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立法探讨论文

2022-04-23

收稿日期:2006-09-03作者简介:姚兰(1981-),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市场的不断完善,民办高等教育逐渐开始从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成分向拥有独立市场地位的教育主体进行角色转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民办高等教育立法探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办高等教育立法探讨论文 篇1:

浅析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摘 要: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在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使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合法地位和正当权益难以确保,政策性的障碍和制度的羁绊随处可见,极大地影响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政策性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在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已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律体系。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部分条款的规定具有相当的概括性,大多是暂行、试行、草案、讨论稿等,缺乏应有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因此,在具体的落实与执行过程中还有一些困难。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还需要从多方面加以提高和完善,这固然有着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但政府政策的缺陷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一、政策定位不准确

“定位”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词语,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通常是指把事物放在适当的地方并作出某种评价。然而,对政府而言,为民办高等教育定位并不是某一法律条款所能解决的事情。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定位,主要指的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各级、各类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定位。由于现行教育制度和政策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定位不准,也导致了民办高等教育结构层次界定的模糊性,使得众多有一定高等教育事业年限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没有一种向上进取的精神和信心,更没有更长远计划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打算,办学行为在原有水平、甚至低水平上重复进行。特别是由此而引发的社会生存危机,更加容易导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形成一种追求营利、迫切收回成本的浮躁办学行为,也严重影响了社会资本介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的办学活动。

二、政策体系不健全

在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国家经常是在民办教育包括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来考虑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具有很强的问题针对性,主要是有什么问题就制定什么政策,停留在“头疼治头,脚疼治脚”。对问题只是进行简单的解决,缺乏深入性和根本性,致使出台的我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各自为政、逻辑混乱。政策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相关政策覆盖面不够。目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基本涵盖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但是从进一步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仍存在不少漏洞及盲区。例如,在合理回报多少的问题上,办学中的税收及优惠政策问题,办学自主权问题等方面,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未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未从根本上解决,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2.缺少配套的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缺少支持和保障的配套政策,使这些法律条款流于形式,只是从原则上进行强调和规定,导致民办高等教育虽然有法可依,但在具体操作中很难去执行法律要求。

3.地方落实性政策不完备。近年来,虽然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都出台了许多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政策法规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结构体系。国家层面有关内容的法律法规、行政法规与地方层面的法律法规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相互之间没有形成错落有致的体系,部分地方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缺乏重视,对扶持地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也没有出台或者很少制订,使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政策结构体系不完备,这使得《民办教育促进法》缺少强有力的下行政策法规的保障和支持,使其执行力度得不到实施,效果得不到体现。

三、政策缺乏可操作性

这个问题是当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现有的民办教育政策许多只是针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的一般性问题,例如有些政策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性质、教师学生待遇等方面作出了原则性和导向性的规定,却没有相关具体的规定和措施,因此,在真正执行的时候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再如,《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资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等等,都是一些比较模糊和笼统的规定,只有原则性,没有具体性。从法理的具体操作原则来看,政策法规如果没有相关具体的措施和办法,那只能是一种原则性的意向性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就不强。从立法的要求来看,制定一部法律,同时必然要求及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或具体条例,以保证教育法律的真正实行,否则就会达不到法律的效力。

四、政策修订滞后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相关政策的制订与修改明显滞后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争的事实。国家在制订和修改政策过程中一直充当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救火队”而不是“引路人”的角色,往往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了就制定什么法规,使得法规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发展。

由于国家政策的保守性,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既落后于地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也压制了地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积极性,阻碍了地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例如教育部统一规定了各高校的学费和住宿费的收取标准,没有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收入水平差异,造成经济发达地区认为偏高,而欠发达地区则认为偏低的双重矛盾。

同时,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没有及时地进行修正也是存在的一个问题。法律的制定是完善的教育立法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法律的修改和完善也同样是重要的环节。政府往往在制定完政策以后就忽视了针对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的环节,往往对己经制订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和修订不及时,有一些明显的法律漏洞和缺陷得不到及时弥补,导致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规范和纠正。

五、政策失真

政策失真是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如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政策制定者将有关信息传递给政策执行人员以及目标人群,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信息源(政策本身)的不确定性、信息流通渠道的损耗、相关人员的个人利益、文化背景等因素使公共政策失去了客观的、准确的描述,表现为或局部扩大或缩小或内容被篡改,以致不能正确反映政策本来特征的现象[1]。

