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特殊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听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盲点。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听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对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探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积极心理学特殊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积极心理学特殊教育论文 篇1: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倡导用欣赏的角度关注人的正面力量,激发其内心的积极因素,从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文章主要论述在小学特殊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和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特殊教育;应用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小学的特殊教育是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早在198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等八部委《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把残疾儿童教育切实纳入普及义务教育的范畴。200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强调要培养残疾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注重其潜力挖掘和缺陷弥补,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201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关爱每个学生,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使每个学生接受适合的教育。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特殊教育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其脱困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 世纪末的美国,是心理学领域的一次创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1]。不同于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倡导用欣赏的角度关注人的正面力量,激发其内心的积极因素,从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一、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小学特殊教育的重要意义

特殊教育主要针对身体或心理上有缺陷的人,这些人由于自身、家庭、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他们比普通学生更容易产生消沉情绪和不当行为。这些消极情绪和行为,往往导致他们在学习中不自信、人际交往中孤独焦虑,長期以往他们的能力将无法得到提高。

小学是学习生涯的起点,又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对于特殊教育学生,我们更需要高度关注,用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促进每个孩子的成长成才。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把积极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小学特殊教育实践中,能有效帮助小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并能有效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最终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

二、积极心理学在小学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模式,正逐渐被应用于小学特殊教育,且亮点纷呈。

(一)构建小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一个人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正处在社会自我的阶段,以社会要求和他人要求为标准,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同、肯定和表扬,不喜欢否定和批评。特殊儿童同样如此,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更多的激励,积极引导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争取让他们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对待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心态,但是如果你以更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一件糟糕的事,那么无论什么事都会变得不那么棘手。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考试发挥失常的学生,如果教师能及时和学生谈心,引导他们从低落情绪中走出来,再次奋发努力。如“考试是一次查漏补缺的机会,这次正好考到不会的知识点,把它们弄懂下次考试再也不怕了”。如此,小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往后的学习生活中的遇到困难就能及时调整心态,帮助他们幸福健康成长。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民主的教学氛围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传统的课堂教学由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被动的接受,往往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快乐高效学习。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更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真正让特殊教育的教学课堂活起来。小学生基本上是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教师应该抓住他们的性格特点,设计各式各样的趣味教学形式。如此,更容易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家校联系,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2]

人不分年龄,都需要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小学阶段尤为重要。特殊儿童因为身心障碍往往具有敏感自卑心理,教师和家长需要及时发现、及时开导。教师除了要掌握学生在校的表现,也需要了解他们在家的情况,针对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学校和家长要多加强联系,为孩子构建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提升人的责任感、荣誉感等积极力量,重注人的和谐幸福与长远发展展。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是对身边人的关爱、对班集体和学校的热爱,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是促使学生进步的精神力量。

小学作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品格的最重要阶段,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荣誉感与责任感。比如在运动会、篮球赛、会操比赛等集体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的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班级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当他们尽情参与并体验成就的乐趣时,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便开始形成。

三、结语

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灵活运用,不仅能激发特殊儿童的自身潜力,还能完善他们的人格和品德。总之,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特殊教育有积极促进作用,在今后的小学特殊教育中,要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理论成果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小学特殊教育强有力的辅助手段,助力特殊儿童的成长成才[3]。

参考文献

[1].钱倩.浅谈积极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J].新校园,2017(12):17.

[2].郄翠平.积极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4):177.

[3].赵锡军.积极心理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校园英语,2014(4):22.

作者:方倩倩

积极心理学特殊教育论文 篇2: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听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摘要]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听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盲点。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听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对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侯庆琦,女(1975—),山东日照人,硕士,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有高等特殊教育院校14所,分别招收肢体残障、听障、视障的大学生。残疾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他们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他们也同样担负着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双重任务。但由于身体上的缺陷,残疾大学生在心理、人格、社会适应等方面与健全大学生存在差异,这就需要从事高校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残疾大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从而真正做到身残志坚、成长成才、反哺社会。

听力障碍者是听力因先天遗传或后天人为因素而受损的残疾人,包括弱听、重听、老化聋等。笔者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听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试图为听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新的路径。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内涵

“积极”一词源于拉丁语positum,含有“实际的”和“潜在的”含义。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股心理学思潮,它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品质、潜能,倡导用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看待人以及更多地关注人的正面力量。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人文关怀,以及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心理资源,主张用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的心理现象,把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其重要使命。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借鉴。目前,积极心理学主要把普通人作为研究和帮助的对象,但是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残疾人的教育也同样有重大影响。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他们正视自身的缺陷,激发其固有的积极心理因素,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在面对生活压力、社会竞争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肯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能动性

