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化多元管理论文

2022-04-19

在百年旅美华文文学的历史流脉中,台湾旅美作家的贡献功不可没。在中国大陆和美国绝交的几十年时间里,是1950-1970年代的台湾旅美作家,撑起了华文文学创作的高峰。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大陆旅美的新移民作家光辉灿烂的文学成就,几乎淹没了同时期旅美的台湾华文作家的光芒。其实,1980年代旅美的台湾作家在继续发光发热,只是他们少为学界所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电影文化多元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文化多元管理论文 篇1:

新时代网络文化多元性与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摘   要:新时代网络文化多元多向迅速发展,已经构成一种不可逆的新型文化,并展示出网络社会丰富的文化景观。研究网络文化,需从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分类入手,探讨新时代网络文化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加强新时代网络文化技术研究开发,拓宽网络文化市场发展空间;强化新时代主流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健全新时代网络道德制度化教育机制,引导树立正确的道德法律意识;深化新时代网络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建构人类网络文化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文化;多元性;核心价值观;建构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发展传承,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奠定了华夏民族走向文明与复兴之路。但是,在全球网络技术发展的今天,文化的传播形态由线下平面时代逐渐过渡到新媒体网络时代,使得新媒体成为了当下主要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平台。

一、新时代网络文化的意涵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率先建立国际互联网,但到了90年代,互联网技术才得以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于1986年正式启动互联网技术项目研究,1994年5月正式与国际互联网对接,1995年5月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至此,作为新生事物的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同时,人们在精神上赖以寄托的文化,其存在形态也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产生了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剖析

对于网络文化,目前学术界的认知并没有统一的定论。然而,王瑞华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从网络上鉴别、存取和使用电子信息的能力”。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张革华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杨鹏则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归纳以上四位专家的观点,他们分别从两种视角剖析网络文化,一是基于网络角度看文化,重在从网络的技术特点出发,强调由于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而引起文化范式的变迁;二是立足于文化角度看网络,突出考察文化的特性,指出各种网络信息都归于其文化属性而导致文化范式的转型。

从以上探析可知,网络文化仍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但又是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它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所构成,并以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传递为特征的一种新型文化实体,而网络物质层面的文化本身是不含裹精神意向性,若将网络文化简单地理解為物质文化就难免狭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作为独立文化体系的新型文化形态,其形象也越来越丰满,独特的精神性和意向性呼之而出,文化信息传播作用亦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之,网络文化具有二元性,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和文化观念的集合。它既是网络时代人类传统道德文化等精神内容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扩展和多样化表达,又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精神产品,是人们在互联网中学习工作、沟通交流、娱乐休闲等活动方式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状态、价值选择、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的总称。

(二)网络文化的分类

网络根源于物质世界,是网络文化存在的根基,是社会政治、经济、医疗、科技、教育等现实生活的反映。网络文化经网民使用各种资源进行网络传播,不同于网络政务、网络经济、网络医疗、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网络关系,网络文化关系是网民以特有的网络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和哲理,它区别于网外文化关系,是以特殊的单一文化形式而存在。目前主要有“网络客文化”和“网络微文化”两大类。

1.网络客文化。网络客文化是网络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传媒新工具、新渠道的开发而产生的新兴虚拟文化,是具有独特个性、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和合作性的文化。目前,新媒体领域内涌现出来的以播客、博客、维客、红客、黑客、晒客、试客、换客等名称表现的各种网络客文化形式,这些客元素共同构成了网络客文化的整体。

2.网络微文化。网络微文化是在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信息传递的即时性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民生文化的一种形式,表现为微电影、微信、微支付、微公益、微博、微表情等。微文化虽然是微言文化、微行文化、微民文化和微妙文化,具有去中心化、分工化、碎片化等特征,但同时具有网络积聚能量的特殊作用,能把属于微不足道的个体“微力量”汇集起来,形成数量惊人的“超力量”,不经意间就能改变人们的生活。目前,微文化已悄无声息地到来,这为新时代网络媒体开辟了崭新的广阔前景。

