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电影文化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二小学本于身份基因认同、源于教育价值回溯、基于学校个性省察,确立了“爱与创造”的学校文化表达。“爱与创造”联结现实与未来,指涉人文与科学,兼容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引。在实践中,“爱与创造”既是生命关怀的逻辑起点,又是生命成长的策略途径,更是校园生活的终极价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下电影文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下电影文化管理论文 篇1:

用优质文化提升施工品质

目文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项目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中铁隧道集团公司按照“出精品、出形象、出亮点”的项目文化建设要求,通过文化融入项目管理,落实标准化施工规范,提升了项目的施工品质。本文从项目文化建什么、如何建、怎么评的角度作进一步探索,以期推动项目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项目文化建什么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明确管理思想,实现理念引领。一是贯彻企业要求。项目是企业的派出机构,肩负着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重任。因此,项目必须贯彻企业的文化理念,体现企业的意志力和执行力。二是制订项目目标。项目经理作为一个项目的主官,是项目的灵魂,首先要思考怎么结合项目实际,制订项目建设目标,并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实现目标。三是明确项目理念。项目文化是项目班子的管理思路的体现,是项目班子成员智慧的体现。项目领导班子要深刻领会上级领导的要求,理清自己的管理思路,然后形成项目文化理念,并成为项目精神引领。

明确行为规范,实现标准管理。首先要明确工作程序。确立和完善项目各方面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的责任领导、实施人员和规定文件,强调工作流程、实施步骤和质量标准,指出解决问题的边界条件、注意事项和超出边界后的处理办法,尽量把各项工作变成常规程序。其次是培育核心人才。一个项目必须要有数个业务精通熟练、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艰难险阻、坚决完成任务的班子成员和中层管理骨干鼎力支持,抓好这批人的管理,就为项目成功提供了核心人才保障。再次是凝聚施工团队。施工中难免不会出现思想波动,这就需要项目领导加强思想沟通,消除疑惑,化解矛盾,使员工形成一股合力。四是落实标准化管理。中铁隧道集团公司编制了《铁路项目标准化管理手册》,各个项目要结合实际搞出一套标准化的套路,全面营造标准化管理文化氛围,做到事事有流程、事事有标准、事事有责任人,让标准成为习惯、使习惯符合标准、让结果达到标准。

明确视觉要素,实现形象管理。其一,开展视觉建设。加强策划,严格按规范使用企业标识,视觉色调同周围色调和谐,定期保养、维修和更换。其二,形成文化环境。通过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各种关系默契融洽,产生一往无前的力量。其三,鼓励学习创新。要通过多种载体,组织员工学习,立足本职在管理、工艺、技术、业务上进行创新,使之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项目文化如何建

具体说来,开展项目文化建设,有以下12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项目领导的核心作用。管理项目不仅是执行指令、进行施工,项目领导的思维判断水平、对下属人员的管理风格、对工作的态度、待人接物的态度都会影响周围人的认识和做法。项目领导的要求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和工作的标准。项目领导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工作要求贯穿到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去,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有意识地去影响周围员工。

理念精神的引领。理念精神是虚的东西,但又是非常实的东西,要做到虚实结合。要明确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提炼文化信念,培育员工精神,以此来提振员工士气。

落实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员工为根本,改善员工包括劳务工的劳动条件和环境,保障并不断提高员工的收入,帮助员工实现人生价值。还要研究员工的需求,针对员工的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树立起员工的主人翁自豪感,自觉地为项目建设作贡献。

遵循市场规律。项目文化提倡矩阵式的扁平化管理,是非常典型的市场经济的做法,必须采用市场经济的管理手段。项目文化一定要按照项目法管理来做,不能脱离市场环境。

刚柔管理结合。文化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文化从来不能离开制度的强制规范。文化管理必须是刚性的制度约束和柔性的人本关怀结合起来,既让员工知道如何做,又让员工感觉到受尊重,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可,促进自觉实施。

现场文明有序。现场是一切项目管理的中心,项目文化要把现场当做理念引领的重点、成果检验的重点、体现效率的重点,按照项目标准化管理要求,把项目文化管理融入现场,做到有序、規范,确保现场进度、安全、质量、技术、成本目标的可控和全面落实。

