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文化论文

2022-04-16

摘要:电影是大众娱乐的一种艺术形式,美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地位。美国电影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并以电影为传播媒介,向全世界传播其文化价值观和美国精神,通过塑造一系列经典的荧幕形象,对世界电影爱好者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具体的电影案例深刻的分析了美国电影中的文化思想。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美国电影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国电影文化论文 篇1:

剖析美国电影文学中“美国梦”的文化内涵

摘要 美国梦,是指只要个人努力、坚持、不懈奋斗便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作为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美国电影文学通过描述普通人经过奋斗而成功的故事,很好地展现了美国梦中自由与平等、锐意进取、自我依靠、艰苦奋斗的文化内涵和精髓。

关键词:美国梦 美国电影文学 文化内涵

引言

美国梦是美国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它指的是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奋斗和锐意进取实现自己的理想。美国梦很好地阐释了美国文化与价值观。美国电影文学是美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深刻地反映着社会现实,阐释着机会均等、锐意进取、自我依靠等美国梦的文化内涵。

一 美国梦的含义

仰的信念,它能深刻地体现美国人的价值观、文化和民族美国梦又称美国神话,是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精神。所谓“美国梦”,是指只要个人努力、不懈奋斗、锐意进取便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就是说,人们的成功可以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和坚持不懈,而不依赖他人或特定阶级的援助。聪明、勤奋与坚忍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美国梦就是美国人所追求的美好社会, 是美国文化的缩影。

二 美国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渊源

美国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 欧洲人就开始觊觎这块富饶的土地。英国清教徒为了躲避宗教迫害,来到这片土地,梦想着在这块土地上建立“圣地”,而当时土著印第安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这块开放和自由开阔的土地给无数人提供了机会,实现了梦想。美国梦的形成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 而《独立宣言》宣布“人生而平等”,还将“追求幸福”规定为天赋人权,不可剥夺,这使美国梦有了思想依据。

美国梦还依赖于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它是在北美“大觉醒”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主思想。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宣扬人道主义,提倡个性解放并空前重视人自身的价值与人们本着自己的欲望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美国的“大觉醒”运动受这些思想影响至深,最直接和显然的表現就是:美国产生了一种美国式民主精神,美国人个体意识开始觉醒,独立意识和民族意识也逐渐增强。“大觉醒”运动不仅为美国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也为美国梦的诞生提供了思想的土壤。其次,美国是移民国家,美国民族是世界各大陆各民族的结合,这种地域大迁移,造就了美国民族特有的开拓和冒险的精神。最初的移民来到美国,大多是因为生活艰辛,避免本国的压迫等。当他们来到这片新的土地,为了生存和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受尽了艰辛,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奋斗创新和锐意进取的精神,这种优良的精神品质在美国文化中世代传承了下来,并成为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这使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梦想成了可能。在美国,从赤贫到巨富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苹果总裁乔布斯,银行家摩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家境一般甚至贫寒,白手起家开始创业,通过个人的勤勉和不懈努力终于创造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数百亿美元的庞大资产,成为传奇人物和无数美国梦追寻者效仿的楷模。美国人相信,只要抓住机会,依靠自我奋斗,梦想终究就会实现。于是, 在美国电影文学中, 美国梦成为经久不衰的主题。

三 美国电影文学中的美国梦

本文选择了四部以讲述美国“普通人”通过坚持不懈的自我奋斗而实现自己美国梦为题材的电影来分析电影中所体现的美国梦的文化内涵。这四部电影为:《永不妥协》(Erin Brockovich),《叫我第一名》(Front of the Class),《阿甘正传》(Forrest Gump)和《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1 个人主义——《永不妥协》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和源泉,充分体现了美国的价值观和对个体发展的尊重和激励。个人主义高度重视个人自我追求和发展,鼓励和保护个人追求自由、权利和利益的正当要求。只有当个人主义被高度重视时,个体才有动力和保障去努力奋斗并最终取得成功。美国长久以来对个体都给予了充分重视,也出现了无数个下层阶级通过自我奋斗迈向上层阶级的事例。因此,可以说,个人主义是“美国梦”实现的动力。影片《永不妥协》就充分体现了美国文化对个人价值的重视。