教育政策失真是指,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执行活动及结果偏离政策目标的现象。在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中,政策失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况[2]。

1.搁置政策,象征性执行。在中国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主体只做表面文章,或只做宣传而不见诸具体的操作性行动。也就是说,一些具体的教育政策并未落到实处,其结果使政策成为一纸空文。例如,中国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专门有保障与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优惠政策,特别是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设立了社会力量办学表彰奖励基金,但一直缺乏对民办高等教育给予经费资助的明确规定和具体措施,使得相关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仅停留在文字上、文件上,根本无法落到实处,难以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主要表现为一些政策在颁布后,只是对其中的一些条款进行了宣传和解释,而没有制定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从而使得这些政策只是进行了宣传,成为仅仅是“学习”而不是“执行”的政策。如《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其他相关政策法规,许多省市通常是公布以后进行开会学习,然后发文或挂到网上就当做是贯彻落实了,实际上执行起来就很难落实。

2.肢解政策,选择性执行。是指在执行者在执行政策时不是完全按照原政策的内容和要求去做,而仅仅是执行政策中的某些内容,放弃其余部分,执行不到位。政策是一个由多种政策工具组成的完整的体系。在执行中,有的执行者不完全按照政策的指示和要求办事,而是仅执行政策中的部分内容或某些内容,其余则予以搁置或遗弃,造成政策内容残缺不全,政策效果大大折扣。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政策缩水“或“政策折扣”。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失真现象主要表现为:(1)有关部门推诿扯皮,使得民办高等教育税收优惠政策长期得不到落实;(2)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社会保障和学生助学贷款机制还未建立,使得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3.扩大政策,超范围执行。主要是指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执行者添加了一些原来政策目标中所没有的内容,而且将这些内容纳入到政策执行过程中,将一些并不是很合适的条件和内容加入到了原政策中去。例如《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了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机构能够行使的六大职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执行者的职权大大超出了政策的规定,过多地来干涉学校的其他事务,影响了办学的积极性 [3]。

4.曲解政策,替换执行。曲解政策,替换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偏离了政策目标,违背了政策原有的精神与内容,其结果往往导致政策执行严重的“变味”走样”。这种现象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中非常严重。中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48条规定:“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在现实中,中国的金融机构为了规避自己的风险一般都是按照商业运行方式借贷给民办高等教育,要么干脆就是不贷款。中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0条还规定:“新建、扩建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事业属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中国的大多数民办高等教育并没有同公办高校一样取得政府划拨用地,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收费也没有获得公办高校同样的减免待遇。特别是学校日常运转过程中的公用事业收费,没有与公办高校实行同一标准,有的则是按企业和商业标准执行。

参考文献:

[1] 向红.浅论公共政策失真及其预防仁[J].理论探讨,2002,(3).

[2] 戴坤星.转型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失真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3] 王萍.困境、出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解读[D].兰州:兰州大学,2009.[责任编辑 王玉妹]

作者:张晓红

民办高等教育立法探讨论文 篇2: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研究

收稿日期:2006-09-03

作者简介:姚兰(1981- ),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市场的不断完善,民办高等教育逐渐开始从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成分向拥有独立市场地位的教育主体进行角色转换。而民办高等教育的先天缺陷造成了其仍是高等教育市场的次要成分,这种客观壁垒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对比,分析了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的现状,探讨了消除高等教育市场内部壁垒,提升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的意义,并提出了提升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公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是公办一统天下,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教育市场的不断完善,民办高等教育崭露头角并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但公办高等教育的先天优势造成了高等教育市场的主次之分:主要高等教育市场——公办高等教育市场;次要高等教育市场——民办高等教育市场;这客观上在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市场之间筑成了壁垒,这种壁垒使民办高等教育的竞争力被困在次要高等教育市场,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高等教育市场运作机制的不断成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的需求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与公办高等教育的对比,探讨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力对分析民办高等教育的生存状况、发展趋势不无裨益。

一、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的现状

民办高等学校和公办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市场的两大主体,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力必然体现在与公办高等教育的比较之中。本文选取学校规模、学校层次、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等作为指标,通过与公办高等教育的对比分析了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状况。