积极心理学发扬了人本主义思想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人文关怀”本身即蕴含着积极的作用和价值,它与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独立性密切相关,它不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规范,而且把大学生放在主人翁的位置,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听障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部分,更是国家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对于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当把人文关怀、以生为本作为精神引领,关心他们的处境、尊重他们的尊严、肯定他们的价值、重视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潜能,更好地发挥其能动性。

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工作者应该肯定听障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他们的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外在教育与内在教育的结合。大学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校园里的一分子,听障大学生同样是各项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根据听障大学生的特点,学校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主题活动、文艺演出等,用积极主动的体验方式帮助听障大学生在自觉轻松的实践和学习中获得感悟。

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特院”)的听障大学生为例,学校鼓励他们举办、参加每一项活动。他们自行编排、表演的手语操、手语舞蹈、街舞、时装表演等节目,每次演出都会赢得最热烈的掌声;他们还和正常大学生一样,积极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志愿者活动。2010年,听障大学生赴江西景德镇开展为期两周的以制作陶制工艺品为主要内容的暑期社会实践。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短短五天的时间里,制作出陶艺雕塑作品40余件,陶瓷绘画作品100余件,并拿出所有作品举办义卖会,所得款项全部无偿捐献给江西景德镇特殊教育学校,此次活动也被《中国教育报》等各大媒体报道。这些活动使听障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并切实地感受到他们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挥听障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化为对他们的自我挖掘、自我培养、自我塑造的过程,使其成长成才。南特院非常重视听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务处、学工处、宣传部、校团委等相关部门经常联合起来对听障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以及职业规划指导,挖掘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格品质。经过学校长期的努力,听障大学生李昂在2012年“金桥·蓝朗”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战胜各名校参赛选手,获得一等奖。可见,听障大学生的潜能是不可忽视的,经过开发、培养以及自身不懈的努力,他们必定会有所成就。

(二)挖掘积极潜能,培养积极品质

个体存在的各种积极的潜在能力经过挖掘和激发便可以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提倡只有个体所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增长,消极方面的力量才能够被抑制或消除。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听障大学生同样拥有。教育工作者应善于挖掘听障大学生身上的积极潜能,使之得到培育和增长,形成积极品质。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能够及时地修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同时又能鼓励和挖掘他们的积极品质。听障大学生最大的缺点是缺乏自信、有偏执倾向、社会适应能力弱,而他们的优点则是形象思维强,动手能力较强,做事认真、执着,对规则的遵守度远超于正常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当充分开发并培养听障大学生的这些积极力量,当这些积极的心理因素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的自信心便会提高,容纳他人的程度会得到改善,思考问题将更加全面,社会适应性也随之增强。例如南特院在对听障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积极鼓励听障大学生与正常大学一起参加、同场竞技,学校专门为听障大学生配有全程服务的手语翻译。除此之外,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善于发现听障大学生的积极潜能:在每次的宿舍文化建设的活动中,由于听障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强、集体荣誉感强,他们所设计的文化建设方案在评比中总是摘取桂冠;听障学生设计的各式服装创意新颖、制作精美,受到了国内外来访者的赞誉。学校鼓励听障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学校的鼓励、培养和指导下,加上个人的努力,很多听障大学生在省级乃至全国的创业计划竞赛、形象设计大赛、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残疾人运动会等众多比赛中取得佳绩。鼓励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参与体验,形成参与—体验—感悟—行动的教育过程,使他们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探索的能力。[1]

积极品质的养成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育者外在引导和激发大学生的内动力,鼓励他们从积极体验入手,由行动到有小变化到有大变化再到行为习惯直至积极品质的外化。这一过程,对于听障大学生和施教者来说则需要经过更长的时间和磨砺。而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应当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并用积极的眼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即使他们身上表现出一些不良的品质,也应当相信他们有改正自我的积极愿望和潜在能量,用更加开放、包容、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去教育他们,使之最终形成良好的积极品质。

(三)运用欣赏理念,激发自我效能感

积极心理学倡导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它要求“重视和尊重人的文化遗传、年龄、生活和个人特点,所有人不论年龄和生活状况,都能学习和成功”[2]。教育者应当善于发现受教者身上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胆怯等消极心理,树立自信心,激发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3]313听障大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往往产生自卑心理,依赖性强。教育者在教育听障大学生时首先要克服自身的消极观念,发自内心地关爱他们。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行为能力虽然低于正常大学生的水平,但对于其正当的行为应予以尊重和理解;在教育过程中,以鼓励、欣赏、开放的心态循循善诱,最终激发其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培养听障大学生积极的个人表现经验。个人表现经验是指,个体亲自操作所获得的关于自身能力的直接经验。[3]316鼓励听障大学生亲自操作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项事务,亲身参与各种活动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体悟。这种个人表现经验是直接建立效能感的有效途径,并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听障大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说服教育。由于听障大学生存在沟通上的障碍,他们有固执、偏激的心理倾向。因此,采用适当的建议、积极告诫和关爱性的劝告以及积极暗示,可以使他们思想逐步接受、态度慢慢转变,促进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再者,培养听障大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听障大学生性格上极度敏感、缺乏自信。教育者应当保持一个积极、正面的教育状态,并且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带动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正面的、积极的情绪状态,这样才会增强自信心,才会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四)优化教育环境,营造和谐氛围