二、新时代网络文化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网络发展是超国家、超民族、超阶级的,网络文化利弊共存,一方面开启民智、传播文明,另一方面衍生文化垃圾、制造蒙昧盲从。在网络文化历史演进的当下,大有全民参与的态势,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新时代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1.网络文化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我国作为文化大国,在传统社会发展中,一元主流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但在网络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人们的价值观念由以往绝对单一逐渐向多元化转变,并日益向多元化态势发展。网络创作主体身份各具特色,传播途径通过网络医疗服务、网络电影文学、网络生产生活服务、网络娱乐游戏、网络直播和网络社交等新颖渠道进行。但传播内容良莠不齐,值得警惕的是网络践行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物欲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愈演愈烈,等等。近些年,网络直播作为全新网络文化的兴起,很快风靡全国,并且催生出了一个巨大的产业。

2.网络文化日益呈现产业化发展态势。网络文化的发展正朝着商业性方向迈进,不论是网络文学还是网络游戏,亦或是电影与直播,都有专门的文化公司参与其中进行产业运作。因此,产业化发展是网络文化的必经之路,各种微博账号、公眾号的经营管理,都需要实现产业化,投入资本运作,才能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网络文化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条件,具备更强大的发展后劲。

3.网络文化日益呈现生活化发展态势。网络文化发展初期,涉及生活性的内容较少。但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接地气”的网络生活消费、淘宝购物和生活缴费等节目内容相继出现,让网络文化更加生活化。如在日益兴起的网络直播中,出现了做饭、种菜、木工等“接地气”的直播内容;网络银行业务中的存款、取款、贷款和转移支付等,极大地满足了网络参与人的生活便利与需求。

(二)新时代我国网络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1.网络文化多元性构成对主流意识形态主体地位的挑战。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风尚发挥统领作用,占据中华文化核心主导地位,并构成我国文化的根基。但网络文化内容的多元性、视野的广阔性和空间的无限性,导致信息泛滥,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领导权。网络负面消息所建构起来的不安全、不稳定的舆论环境,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降低了网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人们通过跳跃式的短小信息,无常态思维,自由、随性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促使网络信息传播碎片化、个体化和多元化。这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极易导致青少年精神上的失落感,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主流文化稳定性与安全性受到了挑战和消融。网络文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融入主流文化当中并得到广泛认可,由此得以造就网络文化的成熟形态。因此,理顺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关系,在网络文化中弘扬传统文化、传播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成为了新时代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2.西方强权文化渗透构成对青少年主流核心价值观的挑战。在全球化起伏演进的现实潮流下,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民族文化国际交流互鉴中,传统与现代、矛盾与分歧是不可避免的。有些西方政客借助于语言和技术优势,利用其网站多、互联网英文信息占绝对优势的特点,推行其强势文化和价值观念,大肆渗透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念,进而误导青少年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扭曲法纪观和错位道德观。网络文化作为多元的文化体系,具有多重价值评判标准,特别在强权文化渗透面前,必须坚定夯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流和主导地位,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抵御“西化”的冲击和挑战。

3.网络道德失范和民族意识泛化构成对社会秩序的挑战。网络的低门槛、开放性与自由性,使人人都能参与,且人人都能自由无限畅游。但有些人是非观念混淆不清,网络“恶搞”,传播极具个人主义色彩的不良信息,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这对于鉴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说,极易产生思想道德观念混乱,从而削弱思想防范意识,导致心灵蜕变,心态扭曲。由于网络的实时性和匿名性等特点,网络赌博诈骗、低俗表演气焰嚣张,网络暴力犯罪、网络恐怖主义屡禁不止,这些道德法律底线失守的行为,不利于社会公序良俗的养成,对稳定社会秩序构成极大的危害。在意识形态领域鼓噪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煽动民族仇恨,离间民族关系,宣扬民粹主义,时常挑唆宗教矛盾,造成民族团结观念的淡薄泛化,企图扭曲和瓦解青少年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挑战民族国家政府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4.网络文本的可复制性构成对知识产权和创新体系的挑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文本的可复制性和传播的无限性,人们只要凭借搜索软件,点击网络链接,就能获取自己想要的任何资料。这种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使得人们应用“复制”与“粘贴”便捷工具,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他人的精神劳动成果,造成了严重的侵犯知识产权和学术危机,严重影响了文化发展和学术创新。在社会生活网络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成果原创者的切身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损害和侵犯。因此,法律意义上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创新将受到极大挑战。

