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探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取向,它的兴起与发展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积极心理学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人性观出发,并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几个方面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并對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积极心理学探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积极心理学探究论文 篇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积极心理学探究

【摘要】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受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积极心理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是积极的。它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知识。因此,分析积极心理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影响,巧妙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是每个教师都应该研究的课题。以下是笔者的相关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影响有效;实践

引言

本文主要研究积极心理学对初中德育法治课程的影响。基于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现状,首先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影响,包括丰富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积极人格。本文从三个方面,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阐释和探讨了提高初中德育法治课程实效性的措施,进一步凸显了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德育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性的措施

1.科学运用教学尺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教师科学的运用教学尺度,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对自身心理的探索欲望,自主地学习并分析道德与法治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凸显积极心理学的运用价值。同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选取学生熟知的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2.科学掌握时间,引进自我信念。初中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合理地引进积极心理学教学理念,科学掌握时间,使学生树立自我信念,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坚定学生生活信念,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同时,教师作为学生道德思想品质发展的引导者,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學教育,全面培養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比如,在教授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发现自己”时,教师需要在课堂中选择适当的时间,鼓励学生在其他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优势,树立学生自信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面对自己,发现自己,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主动完善与改正,激发学生自身潜能,使学生意识到在小事情中挖掘自身存在的闪光点,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3.科学运用教学角度,强化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总体而言,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归属于思想品德的教学范畴,和心理学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教师需深入掌握教学角度,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力量,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引导与指示,强化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

比如,在教授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维护国家利益”时,教师可以利用实时投影教学技术向学生展示祖国的美好景象与壮观的画面,对学生视觉造成冲击,吸引学生眼球。然后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播放社会服务与祖国建设的视频,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意识,使学生积极地肩负建设祖国的重担,强化学生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亲身投入到建设美好家园的活动中,凸显教学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影响

1.丰富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心理学凸显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积极人性论,解决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片面性问题,使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把积极心理学教学理念融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受到教师的足够关怀与尊重,感受到学习的欢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利于课程教学的发展。

2.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精神来源于自信心,也就是说自信心为学生学习的关键,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扩展学生学习视野,还可以使学生有效地进行人生规划,促使学生朝着心中理想的方向发展。此外,教师在运用积极心理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兴趣爱好,便于教师优化教学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3.健全学生积极人格。积极的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依据,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心理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身思维,使教师时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趋势,如果学生学习态度发生转变,教师可以借助积极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对学生心灵进行开导,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健全学生积极的人格。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手段,通过科学掌握时间,引进自我信念、科学运用教学尺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科学运用教学角度,强化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等,巧妙地将积极心理学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丽.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运用[J].中外交流,2018,(17):97.

[2] 杨丽,杨丽.参与式课堂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7,(11):93.

[3] 刘皎.刍议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中外交流,2019,(9):262.

[4] 马敏华.探讨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南北桥,2019,(12):99.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2.099.

[5] 赵燕.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运用[J].读与写,2019,16(19):27.

作者:林钟

积极心理学探究论文 篇2:

从人本主义到积极心理学的探究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取向,它的兴起与发展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积极心理学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人性观出发,并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几个方面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并對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继承;发展;人性观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其主张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力量以及美德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解读人,激发人的优秀品质与积极力量,从而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使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美好、更有意义。作为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方面“二战”以来消极的疾病心理学模式禁锢了心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本主义理论也为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次重大变革,把人的本性与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极大地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人本主义的发展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渊源。

1 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1.1 人性观上的继承与发展

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从人出发又归结到人,每一位心理学家都有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的限定概念,并以此作为研究工作的一项指针,一种人性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学研究的观点、证据的收集和解释,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刘华甚至提出,人性应该成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笔者深以为然,故而从人性观出发探讨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人性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大理论基础,人性观居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厦是在其人性观的基石上建立起来的。人本主义学家非常重视人性的研究,总体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人性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人性是人的内在本质,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并不是一个静态固有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范畴;有机体内部有积极成长倾向,驱使着有机体向着完满发展,人性具有自主性、内发性、选择性、形成倾向和实现倾向的特点;人性中具有善良性、道德性、建设性、积极性、向上性、可信赖性的价值定向。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其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自身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伤,也应该努力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治愈创伤,也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实现其人生的价值。

