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精神执着管理论文

2022-04-16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各界、各个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东西方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特殊的时代背景下,90年代的电影编剧自觉融合东西方人文精神和文学、电影的创作方法,创作了一大批在主题表达和艺术探索上超越从前的优秀电影。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电影精神执着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精神执着管理论文 篇1:

一个“国家精神造就者”的电影档案情结

说起江苏华夏电影胶片修复技术有限公司和刘建,档案系统及电影文化系统都不陌生,甚至不少省部级以上领导还去实地视察、参观过。但说起江苏电影档案展示馆,知道的人并不多。因为这个馆于2017年12月6日方由江苏省档案局同意江苏华夏电影胶片修复技术有限公司增挂牌子,同时还增挂“江苏省档案馆如皋电影史料馆”。至此,该馆与“中国丝绸档案馆”“江苏乡镇企业档案展示馆”并列为省局倾力推动国家局打造的三大区域性档案保护中心。

2017年12月28日,这注定是个特殊的日子。国家档案局在北京对如皋市档案局和江苏华夏电影胶片修复技术有限公司一起承担的《电影胶片档案收集保管与文化产业建设研究》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刘建所作的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经过质询和讨论,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专家组主任委员、北京市档案局副局长陶水龙对专家组给出的评价验收意见发表了个人看法:“刘建是一个对电影、对档案有很深情结的人,项目的重要历史意义、创新性及对电影胶片档案长期保存利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不得不让我带着情怀来写验收意见!”

刘建,对电影的执着、对档案的热爱、对创业的激情,足以让他这个“国家精神造就者”称号实至名归!

一个有电影执念的人

刘建,1967年出生于江苏如皋,1987年大学毕业,担任过检察官,在纪委任过职,创办过信息技术公司。直到40岁那年,他才明白了人生的最终理想是什么。他爱好音乐,在收集录音机和收音机的过程中,他遇到了电影放映机。然而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仿佛一夜之间,许多老电影院便无声地消失了,新的电影院拔地而起,3D、4D、IMAX,更宽敞舒适的座椅,更震撼人心的音响设备……胶片电影迅速退场,数码电影取而代之。他猛然发现,他该为胶片电影做点贡献了!

接下的十多年里,刘建艰难跋涉,辗转各地,时时搜寻线索,从世界各地收集与电影有关的一切,不惜花重金收购。巨大的投入,使他背起了沉重的债务,亲人误解他,旁人讥讽他,爱人甚至要将他送至精神病院。在对所有藏品进行调查、筛选、整理的过程中,他专注于各种研究,努力发掘藏品的内涵及不为人知的故事。馆藏珍品中,有一战时期英国女王加冕的无声电影、20世纪20年代法国制造的Pathe电影放映机、20世纪30年代电影放映技术转折时代美国的Sinnplex放映机、二战期间德国军队使用的Elektor Junior放映机、日本天皇的教学机,还有日本一家科研机构可以播放35毫米和16毫米两种规格胶片的放映机。

因为对电影的执着,刘建便也有了一份份意外的收获。在一个地摊上,刘建淘到了十几盘胶片,大部分没有任何说明。在回家一盘盘播放后,竟有两段极其珍贵的影像:一部是194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婚礼,另一部是1939年国民政府制作的世界新闻。在一个旧书摊上,他发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王式孟,一本有关电影的旧书中有大量手写的批注。卖家看他喜欢,即约于第二天相见,带来4个蛇皮袋的旧书和资料,开价600元外加50元打车费。刘建回家后才发现王式孟曾是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20世纪50年代曾留学苏联学习电影技术,1955年中国制造出第一代国产电影放映机,王式孟就是這个项目的主持者。这批资料中有其留学时期的俄文教材、文献资料,有各种学术研究成果、设计方案、手稿、书信等。此类的精彩故事在刘建的收集过程中比比皆是。

如今,刘建的团队已与电影收藏家、电影工作者等建立了广泛联系和紧密合作,第一时间掌握优质资源渠道,除采取购买、捐赠、交换等手段外,还通过调剂藏品、参与交流活动等新办法、新渠道,注重多主题、多品种、多材质电影资料的收集,并与中影厂、上影厂等老牌电影修复专业机构建立联系,互补不足,长期合作。至目前,已有放映机、胶片、海报、剧本等各类藏品20余万件,成为与中国电影资料馆、西安电影资料库、上海电影厂齐名的第四家专业化机构。近3个多月,他又将收集的范围扩展至世界各地的录音、录像设备及介质,从古老的蜡筒留声机、钢丝录音机、黑胶留声机到近代通俗流行的磁带录音机、开盘录音机、CD、MD等模拟或数字模式的录音设备应有尽有。项目验收会上,刘建展示了钢丝录音带——世界上最小的录像带,专家们都啧啧称奇,大开眼界。