不断思维反省。项目部在强化管理体系建设、设置质量管理防线、制订制度、配齐人员、盯紧现场、过程控制的同时,通过责任意识引导员工用心做事、精益求精,让员工养成“过电影”的习惯,睡觉前回忆白天干过的工作,看能否睡得着觉。

加强典型培育。项目要认真贯彻中铁隧道集团公司党委《关于建立典型经验培育制度的意见》,按照“抓典型、树导向,抓培育、促辐射,抓推广、促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挖掘和培育鲜活的有说服力的身边典型进行示范引导,以指导和推动工作全面进步,让广大员工学有目标、赶有榜样。

不断拓展载体。项目文化需要各种载体、仪式和活动,吸引员工参与,增强员工的参与意识,激发员工的活力,使之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施工生产中去。

重视政治工作。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优势,要重视发挥党群工作的优势载体和宣传教育作用,把项目理念体系和文化元素深植于员工的思想中,让员工充分了解项目每一项理念和每一个元素的深刻内涵,知晓每一个理念和元素中的目标要求、自我责任和行为规范。

抓好新闻宣传。要高度重视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制订新闻报道考核奖励办法,培育一批兼职通讯员写作队伍,组织投稿和报道活动,提升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重视舆论应对机制的建设,组织网络评论员队伍,提高应对突发事故应急公关能力,维护项目的形象和利益。

做到常改永新。项目文化建设是动态的,要根据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情况,积极进行策划,及时提出新的理念要求,及时明确阶段目标,加强宣传引导,激发员工干劲,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项目各节点施工任务。

项目文化怎么评

项目文化怎样才算做得好,我认为有以下10条标准:

员工精神在状态。可以说这是项目文化建设的第一要义,调动员工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做到:遇到任务抢着上,遇到困难不退缩,岗上工作劲头足,岗下有事随时到,班组工作比着干,集体荣誉记心间,工作态度稳而细,待人接物有礼貌,斗志高昂,永不懈怠,一直保持最佳精神状态。

内部关系和顺。要打造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必须做到内部关系和谐。项目经理要有民主意识,要积极与班子成员合作,兼听则明。要教育员工宽容大度,在生活中忽视别人缺点,多看别人优点,善于与人合作共事。

施工快速进展。项目文化好不好,员工精神状态好不好,都体现在施工进度上。只有进度上去了,业主才会满意,企业才有效益,员工才有收入。

现场零事故。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出了安全问题,肯定与岗位操作有关;出了质量问题,肯定与工作态度有关;出了治安问题,肯定是政治责任有关。项目领导要审时度势,把握好分寸,做到不出现不合适宜的问题,尤其是不出现大的问题。

工作没有缺陷。任何一项制度都会有缺陷,任何个人思考都会有遗漏,任何工作都会有疏忽,作为一个团队,大家应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补漏,这样就能使整体工作做到最优。

各方评价良好。作为隧道和地下工程专业企业,干得好是应该的,但同时我们不只是干得好,还要发掘我们各方面工作的亮点,让各方都说我们的好话,为企业后续经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彰显企业品牌。项目担负着为“中国中铁隧道”品牌增光添彩的任务,要安全优质快速高效完成施工任务,在专业优势、管理模式、政治工作、社会影响等方面为企业品牌添砖加瓦,铸就企业发展史上的丰碑。

完成企业指标。项目要根据中铁隧道集团公司和各子分公司的考核要求,在计划、安全、质量、成本、上交等方面完成指标,实现目标。

培育企業人才。一个项目不仅要干一项工程,也担负着为企业培育人才的任务。要通过项目建设,推动一批员工快速成长,担负起更重要的工作任务

让人回味无穷。物质会毁灭,而精神永存。建完一个项目,不仅留下宝贵的物质财富,更要留下传承永久的精神财富,让项目的形象产品在企业发展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干完一项工程,员工奔赴其他的项目和各自的岗位,数年后,仍能让人感到因参建这个项目而自豪,对当年领导的关怀和同事们的友好交往回味无穷,这也是我们项目文化建设的成功之处。

企业品质的提升不仅在于综合能力的增强,更在于项目能力的打造与提升。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项目文化建设,提升项目施工水平,以优质文化提升企业品质,为打造“中国中铁隧道”知名品牌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万全)