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积极心理学都反对把人看作是受本能驱使的动物或被环境决定的有反应的有机体,反对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从各种心理疾病、行为拉回到对人自身的探索中来,人本主义提出人是有尊严、有价值、充满潜能的独特个体,认为人有积极成长的倾向,人可以自由选择、自我实现,使自身趋于完满,沿着这一思路,积极心理学进一步挖掘人的积极品质和优点,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幸福,帮助人们探索生活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最大的继承就是人性观的继承,他们先后举起了心理学研究人性的旗帜,使心理学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回归于人性的科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一起为人性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共同诠释了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都对人性有着积极乐观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人性观视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逻辑起点。

1.2 研究对象上的继承与发展

因为人本主义强调研究人的内在本质,研究人的尊严与价值,所以其坚持把健康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与此相似,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致力于使正常人生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所以其研究对象自然是普通人。

1.3 研究内容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弘扬人的尊严、价值,探索人的动机、愿望,提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可以进行自由选择。积极心理学也在努力构建一幅关于人类优秀品质、美德的宏伟蓝图,既研究人的积极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愉悦、满意、感激等,也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如兴趣、创造力、审美力等,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还研究积极的机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共同的研究主题,两者都强调研究人的需要、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等。

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内容上表现出更为开放的视角。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直把注意力集中于人自身,马斯洛建构了以似本能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实现思想体系,罗杰斯提出了自我理论和人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罗洛·梅主要探讨人的现时存在价值、自由选择,提出了存在本体论和存在人格理论。以存在主义与现象学为主要理论支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主体性与主观性,重视自由、价值、选择、责任、自我、潜能等方面的研究,其始终关注着人自身,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意义。而相比较而言,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就开放得多,其主要包括三个研究主题: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个体层面,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愉悦与积极体验、主观幸福感、个性、价值、兴趣、能力、成就与健康等;在群体与社会层面,积极心理学也致力于研究能够承载美好生活的社会构成——友情、婚姻、家庭、教育与宗教,它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自身的性格力量、美德,同时,它也跳出了个体自身,在更为广阔的社会与群体层面研究人类的幸福与生活的意义,更加重视社会环境的作用。因为积极心理学相信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可见,积极心理学也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好,同时重视对群体与社会机构的研究,重视人际关系,这一切不仅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关乎着人类的命运。

1.4 研究方法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其主要观点的理论根源,以现象学为方法论基础,以整体分析、现象学方法和个体特征研究法等为具体研究法。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促进了心理学方法论的变革,它反对方法中心主义,主张研究对象决定研究方法;反对科学主义,坚持科学方法与人文科学方法的统一;反对原子主义方法论,坚持整体分析法。诚然,人本主义提出的方法论构想是好的,但在实际中,其仍然过分强调主观经验的重要性,重视描述和经验性的分析,这是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推崇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过分强调内在的自我,过分强调理论假设、推演或类推而忽视实证研究,这就给人本主义打上了思辨哲学的印记。人本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甚至成为一种反实证主义倾向的心理学,从而走向了主流心理学的对立面,限制了人本主义心理學的发展。

相比之下,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表现出了十分包容的态度,它一方面继承了人本主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另一方面又不拒绝非实证研究方法,既用实验、测量和分析,也重视描述分析和存在分析。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就认为,获取有意义的证据可以有多种渠道,科学不应该只崇尚其中的一种渠道而忽视另外的渠道,科学的心理学可以从严谨的实验室实验中获取数据,也可以从对独特个体的个案研究、访谈,以及大众的普查,历史资料的分析等渠道中获得实证。积极心理学对研究方法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2 总结与展望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全新的东西,它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种发展与补充,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其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方面均表现出了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大的继承就是人性观的继承,它们都对人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共同诠释了人能够达到的境界。积极心理学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积极心理学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不断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

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等领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包括对幸福教育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等,在教学上主要是重视兴趣、积极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在管理层面有心理资本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力量和美德,致力于让每一个平凡的人能够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如果说人本主义追求的是人性的完满,重视生活中的高峰体验,那么,积极心理学便更贴近日常生活、服务生活,它倡挖掘自身的美好品德和性格优势,培养幸福力,让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其实吸取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经验和教训,重视人的社会性与实践性;此外,其既吸收了科学主义心理学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又继承和发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与心理观取向,它吸收了两者的精华,它的理念必将影响整个心理学界,使心理学更加平衡,能够意识到消极与积极,还有消极与积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取向,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这个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一定会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科学的行动诠释与实践心理学,它必将引导人类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华.人性:建构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5):88-93.

