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生积极心理舞蹈教学论文

2022-04-29

摘要:文章阐述了职业高中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指出了体育对改善职高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通过体育教学促进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关键词:职高生心理问题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前言职高学习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发展,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普高生积极心理舞蹈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普高生积极心理舞蹈教学论文 篇1:

放手引导,互相促进,提升素质

摘 要:职业教育是我国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部分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态度不好的学生无法适应普高的学习而进入职高或其他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可是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职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成为困扰职高教师的一个需要长期面临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教学要把40分钟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态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合作;引导;自主学习;分层;学生主体

一、研究背景

1.职高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分析

从事职高的数学教学也有十多年了,总的感觉是不但职高学生数学难学,而且教师的教学也不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有多种因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学生本身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1)职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失,成为难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

学习的主动性是直接推动人学习的内部动因。它与学习效果紧密相连,互为因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它既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又是制约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厌学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都比较低下,这一情况说明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不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2)职高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成为制约学生学习数学的智力因素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一门课程的保证,特别是数学这一门学科更是如此;许多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就对数学有畏难心

理,怕学数学,特别是女生,部分学生甚至只有小学数学的水平,如何去学习更深层次的数学呢?我们知道知识的连贯性决定了它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所以造成职高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学情绪的症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础知识。

(3)职高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成为阻碍学生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

有些职高的学生其实智力和普高学生没有什么不同,有的甚至还很聪明,但他们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学习习惯不好,有的学生学习拖拉,有的学生学习独立性不强,还有的学生比较懒散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不良学习习惯。

(4)职高学生家庭教育的不当以及周围的不良环境,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职业学校的教育始终与社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家庭及周围社区一些不良的风气给学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严重地干扰着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另外,大学生就业率低,“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也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学生难教”是目前职业学校教育中都面临的实际问题。

2.职高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問题分析

(1)学科教学特点的不当处理,使学科教学缺乏生气

由于学科的特点所决定,数学课的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缺乏生动,再则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性大都容不得半点的感情色彩。因此,教师在上课时,一般都显得墨守成规,如果稍微处理不当,课堂就会缺乏生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数学课枯燥无味,高深莫测,在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直至厌学。从调查的结果表明,对数学学习存在畏难心理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66%,所以这对教师如何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望而生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部分中职学生难以招架

对于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接受中职教育就是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所以数学在部分学生的眼里成为一门可学可不学的科目,

从而学习积极性不高,虽然数学在职高的重要性不如普高,但数学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还是比较重的,在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学生基础差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的不情愿学习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种“填鸭式”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现状产生了矛盾,因此教师很难把学生从教育客体转变为教育主体来教学,没有把握“主导”与“主体”的关系,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某些学生在学习上囫囵吞枣,消化不良,从而增加学习困难,厌学情绪就自然产生。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来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教材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果不当,可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职高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醒和强化,是现在的中学生思想变化的主要趋向,他们具有强烈的平等、自主交往的意识,虽然他们的这种主体意识还不是良好的主体精神,经常出现不符合课堂需要的音符,但他们并不喜欢来自教师或家长对其活动方式的干预,反而特别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因此在教学中,不恰当的批评有时给某些学生产生对学科教师的反感,随之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

二、“学为主,教为辅”教学法的内涵界定

“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方法就是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占用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教师为了学生的学,只占用课堂的绝少部分时间,它通过目标导向、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教为辅”不是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凸显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的内部,内因起着关键作用。这就需要学生自身不断地积极努力,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学习中的一系列矛盾,促使学习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和变化。“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客观规律:学习不是被动的行为。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这就违背了学习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完全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教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促使学生最佳的学习。这样一来,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

研究学习的规律,了解学生的情况,充分调动和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学为主,教为辅”教学法的方法与途径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1)变“教师讲授为主”为“教师引导为主”