作者:么飞

地下电影文化管理论文 篇2:

“爱与创造”:一所新学校的文化自觉

摘要: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二小学本于身份基因认同、源于教育价值回溯、基于学校个性省察,确立了“爱与创造”的学校文化表达。“爱与创造”联结现实与未来,指涉人文与科学,兼容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引。在实践中,“爱与创造”既是生命关怀的逻辑起点,又是生命成长的策略途径,更是校园生活的终极价值。

关键词:“爱与创造”;学校文化;生命关怀;生命成长;校园生活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全体师生共同默认和遵循的信念价值和行为准则,它以有形或无形的力量,成为学校高质量办学和内涵式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一所建校仅两年多的年轻学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二小学(以下简称“省锡实二小”)吸引人们目光的,不仅是无锡首个拥有一万多平方米的地下智能接送系统的现代化学校,更是自诞生之日起就向内谦恭求索、自我觉知,向外无畏开拓、自发行动的精神。学校建构了“爱与创造”校本文化体系,在推动学校高品优质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赓续与锚定:“爱与创造”的价值追寻

省锡实二小将“爱与创造”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表达,既是本于身份基因认同的文化植根,又是源于教育价值回溯的文化循脉,更是基于学校个性省察的文化立本。

(一)文化植根:身份基因的认同

省锡实二小独立建制于2019年9月,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省锡中”)集团校之一,省锡中百年教育哲学为这所新校注入了优良教育基因。1922年教育先贤留下的“诚敏”校训,“真实不欺之谓诚,择善践行之谓敏”,将真诚良善有爱的因子刻入了省锡中的血脉,至今仍激励着代代学子坚毅奋进;省锡中秉持“大爱大智”的教风,“勿懈勿怠,作民之良”的学风,将“爱”置于教育行为的首位,将“智”对标教育行为的专业水准。2021年全国两会上,省锡中校长唐江澎更是鲜明地提出了“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1]4,进一步澄清了教育使命和育人价值。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胸怀家国天下,用智慧创意建设美好世界,这是对个体生命完整的成全,是对“教育是爱的行为”的最好应答,更是“一所迈向现代品性的中国高中”育人主张的独特宣言。

(二)文化循脉:教育价值的回溯

先贤说:“仁者爱人。”历史长河中,爱是永恒的教育注解。“爱满天下”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作为斯霞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灵魂,“童心母爱”教育思想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有着炽热的生命力;马卡连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古往今来,“爱”既是教育价值的旨归,也是好的教育行为的追求。创造是教育的另一个母题。陶行知先生先后发表《创造宣言》《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文章,提出了“创造的儿童教育”主张,呼吁更多的人用创造之力去改造旧的世界,倡导教育应培养创造之人,“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2]323,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2]326,至今读来仍撼人心魄。叶澜教授也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去寻找”[3]。陶行知视创造为教育对象最重要的印记,叶澜认为创造是教育过程的独特魅力,都高扬了教育中创造的价值。

(三)文化立本:学校个性的省察

省锡实二小位于国家级开发区——江苏无锡惠山经济开发区,毗邻惠山区科创中心、生命科技园。这是一片充满着“科学气息”的土地,几十家高新技术企业、十多个院士工作站正孕育勃勃生机。学校将“科创”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及发展特色,已获得多家高新技术单位的支持,在中德美联基因检测中心、“火眼”实验室等机构建立了多个教育基地。一方面,科创园中的高新精尖技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科技工作者,都可成为学校育人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人才源源不断的注入。今天的省锡实二小的学生,将来就有可能成为这些高新精尖企业的一员。作为劳动者的他们,精神品格越丰满,知识技能越扎实,创造能力就越强大,就越能助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所现代化学校,省锡实二小既应因地制宜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又应引导学生涵养品格,培养创新思维,为将来承擔起民族复兴大任奠定基础。

二、理解与阐释:“爱与创造”的内涵解读

作为一种价值统摄,“爱与创造”是方向,是信念。对“爱与创造”做出校本阐释,关系到学校文化内涵的进一步厘清与思路的进一步明晰,进而关系到学校文化的落地落细和办学行动的路径路向。