一个有档案情结的人

2015年初,省档案局发文要求各地申报省级档案科技计划项目。作为一个县级档案局(馆),是没有什么可以列为科技项目申报的。鉴于刘建藏品介质的特殊性且数量巨大,如皋市档案局认为可以与其合作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在与刘建商量后竟一拍即合,初定了课题名称为“电影胶片档案社会化保管的方式与途径研究”。5月份,即被国家档案局立项。

近两年来,国家、省市档案行政部门对项目高度重视与支持,省局局务会史无前例地专题听取了如皋市档案局作为一个县级市的专项工作汇报,研究扶持政策和办法。国家档案局技术部相关人员,省、南通市档案局领导及相关处室多次到如皋进行项目指导。省档案科技工作会议在如皋召开,并将江苏华夏公司作为唯一参观点。省内外多家档案局馆人员慕名参观、交流。

两年多来,刘建深感电影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电影文化产业的繁荣离不开电影档案的长期有效保存、保护,离不开电影档案的开发利用。他多次坚定地说:“我要建档案馆,做个有作为的档案人!”

于是,刘建和他的团队便以档案规范管理的标准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这种管理模式可谓一举多得:一是档案馆藏更加丰富了。电影档案收集的渠道和范围得到拓宽,更多的精品得以进馆。二是档案整理更加到位了。对馆藏所有载体、门类的纸质、电子、实物档案资料进行合理分类并确定保管期限,已初步规范整理并形成专题目录数据库。三是档案修复更加完美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及设备,利用人工修复及胶片冲印机、美国进口胶片清洁机、专业倒片台、胶片磨光机等对胶片进行抢救修复,利用美国进口高速放映机,快速鉴定胶片内容,提高修复效率。目前已完成了全部馆藏胶片的人工初步修复。对珍贵胶片采用物理修复和4K高清影片精细技术进行修复,修复技术与能力国内领先,部分项目国内唯一。四是数字化技术更加成熟了。购买国际一流设备,对珍贵胶片进行数字化处理与修复,经一系列精细修复后,输出无压缩音频文件,走入影院、互联网或电视等媒体。五是服务范围更广了。建立了音视频全能数字化工厂,所有音频、视频介质都可随时进行数字化采集并存储为高清模式。所有视频存储介质、读取介质都可恢复功能,可以为电视台、档案馆、资料馆的视频存储资料逐一读取、数字化并修复。

于是,刘建和他的团队便以创新为引领,积极探索胶片档案资料保管、整理、数字化、修复等方面的新技术、新设备的发明创造,截至2017年10月份,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发明申请共8项,其中专利5项、发明创造3项。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Z13)2017年10月9日《科技查新报告》显示,有三方面研究内容属国内外领先。

对于刘建及其企业为电影档案所作的努力和突出贡献,江苏省档案局给予充分肯定。2017年11月15日省档案局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关于抢救保护电影资料的若干事项,同意华夏电影胶片修复技术有限公司挂名“江苏电影档案展示馆”“江苏省档案馆如皋电影史料馆”,并给予连续三年资助。12月6日,省档案局局务会议通过了如皋市人民政府关于江苏华夏电影胶片修复技术有限公司增挂牌子的请示。

一个有创业激情的人

刘建曾对媒体说过,支撑他走到今天的精神动力,“第一,我在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第二,这也源于我从小对电影的情结;第三,我在无意之中走向电影修复技术,既有兴奋的一面,也产生了责任感,所以,我更有必要做得更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刘建有一个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展示电影、修复电影、传播电影的地方,影响更多的人。为着这个梦想,他与他的团队激情满怀,开展电影资料文化产业建设研究,以江苏电影档案展示馆为中心,辐射出一个文化商业综合体,集展示、特色IMAX影厅、胶片电影厅、立体电影厅体验及互动项目,直观展示电影档案、电影修复工艺流程,适当配套商业服务经营,建成国内仅有的民营电影文化产业基地。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和思考,他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发展方向:利用科技项目成果,承接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大量历史胶片资料的物理修复、数字化工程,并推广至更深的应用,如重新加工制作影片、历史重现、科学普及等;联合版权商形成数码老电影资源,与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合作;与电视台、网络媒体等合作,以4K超高清数码电影为基础,重新制作历史事件特辑、教学片、艺术片、纪录片等;精细修复4K超高清影片,供电影院线合作使用;承担国家和地方党委政府任务,精细修复大型活动所需的珍贵历史资料片。另外适当进行产业链延伸,开发电影衍生产业及开发华夏校园、社区电影院线等。

基于华夏公司独有的电影档案资源、专业的设备和一流的修复及数字化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电影文化产业建设广阔的前景,如皋市委市政府领导给予了有力支持,决定将市中心13亩地用于建设江苏电影档案展示馆,委托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进行整体规划、策划,拟投资近亿元,推动电影主题文化园建设。这无疑为刘建今后的创业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至目前,江苏省档案局、南通市档案局已与华夏公司签订合作意向,广西、苏州等地档案局及“中国丝绸档案馆”等单位的合作正在洽谈中。央视、中办机要局、毛主席纪念堂等单位已洽谈进行深度合作。北京工业大学与江苏华夏电影胶片修复技术有限公司订立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北工大——华夏电影胶片修复联合实验室”。