女主人公艾琳,生活拮据,没有工作又被丈夫抛弃,遭遇车祸,身受重伤。肇事司机没有承担任何医疗费用,艾琳无钱治病,身体未复原就停止了治疗。带病照顾孩子,又没有经济来源,艾琳生活困窘,但是她却没有向命运妥协,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找工作,最终艾琳在埃德的律师事务所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工作中,艾琳无意间发现一个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一个大集团向一个地区排放污水,致使水中铬含量严重超标,六百多名居民都深受其害。艾琳不顾那个集团的电话威胁,积极搜集证据,并劝说居民和她一起团结起来对抗污染。在艾琳的积极努力下,官司终于打赢了,居民们得到了高额赔偿,她也得到了二百万美元的回报。她不向困难妥协,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美国, 有时候一个小人物可以同一个大人物、大公司甚至政府和总统对抗。”此影评的女主人公正是用坚持、毅力和勇气向世人证明了一个“弱女子”对抗大集团的成功, 她不顾大集团的威胁,置自己的安全于不顾,勇敢地和一个大集团抗衡并取得胜利,这充分展现了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实现。她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对胜利的执着诠释了美国梦的真实含义。这是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必然产物,也为美国梦奠定了文化基础。

2 机会均等——《阿甘正传》

美国文化对机会平等和政治权利的平等极为重视。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正常人还是残疾人,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达到成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正因为如此,普通人才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实现自己的“美国梦”。《阿甘正传》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阿甘是一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他必须佩戴一个表示低能的臂章,但是他却不为此而绝望或者自暴自弃,他一直记得妈妈的话:“自己绝不能认为自己笨。”阿甘善良、乐观、单纯、不为功力、执着追求,就在不经意之间,成功降临到了阿甘的身上。他获得了橄榄球明星、越战英雄等荣誉称号,还被授予国会勋章,最后还成为了百万富翁。同时,阿甘的积极向上、自我肯定和坚忍不拔也感染着他身边的人。当阿甘的钟爱珍妮堕落迷惘时,阿甘找到她,给予她鼓励和爱情。他信守对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布巴的承诺,帮他实现遗愿,成为捕虾船船长,并成就了辉煌的事业。电影深刻反映了机会均等的思想,低能儿可以和常人一样有成功的机会。正像阿甘的妈妈告诉他的话:“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糖,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坚守信仰,奇迹和美好就会悄然降临。

正是由于阿甘坚信美国文化中的自由和平等观念,相信自己虽然低能但是一样有成功的机会,所以才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奋斗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阿甘神话般的美国梦的实现为每一个美国人追求美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

3 永不言败——《叫我第一名》

有人曾说过,我们最大的弱点在于轻易放弃。面对失败,我们需要一次次的重新来过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美国梦的实现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通常是漫长而又备受煎熬的,这需要追梦者坚定信心,永不放弃。美国梦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接纳自我、坚持目标、永不言败、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叫我第一名》讲述了一个残疾人经过顽强的自我努力实现人生理想的故事。主人公布拉德从小患有妥瑞症,无论在任何场合,他都无法控制自己发出“Bi”、“Bo”的怪声,并做出抽动脖子的怪动作。这种病无法控制、无法遮掩,老师以为他是故意发出怪声,让他罚站,所有的孩子都嘲笑他是怪胎,连亲生父亲都无法容忍他。然而,尽管饱受嘲笑和欺侮,布拉德没有自暴自弃,始终积极乐观。布拉德立志要做一个爱护学生的好老师,这对于患有妥瑞症的布拉德,是相当不容易的。然而,布拉德坚定自己的信仰:“我可以教书,我永远不会放弃,我不会让妥瑞氏症把我打败。”布拉德不辞辛苦、不怕打击地面试了24所学校都遭到拒绝,终于被第25所学校接纳。在工作中,他独特的教育教学法赢得了学生的赞扬,并获得了学生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布拉德被评为年度最佳教师并和自己的仰慕者——年轻漂亮的姑娘南希——组成了幸福的家庭。影片中,布拉德的经典台词“不要让任何东西阻止你追逐梦想的脚步,无论是工作,人生,还是爱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肯定自己,挑战自己,不让自己的弱点把自己打败,在失败中成长,永不言败,这是布拉德成功的关键。布拉德自强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这个故事完美地诠释了美国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文化内涵,同时也给了我们无尽的激励和遐想。