传统的数学课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缺失,这对基础不好、学习兴趣不高的职高学生无疑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导致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学习效果不佳。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是以一名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的,教师讲得少,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鼓励学生遇到困难力争自己克服。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但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时时关注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并让有差异的学生去意识、去发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学生在亲自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中,经历了一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感悟,使每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但发展了智力因素,而且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整节课中,教师只需要精心地组织和点拨,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发现”新的知识,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学得兴趣盎然。由于教师少教,学生反而可以多学。教师本着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能力这一信念,放手让学生去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探讨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感受,而不是直接传授给学生知识,做到了“授之以渔”。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学生自己去做数学。在数学中,人人都可能发现问题,产生合作交流的愿望。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各个教学目标互相结合、互补互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比如,职高数学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一内容的学习对职高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学完以后还是不能或不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主要原因是传统的上课方法是教师教给他们解题的方法,他们只是被动的学习,接受能力强,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当然没多少问题,但对基础本来就薄弱或没有兴趣的学生来说就不一样了,他们对基本的一元二次方程都解不好,一元二次函数也不理解,如何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但如果采取教师导学的形式,给学生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分割成几个小任务:(1)回顾一元二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方法;(2)找到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3)结合一元二次函数图象找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4)归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目的地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自主学习,小组之间互相探讨,共同学习,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答疑解惑,落实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每個学生都能积极的动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

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大胆放手,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这种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学习的主动权才真正属于学生。

(2)变“研究教材教法为主”为“研究学生学法为主”

随着职教的发展,职教教材率先进行改革,采用新体系,引进新符号、新内容。它对传统内容进行了精选,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方面作了一定的增补,尽可能地考虑了各专业各大类的通用性和非凡性的要求。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个知识系统,任何一个知识的漏缺,都会给以后课程的学习带来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研究高中的教材教法的同时,还要研究从初中升入职高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状况,善于做好查缺补漏的工作,

以缩短初中与职高数学知识跨度的距离,帮助学生顺利进入职高数学的学习。

初中与职高数学教材内容有许多知识需要做好衔接工作,如:命题;函数的概念;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与锐角的三角函数;立体几何中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和垂直与平面几何中的线线平行和垂直;二面角和平面几何中的角;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与代数中的一次函数;抛物线和二次函数……其中有的是高中的新内容,有的是初中的旧知识。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对初中有关知识的复习,而且更应注重讲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刚开始要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通过联想对比,回顾初中知识,明确概念的内在联系、知识的衔接,使学习逐步深入,适应职高数学教学的节奏。

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根据学生水平、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创设一种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现实情境,提供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而数学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就基于此。而教师注重创设情境、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欲望,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较好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3)变“统一教学为主”为“分层教学为主”

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学基础差异比较大,若在教学中对学生发出同一号令,使用同一把尺子,就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因此在教学上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教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授课过程中有“难、中、易”层次的问题,提问时,基础题鼓励学困生作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对学困生的答案可给予评价;中等题中等生作答,优等生补充完善,教师作出评价后,让学困生再回答;难题让学生思考,再让优等生回答。这样全班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相互补充,达到相互推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数学的爱好。在授课时,从中等生、学困生都能接受入手,采用不同的方法施教。

如,在讲“等差数列”时,前20分钟把全班分为三组,对基础好的学生实施自学,对中等生实施自学指导法,对学困生实施讲解法,后20分钟教师集中解答疑难,这样三级学生都有能达到各自学习的目标。在布置作业时,设计分层次的题目。对于全班布置必须把握的基本题,又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选做题。中下层学生会做课本例题和练习上的基本类型的题目,优等生除做课本题目外,还可以加做练习册和教师特编的思考题。也可以就一个问题,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作业。

在分层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有的采取启发式,有的采取指导式,有的个别辅导,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把握基础知识,如对学困生出现基础性的问题,应帮助其复习学过的旧知识,举浅显易懂的例子,使旧知识能够自然向新知识过渡。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以把握的数学知识为基础,给予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介绍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养成自学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4)变“单一媒体教学为主”为“多种教学媒体为主”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教育的一个新视点、新窗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利用计算机的人机交互作用以及融声、图、文字于一体的认知环境的优势,使电脑、网络技术成为学习手段之一。而且这种学习方式必将演变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网络获得信息进行思考,同时,转变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如,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一堂课时,借助几何画板,通过点M在y=2x和y=■x图象上的运动,并同时显示点M的坐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又通过动画使学生感受到指数函数图象随着底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性及底数互为倒数的两个指数函数图象的对称性。这样本来单调枯燥无味的点、曲线在数学课上跳起舞蹈,一改古板的数学教学模式,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非常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变“终结性评价为主”为“形成性评价为主”