一个“国家精神造就者”

刘建是真实的,他追求真善美;刘建是有梦想的,他希望有一个专属自己的大舞台;刘建是孤独的,很多时间他在独立思考,好多想法要变成现实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很多人共同努力,付出更多艰辛;刘建是幸运的,在他奋力前行的途中得到很多部门、机构、专家和学者的帮助。

付出就会有回报。2016年12月18日,刘建收获了他人生中分量很重的一个荣誉——第九届“国家精神造就者”。该荣誉大奖是以“戏梦人生”为号召,由现代传播集团携旗下《生活月刊》发起的。本届“国家精神造就者”来自不同领域,但都与电影、戏剧、美学有密切关联,他们以不朽的灵感,演绎时代戏剧;他们更以不懈的探索,推动家国梦想。此次刘建与梅兰芳(特别致敬奖)、周文中(终身成就奖)、刘嘉玲、刘伟强、杨丽萍等同台领奖。在此之前的几届“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大奖中,已有贝聿铭、谭盾、张艺谋、茅于轼、郎朗等荣膺大奖。颁奖会对刘建的颁奖词是:“十年跋涉,他搜集与电影有关的一切,拯救、保全、传承、创造。几乎全凭一己之力,他建成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电影博物馆,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为电影文化留下珍贵的记录。”

至目前,江苏电影档案展示馆已陆续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近2万人次的参观者。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国家电影局副局长梁戈等到馆视察,上影集团专家组专题进行了历史价值评估。一位耄耋之年的国民党将领专程从台湾来,要找一部胡蝶主演的老电影;一位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老总从河南来,只想他太太、孩子观看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年過古稀的电影放映员们在放映机前感动得失声痛哭;一位从安徽来的老放映员参与访谈时对着镜头讲了整整一天,第二天又主动赶来补充了一些往事。南京大学与日本东京大学成立了中日文化交流中心,日方的负责人刈间文俊教授正在研究中国农村电影放映史,经常来如皋进行交流。在他的课堂上,他常会抑制不住内心的震惊与狂喜,表示对刘建的敬佩和对电影收藏馆的热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很多人在缅怀胶片电影时代的时候,刘建以他的坚定与执着重建了一个时代的光影记忆。一个时代过去了,因为有了刘建的不忘初心,才有了电影档案的保护与电影文化的传承;因为有了刘建的砥砺前行,电影才会永不散场!

作者:陈红

电影精神执着管理论文 篇2:

简论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编剧艺术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各界、各个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东西方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特殊的时代背景下,90年代的电影编剧自觉融合东西方人文精神和文学、电影的创作方法,创作了一大批在主题表达和艺术探索上超越从前的优秀电影。

90年代电影编剧继承了前辈的创作传统,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反省历史,关注现实,并在新时代新思想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以现代眼光审视历史与现实,不仅紧密联系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还试图从历史中的重大问题或普遍存在的事实探讨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同时关注现实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社会问题,揭示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尊重个体生命,反映人性,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忧患感和浓郁的生命意识。与过去的电影相比,主题得到了更深刻的开掘。

90年代电影编剧在反映各种社会政治问题、歌颂领袖和人民的时候不再是单纯的展示或歌颂,而是侧重于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深度思考,从而表达出与过去电影不同的时代精神,如《焦裕禄》、《大决战》、(凤凰琴)、《孔繁森》、《重庆谈判》、《鸦片战争》等。《焦裕禄》通过焦裕禄和吴县长对比,焦裕禄对人民的感情与对家人的态度的对比,歌颂焦裕禄廉洁自律、牺牲个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着力表现焦裕禄用病危的身躯阻挡肆虐的狂沙,用鲜血灌溉贫瘠的沙丘的献身精神。电影还含蓄地把焦裕禄的牺牲精神与某些干部的腐败行为进行对比,以此揭露现实生活中某些干部贪污腐化,贪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疾苦的行为。同样是表现革命历史重大题材的电影,《重庆谈判》既歌颂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同时以历史哲学的眼光反观中国革命历史,揭示出取信天下唯以诚,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的真理。

