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作业成本法为改进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方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理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民办高校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民办高校家庭教育论文 篇1: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在教育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下,民办高校逐渐发展壮大,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扩大和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就业工作中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的生存发展。提出解决对策如下: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就业环境市场化,打破传统观念壁垒;转变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共建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生成才;做好职业生涯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问题;毕业生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每年涌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急速增加,过度饱和的人才市场造成就业形势严峻,作为就业大军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更加堪忧。如何针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提出适当的解决对策,是一个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概述

1.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至2014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据教育部公布的《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 236所,其中民办高校228所,占比10%;全国高校在校生2 000万人,民办高校在校生139.75万人,占比7%。而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 824所,其中包含独立学院在内的民办高校728所,占比26%;全国高校在校生3 559万人,民办高校在校生587.15万人,占比16%。10年间,全国高校总量仅增加了1.26倍,而民办高校数量则增加了3.19倍;全国高校在校生总人数仅增加了1.78倍,而民办高校在校生总人数则增加了4.2倍。

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进程和国家重视的程度来看,民办高校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2003年9月1号开始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社会优待以及参加先进评选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权利。以上事实表明: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中民办教育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凸显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就业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1]。自20世纪90 年代开始,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在短短的十几年间逐渐呈现出饱和状态[2]。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力量办学规模的扩大,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竞争日益加剧。同时,有些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仍以社会精英进行自我定位,造成期望和现实反差较大,造成就业困难。

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出我国用人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等问题,在新形势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3.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兼具普通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同时在自身特点影响下又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虽然国家在政策上鼓励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但民办高校毕业生基础知识薄弱,就业能力不高,高校品牌影响力及社会认可度不高等现实情况,造成了在宏观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更加不容乐观。而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是民办高校赖以生存和创出品牌的关键要素,现有的就业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前途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现状

自1984年诞生第一所民办高校至今三十余年的时间里,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国民办高校依据时间、区域、经营理念形成了独有的发展模式,其学生就业现状也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具体总结如下。

1.运行体制灵活,有一定优势

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是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3]。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是运营方自筹所得,受市场调节的影响较大,受国家政府的制约相对公办院校较小,其办学更具独立性和自主性。

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职业化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定位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民办高校相对灵活的运行体制有利于民办高校的就业工作。在原有职业化定位的基础上民办高校可以及时地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细化专业方向,使学生更具竞争力。虽然公办院校也在不断地适应调整,但由于其办学定位大多趋向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受到的限制因素较多,其调整的速度和程度就要小于民办高校,这样就给民办高校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2.国家推动高校改革,民办高校优势不明显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步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转型期,生产服务一线亟须应用型、创新性、复合型的人才。高等教育在过去盲目扩大规模,专业调整滞后的情况下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各高校要“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已有培养模式的优势会随着改革的驱动而逐渐边缘化。不过,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的地方高校都会参与到应用型的转型中,国家和地方对试点转型的扶植力度是等同的,民办高校也不例外。如果民办高校能够抓住改革的机遇,在原有机制的基础上迅速转型成功并利用灵活体制发展出更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将会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拥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3.就业矛盾凸显,问题长期存在

民办高校就业工作虽然有其体制的优势所在,但是也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形式、社会地位、生源选择等情况而逐步显现出矛盾冲突,亟待解决。

第一,资源有限,教学质量提升困难。民办高校发展时间短,办学资源有限,虽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期,达到了一定的办学规模,但是要实现“从有变优”,还需要较长的时期。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民办高校在教学设施、实践场所、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尤其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民办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学历层次较低,教学实践经验不足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困难,学生所学知识偏重教材化,动手能力欠缺,与实践结合的程度偏低,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社会认可度偏低,存在毕业生受到歧视现象。受传统思维的影响,社会上对于民办高校及其毕业生的认可度偏低。民办高校一直被贴着“三本”的标签,在很多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的招聘公告中明确表示不接纳民办高校毕业生,还有一些私企也在招聘中将民办高校毕业生排除在外。这种明显的歧视行为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就业情况,挫伤了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第三,生源层次不高,培养模式僵化。由于体制政策限制,早期发展阶段的民办高校基本在本科三批录取生源。生源质量相较于公办本科院校偏低,学生普遍具有学习主动性差、基础知识薄弱、个性偏执的特点。而民办高校的培养模式长期参照公办高校,没有按照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学生特点来制定。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教育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已经逐步显现出问题。