我们原来教学比较关注多的是最后的总结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发展状态很少关注。这种评价过分强化了考试分数的作用,可是考试分数不能对学生的情感及行为能力进行评价。这给学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由于终结性评价的片面性,不但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信心,也遏制了教师对数学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终结性评价方式不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不利于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而形成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是要考虑它的过程性、阶段性和它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状态,要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当中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作用;形成性评价应与教学过程紧密相连接,是一个多维度的、多方式的、多主体的丰富多彩的过程。

比如,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采取数学课堂量化考核,分为四个方面:

①课堂小组得分

每节课以小组或以男女生为单位进行纪律评比,根据教学内容在黑板上设置一个评价表。因为职高学生在初中或小学的学习习惯不够好,自我约束力也不够强,上课打瞌睡,开小差,讲小话经常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影响学习效果,所以采取纪律评比可以对少数学生有制约,而且全班学生监督,这样可以培养大家的集体意识和荣辱感,有助于班级的构建。

②课堂个人得分

如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加分,并对那些举手多次但没被点名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也给予适当的加分,这样可以保持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可以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简单的问题,让他们也参与到课堂中来,感受学习的乐趣。

③作业完成情况得分

对学生的作业从完成情况和完成的質量上给予评价,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缺交作业或作业马虎的情况。

④小测验情况得分

这些得分用盖章的形式记在每个学生的书上,上哪一课就盖在哪一页上,使学生对每次的考试都能够重视起来。

最后根据以上综合得分情况,每个班每个月评选出一位“本月数学之星”,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打电话给家长进行表扬

和鼓励。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是讲授几乎占据全部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只管讲,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育家陶行知为此曾指出:“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生学的事情,都被教的事情给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说起实在来,却又不像学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把教和学分离了。”为改变这种状况,他提出“教学合一”的教育理念,并进行研究与实践。因为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培养人”“以人的发展为本”这样一个高度,视数学教学为人的发展的一种方式,学生的主动学习是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的必然方式,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才能既提高数学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养成创造性人格。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了。

(2)变“掌握知识”为“应用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是“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数学本身不是数学符号,它有丰富的内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也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如,在教学完“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知识后,我有意识地安排简单银行存款单利和复利的计算,再比如,教学“数据收集与分析”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收集学生零用钱的花费状况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

也学会了调查,真可谓一举多得。从零用钱的使用情况让学生增长了节约的意识。经常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识,还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

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掌握知识”为“应用知识”。

(3)变“单一学习”为“合作学习”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教师的主导,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讲授法,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听讲、模仿、记忆、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因此,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枯燥无味,对数学学习畏惧、没有兴趣,认为数学就是做题,学数学没有用,这不仅在客观上由于教师的控制太多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而且在学生主观上也缺乏主体参与的意向。因此,新课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如,在教学《排列与组合》时,教师与学生一起排队,排数字,一起总结分析数据,一起探究结论,一起讨论结论的真实性。当数据收集后,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一起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在争辩中得到了真理,在互动、交流中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了知识,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情。又比如,在教学立体几何时中关于最短路径中蚂蚁爬长方体的问题时,通过学生自己操作,挖掘问题、思考问题,再自己归纳总结,这些都不同程度地点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参加到教学中,创造性地去学。

四、“学为主,教为辅”教学法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为辅和学生的学为主的关系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中一起共同学习、探讨。而且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形式,可以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学生讲教师听,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交流的多种教学模式;另外,还要做到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感觉到平等,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