从教育目标维度来看,“爱与创造”联结现实与未来。教育不仅要关注儿童当下的生命成长,而且要“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4]。因此,教育既要在与真实世界的联结中发现意义,回归现实生活,回到儿童原本的角色(自由者和探索者),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可能性),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也要直面不确定的未来,去承载人类的美好期许,去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爱”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是个体对价值的选择与认同,对现实社会的接纳与包容;“创造”则是一种能力、一种行动,是个体面向未来世界的创新性主动实践作为。“爱”主要指向现实生活,关注儿童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之间立足当下的共时性的和谐关系的构建,这是教育文化性、社会性和伦理性的基本诉求;“创造”则主要指向未来社会,通过向儿童提供“少而精”的核心知识、丰富的学习场景和多样的学习方式,推动儿童进行面向未来的历时性的时空探索,共同创造更加现代、更加美好的社会。简而言之,“爱与创造”就是一份“立足当下,以爱育爱;面向未来,创想造梦”的教育契约。

从教育领域维度来看,“爱与创造”指涉人文与科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完人’,而不是造就只有科学技能而缺乏人文素质或只有人文知识而不懂科学技术的‘半人’。”[5]只有兼具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站立的“大写的人”。一方面,“无论从形上、生物进化还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都是爱的动物,没有爱也就没有人”[6]。“爱”是万物相处的恒定准则,是人与世界美好关系的统称,更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学校教育要以“教育爱”培养“有爱的人”,让儿童充满爱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另一方面,“科学素质的内涵固然是多维的,但核心和关键却是人的思维的创造力”[7]。“创造”是科学的内核,正是创造精神推动人类不断探索并建构未知世界,推动科学不断进步和发展。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创想品质,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正像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样,“爱与创造”也是学校文化的一体两面,二者相互融合、密切相连。概而述之,“爱与创造”就是“兼爱万物,化成人文;创造世界,拥抱科学”的教育主张。

从学生发展维度来看,“爱与创造”兼容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8]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核心素养高度凝练的表达,构成了儿童“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性支撑力量。“爱”无疑是儿童必备的品格,儿童只有具有自爱(对自我)、友爱(对他人)、博爱(对世界)的大爱品格,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生活于一个和谐的世界。儿童的关键能力包含多个维度,“创造”是其中的重要一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未来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儿童具有创造能力,既是随时调整自我状态以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也是持续实践创新以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9]。将“爱与创造”置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下加以考量时,“全面发展的人”的规格和形象就会因为学校教育的生动境脉而变得具象和活泼。概括地讲,“爱与创造”就是一幅“以仁爱立身,以创造立行”的教育画卷。

三、着陆与建构:“爱与创造”的实践路径

作为学校文化,“爱与创造”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对于省锡实二小这样一所小学来说,对“爱与创造”进行理念阐释固然重要,让“爱与创造”平稳着陆为一种教育实践样态,则更为关键。

(一)“爱与创造”是生命关怀的逻辑起点

1.指向群体生长的幸福与意义

“童年,最美的样子”,学校小花园中央的彩虹楼梯上,立着这样的几个大字,这里已经成为师生最喜欢的摄影取景处,这不仅是立着的几个字,更代表学校对“童年”寄予的深情。“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什么,他們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想他还没有成人哩。”[10]在这里,卢梭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从理解儿童出发。童年不是成年的准备期,两者之间互有联系,但彼此独立。“爱与创造”要求我们坚持做童年的守护者,坚定地认为,童年独一无二,不可复制,不可重来,不是依附。这样的理念,在教育矛盾冲突呈现时,给予了我们足够的分辨能力。

我们认为,趣味性比知识性更重要。于是,学校设立变装节,那一天校园成了童话王国、动物王国、漫画王国;社团课程里有了好玩的编头发课,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辫子发型。我们认为,打开眼界比打下基础更重要。于是,学校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棉花糖变形记”“一本书是如何诞生的”“珠穆朗玛峰攀登分享”“蛋糕烘焙”“寄生虫的秘密”“汽车的产生”……,家长们各显神通,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我们认为,体验、亲历、探究、创造比学会和掌握更重要。教师带着学生种番茄、百合花、麦子、彩椒……,研究土壤自配花泥,搭棚支架,还让学生分组争做“养育人”。组织学生收麦子捻麦子,给蒜苗每天测量“身高”,给每一个鸡蛋起好名字,……我们努力把学校生活变得有声有色,努力营造学生可以投入身心自由生长、自由创造的场景。