4 自我依靠与奋斗——《当幸福来敲门》

美国文化鼓励个人奋斗和发展,强调自我依靠在梦想实现中的关键作用。“在美国人眼中, 惟有不懈的自我奋斗才有可能获得自我的实现, 体现出人生存于世的意义和价值。”《当幸福来敲门》是通过自我依靠与自我奋斗实现美国梦的典型例证。

该电影取材于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加德纳的真实经历。加德纳和妻子开办了一家公司,推销骨质密度检测仪,但是业绩惨淡,最后他们的生活难以为继:房租没钱交而流浪街头,停车罚单交不起而被拘留,妻子琳达受不了这种看不到希望的日子而决意离他而去。加德纳与儿子相依为命,基本的吃住都得不到保障,他不得不和儿子借宿在地铁站的卫生间或者教堂收容所,为了生活他甚至去卖血,但在工作上他从不懈怠,尽职尽责,每天早早上班。为了多点儿时间工作,他不喝水来减少去厕所的时间。尽管生活如此落魄和艰难,他却带着儿子不懈奋斗,去寻找想要的幸福生活。在最艰难的时刻他对儿子说:“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去捍卫!永远都不要让别人说你不行!”凭借坚韧的毅力和不懈的奋斗,加德纳赢得了唯一一个被录用的名额,拥有了全新的事业和美好的生活。

电影中的很多台词都很好地诠释加德纳自我依靠和对梦想的坚持与不懈追求,如“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守护它”,“有了目标就要全力以赴”。电影题目中的Happyness是故意拼错的,加德纳对Happyness的解释是:幸福里面没有为什么,只有我(Happiness is spelled with an “I” instead of a “Y”)。

電影讲述了加德纳自我依靠和奋斗,追求幸福的事迹,实际上也是对美国梦的诠释:相信自己、超越自己、永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对失败和困难说“NO”,这也是无数拥有美国梦的人实现其美国梦的必要条件和必经之路。

结语

美国梦在以上这些电影中体现各不相同:有的实现了个人价值,有的实现了财富积累,有的实现了幸福梦想,有的实现了事业成就,然而,所有这些人的美国梦都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不管我们健康与否、任何肤色、何种性别、多么贫困和潦倒,我们都有追求自由、成功、幸福生活的权利和机会,只要相信自己、坚持自我、依靠自我、超越自己、不断奋斗、锐意进取、永不言败,总有一天幸福会降临,梦想会实现,这就是美国梦的文化内涵和精髓。

参考文献:

[1] 艾琦、杨昕:《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梦的文化内涵》,《宿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2] 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 高小康:《好莱坞与当代文化中的美国偶像》,《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 杜钢:《张会兰美国文化传统浅探》,《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作者简介:冯亚娜,女,1980—,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作者:冯亚娜

美国电影文化论文 篇2:

美国电影文化略谈

摘要:电影是大众娱乐的一种艺术形式,美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地位。美国电影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并以电影为传播媒介,向全世界传播其文化价值观和美国精神,通过塑造一系列经典的荧幕形象,对世界电影爱好者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具体的电影案例深刻的分析了美国电影中的文化思想。

关键词:美国电影;文化特征;价值体系

电影是指通过塑造某一艺术形象进而表达主题、思想和文化的一种视听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美国电影是美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播的重要途径,将文化融入到电影中,这也是美国电影在全世界取得成功的运营所在,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电影作为沟通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桥梁,其作用和影响力日渐提高。通仔细研读美国电影,可以发现美国的电影主题基本都是围绕亲情、友情、爱情、正义、社会、自然等方面进行的,充分体现了美国独立、自主的文化特征。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文化表现

