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精神文化分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改变。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举措,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影精神文化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精神文化分析论文 篇1:

论空间研究方法在新时期中国电影文本批评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对于空间的探索。因此,在过去被认为是静止、固定的物质空间才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真正的被看作是社会关系、文化演变的平台或容器。空间研究方法在中国电影文本分析中的运用改变了过去将电影的空间单纯看作是物质场景的思维定势,开辟了电影文本由视听语言本体分析和叙事分析到影片社会学、文化分析的新路径。

[关键词]空间研究方法电影文本分析 电影批评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32

一、空间研究方法兴起的原因及在新时期中国电影文本批评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意义

时间和空间是人们感知世界的两种途径。然而在上个世纪,人们对于空间的重视和研究,始终滞后于对时间问题的关注。人们对于线性时间过分的信任和依赖,他们相信世界是随着时间发展的伟大生活,一切现存的问题和矛盾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涤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矛盾的加剧,人们似乎明白,时间只是自己虚构出来的一颗包治百病的“大力丸”。在对线性时间的怀疑中,人们开始重视对于空间的探索。因此,在过去被认为是静止、固定的物质空间才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真正的被看作是社会关系、文化演变的平台或容器,甚至动态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作为一种时空艺术的电影,其空间并不单指故事发生的场景(物质空间),以及如何利用场景来讲述故事(叙事空间),它更像是影响和制约着故事发展走向的背后推手(社会文化空间)。因此,对于电影空间的研究,也就由研究“说什么”“如何说”上升到了“为什么这么说”的层面。如影片中的物质空间可分为私人住宅空间(如商品楼、棚户区等)、公共休闲空间(酒吧、百货商店、影院等)、交通空间(立交桥、站台、火车等交通工具)、自然空间(田野、河流等)、非写实性空间等多种空间类型。研究每一类空间在不同影片中呈现方式的特点和其原因,以及它在影片叙事上的作用,就会发现影片是如何隐喻人物心理空间或当代社会文化空间来突出影片的主题表达的。

空间研究方法特别适用于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分析研究。这是因为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中国的社会文化空间也逐渐走向多元化,传统、现代以及后现代不断的相互抵抗、交织和渗透,加之电影创作环境的更加宽松,制作设备的更加精良,以及高科技带给电影的新鲜元素,这些都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呈现出更为纷繁多元的形态。分析这些影片中不同的空间体验、认同以及焦虑,或许会发现电影文本与中国新时期以来的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一个“耦合”的过程。

二、空间研究方法的理论旅行

关于空间理论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西方对于空间理论方法的探索;中国的社会学、文化研究领域的空间转向 ;空间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影响。

1.西方对于空间理论方法的探索

西方对于空间问题的研究开始得较早,如福柯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意识到“我们所经历和感觉的世界可能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由时间长期演化而成的物质存在,而更可能是一个不同的空间互相缠绕而组成的网络”。列斐伏尔在他的著作《空间的生产》中更是得出这样的结论:“空间性的纬度将会在历史性和社会性的传统联姻中注入新的思考和解释模式,这将有助于我们思考社会、历史和空间的共时性及其复杂性与相互依赖性”。然而索亚在他的《第三空间》中所提出的,有别于传统非此即彼二元空间的一个亦此亦彼的多元化第三空间,更是对于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中国的社会学、文化研究领域的空间转向

目前中国的文化、社会学研究领域也早已开始了空间转向,文化地理学、空间社会学成为新的方法论。如包亚明、陆杨等人将福柯、列斐伏尔、索亚的空间理论引进,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论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独特性,如其主编的“都市与文化论丛”、《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等著作,以及汪民安的《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他们的理论和阐释无疑改变了中国人平面化和静态化的传统空间观念,将其拓展到历史的、文化的层面。

3. 空间理论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影响

关于中国电影的空间研究方法,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关于电影本体形式和美学意义上的空间研究,如周登富的《银幕世界的空间造型》,包括了对电影场面调度等方面的研究。此类研究多从视听语言角度来分析电影的物质空间,属于电影空间的基础研究。另一类是叙事学意义上的空间研究。如李显杰的《电影叙事学》中关于空间叙事的章节,这类研究多用叙事学的理论来分析电影中的空间呈现对于叙事的影响及作用。这两类属于旧有的传统研究方法。第三类是对于中国电影空间的文化社会学研究。如戴锦华的《<二嫫>:现代寓言空间》、徐敏《电影中的交通影像》,这些文章大多将影片中的空间呈现与中国的社会文化进程相结合论述。此外,对于都市文化的研究也涉及到了电影的空间分析,如张一玮的《异质空间与都市意象》,陈晓云的《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旅美学者张英进的《电影的世纪末怀旧——好莱坞·老上海·新台北》等著作。这一类新方法改变了过去将电影的空间单纯看作是物质场景的思维定势,开辟了电影文本由视听语言本体分析和叙事分析到影片社会学、文化分析的新路径。