三、新时代促进网络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网络文化是在人和信息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文化行为。新时代下应坚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把握网络文化价值多向度引导功能,实现价值增值,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新时代网络文化技术研究开发,拓宽网络文化市场发展空间。网络文化代表着一种新兴文化的发展趋势,新时代为拓宽网络文化市场空间,必须大力加强技术研究与开发水平。一是跟踪国际网络文化发展的技术前沿,研发新一代电脑手机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等先进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数字技术,把我国文化信息技术装备提升到新水平;二是加大网络监督与控制软件技术的攻关和开发力度,建立超强的“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应用工具,确保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重要网站免遭黑客病毒的侵袭与攻击,捍卫网络优秀文化成果的可持续传播能力;三是扩大中文域名网站和自主服务器建设,拓宽布点,以市场为依托,生产传播融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网络优秀文化产品,改进传播手段,丰富传播方式,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等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四是加强网络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制定网络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完善多元化投资,改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城市向农村地区扩展,培育提高网络文化产业化、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拓宽网络服务空间和受众面。

其次,强化新时代主流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网络作为开放自由的平台,其传播内容是有底线的。人们不能因为网络的点击率、关注度或利润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那是无价值的资源浪费。因此,新时代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础,增强文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的数字化水平,塑造具有中国气派、品位高雅、反映新时代精神面貌的网络文化品牌。一要引导互联网企业积极开发提升青少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绿色软件,突出核心价值观导向功能,把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与各种网络文化载体相结合,营造清新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二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热点的结合点,提高时代性对话能力和言语表现力,增强说服力与凝聚力,提高引导力与实效性,防止“失语”“失踪”“失声”;三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阐析,充分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增强马克思主义认同感;四要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通过多样化路径,建立星罗棋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网站,转变宣传与普及服务方式,在互联网传播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思想优势,并占据意识形态制高点。

再次,健全新时代网络道德制度化教育机制,引导树立正确的道德法律意识。网络文化是一个信息庞杂的舆论场,其主流代表着文化发展的方向,但网络时常也充斥着各种非理性的极端化思维和情绪化表达,散布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诱导反人类道德的低俗审美趣味,易使青少年萌生各种违法犯罪等极端行为,因此,必须健全新时代网络道德制度化教育机制,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法律意识。一是从网络源头上加强治理。建立由政府主导,行业协会组织构建网络道德顶层设计,健全网络信用承诺联盟和道德公约,形成完善的网络使用者、开发者和管理者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开展良性互动协调配合机制,以维护正常的网络伦理秩序。二是从家庭亲情上施加引导。父母要关爱关注青春期的孩子,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直面坦荡交流沟通,培养孩子多样化的兴趣爱好,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指引,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三是从学校层面上正面教育。学校利用网络文化课加强教育,培育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积极倡导青少年学生浏览权威网站,充分应用“网络+文化”的模式,开展“慕课”“微课”“网络公开课”等网络平台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四是从青少年情趣上加以自律。教育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文化,严以律己,趋利避害,自觉抵制消极思想文化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网络作为拓宽学习的渠道,增加知识面,形成自主网络学习习惯。

最后,深化新时代网络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建构人类网络文化命运共同体。为顺应网络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各国之间开展网络技术标准、规则运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治理模式等全方位沟通合作,建立信任协商有效机制,形成造福世界的“天网”。一要立足中国,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要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实施国家重大自然文化遗产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推进文化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二要借鉴国外,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对待西方外来文化,既不能全盘接收,又不能全盘否定,对于不同国家民族创造的真善美的文化精品,针对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理当借鉴吸收。只有开展不同文明、文化间国际互鉴交流合作,才能构建人类网络文化命运共同体。三要搭建国际网络文化高端交流平台。通过国际文化组织主导搭台,定期开展网络文化交流,展示网络文化最新成就。利用国际卫星网和互联网,向世界各国输送功能强大的讯号信息,讲述当代中国好故事,传播最美中国好声音,传授精彩中国好经验,展示亮丽中国好形象,提升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张  元.和谐网络文化建设依据、内涵及其实现路徑[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2]刘  淼.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符文康,张  珂.SNS环境下高校体育社团文化及其建设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6).

