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论文

2022-04-16

摘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舆论支持。但不管哪个层面舆论的引导或调控,必须坚持和遵循一系列目标和原则。即正面宣传和正确引导原则、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原则以及辩证原则。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论文 篇1: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与前景

摘要: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有较大的突破,也有相当的困难。通过对其市场空间、经济空间、层级空间、模式空间和政策空间等进行分析,则得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前景十分乐观的结论。但要实现这一发展,必须不断优化其生态环境,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困难;发展空间;发展前景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是从质的发展和量的发展来看,都达到了历史最佳时期。在质的方面,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产生、增长、成熟和规范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到1991年,民办教育开始发展,以非学历教育的再度萌生为主要表现。第二个阶段,1992年到1996年,民办学历教育开始出现,民办的高等非学历教育,包括自学助考以及学历文凭考试都在迅速地增长。第三个阶段,从1997年到2003年,民办教育进人了相对规范的发展时期,民办高等教育开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一个格局,也就是少数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学校和大量的高等教育的文凭试点学校、高校自学助考的学校以及其他的高等教育等培训机构的并存格局的形成。第四个阶段,从2003年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开始进人依法发展的时期。在量的方面,其发展更是迅速,已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教育体系。2004年民办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228所,在校生139.75万人(含独立学院学生);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1187所,注册学生105.33万人。[1]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迅速打破了由国家包办教育的体制,开创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参与办学的新格局。但另一方面,尽管市场十分看好,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观念与体制的另眼相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备受政策的左右。在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充足的投资保障和相应的教育资源前提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困难重重,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政策法规不成熟导致的困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对民办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事实上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政策密不可分。但是,我国多部有关民办教育的法规与政策都欠成熟,不仅影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民办高等教育层次的提升。如1997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第二十一条提出要严格限制民办高校的学历、文凭颁发。我国既然允许民办高校的存在,就应该允许它们可以自己颁发文凭,否则它们的发展空间肯定受到很大的限制。又如:1993年原国家教委制定的《民办高校设置暂行规定》第二条指出:国家鼓励设置专科层次的民办高校,设置本科层次的民办高校,其标准需参照《普通高校设置暂行条例》执行。这样规定无异于封住民办高校举办高层次教育的可能性。但是纵观世界各国对于私立高校的立法,在办学层次上并没有限制。在美国,私立高校甚至可以举办博士研究生教育等。

2.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困难。

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分为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外部管理是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又叫宏观管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管理民办教育。这些法律、法规对民办教育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初步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但是它们对民办教育目前存在的许多具体问题诸如营利性问题、短期行为等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面对这些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显得无法可依。此外,政府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机构,而且还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管理效果极差,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是民办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即微观管理,主要问题还是没有建立健全的科学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的“家族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民办高等学校发展初期能够有效地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权力机制简便灵活,易于操作。但是在民办高等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这种模式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缺乏监督,权力失去制衡,不利于调动管理人员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因此,阻碍着民办高等学校进一步发展。

3.投资体制单一导致办学经费困难。

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民办教育生存、发展的基础。民办教育发展到今天,只有高起点、高投入才能吸引学生,也才有大的发展。但我国最早兴办的一批民办学校,能持续发展的没有几所,也没有多少学校形成了较大规模。我国公立的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费用、人头费用、办公费用都是由国家包干,而民办高等学校却得不到同等待遇。我国政府财政不向民办教育投资,导致大多数民办高等学校主要是靠自筹资金发展,经费来源单一,造成这些民办高等学校硬件建设难、队伍建设难、招生难。另一方面,1999年以来,由于我国普通高校连年扩招,致使民办高校生源大幅度减少,那些规模较小依靠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处境极其困难。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原有三十余所民办高校,现在只剩下几所高校在苦苦支撑,办学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水平。

4.人事体制保守导致教师队伍建设的困难。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人事体制还是维持在原有的计划经济时代,公立学校教师有岗位保障、工资保障、职称晋升、养老保险和疾病治疗保障等,而民办高等学校教师很难达到同等待遇。同是教师却是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之中,享受不同的待遇。因此,民办高等学校要在这种二元管理环境下建设出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据民办高教委百所民办高校的调查统计结果,在103所调查的学校中没有专职教师的学校占12.6%,专职教师人数不超过40人的学校占57.3%,在所调查学校中兼职教师超过40人的学校占73.8%,超过200人的学校占12.6%。[2]以上数据表明,我国民办学校的师资主要是以兼职教师为主的。兼职教师具有稳定性差、工作责任心不强等问题,直接影响民办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民办教育的师资建设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空间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还是在朝着有利的一面快速发展,而且,这些困难多是外部环境原因造成,而不是因为民办高等教育本身的存在、发展而形成的。从市场、经济、层级、政策、模式等方面分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1.市场空间。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空间巨大,中国高等