三、空间研究方法在电影分析中的几种实践应用途径

1. 空间研究方法与作者研究相结合

将导演所生活的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与其影片空间呈现特点结合分析,来发现某种暗合的关联。如香港导演王家卫,这位敏感的香港文艺青年,香港特殊的地理和文化历史状况使得他的影片带有浓厚的无根感。他所有影片的空间几乎都是一种碎片化的呈现,画面总是支离破碎,缺乏统一感和整体感。比如在他的《春光乍泻》里,“空间、场景就被杜可风(影片的摄影师)碎片似的光、阴影、颜色以及影像的颗粒分切开来。于是它们自此失去了应有的完整性,电影中所表现的城市再也无法复原现实中的那些城市。”①

2.空间研究方法与叙事分析相结合

电影中的空间有时并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景,在很多影片中还被当作重要的叙事元素推动故事的发展。如影片《疯狂的石头》中主要的叙事线索——那块让众多人疯狂的“石头”是在即将拆迁改造的工艺品厂的厕所内发现的。而影片叙事的主导推动力即是现代空间的改造者房地产公司与传统空间的代表者老式的工艺品厂对于土地的“守征之战”。

3. 空间研究方法与原型批评的结合

借用原型批评的研究方法,会发现影片中的一些典型空间呈现已上升为一种意象,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如河流,因为流动性,可以作为通向外界空间的一种途径。正因为于此,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母亲通过河流以一种奇特方式的“公

开出走”才具有意义。

4.空间研究方法与符号学电影理论结合

通过一系列的编码解码的过程会发现空间在影片中的隐喻意义。如《图雅的婚事》中,骆驼、轮椅、卡车、宝马等众多的交通工具,亦可被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隐喻。

5. 空间研究方法与文化研究相结合

分析影片中物质空间的强烈的文化内涵。如在影片《鸡犬不宁》开头的平行蒙太奇,将乡间小路上的驴车与高速路上飞速行驶的大巴交叉剪辑,并最终让驴车导致了车祸的发生,表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并为之后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豫剧团倒闭做了铺垫。

6.空间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研究结合

发掘电影中的空间呈现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联。如《卡拉是条狗》中的派出所,关押起来的不仅有男主人公老二当下的精神寄托(卡拉),还有他将来的希望(儿子亮亮),这正如福柯所描绘的那样,整个社会就是一座“敞视的监狱”。《三峡好人》中曲折坎坷的道路、淹没故乡的大水阻挡住了韩三明寻找妻子的脚步,但那些生活在灯红酒绿下的富人却可以一个按钮天堑变通途,对空间的占有和改造预示着对于话语权占有。

正如马尔丹所言,“空间永远不是一种单纯的框框,也不是一种真实的描述性环境,而是一种特殊的戏剧容积”②。空间研究方法在中国电影文本分析中的运用改变了过去将电影的空间单纯看作是物质场景的思维定势,开辟了电影文本由视听语言本体分析和叙事分析到影片社会学、文化批评的新路径。

作者:范琳琳

电影精神文化分析论文 篇2: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策略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改变。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举措,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基于此,本文在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经典模式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农村电影工程建设策略,以期为加快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十七大提出的五个惠民工程之一,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举措。如何采取公益的方式、借助政府的力量加快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步伐、提高农村电影放映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以公共文化建设拉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当下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重点。

一、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经典模式分析

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农村电影规模化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国各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基本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一)影企联姻

影企联姻即企业为电影买单,同时利用电影作为传播载体为企业做宣传广告,通常表现为企业可以与电影公司合作,承担电影播放的所有费用、建设和装修放映场所、购买更新电影放映设备等,而企业则可以利用放映电影前的时间播放企业广告,或者在电影放映场所附近张贴海报、宣传广告、售卖相关商品等,这种电影放映模式可以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效益的双赢。

(二)影政联姻

政府部门与电影公司合作,利用电影的影视效果实现宣传先进的思想、科技、文化、政策、法规等目的,在满足农民基本的文化权益同时,达到很好的政府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充分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执政理念。如政府的交通部门、卫生部门和计生委等部门可以通过与电影公司合作,播放有关交通管理法规、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片,直接向居民传达政策法规,实现良好的宣传效果。

(感觉)影教结合,开展影视教育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可以以农村中小学放映点为突破口,将影视作品融入课堂教育,以爱国主义影片、道德教育影片为切入点,开展电影系列化教育,辅助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又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策略