1.学校规模。

图1所示为1996-2004年的公办、民办高等学校校均规模。从图中可以看出,全国民办普通高校校均规模总体上呈扩大趋势,但与全国公办普通高校的校均规模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1996年全国民办普通高校校均学生数574人,公办普通高校2976人,两者的数量差距为2402人;到2001年,全国民办普通高校校均学生数1577人,公办普通高校6206人,这是两者之间九年来数量差距最大的年份;到2002年,两者的数量差距缩小至4495人;2004年,两者差距缩小到1478人,达到10年来数量差距的最小值,其与全国普通高校的差距也缩小至520人;从1996年到2004年年底,全国公办普通高校校均学生数从2976人发展到7932人,平均每年增加近619人,与此同时,民办普通高校从574人发展到6184人,平均每年增加约701人;其增长数量略大于公办普通高校。

1996年至2004年公办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民办高等教育已占一定比例,但与同期公办高等教育相比,比重仍偏低,且平均规模较小,与公办、民办高等教育并举的格局仍存在相当远的距离。总之,民办高等教育处于弱势的局面并未改变,同时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力受其影响被困于次要高等教育市场。

2.学校层次。

民办高校办学层次提升缓慢,办学实力增加不快。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分析,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731所,其中本科院校684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分析公办、民办普通高校的比例,全国1505所公办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675所,占公办普通高校数的44.85%,专科院校217所,本、专科之比为1:1.23;但在全国226所民办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9所,占民办普通高校数的3.98%,专科院校217所,本、专科之比达到1:24。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推动民办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教育部新批准设置了15所民办本科高校,至2005年3月25日,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已有24所,占民办普通高校的比例达到10.62%。本科层次的民办高校在2004到2005年间的增幅较大,但这并不是常规的发展速度,而是得益于政策,随着政策的推行逐步进入规范,其增幅将回落至常规状态。还应该指出的是,民办高等教育只有进入学历教育的层次,才是一种稳定、成熟的高等教育,而民办高等教育的主体至今仍是非学历教育,其形式很不稳定,这一结构性的问题影响着民办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地位的提高。可见,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并没有形成共同发展的格局。

3.办学经费。

经费是学校发展的命脉,没有经费就没有学校的生存,更谈不上发展。经过十多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实践,我国已经形成了多渠道筹措经费的途径,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教育税费、社会服务收入、其他财政性拨款、社会捐资集资、学杂费和其他经费,这些经费来源渠道以及各个渠道所占的比重也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着。在多渠道筹措经费的途径中,主要的两个方面是财政性拨款和学杂费收入。其中,政府的财政性拨款是高等学校稳定的经费来源,是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学杂费的收入要视生源的状况而定,是高等学校发展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因此是否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就成为高等教育市场主次分割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观念的深入人心,经济的发展和各级政府对发展高等教育认识的深化,公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其主要经费来源是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政府拨款,这使得公办高校发展中稳定经费更加充足。而目前许多民办高校除了向学生收取学费外,几乎得不到政府的任何补贴,限于经济发展条件和政策的吸引力,其他捐助形式的收入也非常少。另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教育部社会力量办公室的问卷调查显示(见表1),民办高校最主要的经济收入还是学费部分,占了全部收入的将近80%,而政府的财政性经费仅占5.4%,与公办高校不能同日而语。

4.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是高等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从数量上看(图2):随着时间变化,公办和民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人数呈现增长趋势,但由于民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的基数与公办普通高校差距较大,其增量远远小于公办普通高校。1995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40.07万人,其中民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有0.08万人,仅占总数的0.19%,与公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的差距是39.92万人。至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达到72.47万人,民办普通高校专任

教师则增长至5.03万人,占总数的6.94%,其与公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人数差距却增加至62.41万人。从1995到2003年,全国民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平均年增加0.71万人,而公办普通高校平均年增加3.92万人,是民办普通高校的五倍多。

民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除了在数量上与公办存在差距外,其教师的权利与公办高校也存在着不平等。例如,在民办高校教师的养老保险金缴纳标准和办理手续问题上,经过许多民办高校的多年呼吁,政府部门已经非常清楚,有关领导也感到确实有解决的必要,但就是下不了手。此外,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缺乏经费支持,申报课题受到歧视,许多省、市、自治区都明确规定,民办高校教师申报科研课题,经费必须自筹,否则不予审批立项。另外,民办高校教师的培训问题至今仍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提升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的意义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竞争力的被困对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因而其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推动公办高校改革、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三个方面。