2.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教学任务完成时间的关系

俗话说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作为教师,首要任务是把学生领进自主学习的门道里,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价值,产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所以要让教师的引导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推剂。由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秉承着数学学习的特性——学生以思维自主建构的过程;另一方面,这种建构又受限于课堂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学为先,但为了使学生的学更具意义与价值,教师的“引”显得极为重要。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谈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以及知识上的助推,使教师的讲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后的提升。但考虑教学任务的完成时间的关系,时间不是无止境地放大,所以自主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自主不是放羊,要处理好“讲”和“学”的关系,特别是每节课的时间要把握好,要精心安排好教与学的内容和时间。

3.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中,要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师生互动三条线展开,最终把三条线串起来,形成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新课导入、板书、演示实验、过渡、学生活动指导、师生互动引导、提问等,形成完整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有关课堂教学的内容,则在师生活动中展开。关于学生活动的设计则主要有学生的探究活动、实验、讨论、交流、思考、练习、互动等。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要求思路清晰、流畅,并要给课堂上师生活动留出应有的空间,有利于师生、生生在课堂上的自然生成,否则如果课前设计不够充分的话,则要么教学任务难完成,要么教学效果不理想等。

参考文献:

[1]伍培.关于生本位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中外教育研究,2009(04).

[2]王春林.学为主教为辅构建高效课堂.老河口市实验小学,2011-04.

[3]蹇广会.浅析职高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尝试.现代农业科学,2009(04).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

编辑 鲁翠红

作者:李庆芳

普高生积极心理舞蹈教学论文 篇2:

通过体育教学促进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摘 要: 文章阐述了职业高中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指出了体育对改善职高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通过体育教学促进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 职高生 心理问题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职高学习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发展,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里,职高生的人格品质的塑造,关系到其未来的生活、就业、转岗,关系到其未来个人的发展前途和对社会的贡献。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职高生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和不良人格品质表现。体育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的系统,是学校德、智、体三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健康体魄、健康心智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重要任务。

1.职高生常见的不良心理问题及主要原因分析

1.1陈旧的教育方法引发的厌学情绪现象。

职高开设统一的课程,并采取统一的标准进行教育管理,造成一部分学生因“消化不良”而最终主动放弃。课程开设僵化,缺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课和基本艺术课,缺乏特长培养的环境,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要求过高的文化基础课和不切实际的专业课,让学生难以承受。在教学方法上,长期以来,职高一直沿用普通中学的教学方法,实施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掌握,以考出好成绩为最终目标,不注重技能训练,缺乏实践活动。加之职高学生本身学习成绩比较差,不相适应的课程和陈旧的教学方法更加促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1.2传统的成才理念引发的心理自卑现象。

这是职高学生中最突出的一种不良心理特征。很大一部分职高学生在小学、初中时就属于自控能力差、贪玩爱闹的后进生。传统的成才理念认为:只有进普高才能出人头地。在这种背景下,他们饱受教师的批评、同学的白眼、家长的呵斥,因此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在家长、老师及老同学面前低人一等。因而进入职高后,上进心不强,求知欲降低,得过且过,甚至自暴自弃。

1.3长期受歧视引发的敏感、偏执的心理现象。

职高学生绝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学习方法、行为习惯、考试作业、人际交往、心理适应、择业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他们大都是以沉重的步伐迈进职业学校大门的,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抱怨、社会上对职高的偏见,像一个个沉重的担子压在他们身上。因而,他们中不少人采取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自卑感严重,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所以他们比普通高中生更具敏感性。一些学生自己犯了错误,却指责对方,甚至指责教师,一意孤行,根本听不进教师对他们的教育;一些学生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而是对学校、对教师横加指责;还有的学生在受到批评后竟以退学相威胁,这些都是因为不良人格中的偏执所造成的。

1.4受社会不良现象影响引发的盲从心理。

一些职高学生思想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上自控能力差,是非观念不强,往往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由于攀比、盲从心理作祟,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学着赶时髦、比阔气。一些学生受“江湖义气”影响,“兄弟”被人欺负,不问青红皂白,大打出手。