第四,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宽松,缺乏足够的正面引导。民办高校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普遍是比较优越的,城市独生子女居多。在这类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学生的物质条件得到了较大满足,在价值观上存在一定偏差,对于就业缺乏足够的动力。而学生家长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正面引导,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改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具有一定的困难。

第五,学生虽有一定能力,但自控力较差,缺乏勇气。本文在对民办高校学生的长期研究中发现,民办高校学生的能力水平相较于公办高校学生并没有明显的弱势,甚至在人际交往中还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民办高校学生的自控力偏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缺乏对自我的合理认知、定位,难以做到对自我的完全掌控,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决心,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前景。

三、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就业问题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迫在眉睫,然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民办高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1.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作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优势个体,民办高校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教育部门的重视,相继出台了很多好的政策和办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阶段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需要更多的政策优惠,并在合理范围内放宽限制条件。民办、公办高校二者不能放在一个管理层面上,只有依据高校类型出台对应的管理制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2.促进就业环境市场化,打破传统观念壁垒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就业环境的市场化是必然趋势。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唯学历” “唯资历”逐渐被“唯能力”所取代,社会应该从固有观念中的“名牌”高校高于一切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正视民办高校所取得的成就和培养方式优于公办高校的方面。

3.转变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理念

应用型人才是新形势下就业市场的需求,民办高校要利用好自身的灵活体制,调整培养方案,将原本僵化的理论教学模式向实践教学模式转变,使学生在就读期间就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前与就业市场实现“无缝”对接。

4.积极共建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生成才

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覆盖面要涵盖学生的原生家庭,做好家长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一方面有利于双方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利用学生家庭拓宽学生的就业网络,增加就业机会。

5.做好职业生涯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培养综合性技能型人才是民办高校的目标,也是人才需求的大趋势。技能型人才需要以高校转型来实现,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则要依靠学生全方位综合素质的提升。民办高校宜采用生涯教育模式,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准确定位,再依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

四、结论

民办高校是国家教育经济发展的产物,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妥善解决就业问题,保证民办高校健康发展是教育部门和民办高校在很长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2.

[2]丁涛.浅谈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 31(397):140-141.

[3]朱海明,袁迎春. 民办高校发展浅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1):156-160.

作者:李丹 李厚艳

民办高校家庭教育论文 篇2:

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摘要]作业成本法为改进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方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理念。笔者通过分析民办高校在教育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确立以权责发生制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为基础,以“学年专业生均教育成本”为教育成本核算的目标和载体,尝试运用作业成本法这一工具来完成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向“成本核算的决策有用性标的”——“学年专业生均教育成本”的最终转化,以提升民办高校成本信息的价值含量。给学校管理层、学生家庭决策及政府监管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办高校; 作业成本法;教育成本核算; 学年专业生均教育成本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资金主要来源的非公共财政性促使民办高校必须重视成本核算模式的正确选择以提升其成本信息的价值含量。现行的做法是把学生作为成本对象并计算出“生均教育成本”。笔者认为这种以“产品观”核算出的成本信息只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漠视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所耗成本存在差异这一客观事实,且这种存在“均值假象”的成本信息不利于相关各方的正确决策。笔者认为,就民办高校的管理决策和学生家庭教育决策来看,应该采用“服务观”,即把教育成本的载体细分为各个“专业”。通过作业成本法设计一套可行的方案,将提供专业教育服务作为成本对象并最终计算出“学年专业生均教育成本”,以提升民办高校的成本信息质量。

一、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在建立高等学校成本补偿制度后,高校面临着如何确定学费标准的问题。政府选择了将学费与教育成本挂钩的政策。对民办高校,一方面由于其提供的教育服务相对于公办大学更具排他性和竞争性,故政府允许学校按市场和教育成本的情况收取学费,学费标准可根据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并要求民办高等院校向物价部门申报学费标准时,必须提供教育成本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来源主要是投资者投入和收取的学费,故对成本进行核算是民办高校应对市场竞争、学费定价以及保障投资者有“合理回报”的基础,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民办高校有必要开展对教育成本的核算工作。我国民办高校现有的成本核算模式主要是按照职能部门分类,并结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来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采用“会计科目一部门一预算项目”的三式簿记,其核算对象主要是“业务活动成本”科目中的内容。这种成本核算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一)成本内容界定不清,不能全面反映办学成本