教育学龄人口充足,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结构性调整,将继续促进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扩大,国际上一般将18~20岁列为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查数据和国家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学龄人口在2004~2020年区间,整体波动幅度不是很大。2004年中国学龄人口是10303万人,以后逐年递增,到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达到高点即11624万人,之后,学龄人口开始逐渐递减,到2020年降到892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0年达到25%左右,2020年达到50%左右,即全国在校生达到4461万人。[3]随着高中的普及,高等教育需求基数在增加,而公立高等教育不可能在短期内满足所有需求。有人预测:我们国家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在2010年会发展到4000万人。[4]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是2799万人,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占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重从12.5%提高到19%,净增6.5个百分点,到2010年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将达到532万人,比2004年增长2.13倍多。到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即在校生数是4461万人,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占全国的比重将提高到41%,即达到1829万人,比2004年增长7.32倍。[5]

2.经济空间。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能力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快速上升时期,经济结构也处于一个重要转型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国民教育支付能力和选择能力的提升,这三个经济方面的变化正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利因素。

在经济水平方面,202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000多美元以上,随着国民财富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可用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支出逐渐增多,高等教育市场巨大的潜在需求将不断转变为有支付能力的现实需求,将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产生持久不衰的拉动力量。从目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所占比重,特别与周边国家、发达国家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及所占比重相比,中国仍然存在巨大的高等教育需求,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民办高等教育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我国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46.9%,22.5%和30.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明显偏低,而第一产业的富余劳动力仍达1亿以上。[6]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必然在客观上要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向以推进技术进步为中心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转变,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将会继续向二、三产业转移。大量的在岗人员需要接受不同形式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市场急需的特别是第三产业各类紧缺人才仍然供不应求,这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在于民间教育消费的有效支付能力在日益增强。教育消费支付能力的增强是民办教育有发展空间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民办教育发展主要依靠民间的投入或者学费。老百姓是要交得起学费,才能够进入民办学校学习的。现在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逐年增长,恩格尔系数在逐年下降,恩格尔系数越低就说明人在其他方面的支付能力越高。现在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百姓对于教育的支付能力越来越高了。国际上通行的人文指数(一个国家的人文水平如何)大概有三大指标,第一个指标就是比较长的寿命,就是通常讲的人均预期寿命,这个预期寿命越高,说明这个社会的人文水平越高;第二个指标是体面的生活,包括生活方式;三个指标是良好的教育。[7]较长的寿命、体面的生活、良好的教育,这三大指标已经不是社会科学家研究社会的标志,实际上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公认的人文水平标志。

3.层级空间。

至2005年,我国有239所民办大学国家承认学历,其中214所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层次民办大学,25所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层次民办大学。[8]而相对于2004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则有很大的差距。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236所,比上年增加126所。普通高等学校1731所,比上年增加179所,其中本科院校684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成人高等学校505所,比上年减少53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69个,其中高等学校454个,科研机构315个。[9]而在239所民办高校中,本科25所,仅占学校数的10.4%,其余均为高职高专层次,研究生教育的单位还没有出现。随着形势的发展,一是大量的专科层次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将继续产生;二是优秀的专科层次民办院校可能晋升为本科院校;三是办学质量高的本科院校可能在以后获得研究生教育的资格。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层级空间,民办高等教育的内部竞争性也会逐步形成。

4.模式空间。

现在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出现了如“民办民助型”、“民办公助型”、“公办民助型”、“国有民营型”、“股份合作型”以及公立大学下设二级学院等多元化办学模式。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日趋成熟,形成了“国有、民办、公助高校、股份制民办高校、中外合资大学、附属型民办院校和外国独资院校”等几种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0]而实际上各区域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都没有充分地利用上述几种发展模式,都只呈现了少量有代表性的办学模式。如果各区域能将相应的办学资源充分利用,就会形成相应的多类型的办学模式,那么该区域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就会有巨大的变化。因此,从办学模式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很大。