1.5家庭教育的缺乏引发的感情冷漠现象。

不少职高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在社会上属于“弱势群体”,学生自然就缺乏较好的家庭育人环境。而且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或简单粗暴,动辄打骂;或疏于管理,放任自流。还有很多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由于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他们如同一艘失去方向的航船,在生活的激流中盲目地行进,找不到自己的目的地。因此,他们时常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弗洛伊德认为,个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对他将来的性格形成有相当重大的影响。种种不良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形成撒谎、逃避、退缩、极端、玩世不恭等心理特征,久而久之,他们会带着有色眼镜看社会、看人生,无视教师的批评教育,感情冷漠。

2.体育活动对改善职高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2.1有助于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体育运动大多是以群体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间相互接触与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间的复杂关系,排解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在群体性的练习或比赛中,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篮球赛中的后卫、前锋和中锋),学生通过这些比赛能够体验到不同的社会角色和“做什么、怎么做”的社会意义,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2.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活动科学、合理、有效的身体负荷与心理负荷,可以改善学生的耐受、耐挫、包容的心理,发掘、激活和提高学生意志品质或意志能力。研究显示,体育活动能有效地改善人脑的调整机能,提高人的行动协调能力和发展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性及竞争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

2.3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消除心理抑郁。

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能够得到情感的宣泄和战胜对手、战胜自我的运动愉快感。这种愉快感会使他们长期坚持锻炼,从而达到身心健康。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在已发现的可以降低生活中心理压力的因素中,有两个因素最为突出:社会支持和身体锻炼。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加社会交往,从而易于获得社会支持;定期有氧锻炼可以减少正常自主反应引起的紧张心理,缓解心理压力。美国学者基恩(Kyen)的研究表明,在对1750例心理医生的访谈中得知,有80%的人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临床研究也表明散步、慢跑和太极拳等中等强度的有氧活动,对治疗抑郁症效能十分明显,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也有积极的作用。

3.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3.1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和交流的机会。

学校需要不断加大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的投入,扩大人均运动场地面积,使更多的场地和设施对全体学生开放,让全体学生受益。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加强体育教学工作,开设体育选修课,成立学生体育俱乐部,安排课外体育训练与竞赛工作,开展校际间的交流等,是创造良好校园体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的专业优势,增加学生的交往力度,用“体育重在参与”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合作关系,消除闭锁心理,满足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

3.2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

作为一种身体活动,体育竞赛已经在学校体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早在十几年前,日本体育学者就把这种以竞技运动为媒介所进行的教育称作“竞技教育(Sport Education)”,并把其归属于体育的范畴。近年来,国内体育学者也提出了“竞技运动教材化”的观点。从学校体育的现实和发展趋势来看,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竞技运动将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学校体育,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学校体育竞赛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体育竞赛是一种具有娱乐竞争属性的身体活动,这些特性尤其适合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冒险精神,因此以竞赛为学校体育内容比起其他身体活动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运动技术的传授为主线设计教学的,由于过于注重学生运动技术细节的分解学习,学生实际参与比赛的时间明显少于运动教育教学,而且在学习的组织机制上缺乏固定分组等形式,其教学比赛中又缺乏灵活变通的机制,比赛参与者的全体性和主体性的发挥极其有限。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学生的运动参与性、积极性的发挥,尤其是其课外运动参与性的发挥。

3.3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

由于个体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千差万别,个体的神经活动方式、活动特点、活动水平都存在着明显的特点和个体差异。这导致了个体在活动状态、风格,个体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个体的智力性和非智力性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现实中既表现在个体之间,也表现在个体本身或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如有人善于归纳,有人善演绎;有人善听,有人善记;有人善动手,有人善思维。人的先天个性在后天的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前提性的作用。个体先天性的差异,决定了教育必须重视个性。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材”的差异性,而“材”的差异性源于先天个性的差异性。因此重视个性的差异,因材施教,使各种类型的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运动参与的多元化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充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记分员、训练员、管理员、宣传员及记时员、统计员、捡球员、发令员、识别员等各种角色,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角色,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运动员角色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技术和战术,奋力拼搏、公平竞争;教练员角色要求学生指挥队员的技巧和战术的练习,决定队员的替换,决定出场阵容等;裁判员角色要求学生能管理比赛,熟悉比赛规则,执行修改的规则,让比赛顺利进行等;其他角色也有相应的职责和任务。这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对有个别需求的学生进行教学。