民办高校现有的成本核算模式由于只把“业务活动成本”科目中的内容作为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把人员工资、折旧费等归属于“管理费用”科目中的支出全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不计入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因此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导致成本信息失真,从而影响相关决策。

(二)成本按照部门分类归集,成本信息存在“均值假象”

将教育成本按照部门归集的计量模式,虽然有利于对各部门进行成本考核,但是采取这种方式汇总的成本只能得出平均成本信息(即生均成本),不能核算不同专业真实的教育成本,而且这种以部门为载体的成本归集模式,存在教育行政化的问题,即: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有演变成各行政部门凭此拿预算经费的依据(而非成本考核)的趋势,其结果可能使管理层将本应为教学服务的行政部门作为和教学部门同等重要的预算资金分配对象,不利于发现不必要的作业和成本支出,使成本缺乏相对精细的管理,办学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

另外,以部门作为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载体同样使得行政部门的支出被看作是非“业务活动成本”以外的“管理费用”而不被纳入成本核算的范围。

二、作业成本法在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民办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尽管与企业比较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在很多方面却具有“类企业”的性质;另外,从民办高校成本核算的特点看,在很多方面与作业成本法的要求相吻合。民办高校基本上具备了实施作业成本核算的条件:

一是民办高校教育成本中大部分是间接费用,即间接费用占全部成本的比重较高,成本动因复杂但比公立高校简单,易于实施作业成本法。除直接发给学生的困补、价补、实习费等可直接计入某专业学生培养成本外,其他大部分培养费用,如:教学管理部门发生的组织教学费用、学生管理部门发生的日常管理费用,相关管理部门工资、水电、采暖费用等均属间接费用,因引发其发生的动因各异,故需分别归集其资源耗费,按资源动因分配至不同作业、作业中心。如按单一分配率(如:学生数、课时数等)统一分配,必将歪曲各类学生按其不同培养特点发生的成本,造成成本信息不实的状况。

二是民办高校由于受到市场竞争和资金主要来源的非财政性等因素的影响,必定要寻求一种能够提供真实成本信息且有助于进行成本分析和控制从而帮助其改善成本管理的成本核算方法,而兼具“成本和过程分析”二维功能的作业成本法有助于民办高校实现这一成本管理目标,并能帮助民办高校施行正确的定价决策。

三是相对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更具实行作业成本法的成本优势。民办高校是以教学、学工为主,招生就业、行政管理等事务并存的作业集合。其业务较公办高校简单,例如,目前民办高校的科研主要服务于教学活动,后勤保安和离退人员大都实现社会化,就可以避开科研和后勤活动资源性成本是否计入教育成本的争论。另一方面,一般民办高校对其行政、教辅部门规模都进行严格控制并且合并了同质性的工作以提升工作效率,相对公立高校,民办高校更易实现作业成本法,其实施成本也更低。

四是国家规定民办高校于2005年起执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使得民办高校具备实行作业成本法的制度基础。

五是作为高等院校,民办高校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较好。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水平较高,现代化的办公管理工具(计算机、软件、校园网等)也很普及。另外,民办高校的财务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素质普遍提高,很多管理人员系企业和高校派驻,这为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和实践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和人力条件。

最后。虽然作业成本法的兴起与目前的主要应用都是在制造业,但库珀和卡普兰认为,“一般来说,服务型企业是作业成本法最理想的适用者,甚至比生产型企业更为适用”。因此,不论把民办高校看成是一种生产性还是服务性的机构,民办高校如同一些企业、社会组织,一样,在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计算方面符合了许多适用条件,尽管运用作业成本法对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的计算也存在机构设置、组织机构等方面不配套的问题,但从理论上讲,可以运用作业成本法对民办高校教育成本计算问题进行尝试。