美国人拥有者强烈的个人主义精神,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十分重视个人的利益,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思想。同时美国人还重视对力量的追求,崇尚个人奋斗和冒险精神,他们不甘于平庸,时刻都充满进取精神。受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美国人的个人主义意识十分强烈,注重追求个人的幸福生活和利益,不喜欢受到外界因素的制约和管理。因此美国电影中很多思想都蕴含着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精神。比如说美国通过电影塑造了一系列的超人形象,如蜘蛛侠、蝙蝠侠、钢铁侠等,这类人物形象往往都拥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即都是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形象。除了这些超人形象,美国许多以家庭、爱情、亲情为主题的电影中,都侧重表现可积极强烈的个人主义,例如有名的喜剧片《小鬼当家》系列,以儿童的视角展开了一场冒险之旅,在电影中多次展现了小主人公机智的一面,同时深入思考后也会发现,小主人公的种种行为都十分独立、自主,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个人主义精神是从小就具备的。

二、崇尚英雄主义的文化特征

美国人们及其崇尚英雄主义,这点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成立的历史,美国的起源来源于早期的移民和开拓,这就形成了美国种族的复杂化,和不断进取奋斗的精神。英雄主义是美国电影的重要题材,许多享誉世界的好莱坞大片都是塑造了经典的英雄人物形象,这也是美国电影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纵观美国以英雄主义为题材的电影,其塑造的英雄形象大致有以下共同的特征:英雄在任何危机和困难面前都是永不言败、永不退缩的;英雄们都具有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的精神;英雄在面对突发危机和灾难时,都是沉着冷静、勇于面对的;英雄机智勇敢、计谋多变的,即使只有一线希望也能取得胜利。美国电影中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塑造尤其丰富,无论是科幻片还是战争片,都侧重于夸大个人的力量,突出个人能力在面对敌对群体势力时的积极作用,无限美化英雄的个人能力。

三、现代科技文化在电影中的运用

现代科学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不仅提高了电影的画面和精细,还能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给观众带来视觉的震撼,进而调动观众的情绪,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电影的剧情之中。美国作为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其先进的电影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美国电影的影响力,尤其是美国的科幻片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和追捧。此外除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突破和创新电影的画质、特效的改良等,美国电影中还出现了许多以现代科学生物技术为主题的电影,通过生物技术改变人体的机构进而衍生出各种超能力,进而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灾难和危机,比如美国塑造各种英雄形象,蜘蛛侠、蝙蝠侠、金刚等形象,都是由于基因的改变而是自身的基因的重组,而获得新的能力,同时也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展望和畅想。最后美国电影无论是制作还是主题都在宣扬现代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保留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四、包容性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内容

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美国的文化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进而使得美国的文化具有广阔的包容性,这也是美国电影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主要原因。美国电影中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题材和价值理念的表达上,一方面美国电影的题材选举十分广泛,热衷于选取表现人与自然、人与未来等具有全球性思想的文化内容,比如说比较著名的自然灾难片《后天》,描述了全球气温变暖带来的严重后果,希望引起人们的警惕之心,同样的在题材选择上美国电影不分国界,能够将多国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做到剧情独特、题材吸引,比如手《功夫熊猫》系列,既融合了濃厚的中国元素,又体现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美国电影中还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和信仰,这类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全人类公共抵抗外来危险上,如《星球大战》、《异形》等,表现了全人类团结一致的理性和追求。

美国电影发展至今,尽管其商业性和娱乐性逐渐占主导地位,但不否认的是美国以电影为媒介向全世界表达本民族的文化价值理念,逐渐渗透和影响世界各国人民的思想机制体系,宣扬和传播其文化理念和精神,加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朱印海.对作为大众文化范本的美国电影的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2]艾琦,杨昕.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梦的文化内涵[J].宿州学院学报,2010(03).

[3]马跃,芦珊.美国电影对大众文化典范的侵略[J].电影文学,2015(04).

