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精神文化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九十年代以来国产青春电影研究

摘要:本文以90年代以来的国产青春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国产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主题、艺术特色、精神指向和文化意蕴,最后反思国产青春电影发展的局限,和这种局限性与必然性的悖论。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国产青春电影的发展与聚焦,首先对“青春电影”、“国产青春电影”的概念进行界定。笔者认为,国产青春电影产生于90年代文化转型期,繁荣于新世纪。其是以青年人为表现主体,展现青年人生活经历、思想情感的影片。包括面对家长和社会带来压力后的叛逆和挣扎、对于自我认识的困惑,以及追求梦想、爱情的经历和其中躁动的情绪等。影片投资和制作方均来自中国大陆;其次,分析和归纳国产青春电影发展历程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最后,对九十年代国产青春电影的研究聚焦到爱情主题。第二部分,国产青春电影的主题。这一部分将从青春主题和爱情主题两方面就行论述。九十年代以来国产青春电影的青春主题主要包括极度个人化的青春自怜、具有后现代意味的青春自省、消费化的青春媚俗;爱情主题包括迷茫青春中混乱的爱与性;青春狂欢中消费化的爱;怀旧式青春爱情。第三部分,国产青春电影的艺术特色。笔者从叙事结构和影像画面两个角度分析了国产青春电影的艺术特点。国产青春电影的叙事结构主要有反好莱坞式叙事结构、多视角下的回忆式叙事结构、俄罗斯套娃嵌套式结构;影像画面特点包括多元的影像风格和别具意味的画面艺术。第四部分,国产青春电影的精神指向和文化内涵。人们永远都有对美好纯真爱情的向往,反应在影像世界中就是对纯爱“乌托邦”的叙述。这类电影通过对于原初性的爱情景观描绘,为我们带来了宗教体验般的爱情,而这类爱情神话的建构的落脚点却在纯美人性;爱情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恋,爱他人实质上是想通过对方为自己打开另一个世界的窗,他们在凝视中获得自我欲求的满足,爱人成为社会理想缺席的在场,并且将爱人化身为物,成功将性别意识中的“阉割”焦虑实现转移,进行疯狂的恋物。这成为九十年代以来国产青春电影的重要精神指向;9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青春电影最大的变化就是女导演的崛起,她们用女性口吻陈述、用女性视角观望,彰显着女性的主体性。这些电影在塑造了诸多光彩亮丽的女性形象的同时,也对社会中、爱情中女性角色模式及其转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析,并试图寻找现代女性自我困境突围的路径,然而寻找的结果依然是拯救的失落。这是笔者重点剖析的国产青春电影的女性文化内涵。第五部分,国产青春电影的局限与反思。国产青春电影普遍具有模式化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模式化、情节模式化和结局模式化;在爱情表达上,存在对爱情主题诠释过于肤浅的遗憾。爱情背后负载着社会,性爱在消费中被瓦解,人性成为乌托邦的试验场;而造成这一切除了商品化、大众化的原因之外,也是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在影像世界的镜像表达。

关键词:国产青春电影;爱情;女性自觉;精神困境

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 国产青春电影的发展与聚焦

1.1 什么青春电影

1.2 国产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1.2.1 发轫:历史长河里的青春表达(1930 年代—1940 年代)

1.2.2 发展:“家国梦”的青春时代(1950 年代—1980 年代)

1.2.3 成熟:彷徨与挣扎(1990 年代)

1.2.4 转向:怀旧与消费狂欢(21 世纪以后)

1.3 国产青春电影的爱情聚焦

2 国产青春电影的主题

2.1 青春的主题

2.1.1 极度个人化的青春自怜

2.1.2 具有后现代意味的青春自省

2.1.3 消费化的青春媚俗

2.2 爱情的主题

2.2.1 迷茫青春中混乱的爱与性

2.2.2 青春狂欢中消费化的爱

2.2.3 青春中的怀旧式爱情

3 国产青春电影的艺术特色

3.1 国产青春电影的叙事结构

3.1.1 多视角下的回忆式叙事

3.1.2 反好莱坞式叙事

3.1.3 俄罗斯套娃嵌套式叙事

3.2 国产青春电影的影像画面

3.2.1 多元的影像风格

3.2.2 别具意味的画面构图

4 国产青春电影的精神指向和文化内涵

4.1 国产青春电影的精神指向

4.1.1 纯美人性—爱的“乌托邦”

4.1.2 自恋—青春爱情的本质

4.2 国产青春电影中的文化内涵

4.2.1 多元的女性形象和身份

4.2.2 女性的自我拯救和拯救的失落

5 国产青春电影的局限与反思

5.1 国产青春电影的局限

5.1.1 国产青春电影的通病

5.1.2 爱情表达的局限

5.2 对国产青春电影的反思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档案管理中知识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造价管理中铁路工程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