三、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的路径设计

(一)总体设计

依据作业成本法“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

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的指导思想,民办高校进行作业成本核算首先应将其提供教育服务的全过程划分为若干作业,民办高校的作业是其为了培养各类合格人才而进行资源耗费的一系列活动的集合,由于高校的生产过程不是流程_式的纵向结构,而是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故确定民办高校的作业时,必须从组织机构的职能分析入手,将民办高校紧密关联,能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作业归集在一起形成的作业集就构成作业中心。民办高校每完成一个作业,就会有一定的资源被消耗,因此,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也就是作业消耗资源的过程。在提供教育服务过程中。某一作业所消耗的资源成本的集合即是民办高校的作业成本,某作业中心中各作业消耗的各项资源所形成的成本要素的集合即构成高校的作业中心成本系(库)。

民办高校实施作业成本核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其作业所消耗的资源进行归集、计算、分配并反映成本对象的成本的过程,其重点和难点在作业的确认和划分。笔者认为可以按以下四个主要步骤来实施(见图1)。

根据上述的主要实施步骤,笔者将民办高校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具体技术路径设计如下(见图2)。

如图2所示:首先应根据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建立资源成本系(库),同时确定作业中心及相关作业,按照与学生培养联系的紧密程度,可将作业中心划分为直接作业中心和间接作业中心两大类,其中直接作业中心主要由直接承担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各系组成,间接作业中心主要由与学生培养工作非直接相关的部门构成;然后分别在间接作业中心和直接作业中心归集作业中心内各作业的资源耗费,汇总后构成各直接作业中心和间接作业中心成本库;分析各间接作业中心有关作业的作业动因,将间接作业中心的作业价值按照作业动因数分配计入各直接作业中心成本库,再分析作业动因,确定作业动因数,将直接作业中心成本分配至各专业。从直接作业中心成本库分配至专业的成本再加上未经作业归集,直接计入各专业的终结动因资源的耗费,就构成了各专业教育总的成本,各专业教育总成本除以该学年学生数,就可计算出学年专业生均教育成本。

(二)划分业中心及作业

作业中心的划分应遵循主要性原则,一些具有同质性的作业可以进行合并,合并时应注意其对成本计算准确性的影响和基层内部控制的需要。

结合对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学生培养工作实际及其机构设置情况的职能分析,可以初步确定,与专业教育有关的部门主要是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教学辅助部门(图书馆、网络中心、档案室),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处、团委、招就处),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党政办、人事处、财务处、资产处、后勤保卫处等),直接教学部门(各系、部)。初步确定的作业中心如表1所示:

(三)确定作业动因,计算动因分配率

作业动因反映了产品消耗作业的方式和逻辑关系,是进一步将作业成本库中的费用分配到各成本对象上去的依据。确定合理的作业动因是分配成本费用的关键,作业动因的选择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作业成本分配的准确性,对此必须审慎考虑。库珀认为。选择成本动因要考虑三个因素:成本动因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作业实际消耗量与成本动因分配的消耗量之间的相关性、成本动因导致的行为后果。实务中,主要还是在确保准确性与相关性的前提下,根据成本动因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来确定。

笔者认为,合理地选择作业动因,需要遵循以下三个主要原则:一是相关性原则。即作业的使用导致成本发生,两者有因果联系,因此应当按作业使用资源的数量在成本对象间分摊成本;二是受益原则,即谁受益多,谁多承担成本,应按受益比例分摊间接成本;三是重要性原则,指在选择作业动因时,为了避免作业成本计算法过于复杂,难以执行而流于形式,不宜把面铺得太广。要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或重要性因素,但同时注意避免过于简陋。

四、结论

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民办高等院校的教育成本是一项复杂的课题,本文从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人手,分析了运用作业成本法对民办高校教育成本进行核算的可行性。并构思出民办高校实施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设计路径。尝试运用作业成本法这一工具来完成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向“成本核算的决策有用性标的”——“学年专业生均教育成本”的最终转化,以提升民办高校成本信息的价值含量。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一是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民办高校的“学年专业生均教育成本”,可以反映各专业教育的成本差异,避免现行“生均教育成本”所表达的“均值假象”问题,从而提升民办高校成本信息的价值含量,为学校专业设置、经费的分配以及成本的控制和专业定价决策提供更为合理的依据,也为社会家庭决策、政府监管提供有效依据。

二是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可以满足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层次多、种类多的要求,可提供满足各方决策的成本需求信息(如本文以“学年专业生均教育成本”作为成本核算对象)。