[4]孙建伟.网络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1).

[5]孙伟成,等.网络文化对图书馆文化的影响与对策[C].2016年湖北省图书馆学会年会,2016.

[6]范永同,郝俊杰.网络消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治理[N].光明日报,2015-7-18.

【责任编辑 孙小梦】

作者:包有或 冯小燕 吴坚

电影文化多元管理论文 篇2:

论1980年代以来台湾旅美作家笔下的美国形象

在百年旅美华文文学的历史流脉中,台湾旅美作家的贡献功不可没。在中国大陆和美国绝交的几十年时间里,是1950-1970年代的台湾旅美作家,撑起了华文文学创作的高峰。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大陆旅美的新移民作家光辉灿烂的文学成就,几乎淹没了同时期旅美的台湾华文作家的光芒。其实,1980年代旅美的台湾作家在继续发光发热,只是他们少为学界所知。蒋晓云、章缘、吴柳蓓等几位女作家,是新时期旅美的台湾作家中的佼佼者。蒋晓云和章缘在1990年代开始引人注目,但在中国大陆,蒋晓云研究成果寥寥,章缘研究尤为罕见。吴柳蓓虽是新秀,但出版的文学作品已有多本。即便如此,却没有大陆学者关注吴柳蓓的文学创作。在此,笔者试从章缘和吴柳蓓文学中的美国形象进行考察,并略谈她们在百年旅美华人文学美国形象建构史上的新贡献。

一、章缘小说中的美国形象

章缘已经著有《更衣室的女人》《大水之夜》《疫》《擦肩而过》《越界》《不伦》等数部长篇小说或小说集。长期旅美的跨文化人生体验,使其文学创作中的美国形象丰盈立体,丰富了百年旅美华人文学建构的美国形象的“艺术长廊”。

首先,章缘建构的文化多元的傲慢美国,是作家笔下美国形象的重要维度。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国,融汇了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文化,是文化多元的国家。对文化多元的美国形象的书写,常见于旅美华人文学之中。章缘的小说也不例外。章缘例外的地方,是她同时发现并书写了一个文化多元且傲慢的美国形象。长篇小说《疫》《旧爱》以及短篇小说《插队》等都可印证。

《旧爱》随处可见美国多元文化的书写,即便是小小的华盛顿公园,也是多人种聚集,呈现出多文化景观:黑人男人、中东女人、中国女人,黑人文化、中东文化、朋克文化、中国文化,都是如此不搭边界、又彼此共生共存于华盛顿公园,拼接为美国文化的“边边角角”,成为美国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疫》中重要人物谢品熙的眼里,美国“多的是跟她半斤八两来自墨西哥、南欧、印度等地的移民”。移民现象带来世界各国的文化,“移民者”本身就是文化的“携带者”。世界各国的文化和美国文化交流、融汇,构成美国多元共存的文化态势。但是,不可否认,多元共存的美国文化中,白人文化、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处于文化优势,对南欧移民而来的白人文化和世界其他少数族裔的移民文化、移民者构成“压力”和有意无意的文化歧视。《疫》的主人公朱荔“从好宝宝到优等生到美国留学”,在美国开业赚钱,人生顺利,却也在美国感觉到了它的傲慢。《旧爱》中的舞者茱莉,深感纽约舞台只是将她作为“代币”,增加作品的多元文化性。尼克教授也好,纽约艺术机构也好,都轻慢地对待“东方”。东方文化的存在只是为了撑起“多元文化性和国际性”的“门面”,美国并不能真正地尊重它。短篇小说《插队》中的彼得汪是一位积極追求“同化”却又一再被美国文化巧妙拒绝的中国台湾人。美国文化、西方人,即便在中国上海的土地上,也以“排队论”将春风得意的彼得汪打回“原形”:他就是一个东方人,是没有被“文明化”的中国人。英语文化的傲慢于此可见。