作者:康芬

美国电影文化论文 篇3:

美国电影的文化歧视与中国文化的当代表达

对西方人而言,西方才是文化的中心,在此视角下,华人定型化形象成为美国文化对中国的他者想象。美国电影以高人一等的优越姿态俯视中国,往往把华人形象跟愚昧、野蛮、邪恶、病态、孱弱、呆板等联系在一起,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彰显了白人优越论思想。电影是文化艺术,是大众消费品,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如何理性看待传统美国电影的文化歧视,正确认识美国电影里华人形象的嬗变,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使美国乃至世界人民重构对华人以及中国文化的印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命题。

一、 美国电影的华人文化歧视

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来看,美国与中国都相距甚远,中国始终是那个神秘、遥远而又难以理喻的古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电影始终以自己的想象,构筑着作为“文化他者”的中国人物形象,总体来看,这些人物形象是负面、扭曲、极端的,充分彰显了美国的文化歧视。

(一)愚昧无知的形象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可是在传统美国电影里,中国长期被看成是未开化的蛮夷之地,这里的人民贫穷、落后、愚昧、无知,过着悲惨的生活。例如,《庭院里的女人》中,中国人愚昧无知,传教士安德鲁如救世主降临,拯救了康太太、吴太太等的生命;《末代皇帝》中的溥仪只是一个傀儡,老师庄士敦用西方先进的思想开启了他的眼界;《太阳帝国》里老乞丐总是用破碗敲着地面,祈求吉米一家的施舍和挽救。这些电影极力渲染愚昧、麻木、迷信、落后的中国人形象,鼓吹西方文明的优势地位,体现了白人优越论的意识形态话语。

(二)邪恶残暴的形象

李希光、刘康在畅销书《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中阐述了20世纪末期美国“反华”势力妖魔化中国的倾向,引起了西方舆论的广泛关注。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政治体制,在“黄祸论”“红祸论”的影响下,美国一直以对抗的态度对待中国,从未放弃妖魔化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里,中国是封建专制的帝国,邪恶妖异的象征,充斥着邪恶残暴的形象。从1929年开始,美国拍摄了14部以恶魔“傅满洲”为主角的影片,中国博士“傅满洲”性格残忍、阴险狡诈,集各种邪恶于一身,无情折磨和杀害无辜的美国人,成为华人的定型化、脸谱化形象,此后《诺博士》中的诺博士、《龙争虎斗》中的韩博士都延续了这种心肠歹毒、无法无天的暴徒形象。妖魔化中国为西方文明披上了伪善、正义的外衣,为征服东方文明提供了合法、合理的借口。

(三)刻板扭曲的形象

美国电影习惯极力丑化中国人,把华人塑造成低劣人种,如性奴、家臣、模范公民等,扭曲成病态、猥琐、丑陋、阉割的定型化形象,以此来衬托白人的种族优越性。1927 年起,以华人警探陈查理为主角,美国拍摄了47部系列电影,陈查理油头粉面,举止笨拙滑稽,缺少阳刚之气,而且随时显示出顺从和屈服,这种被阉割、性低能的形象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的年轻华人。类似的例子还有,《被蹂躏的花朵》中的程环瘦弱而苍白,总是躬着孱弱的身体仰望着露西,是一种典型的女性化形象;《海逝》中的少女莲花苦等三年,盼来的是无情的事实,于是把将孩子托付给卡维尔夫妇后跳海自杀,成为白人男性的牺牲品;《大班》中的性奴角色美美自始至终赤身裸体,驯服于大班的皮鞭,最终死在了大班的怀中。在这些电影里,华人是刻板扭曲、病态压抑、柔弱被动以及女性化的形象,与美国文化的阳光、刚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种文化视域下,美国的强权、侵略变得合理化,美国有责任和义务去拯救水深火热的中国,把中国人引向光明。

