的一系列个人学习、职业发展以及情感困扰等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是为高校思政课开辟了第二课堂,也是为高校德育工作找到了一条可以利用微博群体提高思想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的新的路径。高校德育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微博群体作为新的载体,创建有吸引力的、符合时代主流的精品型微博,扩大影响力,主动占领德育教育新阵地。

其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未来中国社会的骨干力量的重要组成,如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优化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过程中的能力培养,缩短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完成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培养,是当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适应性的应有之义。从适应社会的角度看,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微博等网络自组织有利于加强和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满足了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需要,有利于大学生进行社会观察和形象分析,以及自我培养方向的调整。从生活化的角度看,微博也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情感、交往、就业、成功、自尊等需要。微博作为大学生沟通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必将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微博用户经常性地通过浏览微博、撰写微博文章的方式与社会保持联系,关注时事热点、跟进社会问题追踪调查以及进行话题性对话,与他们的社会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部分大学生通过微博,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学习、交际和求职。

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是一项应该常抓不懈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投入的工作。微博由于其“成本低、覆盖广、效果好”的优势,的确是可以加以利用的新的载体和平台。如何在这方面入手,促进大学德语走进宿舍、走进大学生精神生活,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新的问题和机遇。

〔参 考 文 献〕

〔1〕薛德钧,田晓虹.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黄明睿.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其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07).

〔3〕朱婷婷,周香.非正式组织及其管理对策〔J〕.当代经理人,2006,(02).

〔4〕李磊,王名,沈恒超.网上社团及其管理:NGO新领域探讨〔J〕.南京社会科学,2002,(01).

〔5〕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李林洪

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论文 篇3:

高校大学生就业德育工作

[摘要]现今社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德育能够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领大学生正确择业。因此,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应通过完善大学生就业德育的内容、改进大学生就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展大学生就业德育工作的载体、加强大学生就业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德育的体制管理等途径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关键词]德育  就业指导  择业观  职业生涯

[作者简介]杨艳春(1978-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長春  130021)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高校教育体制发生了变革,为了契合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各高校都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德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素质,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继承并发扬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自强不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是,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促使大学生的思想发生变化,不能够正确面对就业问题,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完善大学生德育的内容,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一、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是影响其就业的直接原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对自身的充分认识,不清楚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爱好等,对职业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盲目追随社会的趋势或者遵从家长的指导、安排等;一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够努力,专业技能不扎实,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面临就业时,出现心理素质低下、缺乏自信心、法律意识淡薄、职业发展不明确等问题;一些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准,就业期望与社会现实差距较大,对就业的前景担忧。

(二)学校、社会等客观原因

学校方面,一是高校的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不同步,专业设置不合理,陈旧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低成本专业开设较多等;二是近年来高校盲目扩招,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加,致使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难问题突出;三是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不够重视,虽然国家要求高校对学生开设就业指导教育课程,但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只是走形式,没能真正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

社会方面,一是社会的不良风气、不健康的网络环境等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大学生过分注重利益得失,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摒弃了优良的传统美德,影响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二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歧视某些群体,招聘的条件有失公平,致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伤害。同时,父母对大学生的建议、期望,使大学生争相选择大城市的工作,不愿在小城市就业,导致就业不均衡现象产生。

二、德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我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高校教育体制和就业制度的变化,严峻的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各高校应该积极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进行探究,并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和德育工作,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方向。

第一,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职业选择是大学生面向社会、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正确和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刚进入社会,很难适应新的世界和生活环境,遇到事情也难以理智判断并正确处理,这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进行相应的德育工作,能够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思想观念,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在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时,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事情做出合理分析,以更好的心态走入社会。

第二,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培养,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引领大学生正确择业,切实解决就业问题。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匮乏,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到中西部去,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工作,可以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主动走向艰苦岗位和基层岗位,实现就业。同时,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使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实现职业的稳定发展。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渴望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在工作岗位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正确认识自身与企业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实现自我价值是在实现集体价值的基础上,就能够在工作中奋发向上,明确职业的发展方向,转变职业观念,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德育工作的途径

(一)完善大学生就业德育的内容

大学生就业德育内容应与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及荣辱观相结合,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公民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则,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另外,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心理教育。健康积极的心理有助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在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法制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懂法用法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大学生刚进入社会,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用法经验,在权益受到侵犯时,不能有效利用法律武器与犯罪行为对抗。法制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能够提高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第一,高校要把德育工作与学生的日常教育结合起来,从大学伊始就进行分阶段的德育教育,使德育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对低年级的学生要通过介绍其所学专业的发展情况、发展方向,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对高年级的学生要让其认清就业形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毕业季的学生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择业观,开展就业宣传讲座、优秀毕业生演讲等活动,帮助他们消除思想上的错误认识。设立就业咨询和就业指导部门,由专门的辅导老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解除疑惑,指导学生就业。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实行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辅导,从踏入校门的时候就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将职业生涯的辅导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生涯可以为学生提供面试技巧,分析就业形势,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职业咨询,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目标,为就业打下基础。

第三,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丰富德育工作方式。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及时收集、传播教学内容,也可以及时获得就业信息和用人要求,并及时对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出调整。现代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丰富课堂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或者课堂,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就业。

(三)拓展大学生就业德育工作的载体

第一,促进校园媒体载体的构建。现代互联网技术提供了大量、及时的信息,高校应该抓住这个优势,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在校园网络上加强德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建立就业指导论坛、热线服务等平台,实现与学生的及时沟通,对学生的就业进行及时指导。同时,高校要发挥传统宣传媒体的作用,注重校园广播、板报、校报、宣传标语等宣传方式,引导和促进广大学生提升思想品德素质。

第二,引导校园文化载体的建设。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高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同时养成勤奋、刻苦、进取的治学精神。另外,高校要利用自身资源,组织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如讲座、文艺活动、研讨会等,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

第三,加强社会实践载体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高校要积极寻找社会上的各类合作伙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同时也可以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为就业打好基础。

(四)加强大学生就业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第一,高校要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高校在选拔和任免德育工作人员时,要采用合理的标准,选拔过程公平、公正、透明,优先选择优秀人才,构建专业化的德育工作队伍,创造良好的竞争机制,激发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第二,对德育工作者积极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技能和素质。定期对德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向他们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组织研讨和理论研究,促进德育工作者的交流,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创新德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德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道德教育的能力,还要能够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指导,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善于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指导措施。这也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自己。

(五)完善大学生就业德育的体制管理

第一,高校的德育需要与理论知识教育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德育工作相关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相互沟通,所以各高校应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日常教学活动的安排,实现德育与理论知识教育相结合。

第二,在德育過程中,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德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根据高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保证高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大对德育研究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德育理论内容,促进德育工作在就业过程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荣誉.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内容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8).

[2]谢庆军.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3.

[3]李艳杰.问题与对策: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2.

[4]李守香.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5]胡长伟.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措施[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7.

[6]李雪.师范类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9.

[7]秦大伟.思想政治教育在师范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作者:杨艳春

上一篇:中国供水企业市场化论文下一篇:本科教学中展示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