(一)建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利益平衡机制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涉及到了政府、企业、电影院、农民等多个主体,为了使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能够顺利开展,首先应当建立各方利益平衡机制。对于政府而言,可以与电影制作方合作,拍摄一些与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涉及信息化、新能源、环保、普法等宣传地方经济文化和科普、法治教育的影片,并将每一部影片借助公益电影放映的形式送达普通观众,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对于企业而言,农村电影放映前可播放15分钟广告,因此相关的电影院线、影视片制作企业可以承接各种广告业务,带来丰厚的广告收入,将影片的创作、放映、拍摄与客户的宣传需要相结合,达到企业的宣传目的和公益电影放映双赢的效果。对于农民而言,可以利用公益电影放映提高农民对法治、科技、环保、娱乐的意识,培养农民的电影消费观念。同时还可以聘请农村生活困难或下岗人员担任电影放映员的工作,解决部分村落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2]。

(二)整合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社会化资源

应当充分整合社会化资源,加快和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首先应当充分利用农村大院、农村书屋等正在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张贴海报、广播电视等形式对即将上映的影片进行宣传,吸引观众的兴趣,在通过农村文化广场、农村大院等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放映电影。其次,可以与银行、通信行业、医院、各大商家店铺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影企合作,建立“戶外流动电影媒体”,通过赞助电影放映的形式,既可以实现对企业的宣传,又服务了地方政府,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扩大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三)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国家应当加强农村电影放映的文化立法,保障数字电影放映过程的合理性以及公民看电影的文化权利,同时还应制定相关国家文化经济政策,通过国家对文化事业的宏观调控,促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现。

2、建立健全资金保障体系

健全的资金保障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目前国家对农村电影放映的资金保障已经做了相关规定,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资金使用不明确、补贴不及时等问题。为此,中央应当制定原则性的管理办法,明确资金投入的硬性指标,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责任到人,确保专款专用。

3、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为了避免各级政府职权不明,管理混乱,应当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明确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主体,合理划分各自职责,应该责任到人,实名制管理。其中各级政府的职权划分、政府与电影公子的职权关系是组织保障体系的重点。

4、组织营销活动,打造品牌

可以通过组织农村电影节、影片打包活动、看片会、送片下乡活动等形式多样的观影活动丰富农村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居民的观影意愿和文化意识。如可以结合重要节假日和政策法规宣传需要,开展科教片专场、爱国主义教育片专场、红白喜事片专场、政策宣传专场、重大节日专场等[3]。

结语: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加快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我国当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建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利益平衡机制、整合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社会化资源、建立健全法律、资金和组织保障体系,保障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丽萍,罗金元. 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的一点建议[J]. 中国电影市场,2008(06):29-29.

[2]周宗胜. 连城加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建设[J]. 红土地,2009,000(002):55-55.

[3]鲍成俊.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概况[J]. 科技资讯,2012,000(017):236-236.

作者:邢俊峰

电影精神文化分析论文 篇3:

合肥市场电影消费者偏好调查

本文通过对合肥市场中电影消费者偏好的调查分析,发现他们在电影类型、产地、档期、观看渠道等方面上的偏好差异,据此进行分析和探究,并尝试提出一些营销策略,

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电影产品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近几年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呈现着迅速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其作为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庐州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其文化产业发展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五年,各大知名影院纷纷落户合肥,抢占优势地段,合肥电影市场正呈现破竹之势的发展,并于2011年成功举办了素有“中国奥斯卡”之称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20届),这无疑是对于合肥文化氛围和电影发展的一个肯定。然而,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对合肥市电影消费者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仅有一些成果报道却鲜有深入研究,这对于其进一步发展电影、影视产业是具有局限性的。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合肥市民的调查分析,对于其在选择电影产品上的一些消费偏好进行研究探析,得出相关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一些概要性的营销策略,以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并带来实际效益。

电影消费者及调查分析方法

消费者在市场营销学中被定义为具有购买动机、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群体。在电影产业中,是指通过付费对某部电影进行观赏、观看的观众。(刘振华,2007)电影消费者通过一些观看渠道根据个人的消费偏好对选择部分电影进行观看。

本文主要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和实地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收集,并通过问卷的回收进行基础性分析与相关思考。调查问卷共设15个问题,内容涉及电影消费者在电影类型、档期、产地、观看渠道等方面的偏好选择,采取预调查与正式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合肥电影消费市场现状