(四)边缘矮化的形象

在美国电影的叙事背景下,华人形象更多地属于配角、陪衬、跑龙套的角色,例如污秽工厂的工人、贪图小利的司机、游手好闲的贫民、自作聪明的服务员等,以美国社会非主流人群为主,普遍处于边缘矮化的境地。就算是著名影星周润发,在《加勒比海盗》里也只不过是一个“东方海盗”的小角色,1970年代,李小龙凭借在香港拍摄的《唐山大兄》《精武门》横空出世,成为世界瞩目的功夫巨星,但此后在美国制作的《龙争虎斗》里,李小龙变得像个冷血杀手,与此前的本土英雄形象相去甚远。成龙在美国的发展充满了挫折与妥协,在《尖峰时刻》中成龙被沦为一个配角,只是一个打斗机器,并没有任何话语权以及展现喜剧才能的机会。1980年代开始,李连杰成为武侠巨星,是正义与侠道的化身,但是进军好莱坞之后,李连杰的形象总是与美国黑人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致命罗密欧》里,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在好莱坞的话语体系里,中国功夫不过是杂技和杂耍,象征了文化外的原始力量,李小龙、成龙、李连杰所代表的中国人的精神风骨被消解和颠覆,成为美国电影中的“他者”符号。

二、 美国电影文化歧视的根源

(一)意识形态支配

中美两国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体制,美国素来以自己的国体政体自豪,竭力宣扬自我的民主自由和主流价值观,渴望建立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因此对封建中国或红色中国怀有深深的偏见。从1882 年的《排华法案》到冷战竹幕,从遏制中国崛起到重返太平洋,美国始终以一种复杂的心态看待中国,这既包含了好奇、同情、鄙视的心态,又保持着畏惧、排斥、遏制的动机。而电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政治因素在电影中自然延伸,当美国政府反华排华时,中国形象被描述为“红祸”和“黄祸”,充分流露出对中国的敌视、仇恨和恐惧;而当中国成为亲密盟友时,中国人民就呈现出勤劳勇敢、积极反抗日本侵略的形象,甚至把中国描述为拯救人类的重要力量。

(二)落后就要挨打

1750年以前,西方文化对于中国有着天堂般的想象,遥远的中国是富庶之地,是世外桃源,中国的瓷器、茶叶、园林、戏剧等冲击着西方人的生活,展示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但西方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切,1750年前后,中国潮开始消退,孟德斯鸡、卢梭、笛福等先后描述了封建、落后的中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摧毁了中华帝国,也彻底粉碎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中国人贫困、愚昧却又傲慢无礼,辫子、裹脚、瓜皮帽、短小身材显得丑陋滑稽,从《美国往事》《末代皇帝》里可以看出,中国人是不可救药的鸦片烟鬼。近代中国长期积弱积穷,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方面全面落后于西方,于是美国电影对中国形象的描述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中国成为肆意嘲笑、挖苦、打击的对象,渲染中国的野蛮、贫穷、落后正好反衬出美国社会的文明、先进、优越。

(三)种族歧视心理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既是文化熔炉,又有着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心理,美国电影不只是丑化华人形象,黑人种族隔离、拉美黑帮模式、日本性奴模式等都彰显了美国对异类文化的排挤和歪曲。美国奉行文化霸权主义,自诩为上帝的骄子,负有布道的使命,因此积极宣扬自我的普世价值,同时大肆渲染他者文化的愚昧、腐朽、没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拯救世界。种族歧视决定了华人形象是矮化、丑恶、扭曲的,而美国人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是文明、先进、优秀的代表。种族界限在异族通婚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美国电影中绝少有美国女性嫁给中国人,往往是美国男人拯救中国女人,即使如此,异族恋爱仍然以悲剧收场。例如《落花》《上海》《蝴蝶君》《严将军的苦茶》等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异族婚恋不被认可,只能以殉情、自杀、服毒等作为结局,充分体现了种族主义禁忌的巨大阻力。

(四)迎合受众口味

美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电影工业经过长期的生存发展和实践检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叙事和传播模式。美国梦、拯救世界、正义战胜邪恶这类老套的电影文化迎合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形象和受众文化心理,在美国屡试不爽。中国是一个遥远、神秘、复杂的国度,充满了浓郁的异域风情,是美国电影不可多得的创作素材,正好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和期待视野,因此在西方霸权文化的视角下,华人很自然被演绎成懦弱、卑劣、邪恶的形象,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固有认知。在现实利益面前,美国电影必须考虑大众需求、主流声音和票房收入,华人形象不可避免地成为牺牲品。