90年代电影编剧继承了80年代电影如《人生》、《黄土地》、《老井》、《红高粱》等影片的文化反思传统,不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出发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而且从个体生命和普遍人性的角度思考人所处的文化环境,把矛头对准中国封建文化,揭示出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独特思考,表达了建设强健的中国文化的愿望,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炮打双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炮打双灯》的编剧与《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一样从人性的视角,通过体现封建权力意志的蔡府管事“满地红”在蔡府这样一个封闭的世界中对春枝的争夺和对牛宝的惩罚,揭露了严苛的家规、封建族权等封建文化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被告山杠爷》中的党支部书记山杠爷自觉运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治理乡村,处理人事时工作方式简单、武断、粗暴,甚至专横,从传统伦理道德的角度看,山杠爷的行为合情合理,无懈可击。但从法律的角度看,山杠爷却侵犯了人权,触犯了法律,编剧由此提出了道德评判和法律评判的悖论。不仅如此,编剧还通过山杠爷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却又能够管理好乡村并深受老百姓爱戴的事实,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社会转变过程中所涉及的人们的心理、人际关系、伦理道德、法制观念、人治或法治等一系列深层问题。应该说,90年代电影在反思中国文化上达到了—定深度。但不足的是,一些影片较少集中力量正面去表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90年代一些电影编剧还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或者通过城乡生活的对比,揭示两个不同世界中的人的生活与思想,揭示中国农民艰难的生存处境,如《安居》、《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被告山杠爷》等。过去的电影特别是解放前的电影虽然也反映下层人的艰辛,但它们多是从经济、政治的角度去表现。90年代电影则主要从文化、心理、人性和生存状况上反映他们的生活,这更加接近生活真实,也更加震撼人心。在《一个都不能少》中,编剧不仅通过家庭贫苦的魏敏芝在山村的所见所闻,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村民艰难的生活,还通过魏敏芝在城里的经历,既客观真实地展示了乡村人在心理上的自卑和恐惧,城市人在精神上的优越感,以及城乡人在物质、精神、思想上的巨大差距。电影还通过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对比,揭示了城市充斥拜金主义思想、物欲横流的“现代”生活,乡村虽然物质匮乏、经济困窘但是纯洁、朴实的生活状态。《安居》以平凡普通的老太婆的生活为视角,表现了人类有史以来都要面对的老人生活问题,通过两代人之间因价值观念的差异而导致的冲突,表现人生的无奈,揭示出城市伦理道德的匮乏和人性的缺失。

90年代电影编剧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刻的人性探索,力图揭示人的灵魂和人性。以往的电影特别是解放前和“十七年”的电影一般较少对人的内心世界或人性做深入开掘,多是简单地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80年代电影虽然也有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对人性的探索,但主要是从人性解放的角度要求民主、自由和解放。90年代电影更加冷静客观地揭示人性的复杂性,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如《炮打双灯》便从人性的视角,通过春枝的正当欲望与爱情受到压抑和扭曲,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禁锢。通过民间画师牛宝虽然清贫,但自尊自信、敢恨敢爱、执着进取,不为金钱权势所动、全无奴颜媚骨,歌颂了不可压抑的人性,表达了编剧对顽强拼搏的阳刚血性美的呼唤。《荆轲刺秦王》的编导则深入到人的内心,将人物内心复杂的矛盾外化,展示人的精神历程和人性的复杂性。电影通过嬴政的人生经历揭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暴君的残酷暴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荣华富贵、权势威福的欲望和至高无上王位的诱惑下不断扼杀其善良本性后造成的,揭示出权力对人性的异化,比较准确地阐释了蠃政性格的形成原因。当然,如果从更高的标准来看,90年代电影编剧较少从个人的角度,或从人性的角度去表现中国历史或现实生活中反映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90年代的电影编剧还自觉借鉴东西方文学、电影创作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叙事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众所周知,“十七年电影”和“文革电影”在塑造人物时形成了一套公式化、概念化的思维定势,剧中人物往往不是英雄就是魔鬼。80年代后这一思维定势有所改变,但仍然存在人物“个性单一化”、“性格平面化”的倾向。90年代的电影编剧吸取了过去的教训,在塑造人物时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去,剖析人物的心灵,揭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黄河绝恋》、《荆轲刺秦王》、《大转折》、《重庆谈判》等电影。《荆轲刺秦王》从人性的角度入手,在塑造羸政这一人物形象时深入到他的性格深层,既表现他少年时代的善良本性和远大理想,又从一系列事件中揭示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和至高无上的王权对他的诱惑并逐渐扭曲他的人性,通过他的个人成长和精神历程揭示其暴虐、残酷性格的形成原因,让人觉得合情合理、真实可信。《重庆谈判》的编剧虽然同过去的电影一样表现毛泽东的大智大勇,却有意识地把毛泽东放在国际、国内各种矛盾发生复杂变化的重大历史时刻,既刻画他的性格,又展示他的心灵。在观众眼里,毛泽东既是一代伟人,又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应该说《重庆谈判》是建国以来把毛泽东形象塑造得最丰满、最有内涵深度、最见伟人神韵丰采的一部电影。不仅如此,电影编导对蒋介石的刻画也摒弃了以往的“脸谱化”手法,既不拔高也不丑化,力图使他恢复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本来面目,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应该说这是对以往人物塑造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成功反拨。当然,我们说90年代电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只是从整个创作情况来说的,事实上,有些电影并没有完全摆脱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如《凤凰琴》结尾时几个人物性格的突变,就不太符合人物性格的必然逻辑,而存在着人为雕琢的痕迹。中国电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还有一段很远的路要走。