1.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尽管我国已基本具备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基础条件,但从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在数量上、质量上以及经费的投入上,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如1999年,从每万人口中地方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看,平均地区为22.8人,最高地区为64.3人,最低地区只有12.5人;从投入经费来看,全国平均生均为10660元,最高为18004元,最低只有5092元。这一系列的不平衡问题,表明高等教育离实现大众化的战略目标还具有很大的距离,这些差距单靠公办大学来解决是不现实的。再者仅仅规模的扩大是否意味着真正的发展?公办高校连年扩招对其质量提升的负面影响回答了这个问题。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因素,高等教育要想健康、持续和协调发展,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仅靠公办高等教育市场的供给是不够的。

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数量和质量虽然还不能与公办高校相比,但它对于解决资源有限、供给不足和顺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目标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并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力不能从次要高等教育市场中解放出来,取得与公办高等教育平等的市场地位,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就不是完整的、巩固的,就不能完成自己的现实任务和历史使命。

2.推动公办高校改革。

没有民办高校竞争力的提升便没有公办高校的生机与活力,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民办高校办好了,实力增强了,不但可以促进公办高校一起承担培养人才的责任,而且会成为公办高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促进公办高校改进工作,深化改革,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和整体办学水平。此外,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只要存在着市场,竞争就不可避免。高等教育竞争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院校竞争。

院校竞争表现为高等学校之间为获得良好的教育条件、教育资源和教育地位而展开的校际竞争。其积极意义在于,可使高校增加对外界社会需求反应和适应的敏捷性,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变通能力,勇于革新,不息进取,充满活力;也可使高校极力寻求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生存机制,努力办出自身的特色,从而形成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格局;还可使高校淘劣存强,让那些质量不高或不合时代需求的院校或专业自动淘汰,最终形成合理的结构和布局及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系统。因此必须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搭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这就要求提升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力,使其摆脱困于次要高等教育市场的状况。

3.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无论他是公办高校毕业的还是民办高校毕业的,毕业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同时也意味着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由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力困于次要高等教育市场,这个崭新的时代就有了不同的“含义”,多数情况下,从公办高校毕业的大学生顺理成章的进入了主要劳动力市场,享有较好的待遇;而民办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则进入了次要劳动力市场,面临的是较差的状况。

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公平竞争的结果,更不是民办高校毕业生质量不好的原因,而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力困于次要高等教育市场造成的毕业生分流定式,使社会形成了思维定式——公办高校的毕业生无论如何同民办高校相比都是优质的。这就会打击次要高等教育市场的消费者,使更多的消费者选择主要高等教育市场,拥挤在公办高校,造成公办高校规模的超常规扩张,导致质量下降,最终使高等教育走上片面畸形的发展道路,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要想脱离这种怪圈,使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的毕业生摆脱“质量差”的标签,必须解放被困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力,给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提供同等的就业平台,使他们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中公平的竞争。

三、提升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的策略

消除主次高等教育市场的壁垒,使民办高等教育获取与公办高等教育竞争的平台,必须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力。如何提升?本文从转变政府职能、健全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秩序、打造民办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1.转变政府职能。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十分完善,人们并没有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大一统观念中彻底解放出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的高等教育市场化必然会存在某些缺陷和不足,因此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产物,其市场竞争力困于次要高等教育市场的状况是先天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制度层面寻求路径。

消除垄断(de—monopolization)就是政府放松或取消那些禁止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竞争的规定,例如收费标准、招生人数等。消除垄断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公立和私立大学能在一个更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竞争。在我国,消除垄断,不仅是国家在继续担当高等教育服务主要提供者和决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让地方政府,特别是社会力量,包括个人和非国有部门参与提供高等教育服务;而且是在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之间建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基本法则,为民众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消除垄断是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必要条件,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健全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秩序。

高等教育市场是一个结构复杂、竞争激烈的巨型市场,自主决策、公平竞争、市场开放是其重要特征,也是促进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不竭动力。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要求在公办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中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竞争机