5.政策空间。

我国对民办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政府对创办民办高等教育也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和优惠政策。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1992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1993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又明确提出:“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1997年7月31日,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指出:“国家保障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1998年

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今后3至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2003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细则,使民办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1]这些法律、法规和文件,既为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对民办学校的发展提出了热切期望,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但我国的民办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还在不断完善之中,而且每完善一步,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如果在以后的阶段,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产权问题、经营性质问题、国家资助问题如果从法律法规角度得以清晰与明确的话,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则会进入到一个更好的发展阶段。

三、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途径

通过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空间进行分析,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会有一个很好的前景。当然,要达到这样一个好的发展状态,民办高等教育本身不是坐等国家教育政策的改善,而是要主动地、积极地进行自身发展规划和改革。并且,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民办高等教育是大有作为的。民办高等教育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身发展生态环境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以达到生存、竞争和发展的目的。

1.发展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从教育生态学来分析,民办高等教育要得到良好的发展,首先必须得到生态环境的优化,获得政策、管理、投入、服务等方面的积极支持。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正在不断完善之中,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生态观念的逐步形成,国家宏观管理方面的权力不断下放,评估与监控能力不断增强;二是表现为政府为民办高等教育建设一套系统的政策法规,为其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三是表现为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扶持越来越多,服务内容越来越多;四是通过改革教育投入或资助政策,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的竞争越来越平等,且竞争机制越来越完善;五是通过质量评估体系的建设,民办高等教育内部的质量竞争和外部质量竞争将走向良性化。

2.发展的生态法则得到彰显。

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从当前的困境诉求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更需要一个有制度保障的机制形成,更需要一个有规则与原则的竞争机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不断成熟,民办高等教育所需要的生态法则将得到全面彰显。一是平衡法则,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将从性质上、管理上有准确的界定和范畴,形成平衡对等的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而现存的独立学院之类半公半私、性质不确定、产权不明晰的高等教育机构对高等教育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破坏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态。因此,独立学院将会得到法规的强制性归类,民办高等教育生态必然会走向平衡化。二是生态适度法则,在民办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规模和速度必须在国民经济承受的范围内,否则即使发展了,还是要退下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是符合耐度定律的。

3.民办高等教育本身不断优化。

根据生态学的优化原则,在生态系统的竞争中,只有不断优化的因素才能生存与发展得更好。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内部也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这些竞争遵循“优胜劣汰”的生存原则。另外,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相对于公办高等教育又是后发展因素,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必须通过改革与发展,不断优化和提升自身的各种品质,形成相应的竞争能力、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这样,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更要关注自身教学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学术队伍建设、办学条件的建设,以保证优质的管理、教学和科研,来吸引优秀的生源,使学校形成自己的品牌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4.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民办高等教育要得到良好的发展,除了外部环境的改善,内部竞争机制的形成,学校本身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学校科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等基本条件外,办学模式的选择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办学模式的选择过程中,不要简单的迁移,不仅要结合地域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因素,而且要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多元化、大众化和个性化等趋势、特点,来进行办学模式的选择,进行科学的论证与判断,保证办学决策的科学性,形成具有特色的办学模式。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应在已有的办学模式基础上加以创新:一是鼓励社会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例如,私人办学、事业单位办学、企业单位办学、集团办学、股份制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公办大学开设二级学院等。我国今后由个人投资的高成本学校将越来越少,而混合型办学(如股份制)由于个体投资者资金风险小、学校财务状况易于稳定等优势,集团办学由于规模效益明显、管理效率较高,很可能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二是鼓励上市公司投资办学或筹办学校,鼓励管理公司等有一定规模的单位承办学校,以便提高管理效率,办出规模效应。三是参照国外“灰色地带”不断拓宽的经验,大力发展社会承办学校和公立“转制”学校,借鉴民办学校的运行机制,提高公办学校的办学效率和质量。四是鼓励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资金和其他资源,以及学校的无形资产,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与市场的适应性。[12]

[责任编辑 沈 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肖起清

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论文 篇2: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舆论支持的原则探析

摘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舆论支持。但不管哪个层面舆论的引导或调控,必须坚持和遵循一系列目标和原则。即正面宣传和正确引导原则、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原则以及辩证原则。