90年代的电影编剧秉承了中国电影创作中的传统叙事方法,在叙述故事时以一个中心事件为主,旁及其余,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尽量让情节曲折多变,在此基础上,还大胆求新、求变,力求超越传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如《重庆谈判》、《孔繁森》、《安居》、《秋菊打官司》等电影。《重庆谈判》的编导采用非传统的虚实结合的现代叙事形式表现历史,把具体事件(重庆谈判)置于大环境(国际国内形势)中,并把它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形势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三条线索生动再现历史事实:一条是国共双方代表在谈判桌上针锋相对的斗争,一条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会晤和较量,一条是毛泽东和女记者童欣及各界人士的接触交往。影片以点带面,纵横交织,虚实结合,情理交融,又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时代氛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影片中,编导还前所未有地设置了毛泽东和蒋介石七次面对面交锋的情节,通过人物的直接对抗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揭示人物的性格,表现出编导不同寻常的探索的勇气。《孔繁森》的编导不以一个中心事件结构故事,而是运用重复的艺术手法让很多情节出现两次,如孔繁森两次去查看布村小学,两次前往巴尔兵站,两次探访朗玛小屋,两次召开干部会议,两次遭遇说唱艺人等等,使故事首尾呼应,增强了影片的整体感。《秋菊打官司》以一条明显的故事线索即秋菊告状贯穿始终,但在叙述故事时却以秋菊的行走经历显现民情风俗,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环境,使影片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

一些电影编剧还在西方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获得成功的启发下开始学习、借鉴西方情节剧电影的情节模式和叙事策略,并结合中国文学、电影的叙事传统加以创造性地转化和改造,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红河谷》、《黄河绝恋》、《双旗镇刀客》、《一个都不能少》等电影。这些电影故事情节或紧张激烈,扣人心弦,或前后呼应,联系紧密。《黄河绝恋》借鉴好莱坞通俗情节剧的叙事策略,并对它进行中国化的改造,把好莱坞电影的基本元素如海上空战、飞机坠落、枪战、屠杀等富于刺激性的情节,黄河、长城、枫叶、落日等自然奇观,秦腔、信天游等民俗风情和中国主流电影的价值观念如保卫祖国、视死如归、恪守诚信等民族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艺术和票房的双赢o《一个都不能少》也借鉴了好莱坞情节剧的叙事策略,但它并不严格地遵循好莱坞的叙事模式,而是融入中国传统电影的表意方法,因此电影叙事紧凑,又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丰富的人生意义。

与前面的电影编剧学习好莱坞电影的情节设置和叙事策略不同,一些编剧在发扬中国文学、电影表意传统的基础上,既继承了中国40年代的《小城之春》与80年代的《城南旧事》的诗化传统,又注意吸收东方电影特别是日本、伊朗电影的叙事方式,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平淡朴实的叙事方式讲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故事。如(那山·那人·那狗)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并有意淡化故事情节,以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情绪张力推动故事发展,表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剧中,电影编剧有意把邮递员父子置身于青山苍翠、绿水潺潺、风景如画的山野,通过小邮递员和父亲在漫长的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行走,目睹村民深情地为老邮递员送别、老邮递员给瞎眼的五婆编假信、参加美丽的侗族姑娘的婚礼,以及背父亲过河等故事,既显现出那山美丽迷人的风景、老邮递员和村民们淳朴淡泊的性格,又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儿子对聚少离多有些隔膜的淡泊名利的父亲以及那山、那人、那个世界的理解和热爱,整个故事流溢出浓厚、醇朴、甜蜜、温馨的感情,充满了诗意,犹如恬淡、悠远、空灵、隽永酌散文诗。

总体来看,90年代电影编剧对故事情节的设置和叙事策略的探索既继承了中国电影创作的一些传统叙事方法,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过去的叙事模式,从而丰富了中国电影的情节表现和叙事结构。虽然他们的创作还不是非常成功,但是为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90年代电影编剧注重对一些具体创作手段和手法的运用,但是与以往相比更加灵活、娴熟。如《红樱桃》与过去的大多数电影仅从某个人物或某个局部的对比不同,创造性地从宏观的角度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战中、战后进行对比,不仅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世界和生活,还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愿望。编剧还通过德国军官给楚楚文身后站着狂笑与楚楚跪着哭泣对比,揭露了法西斯肆意践踏生命,扼杀人性,鼓吹民族间的不平等的罪行和以反人性的“艺术创作”玷污神圣的艺术等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和人性意义。《安居》把阿喜婆独住的斑痕累累的老屋与儿子阿东居住的商场阁楼相对比,表现出两代人不同的生存状况和价值观念。90年代电影编剧还注意意象的建构,与过去电影相比,这时期电影的意象更加繁复,意象所蕴插的意义也更加丰富。如(红樱桃》中红樱桃既象征人的鲜血,象征战争的残酷,又以其脆弱象征孩子稚嫩的生命;而少女楚楚细嫩白皙的皮肤上威武狰狞的图案则象征泯灭了人性的暴力对纯洁、美丽、生命的摧残和凌辱。《孔繁森》中意象繁多,编剧把以高原、太阳等为代表的自然意象、民族史诗《萨尔王》所赞美的英雄意象、佛陀意象与以孔繁森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意象相互对比、烘托、映衬,极大地加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度。