2.指向个体生命的觉醒与活力

学校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场所,关键在于“人”。我们将儿童生长、教师成长放在学校中央,在这里,能看到一个一个具体的、活泼泼的、充满“爱与创造”精神的人。因材施教,要建立在看到“材”、理解“材”的基础上。“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虽由于班级众多,前后历经一周才能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每一年都至少能有一次登上舞台闪耀自己光芒的时刻”,我们坚持每年都做好这件事——一个都不要少,一个都不能少,每一个都重要。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更不曾被忽视。小舒同学虽调皮捣蛋,但对科学实验充满兴趣。于是,科学家来校讲座,给他一个特别的提问机会;博士来校讲学参观,叫他一起合影;智能蔬菜机让他管理;显微镜课程给他学习名额……慢慢地,小舒对科学实验的兴趣爱好被极大激发。他在家自制氧气录制讲解视频,讲得条理清晰、头头是道;他预习了课文后,自制两个竹节人并录制他们“打斗”场面,我们把它放到学校视频号上,有1.2万的浏览量,观众纷纷点赞。学校用包容的爱心去接纳,用创意的方式去引导,看淡个体的短处,高扬个体的长处,让每一个生命在他擅长的领域里都闪闪发光。

(二)“爱与创造”是生命成长的策略途径

1.以“爱”为基调,推行人文化管理

学校目前有101个班,规模的庞大并没有对管理造成巨大冲击,这应该得益于学校形成的一整套人文化管理机制。在学校管理中,“爱”不只是一个词,而是站在师生的立场去定制度设规范。我们提出管理要义首先是“尊重与敬畏”,不仅看到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更应尊重、敬畏教师作为“人”的权益。尊重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给有积极发展意愿的教师搭建平台,也尊重普通教师守好一间教室的“平凡选择”;珍视教师的课余时间、休息时间,不随意占用,不开无效低效的会;工作做加法更要做减法,不布置可有可无的任务;尊重个性化,不搞一刀切,有些工作可以分层做、分级做;关注工作也关注生活,在无锡市惠山区同类学校中最先为教职工提供早晚餐,最先实行“双减”背景下的弹性工作制。当然,人文化管理不是没有原则,而是制定更符合人性的原则;人文化管理不是只讲感情,而是情理交融,有刚性制度也有弹性执行;人文化管理有对群体的制度约束,更有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

人文化管理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与尊严,从而激活热情,发挥潜能,行动有规范有标准,过程有温度能主动,结果有质量有效率,推动学校规范运行、高质发展。

2.以高阶思维为指向,打造“敏思课堂”

“听,课堂上,生命在歌唱。”这是印在我校教师听课笔记本上的一句话。我们将提升教学品位的目光牢牢锁定在课堂,引导教师热爱课堂、敬畏课堂。我校年轻教师多,总体来看,他们课堂教学形式相对单一,缺少培养思维的有效实践活动,教学往往着眼于认识、记忆等低阶思维培养。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我们依托无锡市“未来学习创新基地”项目建设,以“指向高阶思维的教学策略应用课例研究”为研究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聚焦课堂教学,通过在课例中借鉴应用先进教学理念,在小学各学段各学科实践、梳理、总结、提炼“指向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学习支架研究”“驱动型任务研究”“主题情境创设”等研究成果。各个学科立足本学科特点,努力架设教材、课堂、学生三方沟通的桥梁,以此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契合“爱与创造”办学理念的具有“求是勤敏、创新善思”特征的课堂新样态——“敏思课堂”,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赋予学生学习以充分的张力。

3.以科创为特色,建设“诚敏少年创想学习中心”