关键词:政府 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舆论支持原则

无论从政府层面、社会公众层面,还是从舆论宣传的实际状况来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舆论支持现状是令人沮丧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确实需要舆论支持,但不管属于哪个层面的舆论、引导或调控,归根结底是有明确目的的政府行为。笔者认为,作为舆论引导和调控的主体——政府,要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上实施舆论正确有力的导向,则必须坚持和遵循一系列目标和原则。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私立教育最发达、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但是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私学传统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中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发生了中断,时间长达22年之久。直到1978年,在中国民间悄然兴起的各种文化补习班、职业培训班,标志着非公立的中学后教育机构开始建立,也标志着私立(民办)教育传统开始得以恢复。1982年3月,由老革命家、老教育家范若愚等人发起创办的中国大陆第一所开放性大学——中华社会大学(现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在北京建立。当时中央领导人高度评价了这些老干部、老教育家的艰苦创业精神,彭真委员长还亲自题写校名。1984年3月,全国第一家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大学——北京海淀走读大学(现北京城市学院)正式成立。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海淀走读大学的成立,标志着民办高校的发展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20世纪90年代是当代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辉煌时期,其发展速度、规模、层次、水平和历史贡献,在整个中国民办教育史上也是极为突出的,代表着中国民办教育的最高成就。1994年7月,全国第一所民办本科大学——仰恩大学,在著名侨乡泉州市正式成立。该校是由爱国华侨企业家吴庆星先生及其家族设立的仰恩基金会,于1987年捐资亿元创建的。仰恩大学是大陆第一所具备独立颁发本科学历文凭资格和授予学士学位资格的民办大学。它的诞生,标志着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这是国家第一部专门规范民办教育的行政法规。条例重申了国家发展民办教育的16字方针,规定了国家发展民办教育的基本原则、行政管理体制,规定了民办教育机构的设立、教学和行政管理、财产和财务管理、结构的变更和解散、政府的保障和扶持、法律责任等等内容。这部法规的颁布,对于把民办高等教育纳入法制轨道,使民办高等教育积极、有序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应时而生。该法于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是一部规范民办教育办学的专门法律,它的颁布,使民办教育进入了一个全面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治教的崭新发展时期。教育部公布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至2005年,全国民办高校252所,在校生105.17万人,其中本科生10.41万人,专科生94.76万人。独立学院295所,在校生107.46万人。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077所,各类注册学生109.15万人。

20多年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从对公办教育“拾遗补阙”的地位,上升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从宏观上看,民办高等教育数量持续增长,办学层次丰富多样,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已成为影响广泛的社会事业。

1 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体制的变革

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改革了政府包揽教育的单一办学体制,拓宽了办学路子,弥补了国家办学的不足。特别是民办教育的发展打破了公办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为当代中国教育创造了一个竞争性的环境。民办高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充分利用自身的一些优势,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和教育内部竞争。由此不但增强了彼此之间的竞争意识,激活了教育内部的活力,而且促进了公立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民办高等教育探索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办学运行机制,为公办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如民办高校把竞争机制完全引入到人事管理中,不背人员包袱,不养闲人,优胜劣汰,彻底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在竞争机制下工作,使学校充满了活力。

2 极大地弥补了政府公共教育经费的不足

教育经费不足是长期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得教育无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我国各级各类全日制在校生约2.3亿,约占全球教育总人口的20%,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年度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未能达到4%的目标,属于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按照1996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的数据,培养一个大学生每年需要开支10000元,而国家财政拨款只能解决6000元,缺口4000元。可见学校经费需求与国家财政拨款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每年都有大量的高中毕业生不能到大学读书。

当代民办教育事业从复苏开始,应国家和社会之急需,广泛利用了民间资金,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教育财政拨款的不足。据1997年的统计,当年民间举办教育投入就达到120多亿元,减轻了国家办学经费不足的压力。有学者估计,如果全国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万所,每所平均筹集办学资金300万元,则共有300亿元;如果全国有500万人(包括民办中、小学、中职)就读于民办学校,平均每生每年为国家节约教育经费1000元,则共节省国家教育投入50亿元。此两项分别占1995年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1000亿的30%和5%,是该年全年累计受海内外希望工程捐款2.5亿元的118倍和20倍。

3 缓解了尖锐的高等教育供需矛盾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受教育,尤其是高质量教育、优质教育的需求与受制于国家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带来的教育供给十分有限的矛盾。有调查表明:全国六成以上的家庭把教育消费排在第一、二位。有的地方92%的家庭希望子女接受大学以上的教育。可见,投资教育已经成为多数家庭的首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人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明显增加,而发展高等教育财力却严重不足。据统计,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3%。普通高校年招生达566万人,在校学生达1885万人,按每个大学生年运行经费约1.3万计算,则每年要投入2451亿元人民币的事业费。另外,至少还要投放生均2—3万元人民币的建设费,总计3770—5655亿万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教育投资,无论如何是国力所不能承受的。更何况我国政府对现有公办大学事业费的保证能力只有60-70%,更无力再建新校。基于国家财力的限制,政府