制。因为激烈的竞争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就像一只无形的手迫使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通过竞争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源,并要求它们保持对市场变化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民办高校要抓住契机,摆脱困于次要高等教育市场的状况。

现实中,几乎不存在真正的自由市场,所有市场都是通过某种程度的规范建构起来的。市场竞争机制也不是尽善尽美,完全处于放任状态的自由市场必然产生“市场失灵”。为避免市场竞争的消极作用,必须利用公共政策对市场力量进行必要规范,以使市场竞争更好地为公共利益服务,这就要求政府有所作为。鉴于在高等教育市场中民办高等教育先天的弱势地位,必须健全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机构,明确职能,加强管理;完善法律体系,加快民办高等教育立法;加强规划指导,引领民办高校的发展方向;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民办高校的筹资渠道;下大力气突破常规,从政策层面解决民办高校师资建设困难;抓民办高校办学质量评估,推动民办高校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3.打造民办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民办高校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民办高校必须从教育理念、发展战略、办学质量、资金筹措等方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首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其成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创造出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管理技术,因为技术在决定组织的相对成本和差异化方面居于重要地位,会对民办高校的市场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不同民办高校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学校规模较大、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学校应提升办学层次,积极申办应用性技术人才的本科教育或双专科教育;而部分规模小、办学力量薄弱的学校可形成自己鲜明的教育特色,凭借设置市场紧缺急需的专业,形成某种人才的相对垄断的供给,在公众中形成“小而优”、“小而精”的形象,为自己寻找到适宜的发展空间。

再次,质量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提升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的突破口。要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除了聘请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生源质量,拓宽培养层次和门类外,关键还是要构建特色机制,适应市场需求办学,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最后,要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民办高校一方面应积极进行产业运作,经营管理好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其教育效益;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舆论宣传,破除人们头脑中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歧视心理,拓展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渠道,为其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

[责任编辑 沈勇]

作者:姚 兰

民办高等教育立法探讨论文 篇3:

制约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探讨

摘要:未来二三十年是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生死存亡”的关键期,民办高校举办者应如何客观认识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不鲜明、民办高校的家族式管理、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独立二级学院快速发展、民办高校办学“门槛”提高、民办与公办高校平等待遇难以落实、境外高校加快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等因素对未来民办高校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 民办高校制约因素

与公办高校相比,目前中国民办高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有学者认为,中国民办高校最终的发展目标应是与公办高校具有同等的竞争力,形成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教育的全序列。潘懋元教授预测,“到2020年,中国民办高校将有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师资阵容强大、资金实力雄厚、声誉良好的优秀民办高校脱颖而出,成为各自类型的一流大学,有望与同类型公办一流大学媲美抗衡”。也许这只是学者对民办高校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与希望,能否真正实现还是一个未知数。事实上,中国民办高校未来发展会受到来自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制约,民办高校未来的发展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内部因素

1.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不鲜明

目前,民办高校大多是专科层次的高职类院校。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要想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要善于创新、办出特色、树立品牌。各个民办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等确立自己的目标定位,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这些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专业特色、培养模式特色、学生管理特色等等,最终达到培养复合型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特色人才的目标。如果一味地模仿教学型或研究型的公办高校,这个学校恐怕几年以后是会“死掉”的。有学者认为,中国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办学无特色——这并非危言耸听。笔者所访谈的民办高校董事长或校长,当被问及是否近年为本校升格做准备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回答:争取早日升格。甚至刚刚批准正式建校不到3年的学校,也开始“跃跃欲试”。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争先恐后地想升格,固然有其“应然”与“实然”的原因。但是,民办高校的举办者一心向教学型或研究型公办高校发展,对民办高校办学特色所倾注的财力与精力会随之减少或淡化,导致民办高校缺乏特色。没有特色的民办高校会处于“破产”的危险之中,无鲜明特色的民办高校将来靠什么在高等教育市场中立足,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广大民办高校的高度重视。