在我们的调查中,通过回收问卷的数据可以很容易地发现目前在合肥市场中,平时有观影习惯的群体绝大部分年龄阶层属于80后、90后,他们偏好于选择看电影的方式来放松心情,同时也可以学习不同的文化,另一方面,城乡间的差异也较大,约占87%的观影人员均是城区市民,而那些乡镇农村地区仅有一些年轻人表示有观影行为,大多数的乡镇居民表示电影这一类精神享受型的产品对于他们而言不具有较多需求,这与他们的文化氛围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较落后有一定的关系。性别方面,合肥市目前的电影消费市场中,女性观影者稍多于男性,但基本上持平,所以选择电影产品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并不算显著。

合肥市场电影消费者偏好分析

电影类型偏好分析。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可以发现,合肥市电影消费者普遍偏爱的电影类型是喜剧片、爱情片、科幻超自然片,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70.37%、59.26%、55.56%,相应的,伦理片、动画片、纪实文艺片仅对于一部分有特定消费趋向的人群有吸引力,合肥市民观影的普遍倾向依然是一些能够愉悦心情的电影,这与他们的消费动机——“能够在带来精神享受的同时放松心情”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该调查结果也说明,尽管现在处在一个追求自由、主张个性的时代中,在精神文化产品中的某些消费趋向仍然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一些传统的但是经典的产品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市场活力,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加以创新,推陈出新。

电影档期偏好分析。在电影的档期选择上,合肥市民呈现出了一个较为极端化的选择,即约97%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并不在意电影的档期安排,重要是电影本身值得去看,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消费者表示对于新春贺岁档的电影比较偏爱和期待,另外一些近两年备受关注的档期,如情人节,国庆节等调查中却无人问津,这一现象与合肥市民的观影频率有着直接的关系,观影频率的调查中显示,合肥市民中平均两周一次观影行为的电影消费者占绝大多数,观影频率的增加,使得电影消费者不再需要对电影进行一些精挑细选再去观看,而更多情况是根据个人心情进行一些电影的观看消费行为,另一方面,随着市民经济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影视产品有了越来越多的个人的理解和赏析,于是对于用来宣传制造噱头的档期问题所受的影响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个人主观的意见选择。所以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就呈现出了一种对待电影档期较不关注的现象。

电影产地偏好分析。电影产地对于一部电影的观众期待度具有十分直接的影响,例如美国所制作的一些科幻大片通常备受电影消费者青睐,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也显示,合肥市民偏好的电影产地前两位为美国、中国,分占总调查人数的96.3%、 74.07%,可以看出,美国大片对于合肥市民具有不可撼动的吸引力,一方面这与美国悠久的电影制作历史、制作科技以及电影内容有关系,另一方面,美国电影中通常都彰显了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以及充分自由的想象力,这对于具有文化差异性的电影消费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电影观看渠道偏好分析。对于合肥市民在电影观看渠道上的调查显示,通过网络和电影院观看电影人数分占总调查人数的92.59%和81.48%,随着近些年来网络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观影成为了一种快捷、便利、低消费的观影方式,电影消费者们对于一些观看欲望不强但是影评很好的电影通常会选择进行网络观看,而一些提供枪版电影的网站的出现也给电影消费者带来了“福音”,但是在却同时给各大影院带来了发展压力,在对电影消费者能接受的影院票价调查中,48.15%的被调查者能接受20~49元的票价,37.04%的被调查者能接受10~29元的票价,这表明,现在影院的普遍定价70~120元一场的电影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当然,影院近些年也不断地通过一些团购网站、办理会员卡等方式进行着票价的改革,以此来提高竞争力吸引消费者。

基于偏好分析对电影产品营销策略的思考

通过以上对于合肥市民在电影类型、档期、观看渠道和产地方面的偏好分析,我们对合肥市的电影产品市场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与改革上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竞争力。对于一些提供观影行为的网站以及实体存在的电影院,针对目前合肥市场电影消费者在电影需求方面的差异化以及消费者相对趋同的消费偏好,进行专门性的营销策略的制定,以此来吸引消费者进行电影消费。

注重品牌建设,形成品牌忠诚度。合肥电影市场中,近两年来,各大知名连锁影院的落户给电影市场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对于各大影院来说,其市场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加,在这样一个品牌众多的市场中,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格外重要,这便要求企业要及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形成自己的品牌内涵,以此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应该重视消费者忠诚度的巩固和提高,定期可以进行一些观影回馈活动,加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感性联系,提高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自身已有会员进行随机回访,充分收集顾客意见,进行更加全面的改善和建设,来给消费者提供更加舒适和满意的消费环境。

创新内部体制,完善内部规范管理。影视企业可充分利用政策优势进行内部体制的创新改革,提高内部规范化管理程度,制定相关有利于促进销售的策略,在票价、餐饮品等方面上制定更贴合消费者需求的制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XSKY1526ZD。)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作者:阮芙蓉

上一篇:士官学校学风建设论文下一篇:高中情境教学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