对教育的投入已不可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而民办高等学校的经费主要靠自己筹集,因而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经费投入的负担。

4 有利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可以说,民办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就世界范围内而言,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之日,就是民办高等教育崛起之时。当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时,民办高等教育自然就成为世界潮流。民营化,即走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之路,可以说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务实性、现实性的选择,也是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般规律。民办高等教育的勃兴,势必加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舆论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教育事业、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民办高等教育所做出的如此重大的成绩与贡献,理应得到政府及公众的全力重视和支持,获得广泛的舆论赞誉,但事实却并不令人乐观,舆论支持民办高等教育显然不足,舆论氛围在很大范围和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要得到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舆论支持极为必要。

(一)政府及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相关舆论正确引导及支持不足

1 政府舆论支持的不足

虽然国家承认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政策法规也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法规政策,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同一些对民办高等教育缺乏认识和理解的社会民众一样,对民办高等教育缺乏认同感,对民办学校的教育体制、收费标准等缺乏理解和支持。有的部门简单地认为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办学是一种商业行为。他们认为政府的公共教育财政本身就十分紧缺,与其让民办学校“赚钱”,不如让政府和公办学校“赚钱”。于是,政府运用公共财政或国有资产直接或间接参与市场的“政府行为”就发展起来,依托公办名校参与市场的“多种办学形式”也就发展起来,他们看到了民办教育的“营利性”,并把“营利性”引入了公立教育系统甚至政府的公共管理系统。这样,以“营利论”作为主要话题最让一些人津津乐道的“四论”,在一些部门便传播开去。继“多余论”、“营利论”、“冲击论”、“怀疑论”形成之后,又出现了民办高等教育办学的所谓“质量低劣论”、“教育不公平论”和“就业压力论”等认识。单就“就业压力论”而言,一些政府官员不假思索地认为,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有不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如今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涌向社会,势必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殊不知,这些就读于民办高校的青年学生,如果不继续深造学习,留在家中,流入社会,也同样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和就业的困难,而且缺乏知识、技能,文化素质低下,就业会更为艰难。而民办高等教育将低素质人员的就业矛盾提升为高学历人才的积累,却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困扰。

正因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偏见和歧视,导致一些部门在解决民办高校的困难和和问题时持消极态度。如招生政策:有的地方把民办高校放在招生序列的末尾,使之招不到高素质生源;有的地方限制生源到民办高校就读;有的地方限制民办高校的招生范围和招生人数;有的地方封堵民办学校,不让其在自己的辖区范围内招生,实行狭隘的生源保护政策。如此,严重挫伤了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积极性,阻碍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2 社会民众舆论支持的不足

社会民众对民办高等教育舆论支持的不足首先表现在对民办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上。广大群众对民办教育关注的程度如何,对民办教育的作用与价值了解如何,是我们必须深入讨论的重要问题。

2006年11月,笔者对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省重点中学)、广州市第63中学(位于城郊结合部的中学)、广州锦华中学(民办中学)等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20份,其中297份毕业班学生问卷,70份毕业班学生家长问卷,53份教师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及家长的择校意图及原因,对国家有关民办教育政策的了解情况,民办教育的社会认知情况等。

在家长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总体评价中,对之表示很满意的家长数为零,表示满意的占30%,11人表示失望,5人表示非常失望,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清楚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只知道经常在报纸做招生广告宣传的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占47.1%。这说明民办高等教育在广东省的影响力还相当有限。在家长及学生择校意愿中,大部分家长选择“不会让孩子入读民办大学”,原因是民办高校师资力量不完善、教育质量不高;民办大学的学生素质差,担心对自己的孩子带来不良影响;有的甚至认为:民办高校“师资不稳定”、“知名度差”、“民办大学以营利为目的”。在297份学生问卷中,有211名学生选择“不会入读民办大学”,占总人数的71.04%。主要原因是不了解民办大学,其次是收费太高,民办教育的信誉、水平较低等。