学校营造崇尚科学、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氛围,培养具有“求是唯实、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家国情怀”等品格的时代新人。以科创为特色,学校两大项目申报立项成功,分别是无锡市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科创在线,赋能未来”、无锡市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科学家精神浸润诚敏少年的创想学习中心”。“诚敏少年创想学习中心”着力于“智人慧心”创想学习中心物型空间架构,“智人慧玩”创想课程体系构建,“智人慧性”创想特色活动设计,“诚敏少年”品格养成评价体系建设。四大板块有的以环境建设为主,有的以课程为驱动,有的则以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创设了支持学生科创、支持学生成长的环境。科技长廊里科技体验设备的使用不设限制,“科学家中队”创建工程扎扎实实,无线电测向、无人机、编程科创社团课程纷纷诞生;省锡中胡氏三杰自然科学实验中心、惠山经济开发区“四园一区一中心”等成为学校的科创实践基地;每周组织“科宝放映室”科学探秘,每天开展午餐“科学家故事”广播;……泛在的科创场域,让儿童通过自身感知、学习、体验、践行,培养创造能力,涵育创新素养。

4.以团队为依托,锻造“敏行教师”队伍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教师文化的涵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学校紧扣教师队伍的实际,通过前期调研分析,找到了教师队伍存在的三大问题:专业发展和教师研修缺少专业引领,缺少同伴互助;落实国家课程缺少理念,缺少技術支撑;落实综合育人、五育融合缺少经验,缺少实施路径。真问题实解决,为教师专业发展负责,为教师团队建设提供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场域,是对教师最好的爱。学校依托“敏行教师”无锡市四有好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建立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的教师研修机制,引导教师树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勤敏”的品质,夯实“博学”的基础。学校努力形成校本化落实国家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技术;通过“科学家精神浸润诚敏少年的创想学习中心”课程体系和“诚敏少年”“敏行教师”综合育人评价体系的构建,探索“综合育人,五育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学校开设“1+1”讲堂,本着“一人一讲,一期一会”原则,找准教师在教学、教研以及管理中的薄弱处,请名家进校指导,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建立“青年教师研修营”,引领教师阅读,交流读书心得,帮助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主动报名的教师有80人,大大超出了预期。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专业社群的文化特质,是“敏行教师”团队的建设指向。在这个团队中,学校始终保持对每位教师的认可,激励每个个体形成有目标、迈台阶式的发展态势,成就教师职业生涯的完整幸福,实现个人的价值与意义。

(三)“爱与创造”是校园生活的终极价值

“文化的传承是深层次的精神继承,应该向典章文化,向课程文化,向行为文化,向精神文化层面迈进。”[1]85建校仅两年多,省锡实二小已从自身基因出发,寻根问道,努力谋求一所新学校的文化营建之路。而所有的理念、内涵、顶层设计,最终都将化作留在时间深处的、属于省锡实二小的独特印记:精心设计的入学通知书,被家长称为“最美通知书”;充满创意的入学适应课程、入学仪式,给学生留下了小学最美第一程的记忆;一年一度的电影周,不仅带来了好看有意义的电影,还开发了“电影创意海报设计展”“电影人物cosplay秀”“电影片段配音”等一系列活动;还有二十多个高新精尖企业参与学校的科技节,迎新年朗诵会上的《我们都是追梦人》,“二小筑梦人,至美大先生”师德报告会,那场大雪过后操场上留下的巨大的校名,每天早上拉开车门扶学生下车的志愿教师的手……教育,就是一堆“爱与创造”的细节,在这样的细节里,那些散落在校园里的生动表情,被俯拾,被记住,也被向往。

参考文献:

[1]唐江澎.好的教育:我说的不过是常识[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1.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叶澜.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去寻找[J].内蒙古教育,2016(10):7.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7.

[5]邓银城,陈丁堂.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完人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18.

[6]高德胜.论爱与教育爱[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1.

[7]张旺.科学创造与科学素质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17.

[8]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

[9]常虎温.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及对教师教学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0):53.