总之,90年代电影编剧在坚持中国人文传统,广泛吸纳世界优秀文化和电影创作方法的基础上,试图把民族传统与世界潮流相结合,超越传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电影。尽管他们的成绩还不够理想,但是他们的探索却为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作者:方志平

电影精神执着管理论文 篇3:

从皮克斯看我国文创产业的立身之道

摘 要:从1986年史蒂夫·乔布斯正式收购卢卡斯的电脑动画部并命名为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算起,皮克斯已经进入全盛时期。针对这家置身于被经济学家称为高风险中的高风险行业——动画电影行业的企业,文章从企业精神、高管团队、科技与创意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外在环境这四个方面对皮克斯模式进行了分析,以期剖析其成功立身之道,为我国文创企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创意;创新;动画;科技;企业管理

一、皮克斯的辉煌

电影行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但一直被产业学者称为高风险行业,而动画电影因其特殊的制作周期、成本及运作方式,成为电影行业中风险最大的一个类型。这个领域最成功的企业当属迪斯尼。然而,即便是迪斯尼,其创作的动画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两个方面也往往是大起大落。从1995年首次推出自己的第一部动画长篇作品《玩具总动员》至今,皮克斯已推出共20部长篇作品,全球平均票房约6.6亿美元,总票房超过130亿美元,所有作品都进入了“全球最卖座100大动画片”,15部进入“全球最卖座50大动画片”;口碑方面,全部作品IMDb评分平均约7.7,其中一半以上超过8分,烂番茄新鲜度平均达88%,有14部在90%以上,取得了动画领域罕见的成功。

二、皮克斯的曲折成长

皮克斯的前身是卢卡斯电影公司的计算机部门,由皮克斯创始人之一、研究计算机制图技术出身的艾德·卡特莫尔于1979年筹建。1986年,被苹果公司逼走的史蒂夫·乔布斯,看中了这支由“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科学家和世界一流的创造人才”[1]组成的团队,以1000万美元从卢卡斯手中收购了该部门。

(一)艰难求生的首个10年

皮克斯成立后的首个10年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异常艰难。当时的皮克斯同时在进行着硬件、软件、动画短片和商业广告等不同业务,然而这些业务都无法带来足够且稳定的收入。事实上,皮克斯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些损失全部由史蒂夫·乔布斯一个人承担。从1986年到1991年之间,史蒂夫·乔布斯在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上投入了大约5500万美元。史蒂夫当初收购皮克斯本来是非常看重它的硬件能力,然而从1991年硬件部门关闭后,皮克斯越来越变成一个用电脑图像讲故事的企业,商业模式如何完全未知,这种既看不见底也看不见未来的投资让史蒂夫倍感吃力。

动画制作当时是皮克斯的副业,但一直是艾德、约翰等几个核心创始人的真正梦想,也因此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得风生水起。1986年,皮克斯的首部动画短片《顽皮跳跳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提名。此后,皮克斯又推出了一系列深受观众喜爱的动画短片。1988年出品的《锡铁小兵》更赢得了次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2]。

动画短片的成功让皮克斯动画制作能力越来越为人关注,但皮克斯仍没有找到支持其前行的商业模式。1991年,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与迪士尼动畫工作室签署了一份共同制作三部电影的合作协议。迪士尼负责投资和影片发行,皮克斯负责影片制作。史蒂夫认为,这次合作对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后,约翰和艾德开始全力推进动画电影的制作,史蒂夫自己将精力放在了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上。

1995年可以说是皮克斯最关键的转折点。史蒂夫在这一年全力推进公司的上市进程。战略方面,将动画制作作为核心业务的航向逐渐清晰起来,业务开始逐渐与团队真正的梦想相契合。1995年11月22日,皮克斯首部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上映,获得了惊人成功,票房成为年度冠军。一周后,纳斯达克股市开盘,皮克斯股票正式公开发售,股票以22美元投放到市场,首个交易日收盘价39美元,这让皮克斯的市值达到了15亿美元[3],苦苦付出了多年的史蒂夫一举成为亿万富翁。

(二)一帆风顺的第二个10年

此后10年,皮克斯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果然不负众望,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让人赞叹的动画电影作品,公司市值也从15亿美元一路升至30亿美元,最高时几乎达到60亿美元[4]。1997年,苹果公司收购了史蒂夫的NeXT电脑公司,7月,史蒂夫重返苹果,此后开始将重心放在苹果公司。2006年1月24日,迪士尼宣布以74亿美元收购皮克斯。