三、 美国电影里中国形象的演变

(一)腐朽衰败的封建帝国

近代以前,在西方的众多描述里,中国是田园牧歌般的优美国度,后来清王朝闭关锁国,国力日渐衰弱,以致于八国联军入侵,清朝彻底灭亡,中国被西方列强瓜分,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美国电影及时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场景和局势变化,如《李鸿章在格伦特墓前》刻画了老态龙钟、颤颤巍巍的中国官员形象;《中国教会被袭记》把英勇反抗西方列强的义和团描述成一群残忍的暴徒;《曲折的街道》极力丑化中国人,把他们塑造成无知、愚昧、贪婪的乌合之众;唐人街充满了赌博、欺诈、走私、杀人等行径,与美国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简直是犯罪的渊薮;把中国人民刻画成愚昧、凶残、丑陋的低劣人种,因此帝国主义的扩张侵略有了正当理由。

(二)贫穷落后的战乱中国

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整个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人民流离失所,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痛苦挣扎。这时候美国在天津有租界地,可以近距离观察中国。《阎将军的苦茶》刻意描写了许多动荡不安的战乱场景,展现了军阀的专横跋扈和农民的贫穷落后;《上海恩仇录》刻画出黑暗、混乱、邪恶的中国社会,令人随时担心厄运和危险降临到自己身上;虽然《大地》正面描写了中国农民的勤劳朴实、坚忍顽强,却仍然充斥着饥荒、战乱、穷困的景象,以及麻木、愚昧、乱伦的形象。当然,二战期间中美是盟友关系,《被蹂躏的土地》《缅甸护运》《飞虎队》《中国领空》等电影正面描绘了中国人民如何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高度赞扬了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而且极力渲染美国的慷慨援助。总体来看,这段时期的美国电影以悲悯的情怀描写了战祸连连、民不聊生的中国,强化了“东亚病夫”的形象,同时难得地以积极的姿态歌颂中国的抗日战争。

(三)冷战时期的专制政权

新中国成立、国民党败退令美国难以接受,美国政府把社会主义新中国视为“红祸”,银幕上的华人又变回了“无法无天的暴徒”,共产党人被歪曲成恶魔形象和恐怖形象,之后冷战开始,越南战争、朝鲜战争相继爆发,中美政治、军事、文化等全面对立,中国被刻画成极权专制的妖魔化国度。《撤离地狱》《水深火热》《北京快车》《诺博士》等电影充分流露出对中国的敌视、仇恨和恐惧;《达赖一生》和《西藏七年》污蔑中国军队肆意轰炸寺庙和村庄,残杀僧侣和无辜百姓,刻意丑化中国政府,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为了迎合美国政府的围堵、封锁政策,好莱坞高举反共大旗,刻意塑造了极权、专制、完全妖魔化的中国形象。

(四)正面积极的当代大国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美国惊叹于中国的建设成就,对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表示认可。从周勇等人(2012)的统计研究也可以看出,虽然好莱坞电影对当代中国仍有误读,但是中国人物形象逐渐趋向积极,总体属于中性偏正面。例如《花木兰》刻画了热情勇敢、刚毅善战的女英雄花木兰形象,她敢于追求个人幸福,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拯救了大军;《功夫熊猫》展现了中国功夫、山水、建筑、音乐、美食等中国元素,憨态可掬的阿宝苦练武功,最后战胜了邪恶的泰龙,拯救了欢乐谷。中国庞大的市场不容忽视,于是好莱坞主动向中国示好,开始到中国实地取景,有意识地融入中国元素。在灾难片《2012》中,中国是诺亚方舟的制造地,也是全世界的避难所,面对末日来临,中美合作共同拯救了世界,可以看出,好莱坞肯定了中国正面积极的当代大国地位。