3.4更全面、深刻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智力和体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拓能力和强健体魄的奠基时期。培养中学生的体育能力对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至关重要。体育能力不仅是体育意识的外在表现,还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在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在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还沿袭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兴趣爱好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或过分强调“达标”。这些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课程标准中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合作、竞争、交往、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等,而角色的扮演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社会角色的一个迁移的过程。在组织、管理、协调方面,对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是一个提高过程,对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一个促进。有关实验表明,让学生在小组内部担任各种角色,如管理员、宣传员、统计员等,能促使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社会适应能力,保证不同水平学生的公平参与。通过角色扮演的途径来完成体育教学,例如在舞蹈和有氧健身季,可增加舞蹈指导、编曲、道具员和裁判员等角色;在田径、游泳等活动中,学生的角色还可以扩展到包括发令员、计时员、场地裁判员及跑道司仪等角色。

作者:徐 德

普高生积极心理舞蹈教学论文 篇3:

“以赛促教、赛教融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现实价值与路径选择

摘要:“以赛促教、赛教融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应通过以下路径加以实施:解析竞赛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备赛、参赛制度化,使之成为教学常规;语言技能训练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培养新型英语应用人才;协调好群体英语能力提升和对拔尖人才培养两者之间的关系;把“以赛代考”、“学分替换”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形成竞赛长效机制。

关键词:以赛促教;赛教融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教研课题“‘以赛促教、赛教融合’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FYJY/2014/17)

作者简介:张娟娟,女,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素质教育。

近年来,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频繁举行,具有种类多、规格高、覆盖面广等特点。教育管理部门、高职院校、工厂企业、教师学生等各个层面积极参与,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绩和良好的示范效应。然而如何从竞赛入手推动教学改革,尤其是如何凭借技能竞赛平台引发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推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公共英语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研究尚不深入。“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全国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成为高职院校比拼教学实力的擂台和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天平,是实践教学的“孵化器”和“助推器”。技能竞赛有力地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尤其推动了企业需求的教学面向行业、面向工作岗位、面向实践应用的“三个面向”的颠覆性改革。“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理念很好地利用了各种比赛的平台,不但激发了教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步地成为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的一种范式。

一、“以赛促教、赛教融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现实价值

高职院校各个层次的技能竞赛是一项典型的实践教学工程,它能够起到引领、补充、丰富、完善和创新常规教学的作用。[1]“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教学模式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关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新思维、新突破、新创举。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水平的高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影响尤为突出。事实上,各类竞赛与课程改革是相辅相成的,竞赛不仅能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还能检验和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方法的优劣。

不仅如此,高职院校各个层次的技能竞赛紧扣企业需求和社会需要,是企业和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的“风向标”。“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教学模式有助于抓住课程内涵所对应的职业内在需求[2],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使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需要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同时满足多样性的社会需求。构建一个完善的以技能竞赛为引导、以企业需求为目标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必然要求。

“以赛促教、赛教融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鉴别教学的虚实。[3]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课程定位是否准确,教学内容是否顺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是否高效,都可以通过参赛结果来进行检验。“以赛促教、赛教融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旨在以量变谋质变,以聚变孕新生,服务于高职英语人才培养方向定位,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水平,是高职公共英语人才培养的“试金石”和步入职场的“通行证”。因此,研究和探索“以赛促教、赛教融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并在探索、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教学体系,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这个大背景下,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学部于2013年和2014年先后选派数十名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江苏省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江苏省高职高专英语演讲比赛,多人获得一、二、三等奖,硕果累累。优秀的竞赛成绩引发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学校开始尝试以全国全省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来引导、变革和推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突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建立和完善“以赛促教、赛教融合”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实用适用性人才。

二、“以赛促教、赛教融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解析竞赛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