其次,章缘所建构的“隐形的天花板”,是百年旅美华人作家笔下的美国新形象。历史上的美国实行过很残酷的排华制度,随着美国的日趋开放,美国境内少数族裔也相应地取得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华人开始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表面上看,美国社会的自由、民主对全民有效,全民都有机会在美国获得生活、工作和发展的机会。然而,对华人而言,无形的限制和歧视仍然是存在的。于是,“隐形的天花板”成为章缘笔下的美国新形象。

《一只翠鸟》借雪莉梦境和现实的反差,构成既具反讽又意味深长的故事。在梦境中,雪莉与经理处于平等位置,但在现实生活中,雪莉只得忍受经理不合理的工作要求。梦境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不仅使小说富于反讽意味,也表明了华人在美国的现实困境。“异国他乡,她像断翅的鸟难上青天。并不全为了她大学学的是历史,即是像A学的是最热门的电脑,也不太可能在白人世界里通行无阻循级而上。”①雪莉的处境并非特例个案,而是旅美华人的普遍境遇和感受。虽然有形的法律歧视取消了,但华人在美国的工作和生活中,仍旧不时碰触到那些打不破的“无形的天花板。”短篇小说《生鱼》,富有寓意地以“中国鱼”喻“中国移民”。从普通美国人到美国媒体、美国官方,将他们惊异不安的“中国鱼”视为“科学怪鱼”,将之“妖魔化”,以“中国鱼”会毁灭美国生态为籍口,对之采取赶尽杀绝的措施。这篇《生鱼》,也可视为是作家的一种曲笔吧。长篇小说《疫》,将纽约华人社区一群四、五十岁男女在人生转弯处、在“中年之疫”里翻腾煎熬、苦苦寻觅出口的故事和纽约市的蚊疫势态及新闻报道相交织,是一部富于创意的作品。小说无意于书写华人在美国的奋斗、追求和文化抗争,无关于身份的追寻与认同这些旅美华人文学常见的主题。但我们无意中也可以从小说中发现,华人在美国遭遇“无形的天花板”的命运处境。即便像苏开程那样“打破华人工程师只能做研究不能管理的刻板印象”的成功人士,也是要付出远胜于美国白人的努力和更优秀的业绩才有可能;即使以英语为母语的土生华人丹尼尔,也常常撞到“无形的天花板”“出了纽约市,那些少见亚洲人的白人会问他,‘你的英文怎么说得这么好?’”法律层面的歧视不存在了,但隐而不显的歧视心态依然是现实,不以华人的愿望而改变。可以说,在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却又存在着强势主导文化的社会,隐性歧视的存在是必然现象。对少数族裔而言,“隐形的天花板”既是障碍,也能激发人们前行的动力。

二、吴柳蓓散文中的美国形象

吴柳蓓目前出版的文学著作中,只有《租借日记》和《加州走台步》两部散文集关涉美国形象的建构。总体上而言,吴柳蓓笔下的美国形象主要呈现为一种正面品质,但也带着斑驳的色彩。