(三)大展身手的第三个10年

在华特·迪士尼离世后,迪士尼引曾经以为傲的创新精神逐渐消失,内部管理变得愈发僵化、陈腐,有热情和雄心壮志的年轻人被严厉压制,迪士尼的作品开始走下坡路。于2005年底上任的新首席执行官鲍勃·伊格尔,在皮克斯身上发现了那个在迪士尼动画工作室消失已久的东西,他希望借助皮克斯让迪士尼重现活力。收购后,他任命艾德为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和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的主席,任命约翰同时担任两家工作室的首席创意官,并兼任迪士尼主题乐园的首席创意顾问。鲍勃的期望没有落空,在皮克斯的帮助下,迪士尼几乎是一夜之间就重新夺回了动画片行业的统治地位。当然,皮克斯也从此找到了一片适合自己发展的沃土。

三、皮克斯模式分析

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皮克斯最初10年的成长道路异常艰险,甚至时刻处于破产边缘;之后的20年,皮克斯渐入佳境,内蕴已久的潜力全面爆发,不仅铸就了自己的辉煌,也帮助迪士尼重新焕发了活力。为窥究其成功的内外动因,可以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比做一个人,从它的内心(企业精神)、头脑(高管团队)、肢体(创新模式)到外界环境四个方面,由内而外寻找其成长中的关键要素。

(一)皮克斯的内心——企业精神

皮克斯的内心仿佛住着一个纯真执着、充满好奇的孩子,永远相信梦想的力量,勇于冒险。观众们总能从皮克斯的电影中感受到这些。这样的特质源于皮克斯的两位灵魂人物:艾德·卡特莫尔和约翰·拉塞特。

艾德从小喜欢绘画和科学,大学时虽然选择了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但对结合了科学与艺术的计算机制图痴迷不已,并一路成长为这个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约翰从小热爱动画,脑子里永远充满各种奇思幻想,立志长大要在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工作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毕业后凭借出色才华成功进入迪士尼动画工作室。艾德和约翰两人都以华特·迪士尼为偶像,为华特“勇于开拓创新、永远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和热情”的精神所深深吸引,这种精神让迪士尼开启了一个时代,也传承到了他们俩人身上。

此外,艾德、约翰和史蒂夫这三个对皮克斯影响最大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对品质的坚持毫不妥协。这一特质无论是在成功时还是失败时,他们都没有丝毫动摇。约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质量是最好的商业计划。”[5]后来回归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也是凭借对品质近乎偏执的坚持成功拯救了苹果。

文化创意企业最大的特征就是通过各种介质传递着某种精神的、文化的感染力。无论是内在的企业发展动力,还是外在的作品、产品或服务,都必然受到企业内在“精神”的影响。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正经历高速发展,但有多少企业能永远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和热情呢,又有多少企业在面对工期、成本的压力时仍能保持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呢?而这恰恰是创新精神与用户价值的根本和精髓所在。试想如果企业内在自私、虚伪、冷漠、唯利是图,或消极、短视、狭隘、愤世嫉俗,又如何能够激发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与创新力,如何能够期望在外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欢迎呢?

(二)皮克斯的大脑——高管团队

皮克斯拥有让所有文化创意企业都羡慕的大脑——杰出的高层管理团队。这个团队由两对相互支撑、高度互补的核心组合构成——艾德与约翰、史蒂夫与劳伦斯。就像人类的左右脑,右脑的艾德与约翰负责感性的动画创作,左脑的史蒂夫与劳伦斯负责理性的商业规划。最能展现这个大脑独一无二特质的时期是1995年到1997年,这是皮克斯最关键的转折期。这两个神奇组合的卓越表现最终让皮克斯一举摆脱困境,开启了之后连续20年的辉煌。

(三)充满生机的肢体——创新模式

在优秀的中枢系统的领导下,皮克斯形成了能够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

第一,在皮克斯,与创作相关的一切权利均交给创作团队自己而不是公司高管,包括作品最终的审核权。这一条明显违背了很多文化产业管理理论中的观点,也与绝大部分文创企业的实际操作不符。任何创新都意味着风险,降低风险的合理方式就是加强监督和管理。但是皮克斯确实这么做了,甚至是在公司上市之后。

当然,皮克斯自有一套规避风险的方法。约翰管理创意团队时非常注重团队合作和流程。这个流程的关键支柱之一就是人们对彼此的工作敢于直言批评,并且人们也愿意放下自负去倾听这些批评。在这样的流程中,大多数问题在过程中即得到解决,风险自然而然降低,而团队的气氛也变得更加開放和积极,同时避免了创作到最后才发现重大问题造成的损失。