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因素,一种思想教育需要一种环境去支撑,“每一个有见识的思想教育者都善于改善与提升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积极的教育氛围,从而构建和谐发展的教育态势。

积极心理学家彼得森在《积极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好学校应该帮助学生成为高效的终身学习者,给予学生安全的环境,设立公正的评判标准,营造人性化,相互关心关照的氛围,保护每个学生的尊严,以使其成为富有爱心、有责任感并最终成为建设性的社会成员。”[5]而构建教育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学校环境一点一滴的设计都体现着人文理念。以南特院为例,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个指示牌都充满了对残疾人的关照。无障碍通道、残疾人电梯,校园里的标语、指示牌上的盲文、手语的图示,听障大学生宿舍门上的感应灯,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人文关怀。在校园里,不仅听障大学生之间会用手语交流,教师及正常大学生都能够运用手语与听障大学生进行无障碍交流;手语社、手语角为师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的交流空间,整个校园处处充满了人文意蕴。而校园环境既包括外在设施,又包括内在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对于残障学生来说,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和谐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要充分利用各种资,积极拓展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空间。积极心理学提出:“构建‘四位一体’的支持系统。即‘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为‘四位一体’。家庭、学校、社区要在教育上始终保持一致,并在实践中不断联合、协调。”[6]对听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拓宽学生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行多元化发展。“四位一体”支持系统即重新整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学校、家庭、社区为载体,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构建积极完善的残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多角度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积极的大环境。

听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它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有耐心、爱心、恒心;更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运用新的理念去探索新的方法,为听障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广阔的路径。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运用于听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个新的思路,有待广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惠.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20.

[2]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2.

[3]阳志平.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313,316.

[4]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41.

[5]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210.

[6]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71.

作者:侯庆琦

积极心理学特殊教育论文 篇3:

刍议积极心理学对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摘 要:现如今,积极心理学已成为当代心理学的思想潮流,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式来研究和测量人类心理健康以及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思潮。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要求关注青春期学生的积极情绪和积极力量,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树立健康的青少年教育心理辩证观,培养青少年幸福感,开展积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注重建构的积极组织。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探索以及对积极心理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讨论,结合实际情况,以发挥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理念的最大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青春期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青春期的年龄范围是10~20岁,而中国一般是指11~17岁,也是青少年身体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年龄阶段。青春期是幼儿到成人的过渡阶段,也是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会出现很多生理与心理的问题,青少年往往处于矛盾中,无法解决。为此,积极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研究方式,让我们重新看待青春期,拓宽了对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出现了首列以病例心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运动,而在时代的影响下,积极心理学开始关注人类的教育、美德、智慧、成长等问题,而不单单与健康、疾病相关,用科学积极的方式研究人类优秀的品质。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对于心理学和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式逐步改变,对青春期学生的认识和研究做出了重新审视。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的本质

“积极”是一种良好的、热情向上的心态。积极心理学是用积极的态度研究传统科学的新科学方式。积极心理学在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发表后成为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幸福健康,以及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不仅仅是为个人服务,更应该为全体人民服务,使普通人的生活充满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可分为两大类:理论背景、现实背景。

理论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后期现代结构主义提出的理念对现代心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心理学家开始重视积极心理学的品质。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紧密的联系,与建构主义心理学在开发潜力上是相同的。通过了解发现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在实现自我概念中包含了对他人和自己的责任心。而建构心理学是通过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构成建构,从主观出发积极对主体的客观事物进行建构的过程。

现实背景:心理学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心理学家主要目的有三个:第一个是让普通人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第二个是治疗有心理疾病的人;第三个是在少数智力较强的学生中,通过对其分数的观察,给予相应的培训和研究。

(三)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研究幸福感、智慧、美德、健康、积极的自我认识等,这些研究都是密切相关的,只是人为划分了几个层次,方便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我国对于幸福感的研究较晚,但是也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何义、胡洁等研究学家表明,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应对,学生的幸福感也大不相同。大多数选择解决问题的学生幸福感较低,而采用“幻想”“公平公正”方式的学生幸福感较高。快乐作为在生物进化中人类追求的目标,更多时候是在人类进化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