首先,从美学维度而言,吴柳蓓笔下最突出的美国形象是一种“异”“他者”形象。德国学者顾彬(WolfgangKubin)说,“异”这个概念“可以用来表示自己所不了解的一切,与‘异’相对的乃是自己。”“‘异’也表示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衡量自己所不了解的人、事、地点等。”②可以说,“异”指的是不同于“自我”的人、事、物,在“自我”文化眼光的关照下,“异”被迫作为一种“他者”存在,因此,“异”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他者”(Other)。吴柳蓓正是携带着祖居地的文化“行李”,从“自我”文化眼光出发观照美国,有意识地将台美两地的文化生活加以对比。吴柳蓓坦承创作的初衷,是“描写台湾、美国的生活体验,以此窥探两国文化的异同。”③关于工作与生活,作者指出两者在台、美两地人们生活中的比重大不相同。从《一顿早饭的时间》一文中可见,美国人工作、生活两不误,在悠闲中吃早饭,更有一种对生活的感恩之心;台湾上班族却难以享受生活的滋味,工作成了“支配一切的重心”。在《休假中,请勿打搅》一文中,作者更以较大的文字篇幅比较了台、美两地人对于工作与休假的不同安排。“我常有一种错觉‘中国人吃饭皇帝大,美国人休假皇帝大;中国人工作拼到死,美国人一路玩到挂。’”④在中美两国的比较中,美国人好玩、信仰深度旅行、休假时“老大心态”、同时出自本心认真工作的“异”形象,鲜明突出。关于枪支管理法律,台、美两地是一个巨大的差异。《一场闯空门事件》涉及旅美华人作家笔下屡屡诟病的美国枪支文化。但吴柳蓓没有表达强烈的谴责和批判,只是娓娓而谈自己的恐惧、忧虑,并轻描淡写地将之与台湾社会做一个对比。在此比较中,美国过度的“自由”和民众拥枪自重的“异”文化传统、“他者”形象得以凸显。关于婚恋观,中美的差异也非常大。中国社会的婚恋掺杂着较多的身份、物质的考量和世俗眼光的干扰,但“美式作风较没有眼光包袱”“经常可见两百磅UP的女生跟清瘦矮小的男人手牵手逛街,或是一八○公分的女生对着一名约一百六十公分的男生嘟嘴装可爱。”⑤从《加州走台步》《租借日记》两部散文集中,凡是涉及美国生活的篇章,读者都可以发现作者明显具有中、美文化对比的写作意图。正是在“自我”文化的视野中,美国、美国人处处显示出异态,美国、美国人形象也成为异于“自我”的“他者”形象。

其次,从品格维度而言,吴柳蓓笔下的美国人重视家庭生活,拥有开朗、乐观、独立、自信的正面品质。在《农场里的老日本》一文中,作者随意插叙美国高中生为赚取零用钱应征除草小工,在烈日下埋头苦干,汗流浃背的模样。作者感叹说,“自从移居美国后,意外发现美国的年轻人不完全是好莱坞电影演的鬼见愁,只懂吸毒、性、飙车和泡妞,他们拥有新世代看世界的方式,直接、热情、独立、自信,在他们身上,似乎较少看到‘走投無路’,大部分都具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开朗与乐观。”⑥这样的文字描述让人不可忽略。因为这样的美国形象,在百年旅美华人文学中较为独特。两岸旅美华人作家描述美国人、建构美国人形象时,或者赞誉他们慈善、博爱的精神,或者批判他们深重的种族歧视,而较少叙述美国人开朗、乐观、独立、自信的正面品质,描述美国人重视家庭生活,重视人伦亲情,更是颠覆了许多旅美华人作品所建构的美国形象。

三、章缘和吴柳蓓笔下美国形象的异同及在美国形象建构史上的新贡献

同为1980年代以来旅美的台湾作家,章缘、吴柳蓓笔下的美国形象建构有同有异。同时,她们的文学作品对美国形象的新建构,丰富了百年旅美华人文学在美国形象建构史上的艺术长廊。

首先,她们都从地理维度建构了富于特色的美国形象,这体现为章缘小说中的纽约形象和吴柳蓓散文中的旧金山形象。章缘的小说,无论是长篇小说《疫》《旧爱》,还是短篇小说《不伦》《排队》《感恩乐透》等,故事场景或人物的背景大多发生在纽约,或者与纽约有关。章缘笔下的纽约形象,具有繁华而寂寞的特质,这也是章缘笔下的美国形象的一种特质。繁华,既表征经济、物质的富裕,也是心理感觉上的红尘热闹;寂寞,既有好房好景好冷清的意思,也有心理层面上的边缘感、没有“情感”取暖的孤独无依感、隐为一粒微埃的渺小感和不能融入的落寞感。这样的美国形象,与《唐人街》(林语堂)中“单向度”的美好美国形象,以及《北京人在纽约》(曹桂林)中天堂、地狱纠结一体的“复合体”美国形象,都拉开了距离。章缘笔下的纽约形象,在富华热闹的景象下,带着寂寞的苍凉感,丰富了百年旅美华人文学的美国形象。吴柳蓓建构的加州形象,气候怡人,生活环境人性化,人们生活舒适、悠闲、从容、自在,是作家笔下美国形象的重要侧面。在《租借日记》和《加州走台步》两部作品中,吴柳蓓或写人、动物,或记事,或比喻,或白描,都勾勒了加州美好的生活环境和舒适宜人的气候,展现了作者惬意、自在、知足和充满希望的心态。这样的加州形象当然符合美国加州的实际,但因为两岸旅美华人作家较少书写而具有新颖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两岸旅美华人作家所建构的美国形象。