在家长、教师对国家有关民办教育政策了解一栏中。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家长不了解《民办教育促法》,占调查总人数的67%。教师不了解《民办教育促进法》也占了36.3%。

调查结果表明,社会民众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认知和认可度比较低,大部分家长和学生不愿主动接受和入读民办高校,相当一部分调查对象不了解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对民办教育的优、劣势没有概念,没有认识,对国家相关政策不够了解。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相当数量民众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并不满意,由于不了解民办教育的根本性质和重要作用,产生了诸如“民办高校办学即为了赚钱”这种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言论。形成上述这种状况及结果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普通民众对国家法律及政策层面的情况不太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舆论宣传不够,正确引导社会民众形成正确舆论不足,应该说在我国迄今尚未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舆论宣传的滞后与缺陷.制约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不妨列举一例,说明舆论的力量。1988年1月8日,《光明日报》第一版以显著位置刊登了题为《不用国家经费依靠社会力量培养人才——民办高等教育显示生命力》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报道说:“目前北京市设有民办高等学校17所,在校学生达1.2万人,是一批热心办学的知识分子创办的。”其中“办学较早、规模较大的中华社会大学创办五年,设有15个系、40个专业,在校学生3122人,已有20个专业的1507名学生毕业。这些毕业生走上社会,以他们工作实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在中国最权威的报纸上公开报道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成绩,很自然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也让人们认识和了解到民办教育具有一定的水平,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民办高校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其实人们也意识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就必须充

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必要的宣传。通过宣传,对有关民办教育的作用及具体政策进行广泛的宣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民办教育是吸纳教育资源、提供教育机会、增强教育机制活力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宣传机构的媒体宣传要么力量显现不足,要么时间相对滞后。笔者于2006年7月对广东部分城市的教师及普通民众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多的教师,居然没有听说过《民办教育促法》,而社会公众未听说过该法的竟有三分之二。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依靠自身的感知去了解和认识某个具体事物的机会已经很少,大多是通过媒体和公众部门等渠道去了解和认识的。但在部分媒体眼里,民办高校是市场的产物,是任人宰割的肥肉,当他们需要拉广告挣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民办学校,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抓住民办学校的“过失”大做文章。而对于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新事物、新成绩、新经验和闪光的一面,很少去主动报道和宣传。这种舆论的缺陷,严重地制约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舆论支持的目标原则

舆论支持,即引导或调控舆论,使之适宜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舆论支持必须坚持正面宣传及正确引导、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及辩证等各项原则。

(一)正面宣传及正确引导原则

正面宣传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舆论导向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的有机统一,是引导水平的集中体现。正面宣传对于提高社会教育意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地位;对于提高全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破除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偏见和歧视;对于鼓舞民办高校广大教职工奋力拼博,开拓进取;对于增强教育改革发展的信心,树立民办高等教育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要突出宣传民办高等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与作用,要用“公益”的眼光看到,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一样,是致力于造就和培养专门人才,实现人民群众生活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事业。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舆论宣传不仅要告知人们举办民办高等教育决不是为了“赚钱”,而且要明确指出,民办高等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首先是通过人才培养产生的公益性。通过接受民办高等教育,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品德都可以得到发展,这些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能使自己的经济收益和各种非经济收益得到提高,而且,作为受过专业知识教育的合格公民,他们可以通过工作和日常生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也同样表现在创造社会“共同价值”方面。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在人才培养的专业目标、道德目标、政治目标及相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部分民办高校为获得社会的认可,甚至更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更强调对学生进行文明、友爱、法纪、健康、环保等优良品质的培养;其次是通过举办教育带来的公益性。由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公益性,因而举办教育也被认为是一种“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举办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主要表现在:扩大教育机会,增加教育选择,减轻政府教育财政压力,扩大福利性教育,推动公办教育改革。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要着重宣传报道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办学规模大、办学理念独特、办学质量高、成果丰硕的民办高等学校,便于树立典型。如陕西民办高校从无到有,自1997年以来,全省共有37所学校因办学思想端正、办学条件良好、管理科学严格、教育质量高、社会信誉好,被省教委评为“明星学校”。其中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西京学院、西安思源学院5所高校均超过万人,有的近3万人,占全国万人以上民办高校总数的50%,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中的“超级大校”。这几所著名的民办高校几乎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思路,西安翻译学院提出了“第二希望工程”的民办教育理念,在校生已达2.9万人,积累资产5亿元。西安外事学院提出了“多元集纳、综合创新”的校训和“校无大小,教无高下,学无长幼,育无国界”的教育理念,学校拥有固定资产3个亿,校园上千亩。西安欧亚学院提出了“办学以人为本,育人以德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全面推行科学化管理。西京学院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倡导以“奉献、无畏、创新、高效”为主要特征的“西京精神”,校园占地1320亩,校舍30万平方米,校产超过3.5亿元。他们还在教育体制、运行机制、教育质量、队伍建设、对外开放、教育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要大力宣传政府关心和重视民办高等教育,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多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通过宣传,将会进一步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的良好局面,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浓厚风气。