[10]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

责任编辑:杨孝如

本文系无锡市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科创在线,赋能未来”建设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1-11-24

作者简介:曹红燕,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二小学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

作者:曹红燕

地下电影文化管理论文 篇3:

谈“潜规则”文化里的管理(连载五)

校长管理学校,仅靠行政力量、强制手段的结果就会是奴化教师。学校管理,“潜规则”文化的影响,非常的神奇。校长对学校实施管理,没有受到“潜规则”影响时,总会是风平浪静,真等起风后,如果没有先前的防范,那翻江捣海后的残局,一定会搞得人心不安,是很难收拾的。事实上,当一个学校表面上完全依靠制度在运转时,其实“潜规则”并没有真的消失,而是转入了地下,以某种更加隐蔽的方式存在,依旧在对管理施加影响。“潜规则”在管理中,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如果一位校长揣摩不到管理中的“潜规则”,可说是危险的,就等同于看不见了争执与摩擦,会变得目光短浅。“潜规则”多是没有诉诸文字、无形的准则,每时每刻都在约束校长的行为,校长们几乎依靠着“显规则”及“潜规则”的交叉力量起作用,让一所学校在他的掌下“动”起来。

十、记住一个故事,新校长就能悟出推销自我的门道。

纪实:每到秋季开学,是学校管理层人事变动最频繁的时刻,此时更是人心浮动的时候,教师不免在私下里盘算与打量:今年的校长又换成了谁?是个什么为人?其实,教师们心里都没有底,于是视线很自然地就会集中到新来的校长身上,无限的期盼!

新到任的校长,第一个言行举止,甚至很长时间都会被教师装在眼里。很多新上任的校长如履薄冰,处处谨小慎微,心底为此多次叫苦:我的良方在哪?我如何才能装下那几十个人的眼睛?

故事:卖洗发水的小贩。

一日,在集市内,看见一小贩摆着摊子卖洗发水。他不停地在吆喝:“厂家做活动,洗发水不要钱啰,大家来看一看呀,看一看呀!”小贩吆喝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急,这样几声吆喝,有个别人围了上去,但许多行人只是驻足观望。

他看见这种情况,突然抓起一把小袋装的洗发水,扔向了观望的人群,观望的人们都弯下身拾散落在地上的洗发水,大有“抢战之势”,于是,有些人就不由自主地向小贩的摊子围了过来,约摸二十几个人。

小贩见大家聚拢过来后,随即演示他所卖的洗发水如何好,中间还与围观的人们进行了互动游戏,这样过了近七八分钟的样子,小贩始终说洗发水不要钱,他一直等到大家对洗发水非常感兴趣的时候,这才拿起一瓶洗发水跟大家说:“一瓶十元,再送一瓶不要钱,还赠送十包袋装洗发水。”围观的人们听了后,虽有人马上散去,但仍有些人马上掏钱卖,买后都觉得自己赚了,一个个还面带笑容而去!

思考:我们仔细深思这个小贩的整个兜售过程,他在推销洗发水的时候,紧紧地抓住顾客们的心理,利用三寸不烂之舌让周围的人群来购买产品,适时变换不同的推销方法去吸引着顾客,在这一点上,他是有策略的,充满着智慧的。

同理而论,新校长来到新的学校,从某种意义说,校长第一要务是推销自我的治校谋略,表面文章是有了自己的舞台,可以用制度化的方式,推行自己的一整套方案。此时,校长的智慧决定了老师们是否喜欢、买下他的“产品”。小贩在推销洗发水的整个过程中,时时以自己的顾客的心理变化为出发点,一旦发现顾客不再被吸引,不是去指责行人,更没有对行人说“我这么好的新产品,你们怎么都不来买呀?”试想一下,倘若一个新来的校长,他发现教师们不买他的账,或者误解而走开,此时就向教师们发了牢骚,有了怨言,这些教师不但不能成为潜在的顾客,而且还会导致反感。新校长应该像小贩那样清楚地知道这些道理的,没有牢骚,没有怨言,没有抱怨,马上改变自己的推销方式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校长你遇到过这样的尴尬而改变了自我了吗?

现在想想这个小贩的推销过程,仔细推敲这个小贩的推销方法,不觉茅塞顿开。那些不是产品的东西,最终对销售的产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校长这些不是管理之策的东西,从没有上过墙的东西,一不是制度,而又影响着工作的看不见的东西,早已为自己的管理埋下伏笔。