其次,两位作家在美国形象建构上有些视角不同,建构的美国形象不同,也反映了作家略有差异的文化心态。章缘小说中的美国形象,无论是文化傲慢的多元美国,是“隐形的天花板”形象,还是寂寞而繁华的纽约形象,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特质。吴柳蓓笔下的美国形象,也有富裕、繁荣和贫穷、阴暗矛盾并存的斑驳特质,但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正面的品质。在吴柳蓓笔下,我们看不到作者对美国阴暗面的鞭挞或道德批判,也感受不到作者对美国社会、政治、文化鞭辟入里的评论。一切似乎都是随笔所至,娓娓而谈。章缘小说当然也没有强烈的道德审判,但我们能够借由精彩的艺术构思,感受到作家的“曲笔”、隐衷。身为1980年代以来旅美的台湾作家,相同的文化背景并不能保证她们在美国形象建构上的完全趋同。究其原因,应该是和作家自身的文化心态、文化视野和书写姿态有关吧。吴柳蓓其实是以“观察者”的姿态进行书写,这样的姿态使作者书写的美国比较容易流于表面;身为1978年出生的年轻作家,又少了家国、历史、身份追问的精神负担,使作者与美国文化相遇之时,虽受“异”文化的冲击,却能够以平和的文化心态与“异”文化对话。可以说,吴柳蓓更多地是以一种“小确幸”的享受心态去书写美国,她笔下的美国形象更多地带着平常化(不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道德或心灵冲击)、平面化的特点。章缘比吴柳蓓年长且阅历丰富,数十年的旅美生活和长期旅居中国大陆,都使章缘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更多一些比较和参考的文化视野,使其美国形象建构更富于深度。章缘着力于小说创作,也使其在表达美国认知时表现为隐性态度。

结语

1980年代以来的旅美台湾作家,继续以文学创作“塑形”美国形象。他们既延续着百年旅美华人文学对美国形象的某些描述和建构,又有所创新。章缘笔下的文化多元的傲慢美国、“隐形的天花板”形象、繁华而寂寞的纽约形象,吴柳蓓笔下重视家庭人伦、开朗自信的美国人形象,都在百年旅美华人文学美国形象建构史上体现出一定的新质,这凸显了章缘、吴柳蓓的文学创作在美国形象建构方面的意义。相较于1950-1970年代旅美的台湾作家,1980年代以来的旅美台湾作家在文化心态上更为轻松,也更能以一种“对话”的文化姿态去建构“他者”形象。这是章缘、吴柳蓓在百年旅美华人文学美国形象建构上能有所新质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章缘:《一只翠鸟》,《大水之夜》,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第31页。

②[德]顾彬(WolfgangKubin)讲演,曹卫东编译:《关于“异”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页。

③吴柳蓓:《在plurk说实话》(自序),《加州走台步》,新北市:木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初版,第9页。

④吴柳蓓:《休假中,请勿打搅》,《加州走台步》,新北市:木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初版,第211页。

⑤吴柳蓓:《爱与岁的差距》,《加州走台步》,新北市:木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初版,第88-89页。

⑥吴柳蓓:《农场里的老日本》,《租借日记》,台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初版,第199页。

作者:向忆秋

电影文化多元管理论文 篇3:

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影响

摘 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立于2004年,它是为适应国家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而设立的专业,以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目标。 文化产业管理作为新兴的一个专业,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所引进,成为许多大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在十八大的背景下,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就我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这个专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经济发展;关系