(四)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局限

积极心理学因不像传统心理学有大量的实验来证明,所以积极心理学暂时只停留在理论观点上,所以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是不成熟的,结构体系是不完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表现方面呈现出霸道的性质,对于消极的功能和科学价值不否认,但是当观点发生碰撞时积极心理学会表现出霸语权,对于消极本身存在的防御机制予以否认。虽然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还存在很多缺陷,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接受积极心理学,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迎接积极心理学美好的未来。

二、积极心理对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研究出的,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只注重人的自身心理问题和缺陷,还应该加强对于人体本身的积极品质和力量的研究。这一观点的发表引起了整个心理教育界的大力关注,近几年来,国内外也在对这一观点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我们国家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水平来说,跟西方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中学时期,大部分学校会选择在开学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然后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治疗。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品质、培养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全方位发展”。而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是片面看待问题,是不健康的代名词,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积极心理对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积极心理对健康教育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有史以来都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健康积极心理,充分挖掘学生积极潜能,让学生改变消极的情绪和心境,建立良好的三观。积极健康教育理念倡导的认知结构是宏观的认识教育,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它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而認知结构其实就是宏观的认识教育,不同的地方在于宏观的认识是通过空间物种进化发展、通过设计、呈现相关时间这三个方面的宏观问题。人们对其进行思考和想象,并重新建立时间观念、空间观念、物种进化观的意识作为认知结构的内容。因认知结构的对象都具有“大”“远”的特点,所以称之为宏观认知。

(二)积极心理对健康教育的体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现并不是对传统健康教育的否认,而是对传统心理教育观念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匡正和修改加以进步,在国外积极心理教育模式则分四种,一个是社会学模式、一个是教育学模式、以及医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通过这几种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的思想从消极、悲观、绝望、低落向乐观、积极、期待等方面发生转变,从对个别学生问题的指导转变到面向全体学生潜能开发的方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继承传统健康教育的同时开发出自己的完整体系,主要包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和目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对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等,构成一个健康的体系。

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特点相结合

众所周知,学校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发育成人。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让学校在“育人”这一目标上做出了新的改进,创造新的工作机制,促进学生积极成长。但是在这一观念上要结合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做出方案,遵守中小学生发展规律,让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最大的功效。青春期是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身体各方面都会快速生长和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与此同时,青少年心理也在不断发展,但相对于身体的发展却比较缓慢,形成一种身心不平衡的状态,常会出现各种心理压力和矛盾,也就是叛逆期的出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不同的年龄群体,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不结合这一规律,那不管什么方法都没有依据。

(二)积极塑造学生人格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积极人格是指在正面选择和反面选择中选择正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个体的学生都有两面性,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抛弃消极的观念。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认为,当人类用积极的态度处理事情时,所呈现出来的是力量和美的机能,容易形成积极人格。在压力重大的当今社会下,完善积极人格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应该引导学生用积极的眼光看世界,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心胸宽广,培养心中积极的力量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我们平时在课堂中可以通过日常教育、课堂教学、实践等来创造情景剧,指导学生培养积极的人格。也可以创建出生活中利用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模拟场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三)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没有问题,在社会发展中与自然相协调的状态,我们称为健康。素质是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好坏的判定,它是通过先天遗传且在后天环境的熏陶下形成的。心理教育是对学生在认知和意志品质过程中利用教育的途径进行提高和塑造。心理教育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也要考虑社会的适应性,更多的是考虑到人类社会文化进步的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如果不能解决学生心理素质问题,那心理健康问题将很难解决。所以发掘学生积极潜能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多方面将两者合二为一,确定了目标的一致性,也加强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因此,只有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才能改变我国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不乐观的情况。

五、积极心理学对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积极心理学对于人类的作用,传统的心理学模式更多的是就患者本身的问题去寻求解决方法,而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心里的力量,并不只是为患者服务。积极心理学从多方面弥补了我国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强调了全面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了学生青春期的个体发育和积极情绪人格的培养,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在心理建设和培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如上述所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还不够多,认识仅存在于理论观点上,因此,我们应该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上加大研究力度,总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利弊。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顺应时代需求的产物,具有广泛的引导作用,是传统心理教育的改革方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作为主要教育内容,结合学生年龄阶段,以及当代社会教育现状,颠覆传统消极心理的教育观念,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开拓了道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配合,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必将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名淑.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8(50):29-30.

[2]琚长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研究[J].内江科技,2018,39(11):98-99.

[3]杜艾静.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207.

[4]何海江.初中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5]石磊.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2):52-54.

[6]杜红梅.积极心理学对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4):9-11,58.

作者简介:唐永汪(1978.2—),男,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一级,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編辑 刘瑞彬

作者:唐永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