第二,皮克斯始终坚持“艺术是一项集体活动”的理念,这成为了皮克斯打造合作型工作和学习方式的核心精髓。皮克斯大学(Pixar University)的校徽上刻着这样一句话——“Alienus Non Diutius”,意思是“不再孤单”。皮克斯鼓励员工将自己的想法和尚处在制作阶段的作品拿出来共享,鼓励他们学着接受他人的反馈信息,不要怕别人批评。皮克斯企业文化形成了一种“冒险并不危险”的基调,艾德说:“公司中的每个人都会告诉你,在皮克斯永远没有坏点子,无论这个点子有没有被用到电影里。”[6]

第三,皮克斯高度重视选择和培养人才。在人才的选择上,皮克斯看重与自己不同的人才,也敢于雇佣比自己聪明的人。艾德曾有过亲身体会:“最开始的时候,我在雇佣那些比我要聪明的人的时候,心里也会有一些惴惴不安……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跨过心里的这道坎,就只能原地踏步,在前进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如果我们想要在某一个领域异军突起,就必须找那些在这个领域最才华横溢的人。”[7]

为了培训新员工和现有员工,艾德亲自在公司内部组建皮克斯大学,提供了110门包罗万象的课程,从即兴艺术到以色列“近身格斗”防卫术应有尽有。皮克斯鼓励每位员工每周都要尽量抽出4个小时接受教育。这种培训使得皮克斯的创新深度和才华能够不断进化并持续下去。

第四,皮克斯非常罕见地具备一般文化娱乐公司所不具备的独特创新基因:将娱乐创意与科技创新完美融合。这也是源于艾徳和约翰这两个核心人物。艾德·卡特莫尔从研究计算机科学起家,在几十年中提出了很多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在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最终成为计算机图形领域的泰斗。他的显赫声名吸引了更多计算机制图领域的顶尖精英投奔到皮克斯旗下。这群人开创并引领了用计算机图像技术进行叙事的全新时代。约翰·拉塞特虽然是动画艺术家,但从一开始就对计算机动画制作技术充满兴趣,并看到了这一技术巨大的潜力。在两个人的带领下,皮克斯将来自于硅谷的冒险精神和科技创新文化,与好莱坞的娱乐创意能力结合得天衣无缝。对此,约翰曾这样描述:“科技激发艺术灵感,而艺术挑战科技理念。”[8]

反观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国家一直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但绝大部分企业仍是只能偏重其一,几乎没有哪家能够做到两者真正融合。根源可能就在于企业创始人自身背景较为单一,且没有足够坦诚开放的包容力、相互尊重的信任力和心怀梦想的冒险精神。

(四)外部环境与资本支撑

任何企业的成长都需要有良好的土壤(环境)和养分(资本)。虽然艾德的计算机制图梦超前了20年,但他幸运地碰到了乔治·卢卡斯和史蒂夫·乔布斯这样的投资人,特别是后者。前者让艾德的梦想得以开花,后者让它真正结出了累累硕果。持续近10年、高达5500万美元的不断投入是极少有人能够做到的。

如果进一步分析,皮克斯几次危机的成功化解得益于在美国消失已久但在硅谷重新燃起的创新与冒险精神,以及美国融资环境的相对成熟。相比而言,中国的文创企业融资难众所周知。股票市场门槛极高,不仅有明确的资产要求,而且主板要求连续三年实现盈利,即使是创业板也要求连续两年盈利。对以无形资产为主的文化创意企业来说,一方面资产评估难,对文化娱乐企业来说最大的资产首先是人才(皮克斯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团队),其次是专利、版权、技术等,这些目前都没有一个合适的评估体系;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往往周期长,数额大,短期内很难实现可观的盈利(皮克斯初期创作一部电影至少需要一百多人花费四年时间)。客观来说,皮克斯如果不是成功实现公开募股,将很难获得充足的养料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结语

在大胆梦想、勇于冒险、执着完美品质的精神引领下,在杰出高效、互补默契的大脑指挥下,在美国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的土壤中,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以完美糅合了好莱坞娱乐创意和硅谷科技创新的肢体,在全球动画娱乐的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激动人心的非凡之作。

这一切的起点源于对世界抱有孩子般的好奇,源于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尽其所能、精益求精。这样的精神让皮克斯始终散发着令人目炫神迷的光芒,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这种光芒深深吸引了史蒂夫·乔布斯)。而这种内在力量正是值得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文创企业悉心学习的。一个人的寿命再长不过百年时间,而一个文化创意企业却可以经百年而历久弥新,就像已近百岁的迪士尼,如今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活力。皮克斯的精神传承自迪士尼,又反哺迪士尼使它再现辉煌。希望这种精神能够给更多国内的文化企业带去启发,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真正迸发出动人心魄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7][8]派克.创造奇迹: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幕后创作解析[M].Coral Yee,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52,19,147.

[2][3][4]利维.孵化皮克斯:从艺术乌托邦到创意帝国的非凡之旅[M].李文远,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40,164,225.

[5][6]卡波达戈利,杰克逊.皮克斯:关于童心、勇气、创意和传奇[M].靳婷婷,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44,69-70.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文化产业管理高级人才专门研修班

作者:谢杨

上一篇:石油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高校基层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