一、文化产业的管理与经济的联系

文化产业管理既管理文化,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后,就会去追求自己的文化生活。经济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反过来文化又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繁荣。而文化产业就是文化而产生的经济,使文化不仅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离不开经济,经济也离不开文化。在十八大就明确的提取,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 ,这也是给了文化产业管理这个专业一个很好的肯定,也证明了,它的潜力是无限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社会价值提高,离不开文化的良好管理。

二、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与其他西方国家

文化产业的繁荣是信息社会一个主要特征,我国正在向发达的信息社会迈进,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明显滞后,懂得文化产业运作规律的专业人才奇缺,对经济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这是极为不利的,对这样的本科专业人才紧缺。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可见,如何管理好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所以,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有很大的空间和潜能,我相信,如何把握好文化产业的管理,将是我是经济发展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资源紧缺的今天,如果还继续以大能耗,不计损害的来发展经济,我们终有一天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三、中国国内文化产业管理成功的例子

(1)以创意产业闻名的香港,只要能善用其独特的历史及文化背景,发展到今天。电影《叶问2》的成功就是最佳事例。主角生活背景将内地市场和这出香港电影连接在一起。另外,叶问曾教授李小龙功夫,透过李小龙,叶问的故事进一步与好莱坞接轨。由电影的选材可见,香港人合理利用了文化产业的优势,选择利用叶问这位有故事的主角,制作出两部成功的功夫电影。

(2)这部电影的完美成功,不仅仅是依靠大手笔的制作。也靠着强大的文化底蕴作背景,电影中一招一式,一衣一角,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例如在天台习武的情况、练武者所穿的唐装等,在在演绎出古色古香的中国文化。电影透过其中心思想 ──中国武术崇尚和谐、重视修养来宣扬中国文化,将令人向往的中国武术精神向国际推广。

(3)现在社会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我们需要以良好的包装把一个事物打包出去,让人们知道他,了解他,从而促进人们消费,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说,现在什么都与文化产业是密不可分的。

四、如何去发展文化产业

(1)将文化产业注入每个一个产业,都会给他带来新的生命力。 将文化产业注入服务饮食、等服务行业,以文化作为底蕴,让服务人员穿上中国传统的服装,可以给就餐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就餐感受;将文化产业注入旅游行业,以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作为卖点,一方面,可以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来拉动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2)人才是文化产业的主要任务在人才培养上努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体系,既要加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创意等专业的建设,也要注重与社会实际情况结合,重点培养复合型的高层次、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形成一种流动、竞争、开放的人才成长环境,从而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

(3)文化产品的消费是人类在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的温饱问题以后才能产生的一种需求,既符合人们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扩大国内文化消费需求,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就间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五、发展民族文化,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文化产业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无一不体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中,民族众多,逐渐形成了我们特有的文化,如何大力发展这些文化,使得这些文化成为我们经济新的突破点,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是国家发展的长期结果,对于我们来说,中华的传统民族文化,是我们特有的文化系统。使他走出去,用到经济发展中去。将是我们的目标。

六、权衡文化产业管理与经济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好文化产业,从而得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双丰收呢。首先,建立好公共的文化产业,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公共文化活动应该以人民群众、以实现公众的文化权利为第一目标。但是我们必须给文化产业活动一个不可动摇地位,公共文化活动可以配合以经济做辅助。但是强调的是,公共文化活动绝不是经济等各项活动的附庸。

七、结束语

文化产业,作为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点,已经和我们密不可分。管理好文化产业可以优化我们国民经济的经济结构,带动经济发展。所以说,文化产业管理是和经济密不可分,互相联系的,他们一开始就是骨肉相连的。文化产业的兴起,必定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大发展,势必也会引起人们对文化的追求。作为一个在校的文化产业管理系的学生,我相信我们的专业前景是光明的,文化产业将使经济发展有一个突破。

参考文献:

[1]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2007

[2]邱菀华.《现代文化产业项目管理—如何成功运作大型活动》,2005

[3]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指导教师:

刘燕,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师

作者:袁子豪

上一篇:绝对法律行为思考论文下一篇:企业机械设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