2.民办高校的家族式管理

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除了取决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政策的导向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应取决于第一代办学者具有超凡的领导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但目前种种现象表明,一些民办学校的创办者在积极地培养自己的子女,希望由子女接班,某种程度上使学校的运营出现了家族化管理的趋势。“在全国民办高校校长会议上,就有人这样介绍他的儿子,‘这是我儿子,我退休下来后,他就是接班人,就是校长。”北京、西安、郑州等地,有民办高校的举办者有意指定或栽培其子女为副董事长或为常务副校长就是佐证。家族式管理容易使民办高校在管理中产生主观武断的决策和发号施令的工作方式,会导致出资人一人说了算、财务管理不透明的情况发生,甚至会造成学校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也易使教师缺乏主人翁意识,增大教师心理的不相容性或孤独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办高校竞争优秀师资的能力。

二、制约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外部因素

1.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

人口数量,尤其是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民办高校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近年来,日本私立高校因高等学龄人口减少出现倒闭的现象,即说明了人口因素对私立高校发展的影响。国内有学者对中国未来四五十年的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量进行了预测(见表1)。

从表1观之,中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从2008年达到峰值12488万人后开始下降,至2020年为8208万人,2050年已不足7000万人,而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500万人。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即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总规模不再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将会随着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量的减少而有所提高。有学者认为,“到2020年,即使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总规模不再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将扩大到36%~56%”。加之,中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其经济因素阻碍了学生进入民办高校就读。换言之,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学龄段的人口很庞大,但经济因素制约了这一年龄段的人口进入民办高校,生源这块“蛋糕”并不像表中数据看起来那么大、那么“诱人”。可以预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中国高等教育“买方市场”的出现将不可避免,高中毕业生“用脚投票”来选择高校的时代将会到来。显然,未来几十年,对民办高校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关键时期。倘若过了这段时期,民办高校若没有量与质的提升与飞跃,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民办高校将面临生源危机。或许,到2050年,民办高校的举办者会“深深地怀念”现在庞大的生源市场,那时,民办高校倒闭的发生,并不会让人觉得是“大惊小怪”之事。

2.独立二级学院的快速发展

独立二级学院发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指在一些公办高校内部的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独立二级学院的产生虽然晚于民办高校十多年,但其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表2的数据显示,2004年到2006年,公办高校试办的二级学院数量从249所增加到316所,在校生数从68.67万人增加到146.70万人,增加了1倍还要多。2005年独立二级学院本科在校生规模已占全国公办高校本科在校生规模的12%,而且每年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可以预计,独立二级学院将在今后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

独立二级学院的出现,有利于通过吸纳民间资本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但是,独立二级学院的发展及政府对其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使得真正的民办高校很难与其平等竞争。有民办高校校长说:“它的不公平在于投入,一定会制约真正的民办教育的发展,最終也会对中国教育的真正合理格局形成必然的后遗症。”也有学者认为,独立二级学院的发展对民办高校的发展不构成威胁,对民办高校构成真正威胁的是其自身教育质量的高低。对此笔者无意发表更多的看法。但是,不能忽视的一个客观事实是,能交得起高额学费的学生群体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民办高校在与独立二级学院生源争夺战中不能不受影响。

从美国、日本、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轨迹亦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贡献不是靠重点大学的扩张,而是由一批后起的应用型本科或社区学院来完成的。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学历的国家,侧重于

应用型、教学型的独立二级学院与以专科层次为主的民办高职类院校相比,恰恰迎合了大批的经济宽裕家庭的高中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随之而来的是,与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立二级学院相比,专科层次的民办高校生源的空间会变得越来越小,民办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与独立二级学院相比,也许会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进而影响民办高校数量、质量和层次的提升。

3.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平等待遇难以落实

从理论上讲,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及2004年《民辦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颁布,使得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已获得了法规上的平等待遇。但是,由于各地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另外,各个地方对民办高等教育支持与鼓励的政策也不一致,使得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问平等待遇落实差异性较大。征用土地方面,公办高校征用土地时,地方政府表现得比较主动,并提供优惠价或提供贴息贷款;而民办高校征用土地则相对比较困难、耗时,主动方是民办高校。银行贷款方面,公办高校具有政府支持的背景,贷款数额较大且相对容易。民办高校贷款时银行方面考虑的问题较多,以致信誉贷款少,可贷的额度有限,导致民办高校的融资渠道较少。师资方面,民办高校缺乏公办高校职称评定制度,有些民办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由学校内部评定,有些民办高校校内的职称评定制度还没有建立,所以,教师的职称评定与公办高校平等待遇未能得到全面落实。民办高校教师在争取科研机会、科研项目等方面无法获得和公办高校教师的平等待遇。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学生的平等待遇落实困难。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学生的奖(助)学金、申请国家助学金平等待遇落实困难,公办高校一般从学费中支出20%~30%作为学生奖(助)学金或减免学费,而民办高校学生很难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民办高校学生申请银行助学贷款时,银行和学校都不主动。