三是应用作业成本法在成本核算的同时,通过追踪整个教育作业流程,对不同的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的分析(过程分析),不仅可以找出教育成本中存在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不增值作业,还可以发现并增加增值作业,从而提升民办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作者:李泰然

民办高校家庭教育论文 篇3:

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的特征及影响力分析

[摘 要]大学生的年龄、学习、生活特点,使民办高校存在着潜在的大学生意见领袖,大学生意见领袖是无可替代的教育力量。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与身边的大学生群体相比具有知识面宽、专业突出、协调能力强、乐观向上、关注民办教育、见解独到等特质。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引导着校园舆论,影响着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新时期民办高校要以校内大学生意见领袖为关节点,夯实基础,抓好学生党员再教育工作。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特征;影响力

[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民办高校正以华丽的舞姿告诉人们自己的与众不同。在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也有这样一群小众,他们在民办高校如鱼得水,挥洒自如,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瞩目的人群,他们的言论、行为引发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这一群小众从传播学角度可以称作意见领袖。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是我国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教育作为一种传播活动,不妨借鉴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教育的传播特点,提升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民办高校的教育实践中,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实践证明,大学生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相较于其它途径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工作应尝试以大学生意见领袖为关节点,探索成功经验,增强再教育实效。本文仅就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的特征和作用进行分析,期望抛砖引玉,引发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工作的新思考。

一、民办高校存在大学生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传播学两级传播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发轫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大众传播要经过中间环节达给相对被动的一般大众。处于中间环节的通常是人际传播网络中接触媒体频度较高、信息来源快、愿意为他人提供信息的活跃分子,这些在人际传播中的活跃分子被定义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或过滤作用,因此,大众传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应该重视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也应重视意见领袖的存在,要善于发现、引导、培养和用好意见领袖,使之为我所用。

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占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的22.88%左右〔1〕,与公办高校大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成绩普遍不高,思想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活动差异性大,跳跃而不稳定,思想超前,不喜欢拘泥传统,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个性张扬,愿意展示自己,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对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较热心,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抵御外界干扰能力较差,容易受别人的意见左右,容易盲从。进入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用患得患失的眼光审视自己所在的校园,用各种方式表达对所在高校的不满意。群体的特征使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意见领袖有一定的需求和依赖。

民办高校大学生家庭出身背景各不相同,教育基础参差不齐,个体认知、努力程度都有差异,在他们之中有一些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活跃、能言善辩、人缘好、交际广、能力较强,他们活跃在不同的人际圈子中,活跃在更具群体交流倾向的场所内。他们在群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他们身边聚拢了一批拥趸者。他们不是教育的主导者,但他们的观点、见解却能对其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学生就是传播学意义上的大学生意见领袖。网络使人们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在众声喧哗中,一些大学生意见领袖从现实迁徙到网络社区中,成为网络社区中的舆论引导者。从现实到网络,从网络到现实,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展示着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的特征

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思想活跃、接受能力较强、见多识广、有较强的思考辨析能力,他们能够把自己接触到的信息源进行理性分析、合理取舍、适当加工,在他们活动的群体中设置话题、发表评论、引导舆论。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面较宽,专业相对突出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容易模仿、追随自己喜欢的偶像,偶像的行为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行为价值的判断和行为方向。民办高校大学生视野开阔、情感丰富、精力充沛,校园活动较多,但他们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较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弱,喜欢模仿心目中所谓的成功人士,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追随榜样的行为,榜样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大学是知识的殿堂,知识、专业在大学生心中的占据着重要位置。民办高校大学生中那些知识储备丰厚、专业较突出的同学会在课上课下适宜的时间展示自己的才华,他们是老师的宠儿,会因此得到更多的机会。知识的广度和专业的厚度让这些学生最有可能成为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

(二)热心集体活动,协调能力强

在大学阶段,学习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出现了很大变化。党团组织、学生会等组织活动增多了,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志愿活动等都前所未有的丰富。民办高校因生源的特殊性,校园学习氛围不浓,学习压力较小,教学中更注重实践的环节,因而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校园、社会实践活动较多,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组织者和协调者,那些自信、自律、自立、自强而又热心集体活动的同学就会脱颖而出,他们会主动策划、组织、领导集体活动,乐于并且也善于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他们通过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交际能力,不断用行动证明自己活动的发起者,是群体中领头羊,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扩大着自己的影响力,成为同学眼中的佼佼者。