建议:虽然“潜规则”没有诉诸文字、没有明文可循,但是这些“潜规则”的形成是与管理文化密不可分的,新校长必须懂得推销的“潜规则”,才不会摔跟头。

“潜规则”虽然无形,但也是有迹可循的。作为一名校长,了解以前这所学校潜规则的最好方法的,莫过于仔细观察这个群体性行为的表现及习惯。如开会发言的习惯、工作方式的习惯,内部信息沟通的方式等等,从这些侧面就可以判断这所学校长久以来形成了什么样的组织文化,是倾向于表现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是鼓励新人积极参与争取表现还是以谈资论辈为导向的。学校文化的承载体实质上是人而不是学校,新校长可以向一些老员工虚心请教咨询,向他们了解组织的喜好、以前领导的管理风格等等内容,然后通过这些内容去推断出自己不应该触犯的雷区有哪些。

“潜规则”既可能是完全由内部生长而成,也可能由于外部的某些影响引发。新校长可以将自己所在学校,与同行的学校进行对比,从学校的策略、员工行为、发展的目标、营销的手法多个方面去比较,从中可以更清楚自己应该给学校带来哪些特有的组织行为方式,给这个实体输血。其实,组织的行为方式可以深刻反映出学校最高层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以及新校长形成的人格魅力与文化,而这些也正是校长能成功推销自我的“潜规则”的重要方面,必须自知之明,而当作资源一样合理地开发与利用。

十一、记住一个故事,校长管理便会迈进“无为而治”的门坎。

纪实:“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是教师心目中的期待,同样,新校长期待成功地烧起三把火,树立好自己的新形象。其实,新来的校长,是最努力的校长,可都为做好上任后的第一件事苦恼过。

故事:李镇西校长的就职演讲。

“老师们不要对我寄予太多的厚望,书上的李镇西只是局部的,生活中的李镇西有很多的缺点。”“我不会新官上任先烧三把火,今后也不会烧,让你们烧,我只会慢慢点火,点新教育实验的燎原之火。”8月22日,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的阶梯教室内不断传出阵阵笑声,新任校长李镇西这样诙谐坦诚地开始了他的上任演讲。

“希望大家不要叫我校长,而是叫我李老师,我希望身处平等和谐的环境中。”讲起自己今后在武侯实验中学的角色,李镇西没有套话:“我这个校长来干什么呢?主要是来说yes和no的。”随着老师们的笑声,他解释说:“学校的重大事务,分管校长提出方案向我汇报,我认为可行就点头,行,就这样去做;如果我认为不妥,就摇头,然后和大家一起研究改进。我来了以后,学校的优秀传统不变,所有人事任命不变。我每天要听一节课,要和一名教师谈话,思考学校的发展……我到这里来,肯定要推进新教育实验,但是不会强迫每位老师参加,不强迫大家一定要读多少书,一切都靠自愿……前苏联有部电影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我呢,则希望‘这里的革命静悄悄’。”短短20分钟,李镇西结束了自己的上任演讲。

思考:什么是潜规则文化管理?这就是潜规则文化管理。李老师并没有讲自己什么宏大的理想,尽管李老师有很大的理想,但他说得轻描淡写,让人感觉不到压力、唯一体会到的就是亲切、没有架子,贴近老百姓,为老百姓着想,而且,也充分地放权给了学校的领导班子,自己要做的仅仅是那些重大问题的决策权,这样又强调了自己的领导地位,解除独裁和霸权主义的存在,如此的运筹帷幄,真可说不露一点浮躁的痕迹。

米勒在《美国学校精神》一书中,谈学校的领导艺术时说:“管理人员必须完全摆脱幻想。完全控制,事事都插手,既不可能又不需要。有趣的是,我们的管理人员发现,不试图完全控制,反而能得到更大的权力——完成事情的权力。”从李镇西的演讲中可以看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管理模式,不是凭借“权力”和“法律”实施管理,而是依托“顺其自然”的哲学智慧进行科学管理。这是一种以最小的领导行为获取最大的管理效果的高超管理艺术。

建议:校长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积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无为而治”,关键是实事求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全为而治”,星星之火,真才可能给的是能量,给的是光明,否则,就会成为一种灾难。

“无为而治”可谓“潜规则”管理文化的精华所在。作为校长必须明确,只有当教师们让学生满意后,校长让教师们满意后,学校让社会满意后,所办的学校才会是人民满意的学校。作为校长必须明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而周则成,不周则失。” 作为校长必须明确,一切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无为而治”就是星星之火,需要一种自然的方式存在。

作者:钟发全 代安荣

上一篇:石化行业上市公司论文下一篇:文化产业发展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