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2022-09-10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体会到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性, 而感触最深的是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为此, 我谈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和策略。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一) 综合性

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首先是立足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将理解、运用、丰富语言, 培养语感和发展思维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 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 应凸显听说读写的实践。例如,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 我认为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 而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穷于应付的接受者。学生是阅读行为的主体, 应该让学生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 与作者进行对话,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因此, 教师的指导的形式就由直接明示转为间接暗示, 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平日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文本, 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初始反应, 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有对各种学说进行批判、质疑的精神。

其次是体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语文课程为基点, 有机整合数学、科学、艺术等课程, 突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 实现语文知识的多元化。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不是对立的关系, 他们之间是可以融合贯穿的。如, 语文和历史, 俗语说“文史不分家”。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历史知识不胜枚举。如, 唐宋八大散文家, 司马迁和《史记》, 南宋的爱国词人、元曲四大家及世界历史中的文学知识。如果学生历史知识掌握得好, 也会给语文学科带来帮助。语文跟政治也是如此, 哲学中的许多原理对学生写作议论文有很大的帮助。同样, 语文与理科教学也是密切相关的。尽管语文教学侧重于形象思维, 理科教学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如, 议论文的推理论证, 说明文、记叙文结构的逻辑性、条理性, 句子之间的紧密衔接都需要逻辑思维能力。

(二) 自主性

自主性即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 主要指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综合性学生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我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和确定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 活动小组及学习成果的呈现形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活动主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我只是充当指导者、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

高一年级学完新闻单元, 我要求学生发现关注校园生活, 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问题, 做好调查。因此, 有同学提出开展学生午餐情况的调查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在我的指导下, 他们设计了调查表, 基本上完成了“前期准备、现场采访、信息整理”一次完整采访的三个阶段,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调查, 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午餐浪费的严重性。不仅如此, 还主动在校园的公示栏张贴了“节约粮食公约”, 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

(三) 探究性

探究性即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 产生强烈的探索兴趣, 具有问题意识, 只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

话题作文是近几年很流行的一种写作形式。许多学生对此都理解不深。于是, 我曾给学生提出了《关于话题作文的研究》这样一个课题。这是一个相对较大的课题, 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于是, 我通过分析帮助学生拟定了若干个子课题:话题作文产生的背景;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区别与联系;话题作文的写作要领;话题作文有无写作模式。学生通过研究, 一方面解决了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对于话题作文的写作有了一个深入的理解。

(四) 开放性

综合性学习提供开放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 学习时间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学习空间由课堂到社会。引导学生在生活、社会何总去观察、发现、思考问题, 在实践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 把视野面向社会的不同层面、生活的不同角落。运用学科知识, 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1. 课堂环境中主题的开放。

课堂环境是教与学的主阵地, 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基本环境。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设疑、释疑、获取、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 教师就应该加大教学的密度, 拓展学习的空间、思维的空间,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里, 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 重在答案的有理有据,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2. 重视由课堂向课外的开放。

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课堂, 着眼课外, 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以听说读写为主线, 让学生从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汲取知识, 培养能力, 开阔视野, 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促使语文能力全面发展。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承受生活的能力。以此积累知识、训练思维、锻炼能力, 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语文学习需课内外联系, 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源泉。一个功底扎实, 广泛涉猎的学生才会才思敏捷, 能说会写, 才能较好地掌握学法, 运用知识, 形成较强的迁移能力。

3. 要借助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开放课堂。

这对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大有裨益。教学中, 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具有直观、生动、形象, 富有情趣的特点, 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 加大课堂容量, 而且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使语文课堂更开放, 更个性化,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 尤其是针对农村的学生。

(五) 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强调观察周围的事务, 亲身体验, 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 做到有所感受, 有所发现, 这是语文综合型学习的基础。它不仅要求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 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 亲自去体验语文、学习语文、提高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强调理性的、间接性的、被动性的、共同性的特点, 而强调教学要重视学习过程、方法, 体现主体性、体验性和实践性, 重视学生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

1.导探究, 重运用。教学设计中的活动应该是“为解决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 “自己身边的, 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等。

2.导过程, 重参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一般不指向某种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 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 主要指向过程。因此, 教学中引导学生全程参加学习活动, 注意积累活动中的每个环节的感受, 总结有什么收获、提高和发展。

关注过程, 还应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投身其中, 与他人合作, 就有了综合性学习的保证。在教学中, 我一般分小组开展, 让每个成员都有任务, 有内容, 有目标。

3.导方法重体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将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以, 综合性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学习引导。

教学中, 重点要让学生掌握的方法有: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结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等。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师点拨、示例, 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 而不是教师讲授有关方法的道理。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适当地“放手”, 才能让学生飞得更高, 飞得更远!

上一篇:毕生奉献于祖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巾帼英豪——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婉珍下一篇:浅谈城市动画宣传片的构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