(三)乐观向上,关注民办教育发展

大学生处在人生特定的成长阶段,面对着学习、就业、恋爱等各种实际问题,每个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态是不同的。高考后,同学升入公办院校的荣耀和自己考入民办高校失意的巨大落差,让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经受了极大的心理煎熬,这种心灵的历练使他们能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调整心态,优化性格,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他们很多人是院系各级学生会的干部,有较多的信息来源,他们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措施,留意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能对学校教学、管理及未来发展提建议,谋规划,条分理析,侃侃而谈。相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求学道路、现实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心理需求,使这样的年轻人在他们的人际圈子中广受欢迎,成为圈子的意见领袖是情理中的事。

(四)性格沉稳,见解独到

我国大学生大多数处于18-24岁之间,处于这一特殊年龄阶段大学生大多数喜欢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但有些人却由于家庭教育、个性因素、独特的人生阅历等因素,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较为突出,他们设定人生目的,凡事喜欢规划,遇事沉着冷静,能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民办高校大学生中也存在这样的人群。来到民办高校后,他们会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信赖的对象。这些大学生就成为周围同学的意见领袖。他们关注各类信息,对最新消息较敏锐,会在第一时间对信息进行反应、思考、分析、处理、加工,并迅速地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出去。他们的言论和观点通常有独到的见地,客观上迎合了大学生“质疑权威”、“反对跟风”的特质,契合了大学生的口味需要,从而赢得大量的敬佩者。他们的言语、行为不断被其佩服者复制、传播,像水波一样不断向外扩展,成为民办高校校园的一道不可替代的风景线。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影响力分析

大学生意见领袖在民办高校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引导,所起作用可能截然不同,甚至可以是背道而驰的。如果民办高校的教育内容符合大学生及大学生意见领袖的意见和主张,大学生意见领袖会主动进行加工和传播,起到协调的作用,成为教育传播的推动力;反之,大学生意见领袖有可能会对信息作出歪曲解释,如果意见领袖不认可相关内容或意见和主张,也有可能故意设置障碍,发布不良信息,起到阻碍的作用,成为信息正面传播的破坏力。〔2〕民办高校对此应有正确认识,并加以合理的引导和利用,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一)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注现实话题

意见领袖观点认为,小群体集体建构共同分享和适用的社会现实并产生意义;小群体中共享的价值观念,也将人们团结起来并对其产生影响、提供解释。可见,在人际传播中,有个别人相对一其他人更具有传播影响力,因为同处一个群体,他们的观点往往容易被群体内的其他人所接受,容易引起群体共鸣。民办高校大学生生活在同一个校园中,构成了一个人际交往圈子,生活在他们之中的大学生意见领袖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往往会触发其他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引起集体围观,形成校园舆论关注热点。

(二)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以及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会选择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这种单一的信息来源就使其很容易受到意见领袖的议程设置,意见领袖关注的热点话题会引发其他大学生关注。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具有意见领袖的共性,就是接触大众传媒的频率较高,获取信息量较大。信息时代造成了海量信息,使人们阅读碎片化,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要对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进行取舍,并依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尤其是他们对一些生活热点问题的看法,必然对拥趸在其周围的大学生的关注点产生影响。

(三)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态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高考成绩普遍不高,为解决求学的现实问题选择了民办高校,他们在心底对自己的学校有一种感激之情;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正处于成长期,与老牌公办院校相比处于下风,加之社会偏见等因素,使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评价较低,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多有歧视。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份有着一定程度的自卑情结。他们渴望倾听他人的意见,希望与其他人有共鸣。生活在同一空间的大学生意见领袖对自我身份的解读自然会引发他们的关注、讨论、思考,大学生意见领袖对自我身份的定位往往得到群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全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基本情况〔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2〕薛程,吴蔚.高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2012,(03):73.

〔责任编辑:侯庆海〕

[收稿日期]2015 — 01 — 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XDJ

2014—E02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朝霞(1974—),女,黑龙江宾县人,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张朝霞

上一篇:施工项目成本控制论文下一篇:涉农项目资金管理论文