四、 全球化视域下中国文化的当代表达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往往能够超越民族、政治、宗教的界限,彰显主体的核心价值观。而电影作为一种视听文化艺术和文化的先锋,具有更广泛的传播范围和更强大的影响力。全球化视域下,文化正处在不断的解构与建构之中,文化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形成了新的多元化局面,我国应抓住历史赋予的绝佳契机,表达我们本来的文化内涵。

(一)打造文化传播战略,加强文化沟通交流

中国电影市场正蓬勃发展,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已超过440亿元,而且普华永道和德勤发布的报告都显示,2017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有望将达103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电影市场。目前中国电影已经有了足够大的体量,“走出国门”就成为了中国电影承载的永恒使命命题。2016年1月,“中国电影,普天同映”国产电影全球发行平台启动,并取得开门红,为中国电影开拓了一条“走出去”之路。为鼓励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国家电影资金办将对优秀国产影片继续给予奖励,而且对海外票房收入超过100万元的国产电影实施奖励,可见我国正在走出一条传播中国文化的路径。为此,我国必须重视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打造文化传播战略和传播模式,通过国际节展、合拍电影、人才交流计划等加强文化沟通交流,而且要重点整合本土文化资源、民俗风情资源、人文遗产资源,把这些国外观众喜闻乐见的资源用现代理念进行重新诠释,然后融合进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努力打造中国电影文化特质,让中国文化穿越时空的界限,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重塑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当代中国精神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而现代、当代中国的发展无疑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也提供了宏大的叙事背景,这些正是国外民众希望听到的真实中国故事。我们应该重塑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弘扬当代中国精神,把中国独特的文化价值融合到影片中,确立电影类型化表达的命题与方法,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表达的完美结合。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既应确定正确的战略,也应讲究一定的策略。

(三)彰显文化自尊自信,吸收世界优秀文化

从美国电影里中国形象的演变可以看出,文化歧视与综合国力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为化解文化冲突、消除文化歧视提供了契机。为了开拓中国市场,美国片商开始迎合中国审美,过去华人多扮演边缘、反派角色,而现在逐渐转为正面,甚至有机会饰演主人公的朋友了,这说明西方文化心理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应该客观冷静地看待美国电影的文化歧视,警惕文化殖民带来的自卑情绪,不能始终停留在20世纪的刻板印象当中,而是要建立充分的文化自信和自尊,构建中国电影文化价值观,把中国人民勤劳朴实、勇敢进取的美德大胆展示出来,抒发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感人情怀。同时我们要从美国电影、韩国电影、法国电影、印度电影中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寻找它们成功的基因,获得创作和推广灵感,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交融、和解中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

(四)建立文化传播产业,以点带面实现突破

文化传播固然需要依靠各类宣传和展映,更需要尊重市场逻辑和企业主体地位,建立文化传播产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运营模式,用市场化方式推进跨文化传播。中国“功夫形象”为美国动作电影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在整个美国刮起了一轮中国风,中国功夫所体现的侠义精神深化了美国英雄主义的内涵,成为最具代表性和最受欢迎的中国文化符号。我们要善于发掘这些文化符号,以点带面实现全面突破。例如,近几十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赖于全体国民的奋斗拼搏,其间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这种奋斗的故事契合了美国的英雄梦,又带有浓厚的中国情怀,同样可以作为一个文化突破点。美国属于低语境文化,所以可以避免我国传统文化中太过内敛、含蓄的表达方式,让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同时应减少说教的成分,代之以普世价值和现代理念,关注人的生命、生存和情感,以打动观众的心灵。

结语

美国电影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的歧视由来已久,这既源于美国的霸权主义和种族歧视,也源于中国的积弱积穷,研究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有助于我们观照、反省和完善自身,从而积极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各民族文化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不过因为疏远而误会,因为误解而对立,因为对立而恐惧。在审视美国电影的文化歧视的时候,我们需要看到好莱坞正主动迎合中国市场,中国形象正在转向正面积极,因此,我国应建立充分的文化自信和自尊,建构自身的文化价值体系,打造我国的文化传播模式,形成“华莱坞”产业集聚区,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强文化沟通交流,以改变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成见和偏见,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

作者:刘荔

上一篇:企业经营研究论文下一篇:本真教学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