4.民办高校办学“门槛”提高

民办高等学历教育的设置标准已由参照国家教委1993年颁布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变为参照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后者的设置标准明显高于前者。如,原标准对学校占地面积的要求很模糊,只要求有固定、独立、相对集中的土地,而新标准则要求学校占地面积一般应在150亩左右。民办高校若申请本科院校,则按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条例办理。比如,生均校园面积、生师比、生均图书、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等,甚至地方政府对举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入门条件,也不再只是模糊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了“量”的概念。比如,2002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印发北京市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办法(试行)的通知》、200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民办教育机构分类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2002年《江苏省社会力量举办非学历教育机构设置暂行规定(试行)》、2004年山西省教育厅、劳动厅联合出台的《民办培训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规定:专任教师、教育仪器设备、图书、建筑面积、校园面积均有一定的“量化”指标要求。由于民办高校办学门槛提高了,所以,客观上不可能再出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三无”起家办学的情况。也就是说,今后倘若没有一定的财团支持,谁要想涉足民办高等教育将是非常困难的,继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办高校数量上的增长。

5.境外高校加快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中国高中毕业生到境外留学的人数日益增加。同时,中国高中生留学也日益多样化,包括留学方式多样化,如从高一或高二开始留学而不是仅限于高中毕业后;留学国家或地区多样化,如除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外,还有新西兰、韩国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留学的高中生可以分成两类群体:一类是学习特别优秀者;一类是学习成绩平平,在国内未能进入心仪的高校,且家庭经济情况较好者。与之对应的是,优秀高中生到境外知名大学就读,而成绩不理想的高中生往往选择去境外排名中游的院校学习。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发布的报告,2010年来自中国大陆的赴美留学生人数达127 682人,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30%,2011年预计将超过16万人。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及欧洲经济危机的蔓延,境外高校加快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市场,这无疑加剧了高校之间的竞争。面对此种情况,公办高职院校即使经过征集志愿补录后仍存在“吃不饱”的现象,而居于高等教育末端的民办高校面临的冲击最大。随着更多的中国高中毕业生凭自己的兴趣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来选择学校,选择到民办高校就读的生源将随之减少。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可预见的将来,民办高校“被淘汰”的结果亦不可避免。

三、结束语

目前中国民办高校从总体上渡过了大规模的建校阶段,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阶段,但提高内涵的发展更会是一种“步履维难”的爬坡阶段。制约民办高校未来发展的上述诸多因素,无疑会成为民办高校爬坡阶段的阻力。在制约民办高校未来发展走向的因素中,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人口因素的影响、境外高校加快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市场;有的是可以通过政府或办学者的努力加以改变的,如办学特色化、家族式管理、独立二级学院的发展、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平等待遇难以落实等因素。当然,上述制约因素要在短时间内解决或较好地解决,是不现实的。如果民办高校在未来二三十年的时间里没有量与质的飞跃,若再想发展起来,也许已经失去了发育的“土壤”。毫无疑问,在民办高校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的情况下,能够办成什么层次、能够办成什么特色、能够办成什么质量、还能够走多远,就不能不让人忧虑了。这些内外部制约因素或许是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半夜醒来时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房剑森.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23.

[2]潘懋元.民办高等教育:现状、对策与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B):11.

[3]陆月华.提高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和加强特色办学探究[J].成人教育,2011(5):86.

[4]毛勇.中国高校发展的应然与实然定位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3):23-25.

[5]胡卫,丁笑炯.聚焦民办教育立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1.

[6]长谷川隆,山田彻也.生源不足——日本私立大学面临“大倒闭”时代[N].参考消息,2005-07-19(6).

[7]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宏观调控模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6):23.

[8]张立勤.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5.

[9]瞿延东.民办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1):4-5.

[10]国内商校招生难,中国学生青睐国外院校[N].济南时报,2011-09-05.

作者:陈婕 毛勇

上一篇: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论文下一篇:国家共同利益协调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