根据大赛所确定的内容和路线,重新定位和细化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方案,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以赛促教、赛教融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遵循“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以赛促创”和“以赛促教”原则,以课程为依托,以竞赛任务为导向,对现有的高职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拆分,以竞赛内容和要求作为参照物,设计和拼接各个教学模块,使教学技能训练模块与竞赛项目相匹配,教学过程与竞赛过程相对接,从单一的教学逐步走向教学、比赛同频共振的方向。具体来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级各类英语比赛所获得的大量资讯,提炼和归纳最新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从而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的方向和要求;收集近年全国、全省各级各类英语竞赛试题,解析其内容、特点、规格和要求,找出所测试的典型的英语语言技能模块并进行解析、分组、合并,将竞赛内容提炼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整合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资源,实行模块化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教有所用”,构建与完善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优化考核方式,建立以技能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完善课程教学设置,包括选材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竞赛性,提升教学竞争实力;将“赛教融合”的理念贯穿在日常的教学中,包括“赛前人才备选,教学因势利导,多元项目训练,应赛心理素质培养”等。

(二)备赛、参赛制度化,使之成为教学常规

针对全国全省各级各类英语技能竞赛,根据口语、写作两个比赛大方向,成立两个指导小组,同时增设竞赛内容通常涉及的新闻、时事、社会热点现象、东西方文化知识辅导小组。然后在自我推荐和教研室主任协调的基础上,依据各自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特色,每位教师在三个指导小组中找到各自的位置,肩负特定的工作职责,开发自己所擅长的能力训练模块,各司其职又交流碰撞、通力合作。为防止管理低效和工作懒散,由责任心强、号召力大、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组长一职,全力负责备赛、参赛工作。征询每位教师的意见,定期开会讨论,在备赛、参赛实践过程中建立、规范参赛学生选拔程序,做到客观、公平和公正。建设相应的资料库,包括竞赛题库、能力拓展训练题库、获奖记录。着力搭建和延伸训练平台,积极开展英语社团活动和校园英语文化活动,为英语技能大赛做好人才储备工作。积极争取学校和企业资金支持,成立竞赛基金会和竞赛委员会,为各级各类竞赛配备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后勤支持,保证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后顾无忧地投入竞赛。为促进教师的投入和努力,将竞赛成果与教师年终考核和推优相挂钩,首先考虑辅导学生参赛成绩优异的教师评优获奖。整个奖励过程务必公开、透明、民主以体现公平、公正,杜绝弄虚作假。同时,结合国家级和省级相关英语技能大赛,设计出校级英语技能竞赛的项目和具体的教学年度的竞赛训练安排表,实现英语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的转变,由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变,由优惠型向普惠型转变。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创,分析“赛教融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及时进行诊断和补救,规避其弊病,发挥其优势,重视赛后持续培训和阶段性总结,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成效,使辅导工作一定务实、高效,保证竞争力的稳定增长。通过建立备赛、参赛机制,使之与教学形成“倒逼”之势,以此引导、推进和检验课程改革。

(三)语言技能训练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培养新型英语应用人才

通过对就业市场以及“非我莫属”、“职来职往”两个火爆电视求职节目的观察,现代企业更青睐具备一定工作技能且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突出的求职者。“以赛促教、赛教融合”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服务于日常教学工作,但又有区别,它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新探索和新尝试。在“以赛促教、赛教融合”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辅导学生参赛拓宽教学视野,找准教学突破口,整合教学资源,将英语语言知识点和能力模块打散后重组优化,突出英语会话、写作能力培养,同时渗透新闻、时事、社会热点事件、大众艺术(电影、歌曲和畅销读物等)、东西方传统文化观察和讨论,重点培养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表达和交际的行为习惯,避免英语学习工具化动机倾向,强化语言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使其相辅相成,相互协调发展,保证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把学生打造成视野开阔、内涵丰富、头脑灵敏、谈吐自如、坦诚笃定、能力和智慧并存的优质求职者。在每一次参赛之后,教研室组织全体教师包括参赛学生反思备赛、参赛过程,通过成绩追溯原因,总结得失,梳理、借鉴其他选手的亮点,包括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的亮点,将之作为信息反馈用来审视教学工作并指导教学工作,调整学习内容和能力训练方向,哪块儿不足抓哪块儿,争取人才培养多元化发展。教师在赛中教,在教中赛;学生在赛中学,在学中赛,真正做到在赛、学、教、用四者的统一。“以赛促教、赛教融合”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逐步形成竞争意识,并能使他们突破英语学习的瓶颈,打破一直以来英语学习脱离职业应用、脱离社会生活的困境,为进入职场后英语知识更新、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协调好群体英语能力提升和对拔尖人才培养两者之间的关系