[2]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元理论[M]//车文博文集(第八卷).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3.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44.

[5]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81-87.

作者:谢蓉蓉 马敏娜 曾昊 苗心

积极心理学探究论文 篇3:

中职德育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探究

【摘要】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含义,分析了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探讨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改善中职德育教学状况,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提高中职德育教学教师的消极行为,促进中职德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实现中职德育教学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中职德育 积极心理 有效应 教学效益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职德育教学也成为重点关注对象,为响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号召,提高教师们的积极性,则必须改变现阶段消极的中职德育教学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改变教师的心态,从而保障中职德育教学质量。积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部分,其观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将此观念引入于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素质教育改革下中职德育教学目标。

一、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含义

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此之后不少学者都开始研究这一领域,其成为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现阶段,人们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很多地方都会运用到这一概念。其不再只是关注人们心理的缺陷和问题,而是强调对人性优点进行研究,传递的是一种追求幸福、探索爱等积极的态度。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人们更开放、积极的去面对生活,改变消极的心态,促进人们健康的发展,将其应用于中职德育教学中也是素质教育改革下的必然要求,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目前,我国中职德育教学中存在较大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对德育课程并不是特别重视,教师存在一定的消极认知,而学生缺乏德育学习兴趣。这种情况导致中职德育教学课程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不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除此之外,学生由于高考的失利,会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存在自暴自弃的心理,这种消极的形态不利于学生日后的课程学习,必须予以调整。教师所采用的教學手段也过于传统,课堂教学气氛较为沉闷,教学手段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种情况下,使得我国中职德育教学水平仍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改善。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则能够缓解教师和学生的消极情绪,培养其正面、积极的形态,让其自主地投入到中职德育课程中来,十分有必要。

三、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改变教师的心理状态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既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改变教师的心理状态。中职教育本身就有其自身的特点,中职学生不同于其他院校的学生,其在学习基础上稍显薄弱,这就使得某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其产生了消极认知,对教学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有所忽视,这种定势思维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消极心理,缺乏积极性,以致于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出现教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听的困境。为了改变这一状态,必须通过对教师进行积极心理学辅导,来让教师意识到中职德育教学的重要性,转变教师的消极态度,使其明确中职德育教学的意义。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宣讲会,用积极的教学案例来刺激中职德育教师,使其与之产生共鸣。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教师观看一些有关教师的积极影片,例如《放牛班的春天》、《一个都不能少》等等,以此来培养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从而使其更积极地投入到中职德育教学中,为中职德育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二)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信心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要求教师能够尊重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积极心态去影响和带动学生,从内心和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也许中职学生还沉浸在曾经错失机会、考试失败中,教师则应当用积极地方式去引导学生消化失败,学会在失败中寻找新的机遇和成功。教师可以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引用一些真实的案例来告知学生学会辩证的看问题,不要一味地怀疑自己,让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充满希望。利用故事性的教材讲解,让学生产生共鸣,真正地投入到德育教学中,改变自身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一些励志的图片、视频来激励学生,为学生带来积极的因素,树立积极的心理价值观。并且要在日常的学习中,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寓学于乐

中职学生的年龄并不是很大,其自控能力和接受能力并不是很强,为提高中职德育教学质量,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喜欢上德育课程。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可仅仅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可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寓学于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互相合作完成任务,然后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在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其能够积极地去面对德育课程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掌握德育课程教学中所传递的真善美,燃起对学习和未来的希望,可提高中职德育教学有效性。

四、结束语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切实可行。良好的积极心理教学能够消除教师和学生的消极情绪,重视挖掘人的优点和潜力。科学运用积极心理学,有利于增强教师的教学信心,培养学生的德育学习意识,完成中职德育教学的目标。其能够帮助中职德育教学脱离当下的教学窘境,寻找全新视角,真正体现出中职德育教学的作用。为了让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其效果,则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可忽视,要不断地去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寻找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方法,从而推动我国中职德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章燕,毛洪蔚.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60-63.

[2]刘秀兰.探究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J].才智,2016,04:59.

[3]李文芝.浅析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6,21:125-126.

作者:吴礼发

上一篇:电网精细化管理论文下一篇:多媒体教育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