(二)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原则

舆论传媒要真正做到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至少应从如下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第一,增强群众观念,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需要出发。如:舆论媒体应该大力宣传民办高等教育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要让民众了解到民办高等教育的形成,满足了人们对教育的渴望和需求,它的存在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在内容上,加强热点问题的引导,把握好宣传的角度、分寸和效果。如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宣传,既要注意广度,也要注意深度,让广大群众真正了解民办高等教育,接受民办高等教育;第三,在舆论引导方式上要适合人民群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惯,做到宣传特色显著和效果明显;第四,要重视信息反馈作用,及时掌握社会公众对媒介的意见和看法,使媒介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三)舆论导向的辩证原则

舆论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舆论导向的辩证原则。处理好正面和反面的关系。在民办高等教育舆论宣传中,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在处理正反两方面关系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前提,但对错误的、消极的、有害的东西也不能不闻不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禁止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是非分明。在肯定一些民办高校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要对哪些损害民办高等教育形象、败坏教育风气、阻碍教育发展的不良现象和错误行为,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批评和严格监督。否则,好风正气得不到鼓励和张扬,歪风邪气必然滋长蔓延;处理好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要分清矛盾双方的主次,不能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在民办高等教育舆论宣传中要突出教育工作的成绩,因为民办高校在国家教育事业中所做出的成绩和贡献是主流的,是主要方面。就广东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来说,至2006年12月,全省共设置民办高校4l所,在校学生8.67万人。初步形成了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多样化的教育要求,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弥补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深化了教育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教育成本核算方式和人事制度的变革,逐步形成了同级不同类型学校相互竞争的氛围,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本身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广东培正学院和广东白云学院两所本科民办高等学校在办学中取得重大成绩,更是成为全国民办高等学校的佼佼者。对此我们应不遗余力加以宣传。但同时,也要看到民办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虽然是次要方面和支流,但也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状况。教育舆论宣传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只讲成绩,不讲问题和缺陷,那样的宣传容易使人产生疑虑,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处理好因果的关系。在民办高等教育舆论宣传中,分析某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或结果时,要全面分析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情况,避免只讲一因一果的片面的、孤立的认识。正如广州市教育局在《民办教育发展报告》中总结经验时所指出的,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成绩的取得,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主要包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依法管理,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注重改革,突出特色,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所以舆论宣传决不可以将某种结果的产生仅仅归结为某一种因素的作用,否则,就会产生片面性。

综述可见,民办高等教育舆论宣传只有面对现实。敢于开拓创新,才能显现生命力和活力,才能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真正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应有的支持。

作者:万安中

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论文 篇3:

浅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本文笔者基于民办高等教育目前发展的现状,从我国民办教育在教育领域取得的骄人成果出发,同时也浅析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具有参考价值,也希望通过此文为我国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教育发展现状;民办教育发展体系

前言:

随着我国文化教育软实力的飞速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已越来越深入。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整个教育的改革使得教育模式飞跃式的发展,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就在强大的国家文化实力和经济软实力的迅速推动下,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众人皆知的跨越式前进,渐渐成为了我国现有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中流砥柱。但是,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蒸蒸日上的同时,也由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多种特性,呈现出很多问题。因此,面对崭新的教育形势,我们需要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重新加以审视。参考国内外无论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还是民办高等教育体系成功的经验,并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而把握好未来我国民办教育新的创新和改革的发展方向,并且通过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理念的改革,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体系。

一、 我国民办教育在教育领域取得的骄人成果

自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后,我国的民办教育就开始步上了重新发展的道路。从2011年的国家教委统计的数据来看,民办高校的数量已经达到了721所(包括独立民办学院343所),比2010年增加了38所,2011年的招生人数则达到了168.6万人,相较于2010年增加了12.4万人。另有自考学生、专升本学生、进修和预科生21.72万人。从数据上,我们不难看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骄人成果。即使教育事业的半壁江山已经被国家的高等教育所占据,但民办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势头却依然强劲。而民办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还能进一步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更优秀的贡献,并进一步促使了国家文化和经济软实力的提升。具体表现体现在如下几点:

(1)成为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重要力量

目前,中国教育事业的主流仍然是国有的高等教育体系,而这种高学府制度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一些理论知识过硬的考试型人才。然而,中国社会主义体制从根本上来说需要的并不是只会书本知识,只懂得理论而不能应用于实践的“虚人才”,社会的发展还是依赖于实用型技术人才的维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因而这就造成了市场上实用性人才短缺,求大于供的不良现象,因此,仅通过国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多方面人才已不足以填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空缺,民办高等教育却恰恰为此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相较于国家高等教育偏向于多方面人才的培养,民办高等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从而填补了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中国现存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中坚力量。

(2)满足了人民群众不同的教育需求

民办高等教育的迅速崛起,对现有僵化的办学体系也有了一定的改善,民办教育体系能够调动社会各行各业领军人物投资建设教育的积极性,能够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同时也给了一部分没有机会或者没有条件接受国家高等教育的人一次新的机会,这就通过多渠道的教育模式,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不同教育需求的渴望和不同人才对于多种教育模式的期望。

(3)充分利用整合了我国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

众所周知,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是“科教兴国”,这就使得国家的教育体系对人才的培养有着很高的关注度。对于民办高等教育而言,与国有教育不同的改革和创新不仅为我国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而且还通过建设校园,教育投资等各种渠道使得国家的资源向教育领域有了更多的倾斜,同时,民办高等教育还能充分地利用其社会的影响力,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给许多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带来了一线生机。

二、浅析我国民办教育在飞速发展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师资力量匮乏

相比于国家高等教育,民办教育在师资力量方面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资金缺乏所造成的师资力量捉襟见肘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纵观目前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多是以退休教师和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为主,再辅以少量的兼职教师。根据资料显示,60岁及60岁以上的退休老教师占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25%,这就使得民办高校的教学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削弱,不利于民办高校学术研究的发展,更不利于民办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讨。由于缺少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民办高校自身的学术氛围相比于国家高等教育的浓重学术氛围而言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继而限制了民办高校的迅速发展。

(2)民办教育产权的混乱

除了教学队伍存在一系列问题以外,民办高等教育的产权问题同样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重大困难。随着社会教育体系迅速发展,应当怎样处理民办高等教育的不动资产,是影响着民办高等教育生死存亡的关键。在民办高等教育的产权问题 ,全社会的焦点在于民办高等教育院校财产的所属权(即民办高等教育持有者的财产隶属)和收益权(即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者的财产收益)之间的产生的问题。按照当前的政策规定,对于民办高等教育院校的举办方和投资方而言,无权享受民办高校财产的任何权利,包括财产的所属权和民办高等教育院校盈利所得的收益,这就使得民办高等教育院校的投资方只能“捐资”而无法“投资”,没有法律的保障,使得很多民办企业家拒绝对民办高校进行投资,严重制约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民办高等教育想做到可持续发展需采取的相应措施

基于上述的分析,本文笔者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首先,政府在继续加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还应当进一步重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因为这是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最优选择。其次,民办高等教育还需要从自身出发,定位好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办学目的,充分考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侧重点,才能具备与国家高等教育抗衡的综合实力。民办高等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当前经济和文化的软实力结构,充分考虑到当今就业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充分考虑到民办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性,要让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当今的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最后,政府相关部分还需要加强对于民办高等教育产权的立法建设,可考虑制定一部针对于民办高等教育产权问题的《民办高等教育产权保护法》,进而确保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人和受益人的产权利益。

四、结束语

民办高等教育要想与国有教育齐头并进,想要更好适应社会的市场需求,就要更好地认知自己在飞速发展中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立足于社会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考虑到自身作为民办高等教育与国有高等教育的优劣性。随着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国有高等教育的单一性质可能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于教育的不同需求,我国将会越来越重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将会在未来一步步呈现。(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少青.浅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发展[J].中国教育体系探讨.2003, 7(20):177-180.

[2]肖莹莹.浅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J]. 大连东软教育产业报.2009,01(11):107-108.

[3]乔金龙. 试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J].中国教育文教资料.2008,7(29):18-20.

作者:李国昌

上一篇: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论文下一篇:环境监测生物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