任何教育都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以赛促教、赛学融合”的教学模式中获益是我们教学工作的宗旨。“以赛促教、赛学融合”的教学理念并不是说只把眼光放在尖子生身上,而放弃对普通生和后进生的关注和培养,因为出于功利心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可耻的教育。我们以“发现苗子、培养尖子、形成梯队、带动群体”为宗旨,逐渐形成人人重视竞赛、人人参与竞赛、人人喜欢竞赛的学习氛围,最终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为动员更多普通生和后进生参赛,教师可在过程性考核中给予他们一定的加分。在日常教学中,能力训练的机会不能只向尖子生倾斜,而应做到学习资源均等,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训练和发展英语应用能力。对于普通生和后进生的进步,哪怕很小,教师也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形成学习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应鼓励尖子生和普通生及后进生混合搭配学习,互帮互助,避免能力歧视和集团形成,避免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两极分化。如果强者更强、弱者更弱,那就违背了“以赛促教、赛学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初衷。为保证集体英语能力的提升和避免日常教学时学生受训机会不均等现象,教研室主任和指导小组组长务必发挥督导作用,定期巡视课堂和举行学生座谈会,对教学和学习情况充分调研,有问题及时反馈并召开教研室会议或小组会议讨论解决。

(五)把“以赛代考”、“学分替换”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形成竞赛长效机制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已逐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而且过程性评价所占的比例有所扩大。“以赛代考、学分替换”可以作为一个运行机制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利用竞赛平台,借鉴竞赛规格和要求,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各项语言技能来设计平时训练,组织开展小规模高度仿真的班级竞赛,制定符合竞赛标准的技能考核方案,建立档案袋,保留竞赛结果,把竞赛结果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因为,学习过程和考核过程相重叠,学生的关注度提高了,积极性提高了,努力程度提高了,学习成效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除了班级、学校范围内的竞赛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国家、省市级的竞赛成绩可换算成学分,由教研室全体教师在期初商定学分换算细则,集体讨论学生是否能免修该门课程。同时还可以把竞赛获奖纳入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评定、优秀生与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入党积极分子推荐、贫困生评定等活动中,提高其所占比例,形成激励作用,确保竞赛长效、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职业技能大赛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风向标”,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技能大赛的导向作用。[4]“以赛促教、赛教融合”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是借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有利条件,针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而进行的新探索。它以参加全国、全省各级各类的英语竞赛为出发点,将严格的比赛规格和要求与最新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相结合,以赛为眼,以赛为线,清楚地认识到本校英语教学水平在全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水平中所处的位置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串连起各个语言技能训练模块,全面提升相应的训练要求和评判标准,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方向”,推动高职公共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进入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内容优选、步骤合理的良性循环。竞赛指挥棒使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由理论层面转向实践层面。“以赛促教、赛学融合”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不但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完善和教学方法升级指明方向,更重要的是,它契合高职教育中以“应用”为主旨和以“实用”为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实质,探索出一条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和高职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切实可行的路子,同时对其它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飞.谈基于技能竞赛背景下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12(6):56.

[2]曹庆旭,王贵生,吴文勇.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对课程改革的影响[J].职教论坛,2011(23):26.

[3]韩磊,莫非.“以赛促教”高职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12):70.

[4]李念.赛学结合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实践[J].考试周刊,2012(55):20.

[责任编辑李漪]

作者:张娟娟

上一篇:电气供热效果与电气控制论文下一篇:大数据时代优质教育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